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教育指使人能够有所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新思想理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论文 篇1:

浅谈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创新意识与数学

杨振宁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将是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从教时常常鼓励学生提问,通过不同途径提问题,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及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创新思维与数学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反证法等,训练逆向思维。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或潜在的内容,引导学生探讨、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陈述矛盾,各抒己见,揭露弊病;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向教师质疑提问;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并进行批判;六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

科学技术发明与创造的历史无不证明数学的巨大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曾是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到17世纪数学中心转移到英国,产业革命既带来了英国的经济发展,也造就了近代科学的代表——牛顿学派;通过18世纪法国大革命,法国数学取代英国而雄踞欧洲之首,一直保持到19世纪中期;随着德国资产阶级统一运动的完成,德国数学起而夺魁,哥廷根学派赫赫有名;20世纪前苏联经济的壮大,莫斯科数学派影响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跃居为世界数学强国。正因为数学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文化价值,数学历史地成为一般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中学时最多的公共必修课程。

数学与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学,创造活力课堂,是时代对教师的召唤,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创造有活力的课堂,才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为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学生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或用数学中的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过程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会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拓宽学生思维领域,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与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作者:李丹

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指使人能够有所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需要的一种新思想理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迪,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为目的。

一、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经过调查,师生关系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尽职尽责,用真心与学生交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用情感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兴趣。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接触,与其进行心灵的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有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放下包袱,无拘无束,有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数学教师在教课中,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挖掘其创新意识。

二、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教学标准的改进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立一套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和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亲自尝试来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还能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的缺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更能激发思维的发展和对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动手,把教科书变活,多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三、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中,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到课堂教学中,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多媒体具有声图并茂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一些抽象的计算公式时,用多媒体画出立体图形,使公式变得不再枯燥,学生记忆起来也容易。总之,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教学立体化,能够开启学生的想象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数学教育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数学思维对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行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数学教师要改变策略,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拓新思路。

(作者单位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中心小学)

作者:秦贤梅

数学教育中创新教育论文 篇3:

数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创新教育 重要意义

强化教育与实现数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回顾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20世纪60年代的“新数运动”,70年代的“回到基础”,80、90年代的“大众数学”、“问题解决”,每一个进程都是对前一个进程中的教育弊端的扬弃与批判。因而,在课堂教育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极具时效性与迫切性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播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情境展现原则。

在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过程,创设学习环境,展现知识背景,促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发生。

(2)情境相容原则。

在情境展现过程中,应该设计能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境,以“情”(情绪、情感等)的激发去促进“意”(意志力、毅力)的发展和优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和探索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使学生敏于质疑,善于解疑,并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与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若干特殊形式(如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简缩思维、发散思维等),有较多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因此,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郾夯实基础,重视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脱离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不去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郾运用联想和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失去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象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来的一种似真判断。伟大数学家牛顿就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联想和猜想是密切相关的,一般的,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越明确。因此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而且需要以创新情感为驱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数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识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许双德,王呈义主编.数学教育学 [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209.

作者:刘开生 王贵军

上一篇:驻村工作组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银行工作自我鉴定(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