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精选8篇)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篇1

一、关键经验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会正确运用相应词汇表示比较结果

2、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最X、最X;一样X)

3、结合进行量的排序练习

4、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二、关键经验入手——诊断教师制定的核心目标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

2、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体验分类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分析

目标1:学习——是过程,要落在行为的目标;按照物体的特征进行层级分类——没有分解目标,是活动名称在这里填空 目标2: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偏空泛 目标3:乐意与同伴 合作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何为探索? 修改

1、仔细观察物体的特征,能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不同特征进行多级次的分类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活动目标

1、感知6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 6,知道6的形成

2、能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 分析

目标1:感知6以内的数量——属于复习活动的目标 目标2:

能通过操作、目测等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量——不是操作、而是点数;用目测方法对于中班上期的幼儿还是比较难的。并用语言表述自己动手操作的结果活动,不需要表述过程或结果。修改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6的实物,认识数字6,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案例3 中班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序数 分析

学习序数不必像基数数学一样逐个数的教,而是采集集中分段教学

一般分成两段——

第一阶段:学习5以内的序数 可安排在中班进行 认识5以内的序数

(一)认识5以内的序数

(二)第二阶段:学习10以内的序数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

(一)活动的核心目标——

1、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正确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从左到右、从右到左),判定某一物体所处的位置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5以内的序数

(二)活动的核心目标——

1、进一步理解序数的含义,初步理解物体排列的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2、学会看箭头标志从不同方向(如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判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序数 活动的核心目标:

1、会用序数词第1~第10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理解物体排列的位置因起始方向的变化而不同

2、在学会单维判定物体排列次序的基础上,会二维(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等)判定物体的位置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初步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并能不受其他干扰正确辨认梯形

2、激发学习图形的兴趣,提高观察、比较、动手的能力 目标1 认识梯形——没有分解,属于活动名称

能不受其他干扰正确辨认梯形——不受什么干扰?颜色、大小,达到形的守恒?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和游戏中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高矮

2、发展观察和比较能力 修订

1、区分高矮不同的物体,能正确运用“高”、“矮”词汇表示比较的结果

2、知道比较高矮的要求,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3、能按物体的高矮的差异,进行排列

三、从核心目标入手——分析教师设计的活动过程 关键要点

兴趣导入——紧扣课程内容 新知学习——达成活动目标 操作巩固——关注 不同层次 练习提升——体现逐步 发展

(一)兴趣导入——紧扣课程内容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 数学的抽象性特点 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层级分类

一、利用图形娃娃,激发幼儿兴趣

出示图形娃娃,引导幼儿发现图形娃娃有哪些图形组成(如果是几何图形的学习或形状分类;可这样导入,进行图形的复习。)修改

一、出示花片,引导幼儿发现花片的 不同特征 师:这些花片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活动过程

一、以叮当猫过生日引出主题,复习5 师:今天叮当猫过生日啦,你知道它几岁了吗?引导幼儿点数生日蜡烛

案例3 中班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序数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排队

1、数动物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些小动物,看他们排着队来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形宝宝来做客,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一、教师出示图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帮助幼儿复习已认识的图形

(紧扣本次活动内容导入,复习图形体现由已知到未知)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玩“高人矮人”的游戏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和你们玩过“高人矮人”的游戏,当老师说高人,你们就踮起脚尖走,当老师说 矮人,你们就蹲下来走。

2、师幼共同游戏进入教室 分析

活动案例中的“高人矮人”的游戏,教师没有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相关词汇的表述,而是由教师直接说出了“高”和“矮”。在量的比较的教育中,活动目标的重点首先要落在相关的量的比较词汇表述上。

三四岁幼儿对量的词汇掌握比较贫乏,从而造成对量的表述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会用“大”或“小”这两个词汇作为通用词。

修订

(一)请两个又将明显高矮差别的幼儿进行比较,让幼儿运用觉观察比较并正确运用“高”、“矮”词汇表示比较的结果。师:小明和小红比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小明高,小红矮)

四、认知学习——达成活动目标 第一次分类

1、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分类标准(大小、形状、颜色)师:如果要对这些花片进行分类,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

2、鼓励幼儿说一说分类理由。

3、引导幼儿比较类和子类的关系。第二次分类

1、引导幼儿再次讨论分类标准

师:如果要对这些花片进行分类,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

2、幼儿再次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花片进行分类。

3、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分类方法(图 花片)

案例2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6

二、情景游戏《小动物送礼物》,认识数学6,理解6的实际含义。

1、情景一:大象送来生日礼物

师出示5个糖果,让幼儿从左导游进行点数,并说出总数。说一说:5个糖果可以用数字5表示。教师的点数不规范 数字卡片排列不规范(图5个苹果6个梨子)(图5个小花6只蝴蝶)

2、情景第二:小狗也送来生日礼物

(1)师出示5个书包贴绒——对应摆放好,让幼判断书包和糖果一样多。

(2)师又出示1个书包,让幼儿直观地了解6是在5添上1的基础上形成的。

(3)说一说6个书包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数字6像什么? 分析:

教师不停地问:数字6像什么?

幼儿:口哨;汤匙;凳子;摇椅;鼻子;大肚子妈妈„„

3、情景三:舔礼物,进一步理解6的形成、判断6以内的数。请小朋友从盒子里找出食物数量是6(6)的卡片送给叮当猫,让幼儿将数量5的礼物添一添的方法变成数字6。再用完整的语句描述“5添上1就是6”

此环节比较多余,可以考虑为下一个环节整合。

不要拘泥于——将数字5的礼物添一添的方法变成数量6,并用完整的语言描述“5添上1就是6”,这是等于另一个活动——6。

4、请小朋友说说6还可以代表什么,并用正确的量词表示,知道数字6可以表示所有的数量6的东西。教师提问:生活中有什么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幼儿:6个黑板;6个小竹筐;6栋房子;6只鸭子;6台电视机 可改成——教师投放5的实物和6的实物,让幼儿去取实物是6的物体,让幼儿表述自己取的是什么,如我取的是6辆小汽车;我取的是6块积木等。

教师小结:6辆玩具小汽车6快积木都是可以用6来表示,凡是数量6的东西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

案例3

中班数学活动:感知6以内的序数

活动过程

(一)小动物排队

2.用序数词第几说出每只小动物的排队位置。

我们现在从左往右开始数,谁排在第1?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4?谁排在第5?谁排在第6?教书随意说出一只小动物,让幼儿说出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分析1 幼儿对序数词的掌握序数数学的重点

活动案例中教师提问:“我们现在从左往右开始数,谁排在谁排在第1?谁排在第2?谁排在第4?谁排在第5?" 这样的提问是由教师直接说出了序数词,忽略了让幼儿“会用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正确表述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的目标的达成,没有把握活动的重点。修改

可以采用“小动物排队”的形式,提问幼儿:“XX排在哪里?”,关注幼儿是否能用第一,第二等序数词进行表述,而不能提问“XX排在第几个?”当幼儿能较好地掌握序数词后,教师的提问可以变换角度,如“排在第1个的是什么动物?”。分析2 没有向幼儿直观地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

教师注意向幼儿说明判定物体位置的方向,如“我们现在从左往右开始数,谁排在第1”。但教师这里的“从左往右开始数”指导语,对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中班幼儿对左右空间方位(图:分析2)困难。修改

教师要学会运用手势、实物标记或箭头标志等辅助指导语“从这里数过去,排在第一的是什么动物”,这样可以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从左往右开始数”或“从右往左开始数”,如用实物标记(如从星星开始往月亮数)或箭头标记(→或←)表示从哪里数起。

3.变换小动物排列的方向,进一步感知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换个方向,从右往左数,这个时候谁排在第1?让幼儿依次说出其它小动物的排列顺序。

4.教师小结:同样的位置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三、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出示梯形,引导幼儿说出梯形的名称,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梯形)你们怎么知道这是梯形?

梯形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点像?(正方形、长方形)2.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A: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异同点。B:教师总结梯形的特征。

3.出示各种图形,引导幼儿能不受其他干扰正确辨认梯形。

(二)“有趣的展览会”,学习比较高矮。

1.教师:“在桌子上有很多东西,有的高有的矮,请小朋友选两样东西比看什么高什么矮。” 2.幼儿进行自选材料进行比较。

3.引导幼儿交流:刚才你选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比的? A幼儿说:我选的是两个小人。教师:你是怎么比的?

设置情境,让幼儿知道比较高矮时,被比较的物体应站(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1.请小红让在积木或椅子上,提问幼儿:现在是谁高谁矮? 2.教师小结:比高矮要站在一样平的地方,不能有的站在地上,有的站在(椅子)上。

四、操作巩固——关注不同材料 复习巩固

1.一组幼儿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二级分类。2.一组幼儿根据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行三级分类。

材料投放有问题,没有体现多样性、丰富性,没有贴近儿童的生活材料

第一组练习,让幼儿画,浪费时间,重复上面的练习,没有提升 分组自选活动:《我们也来送礼物》,巩固对6以内数的认识。介绍材料

第一组:提供操作卡、实物卡、数字卡,让幼儿“按数取物”。第二组:提供操作卡和印章,让幼儿“按数盖章”。第三组:提供操作卡和记号笔,让幼儿“数物连线”。第四组:提供操作卡和数字卡片。让幼儿“看图识数”。分析

好——分成四组,活动内容不同,考虑到一定的难度差异。不足——分组材料太单一,四组都是作业单,可以有实物的操作,这样一方面既可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层次性。幼儿的作业单没有号数

(四)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梯形

请两个幼儿比高矮,教育幼儿不挑食多锻炼。1.教师:小朋友和小时候比长高了。2.请小红和小明比高矮。

教师问:小红和小明比谁高谁矮? 教师问:为什么小明比小红高?

3.老师说:要想长高,要多吃东西,多增加体育锻炼。操作活动:引导幼儿能从3-4个高矮不同的物体中,找出并说出最高的和最矮的物体。

材料:3-4座高矮不同的房子、3-4棵高矮不同的树、3-4个高矮不同的小动物。

结合进行4-6个物体高矮的正、逆排序练习,巩固幼儿对高矮的认识。

第一组:瓶子高矮排排队(4个)第二组:动物高矮排排队(5个)第三组:小树高矮排排队(6个)练习提升——体现逐步推进

知识推展:以“帮忙超市老板将商品上架”延伸到生活中的层级分类结束活动。

师: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进行层级分类,超市的老板想请你们帮他把货品上架,小朋友可以用今天学的本领来帮商品上架。改:引导幼儿理解类和子类的关系

1.讨论:是杯子多,还是有把手的杯子多?为什么? 杯子多,有把手的杯子少。

因为杯子包括没有把手的杯子和有把手的杯子 2.讨论:有把手的杯子多还是有盖子的杯子多?为什么? 有把手的杯子多,有盖子的杯子少 送礼物给叮当猫,齐唱《生日快乐》歌

(三)小动物搬新家

1.幼儿根据工作单位上的要求,将小动物送回相应的房子里。2.教师检查是否正确。

如果是第一次活动应定为在“一堆判定”

在活动的尾声,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分散,所涉及的练习提升的活动要考虑难度的推进和趣味性。

请小动物住房子的游戏

玩法:发给幼儿每人5张不同的小动物卡片和1和5层楼房的卡片请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将动物的卡片放到楼房卡片的第几层上。

(图:楼房 和动物)

(四)幼儿作业单练习,加深对高矮的认识

教师介绍:作业单上画着一组一组物体,如大树和小花,孔雀和麻雀、楼房和树。吸管和绳子、积木和电池。在记录单子上给高的物体打钩,给矮的物体打叉。

(五)请幼儿按高矮排队

五.从活动过程入手——探讨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注意: 精选活动材料 避免无效提问 慎用活动小结 利用有限空间

(图:例

1、例

2、例3)注意

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粗细、厚薄都是长度问题。长短是物体两端之间距离的长度。

高矮是物体从下到上距离的长度。宽窄是指物体横面距离的长度。

粗细是物体横截面的长度。厚薄是扁平物体上下面之间

例:6以内的序数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篇2

一、逻辑关系

1.按物体的属性求同与分类, 建立幼儿初步的“集合”观念。这里说的“属性”是指事物的特性, 例如, 物体的颜色、形状、质地、用途、数目等。“求同”就是挑出其中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 而“分类” ” 就是按事物各自相同属性进行分组, “集合”就是指有相同属性的全体。发展幼儿的“集合”观念可以通过教师专门准备的学具让幼儿操作学习, 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如果幼儿具备了给物体分类的能力, 就说明他们已能概括 (抽象) 出物体的共同属性, 这为他们抽象出同类物体的数量特征提供了前提, 是认识数量的必要准备。

2.发展幼儿“一一对应”的观念以及确定两组物体的“多”“少” ” “等量”关系的经验。在这一阶段, 幼儿的对应能力已有了很好的发展, 一般来说, 幼儿3岁半以后是对应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幼儿在自发游戏中往往不经意地就运用了一一对应的方式, 如在每个玩具车上放一个玩偶, 他们运用最多的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

3.发展幼儿简单模式的经验。小班幼儿可以在教师提供的范例板的帮助下, 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来体验有关“AB规律”的模式, 如图形排列三角形、方形、三角形、方形、三角形、方形……这项活动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到“开头的”“后面一个”“再后面一个”“最后的”这样一些有关空间关系的理解和推理方面。做完这项活动后, 再分别要求幼儿说说这些物体是怎么排的, 这样还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从语言的节奏中体验到次序的规律。另外, 幼儿在开始玩这个活动时往往意识不到排列的规律, 因此, 要备有全范例板、半范例板和填空范例板三种材料,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水平选择使用, 教师也可根据不同幼儿的需要推荐他们使用某种范例板。除了形状变化的范例板之外, 我们还可以提供大小、颜色、方向变化的范例板。

二、数和量

1.发展幼儿按顺序念数词和计数的经验。在数数方面,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一般只会从1开始, 按顺序往下数, 如果遇到干扰就不会数了。他们也不理解物体总数的含义, 说不出物体的总数, 有个别幼儿只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来比划。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点数物体方面存在的不同困难, 多安排他去完成计数5以内物体的任务, 并引导他说出总数, 即一共有多少个。

2.发展幼儿给大小系列和长短系列物体排序的经验。在学习物理量过程中, 这一阶段的幼儿也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潜力。如在玩套杯、套碗、套盒等活动中, 他们能轻松地区分其中最大和最小的材料, 知道通过对应的方式判断出相接近材料的大小, 但是由于他们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在量的比较中, 还很难认识到量的相对性。为此, 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的套杯、套蛋玩具等, 引导幼儿两两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 或提供与实物相应的排序范例板让幼儿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排出3~5个物体的序列, 指出其中最大 (小) 或最长 (短) 的物体。

3.发展幼儿的时间观念。小班幼儿虽然还不能建立年、月、日、 时、分、秒等时间概念, 但对一些笼统的表示时间的词汇还是能够理解的。例如, 表示时间段的有“早上”“晚上”, 表示时态的有“以前”“正在”“后来”, 表示时间长短或先后的有“很久很久”“一会儿” ““先……后来……”等。由于表示时间的词语都与一定的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 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事件来引导幼儿学习和领会。

三、空间与形体

1.发展幼儿区分空间关系, 尤其是以自身为中心指出物体空间位置的经验。空间关系的学习内容包括区分相邻的与分离的物体, 如A、B、C三者, A与B相邻, B与C相邻, A与C被B分离, 教师可以利用“间隔排列”的活动来进行空间关系的教学。对于空间方位知识, 小班幼儿应该能够区分并说出自己身体部位的上下方位和以自己为中心的物体的上下方位, 而且也能够区分和说出以客体为中心的上下方位, 并能做出相应的向上、向下的动作, 如向上举起双臂、向下蹲两次等。教师可以引导这一阶段的幼儿开始学习辨别前后方位, 但是要注意他们所能理解的空间方位的区域仅限于直接感知的范围内, 如自己身体部位的前后方位, 紧挨自己或靠近自己的物体的前后方位, 离自己不太远且正对着自己的物体的前后方位等。

2.发展幼儿区分物体平的面与不平的面、封闭图形与开放图形的经验。几何形体可以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小班幼儿还不具备研究立体图形的能力, 他们仅能从立体图形的某一面来发现简单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索图形与几何的相关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因为在探究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能体现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研究图形与几何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

一、活动研究的背景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活动中总是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在“图形与几何”学习中因为几何图形不能直接动手操作,再加上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有局限性,导致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简单的问题不能解决,更何况难题了。这样的死循环给教学带来了阻碍。长此以往,学生不能在解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觉得学习数学没用,就会导致小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都不喜欢枯燥乏味的知识。几何中的大部分知识正好是乏味的,比如,旋转、平移求角的度数等。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只能被动学习,做不了学习的主人。小学阶段正好是打好“图形与几何”基本知识的重要阶段。所以加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小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带动手、脑、眼多个感官一起分析图形,理解核心概念,自主获得知识,自主解决问题,才能在空间观念上有更多发现。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演算和推理,才能使小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发展。

二、加强“图形与几何”概念的途径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数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玩是小学生的最大爱好,因为在玩耍中小学生会感受到快乐。所以我们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该加入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生活中的图形。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孩子准备与几何贴近的生活物品。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球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盒牛奶和一个篮球。学生看到牛奶和篮球就会想:是要进行篮球比赛,牛奶是奖品吗?球、牛奶已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教师顺便可以进行分组传球比赛。教师要利用生活物品让学生感受到几何是随处可见的,并不是陌生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让学生觉得学习几何不困难。

2.紧密联系生活经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要想让学生学好几何,学好图形,就必须让这些数学问题贴近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那些图形就在生活中。把数学问题引入小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有利于小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这样解决过一次,就能有所理解去掌握几何概念,等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的时候便可以将发现的几何问题数学化,并且解决它。只要将数学几何问题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在思考中解决问题。经验的积累也表示数学方法的积累。

在教学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教师也应该引入丰富的图像和物体来增强学生对图形的敏感度,能够将图形和生活灵活联系,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变化特征,又能丰富“图形与几何”领域基本活动的经验。

3.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是老师讲课,还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数学训练能将几何知识具体化。在自己动手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再是纸上谈兵。老师也可以组织数学实验,因为学生在实验中亲自操作会更加直观掌握实验步骤,能够自主尝试新的实验。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时候,先提出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总和是多少度,然后让学生猜想。学生可以自己用尺子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还有的学生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每个角剪下来拼凑在一起,发现三个角加起来就是一个平角的度数。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不仅使学生获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还给他们树立了“图形与几何”领域动手学习的基本意识,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

4.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为今后应用做准备

小学生的活动经验都是自己在活动中积累的。通过一定的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能力有所提高。实验过后学生也要学会总结,让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经验,因为人都会健忘,总结了以后图形的概念才能一直刻在学生脑海里。这样就给学生树立了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意识,更让他们及时地做经验总结,为后面学习中合理运用这些经验,探索到新的知识做准备。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活动经验是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一次或者两次根本没有什么作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小数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它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进行长期积累。教师也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几何教学。

参考文献:

[1]孙艳明.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篇4

最近,我发现班里的男孩子超爱玩陀螺。孩子们经常把陀螺带到幼儿园来,一有空就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跪趴在地板上,神情专注地玩起陀螺来。他们通常比的是谁的陀螺转得快,转的时间长。看到孩子们对陀螺那么感兴趣,我想,可以利用区角游戏进一步挖掘陀螺的教育价值。于是,我在下午区角活动中投放了供幼儿制作陀螺的材料。在区角活动时间,几个较有经验的孩子开始兴致勃勃地尝试起自制陀螺来。他们发现用蘑菇丁、齿轮积木等当陀螺,比用记号笔、棉签之类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用薄纸、海绵纸、雪花片等来装饰陀螺,有些孩子制作出了比较有个性的形状或图案,看得出来,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很高。

孩子们在边玩边学过程中有了很多发现:用雪花片这类硬一点的材料装饰陀螺,陀螺旋转的时间更长;小蘑菇丁旋转的时间较短,大蘑菇丁旋转的时间较长;同样用蘑菇丁当转轴,贴有薄纸片的转的时间短,贴有厚纸片的转的时间长。由此孩子们产生了一个“什么样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转得快”的疑问。为此,那些能力较强和探究兴趣较浓的幼儿进一步尝试了不同的制作方法。有孩子把各种材料加以组合,比如用薄纸片和雪花片组合做陀螺的叶子;有小朋友用大小、厚薄、形状不一的纸片贴在用不同材料做转轴的陀螺上反复实验。

珩珩说:“陀螺底一定要尖尖的才能转起来。”

晨晨说:“陀螺的叶子分开一点,会转得快些。”

扬扬说:“陀螺的叶子硬一点更好,转得长又快。”

观察力较强的思思说:“我发现可以在纸盘上让陀螺转起来。”

一次次的游戏表明孩子的探究越来越深入。他们发现同一个陀螺在不同的地方转,旋转的时间也会不一样。我抓住这个契机,启发孩子进一步探究思考:同一个陀螺,在什么地方转得快,转的时间长?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材料:塑料垫、毛巾、纸盘、玻璃、木板等。孩子玩陀螺时,我就站在一边仔细观察,并准备适时提供指导。

思思先后在木板、塑料垫、毛巾上试转陀螺。她边转边数数,发现:数到10时,木板上的陀螺停下来了;数到5时,塑料垫上的陀螺停下来了;数到3时,毛巾上的陀螺停下来了。做完实验后,她开心地跑来告诉我:“陀螺在木板上转的时间最长。”我问为什么,她想了想说:“木板硬,塑料垫和毛巾都很软。”

能能和晨晨也是用数数的方法来记录陀螺旋转的时间的。他们不限于教师提供的.材料,还找来其他材料,并找其他地方做实验。他们找来了多米诺骨牌、木条、塑料筐等材料,尝试着在手心、头顶做实验。他们最终发现,陀螺在光滑的平面上转的时间长,在表面毛糙的平面上转的时间很短。

幼儿园领域教育活动方案 篇5

西方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是幼儿园音乐活动作品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这些曲子不是专门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服务的,作品的长度常常超出幼儿的生理舒适范围,因此教师在使用时常常会根据需要对音乐进行剪辑。

音乐《化石》选自圣桑作曲的经典名曲《动物狂欢节》,该乐曲结构为ABACA’的回旋曲结构,速度较快。按照以往的经验,为了更适合幼儿欣赏,一般需要对作品做进一步的处理。因此,我首先在不改变音乐性质的情况下减慢了速度,但当我试图将结构变为AB或ABA的时候发现音乐的完整性和音乐审美流畅性被破坏了,经过反复剪辑,音乐都没有原来流畅,最后我还是决定保留音乐本身的完整性。那么,怎样让超越儿童接受能力的音乐变得简单、有趣且被孩子们所喜欢呢我设计了与音乐节奏和风格相吻合的动作和有趣的故事,创设了魔仙通过弹奏法、点指法解救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情节,《化石》A段急促活泼的木琴敲击声好像是手指在弹奏,B段音乐犹如点指动作,C段音乐非常悠扬为复活动作。我们还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并梳理音乐结构,同时图谱的呈现也减少了孩子不必要的探究时间,让每个孩子都带着积极的情绪进入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的旋律和结构,并能用弹奏、点指、舒展等相应动作表现ABACA’的回旋曲结构。

2.通过故事情节、乐曲图谱和游戏情境,让幼儿充分感受与表现,主动建构对音乐的认知。

3.在两两互动学习表现中体验同伴合作、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化石》音乐。

2.观看过各种各样的雕塑造型。

3.乐曲图谱。

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引入活动。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国王,他有许多活泼可爱的王子和公主。可有一天,这些王子和公主被坏心肠的巫婆用魔法变成了石头雕像,一动也不能动了。国王很伤心,每天都在想办法解救他们。终于,国王的诚心感动了天上的魔仙,魔仙用两种神奇的魔法——弹奏法和点指法,解救了这些王子和公主。

2.完整地感受乐曲一遍。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音乐,音乐里说的就是魔仙解救王子和公主的故事,我们仔细地来听一听。(播放完整音乐)

提问1:你听到音乐里魔仙好像在干什么(弹奏,点指)

提问2:魔仙使用弹奏法和点指法后,王子和公主的雕像开始怎么样了

根据回答出示弹奏、点指、雕像图示。

3.尝试用弹奏、点指等动作表现A、B、C段乐曲,并出示相应的图谱符号。

(1)尝试用弹奏动作来表现A段乐曲。

①尝试表现弹奏动作,并跟随教师辅助语言大胆表现弹奏动作。

师:魔仙是怎么弹奏的呢用动作告诉我。现在我们的一只手就是魔仙富有魔法的手。

语令: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弹(配以动作)

②跟随A段慢速音乐弹奏手臂动作。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来玩一玩弹奏法。(播放慢速A段音乐)

③跟随A段原速音乐弹奏手臂动作。

④以够用原则创编,随乐句弹奏身体的不同部位。

师:除了在手臂上弹奏,还可以在身体的哪些部位弹奏呢(播放原速A段音乐,根据孩子的回答,选择相近的四个部位随A段音乐弹奏)

⑤展示A段弹奏法图谱。

师:这段音乐弹奏法一共弹了几句(4句),我们用4只弹奏的手表示4句,每一句换一个部位。

(2)尝试用点指动作表现B段乐曲。

①尝试探索魔仙点指动作。

师:魔仙会怎样点指呢(我们一起来点一点,魔仙点一点,雕像就动一动,真有意思。我来点一点,你们一起来动一动。)

师:音乐里魔仙有的时候点得慢,有的时候点得快,快是怎么点的,我们一起来点一点。

②边欣赏B段乐曲,边观看教师随音乐画图谱。

师:现在我们仔细听音乐,听听音乐里魔仙是怎样进行点指的呢(播放B段音乐,教师画图谱)

师:音乐里魔仙慢的点了几下(4下)快的每一次点了几下,我们来数一数(8下)。快的重复了几次呢(2次)都是从低往高点的。

③在身体上尝试随B段乐曲做点指动作。

师:现在我们在身体上来试一试,注意什么时候点得慢,什么时候从低到高快快地点。(播放B段音乐)

(3)尝试用舒展动作表现C段乐曲。

①师幼随乐表现C段音乐,并探索舒展动作表示“复活”。

师:王子和公主又是怎么“复活”的呢(播放C段音乐)你看他们身体先动了,接着一只手动了,另外一只手也动了,脚动了,另外一只脚也动了。

②在雕像图上画复活的简单图不。

师:先(身体)动了,接着(四肢)开始动了,一只(手)动、另外一只(手)动,脚动、另外一只(脚)动。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雕像图上画复活的简单图示。

4.借助图谱感受乐曲ABACA’的回旋曲结构。

(1)跟随教师,完整合音乐表现“魔仙的指法”故事过程。

师:我们的手是魔仙富有魔法的手,我们的身体是王子和公主的石头雕像。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看看魔仙是怎样解救王子和公主的(播放完整音乐)

(2)讨论随乐动作的先后顺序,并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图谱。

师:魔仙先用了什么方法(弹奏法)再用了什么方法(点指法)接着又用了什么方法

这时候王子和公主开始怎么样了(复活了,动起来了。)最后魔仙又使用了什么方法(弹奏法)

(3)探索A段音乐出现的次数和不同。

师:音乐里的弹奏法出现了几次(3次)每一次一样吗(不一样)什么不一样(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弹奏法都是4句,最后的弹奏法是红色的,只有两句,而且音乐比前面的要激烈。)

(4)师幼合乐完整用弹奏、点指、舒展的动作表现故事情节。

5.创设游戏情境,全体幼儿互动游戏。

(1)教师扮演魔仙,请一位自告奋勇者当王子或公主的雕像,演示魔仙弹奏法弹完一句、雕像动一下的动作。

师:现在我先来当魔仙,你们来当王子和公主,魔仙在雕像的一个部位弹完一句,这个部位就动一下,马上又停住不动了。谁来试一试

(教师一边哼唱一边在幼儿手臂上弹奏,弹奏完一句,这位幼儿的手臂就动一下,马上又停住不动了。)

(2)教师扮演魔仙,全体幼儿扮演王子或公主,互动游戏一遍。

师:我说变,你们就变成石头雕像一动不动,看看魔仙会弹奏你的哪个部位,你又准备怎么动呢(播放完整音乐,在复活的时候魔仙学雕像动起来的样子。)

(3)教师扮演公主,请一位幼儿扮演魔仙演示解救公主的过程。

(4)幼儿两两互动,合作表现乐曲。

①在位置上,一位幼儿扮演魔仙,一位幼儿扮演公主或王子,两两合作表现魔仙解救公主或王子。

②找空位置,两两合作表现魔仙解救公主或王子,并在成功解救后摆出两两合作的造型。

活动延伸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篇6

幼儿园计划-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第5周计划

《幼儿园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后,给我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中搭建了一个过渡的桥梁,让我的教育思想上发生很多的变化。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自己在艺术活动实施时很难真正做做观念到行为的彻底转换。这是为何呢?我仔细查找原因,发现自己误解了《纲要》,以为《纲要》拿来就可用,就可以直接在活动中操作和运用。如此看来,如想实现真正的转换,就得在认识层面上进一步加强对《纲要》艺术领域的认识,带着这种想法,我翻开《纲要》的艺术领域目标,仔细的进行阅读,并分析了《纲要》实施前艺术活动目标要求,我发现以下三个问题。

一、初读艺术目标,发现三问题。

问题一: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缺少幼儿的艺术感受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欣赏国歌(幼儿园一日活动教案精选.199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

活动目标:

l

通过教学使幼儿了解歌曲的名称、理解国歌是代表我们的国家——中国。

l

熟悉曲调,了解国歌的节奏、节拍、性质,了解歌曲的大概意思。

音乐活动:学习歌曲“在农场里”(幼儿园教育活动好方案.93 年7月.重庆市出版社)

目标:

l

学习4/4节拍音乐的节奏,基本唱准象声词和四分休止符,初步学会歌

曲。

l

学习仿编歌词和为歌曲命名,并进行了即兴表演,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

情趣。

我的分析:仔细分析这两个音乐活动的目标,不难看出以往的艺术教育实则等同于“技艺教育”。比如:欣赏国歌这个活动所提的两条目标都是知识目标,而关于情感、体验却没有提出。第二目标当中也是儿童的技能看得很重,而对于创编活动中所体验到的乐趣却没有提及。由此看出,这两个活动把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艺术活动变成操作性的模仿活动,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表现技巧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及无限创造特征没有足够的估计。问题二:注重幼儿的整齐划一,缺少幼儿的艺术体验

《纲要》反复强调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而《纲要》实施前的艺术目标又是怎样的一个价值取向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我给大家看几幅以前我在一些幼儿园参观时拍下的照片

接下来,我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纲要》实施前的艺术活动案例。

美术活动:画金鱼

中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某种情景出示了一幅画有两条金鱼的示

范画,画中的金鱼是由一个等边三角形、一个小圆形、一个大半圆形和两个小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的。教师讲解示范后,幼儿悄无声息的照着示范图开始作画,其画面的构图、金鱼的造型与色彩等均与教师的示范雷同。

我的分析:这样的镜头在《纲要》实施前艺术活动中十分常见,许多幼儿园走廊中展示的“千人一面”的幼儿美术作品就是一个明证。然而这种艺术活动究竟存在着哪些背离艺术教育规律的做法呢?不妨我们一同来分析一下,首先这位教师以几何图形概括的图画极大的限制了幼儿艺术创造性,对于幼儿的艺术创造而言,这样的示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示范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幼儿的作品的整齐划一。其实,这也证实了传统艺术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删除了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的感知、欣赏和创造,仅仅教授创作和表演,结果孩子只能依葫芦珈瓢,也就出现案例中所出现的情景。

问题三:教师注重对艺术活动结果的集体评价,缺少对艺术体验过程的引导

接下来我再给大家呈现一组艺术活动中的教师评语

师:请一组的小朋友把举起来,我们来看看,谁可评为这组的小画家啊?

师:露露小朋友的舞蹈动作既标准又漂亮,小朋友都要象露露这样子学习啊。

师:宇宇小朋友画的花儿颜色真鲜艳,画面也干净、整洁,真不错。

我的分析:通过这些评语,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教育者经常以同一个主题要求每一位幼儿,不考虑幼儿现有水平,不知道怎样去接纳和赏识,在结果评价中有的老师用统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把幼儿作品作横向比较,这种做法挫伤了幼儿自信心,增加幼儿自卑感,最终使幼儿逃离艺术。由于幼儿绘画制作水平,认知能力,表现能力上的差异,孩子们在一个单元时间段可能并不能完成所有的过程,所以在艺术活动后的结果评价中,教师要注意不要太注重集体评价,要更多的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更要注意过程中孩子的体验。

二、重读目标,从中找出三个关键词

通过对《纲要》实施前后的艺术活动的比较,我带着《纲要》阅读后的三个问题我重新进行了思考,再次对《纲要》的艺术目标进行了阅读。并阅读了书籍“从观念到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行动指南”文章“艺术体验的缺失——一个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文章“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等等,通过再次阅读,重新诠释。我从艺术领域的几条目标中找到了以下几个关键词。

艺术感受: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目标体系定位于“感受——体验——表现”,目标里有“感受”“喜爱”“喜欢”“情感与体验”这样一类表达情感的词。比如《纲要》艺术目标的第一条这样说: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第二条“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等等。这些目标的提法这都是从审美感受的角度来说的。而回过头看前面所提的第一个问题“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缺少幼儿的艺术感受”,正是由于过去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而忽略了艺术中重要的部分“艺术感受”。

艺术体验:在“艺术体验的缺失——一个儿童艺术教育应当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幼儿艺术体验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艺术活动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类活动,它与其他活动的区别在于艺术活动的直觉性与情感性。为此,新《纲要》的艺术部分提出了: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加强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也就是说,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欣赏都应该唤起人的某种艺术体验。结合第二个问题中所提到的“金鱼案例”来谈,正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儿童的结果的统一,而忽略了幼儿的艺术体验。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并没有主动参与,而只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式样、颜色和构图进行机械模仿,幼儿既没有被激发起艺术创造的欲望,也没有在艺术表现的形式与技巧上有所突破,更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与体验,可以肯定的说这样的活动,艺术体验肯定是缺失的。

艺术创造: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幼儿用绘画或手式或歌唱或舞蹈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尽情地、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幼儿在画完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手工作品时都流露出一种愉悦的、放松的、甚至恋恋不舍的情绪。那是因为艺术创造活动加强了儿童的满足感。而在前面问题中所出现的“整齐划一”“缺乏个性的创造”的现象,正是缺乏艺术创造这个环节。这就和《纲要》中的提到的“艺术活动是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相背离。由此可见,创造性的表现自我在艺术活动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一作用。

三、再读目标,做到三个转变

带着阅读中所发现艺术活动目标的三个问题,紧接着又找到了艺术目标中的三个关键词,我再次走进《纲要》,走进“艺术领域目标”。通过仔细阅读,分析比较,我发现新《纲要》的艺术领域做到了以下几个转变。

转变一:重知识技能传授转向重感受、体验、表现、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野蜂飞舞(幼儿教育2005年10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紧张、激烈的气氛。

2、了解绘画、语言、游戏等都是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的方式。

3、体验“找带头人”游戏中相互配合、“斗智斗勇”的紧张与快乐。

我的分析:从“野蜂飞舞”这个活动目标我们已经看到,较之以前,目标定位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现在的目标定位于“感受——体验——表现”,这样的目标定位淡化了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明确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引导教育者在艺术活动中注重幼儿的感受、体验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也说明了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在艺术活动中焕发幼儿的生命和智慧的活力。在培养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关系上,两者应当成为有机的统一,让儿童在把握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习得知识技能,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

转变二:重整齐划一转向重自我表达

音乐活动:学习歌曲“下雨歌”(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中班上’.05年6月.南师大出版社)

目标:

1、尝试用声音、动作、节奏表达自己的想象。

2、用自己的歌声、自己的动作表现出下雨的乐趣。

3、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我的分析: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了在“下雨歌”这次活动目标的设置中,更多的注重了幼儿的艺术创新。目标中反复强调了“自己的想象”“自己的歌声”“自己的动作”,要求幼儿能用自己的歌声和动作来表现下雨的乐趣。这样的目标做到了注重整齐划一转向注重自我表达。同时,注重幼儿自我表达也符合了《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能用浅显的艺术形式,创造性的表达自己的经验、想法和情感。同时也与《纲要》所提倡的“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相符合。

转变三:重教师对艺术活动的结果评价,转向注重过程体验的引导

案例(来源于《幼儿教育》2005年4期):一次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老师请孩子欣赏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人投鸟一石子》(这是一幅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简单说了作家之后,老师便请小朋友说说看到了什么,结合孩子们的讲述老师有意识融入了有关颜色和线条在此画中的运用。之后,老师请孩子们摸摸自己的脸、身体、腿和脚,再看看画上的人和真实的人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幼儿发现画上的人只有一眼、一腿、一脚,与真实的人完全不同。这时老师便启发幼儿了解画家运用的是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并请幼儿各抒己见说说对这幅画的整体感受。接着师幼又共同做了一人变脸的游戏,要求幼儿用双手挡住脸,数到三时就把门打开,露出变形的脸。游戏之后,老师又请小朋友自己创造一幅变形的脸,并与幼儿共同探讨如何将脸变形。音乐声中,孩子们创作出了各有特色的变形脸,有把脸形画成正方形的,有把眼睛画成月牙形,有把鼻子画成水滴形的,还有把嘴巴画成花形的。。。画完之后,幼儿把画挂在胸前,开化妆舞会,相互介绍和欣赏各自的作品。

我的分析:新《纲要》艺术部分则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活动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为幼儿提供符合身心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和方式,让幼儿在游戏、探究、操作、探索和交往中学习,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选择性的活动机会,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独特价值,形成个性的审美情绪。我想,“人投鸟一石子”这一案例就是最好的说明,不再作过多的阐述。

四、结合实践,我进行了三次尝试

通过对艺术目标的初读、重读、再读,我已经慢慢明晰了自己的思路,也找到了如何把观念转变为行业的方法,这也让我产生再次进行实践尝试的想法。如何把新观念转换为新的教学行为,我尝试着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以下几点,并对文章开始所提到的问题作出一些回应和改变。

尝试一:“感受美”————就要让孩子充分的去表达

活动1:孩子们在听了乐曲《喜洋洋》,很快被乐曲所感染,并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这首乐曲真好听”;“好舒服哟”;“我听到里面在打鼓”;“好象里面在跳舞”;“我还听到在吹喇叭”„„在表达了他们的感受之余,我又引导小朋友说说音乐中什么地方在打鼓?怎么打鼓的?什么地方在跳舞?跳的什么舞?„„于是,小朋友便说“站着在打”“使劲在打”“唱着歌儿在打”“在池塘跳舞”“跳的娃哈哈”“跳的星星舞”

活动2:在欣赏《大餐》这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又很积极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很多很多汉堡叠在了一起”;“这些人拉着圆圈在汉堡上跳舞”;“他们一边吃汉堡,一边跳着舞”;“看着它,我真想吃啊!”„„说着说着大家就谈到了“肯德基”,“我在肯德基店里过生日过了”;“妈妈带我去了好几次”‘“我喜欢吃辣子鸡”;“肯德基里面还可以玩,很开心”„„

在孩子们感受美的作品时,我充分给予孩子感受的机会,让他们尽情的感受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与孩子们的对话交流中,我所担任的角色主要是一个倾听者。因为我认为倾听幼儿就是尊重幼儿,就是对幼儿的关注,就是对幼儿及幼儿意见敞开心扉的最好方式。通过倾听了解幼儿,了解他们的经验,想法,兴趣点——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一切正是艺术教育活动的前提所在。尝试二:体验美———就要让孩子在真实地美的情景中去体验

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鲜明特征的吸引,于是,则我及时把握好这些机会,引导幼儿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

活动1: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到了公园,看见公园五颜六色的鲜花,孩子们很高兴。我就引导孩子自己闻一闻,看一看,摸一摸,通过闻、看、摸让幼儿真实感受花儿的美丽,还引导孩子们唱起了歌曲“蝴蝶花”,跳起欢快的舞蹈。之后回园后,又启发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出自己的感受。

这里教师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帮助幼儿真实地体验到了“公园花儿的美”,而并非老师示范蝴蝶花如何画。通过真实的体验,让幼儿的情感得到了内化,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欲望。老师从而通过孩子们的真实体验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因为幼儿的情感、欲望、提出的问题有时隐藏在行为与孩子间的对话之中,作为教师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耳朵,而且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能进入幼儿的内心,体察幼儿的心声,呼唤幼儿的内在动机,以便更好的进行艺术教育。

尝试三:表现美——就要让孩子在美的世界中尽情地表现和创造

活动1:六一来临前一个月,我便将本次六一演出要表演的舞蹈“我和星星跳舞”“亲亲茉莉花“以及童话剧“走进太空”纳入了表演区,并投放了航空火箭,太空服装、星星头饰、彩带等道具,让幼儿在表演区自由使用。由于是幼儿熟悉的,又新增了道具。因此,幼儿乐不知疲的更换各种道具进行了表演,热情高涨。没想到几天下来,孩子们竟然创编了各种动作自娱自乐。欣喜之余,我将孩子们的创编动作加入舞蹈之中。由于是孩子熟悉的自创的动作,孩子们排练时没有以前烦燥和无奈,而我呢,也比以前任何一次排练让都轻松愉快。

在这里,我只是提前投放演出要用的表演材料,航空火箭,太空服装、星星头饰、彩带„„,至于节目中的角色分配和怎么表演全都幼儿自已选择、自己决定,让幼儿完全处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自然的融入到节目的各个角色中。当然我也并非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而是在一旁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表现,当幼儿碰到困难与需要时,我就及时给以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最后我还把孩子的创造结果很好与六一节目融合在了一起,让孩子们和老师感觉都体验着快乐,创造着快乐。由此可见,只有这种类型艺术才是真正的孩子们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人的艺术。这也印证了艺术活动的另一个要点:表现美——就要让孩子在美的世界中尽情地表现和创造吧!

五、个人感悟

整个阅读进行到此,我感觉自己经历了一次思想的洗礼。通过对《纲要》艺术领域目标的阅读,就象是我与《纲要》进行了一次对话。这次对话让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心路历程。对话中我重新审视和检讨了自己的思想,对话中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话中,又一次鞭策我向专业成长之路迈进了一步。整个阅读不仅教会了我思辨,教会了质疑,还教会我了如何作一个专业的幼教人。同时,我也收到了更多不可言喻的感悟。

1、新的艺术教育活动倡导教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创造机会、表现机会,发挥孩子的自主能力。但并不是在过程中完全放任孩子,游离于活动之外。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过去的大包大揽一下子跳到袖手旁观。其实,凸现儿童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作用是不相矛盾的,关键是教师在过程中引发幼儿艺术表现人生的欲望,并向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支持。

2、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关注儿童生命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在艺术活动中焕发幼儿的生命和智慧的活力。在培养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关系上,两者应当成为有机的统一,让儿童在把握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习得知识技能,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

幼儿园语言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依附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之所以选择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于幼儿园语言教育内容广泛,教育目标多数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方法,发展幼儿的智力,陶冶幼儿情感,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了解社会行为规范,学会审美、健全品格等,这本身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可以说,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载体,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自然渗透,这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利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类语言活动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分为五种基本的类型,即: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早期阅读、文学作品学习。其中“谈话”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逐步掌握几种倾听技巧。如教幼儿安静地倾听别人的谈话,能从倾听中分辨出讲话人的特点及声音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养成主动积极、集中注意、耐心、有礼貌倾听的习惯。这就使幼儿不仅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有关技能,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关注他人、关心别人,培养了幼儿的关爱品格。通过谈话活动,还能帮助幼儿学习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基本规则,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水平。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体验着与他人交流的乐趣,提高了语言交流的能力,而且还使幼儿提高活动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和坚信自己,形成自主坚强的性格。

讲述活动是以幼儿语言表述行为为主的语言教育活动类型。在讲述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和清楚完整表述的能力,帮助幼儿掌握对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这样就可以使幼儿的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尤其是综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使幼儿通过观察理解讲述内容中所蕴含的人物、事件关系和思想感情倾向,养成良好的社会兴趣和交往技能。与此同时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养成落落大方,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

听说游戏不仅可以完成语言教育的目标,而且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快乐向群、积极参与、好奇求知、天真活泼等良好的个性。可以使幼儿在游戏中养成活动的机智性和灵活性,培养坚持性和毅力,养成做事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品质以及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而早期阅读和文学作品的学习活动可以使幼儿更好地欣赏和体会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陶冶人格。此外,通过文学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角色形象,还可以使幼儿对照自己,在教师的帮助下矫正任性、脾气暴躁、攻击性行为、说谎等不良行为。所以,教师在进行各种类型的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时,都可在完成语言教育任务的同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语言活动中的落实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主要教育任务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教育活动要运用语言教育的方法,但同时也可在此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其整合,探索出语言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即:感知理解作品―――判断鉴别―――策略训练―――强化迁移。

(一)感知理解作品阶段。

面对一个具体的教材,教师首先要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检查幼儿是否具备相关经验,或开展相关活动,做经验和知识的储备,然后才能感知理解作品。

感知理解作品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意思:一是对作品本身内容和情节的理解,二是对作品中语言结构的理解和把握。要较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教师的设问是个关键。教师要设计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所谓开放性的问题,就是指与作品有关但需要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回答的一类问题,这类问

题能大大地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也为孩子理解和使用作品中的语言提供了机会。

为幼儿创设一个环境优美,色彩丰富,听、说、表演、游戏等功能齐全的语言活动区,也是让幼儿在语言文学活动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此外,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地渗透心理辅导的原则,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教育活动的效果,同时可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如主体性、差异性原则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能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更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同时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获得成就感。将和谐性和鼓励性原则引入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可以使幼儿的学习更具积极性,更自由、更宽松,更容易尝试获得成功,更富有个性。而将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渗透到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将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认知教育和行为训练结合起来,更利于幼儿学习和模仿文学作品中的榜样行为,形成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行。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依赖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教师的情感作用。教师在语言教育活动中不仅要对幼儿进行认知训练,能力培养,习惯养成,更要和幼儿在情感方面互动,还要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对幼儿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身积极的情

感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以自身饱满的热情打动幼儿;教师要深入到幼儿的内心,重视与幼儿的情感交流,缩短与幼儿的心理距离。教师还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多给幼儿积极的情绪暗示,在评价幼儿时多用鼓励支持的语言,让他们伴随着愉快而自豪的情感体验来参与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幼儿园数学领域教育关键经验 篇8

抓住幼儿心理发展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数学诱导训练

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开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日常工作中,要抓住幼儿心理发展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数学抽象诱导训练.在幼儿心理关键期内所进行的数学综合诱导训练,将对幼儿今后其他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 者:杨丽洁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商委幼儿园,461000刊 名:小学时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IMES年,卷(期):“”(11)分类号:G62关键词:心理学 幼儿教育 数学诱导训练

上一篇:网络设备渠道规划下一篇:象棋基本术语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