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通用11篇)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1

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道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的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教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想学生道歉(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是,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例反思: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

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少学生而言,可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棵,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哭泣。“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起前一教学片段,教师对自己忽视尊重学生冷的无意识行为表示迁就,但是心里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时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2

案例1福建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的庄俊敏老师在《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7期发表的文章《体验数学, 张扬个性》中写道:“在教学完‘圆的面积’后, 出示这样一道习题:‘有一块长10米、宽8米的草地, 小羊被一根3米长的绳子拴在草地的中央, 请问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题目刚刚呈现, 一位学生急不可待地说:‘当然吃不完了, 春风吹又生嘛。’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 而刚才还自以为引用了诗句有些得意的他顿时涨红了脸。”

评析:在教师所呈现的题目中, 由于“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没有给出时间的限定, 所以容易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歧义。那位“急不可待”的学生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说出了“当然吃不完了, 春风吹又生嘛”这样智慧、幽默、富有诗意的语言, 我认为真是棒极了。庄俊敏老师却使用了“急不可待”这样一个略带贬义的词。“全班同学听后哄堂大笑”就更令人担忧了, 说明这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缺乏敏锐的思辨意识, 以致出现了“刚才还自以为引用了诗句有些得意的他顿时涨红了脸”这一结果。这真是我们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悲哀。由于教师在出题时严密性不够, 而且缺乏敏锐的思辨意识, 使得本来应该体验到成功的他品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庄俊敏老师接着写道:“教师迟疑了几秒钟, 这种情形确实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本意是想诱导学生得出:小羊所吃的草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圆形, 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 则能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情急之下, 他笑着拍了拍那个学生的肩膀:‘嗯, 有道理!’接着又问:‘假设小草没办法这么快长出来, 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这个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 突然恍然大悟, 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评析:由于教师备课时考虑不细致, 出题时严密性不够, 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就会经常发生。而且即使备课时作了较为细致的考虑, 也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形, 这是备课时应该预见到的, 教师对此应该有心理准备。出现了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 教师不应该“迟疑”, 也不应“情急”, 而应该机智地采取应变措施。这种课堂教学应变能力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接下来这位教师的“本意”也出乎我的意料, “小羊所吃的草围成的图形是一个圆形, 如果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 则能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 果真如此吗?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能计算出这个圆形的面积, 也未必一定能够知道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 只有当这个圆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 才可以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 当这个圆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 就不能根据这个圆形的面积判定小羊一定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也就是说, “圆形的面积小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只是“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一个充分条件, 而不是必要条件。选取这样一个教学内容可能使学生产生负迁移, 得出“当这个圆形的面积等于或大于长方形草地的面积时, 小羊就一定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错误认识, 并使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可能采取错误的解题策略。接着在教师“假设小草没办法这么快长出来, 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诱导下, “这个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 突然恍然大悟, 又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这里教师所提到的“数学知识”, 学生一定能够理解为是“圆的面积”吗?学生仔细想了一会儿之后, “恍然大悟”, 到底悟出了什么?是否一定能够悟出教师的“本意”?其实, 判定“小羊能否将草地上的草吃完”的关键条件是“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如果“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 则可判定“小羊能够将草地上的

草吃完”;如果“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大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 则可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要计算“长方形草地的四个顶点到其中心的距离”, 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只要长方形的“长”大于“拴羊的绳子的长度”的2倍, 就可以判定“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这个问题中, 因为2×3<10, 所以, 小羊不能将草地上的草吃完。这是这个问题最为简洁的解法, 学生难道悟不出来吗?如果学生悟出来了, 教师是否还会“出乎意料”。这种为了运用某一“数学知识”而编制的数学问题一定要注意它的发散性, 否则就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地方。

案例2长沙市开福区东风小学的易虹辉老师在一则案例 (登载于孙晓大主编的《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一书) 中写道:“在一堂练习课上, B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说一个数, 首先说的是‘8’。

生1:‘8比9小, 比7大。’

生2:‘3+5=8。’

生3:‘教室里有8个小组。’

生4:‘8个苹果, 吃掉两个, 还剩6个。’

……

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地回答:‘8是16的儿子!’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

评析:当最后有一个孩子站起来很响亮地回答“8是16的儿子”, 为什么教室里的学生们会哄堂大笑?因为大家认为“8是16的儿子”这句话描述的不是数学, 也就是说, 学生们认为“8是16的儿子”这种说法不是数学语言, 认为这个孩子有点儿起哄的意思, 因而“哄堂大笑”。

易虹辉老师接着写道:“B老师也笑了, 她没有发火, 而是用欣赏的口吻说了一句话:‘你的回答总是让我吃惊!你能不能告诉同学们, 为什么8是16的儿子呢?’”

‘因为8是16的一半, 所以8是16的儿子!’孩子理直气壮的回答。”

分析:“B老师也笑了”, 这一反应也属正常, “她没有发火”, 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她为什么会用“欣赏的口吻”说下面的话呢?难道她已经抓住了孩子话中隐隐闪现的数学灵光了吗?我隐隐地感到, 她的“8为什么是16的儿子”这一提问, 正引导着孩子的思想朝着创造新数学知识的方向发展, 孩子的回答证实了这一点。孩子“因为8是16的一半, 所以8是16的儿子”的回答, 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在借用生活中的词汇“儿子”, 规定新的数学概念“数的儿子”, 但是由于“这孩子的话里还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 所以需要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 使之进一步完善。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予以正确引导, 就会使学生体验到一次非常难得的数学创新, 使闪现的数学灵光进一步扩大。但非常遗憾的是, B老师并没有这么做, 也可能B老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回答中蕴含着一种原生态的数学思想, 也使得前面的“欣赏的口吻”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易虹辉老师又接着写道:“‘噢, 那8的儿子又是谁呢?’B老师很感兴趣地追问道。

‘8的儿子是4, 4的儿子是2, 2的儿子是1, 1的儿子是0!’孩子一口气报出了他全部的‘儿子论’。

教室里笑得更响了, 在学生的眼里, 数学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假如我们总是按照成人设定的思路去上课, 你能听见这么精彩的数学语言吗?

虽然这孩子的话里还有些东西经不起推敲, 但B老师仍把最具分量的幸运星奖给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篇3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篇4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揭题)。刚才,朱军向我请教一道题目,我想请同学们来一齐完成这道题:(出示错应用题例)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教师鼓励学生解这道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大部分学生表现茫然,坐着不动。)

师:同学们怎样不做啊

生1:教师,这道题没法做啊。

生2:教师,你可能把这道题目记错了。

生3:可能是朱军把题目抄错了。

生4:教师教育我们做题时要细心,朱军怎样还把题目抄错呢真是太粗心了。

师:哦,原先是这样,难怪好多同学坐着不动,那这道题是没法做了

生1:有办法,只要加一个条件。

生2:这朱军太粗心了,浪费了我们的学习时间。

生3:这样也好,它能够提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细心一点才好。

生4:我想,可能是教师有意出这样的错题考我们的。

师:(微笑)不管是谁的错,做事还是要细心的好,那么,这道题按刚才生1说的,只要加一个条件就能够了,你们大家说行吗

生:(齐答)行。

师: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生1:只要加上一个“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就能够了。

生2:加上“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虽然能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但这不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3:如果明白“六年级有几个班,平均每班有几人”,就能经过两步计算,求出“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了。

师:同学们,刚才两种方法都能解决问题,说明你们都善于思考,但哪一种方法更贴合题目的要求呢

生4:因为是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所以我赞成生3的意见。

师:你们认为所加条件的数据,我倒清楚,“六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同学们,此刻你们觉得能够解答了吗如果能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把这道题先补充完整,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认真思考,有的试着口头编题,有的同桌讨论,互相交流,个个兴趣盎然。)

师:谁来把这道题补充完整

(学生陆陆续续举起手来,教师见生1欲举又止,并用鼓励的目光看了看生1,他鼓起勇气举起了手。)

生1:凤山中心小学六年级5个班,平均每班63人。其中有14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余下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参加其它兴趣小组的有多少人

师:生1把这道题补充得很完整,我们掌声鼓励一下。(学生鼓掌)

二、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努力供给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从被动理解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转化。这则案例对我有三点启发。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仅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我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怎样办”的时候,这种思维才算是真正的启动。所以,教师要经过多种途径努力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到有疑要问,有话要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思维创新和自主本事的发展,才有利于学生养成想问、要说、好思的良好习惯。

2.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运用得当,能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使胆小的学生变得勇敢、自信;运用失当,将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并且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帮忙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出现错误时,既怕同学笑话,又怕教师批评,心理压力很大。这时,教师不能指责学生,否则就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学会宽容,给学生以面子,细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情感,帮忙他们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加以引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说话本事。

在数学教学中,异常是应用题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阐述自我的思维过程,这是新时期课改的要求。首先,这节课上,教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故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错题中,发现问题,进而主动思考,发表看法和想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供给的数学信息来自学生的生活(不完整题例),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并且易于解决。这样就巩固和提高了解答两步应用题的本事,并且学生在辨析、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品尝成功的喜悦;最终,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计算、解答的过程中出现类似于以上错误题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种信息源,把日常见到的,并且是学生易错的问题,经过题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由学生在质疑、发问、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启动心灵,受到震动,得到教育。这样不仅仅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并且能融知识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可谓一举两得。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案例 篇5

——用字母表示数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利用实际生活的题材,分层引导,由简到难,深入浅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更深层次的掌握知识。“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更好理解和掌握分层教学,一.教学目标

1.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3.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用a×几来表示数量关系

四.教学用具

课件统计表格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CCTV,KFC,M, WC,你知道这些字母所表示的意思吗?

2、生活中经常用字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样既方便又简洁,在我们的数学中还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出发,体验字母在生活中的简明性,调动学

生积极性,引出新课。

二、学习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1.)淘气a岁,老师比淘气大25岁,怎样表示老师的年龄。

(2.)有n张桌子,每张桌子四条腿,怎样表示这些桌

子共有多少条腿。

设计意图:出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变成有目标,有方向的学习。

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1)出示儿歌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这首儿歌怎么唱也唱不完,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n只青蛙n张嘴

(2)说一说,你身边还有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设计意图:从儿歌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次体验用字母表

示数的简洁性,联系生活说一说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让学

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习用字母表示“A+几”或“A-几”。

(1)出示年龄表格:学生的年龄/岁老师的年龄/岁

11+20

22+20

33+20

……..aa+20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学生的年龄不断变化,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变

提问思考:如果学生的年龄是a岁,那么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

(2)小练习:

1.爷爷比小明大52岁,小明今年a岁,爷爷的年龄是_______岁

2.姐姐比妹妹大6岁,姐姐今年X岁,妹妹的年龄是_______岁

3.公共汽车上原有20人,到公园站时下去了m人,又上来n人,现在车

上有______人

设计意图:小练习,即时巩固新知,即时反馈。

(3)集体订正并请a组同学讲给b组同学听一听,你是怎么做的设计意图:ab层学生交流,以好生为资源帮助差生进一步理解新知,解答疑难。

4.学习用字母表示“A×几”。

(1)出示表格三角形个数小棒根数

11×3

22×3

33×3

„„

aa×3

提问:a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呢?

说一说: a可以是哪些数?a×3表示什么?

(2)小组讨论:手的只数手指的个数

11×5

22×5

33×5

……

n?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____只青蛙______张嘴,______只眼睛________条腿

设计意图:以练代讲,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怎样用A×几来表示数量关系

(4)小练习:1.一只小鸡两只眼睛,a只小鸡有_____________只眼睛

2.一只兔子四条腿,m只兔子有____________条腿

3.体育组买了x个毽子,每个3元,买这些毽子一共花了______元

(5)集体订正,并请b组同学讲给a组同学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小练习,即时巩固新知,即时反馈,a层学生帮助b层学生即时解决疑难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过关小测试

1.限时独立完成过关测试题。

2.集体订正,并请小组长统计测试结果.3.请a组同学讲给b组同学听一听,你是怎么做的,a.b组同学互相订正。设计意图:过关测试,巩固新知,利用你说我听互相交流的方式让优生帮助差生掌握新知,解答疑问,互相提高。小组长统计,让老师确切掌握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将不可控教学变可控教学,实现堂堂清。

4.展示小组完成情况。

四.全课小结

1.出示学习目标:(1.)淘气a岁,老师比淘气大25岁,怎样表示老师的年龄。

(2.)有n张桌子,每张桌子四条腿,怎样表示这些桌子

共有多少条腿。

2.自我检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

五.拓展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6

小学数学7班赵吉容

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学校进行的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研究课题正在进行中。“等级+评语”这种辅以评语的批阅方式,不仅注意了学生解题的正误,而且注重了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根据学生在作业中反映的动态信息,运用评语进行适时点拨,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发展智能,以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开发,为学生在今后的数学活动和生活实践打下“多向思维”的发展基础。

如:跳绳比赛规定每人跳3分钟,王平跳了327下,张民平均每分钟比王平多跳12下。张民一共跳了多少下?

一般学生的解答方法是:(327÷3+12)×3=363(下)

教师在批改时加了评语:“你做得很好,老师建议你想一想,还有更好的解法吗?比如先算张民3分钟一共比王平多跳了多少下?”

学生根据老师的评语引导,开动脑筋,进一步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策略,又列出了其他算式: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7

一、案例教学法的要求及特征

案例教学法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借助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成长, 提高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它离不开一个合理的案例, 一个明确案例教学内涵和方法的导师, 以及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也就是说, 案例教学不强求学生解决问题, 而是需要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掌握一些分析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在思维碰撞中升华对知识的领悟。教师在选材和实施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 教师才能挑选出适合的教学案例, 就像医生的病例、律师的判例, 有很强的针对性。 (2) 真材, 即案例内容真实。案例要求真实, 切忌胡编乱造, 只有案例真实, 学生才能有设身处地的感觉, 记忆深刻, 把案例中的问题当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去解决, 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实践原理, 在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 便于回忆起并使用这些“原理”。 (3) 学生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精选案例的工作完成后, 应该让学生独立阅读、分析, 然后小组讨论, 过程中求同存异,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在讨论完成后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总结和评价, 但前提是必须留给学生解题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想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案例教学法归根究底是一种教学方式, 与一切教学方法的目的一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1.明确案例内涵。课堂上所使用的案例是真实的, 它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材料的一种课堂表述方式。换言之, 它是一种实际问题的情景模式, 重要的是它自身具有很高的教研价值,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学案例是描述一个完整故事的问题情境, 必须真实;要叙述清晰, 研究价值高, 具有代表性;可以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使学生再次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能轻易求出答案;要与时俱进, 因为新事物才有足够的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丰富案例内容。教学案例可以有很多种类, 但万变不离其宗, 它无法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选择校内外发生的事情作为教学案例, 也可以选择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事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小数的加减法”时, 我设置了案例:老师昨天在书店给儿子买了一套《西游记》, 一共花了148元, 还剩53元, 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呢? 学生听到生活中熟悉的加减法题, 轻松地演算, 148+53=201 (元) , 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我趁着学生热情高涨, 又说道:那天老师家隔壁的王阿姨也给她女儿买了一本《白雪公主》, 花了3.2元, 一本《动物世界》, 花了11.5元, 大家知道王阿姨一共花了多少钱吗? 在学生一脸疑惑之下, 我鼓励他们勇敢尝试, 列出等式, 然后在课堂中巡回走了一圈视察学生的思考状况, 最后一边列出等式:3.2+11.5=?11.5+3.2=? 一边说:“这是我看到有些同学在稿纸上列出的等式, 还有人列出不同的等式吗? ”在看到学生一脸疑惑之后, 我让他们看课本, 学习小数加减法法则, 这样的案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 列出等式。因为只有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 再教授他们解法, 学生才能轻易地解决问题。总之, 案例可以大到国家大事, 也可以小到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对此, 首先教师应该多关注生活, 因为小学数学基础性强, 生活化的问题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其实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 教师应该拓展资料来源, 因为多源头的信息可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案例资料, 不论二手资料还是自编资料都对教学工作十分有利。再次,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目前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跨越时间空间、化静为动的教学资源特点为学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 这类案例是小学生特别感兴趣的。

3.逐步实施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有序可循的, 首先, 教师要以学生认知程度为标准向学生清晰地呈现出案例, 方式不限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情景演示等) , 避免学生难于理解案例的现象发生。其次, 分析案例。形式主要是以激活学生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会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模式。最后, 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教师应适当扩充知识, 拓展学生认知范围, 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并归纳出数学中规律性内容的能力, 从思维迁移延伸至能力迁移。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千米和吨》中“千米”这个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一千米的概念, 一千米的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抽象的, 所以我借助了相应的案例。首先, 我让学生估计学校门口距离某超市的这段路有多长,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到1000米其实是比较长的, 然后展示操场的平面图, 标明从沙坑到操场前端有100米,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000米? 将这段距离来回走5次是多少米? 接着通过学校周围的调查录像让学生直观地看看以学校为起点, 走到哪里会有1000米,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走走看。这样循序渐进地深化知识, 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学生从观察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 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数学的基础性作用及它对小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的重要性。由于数学本身抽象, 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理论难理解, 学习起来很困难, 枯燥乏味, 对它根本不感兴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规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与探索。”在小学数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教学的生活化情节、真实性情节对小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 学生会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 下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合作探讨, 进而在自身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回馈教师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成果。

摘要: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和思维能力弱的问题, 他们很难理解数学中抽象的理论知识, 因此, 案例教学法应运而生, 它有效地在理论和实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通过适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解决数学问题的感受。作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正确选择案例, 应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数学素养谈谈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戴昌虎.有关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生本理念”[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0 (05) .

[2]刘素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11 (09) .

[3]牟利霞.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导课浅谈[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 2011 (08) .

[4]高洁.浅议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教学效率[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3) .

[5]郑海玉.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施原则探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4 (03) .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更多样化,讨论法、案例法等方法的运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其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案例教学法。它以案例为基础,有效启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培养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案例教学法被运用于管理、经贸等领域,还没有普及到教育行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案例教学法逐渐从学科性向实践性过渡,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才出现了案例教学法。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交流少、互动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而是师生共同讨论问题,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学生能在热闹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教师也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和想法,不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发现自身的缺点和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一、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会提前备课,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就是仔细挑选教学案例。教师应挑选真实、客观的案例,枯燥乏味的案例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其次,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不能在案例中添加自己的评论,而要让学生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思考。由此可见,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先确定案例主题,如认识物体和图形,然后围绕主题找到相关案例,构建好教学框架,最后教师可以标注出案例讨论,以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难点。

二、案例教学法的课堂讨论

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把案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了解案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不断交换想法,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在讨论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各小组的讨论成果,以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设计问题:“一个长方体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计算时先考虑些什么?”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最后,学生自主得出答案:“鱼缸有五个面,不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把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

又如“比较分数大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分数大小时,常遇到哪几种情形?你们能举出例子吗?”然后,教师把学生分组,共同交流和探讨。这一过程逐渐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案例教学法的课后总结

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再提出自己的想法、总结案例。提问结束后,教师可以进行全面总结,深入、系统地阐述案例中的理论和原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可以指出学生的错误,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更正,避免犯相同的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讨论结果,而应归纳总结,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案例教学法作为沟通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桥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篇9

向阳小学杨建雄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被除数个位上除以除数,应在个位上写0。难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为什么商的个位上要写0的道理。

教学目标

l、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并用乘法来验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景导入

小朋友,中国羽毛球队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在奥运会上多次夺得冠军,领奖台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为祖国争光。我们小朋友喜欢打羽毛球吗?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礼物。(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一、探索计算方法

一个学生读题:老师带来了62 个羽毛球,要分给三个班级,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羽毛球呢?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题目列式,教师板书出算式。

同桌合作用学具分一分,求出结果。个别同学交流答案及方法。教师指出:我们可以用学具帮忙,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通过学生回答怎样列竖式板书。

1、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

2、说说遇到什么疑惑,同桌研究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怎么办?

(教师指出: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

3、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个别交流、同桌互说。

4、接着完成题目,完成板书。

二、巩固计算方法。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自己做一做。交流答案。说说个位上为什么写0。

2、展示图中同学做的,为他批改。

(1)展示另一个同学做的(“想想做做”第3题:改错题)

(2)学生检查,说说找到错误之处,逐一改正。

(3)怎样才能知道是对还是错呢?

(4)学生写出验算过程,一人板演。

3、“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分组练习、6人板演。

集体交流后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的答案进行分类(商末尾有0的;没有余数的;有余数的)(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分组)让学生说说91÷3个位上为什么有0。

4、“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分组练习,说说发现了什么?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第6题:天渐渐暗了,同学们准备搭帐篷了。(展示搭帐篷情景)一学生说:“每顶帐篷最多只能住6人,至少需要多少顶帐篷?”

学生同桌讨论;个别交流想法;再说说为什么要多搭一顶帐篷。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张金峰) 篇10

-------多给“学困生”一点爱 东武小学 张金峰

案例背景:

教师既应该专教书,又应该教人做人。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于“学困生”的情感更应加倍关注。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应有的道德,也是老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作为教师,一定要全身心爱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学生。爱是教师的灵魂。用自己的爱去唤起学生的爱,用自己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心灵。案例描述:

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情景: “优等生”学生拼命地看、拼命地讲;“学困生”嘴巴张张,等着下课,跟着“优等生”学生报的数,然后眼睛盯着老师,生怕教师会注意他,发现他的漏洞;有的“学困生”还干脆不理你坐在下面做起自己的小动作来了!看着几个“学困生”这样,我要么当场说表扬哪位同学,批评哪位同学,这时学生们顿时热情高涨,个个坐得工工整整,声音哄哄亮亮的,都想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要么走到他的跟前看着他制止他的小动作。每次课后我都留几个成绩差上课反映慢的学生,让他们对着黑板上的题目一个个讲下来,教师顾不上就让优等生耒帮忙,遇到讲错的会让他们慢慢思考一下,或者举例来分析。考虑到“学困生”,要帮助“学困生”,给“学困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我从来不体罚或变相体罚他们,而是耐心的教导,诸多“学困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欣喜,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神情令我记忆犹新。于是我要求他们要更努力更认真,以勤补拙。如果他的表现还好,我则表扬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案例反思:

反思一:《新课标》的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备课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同一年龄段或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属于某个特定的"类"或"群",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组成这些"类"、"群"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十分关注、研究学生的"特殊性"。并根据这一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当然,教学设计不仅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同时,还应该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用课件辅助学生的学,而不是用课件牵制学生的学。比如,这部分知识我预想到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不知画几条耒表示所给的信息,找单位“1”模糊,不会看图。因此,在课件设计时,加强了课件的交互性,当学生说到哪个信息时,教师马上就能圈出那个信息,说明学生说的是对的。这样,使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课件的设计尽可能顺应学生的学,以学导教,以教促学。因此,教学前就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性,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和成功的喜悦。使“学困生”喜欢上数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思二: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困生”的情感,乃至每个学生的情感。

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更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反映能力。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学生,尤其要多多表扬“学困生”,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充分理解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课堂上一起画、一起读、一起分析。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后对个别“学困生”的独立训练,不但可以让“学困生”得到独立的锻炼,也要他们或者其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

反思三:对“学困生”要满怀期待之心。

期待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困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在课堂里,教师要用期待的眼神望着他们,期待与鼓励,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大多数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主动性差,课堂纪律自制力差。而这些学生本身的智力水平并不低。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够好,是由于他们缺乏毅力坚持学习。加上教师一贯以来对他们的轻易否定和责怪,使他们一天比一天自暴自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蒙认为,教师的否定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使得学生也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去评定自己,从而导致他们在一种否定的自我知觉的方式里行动。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内驱力,增强自信心。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注重鼓励,坚持正面教育。、热切地期待

结合上述观点,我在作一课或一周的小结时,会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鼓励,然后提出高一个层次的希望;批改作业时,在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几句肯定、宽容以及激励性质的话,像“你的学习成绩进步了,老师好高兴啊!”“成功属于像你这样刻苦、勤奋的人!”“继续努力吧,你会成为‘白天鹅’的!”“加油,相信自己能行!”事实证明,教师关切的话语,期待的眼神,往往会使学习困难生获得最初的自信,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2、表扬性鼓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对成功的渴望。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来源于学生本人智力劳动的成果。要使学生产生稳固持久的学习动力,最有效的途径就地让他们尽快地、不断地获得良好学习结果的反馈。要想使他们一下子看到显著的学习成果是比较困难的。但就他们自己的发展水平,得到相应的某些成果还是完全可能的。

学习困难生在得到肯定的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后,会树立自信心。我想,如果能随时捕捉和发现他们的成功之处,并及时通过评价,使他们的点滴进步得到肯定,使他们的成功成为有形之物,那么他们就不会丧失希望。所以我除了经常要求学生互相之间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外,自己也戴上“放大镜”去寻找学习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一旦发现谁有了进步,马上在“个人风采榜”或“进步奖”栏目上公布,并将他们较好的作业在墙上张贴出来。我还在数学成绩评定中设立“进步分”;对发言积极的学生设立“进步奖”;四人小组讨论时设立“金点子奖”。一周学习情况小结时,评选“进步生”,由他们担任下一周的小老师组长,而且还把封面上印有大红“奖”字的练习本当众奖励给他们,带领大家送给他们最热烈的掌声等等。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篇11

【关键词】案例分析教学;小学数学;优越性

数学这门学科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数学成绩关系着学生综合成绩的高低,因此家长和教学都很重视数学的学习,但是大多数学教学都是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不到提升,而且讲课的气氛变得很沉闷,这必然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得不到显著的提升。案例分析教学就是采用一些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案例都与教师所要讲授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思考与研讨,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对接下来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当前小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笔记的摘录,这样使学生不能拥有充足的自主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与自身的思维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进行难题的解决时,可以有效地对题目中的数据进行整理,从而获得清晰的解题思路,促进解题效率的提升。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缺乏,这样不仅导致课堂的氛围变得沉闷,使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就会出现一些学生的分神现象,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效率的降低,间接地阻碍了数学成绩的提高,而且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教师就很难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利于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从而不能促使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分析教学,就是教师利用一些与讲解的数学的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思考、研讨,会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接触,对这些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学习对应的知识点时,学生就会惊奇的发现,这与刚才自己所分析的案例有着相似之处,这样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热情的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着数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由于数学中存在着一些难题,这些难题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难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浪费许多的精力,从而会导致学生失去解决难题的信心,而难题的解决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失去解决难题的信心就会导致自身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这些具有抽象性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将题目中的一些数据关系进行罗列,更快的寻找出解题思路,从而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难题。数学难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而且可以增强学生面对难题的信心,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是解决难题的关键。

三、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的一些建议

进行有效的准备工作是进行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教师需要进行案例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水平基础进行调查。可以说,呈现案例是案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呈现案例的方式有许多种方式,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之前需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结合数学教学的原理,所选取的案例需要与所讲的知识点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已有的知识背景,避免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产生歧义。但是不管是哪种方式来呈现案例,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到案例情境中。因此,教师在规定范畴中选择一个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需要对所讲解的案例理解透彻,这样有利于发现这些案例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案例分析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案例编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节时,我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小明家距离学校大概650米,每天从家步行到学校,需要10分钟的时间,小毛家离学校950米远,每天需要走20分钟的时间。通过生活案例呈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同学生都知道小明走路的速度比小毛快,那么,大家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有哪些计算方法?”同学们围绕自己身边的实事展开讨论,增添了很多交流的兴趣,还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板书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进行案例展示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板书形式,可以采用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对于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热情,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将平行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和。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效地思考教学案例,并且有深入的体会,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点进行理解吸收,从而更有效率的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带动学习效率的提高。

总之,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许多的不足,大多教师都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数学中存在着有许多具有抽象性的难题,大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解决这些难题,可能还是不能解答出正确结果,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在遇到难题时,都直接略过,直接阻碍了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案例分析的应用,将这些抽象化的数学知识点变得简易化,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进行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注重案例分析在小学教学的应用,并且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案例,需要与所讲知识点存在一定的联系,且难易程度要贴切学生的水平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玲.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与分析[J].新教育.2014(7).

[2]李艳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的方法[J].小学数学教育.2014(2).

[3]蔡宏圣.和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新视角——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7(08).

[4]陆玲.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案例与分析[J].新教育.2014(7).

上一篇:春节上市红提葡萄温室栽培技术下一篇:线路工程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