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精选12篇)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1

当下,全世界普遍开始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我国也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这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展开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激活学生智商与情商为目的,以真善美教育为方向的教育。然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我国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但是,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大大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削弱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所以,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二、1.注重社会实践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尽可能使问题情境贴近学生身边的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社会实践,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培养科学精神

开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觉地将一个个知识当做一个个科学的问题来对待的学习态度。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应该将知识的认知掌握看做是问题的解决。因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精神的核心,要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获得高质量的生存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储蓄式教育”被动的和单纯的知识储存,而是利用科学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去发现、去创造、去改变。

3.加强情感体验

在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特别要关注如何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这种刺激,使之成为有行为倾向的兴趣。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中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受到赞扬与尊重的欲望,从而避免因在群体中受到多次的失败与谴责而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方式

1.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统计表明,在需要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兴趣,兴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能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现代教育理论曾经提出过“三主”的观念: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环境,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动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可通过游戏、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学生熟悉的儿童乐园布置大门的游戏,有4盏灯笼为一组的3组;6面小旗为一组的2组;5朵小花为一组的4组;还有不规则摆放的10枝气球和7棵小树。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装饰品,用已经学过的方法算算一共有多少个?孩子们通过列式4+4+4=12;6+6=12;5+5+5+5=20;1+3+4+2=10;1+2+3+1=7;发现这些算式有的有相同的地方,有的没有。相同的地方是前面的三个算式中都有相同的加数,通过引导很快地得出有3个4相加,2个6相加,4个5相加。我马上加大难度,有30个4相加用加法算式要怎么列式呢?同时抛开用纸条事先准备好的3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学生一下子就感悟出加法算式太麻烦了,想寻求简便一点的方法,从而引出了乘法的认识。再让学生对比30个4相加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学生立刻得出有相同加数相加的时候用乘法算式比较简便。通过给学生创设这些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会被有力地激发出来,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2.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为了使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实际上,现在的学生难以养成思维习惯,解题不灵活,常常错误百出,我们要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和学生的解题实际出发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小学生天生就拥有的、潜在的一种朦胧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联系三个方面进行有意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会

学”而不是“学会”的能力。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会学”中可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要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练习题的设计。设计习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三、现代技术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大相径庭。首先,现代化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大多都涉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它所涉及的知识领域更细更新,大多数知识还很抽象,甚至是微观世界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一张嘴加上一支粉笔,这样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学生接受这些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就非常难,往往是老师讲了很长时间,学生仍然一脸迷惑。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便能很好地克服这个困难。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能引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创造力,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喜欢这门学科。这也正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从产生至今已迅速在现代教学实践中应用的主要原因。

数学本身是枯燥乏味的,但是一旦在教学中以活泼的图像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去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静态的知识用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就能够将知识发生的整个过程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2

按照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要求, 我准备了一节课———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的“平行线的特征 (第一课时) ”,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活动, 发展空间观念”, 我认为让学生“亲自经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想要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线特征的过程, 首先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组“平行线”才能够去探索,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 是没有真正的平行直线的, 只有近似看成平行直线的平行线段。怎么样得到这样一组“平行线”呢?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实现制作平行线, 学生虽然信服, 但是却太抽象, 离学生太遥远;让学生自己利用小学所学的三角板推平行线来画一组, 又害怕在作图中产生误差, 使得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有所偏差。正当我一筹莫展时, 正在批改着的数学作业本给了我莫大的灵感, 数学横格本上不就有平行线段吗?有了这么好的道具, 我感到我的课堂必然会吸引到全体学生, 大家都会参与到我的教学活动中来。

上课时间到了, 我信心十足地走进了教室, 来听课的老师满满的坐在孩子们后面, 黑鸦鸦的一片, 让“久经沙场”的我都有了一点点紧张。随着班长的一声“起立”, 让我的精神一下子集中起来,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 我把最后一丝紧张也抛到了脑后, 现在我就是一个给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普通老师, 课堂就是我要表演的舞台, 我要尽可能地扮演好我的角色。

我将准备好的一沓横格纸发给了全班学生, 提出了我的第一个问题:“请问各位同学, 老师发给你们的是什么呀?”有的孩子就奇怪了, 不就是一张做数学作业经常用的横格纸吗, 既然老师这么问, 这其中一定有玄虚, 在一部分学生回答“一张纸”、“数学本”等的声音中, 看到我的多媒体课件上打出的课题, 反应过来的孩子们就大声地回答:“平行线!”我很开心他们这么快就沿着我的思路进入了课堂, 我继续引导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 只是我们一直浑然不觉。在我们身边, 平行线一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它有着它独特的性质, 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纸上的这一组平行线来探索平行线的特征, 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项工作, 看看能不能把平行线的特征‘一网打尽’。”

简短的引入过后, 我就开始了今天的正常教学, 利用横格纸上的平行线, 任选两条画出一组平行线, 然后画出第三条直线与其相交, 得到8个角。这8个角里包括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按照老师所给的顺序, 在图中标上∠1至∠8, 指出同位角有哪些, 内错角有哪些, 同旁内角有哪些, 然后测量出每一个角的度数写在纸上。我同时也在Excel上与他们进行着相同的步骤, 并帮助个别学困生完成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步骤。

接下来请同学说出测量的8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并记录在Excel中, 让学生观察这8个角有什么样的关系, 是否满足同学们所猜想的结论。在手动绘测的过程中, 误差还是避免不了地出现了, 虽然他们都非常可爱的帮我解释了误差的存在性, 但是我还是做了一件让他们更加信服平行线特征的工作:利用几何画板来制作平行线并精确测量角度, 看看是否和同学们做出的结论相同。在几何画板中, 可以任意地改变第三条直线的倾斜程度, 可以任意地改变两条平行线的倾斜程度, 让孩子们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 体会到了平行线特征是具有普遍性, 一般性的。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推理的环节:利用几何画板测量,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那么此时内错角是否相等?能不能不通过测量而通过说理的方法得到?同样地, 同旁内角能不能不通过测量, 利用已有的已知条件, 通过说理的方法得到互补?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 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练习后, 都掌握了我们自己探索得到的两平行直线的特征: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篇3

拿到二年级的课本,前后翻阅着,突然感到莫名的不安,那感觉像当初接一年级教学任务时的心情一样,那是一种没有底气的不安,一种手足无措的烦恼,这不安和烦恼取代了一年来由摸索走向成功的喜悦,竟从心底涌现出一种如履薄冰的恐惧。深深地呼出一口气,振奋起精神,该做的还是要做!趁着学生们还没有上课,自己要把课本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确定本册的教学重点。

有了计划,心中那股不安随即被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所代替,自信又回到我的身上。翻开语文课程标准,仔细的阅读分析,试着从中找到本册教学重点,理清这册的教学总体思路。于是,我制定了本册的总体教学计划:

一、继续以识字、写字为重点

识字以教给学生识字方法为主,鼓励学生课下识字,加大课下识字的数量。在一年级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把字写美写好,提高审美观,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对这方面的教学和评价要和有趣形象的游戏、活动等结合起来,以适应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二、阅读教学

继续定位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等一些基本的做法上。与一年级不同的是逐渐“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努力把理解词句做的趣味些,浅显些,和缓些,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加深理解。随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的加大,课外阅读应该增加数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应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

三、写话教学

本学期打算用各种趣味的活动、方法来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写话。重点不在写了多少,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写话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发地去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四、口语交际

根据一年级的经验,我们除了完成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外,把练习的重点放到课下(课间师生间、同学间的练习)、课上(课上回答问题时对口语交际的引导)与阅读结合(读书讲故事)。

五、综合性学习

根据实际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以语文观为背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计划制定出来了,怎样实施还是要好好动脑子,不过,我可以有信心地走进我的学生中间了……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4

发下,孩子竟然能自己探究出解决方法。我趁热打铁之后问:“用第一格表示较大单位,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怎样区分他们的不同呢?”孩子们纷纷议论,皱起了眉头,“能够把第一格画成其他颜色”。周泽又说。“如果没有其他颜色怎样办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哎,有了,能够包第一格用曲线来表示。”爱动脑筋的董湘玉之后说。这更令我震惊,原先传授的知识在孩子们动脑之后也能够找到解决办法。然后我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什么状况下就应使用这种统计图?”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数据有关。”

“我想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单位。”

“对!我觉得还就应观察数据之间的差异,来确定格子表示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格子表示表示的数量。就应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来设计这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资料。

小学数学教师教育叙事 篇5

从刚走上讲台到现在一直从事数学教学,学生都喜欢上我的数学课,当然在教学中也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时自己也非常的生气,但我对数学课却乐此不疲,钟爱有加。小学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简单的,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在我眼里它有许多诱人之处。我感谢校领导让我做了一名数学老师,是数学科的教学伴我愉快地走过了每一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名合格的数学老师、也是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数学教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可以利用数学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去享受数学知识结构的整体美,数学概括的简洁美;带领学生去探索数学的的奥秘、在数学的王国里傲游,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丽杰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6

————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数学)2013年9月10日

于丽杰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长春市永春实验学校

于丽杰

所谓习惯就是一种动作定型,一种自动化、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动作。有名人说:“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努力追求好习惯。”是的,行为习惯就好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一个人的行为和动做。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是基础教育阶段,更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关键时期。因而,作为一年级老师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力求好的行为习惯在关键时刻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很小,自制能力差,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过度,使孩子从小养成很多坏习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学校教育中,一年级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时期。怎样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呢?我在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 细致耐心,潜移默化。让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把自己当成大孩子,尊重他们的意见,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性格天真活泼好动。在上课时,小手总是忙活个不停,不是摸摸这儿,就弄弄那儿;小嘴也总也闲不着。翻翻书,弄弄笔,抠抠手指,成了他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怎样要求他们专心听讲,认真写作业呢?我于是编了一首儿歌:“一二三坐坐好,三二一安安静。小嘴巴---不说话 ”。

二. 鼓励赞赏中愉快成长。有哲人说:“人前进的最大动力一种刺激物,是一种成功的感觉。”在做事中,无论事情大小,只要尝到一点成功的快乐,便会很渴望得到成功的荣耀”。一年级的小学生都急于想知道自己努力所做的事是否会得到老师好的评价。为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要做到多给一点微笑,多给一点赞扬,多给一些鼓励。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7

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教学叙事的原则

(一)要结合真实性与超越性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教学叙事时应当要注意真实性的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实践教学中一些结构不高,观念与经验都比较分散的知识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另外,教育叙事要求故事的本身要具有真实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一些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必须是教师身边的。在进行叙事时,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这些例子,而是要通过这些例子向学生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将生动性与思想方向性进行融合

想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教育叙述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当要做到将生动性与思想方向性进行融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增强自己的个人情感,这样也可以为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1]。此外教师在讲述故事内容的过程中不能随意进行讲述,而是要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讲述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整个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虽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教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也体现出了教师没有抓准教育叙事的重心,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具备真实性,还应当要注意教学的情境以及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具体来讲就是教育叙事中的情境主要是通过故事自身与发生的过程来表现出来的。 每一件故事的主题都是特定的范围下的行为组合,缺一不可,一旦缺少任何一点,都会影响故事的构成。教师在进行叙事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故事发展来进行阐述,而是会受到叙事情境的限制, 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进行讲述。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将故事慢慢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教育叙事的过程

(一)要明确叙事的主体

教育叙事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必然会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所以对于小学教师来说,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确定故事的主体,这也成为了叙事教育的前提。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其实是重复出现的,但是在内容中所侧重的知识点却是不同的。如在教师讲述《家乡的产物多又多》一节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家乡中的物产,人们是如何辛勤劳动的,并鼓励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讲述《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来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的理念。

(二)要具有鲜明的叙事风格

当教师确定所讲述故事的主题与内容以后,教师就要确定以怎样的叙事风格来吸引学生[2]。在教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确保将故事讲的精彩与出色。其实叙事风格与教师自身的讲话风格有着直接的关联,有的教师在讲话中类似于散文,使用的词句十分优美, 且个人思路十分清晰;而有的教师讲话则类似于诗歌,不仅押韵, 而且情感真挚。所以风格不同的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话或独白等方式进行讲述。总而言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目的来选择叙事风格。如在讲述《我的小伙伴》一节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一些《找朋友》等类型的儿歌,以此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三)在进行叙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并引导学生

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主要就是要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让故事的内容具有生动与场景化。但是教育叙事不仅仅是讲述故事, 还应当要对故事中的教育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注重故事中的个人情感与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与经历将故事进行完整的表述出来,探索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的个人情感的引导工作做好铺垫。如在讲述《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健康文明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习惯会有损健康”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并讲述一些名人轶事是如何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等。但是这一过程中应当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层层递进,逐渐诱导与启发学生。

三、结语

将教育叙事运用到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也要坚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思想理念,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更新与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效性。

摘要:教育叙事主要是以讲解教育故事为主的叙事,在20世纪70年代时被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中,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教育叙事在我国的应用上起步较晚,但是已经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本文针对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原则以及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8

第一,要善于积累素材。在叙事研究中,所谓“素材”,也就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经验。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多体验、多感悟,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中小学教师也需要积极对教育实践进行变革,用新的行动去尝试完成教育的过程,在不断变革中教师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叙事研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诠释。因此,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体现了怎样的研究价值。

第三,要善于表达。表达是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的基本途径。为了剖析故事的教育意义,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度描写”,这样才能揭示矛盾发展的过程。这需要研究者要紧紧抓住研究的问题,微言大义,阐发教育意义和观点;同时,在写作风格上要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第四,要善于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意义性是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叙事研究依赖于故事,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终的追求,那些真实可感的、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皮在身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进行叙事,而是在于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故事必须体现研究者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其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

——摘自:宋时春《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篇9

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在于它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起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想智慧的闸门,让学生充满灵气的大脑和充满创造的双手充分活动起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在生活中融入集体。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讲一下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围绕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让每位学生不再孤独。

在上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我们七(1)班上有几个成绩差的同学,如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由于其父母不在家,他们经常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夸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重重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安慰。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产生怀疑,兼之与同学发生冲突受了同学欺负感到委屈又不愿向老师报告,无法得到解脱而埋藏在心里。于是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孤僻、自卑,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不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加之,父母不在家,他们长期无人管理约束,做事拖拖拉拉,惰性很大,不加以控制自己,而是放任自流。如此下去,他们回一直在差生队伍里徘徊,走不出来的。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便开始对他们加强教育。其教育过程叙事如下:

(1)平时多关注些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他们带来的温暖。例如,下课后询问他们能否听懂课;对老师有没有什么建议;父母不在家他们能不能按时吃上饭;天气冷了有没有厚衣服穿;言语间流露出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关心。他们受到老师的关怀后,甚是感动,在以后的课堂上,听课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走神了,作业也能按时交送了,而且做得也非常认真。

(2)课余时间我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意识到孤僻的性格对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无益处,并鼓励他们尝试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不要再孤立自己,而要融入班集体的生活中去。并且,我还注意帮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

(3)由于他们底子差,平时上课很难听懂课,尽管他们课后很用心学习,但学习成绩仍不见提高。于是,我就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因为我不但是他们的数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班主任,所以给他们辅导功课时,我不但辅导他们的数学知识,后来只要他们没学会的,我都给他们辅导(除外语我不会例外),把他们不懂得知识补上来,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时,竟能举手并正确的回答问题了。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成绩得到飞速的提高,名次基本处在中等偏上的位置。其中,韩笑同学,竟然名列前茅,这种结果远远高出我们共同制定的争取及格的学习目标,更加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奋斗。

然而在七年级下学期,我发现他们几位同学,每次讨论几何题时总是不积极参与,在下面独自做作业、看书,既不参加讨论,也不发表个人见解。学校大型集会、运动会等,他们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课。于是,我找他们谈话,他们说:“升入重点高中只看成绩,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出路,干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耽误时间。”还说“参加活动就是浪费时间”。

我想: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效应的余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形成了“离群心理。”导致兴趣狭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这样的人,学科成绩再好也只是书呆子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成为“有知识、无品德的危险品”。

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以下做法:

(1)认识“离群心理”,矫正思想观念。找他们分析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告诉他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一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重抓学科教育,轻抓或淡抓其他活动。二是父母的“成龙成凤”观点偏狭影响。上述原因,客观上对三位同学“离群心理”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观上讲,由于同学们对未来社会

“用人观”和人才标准认识不足,把人才标准绝对化,对“需要就是人才”缺乏思考。通过和他们交流、分析,使他们明 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更高,通过沿海地区有些行业技术工人工资高于硕士生工资的例子,告诉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是适应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使之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寻求超越方式,进行积极超越。“离群心理”的超越方式,一是根除旧习惯,形成新习惯,把“主题班会”改成“主体班会”,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实际问题,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说话内容,如在跟王大蒙这样一个喜欢迟到的同学说句心理话的主体班会上,要求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先送一句话给王大蒙同学。总结时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和说话内容予以肯定和表扬,学校大型活动动员他们(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参加,并布置项目要求他们完成。二是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集体活动,取得荣誉,便予以庆祝。三是发现其他同学的离群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别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离群”转变为”亲群”。

(3)时时给予鼓励,处处进行督促。在组织他们进行超越“离群心理”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波折与反复,这既要靠自我教育能力、更要靠教师鼓励与督促。上述三个同

学在开始接受超越“离群心理”教育时表现很积极,但后来也有再回头的趋势。这时,就不失时机地再给其布置参与和主持活动,对他们关心集体,并培养了多种兴趣的进步予以表扬,并督促他们制定“参与班集体活动计划”,逐渐加大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频率,对他们的评语也随之提升,使他们逐步告别“离群心理”,形成集体观念。

通过我近一学期时间教育,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人的“离群心理”不但没有了,而且各人的文化成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们体会到了融入班级的快乐感。

进入八年级后,由于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而且他们(高瑞瑞、韩笑、张梦扬等人)的知识根基,不如那些成绩一直都比较好的同学的知识根基稳固。以致于这些后来居上的同学,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倍感吃力,对部分章节的内容仍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给他们增加了比别人更多的压力。为了把把所有的内容都很好的掌握,给九年级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晚上熬到很晚,缩短睡眠时间而用来学习。在期中考试后,我发现高瑞瑞等人,经常上课时晕晕沉沉,有时竟然上课睡着了。

于是,课后我就找他们谈话。当得知他们晚上熬夜,甚至熬通宵学习才导致上课睡着后,我立即对他们的这种行为

进行制止。并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已经本末倒置了,对学习不仅无益甚至还有害。为了帮助他们巩固基础,我没事几乎不离开班级,随时为他们讲解遇到的难题。恢复正常的作息以后,他们上课时明显有精神了,头脑也似乎更灵活了,难题一点就通。

初中数学教育叙事 篇10

我现在的教学任务是七年级数学,我发现我班有几个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不在家,他们经常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夸奖,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重重又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和安慰。久而久之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产生怀疑,兼之与同学发生冲突受了同学欺负感到委屈又不愿向老师报告,无法得到解脱而埋藏在心里。于是性格变得更加内向、孤僻、自卑,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不去请教老师和同学,加之,父母不在家,他们长期无人管理约束,做事拖拖拉拉,惰性很大,不加以控制自己,而是放任自流。如此下去,他们回一直在差生队伍里徘徊,走不出来的。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于是内心便产生了一种想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想法,试着我便单独的找他们谈心,从内心去了解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给他们带来的.温暖,例如,下课后询问他们课堂上是否能听懂,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父母不在家能不能按时吃饭,天气冷要多加衣服,有什么困难可以向老师提出来帮助解决,用真心与他们交流,表达对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关心,他们受到老师的关怀后,也渐渐的与我拉近了距离,在以后的课堂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走神和做小动作了,作业也能按时交送了,由于他们的底子差,平时课堂上很难听懂,尽管他们课后很用心学习,但学习成绩仍不见提高,于是,我就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把他们不懂的知识补上来,渐渐地,我发现他们上课竟然举手回答问题了,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他们的学习成绩得到了逐步提高。期末考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然而在七年级下学期,我发现程小妹,蔡紫欣,程鹏等几位同学,每次讨论几何题时总是不积极参与,在下面独自做作业、看书,既不参加讨论,也不发表个人见解。学校大型活动等,他们也在下面做自己的功课。于是,我找他们谈话,他们说:“只有认真读书才有出路,干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耽误时间。”还说“参加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我想:这是长期应试教育效应的余波,使其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导致兴趣狭隘,情感淡漠,意志薄弱,缺乏交往能力。这样的人,学科成绩再好也只是书呆子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成为“有知识、无品德的危险品”。

针对这些现象,我采取以下做法:

1、找他们分析形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告诉他们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上讲:一是长期以来学校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只重抓学科教育,轻抓或淡抓其他活动。二是父母的“成龙成凤”观点偏狭影响。 通过和他们交流、分析,使他们明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要求更高, 告诉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是适应生存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素质,使之端正思想观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寻求超越方式,进行积极超越。 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班上实际问题,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说话内容,如在跟蔡蒙这样一个喜欢迟到的同学说句心理话的 ,要求程小妹,蔡紫欣,程鹏等先送一句话给蔡蒙同学。总结时对他们积极参与讨论的积极态度和说话内容予以肯定和表扬,学校大型活动动员他们(程小妹,蔡紫欣,程鹏等参加项目要求他们完成。二是树立他们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荣誉感。组织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等集体活动,取得荣誉,便予以庆祝。三是发现其他同学的离群行为,在班级中进行教育,使他们从别人的例子中,受到平行教育,逐步使心理由“离群”转变为”亲群”。

3、给予鼓励,处处进行督促。 学生在开始接受超越“离群心理”教育时表现很积极,但后来也有再回头的趋势。这时,就不失时机地再给其布置参与和主持活动,对他们关心集体,并培养了多种兴趣的进步予以表扬,并督促他们制定“参与班集体活动计划”,逐渐加大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频率,对他们的评语也随之提升,使他们逐步告别“离群心理”,形成集体观念。

通过我近一学期时间教育,程小妹,蔡紫欣,程鹏等人的“离群心理”不但没有了,而且各人的文化成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使他们体会到了融入班级的快乐感。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篇11

【关键词】教育叙事;思想品德;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表达上,教育叙事以故事为载体,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目的与质量进行融合,并赋予故事中丰富的人文情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叙事教学方法,有助于创新思想品德课堂,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完善自身,不断发展自身。

一、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教学叙事的原则

(一)要结合真实性与超越性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教学叙事时应当要注意真实性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将实践教学中一些结构不高,观念与经验都比较分散的知识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另外,教育叙事要求故事的本身要具有真实性,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一些例子,但是这些例子必须是教师身边的。在进行叙事时,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这些例子,而是要通过这些例子向学生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将生动性与思想方向性进行融合

想要提高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教育叙述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当要做到将生动性与思想方向性进行融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增强自己的个人情感,这样也可以为学生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1]。此外教师在讲述故事内容的过程中不能随意进行讲述,而是要具有方向性,也就是说可以根据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讲述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中,很多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在整个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都运用讲故事的教学方法,虽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教学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也体现出了教师没有抓准教育叙事的重心,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三)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仅要具备真实性,还应当要注意教学的情境以及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具体来讲就是教育叙事中的情境主要是通过故事自身与发生的过程来表现出来的。每一件故事的主题都是特定的范围下的行为组合,缺一不可,一旦缺少任何一点,都会影响故事的构成。教师在进行叙事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通过故事发展来进行阐述,而是会受到叙事情境的限制,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进行讲述。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情境的变化将故事慢慢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创建出良好的情境,并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教育叙事的过程

(一)要明确叙事的主体

教育叙事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必然会依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所以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确定故事的主体,这也成为了叙事教育的前提。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教材中,很多的内容其实是重复出现的,但是在内容中所侧重的知识点却是不同的。如在教师讲述《家乡的产物多又多》一节中,可以向学生讲述家乡中的物产,人们是如何辛勤劳动的,并鼓励学生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在讲述《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来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的理念。

(二)要具有鲜明的叙事风格

当教师确定所讲述故事的主题与内容以后,教师就要确定以怎样的叙事风格来吸引学生[2]。在教师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确保将故事讲的精彩与出色。其实叙事风格与教师自身的讲话风格有着直接的关联,有的教师在讲话中类似于散文,使用的词句十分优美,且个人思路十分清晰;而有的教师讲话则类似于诗歌,不仅押韵,而且情感真挚。所以风格不同的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对话或独白等方式进行讲述。总而言之,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故事的目的来选择叙事风格。如在讲述《我的小伙伴》一节中,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一些《找朋友》等类型的儿歌,以此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三)在进行叙事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并引导学生

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主要就是要强调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让故事的内容具有生动与场景化。但是教育叙事不仅仅是讲述故事,还应当要对故事中的教育意义进行深入挖掘,注重故事中的个人情感与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与经历将故事进行完整的表述出来,探索故事中的教育意义,为学生的个人情感的引导工作做好铺垫。如在讲述《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一节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健康文明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习惯会有损健康”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并讲述一些名人轶事是如何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的等。但是这一过程中应当要注意的是,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层层递进,逐渐诱导与启发学生。

三、结语

将教育叙事运用到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也要坚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思想理念,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及时更新与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任丹凤.对教育叙事和叙事教育的功能及意义的解读[J].教育探索,2009(12).

[2]石亚维.从教育叙事中彰显教师水准[J].黑龙江科技信

息,2007(11).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概论 篇12

数学教育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 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 在特定的条件中, 本着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获取答案的方法、路径。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就数学这门学科而言, 创新式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兴趣、想要用数学去解决问题、能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 小学基础数学的创新对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的寻找解题方法有重要意义。学生自主活跃的开动大脑, 以其独特的思维使自我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将会更好的追求知识, 更加的渴望知识。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的意义, 综合来说, 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身心和谐的发展有深刻的含义, 从数学教育的开端促进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为初中、高中数学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

关于创新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三个:一是创新品质,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与批判精神。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好奇欲,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是推助学生寻求答案的动力。因好奇而生成的求知欲将敦促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的了解与定量描述, 思考方法, 进而努力的去实践。二是创新思维, 强调独立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循循善诱, 以简单又直观的例子作为论述, 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将会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的培养。三是创新方式。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比较、猜测、运算。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运用数学, 形成数学思想。

三、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实施措施

( 一) 培养创新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就学习而言, 我们常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基础数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 对小学生来讲, 数字本来就没有吸引力, 这就要求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兴趣, 避免小学生因公式化、概念化枯燥乏味的学习而讨厌学习。只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可以采取模型教育与适当的游戏教育, 教师应当与学生有适当的互动, 可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 分小组思考, 教师应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加以赞许,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从而喜欢数学, 为创新教育实施打下坚实基础。由此看来创新教育可使得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二) 培养质疑精神

20世纪中期,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认为质疑已存在的理论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 有利于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数学作为思考的艺术, 每个人的见解都会有不同。应当指导、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 带领学生挑战课本权威理论, 从实际的运算和统计中得出正确的结果, 体验创造、创新的快乐。即使学生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 也鼓励他们去验证。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实行敢于质疑,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只会适得其反, 只会增加学生理解和认知难度。学生经由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将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独立探索的角度去认知数学, 创新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截然不同的奇妙体验, 对孩子未来的创造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三) 创设和谐氛围

创新性数学教学认为, 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激发、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教师和学生其乐融融, 课堂效率定然日益提高。紧张的课堂气氛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分的遵守规则会使学生的自由创造力遭到破坏。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与学生多沟通, 用感情去感染学生, 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当然, 这其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 无论学生答得好不好都要与之鼓励, 要求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不要轻易用自己的行为左右学生的发言, 甚至是“打骂”学生。如果这样, 后果将是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的心理, 而这种心理在学习生涯中将会一直伴随着他们。教师遵循创新教育, 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充分尊重学生, 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温暖气氛, 自然会学好数学。

另外, 实现创新教育, 也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现代化, 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利用好多媒体, 设计好教学课件, 利用好教学软件, 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内涵, 更有吸引力。

总之,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数学教育, 其创新建设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将为培养我国所需的人才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将越发显著。

摘要: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适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而6至10周岁正是孩子养成创新逻辑的黄金时期,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而小学数学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应被更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

关键词:创新教育,人才培养,小学数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新站镇迎接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评估汇报材料下一篇:事故事件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