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管理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对学分银行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构建了学分银行体系架构,并指出了学分银行体系的构建意义。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高校间学分管理的理论研究,能够为高校间学分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关键词:学分银行;体系构建;意义分析构建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是实现终身教育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分银行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分银行管理论文 篇1:

中职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分析学分银行制度实施以来面临的问题,论述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应用价值,提出探索构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账户、构建学习者个人能力图谱等做法,以推进中职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分银行管理体系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管理模式。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职业学校学生对个性化学习需求旺盛,推行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2019 年 1 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文)中指出,构建職业教育国家标准,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2019 年 6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2019 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19〕35 号)中也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所谓学分银行建设,即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渠道。

一、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现状

目前,虽然广西的高等学校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分银行建设相对缓慢,多数学校还停留在实施学分制管理制度层面,学生获取学分的途径相对单一、对学分的认可度较低。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学校在 2006 年就已制定与学分制相配套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如《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教务管理实施方案》《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弹性学习制度实施方案》《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奖励学分实施方案》《学生成绩考核制度及管理办法》等。学分制度实施以来,中职学校学生通过选择融通课程学习、技能竞赛、选修、社会实践等方法,扩大了获取学分的渠道,但是缺乏相应的学分银行管理服务体系,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后无法进行积累和兑换,学分只停留在认定阶段。针对以上情况,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推进急需一套较完整的服务体系支撑,以保障学生在获得学分后能够进行存储、转换、支取和兑换等,从而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多种渠道自主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认定。

二、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之间学分转换渠道不畅通

当前,广西大部分中职学校学生通过对口直升、对口考试、对口升本等方式进入到高一层次的职业院校继续学习,虽然大部分中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但是缺少中职、高职之间学分转换的有效渠道,中职学校无法为高职院校认定学生的学分提供有效的依据,造成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已经学习部分课程或获取了职业资格认证,到了高职学校又要再次学习或获取。

(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中职学生多元化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更新缓慢、知识点较陈旧、课程类型单一且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脱节等弊端。既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无法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因此若不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将无法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推行学分制课程体系改革,应充分体现课程的灵活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中职学校在构建新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因材施教、整体优化、能力本位、全面发展、产教融合、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选修课及职业资格认证等的关系。新的课程体系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分获取渠道,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技能积累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进行学习。

(三)中职学生学分互换意识不强

学分互换是学分银行的重要功能,主要体现在学生参加不同平台的活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并进行转换的活动上。例如,学生主动参与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实践等,可以通过学分银行管理平台转换成相应的学分,用于顶替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但是由于各自学校学分管理机制执行不到位、学分银行管理平台技术保障不足等因素,很多学生虽然参与了各类活动获得学分,但是用于互换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其中部分中职学校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忽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采取一定的措施约束学生,导致学生获取学分渠道单一,没有选择余地,无法实现学分互换。

(四)中职毕业生能力认证单一

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目前仅通过毕业证来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虽然也提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参加职业资格竞赛、参加选修课及社会实践等,但是却无法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以致学生往往开始的时候很积极,久而久之就不了了之。以学校现代商贸专业群学生为例,部分学生是学校竞赛队成员,在校期间考取了“1+X”职业资格证书并且积极参加社团活和社会实践,个人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毕业的时候顺利升入高职院校,但是却无法与专业群其他基本完成学业的学生拉开距离、全面呈现个人的能力状况。能力认证单一,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原始记录无法追溯、查询,导致高校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了解较为片面。

三、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探索构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学分银行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学分认定标准,采集不同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学分认定标准。二是优化学分转换体系,在完善课程目录、能力标准、成绩认定的基础上,尝试设定学分转换比例,为不同级别院校之间的学分转换奠定基础。三是拓宽学分的获取渠道,在专业群原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新增选修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企业实践、社会兼职、对口扶贫等学分获取渠道,尝试在线选修课程学分的认定,促使专业群内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专业融通课程进行学习。具体如图 1 所示。

(二)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账户,实现学习成果终身可查询、可追溯

一是保证学分认定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争取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增加学习者学分的含金量,提升社会公众对学分认定的可信度,促进学習者更高质量、更充分地就业。二是推进学分认定在现代商贸专业群的实施,在服务广西职业教育现代商贸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的基础上,拓宽学分银行服务对象范围,尝试面向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学分认定服务,使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可以得到及时认定。三是延长学分银行服务时长,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分认定服务,使在校学习和非在校学习得到有效衔接,进而提升学习者终身学习的主动性。

(三)构建学习者个人能力图谱,提供“一人一策”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基于学分数据的学习者能力建模,在深入分析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基础上,从学分数据、信息和知识三个角度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通过可视化的个人能力图谱,有针对性地为学习者展示学习成果,提供高效的导学策略;同时考虑学习者特征的差异,因材施教,保证学习者按需学习、高效学习,为学习者就业、升学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四、学分银行建设的应用价值

(一)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让教育成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

学分制度是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标准之一,是确定学生能否毕业以及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的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将有利于健全职业学校学生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为学生搭建多样化成长、终身学习的“立交桥”,促使职业教育提倡的灵活学习制度更加完善。

(二)学分银行管理体系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针对性

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建立,为学校层面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使学校通过数据分析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革,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活动、自我设计规划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三)学分银行管理体系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校在为学生提供选课权利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选择教师的权利,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选课率的鲜明对比,让教师看到了差距,给他们带来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进而解决多年以来困扰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问题。

(四)学分银行管理体系为学生带来极大便利

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建立,肯定了学生的(下转第38页)(上接第15页)自主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的课程以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信息化平台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同时参加职业资格等级鉴定、专业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企业实践、社会兼职、对口帮扶等,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获得对应的学分。而其他已经工作的社会人员,也可以通过对应学校出台的相关政策,选择学校的专业课程、职业资格鉴定、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学习,并通过考试或答辩的形式参与考核,经所申请的学校认定并报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获得学分。

总的来说,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是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化的管理,中职学校应基于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探求相应的对策,以完善职业教育的内部体系,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季 欣.我国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06).

[2]武翠红.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成人教育,2008(03).

[3]吴南中,吴易雄.职教体系学分银行的建构理念与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4]李同斌.关于职业学校实施“学分银行”制度的思考[J].学校教育研究,2016(06).

[5]吴 结.论学分银行建设的价值向度及实现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群学分银行构建研究与实践—— 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商贸专业群为例”(GXZZJG2020A068)及“广西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 牧(1981— ),男,广西柳州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信息化技术。

(责编 罗汝君)

作者:何牧

学分银行管理论文 篇2:

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

摘 要:本文对学分银行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构建了学分银行体系架构,并指出了学分银行体系的构建意义。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高校间学分管理的理论研究,能够为高校间学分管理平台的构建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学分银行;体系构建;意义分析

构建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是实现终身教育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学分银行是一种借鉴或模拟银行存储、信贷、汇兑等功能,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管理模式。目前,在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面,我国一些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由于我国对学分银行的研究起步稍晚,导致在学分银行的组织框架建设与管理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

一、学分银行的概念

学分银行是一种学分管理机制,它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各类学习者为服务对象,以学分管理为服务内容,以促进學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为目的,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终身学习服务。学分银行按概念涵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划分为广义学分银行、中义学分银行和狭义学分银行。广义学分银行涉及的范围最广,它涵盖学制、课程制、学分制、学分转换制、学分评价机制,是一套以学分制和课程制为主要标志的极富弹性的学习与教育机制。中义学分银行涉及学分累积与学分兑换。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校间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中的学分累积与学分兑换,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学分银行管理系统的途径和方法,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思路。

二、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设计

1.学分体系设计

学分银行实施的关键点和难点是构建科学严谨、可量化、可操作的学分体系。课程是学分的载体,学分体系设计的关键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学分的记录与转换设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可以参考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专门针对学分银行制定的相关政策,调研各地区在学分银行方面取得的经验,特别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的优势,可以组织985、211高校的相关专家设计标准化课程体系。这种标准化体系应是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每年根据社会需求、师生要求和学术发展要求等进行审核与更新。

2.质量管理体系设计

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在高校的顺利推广和深入发展离不开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的支持。尽管在理论上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有着巨大的优势,但是学分银行管理体系的社会认可度取决于人们对其教学质量的信任程度。因此,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现学分互认与学分转换的关键。不同的教育形式对应不同的教育质量保障模式,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时,应该随时监督与检测输入保障、过程保障和输出保障这三个保障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

三、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的意义

1.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学分银行具有灵活与开放的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评价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以及面向全社会透明、准确的信息公开制度,这可以很好地兼顾学习者的个体素质差异、家庭经济条件、学习与创业就业的矛盾。高校间学分银行管理体系构建与实施,使学习者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时不受院校、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充分考虑个人的工作需求、求职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最优的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组合,增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2.有利于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

高校间学分银行管理体系可以打破原先存在的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为建立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前后一体的立交桥式教育制度提供了可能,使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成为可能。这些教育类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活动。“上下衔接”是指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本科以及研究生等不同的学历层次可以相互衔接;“左右沟通”是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课程能够互相沟通;“前后一体”是指学习者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在功能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和延续性。

四、结语

学分银行制度的实施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学校的运转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构建基于学分银行的高校间管理体系能够促进高校间的沟通与交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非正规教育的社会地位,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实现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这对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在我国的全面推广与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3):42-46.

[2]陈巍.韩国学分银行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2):59-62.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考试招生研究课题(K-e/2015/31)。

作者简介:缪芸芸(1982— ),女,江苏宜兴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政管理、教务管理、信息管理。

作者:缪芸芸

学分银行管理论文 篇3:

“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路径探索

[摘 要] 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学科改革工作在深入推进,从2019年开始,我国的各大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探索,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除了要获得本专业的学历证书外,还可进行其他技能的学习,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给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中,“1+X”证书制度的改革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基于此,重点探析了在“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改革路径,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学成效。

[关 键 词] “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路径

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教学工作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是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在开展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其更为侧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而言,因为当下处于信息时代,市场上对于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计算机类人才的竞争激烈,为符合新时代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各个职业院校都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

一、“1+X”证书制度的概念与该证书的实质意义

“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中的推行,符合当下教学改革的要求,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上对于各个专业的人才需求。“1+X”制度在我国实施年限还相对较短,但已经给社会培养了一定的复合型人才,使得学生可在掌握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对应的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各方面的技能。在“1+X证书制度”下,其中的“1”代表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主要证书,“X”代表的是与计算机专业领域相关的其他证书,是在“1”基础上的补充。现阶段,随着国家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投入日渐增大,我国的教育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专业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都在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我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对于计算机类的人才需求显著增加,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出于计算机专业的性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选择计算机类专业。“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中的应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限制,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使得学生兼具计算机方面的多种技能,有更多的择业机会。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现状

(一)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缺少融通

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改革的过程中,为使其教学工作能够与“1+X”证书制度教学要求相一致,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开展时,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必须要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保持高度的融通性,以提升总体的教学成效。但就当下的教学成效来看,有很多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类专业“1+X”证书制度时,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性不足,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标准难以与当下专业教学目标相一致,比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关注的重点放在“1”的学历证书方面,对于“X”证书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使开展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也难以保持教学内容、方法等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高度衔接[1]。

(二)“三教”改革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脱节

对于各个学科教学改革而言,教师、教材和教法统称为“三教”,只有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全面推进“三教”改革,才能够使学科教学与当下教学改革的目标完全一致,符合现代化教学的总体要求。很多职业院校虽在当下的教学工作中都意识到了“1+X”证书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也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而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但从实际的改革现状来看,“三教”改革的一系列工作并未严格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来开展,改革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长此以往,将无法保障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成效。

(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流于形式

因为职业院校的教学,主要是面向社会,给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往往都需要给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就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而言,其教学工作中更为关注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时,往往会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来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以满足“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要求[2]。虽然很多职业院校积极进行了这一方面的教学合作,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流于形式,难以保障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改革路径

(一)契合行业人才需求,明确岗位需求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对计算机类人才有了更大的需求,而这种人才需求给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就全社会范围来看,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人才大多从事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企事业单位、电视台传媒、动漫制作、宣传和广告、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商美工;房地产、装修、建筑与设计、园林、展览展示等。无论职业院校培养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从事的是哪一方面的工作,为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其专业优势,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必须从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内容的调整。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为满足其需求,学科教师应以行业人才需求作为出发点,经由对岗位需求的全面调查和了解,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将专业学科教学与职业技能证书有效结合起来。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实现精准化培养

课程结构设置与学科教学水平和质量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提升学科教学成果,在各个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根据专业划分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优化。对于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而言,其在开展“1+X”证书制度的教学工作中,应进行课程结构的全面优化,从教学内容、形式、职业技能方向设置等多个角度,对课程进行适当增减,结合职业技能进行对应的课程设置。因为在“X”下往往包含了多个职业技能方向,对于每一个方向,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策和目标的设定,严格按照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的专业性,来提高职业院校中的课程资源利用率,提升总体的教学水平[3]。课程结构的优化、体系的调整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思想融入、基础扎实、理论够用、实践实用”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实现精准化培养。各个职业院校都要按照国家职业教育体制中的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要求,按照思想融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开发流程,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一系列的学科教学任务结束后,以学期为考核时间段,对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考核。

(三)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在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比较常用的模式包括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工学结合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所以,为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职院校也要实现对这些模式的科学应用,更好地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例如,中职学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地加强和网络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全面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结合实际状况逐渐地优化与完善教育模式与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除此以外,企业要积极主动地邀请优秀的网络专家入校授课,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可以在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中学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也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全体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任务,引导小组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与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结合实际状况,科学编写“新”教材

为了更加全面地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中职院校要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编写出与之对应的配套教材。要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更多的专业新技术以及新规范,加强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的有机融合,实现教材内容与技术发展的有机同步,要结合企业的真实项目积极地开发与研究项目。不仅如此,也要借助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微课与动画的方式把教材中包含的重难点知识展示出来,并且运用二维码的方式融入教材中,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的有机融合[4],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优化与拓展教材内容,更好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五)实施学分银行管理,课程弹性衔接

学分银行是当下教育教学领域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是对货币银行借贷形式的模拟,经由这一方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加以考核与评估。在学分银行的实施过程中,学分指的是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基础理论、工作经验等依据特定的规则来转化为对应的分数,以分数作为基础来给予专业学科教学提供对应的参考。在校内,全部的学习任务结束后,经由严格考核来获得对应的学分,而在校外,培训结构的学习、实践实习的工作经验等,均可以在特定的标准下转化为对应的学分,这些学分会直接储存到学分银行中。学分积累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过程,当学分累积达标以后,便可将其兑换为学历或者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制度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改革过程中,应以“1+X”证书制度的教学要求作为出发点,经由学分银行在学科教学中推进,使得教师可分段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实现课程的弹性衔接,以保障校内相应的教学资源均可以得到最为有效的利用。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建设实施

教师作为学科教学的引导者,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即使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各个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同样要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从而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高素质师资团队,使得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职业需求。在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为使得教学改革能够与“1+X”证书制度的教学要求相一致,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加大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的投入,使得专业教师可统筹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专业资源,制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展模块化教学。

(七)建立实训组织,加强技能实训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校要积极地建设教学实训组织,充分做好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训,要营造良好的教学实训环境,配备科学、先进的实训设备,更好地加强教育改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机会与平台。学校要成立计算机技术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在其中创建ICT融合基础实训室以及网络搭建实训室等[5]。要投入更多的資金,配备科学、完善的实训设施设备。结合职业技能实训的内容以及相关的要求,根据岗位的背景与情况实现创新与改革,更好地达到培训目标。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与专业能力。除此以外,学校也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为学生举办讲座活动,基于此,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指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新思路,有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结语

当下的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显然暴露了越来越多的弊端,而“1+X”证书制度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教师应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化不断课程体系,给学科教学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参考文献:

[1]余会.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1+X”证书制度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107-108.

[2]李自纳,张崇芳.基于“1+X”证书制度的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系统工程,2020(11):129-130.

[3]王懿嘉.“1+X”证书制度下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8):165-166.

[4]吕刚.1+X证书制度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0(30):3.

[5]杨顺弟,杨秋红.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措施探讨[J].科技风,2020,422(18):246.

编辑 王亚青

作者:何小宇

上一篇:农业科研知识论文下一篇:网络电子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