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共9篇)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在各种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中从事各个岗位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幼儿园的保育员与幼儿教师的工作,同时还可以担任早教机构的教师和从事其他与幼儿相关的工作。

二、培养规格

(一)职业岗位知识

熟悉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活动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及时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掌握幼儿园保育员和幼儿教师所需要的岗位知识,同时熟悉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如早教机构、特色培养机构等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二)职业岗位技能

掌握弹琴、唱歌、跳舞、画画、手工制作这些基本技能。能够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能够观察和评估幼儿的身心发展。能够依据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活动目标、计划,并组织实施。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做好家园合作。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实际和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岗位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热爱祖国、忠诚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热爱幼儿的品质。熟悉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职业资格考试、考证要求

通过国家普通话等级测试,获得二级乙等以上的证书。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获得合格证书(B级及以上等级)。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一级及以上等级)。通过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如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营养师资格证书、蒙特梭利资格证书、奥尔夫音乐教育资格证书和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等。

三、修业年限及毕业条件

修业年限:三年 毕业条件:实现培养目标,达到培养规格;三年期间最低修满129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为109学分,选修课学分为20学分。

四、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习实训、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环节。三个实践环节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践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开展,使学生逐渐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达到毕业时零距离就业的效果。

(一)课程实习实训。第一至第四学期,总学时为434学时。课程实习实训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是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的实习实训环节,总学时为42学时。该环节由校外观摩和校内实践两个部分组成。校外观摩是由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那个在幼儿园进行观察和学习,主要帮助学生熟悉幼儿园的工作流程、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校内实践主要是通过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本环节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教研室予以审核与监督。

第二部分是艺术类课程的实习实训环节,总学时为392学时。该环节课程的授课方式就是要求学生的实际参与,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专业实习。第五学期,一个月,4学分。该环节是在学生系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后,由学院指导教师和实习基地的教师共同合作,让学生承担一个班级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的工作流程和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从而充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三)顶岗实习。第六学期。该环节是学生就业前的实战阶段,主要是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加符合学前教育相关机构工作岗位的要求,为以后的就业、择业大下坚实的基础。

五、限选课说明

本专业限选课本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共开设了4门专业课,要求学生每学期从开设的两门专业课中选修一门,一共要修满60学时、4学分。学生通过所选修的课程可以更好的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

六、教学安排表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程表(见附表1)

(二)必修课、选修课分配表(见附表2)

(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见附表3)

七、课程设置及说明

本专业总学时共计2262学时,学分129为学分。必修课1962学时,109学分;限选课60学时,4学分;任选课60学时,4学分。超市任选课180学时,12学分

(一)公共基础课 486学时 24学分

(二)专业必修课 1476学时 85学分 1.教育学基本原理 52学时 4学分

教育学原理是师范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因此它对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具有深远意义。

2.基础心理学 52学时 4学分

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强化解决教育实践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3.学前卫生学 60学时 4学分

学前卫生学是预防医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是教育系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属应用学科。课程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它以零至七岁儿童为研究对象,较系统地阐述了学前儿童生理解剖特点、心理卫生、生长发育规律、健康评价与教育、儿童营养、疾病预防、常用护理技术和急救术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4.学前教育学 60学时 4学分

学前教育学是从学前教育的宏观与微观领域把握学前教育的功能与社会效益,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与环境设计等问题着手,揭示在幼儿与教育者的双边活动中,如何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主动发展的规律。

5.学前心理学 60学时 4学分

学前心理学主要介绍0—6岁儿童心理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通过本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0——6岁儿童心理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教法课提供学科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利用相关视频,使学生形成对学前儿童发展的直观印象。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30学时 2学分 幼儿园语言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相关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语言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30学时 2学分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操作性极强,主要谈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理论、目的、内容;集合概念、数学概念、几何形体和空间概念、量的概念的学习与指导;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及组织;使该专业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技能,为其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和初步教学方法。

8.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30学时 2学分

本课程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基本精神,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探索学前儿童身体保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目标任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使学生获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一般规律去分析和解决各种幼儿园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设计、实施及评价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30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述幼儿阶段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以及基本方法,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幼儿园科学课程设计的方法及模式以及科学课的评价等,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22学时 2学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为目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理论联系实践。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教学见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得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1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22学时 2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幼儿园教师能在教辅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

1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22学时 2学分

本课程主要是研究如何根据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以美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在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过程、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法以及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幼儿园管理 22学时 2学分

幼儿园管理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用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包括幼教行政与幼儿园内部管理两大方面,由于幼教行政在整个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幼教机构的性质及其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校,所以在管理方面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因此,该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由于我国对学前教育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人员稀少,整个学科建设不够完善,处在基础建设阶段。

14.幼儿园纲要解读 22学时 2学分

幼儿园教育纲要解读这门课程围绕着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版内容作了详细解读分析。该课程对《新纲要》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思想、幼儿教育各个层面涉及的内容、《新纲要》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及《新纲要》的教育评价观都做了细致分析,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进一步了解新纲要的内容与要求,了解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最新思路,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当前幼儿教育日新月异的改革。

15.乐理与合唱指挥 84学时 6学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较系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教育专业其它理论及技巧课程奠定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合唱指挥是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之一。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合唱与指挥的能力的课程。

16.声乐 56学时 4学分

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是训练学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歌唱的一门技巧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分析处理一般声乐作品,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音乐课的唱歌教学与音乐活动辅导工作。

17.钢琴与即兴伴奏 84学时 6学分

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儿童歌曲的基本伴奏技巧及伴奏方法,能对简单的儿童歌曲进行编配。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是音乐师范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即兴伴奏的方法与技术,即在学生们初步掌握和声学知识及钢琴弹奏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在音乐课上为学生演唱进行钢琴即兴伴奏的正确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和声语汇及伴奏织体;掌握以儿童歌曲为主的大小调及五声调式写成的各种不同体裁、风格的曲目的伴奏方法,以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18.舞蹈 84学时 6学分

舞蹈课的教学中侧重舞蹈编导能力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理论讲授要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性。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具备自学和记录舞蹈的能力和创编舞蹈的能力,并能组织学生的舞蹈活动,掌握简单的音乐韵律操和健美操的创编。学习少儿集体舞,民族民间舞蹈、儿童音乐唱游课的基本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和舞蹈表现力。

19.学前儿童美工技巧 84学时 6学分

该课程是立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教学实际,结合幼儿园手工教学的需要,强调手工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设计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用结合与学前教育的特色,在内容上尽可能系统反映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研究和手工实际的成果,使学习者在教学实践中既能具体制作、运用,又能结合实际举一反三,充分发挥个体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通过操作习得广泛的技能迁移能力,将不同类型的手工制作运用到各种教育环境创设、教学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去。

(三)限选课 60学时 4学分 1.学前教育史 30学时 2学分

学前教育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辅以课外作业。课堂讲授着重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并注意联系当今学前教育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幼儿英语 30学时 2学分

本课程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限选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技巧,形成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幼儿英语教学实践、提高分析解决幼儿英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3.儿童文学 30学时 2学分

儿童文学课程主要阐述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儿童文学的有关知识,强化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形成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和儿童文学的初步创作能力。

4.幼儿教师口语训练 30学时 2分

本课程是一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能力训练课,要求课堂上应以培养技能为目的,以训练为手段,通过大量的口语艺术表达训练,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在努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并着力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四)任选课 60学时 4学分 1.早期教育与名著选读 30学时 2学分

早期教育名著选读属于理论基础学科。教师精选了四本教育名著,包括:《早期教育和天才》、《童年的秘密》、《爱和自由》和《哈佛女孩刘亦婷》。通过系统的学习,有助于树立学生科学辨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视野,激励学生献身教育的精神。

2.家庭教育学 30学时 2学分

本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规律、地位、方法及艺术的系统教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树立幼儿教师科学的儿童观,以在工作中帮助幼儿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指导家庭教育。

3.亲子游戏 30学时 2学分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2

在这样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核心要素的经济时代, 创造知识、应用知识已成为人类的追求, 知识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长期存在着培养模式“趋同化”的倾向, 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越发地不适应市场经济下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那么作为具有较强行业特征与专业背景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 适时地改变教学上的培养模式, 这对于我国越来越处于弱势化发展的农林业持续发展而言, 无疑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998年我国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的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合并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另外, 全国高校管理体制也做了较大调整, 中央部委不再实施对高校的管理, 将高校的管理权部分并入国家教育部, 部分下放到省级教育厅。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 (林) 业科学基础知识, 能在各类农 (林) 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此, 以此培养目标为核心, 学生除了应具备一定的基础农业林业技术知识及实践之外, 还应具备广泛的经济学理论, 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实证分析能力及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律的能力等。在专业就业行业分布方面, 5年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一部分读研继续深造之外, 大部分毕业生以流向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和科研设计单位或其他事业单位为主, 近年来流向大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逐渐增多。在就业地域分布方面, 除了外省籍的毕业生有部分会返回原籍外, 其他江苏籍毕业生则基本仍在江苏就业。

因此,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在江苏的就业特点决定了该专业在江苏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省份尤其是林业大省, 存在较大的差异。江苏省林业比重小, 导致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在系统内就业的比重也较少, 所以如何在培养模式上既能符合专业发展的要求, 又能满足江苏省对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特殊需求, 是一个需要权衡把握的问题。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分制教育现状

从19世纪初叶德国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倡导选课制开始, 学分制的萌芽便随之产生, 至今经历近2个世纪的时间, 已成为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李晓杰、郝云忱在《中美高校学分制比较研究》中指出一些问题:学生选课盲目, 对选修课不重视;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要;学制缺乏弹性, 实际仍是班级授课制。

在南京林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 必修课比例远高于选修课比例, 这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正实现学分制教育, 而仍是一种名为学分, 实则与学年无太大区别的培养理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全部教学任务基本是由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部承担, 而对于跨学院的选修课学分问题, 并未有相应的规定和措施, 缺乏灵活性, 跨校修学分那就更无从谈起。真正的学分制教育下, 学生应更有主动性、灵活性地选课、学习, 不仅不受4年学年的限制, 更不应存在哪些课程不开设或者说作为跨院旁听生学习时, 没有学分的说法。这些都是学分制教育在我国的问题所在, 因此不能让学分制只成为一种形式。

3 学分制教育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转变而来的, 虽然在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 这个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方向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但是从总体上看, 其培养的目标模式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

3.1 教学目标滞后, 无法满足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

高校难以及时了解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状况, 因而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上也无法及时反映出多变的社会需求, 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机会真正走进社会, 走进企业, 了解社会的要求。缺少走出国门的机会, 无法了解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导致高校扩招后实行的依然是程序化生搬硬套式的教学, 以致出现教学工作量上升, 但质量下降的现象。

3.2 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在我国, 一流高校与末流高校学生的学费收取标准是一样的, 这意味着学校的收入主要与招生数量相关, 而与教学质量无关。这种情况下, 学校就会扩大招生, 或者开设三本专业, 相应的教学质量也会下降, 且平均每个学生占有的教育资源也会相应减少。学分制发展的要求是必修课学时减少, 基础课、选修课比例相对扩大, 然而开课门数增加会加重教师教学负担。在扩招的大背景下, 我国学分制下的选修课是要限定人数的, 而选课人数太少的课又没有开课的价值, 这导致开学初学生盲目竞相选课, 其结果是选到此课的人并非对此课感兴趣, 而感兴趣的人却选不上。

3.3 学制缺乏弹性

采用弹性学制后, 允许成绩好的学生提前毕业, 而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少选课, 延长学制, 在规定的时间内毕业, 弹性学制在理论上比较科学, 但在我国实际操作起来还比较困难。少数特别优秀的学生在修满学分后也未能领取毕业证, 而不能毕业的学生, 学校采取清考的形式帮助其毕业, 也有部分学生仍未能毕业,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延长学年修学分时, 又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而对于所谓的提前毕业的情况, 则少之又少。由于目前必修课比例仍占主要部分, 必修课的教学计划又分别划在大学4年里, 学生更不会主动去要求在大一去修大三的必修课, 这就导致提前修完学分毕业成为了空话。另外, 学校在管理上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 学分制的长处并没发挥出来。相比较美国, 在学分制下, 其淡化了班级制的概念, 并按学分划分年级的。24学分或以下的为一年级, 25~55学分为二年级, 56~89学分是三年级, 90学分以上是四年级。修完120~180学分即可。学生可以采用全日制学习或非全日制学习, 也可以中途退学, 复学后以前学分仍有效。

4 完善学分制教育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要完善学分制教育培养模式, 其核心是根据社会需求以及个人发展意向来设置和选择课程。

4.1 进一步深化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

通过对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 改变目前垄断式教育的状况, 增加学校的流动性与灵活性, 可以逐步放宽高校管理, 提升高校的竞争力。相比较国外, 最好的大学一般都是私立大学, 这些大学之所以能变得如此优秀,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管理机制上, 私立大学内部的竞争性更大、压力更大, 而国立大学内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很差, 私立大学有校董事会作为权利机构管理着学校, 而国立大学内部的上层领导没有这方面的权利, 这就导致了目前高校里“死水”一样的状况, 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够, 而是想着怎么去赚外快, 领导对此也没办法遏制。所以应通过公平竞争项目、经费的方式, 给予各校之间公平的资源, 从而来增加高校活力, 鼓励、引导私立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甚至可以先通过试点的方式, 放开一批二流大学, 让这些大学学习西方私立学校的管理模式从而来提升其教学办学质量。

4.2 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 实施对口培养

目前高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在学生就业方面却完全市场化, 由于农林业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特征, 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主要为政府农林部门及相关事业单位输送合格人才。此外国家应加大对农林院校教育资源的投入, 给予农林院校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 相对于特殊专业, 可以通过优惠的政策选拔合格人员进入相关农林部门。

4.3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学分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可以有目的地自主选课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学生在先完成一定的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的基础上, 尚有很大的空间和时间自主择课, 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在校大学生对专业性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等不甚了解, 大多数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凭个人兴趣爱好或者片面追求学分的倾向, 如果指导不力, 就可能出现学生在选修课程时“量”虽达到了, 但“质”却难以保证的现象, 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另一方面还很可能产生盲目选课的现象, 导致知识的割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本科生导师的任职要求、配备、主要工作职责、工作考核、对学生的要求、组织领导和管理这6个方面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摘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当具备一定基础的农林业技术知识和常识之外, 还应具备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以及运用经济政策与经济法律的能力等。在当今的学分制教育下, 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较低, 与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文章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分析, 从社会需求、学校条件与学生选择3个方面指出该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教育,农林经济管理,学生培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冰, 陈建莉.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7) :50-52.

[2]李传伟, 马援.完全学分制下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困难的原因及表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 (4) :141-142.

[3]李晓杰, 郝云忱.中美高效学分制比较研究[J].教研教改, 2009 (9) :22-23.

[4]徐峰, 张炎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式的演变与调整[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3) :64-65.

[5]于战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3 (3) :21-23.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学分制;教育资源整合;资源配置;优化配置

一、学科制概述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可以满足培养多元化、多层次人才目标的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在实施学分制的情况下,外语专业学生可以在语种大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学习课程,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教师,学生只要修完了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也可以选择推迟毕业。这种灵活的学制方式对于当前外语专业本科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学制和教学计划等较学年制更具弹性,管理更具灵活性。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为学生的自主权提供保障。外语专业的学生除了专业语言必修课外,可以根据就业需要、社会需要、个人兴趣、特长以及发展需要等适当调整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江苏科技大学有较强的船舶与海洋教学资源,船舶与海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也较高。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选修船海专业的部分课程,了解船海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为就业铺垫基础。因此,学分制对学校教学计划、学生学习过程都赋予了更多的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为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2.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学校可以鼓励学生选修高要求的课程、选修有兴趣的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课程或提前修完课程。鼓励学生加快学习进度,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对于在规定学制年限内较难修满学分的学生,或是对所学的外语主业本身不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选低要求课程,减缓学习进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或改选其他课程。也可以让其工学交替,在社会实践中,使其认识社会竞争的激烈、人才规格的要求。在认识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相信学生回到学校,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

二、学分制下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状况

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其学习进程以及学习年限等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导致教学资源的配置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因此,学校管理方必须结合实际需求变化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实现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

那么什么是大学教学资源?我们从经济资源的内涵延伸出教学资源的定义:大学教学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大学教育系统的一切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包括投入到大学教育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如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数量比例)、空间资源(如教室、实验场所、图书馆、体育场等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有形资源是教育活动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形资源包括时间资源(如学生、教师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的教育管理能力、师资水平、教师的科学技术知识等。无形资源是一种看不见的智力资源,具有不可计量的潜在力量。

与经济资源一样,大学教学资源也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开发性和选择性,也存在如何合理配置、充分有效利用的问题。根据资源的稀缺性,我们从逻辑上可以把教学资源分布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学分制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研究教学资源具体处于哪种状态,能否满足大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学习的需要,须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

三、大学教学资源配置方式

就资源的配置方式而言,学分制的教学资源配置与学年制的教学资源配置是两种不同的配置方式,具有不同的调节功能。在学年制状态下,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进程都在教学计划中预先设计好了,其教学资源的配置是事前规划、分配好的,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质。学生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课表和教师的进度学习。在学分制状态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凸显个性的平台。在学生自主学习、追求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其需求也变得复杂而多样。这将直接导致学校管理方无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做到精确的估算,这使得教学资源的配置呈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学校管理者也只能根据长期的管理经验、判断制定教学资源的配置,并结合学生选课的实际需求变化及时地调整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学分制的实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以及教学资源配置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资源的配置和管理:

1.确定学分的配置与管理。学分制的第一要素就是学分。学分也成为学校的资源消耗和收入分配的一个主要依据。对学分的管理主要应从学籍学分和课程学分两方面进行配置。根据配置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反馈等管理工作循环程序。在学分的配置之前应对一个标准学分的成本价格进行核算。学生就可以根据所修完课程的学分,计算出该课程的价格,然后再把完成某一学位所修的各门课程价格相加,推算出取得某一学位的成本价格。当然,外语专业因其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可能教育成本与其他学科不同,学位学分的价格总额也会有不同。

2.高校教师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教师资源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动力。高校教师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配置决定着高校的活力和发展水平。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资源配置应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教师资源配置应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外语专业学生,除了外语的专业课程学习外,还可以选择其他专业作为第二专业,这就打破院系和专业之间的界限,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地安排课程和任课教师。在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类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物流专业是较为实用性且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而外语专业作为语言工具,又是受到其他专业所推崇的。所以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让外语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互选课程,教师资源的配置的利用率也会达到最高。

3.教学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对教学设备配置与管理的最重要指标是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重投入、不重产出,重使用、不重管理,有钱买、没钱修”的状况。在教学设备的利用率上,注重做好对教学设备使用情况以及闲置设备的统计工作。减少设备的空闲,提高设备共享程度。在设备的完好率上,常因维修不及时或实验室内部不能进行常规维修,导致部分仪器因为小的故障而不能使用,这会导致一种“不真实”的设备需求信息。所以,对教学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应做好各种状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教师在使用实验室设备——包括语音室、自主学习中心、语言测试实验室、外语广播室及多媒体教室时,应及时登记,按实际情况填写使用记录,及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关于设备故障等问题。这对充分利用和保障教学设备起到很大的作用。

4.教学管理资源的配置。教学管理资源的配置是推行弹性学制学分制的根本保证。学分制因其个性化、灵活性的特征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所以教学管理制度的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分制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如外语专业的课程安排、学分管理、选课管理、课程重修管理、和其他专业互认学分管理等。所以,在社会范围内整合、共享教学管理资源,有利于提高学分制实施效果。

5.学生时间资源的配置。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扩充学生的时间资源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余,说明教学资源利用不足。如果教学资源利用率很高,那么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就不足。一般来说,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较多,学生课外时间较少;三、四年级的课程较少,学生自主的时间就较多。所以,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又确保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这需要对培养方案、课程资源进行调整,通过增加或减少选修课的比例来达到提高学习选择机会。

在实施学分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全部稀缺或全部满足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对教学资源的配置应本着是否能满足外语教学培养方案的需要、是否能使外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自由度达到最佳状态为前提,再考虑某一教学资源对整个教学改革所起到的关键制约作用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像经济学里的木桶原理,由最短的木块决定着木桶里的水的高度。在实施学分制中,针对外语专业,高校要通过解决最关键的资源矛盾来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学评论,2007,(3).

[2]郭莉.高校学分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3]张庆亮,王建刚.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

[4]马化龙,叶望,余玉龙.关于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5]袁国平.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有效整合教学资源[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 篇4

【摘 要】学分制作为教育模式的一种,它在教学环节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自主选择,也是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的基础。

为切实保证学分制的实施,进一步规范学生选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加强学分制的制度建设和日常实践管理。

【关键词】医学院校 学分制 学籍管理

学分制作为教育模式的一种,它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地方医学院校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

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学籍和学分制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相关问题。

一、学风制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建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现代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二、学风制实施的目的意义

实施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和基本趋势。

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施学分制的指导性文件。

(一)修订原则: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坚持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统筹思想与业务、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健康、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效益。

(二)课程:课程分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三种。

必修课: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以及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确定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和环节,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指为强化素质教育,扩大知识面,进一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好地适应培养模式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而开设的课程,包括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实践课:包括专业见习、课间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内容,是必须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

四、学分

学分是表示学生学习量的单位,最小计量单位为0.5。

所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在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相应学分。

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毕业最低学分。

学分分为规定学分、特殊学分和奖励学分。

(一)学分的计算方法:一般课程学分。

每学期该门课程学时数(含实验学时数)除以18,即为该课程的学分;体育课、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等课程学分:每学期该门课程学时数折半后除以18,即为该课程的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原则上每周计为1学分。

(二)学分绩点。

为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综合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实行学分绩点制。

学分绩点是学生奖学金评定、双学位修读、专业分流、提前毕业等的重要依据。

课程绩点=课程成绩(百分制)÷10-5,绩点小于1时计为0;课程学分绩点=课程绩点×课程学分;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绩点总和÷课程学分总和。

五、修业年限

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考,实行弹性学制。

凡基本学制为四年的本科学生允许在3―7年内修读,凡基本学制为五年的本科学生允许在4―8年内修读。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本专业要求的毕业最低学分,并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条件,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准予毕业。

六、选课制

为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行选课制。

学生在学业导师或学业导师组指导下,根据学分制教学计划和本人的实际情况,按照选课原则,可在一定条件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

七、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辅助制度。

实行学业导师制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所有在职教师都有受聘担任学业导师的义务。

各院系应根据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或成立学业导师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习思想;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每学期的选课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八、学籍管理

学校根据学分制要求,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考核与成绩记载、重修、免听与免修、专业分流、转学与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双学位、毕业、结业与肄业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实行科学化管理。

总之,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和教学投入,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以保证学分制有序实施。

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院(系、部)在学分制实施中的职责, 充分发挥校、院(系、部)两级教学督导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学分制改革有关要求,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上进行相应改革,为实施学分制提供必要的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7.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5

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试点工作,提升我市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通知》、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在全省推行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通知》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客观、准确、全面、公开的原则,对全市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进行量化考核。通过学分制考核,激发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为推动全市转型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二、考核范围

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试点阶段考核对象为市委党校、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粮食局等5家单位参加全市干部在线学习的全体学员。

三、阶段安排 前期准备阶段。重点做好方案制定、动员部署和学员信息采集、完善等基础工作。各试点单位要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及时准确上报相关材料。试运行阶段。重点做好试点单位管理员账户分配、授权、管理人员培训和管理系统试运行工作。市委组织部组织试点单位人事教育科负责同志进行专项培训,以熟悉操作流程,明确权责分工。

各单位在工作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总结完善阶段。认真总结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试点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对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加以推广,形成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工作总结,上报省委组织部。推广实施阶段。在总结我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召开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工作会议,在全市推广实施。

四、考核权限设置与学分要求

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市委组织部主管,市委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委分级管理。市委组织部履行对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的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的职能,负责市管干部和市人大、政协机关,市法院、检察院,市直党群部门,市民主党派机关科级及以下干部学分考

核的审核、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直政府部门科级及以下干部学分考核的审核、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与监督检查工作。市直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在党委领导下,负责本系统、本单位干部学分考核的初审、评定、登记等日常管理工作。

县处级干部学分不得低于60学分。其中:考核得分在10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100—60学分为合格,6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

科级及以下干部学分不得低于50学分。其中:考核得分在90学分以上的为优秀,90—50学分为合格,50学分以下为不合格。

五、工作要求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试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细化任务分工。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6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下半叶普遍实行学年制的教学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自有它的优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区位运行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办学主体绝对增多并趋向多样化,教育客体之间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越多就意味着越有差异”。为了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势必要求课程运行机制更加灵活。为适应这一需求,各高校推行并深化学分制教学管理,根本目的都是要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限于种种客观条件,虽然许多学校宣布实行了学分制,但大都接近于“学年学分制”,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提供足够的柔性、灵活性是大势所趋。抓住学分制本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概念界定

关于学分制的研究要从学年制切入,学年制亦称学时制,其主要特点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量是按课程的学时衡量的。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进度学完全部课程,并考试合格才能毕业。13世纪开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均采用学年制。实践证明,学年制培养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对教学有统一的衡量尺度,方便对学生以班为单位进行学籍管理,但其培养目标和过程的内在规定性也决定了它的教学过程不能依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起源于18世纪末德国的“选课制”。如果说没有学年制束缚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那么学年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常称为“学年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的目的在于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完全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现实选择。本文所探讨的学分制为完全学分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学分制研究取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教育部的许多文件为高校深化学分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在教改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改革尝试,主要在专业、课程、师资及考试等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3.1 学分制与专业

大学教育除了延续文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外,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面向人才需求的市场,不面向市场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教育,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忽略市场需求办学,是值得我们教育界反思和吸取教训的。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推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专业学科建设上,需要努力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对部分专业或拓宽口径,或调整改造,或暂停招生甚至撤消。专业学科需要通过结构的优化,为学分制管理中的选课创造良好条件,才能有助于培养应用型、创造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3.2 学分制与课程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专业设置、学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探索跨专业、跨院系、跨学校选课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但完全不等同于选课制,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学分制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是对课程体系的革新。课程建设上,首先要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其次建立有针对性的课程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再次,学分制是一种“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修学有很强的自主性,需要辅以现代管理手段,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

3.3 学分制与教师

高职教育中,课程教师,特别是实践课程教师,既有学校的专职人员,也有兼职人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相差较大。学校专职教师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应注重向“双师型”方向靠拢。目前多数院校兼职教师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专家等组成,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还将逐年增多,这部分教师应注重对他们进行教学方法的培训。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应更加注重讲练结合。目前专科阶段导师制的有效做法也值得借鉴。

3.4 学分制与考试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出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常用的做法是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需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宜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试模式。与此相适应的是考试设计上应注重考试形式的多样化,除基础理论课程的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外,作业、研究项目(论文)、设计、动手操作等等形式应作为有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这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有利于克服学年制下的终考定成败的弊端和考试作弊的痼疾。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于学生技能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技能熟练程度标准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需求的张力之下,各高职院校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化改革的态度都十分积极,但距离岗位要求和学分制的内涵还有相当的差距。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在管理层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的健全,配套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的改善,产学研的进一步联合,以及更为科学的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体系的重构与规整都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践行。只有正视以上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不断积极的研究、实践,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才会焕发新的容颜。

参考文献

软件技术专业学分制教学模式探索 篇7

1 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基本教学模式

现今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这两种教学管理制度有其优点和长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弊端就日益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1)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2)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抑制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培养拔尖学生和有特色的学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不利于发掘教师的潜力。教师只能按照规定好的教学计划、大纲教学,按照规定好的课程、教材讲课,不能开设自己擅长的、喜爱的、有独到见解的课程。4)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被动地按计划讲,学生被动地按计划听。而现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不感兴趣的、认为对就业帮助不大的课就不愿学,对有兴趣、将来便于择业的社会上热门专业、课程,则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能有学习的选择权。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教育思想,许多高校都开始实行学分制[3]。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模式中,教学过程亦实行学分制。

2 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综合教学管理模式,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4]。

在学分制教学模式下,以学分代替学年,根据课程的学分总量以及教学时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数量。学生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根据修读指南的要求,自主的选课、选教师、选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学习方案,包括学习进程、修业年限等,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它更能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行学分制可以克服日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统得过死、培养模式单一、负担过重、专业偏窄等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5]。但实行学分制面临的问题也不能忽略。学分制下不在执行严格的课程计划,原来按专业需求配置的课程体系被割裂开,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教学计划受到影响,教学质量不易得到保证。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知识结构缺乏了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如不加强指导,选课方案难以优化,导致学生片面追求学分,盲目选课[5]。学分制的实施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教学资源不足,学分制就只具有象征意义。

3 软件技术专业特点

计算机软件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至少一种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具有较强编程能力的高级实用型专业人才。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拥有庞大的就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开设有Windows桌面应用程序开发、Web应用程序开发和软件技术综合应用3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动手能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程序员和掌握数据库系统、网络、硬件技术的计算机维护人员。

软件开发是一项较复杂的技术工作,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都很高。软件企业主要看重员工以下几个方面的职业素质:1)实践动手能力。2)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3)沟通合作能力。4)毅力和耐心、抗压能力[6]。

而目前,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还很难满足软件企业的要求,主要表现为:1)缺少开发项目经验。2)学生的再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弱。3)沟通合作能力弱。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高职院校本专业现行教学模式与学生情况的不协调。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总学习时限短、学习科目多,但实践动手机会有限;由于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较为死板,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甚至对所学专业或方向不感兴趣;综合实践机会少,对项目开发的整体流程、团队合作意识体会不深。

4 实施分段学分制后软件技术专业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综合利用学校现在软硬件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需要摆脱时间、班级甚至教室的限制,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学分制。目前大部分学校软件技术专业一个特点就是在学生学习完基础课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经行进一步的学习。学校现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原来5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现在浓缩到4个学期中。而软件技术专业原来从二年级开始分方向也相应的改变为在一年级第二个学期就分专业方向。结合学校软件技术专业现有情况,我们设想在以下几点作出改变。

4.1 第一学期不实行学分制

由于一年级新生对本专业认识有限,所以我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还是实施传统的班建制。这样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模式还是学校生活都不会和高中差别过大,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在这一学期中,学生集中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同时通过讲座、参观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期末考核,学生已经对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自己喜欢学习什么,自己对哪方面知识掌握的更好,这些经验对于下学期的选课非常重要。

4.2 从第二学期开始实行学分制

由于只是一个专业内实行学分制,所以我们对所有课程按照课程专业性和难度进行分等级划分,即把所开课程分成不同专业等级,同一门课又按照难度分成不同难度等级。为了避免学生选课偏科严重,规定学生在选课时必需在每个专业等级都选一到两门课。对于同一门课程进行难度等级划分,具体表现为同一门课不同课时数配合不同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高难度或者低难度。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多种形式的多门专业相关的扩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一到多门。

以《离散数学》、《数据库》和《JAVA程序设计》这三门课为例。这三门课程对于软件技术专业来说都是必修的,但是从专业技能方面考虑,它们属于不同专业等级。

《离散数学》是专业基础课程,但由于学生在校总学时的限制,所以对于每个知识点我们只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课程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讲解计算机技术中涉及较多的那部分数学知识,如数理逻辑基础、关系基础、图论等;扩展等级,这部分课程为那些喜欢数学的学生准备,包括基础等级中没有涉及到的集合论、组合数学等。基础等级计划课时数在20左右,扩展等级课时数不超过20课时。

《数据库》是专业基础课程,软件技术专业学生都需要学。课程难度划分为初级、中级两个档次,不同档次对应不同的数据库平台。初级课程课时数为60学时左右,中级课程课时为100学时左右。

《JAVA程序设计》是专业课,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这门课专业性强,相关知识扩展深度和广度都较大,所以在课程难度上我们将它划分为4个等级:JAVA初级编程、JAVA高级编程、JAVA WEB初级应用、JAVA WEB高级应用。学生必需在学习过前两个等级中某一门课程的前提下才能选择后两门课程进行学习。

经过课程改革,学生就可能在一个月内学习完一门课程,也可以全部学完一门课程的初级、中级、高级阶段。

4.3 实训课程的选择

由于实行学分制,导致不同学生的课程安排差别较大,那么对于实训这样的课程就不可能一次性安排几十个学生。由于实训课程都是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才开设的,因此我们根据每学期学生选课情况,动态的安排综合实训课程。选择不同专业课难度等级的学生也必需选择相应难度的实训课程。根据学生原来选择的专业课程和难度等级的不同,我们再安排相应数量的教师指导实训,实训题目由教师提供,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题目。

4.4 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

综合实训及毕业设计等类型的课程,我们同样按照学生选课情况,即学生选择开发平台及其难度等级的不同,动态的进行课程及相关指导老师的安排。

4.5 选修课

我们仍然允许学生在自己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选修其他专业的选修课。

以上就是对实行学分制后,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设想。与现在现行的教学模式相比,弹性的教学计划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由于同一门课程有了难度等级的划分,不同难度的知识被安排在不同的课堂上,这样就避免了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资源浪费的浪费。实施学分制同时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从上面实行学分制后我专业教学模式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在实行学分制后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从每一门课程的认识、备课,到教师角色,教研室的设立都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软件产业发现迅速,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因此分制教学模式中的细节要可以灵活多变,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5 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也需要相应的进行改变。教学计划强制能力的减弱和学生在学习计划上的自由,可能导致学生一定程度上的迷茫,需要加强相关教师、辅导员的指导。学生选课自由度的加大,容易导致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给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关中“.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0(5):72-74.

[2]王凤基.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4):98-102.

[3]向宁,罗庆春.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242-245.

[4]丁岚峰,等.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4-5.

[5]张士军,于桂花.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1-72.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8

一、统一认识,扎实推进,把学分制试验工作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有力抓手

学分制改革试验工作是近年来郑州市职业教育领域一项重要的改革试验任务,不仅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肯定,还得到教育部的重视。学分制改革试验工作对于郑州市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办学体制、课程建设、学生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带来积极的作用。在试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问题,也遇到不少困难,但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个别学校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工作不落实。因此,18所学校不能够同步推进,试行效果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不重视,把学分制试行工作当过场、走形式。学分制改革试验工作是一种内部体制上的创新,是对原有学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是需要校长全面统筹、学校各部门参与、师生全员行动的一次大动作。它不是一张皮,附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而是一瓶润滑剂,渗透到教学和管理各个环节,使所有的环节都更加顺畅,使各项工作更加高效运行。如果一些学校管理者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认识,只是走走形式、走走过场,把学分制试验工作看成是负担,工作怎能推进?

2.没有正确领会学分制改革试验工作的内涵与精髓。有些学校一谈到学分制就大谈选修课,似乎选修课就是学分制的全部内容。一些学校之间在比,看谁开设的选修课门类繁多,看谁的选修课热闹。选修课开设的多不是件坏事,但是一定要开设的有水准,要真正作为课程去建设,要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去精心设计,而不是开成社团活动、兴趣小组。试行学分制,就是要通过学生积累学分的过程,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化现行的管理办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模式,最终实现突出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灵活的办学体制、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和多元的人才评价机制。

3.实施方案做得很细,但落实不到位。各试点学校报到职业教研室的实施方案都写得很细、很严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走了样,要么变通、要么简化、要么干脆跳过不做,这样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绩的,甚至还可能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举着学分手册到处去要学分的现象?为什么有学校教务处一趟趟地跑到政教处要不来学生社会实践的登记分呢?造成如此“热闹”的场面,是因为工作程序出了问题,工作环节没有衔接好。

当然,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比如资金投入问题、师资紧缺问题、教学场所不足问题、配套政策改革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克服困难,同时郑州市教育局也将更加积极地去争取政策,共同推动郑州市学分制改革试验工作顺利开展,不断深入。

二、以学分制改革试验工作为平台,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学校办学的目的就是育人,育人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养,包括知识水平、技能水平、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育都需要有诸多课程资源的支持,包括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综合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多个方面,甚至包括学校的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这些都是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因此实施学分制改革不能满足于开几门选修课,搞几次综合实践活动,然后再和必修课、实习进行学分简单累积。

我们要把学分制改革打造成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一个大平台。首先,各学校要在科学规划专业设置的基础上,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专业,由核心专业向外延伸,从而构成学校的专业群,对专业群内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其次,结合区域经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课程标准校本化,开发过程中要注重任务引领、理实一体、项目带动等教学理念的实际运用,打破过去那种传统的学科或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必修课、选修课及限选课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再次,各试点学校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合理设置学分标准,使每个专业中的各种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适当、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选课,要关注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和文化建设,在学分制改革的平台上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学校统领,各部门协调,共同参与和推动学分制试验工作

无论是从学分制改革所包含的内容,还是从学分制改革对学校发展的作用上讲,学分制改革工作都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校长亲自负责,学校各处室、各专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在学分制管理软件正确充分使用的基础上,相互协调、融合,共同完成这项工作,这在历次培训中多次强调过。各学校都制订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希望各学校校长真正重视起来,真正把方案落到实处。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 篇9

一、成人教育的学业规划及其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1.学业规划的意义及实施

学业规划应该是由作为个体的成人学生与作为组织的办学机构相结合,在对学生学业阶段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个人工作、生活特点及其职业倾向,确定学生最佳的学习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成人学生刚刚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学分制管理制度感到陌生,对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还不知所措。如果马上就让学生自由选课学习,必定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这个阶段主要由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安排,如安排公共基础课程,让学生能够有一个适应过程。并且在这个阶段学校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教育,逐步地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及专业学习方向,为学生今后进行合理的学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入学第二个学期到标准学习年限的这段时间是学生学业规划的重要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可以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学习方向、本人的工作特点及能力要求、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进度。简单的学业规划就是完全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进度来进行选课学习,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简单,不需要花时间进行学业规划;但是这种方法有个缺点,就是体现不出学分制管理的优越性,难以发挥自主选课的优势。所以教学计划的进程安排只是一个参考,学生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修读计划,以达到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

2.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为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在实践中,一旦学生对学习的自我安排失当,很容易会对其学业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甚至危及学业进度,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所以学业规划预警机制应结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计。

首先,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强,且目标较为具体和明确。成人学生学习动力不单为了学历,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对知识的渴求。我们对广东工业大学的在校成人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来自基层的员工占70.54%,还有属“其他”的占11.5%;对于学习的目的,单纯为文凭的占24.34%,为了拓展社交的占1.58%,“其他”占4.9%,为了拓宽知识面,深造专业方面的占69.18%。从以上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成人学生参加学习的目的是多样化的,他们需要的是文凭与知识并重。

第二,成人学生工学矛盾突出。成人学生大多数是在职人员,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保障,负担比较重,学分制自主选课与弹性学制则为学生创造了便利条件,对因工作不能按时到课的学生,可以通过选课、选时间来安排自己的学习,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当某些学生延误了某些课程的学习时,就需要启动预警系统保证后续课程的学习。

第三,成人学生年龄、基础差异大。成人学生生源分化较大,有工作经验丰富的在职人员,他们社会阅历比较丰富,年纪也普遍偏大,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强,学习专业课程理解比较快,但一些记忆性的基础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也有不少来自大专、中专、职中或技校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社会阅历浅,年龄普遍较小,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虽然采取学分制教学管理,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知识基础、课程难易的差别,安排课程的修读,但还是有学生因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信心,导致最终难以完成学业。

3.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学分制管理一个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情况合理安排时间选课修读学分,只要在要求的年限内修满学分就可以申请毕业,这无疑是灵活、自由、具有人性化的教学制度。但是在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这种灵活的优点也存在着缺陷。由于选课自由度高,有的时候会令到有部分学生不知所措。在学生学业规划的第二个实施阶段,往往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够顺利修完学业,而那些没有很好正确规划自己学习时间的学生,由于没有修完学业,无论是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都承受着比第一个阶段更多的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学生学习没有方向,缺乏自信。随着修读学业时间的延长,往往会出现到了毕业最高年限还不能修满学分顺利毕业的情况。因此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将能帮助学生在选修学分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对学生在心理上给予帮助,增强学生修完学业的信心。所以预警方案的提出是完善成人学分制学业规划的重要环节。

二、学业规划预警对象的确定

建立学业规划预警机制之前,首先要先确定预警对象,针对不同的预警对象实施不同的预警措施。通常把预警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校方课程的因素导致出现选不上课的学生。实施学分制,如专业停招或选课人数达不到开班要求而导致课程停开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甚至由于学校教学资源紧张而无法保证必修课程每学期全部开出的现象也会存在。涉及到以上课程因素的学生,校方应及时将其纳入预警对象,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因课程原因延误毕业。

另一类是由于个人的因素导致临近毕业年限还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表现为:第一,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缺乏自律精神,无法激起强烈的求知欲,缺少恒定的学习动力。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为上课缺勤率高,上课不认真,考试心存侥幸心理,课程通过率低;第二,纵使学生学习动机明确,但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导致课程通过率低,丧失了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例如一些来自基层的成人学生,虽有长期的专业实践经验,但由于年龄偏大,对一些需要强记性的科目,如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感到吃力,公共课通过率不高;第三,学生中断学业时间过长,通常有两个学期以上没有选课记录。中断学业的原因通常以下有几方面:一是学生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

例如怀孕、伤病等原因。二是由于参军服役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三是由于工学矛盾导致的经济以及学习时间保障方面的困难,如工作地点改变,失业等。

三、学业规划预警方案的建立构想

根据预警对象的性质,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学业规划应采取如下预警措施:

1.要教育成人学生形成学业规划的思想与理念

传统上一般成人学生一进校门,一切皆由校方安排。但是,我校实施的是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具有能够自主安排自己在校学习进程的能力。如果一个懂得进行学业规划的学生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使自己能接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就体现出学分制的特点。为此,我校通过开设《学分制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向学生传达学分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分制实施赋予的权利,并教会学生作好学业规划的方法。

2.从规章制度上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预警机制

在课程建设方面,招生专业的延续性是学分制课程资源稳定的前提保障。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首先要求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要尽可能保持稳定,处理好课程建设的周期性变化和保持课程稳定之间的矛盾,对断开的必修课程要及时公布处理意见,如用某些相近的课程进行替换;其次,对于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如果课程内容相似的,应统一课程名称与学分;如果课程内容不同,则名称一定要有明显区别。这样的课程整合非常关键,可避免学生在选课时产生歧义。在学籍与教学管理规定方面,应对身体状况不适于上学的学生采取缓考或停学等处理办法;对参军服役者应予以延长相应学习年限,要制定有关缓交学费的规定以帮助那些经济困难的学生。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学校应当成立学业规划的机构,工作内容不仅仅包括原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业规划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缺乏自律性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困难,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完成:一是整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以原有的班主任作为基础,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或进修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业指导队伍;二是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内外的学业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不定期地开展活动,给学生提供咨询和辅导。这样,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导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队伍。

4.建立学生学业预警系统需采用信息化手段

标准学习年限和各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是设定预警线的依据。例如:广东工业大学专科起点本科学生的学习年限为2-5年,标准学习年限为3年,最低毕业学分为85学分,如果学生在标准学习年限3年内尚未获得最低毕业学分为85学分的50%以上,系统就要自动将该生归入学业预警阶段,然后以网站信息发布、短信、电话通知等方式提醒。这个阶段是教学管理工作者帮助和引导学生重新规划学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通过先进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业完成情况给予分析,汇总出该成人学生在学业规划预警阶段若干份可行性修读计划,并在之后每个学期由专业导师进行追踪了解,遇到没有按照原定的学习进度进行的情况,则还需要继续针对该生最新的学业完成情况监督其实施或重新规划。学业规划的预警阶段,需要办学机构主动地查找出没有在标准学习年限内完成学业的学生,了解他们没有按时完成学业的原因,帮助这些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业规划不足之处,帮助他们重新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方案。

上一篇:家委会月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坚持做一件事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