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析(共11篇)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实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文章分析了学分制的优势与特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以学生为本,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学分制体系.
作 者:王海 郭强 Wang Hai Guo Qiang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教务处,天津,300072 刊 名:高等理科教育 英文刊名:HIGHER EDUCATION OF SCIENCES 年,卷(期): “”(5) 分类号:G640 关键词:学分制 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种以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因材施教为原则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我国高校陆续推行。学分制以选课、学分、累计平均学分绩点构成三大要素[1], 更能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学习质和量的关系。理解学分制的内涵, 认识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制约因素, 建立科学学分制管理体系, 完善各项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对探索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具有明显成效。
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思路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 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2]。
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创新人才的需求, 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要求, 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将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培养目标, 认真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实践性特色, 系统关注学生的“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 是保证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方面和前提条件[3]。
我国学分制经过许多年的实践, 在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建设与组织, 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选读课程, 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方面, 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学分制在我国许多高校仍处在初期实施阶段, 存在学年制和学分制并存的问题, 学分制的优越性并没得到充分发挥, 以及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习主动性滞后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学分制管理体制的发展进程。
2 制约高校实施学分制教育的因素
优秀的学生群体,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流的教学管理体制是实行学分制成败的关键。学分制对于学生意味着成长渐渐由他人塑形转为自我塑形, 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个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 创造力受到压抑。选课制是学分制的灵魂,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学年制条件下诞生的, 课程体系缺乏弹性, 选修课数量不足, 门类不多, 选修课的学分比例所占甚小, 必修课仍然是主体课程。
综观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 尤其是年青教师, 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与不完善, 或人文社科知识丰富、自然科学知识贫乏, 或自然科学知识渊博、人文社科知识欠缺, 或专业知识厚实、文艺知识肤浅, 或教学方法落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选课制的实施[4]。
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 选课制下学科门类的不断增加, 各类教学班级和学习班级形成, 每个学生每学期修读进度不同, 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缺乏、教育质量问题, 都导致教学管理内容复杂、难度也加大。
3 提高学分制教学管理水平, 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1 提高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学分制教学模式下, 学生学习进度不一, 选课的范围和门数也各有差异, 学生班级的概念也会趋于淡化, 各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表现非常明显。刚从高中跨入大学学习的一年级新生, 他们尤其不适应大学;有些学生并非喜欢所学专业,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面对就业竞争的压力, 对自己未来失去信心。
加强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尤显重要, 让学生真正领会学分制好处, 学会独立学习, 不依赖老师安排。教学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 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引导,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选课的基本要求, 自我设计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学习量, 自我设计学习进程, 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
3.2 构建创新型的教师和管理队伍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高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不断改进。因材施教非常重要, 专业知识难度过高, 但学生又学不懂, 失去教学的意义。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枯燥, 教学手段单一,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 久而久之开始厌学, 不利于学生的身心的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必须时刻令自己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最前沿的信息, 时刻关注市场经济对高校人才需要的一举一动, 时刻关注自身精神文明的积累与文化素质的再提高。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 采用交互式、案例式、研讨式、模拟角色演练等教学法。全面推进网络化、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 建立网上教学资源。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以及高度的原则性、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务意识。管理人员要有创新意识, 避免只靠行政命令或批示进行管理的工作方式, 主动找问题,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管理手段, 使得教学和管理信息资源能够高度共享, 提高管理的效益和质量[5]。
3.3 人才培养方案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适应应用人才培养的需要
整合优化课程体系, 按照“厚基础, 宽口径, 重应用”的原则, 增大选修课、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学时比例, 实现师资融通, 突破专业壁垒, 为学生跨专业选课和转专业创造条件。加强实践教学, 设立学科、科技竞赛奖, 设立创新基金和课外创新学分, 将社会调查、科技咨询等实践活动纳入课外创新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尽可能考虑均衡每学年每学期学生所修课程门数和学时, 某一学期课程安排过多, 势必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影响学生学习进度安排。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在一定时期的连贯性, 学分制实施的是弹性学分, 学生可以通过重修获得学分, 但是过于经常性修改课程的学时、学分以及任意取消课程, 造成学生无法选择重修课程, 给教学管理带来混乱。
3.4 教育创新, 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在教学管理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 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保障。通过教育创新与方法措施的应用, 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办学, 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走向现代, 单一走向综合。分权管理与监控并重, 自主办学与权责统一, 沟通协调与决策分享。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确保教师参与管理。
通过设立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优秀课程、精品课程、重点实验示范中心等, 共享资源, 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有机组合, 追求资源整体结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流的教师筛选机制, 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素质人才, 选派优秀教师、干部出国培训以及奖励机制, 设立学术带头人、教学、科研、管理等团队带头人、名师以青年教师竞赛等奖项, 趋动教师将精力放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上。
体现学分制的灵活性, 发挥“弹性学分制”优势, 同时严格弹性收费制度、选课制度、淘汰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 保障教学秩序正常运行, 促进学风建设。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实行缓交、贷款, 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奖学金等资助优秀生、困难生求学。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完学分, 或跨专业选修、辅修其它专业课程。对一学期内所修课程超过3/4不及格未取得相应学分学生, 予以退学。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方面, 建立督导委员会, 听课制度, 举办交流座谈会、讲课观摩、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进行教学检查、听课检查、课堂纪律检查、教学档案检查, 建立学生与教师良好的沟通渠道, 及时发现教学质量和管理问题, 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 结语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优良,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必须实现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 研究大学自身组织的动力机制、组织的结构及运行规律,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立足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两个基本点, 建立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进一步深化学分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 本文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学分制教育内涵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实践, 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管理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应用型,学分制,教学管理,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安慧敏, 刘长荣, 王宏艳, 冯瑞银.正确理解学分制的内涵建立科学的学分制管理体系[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3, 15 (1) :22~23.
[2]童亮, 冀建平.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6, 23 (2) :58.
[3]许庆荣, 张旭光.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创新人才浅析及其“专业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层面[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122.
[4]王丽, 黄海姣.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制约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8 (12) :193.
一、学生学分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成都理工大学作为全国知名学府,在进行学生学分管理时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
(一)学分两极化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于大学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为更早获取更多的学分,往往在初期就选择了多门学科。而其他学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因素,对学科的选择则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有的学生能够修完所有学分提前毕业,但是还有的学生学分一直都未修满。这就在学生管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修满学分的学生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而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又不允许,此举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科两极化
学校在开设多样的学科的同时,力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在不同学院以及不同专业之间进行了综合协调,使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进行学习。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于某些专业十分热衷,导致某个专业的学生报名爆满,而另一种情况是学科有人数限制,使得很多学生未能及时报名。
(三)教学资源不平衡
由于学校专业的差别,学生在进入所学专业后,对专业的师资力量并不太满意,使得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修习学分来获得其他专业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学生学分制必须要求学生修完自己的专业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更需要学生进行修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大学的专业毕竟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很多学生的兴趣要求。但是,学校并未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众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为了单纯的取得学分,未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学分管理的对策
(一)针对教学计划进行优化改革
学生学分制的优势已经充分证明,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学生学分制是最适合的教学计划。但是,学校仍然要进行相关计划的修改。特别是对于管理比较松散的大学,更加要注意教学计划的改革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对于教学计划要在开学之初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实践中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避免僵化。对于专业中的个别学习强度较大的模块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充分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完成所修学分。学习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进行中,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按部就班”,同时又不失灵活性。
(二)加强学生选课的培训指导
学生只是针对本身所选专业进行学习显然是不够的,为了增强综合素质,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选择。学生在选课之前,学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加入这一模块。学校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使学生认识到选课的重要性,使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科。避免学生进行盲目选课,也减少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在网络选课进行之前可以“试选课”,这样学校就充分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在进行试选课之后,再对有关学科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对网络选课的管理,严禁学生代替他人进行选课,以确保选课的质量。
(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校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学分制有着十分重要的保证。教师的教学理念越先进,学分制就更加灵活,教学质量就能够有提升的空间。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教师对于学分制的灵活运用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也是学校走上多元化办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学分制的核心在于选课制,而选课制的实施必须要以学生的自由为保证,但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这是导致两者间出现矛盾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使学分制能够更好的被应用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就一定要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2]。其次,学分制的应用往往需要教师开设跨学科乃至于跨专业的课程,但在目前的教学管理组织结构下,这样的情况非常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造成了学分制与组织结构间的矛盾。再次,学分制的应用强调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而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组织结构强调的则是各机构及体系间的共性,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学校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达到快速准确的标准,但现行的组织结构由于需要分层管理,必定会导致其效率过低,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十分不利。
2.2学分制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机制间的矛盾
关于印发《河北工程学院 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河北工程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已经院长办公会研究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河北工程学院
二○○六年四月十一日
主题词:印发件
教学工作
管理办法
通知
河北工程学院办公室 2005年4月11日印(共印80份)河北工程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暂行办法
为逐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 学制与学习期限
1.学生在校修业的最长年限为:3年制专科为6年,专接本学生为4年,4年制本科生为7年,5年制本科生为8年。
2.在基本学制内,如所获总学分数比教学计划规定学分少15学分以上且未达到退学条件者则延长其修学时间。
3.学分累计达到所学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的要求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60±5学分,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总学分为195±5学分。
第二条 课程的选修
1.学生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课程模块规定的顺序和要求选修课程。
2.学生应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办理选课手续。选课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凡规定有先修课程的,一般应取得先修课程学分后方可选修相应课程。
3.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前修习某些后续课程;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推后或缓修某些课程;院管课程的提前修或缓修由各学院审批即可,校管课程则须由学生所在学院报教务处批准。一学期提前或缓修课程的学分数一般不超过教学计划规定该学期学分的1/3。
4.原则上专业类选修课学生数不低于20名,全校公共性任选课学生数不低于60名。第三条 学分的计算
总学分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计算,各课程的学分根据学时计算。
1.理论课(含实验)、单设的实验课和体育课为每20±4学时计1个学分。
2.集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每周计1个学分。
3.军训和公益劳动也按周计算,每周计1个学分。第四条 学分的取得
1.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课程总评成绩考试课一般按结课考核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计,考查课一般按结课考核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计。
2.考核成绩达到60分、D或及格以上(含60分、D或及格)者,可取得该课程学分。
3.凡未经选课注册擅自听课者,一律不予考核,不计学分。第五条 学分绩计算办法
为了评价学分制学生学习的质量,实行“平均学分绩”评定办法。按学期统计的为学期平均学分绩,从学生入学后不分学期累计统计的为累计平均学分绩。
平均学分绩的计算是依据课程的百分制成绩。以五级计分制方式评定的成绩,在计算平均学分绩时,一律按下述关系换算成百分制成绩。
五级计分等级 百分制成绩 A(优)
95分
B(良)C(中)
D(及格)
F(不及格)
第六条 课程的免修
85分 75分 65分 45分
1.学生有正当理由,经本人申请,教务处批准,可以免修某些课程(政治理论课、思想教育课、体育课、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除外)。
2.学生确因生理缺陷或患某种疾症,申请免于或暂缓参加军训,应由校医院出具证明、校军训主管部门会同教务处审批。
3.学生确属健康原因,不能参加正常体育课学习的,经校医院证明,体育课可改修“保健体育课”,考核及格者可以取得相应学分,但需注明“保健体育课”。
第七条 课程的重修
1.学生选定课程后必须按时听课、完成作业、实验和参加考核等。考核不及格的课程经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重修、重考;其中任选课允许学生另选。
2.学生无故缺课达所修课程学时数(含实验课)1/
3、或缺交作业(实验报告)1/3者,该课程必须重修。
3.课程补考和重修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⑴各学院须在开学后一周内将上学期本学院学生考核不及格情况报教务处。课程补考安排在每学期开学后2-3周内进行。院管课程补考由各学院负责安排,校管课程由学生所在学院提供补考学生名单、补考课程名称后,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⑵补考仍不及格须进行重修的学生,须于每学期放假前第五周,向所在学院提出重修申请,各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审核重修资格后安排。院管课程重修由各学院安排。校管课程重修由学生所在学院提供重修学生名单、重修课程名称及课时数,报教务处统一安排。
⑶安排课程重修,均以随下年级班级听课的形式进行。重修课程如与该学期所开课程授课时间冲突,不能保证重修课程到课率在2/3以上时,经学生本人申请,各学院主管领导批准,教务处备案,可按任课教师的具体要求进行重修。
⑷重修课程考核,随开课专业班级进行。重修课程的考核时间如与应修课程考核冲突,学生可以申请重考,院管课程由各学院批准后安排考核,校管课程经学生所在学院审核后,将需重考课程和学生名单报教务处,由教务处批准后安排考核。
第八条 选修课程、重修课程和辅修专业课程的申报 学生申报下学期选修课程、校管课程的重修、辅修专业课程须于每学期放假第五周报到其所在学院,由各学院汇总后,每学期放假前第四周报教务处统一安排,过期不予受理。
第九条 毕业设计(论文)
1.参加毕业设计(论文)及临床实习的资格:未取得学分超过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1/10者(不包括毕业设计或论文及临床实习的学分),不能做毕业设计(论文)或参加临床实习。
2.毕业设计(论文)考核不及格者,需在一年内重做,重新申请答辩;临床实习考核不及格者,重新进行临床实习。待毕业设计(论文)及临床实习考核成绩及格后,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第十条 学籍管理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仍按专业、年级编成行政班,在基本学制期限内,一般不作调整。如果因未获得毕业要求的学分或其它 原因,在基本学制期限内不能毕业者,可以申请并办理延长学习期限,在延长期内编入低年级相应专业的行政班级。
第十一条 毕业
1.学生结束学业,经鉴定德、智、体、美等合格,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毕业设计合格,达到毕业学分要求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2.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辅修其他专业并达到该专业毕业要求者,可发给辅修专业证书。
第十二条 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我校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实行学分制的学生。
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规定
1、学生每学期应按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内容修读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也可根据个人能力情况,按《学分制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要求,根据个人爱好修读选修课,并通过考试取得学分。原则上所修选修课不得超过两门。
2、没有取得学分的课程准许重修,重修考试及格仍可取得学分。选修课经考核没有取得学分,也可以通过选修其它课程补足学分。
3、学生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提前修满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或加修第二专业。三年制学生可在2-5年时间内毕业,五年制学生可在4-7年时间内毕业。
4、实行学分制的学生不实行留级制。缺课达四分之一以上(含四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考试。
5、为了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社会创业的机会,当修够教学计划中规定的50%以上学分后,在每学期末可提出休学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后可休学。休学一次时间为1-2个学期,休学期满一个月前向学校提出复学申请,经审核批准后可复学。
6、参加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相应课程进修成绩合格的同学,可持相关证明材料向教务处提出免修申请,经审核批准后该生可免修其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证明材料由教务处存档备案。
7、在允许修业年限内取得学分与毕业学分相差10学分及以内的学生作结业处理。学校为结业生保留两年补考资格,两年内学生可申请回校补考所缺学分的课程,也可在学校重修这些课程。取得毕业学分后,学生可持结业证明换发毕业证书。
8、因故没有参加实习或毕业设计,或经实习、毕业设计考核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按结业处理。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可在适当时间由教务科安排重修一次。经考核成绩合格后可持结业证明换发毕业证书。
9、军训、公益劳动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取得学分。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安排重修一次,经考核再不合格者,按肄业处理。
10、其它有关规定仍按学院的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一、科学设计量化记录表格
在量化记录表格的设计中,我以小组为单位, 将学生的原始积分设为0,违纪扣分为支出,各项加分为收入,显示出每个人和每个小组的“账户余额”。量化记录表格简单易操作,包容班内学生的各项德育表现。
二、民主讨论量化评分细则
在班会课上,收集同学们的意见,由八位负责具体事务的班干部制定出评分的细则,然后汇总出班级的评分细则,公示一周,如果没有反对意见即作为试行版。在具体的实施中,我发现班干部存在许多扣分不到位的情况。于是我对班干部进行了多次培训,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由组长对多次违纪的学生进行多样化、人性化的惩罚。让他们明白人是有惰性的,惩罚不是最终目的,没有严格的制度就没有团结的集体。
三、制定小组公约
从班主任的管理层面来看,积分制量化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小组。开学初的分组,组长拥有挑选组员的权利,组员也可以反选组长。组长民主制定小组公约,明确各种违纪应该承担的组内惩罚。对于那些屡次犯错,不听劝告的同学可以直接列入黑名单,留在组内考察一周,如没有改观,组长可以提出勒令退组的要求。被退组的学生需要自行提出回组申请,写出承诺书,并由家长签字。如果原组或其他组不愿接收,则由各组长进行抽签选择。事实证明, 小组公约的约束力还是很明显的。
四、层级管理
积分量化登记表分为小组内成员表现和各小组的综合表现。班主任负责监管八位班干部的执行情况,班干部登记的小组违纪情况当天就反馈给组长和汇总责任人,再有组长具体查实本小组成员的各项表现并登记在案。当天小组的得分情况马上呈现在班级的白板上,一周汇总后,评出最优小组和最差小组。然后由最差小组的组长电话通知组员家长参加下周一的小型家长会,将小组内成员的一周表现记录呈递给家长,深刻反思,做出整改措施。
五、家校联合
作为班主任,首先要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将同一小组的家长联系起来。这样小组成员间就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每周周五下班前,需要及时将小组的量化积分反馈给家长。家长的管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可以由家委会成立班级奖励基金,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加大奖励的力度。
六、增加发展性评价和师生互动环节
积分制量化德育管理往往给人留下冰冷的感觉,因为都是枯燥的数字对比。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小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各项表现不仅仅是数字来体现的。对于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更需要老师和小组的包容心来看待和表扬他们微小的进步,低起点、常鼓励。因此班主任需要引导学生经常在小组内开展自我表扬和相互表扬,用满满的正能量来温暖后进的学生。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学分制 教学管理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修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为辅助,用学分作为计量单位来评价学生完成学业的质和量的一种综合性教学管理制度。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学分制改革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学分制作为一项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其逐步推广和实行对于高校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不断向前推进,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学分制认识不够,相关经验不足,导致高校学分制的施行过程中遇到各种瓶颈型问题。如何更好地推行学分制成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我校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为更好地推行学分制提供参考。
一、我校在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1.教学资源不足(1)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由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有些教学学院专职教师人数少,教学任务重。教师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其他工作,更谈不上开发新的、适应社会需要的教学资源。(2)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受限有限的教师人数也极大地限制了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能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进修科目,不能自主地参加相关的培训,没有时间搞科研,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素质。(3)硬件及软件设施的不足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教学仪器不足,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2.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选修课的数量及范围上。目前绝大多数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包括我校,在选修课开设上均存在数量不足的情况,而且还存在所开设的选修课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我校对学生所实施的学分制管理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在上一学期末就制定完成。为了达到学分制管理下的选修课与必修课比例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构成,并适当地添加了一部分新课程作为选修课。由于学生对很多选修课根本不了解,所以不选致使选课学生数量达不到开课要求而无法正常开课,导致这些选修课资源的浪费,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又由于没有开设,学生无法选择,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3.绩点的计算不全面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推行学分制管理,但是在教师和学生中“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还是很严重,这跟很多学校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还推行绩点有关。我校在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中就明确指出,在学分达到毕业要求的基础上,绩点必须达到2.0才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绩点的计算是与绩点课程的成绩密切联系的,绩点=(绩点课程的成绩-60)*0.1。在绩点课程制订时,为了简化工作,直接把以往的考试科目或必修课改为绩点课程,导致了前面的现象。4.选课缺乏科学性学分制的最大亮点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等自主选课。因为必修课是与专业密切联系的课程,不存在科学选择的问题。自由选择选修课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学习目的不明确,在选课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往往会根据上一届或前几届同学的学习经验,选择那些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或者是教学管理不严格的课程,以满足毕业学分的需要,很少有人是带着某个目的去选择某一门课程。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因为进入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阶段或要去实习,自主选择的机会减少,无法再根据自身要求来选课。整体看来,学生选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二、建议1.增加专任教师的数量专任教师数量的增加,将极大的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将有时间、有精力来进行课程研究,不断的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课程,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数量增加的基础上,各专任教师也有时间根据需要提升自身素质,满足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选修课数量不足,课程开设范围有限的情况,可以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具体的方法是:在打造精品课程的同时,还要充分依靠现代技术优化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从总量上来讲,是很丰富的,只要我们打破专业界限,充分依靠现代教育手段,对选修课开设网络课程,这既解决了选修课数量的不足问题,也解决了选修课范围受限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教师积极研发新的课程,高质量的课程来充实我们的课程库。3.增加“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超出本专业教学计划所要求的科研和实践活动而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后被授予的学分。创新学分包括:学生的发明创造及科研成果;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施创新学分制,将“创新学分”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可以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创造性和独立性。4.合理计算“创新绩点”目前的绩点计算是以绩点课程的成绩为主要依据,这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习与创新的能力,所以,在“创新学分”的基础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出“创新绩点”,学生可以通过获得创新绩点来弥补课程绩点的不足,这样可以由以往的鼓励创新变为要求学生主动创新,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质量的目的,也将有效促进学分制的推行。5.加强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学生选课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实行“导师制”,导师在学生选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选课紧紧围绕专业及自身发展;第二,实行“试听制“,在各门课程开课前,多位主讲教师进行试讲,感兴趣的同学在试听后在进行选课;第三,实行高校之间的学分互认,这样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他学校的课程进行选修,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由于学分制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弊端等需要去发现、去解决,但施行学分制是一个大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实行学分制这一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应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目前的管理内容及形式。
参考文献:
[1]黄萍.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的思考[J].市場周刊,2012,(11):12-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人民日报,2010-7-30.
[3]韩宏.高校学分制发展探究[J].济南大学学报,2013,23(6):57-63.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集美大学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科学生。
第二章
学制与修业年限
第三条 学籍管理以学制为参考,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在原学制年限基础上延长不超过4年(如:本科4年制,具有学籍时间最长为8年),累计实际在校修业时间在原学制年限基础上延长不超过2年(如:本科4年制,实际在校修业时间最长为6年)。
第三章
入学与注册
第四条 凡我校录取的新生,须持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件,按期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须事先以书面形式并附有关证明向学校招生办请假,假期一般不得超过2周。未经请假或请假逾期报到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以旷课论处;超过2周未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1-第五条 新生入学后,学校在3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新生进行复查。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无论何时,一经查实,即取消其学籍,并予以退回;情节恶劣的,报请有关部门查究。
第六条 新生入学要进行体检复查。不符合录取条件的疾病患者,取消入学资格;符合录取条件的疾病患者,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经校医疗部门复核,由本人申请,学校招生办批准,可回家治疗,保留入学资格1年。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校医疗部门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第七条 每学期开学时,学生必须按校历规定的日期到校办理注册手续。未缴费者和其他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未注册者即未能获得本学期在校继续学习的资格,不能参加上课和考试。注册手续不得由他人代办。因故不能如期到校注册者,必须履行请假和暂缓注册手续。已办理请假手续但超假2周,或未经请假达2周未注册的(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注册者除外),按自动退学处理。
第八条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贷款或者其他形式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
第四章
课程修读
第九条 学生应修读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
(一)修读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由学生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分类选修。
(二)学生应按规定的时间办理选修手续。凡规定要有先修课程的,必须取得先修课程学分后,方可选修该门课程;
(三)未办理选课手续而参加听课、考核者,其考核成绩无效;(四)选课后决定不修读的,须办理退课手续。未办理退课手续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考核者,成绩为0分,计入成绩档案。
第十条 课程自修
(一)学有余力(上一学期所修各门课程的成绩均在80分以上,下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学院批准,可允许某些课程自修,但仍须参加平时测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并提交该课程的读书笔记和习题演算等自学材料,参加课程结束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该课程学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均不得申请自修。
第十一条 课程免修、改修
符合学校规定可以免修的课程,由学生本人申请,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批准,可直接获得该课程学分。
学生因生理缺陷或患某种疾病,可以在军训前申请暂缓或免于参加军事训练,但须本人于开课前提出申请,经校医疗部门诊断确认。
学生确属健康原因,经校医疗部门诊断证明,大学体育课可改修“非竞技类体育课”。“非竞技类体育课”考核合格者可以取得大学体育课的成绩和学分。
第十二条 课程先修
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申请先修部分课程,先修课程必须先办理手续,然后跟高一年级一起上课和考核。
第十三条 课程重新学习
(一)学生对已修读的课程,无论何种原因未取得学分,均须参加重新学习(选修课允许重选)。学生对课程考核成绩不满意,也可以申请重新学习。
(二)重新学习须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院办公室批准后,办理重新学习手续。
(三)课程重新学习的管理依据《集美大学课程重新学习管理办法》实施。
第十四条 对学生转学、转专业、变动年级、主辅修等原因引起课程学分要求的变化,学生填写《集美大学转学(转专业)学生已修学分确认申请表》进行学分确认。
第十五条 辅修第二专业和修读其他专业课程
(一)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守校规校纪,品行端正,主修专业已修满1年,前一学年已修习的主修专业各门课程成绩平均在70分以上且无出现重新学习的,可申请辅修第二专业。
(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学期本专业课程修读情况,申请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根据课程性质,选修取得的学分可转换为通识教育选修课或学科基础选修课学分。
(三)学生可以根据校际间协议跨校修读课程。在他校修读的课程成绩(学分),经审核后予以承认。
第五章
第十六条 出勤的检查与处理
(一)学生上课、实习、劳动、军训、毕业设计(论文)和政治学习等均实行考勤(经批准免听者除外)。学生应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和学
考勤
校统一安排、组织的各种活动。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凡未请假或请假超期者,一律以旷课论。实习、劳动、军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一天按5学时计算,上课旷课按实际授课的时数计算。
(二)对旷课的学生,应根据旷课时数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到纪律处分,处理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实行双向考勤。学生考勤由任课教师和班长负责,班长每周向学院办公室提交考勤表,学院办公室每月公布一次并进行处理,记过以下处分由学院审批发文,留校察看及以上处分由学院签署意见后报学生处,经分管校领导审批后,学校发文。各学院对学生的旷课处理,均须抄送教务处和学生处等备案。教师对学生的考勤情况应在《教学情况登记表》上记载。
第十七条 请假
(一)学生请假,须由学生本人填写请假单并附有关证明,手续按下列规定办理:病假在3天以内(含3天,下同),事假、公假1天以内的,须经辅导员(班主任)批准;病假3天以上2周以内,事假、公假1天以上1周以内的,须经辅导员(班主任)签署意见,学院办公室负责人批准;病假2周以上,事假、公假1周以上的,须经学院办公室负责人签署意见,院分管领导批准。经批准后的准假通知书由学院办公室登记,并通知任课教师。
(二)请假期满需续假者,应于请假期满前另持证明办理续假手续,获准后方有效,否则,按旷课论处。
(三)在校学生利用寒暑假出国探亲和旅游,须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假期结束必须按时返校报到、注册,逾期返校者,按旷课论处。
违反校规校纪者,按《集美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和《集美大学考试违纪处理办法》等处理。
第六章 考核与成绩记载
第十八条 学生应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各种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考核成绩输入电脑,并归入本人档案。成绩数据和学生成绩总表在学生毕业后由校档案馆保存。
第十九条 考核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分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口试笔试兼用、论文、调查报告和实际操作等,并可采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由任课教师提出,教研室主任根据专业、年级以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审核确定。每门课程笔试时间一般为2小时,个别课程确因特殊情况需增减考试时间的,须经学院分管领导批准,报教务处备案。考试时间最长不超过3小时。
大学体育课的成绩根据考勤、课内教学、科目测试成绩和实际表现综合评定。
实践性课程的成绩根据课程考核、课内外作业、平时测验、实习和实验报告及实际表现综合评定。
第二十条 课程成绩可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一般不高于30%,具体比例可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教学实施情况酌情确定,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高于30%的,须经学院分管领导批准。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实验课、生产实习、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课程成绩采用五级制记分。有些不宜采用上述记分办法的教学环节,可采用合格、不合格两级制记分。
百分制与五级制的换算标准:
90-100分
优秀
(A)
80-89分
良好
(B)70-79分
中等
(C)60-69分
及格
(D)60分以下
不及格(F)第二十一条 为了反映学生学习的质量,学生成绩排名采用绩点制。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时,成绩绩点的计算:
成绩绩点=课程成绩除以10减去5(考核成绩小于60分的,成绩绩点为0)
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制时,成绩绩点的计算: 考核成绩:优秀良好
中等及格
不及格
0 因特殊原因采用两级制的,暂不计算成绩绩点。
凡通过补考和重新学习(因对及格以上成绩不满意而重新学习的除外)获得的及格以上(含及格)成绩,成绩绩点均为1。
课程学分绩点、平均学分绩点计算: 课程学分绩点=课程成绩绩点×课程学分
平均学分绩点=所学课程学分绩点之和÷所学课程学分之和 第二十二条 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鉴定,要以《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为主要依据,采取个人小结,师生民主评议等方式进行。
第二十三条 课程结束考核不及格学生的补考,安排在下一学期的开学初进行。大学体育课、军事训练、实践性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和重新学习课程考核不及格者,不予补考。补考的课程成绩按卷面成绩计。
第二十四条 重新学习课程的考试与下一年级相同课程的考试同时进行,若考试与本学期其他所修课程的考试时间有冲突,重新学习课程考试与下一年级相同课程的补考同时进行,下一年级无相同课程的,另外安排考试;开班重新学习的课程也可以单独安排考试,但教考必须分离。
第二十五条 学生因公、因病或直系亲属发生意外事故而不能参加考核(包括重新学习课程的考核),必须事先携带有关证明向学院提出缓考申请。
因病缓考的需填写缓考申请表,并附经校医疗部门确认的医院证明、病历卡等材料或学校医疗部门诊断证明,学院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缓考。凡因急病来不及事先提出申请者,必须在本门课程考试结束后一日内凭急病病假证明补办申请缓考手续。逾期不办者,以旷考处理。
原已获准请假的学生,期末不能参加考试的,必须另行申请缓考。缓考课程的考核与该课程补考同时进行,且不得再申请缓考,缓考不及格不得补考,补考不能申请缓考。
缓考课程的成绩一般按考试卷面成绩计,如含有实验或其他环节成绩,则由该课程的原任课教师提供,并计入学期总成绩。缓考成绩按学期考试成绩登记。
第二十六条 考试作弊和课程考核旷考者,该课程成绩以零分计,且不予补考,但可申请参加重新学习该课程。实验课缺做实验达1/3或某
门课程缺课学时达该门课程学期总学时1/3者,不得参加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按零分计,直接申请重新学习。
第二十七条 原则上任课教师应于课程考试结束后3天内,在网上录入学生成绩,并打印成绩报告单一式两份,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签字后送课程所属学院办公室。成绩单经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审核无误后,一份存档,一份送学生所在学院办公室。学生所在学院办公室成绩管理人员确认数据完整无误后,使用集美大学综合教务系统将数据提交成绩总库。
第二十八条 同一门课程,学生经多次参加考核,以最高分的一次考核成绩载入在学生归档书面成绩单。补考或重新学习考核合格成绩在学生成绩档案上应作标记。
第七章
编班
第二十九条 学生在校期间都应编入相应的专业自然班,并参加班级活动。
第三十条 学生先修课程的学分数大于高一年级应修课程学分总数1/2的,经本人申请,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后,允许其编入高一年级学习。
第三十一条 在规定学制内未能修完毕业最低学分需延长修习年限的学生,编入下一年级相应专业班级,继续修完毕业最低学分。延长修习年限的学生,按所编入年级学生的学分收费标准收费。
第三十二条 延长修业年限中,已修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且未获得学分未超过毕业最低学分5%的学生,在编入下一年级相应专业班级的情况下,允许其申请离校自学待考,自学时间计入在校修业年限。
离校自学待考的学生,限其在允许的弹性修业年限内回校申请参加相应年级同一课程的考试。未经申请与缴交学费而擅自参加考试的,成绩无效。
重新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和重作毕业设计(论文)者,不允许其离校待考。
第八章
第三十三条
转学
(一)学生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学生转学,由本人申请,经两校同意及两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管理部门批准,并由转入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管理部门将批件抄送转入校所在地的公安部门。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学生,不得转学:
1.新生未在原录取学校报到入学和入学未满一学期的;
2.毕业年级或实行学分制其学分修满教学计划规定总学分2/3及以上的;
3.跨学科类别的(艺术类专业与非艺术专业、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地方院校与军队、警察院校等);
4.由招生时所在地的下一录取批次学校转入上一录取批次学校的、由低学历层次转入高学历层次的;
5.录取时确定为定向、委托培养的;
6.招生时有特殊要求的或特殊形式招生的(专升本、二学位、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制、单独招生、预科班、民族班等);
7.受到开除学籍处分及应予退学的;
转学与转专业
8.二次转学的;
9.转入同批次高分录取学校的; 10.无其他正当理由的。第三十四条 转专业
(一)在校本科学生,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 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一、二年级学生,例如:发表所特长学科方面的学术性论文、著作、作品,或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或提供确凿证明证实申请者转到相应专业能进一步发挥其特长、并经本校相关学科3位高级职称教师推荐;
2.在校一、二年级学生,因入学后患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不低于拟申请转入专业当年相应生源地的最低录取分数;
3.在校一年级学生通过转专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才,一年级第一学期在本专业所修的各门课程成绩都在及格以上(不含补考),且平均分在70分以上(不含体育)。
(二)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不能申请转专业: 1.新生入学未满一学期者; 2.在校期间受过处分者;
3.身体条件不符合转入专业学习者; 4.已有一次转专业经历者;
5.定向生或委培生未经定向单位或委托单位同意者;
6.师范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入非师范类专业者,航海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入非航海类专业者;
7.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入非艺术类专业者,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入艺术类专业者;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入非体育类专业者,非体育类专业的学生申请转入体育类专业者;
8.招生时有特殊要求或特殊形式招生者(专升本、单独招生等); 9.应受到开除学籍处分或应予退学者。
第三十五条 学生转专业按《集美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实施。
第九章
休学与复学
第三十六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休学:
(一)因病经校医疗部门诊断,须停课治疗、休养时间超过6周(含6周)的;
(二)注册后一学期内因故请假、缺课时间超过该学期总学时1/3(含1/3)的;
(三)因某种特殊原因,经本人申请,学校认为必须休学的。第三十七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申请休学:
(一)在校学生联系和办理自费出国就读手续;
(二)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三)学生在校学习期满1学期以上(含1学期),因创业需要或家庭经济困难,申请休学须学生家长签署书面同意意见。
第三十八条 学生申请休学须填写《集美大学学生休学申请表》,并附相关证明,经所在学院同意,报教务处批准,未办理手续而擅自离校者,视作自动退学。
学生休学一般以1年为期,因病经学校批准,可连续休学2年。
休学后复学的学生未修满一学期又休学的,应视为连续休学。学生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校保留其学籍至退役后一年。
第三十九条 休学学生的有关问题,按照下列规定办理:(一)不享受在校生待遇;(二)应离校回家;(三)不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四)学校不对学生在休学期间发生的事故负责,因犯错误或触犯刑律,符合《集美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处分规定“留校察看”(含留校察看)等级以上者,不予复学,作自动退学处理;
(五)休学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的,作自动退学处理。第四十条 学生复学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学生休学期满,应于学期开学前填写《复学申请表》,经有关部门签署意见,在注册前办理复学手续。因病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须经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证明已恢复健康,并经校医疗部门复查合格,方可复学;其他原因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须持有关证件,并经复查合格,方准办理注册手续;
(二)申请复学的学生,由校学生处对其在休学期间是否遵纪守法、及其相应的表现行为是否符合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复查。学生须提供停学期间主要活动情况报告,并附有关证明(工作单位或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有关无违法违纪的证明和体检合格证明)材料;
(三)复学学生根据其原有已修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及学分数,编入原专业相应年级。
第四十一条 学生申请复学时,若原专业已调整、合并或中断招生,可安排到其他相近专业学习。
第十章
学业预警与退学
第四十二条 学校实行学生学业预警制度
(一)学生一学年所修读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课程经补考后,不及格课程的学分数超过当学年所修读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课程学分三分之一的,给予学业危机警告,由所在学院书面通知学生本人。
(二)学生一学年所修读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课程经补考后,不及格课程的学分数超过当学年所修读的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及专业教育课程学分二分之一的,由学校劝其退学,并书面通知学生本人。不愿意接受退学劝告的学生,应向所在学院提交编入下一年级继续学习的书面申请(须经家长签字),经所在学院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审批。学生在校期间,提出编入下一年级继续学习的申请不能超过2次。
第四十三条 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应予退学:
(一)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第3次退学劝告的;
(二)无论何种原因,学生在校具有学籍的时间在其学制年限基础上超过4年且不满足结业条件的;
(三)学生累计在校实际修业年限在其学制年限基础上超过2年且不满足结业条件的;
(四)休学期满,不办理复学手续或经复查不符合复学条件的;
(五)经指定医院确诊患有精神病类疾病或意外伤残无法继续在校学习的;
(六)未请假连续2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
(七)本人申请退学且说服无效的。
因上述
(一)-
(六)项原因退学的由学生所在学院提出报告,并附相关材料,报送教务处;学生本人申请退学的由本人填写退学申请表、学院签署意见,报送教务处。
第四十四条 对学生的退学处理,由校长会议研究决定。决定给予退学的,学校出具退学决定书。退学决定书由学生所在学院送交学生本人,由学生本人签收,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学生本人拒绝签收退学决定书的,由学院负责送达的工作人员邀请二名以上的教师或学生到场作为见证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和见证人签名,将退学决定书留置在学生本人宿舍或其它经常居住场所,即视为送达。上述送达方式仍无法送达的,在学院公告栏公布退学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满15日,即视为送达。
退学决定自送达之日起生效。退学文件学校报省教育厅备案。第四十五条 学生退学的善后处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退学和因各种原因被处理离校的学生,必须在退学通知送达或公告之日起2周内办理离校手续,档案、户口退回生源地;
(二)退学学生发给退学证明,在校学满一年以上的发给肄业证书。未经学校批准擅自离校的学生,取消学籍,由学校发给学习证明;
(三)退学的学生,逾期不办理离校手续,由学校有关部门注销其在校各种关系,不发给肄业证书。
第十一章 毕业、结业、肄业与学位
-15-第四十六条 具有学籍的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完成各个教学环节,获得规定的学分数,则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第四十七条 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辅修第二专业的学生,达到该专业毕业要求的,由学校发给辅修专业毕业证书。
第四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按结业处理:
(一)弹性修业年限已满,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准予结业,由学校发给结业证书;
(二)学制已满,学生在允许修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环节和内容,未达到毕业要求,且不愿意延长修业而要求结业的,经学生本人申请,学校审批后按结业处理,发给结业证书;
(三)结业学生,不能换发毕业证书。
第四十九条 学生没有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而中途退学(被开除学籍者除外),在校学习1年以上的,发给肄业证书。
第五十条 凡提前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并达到其他教学环节要求的学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准备提前毕业的学生,须提前1年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并由学生所在学院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出提前毕业的修习计划后报送教务处备案。
第五十一条 学生毕业时,须做全面鉴定,其内容包括政治态度、思想品德、学习、劳动和健康状况等。
第五十二条 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遗失或者损坏,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证明书与原证书具有同等效力。
第五十三条 学士学位的授予办法和不能授予学士学位的情形,按《集美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学生对学籍处理不服的,根据《集美大学学生申诉处理办法》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五十五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由教务处负责解释。原《集美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集大教〔2006〕20号)和《集美大学学生退学试读管理办法》(集大教[2006]7号)同时废止。学校及教务处可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对本《规定》未尽事宜制订单项规定或补充规定,与本《规定》一并实施。
根据《九江学院学分制实施条例》和《九江学院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有关条款,特制订本制度。
一、学分制条件下,保持原行政班级不变,配备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指导学生选课。
二、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集体活动仍然在原行政班级内进行。
三、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的选修课程班级的任课老师作为教学班班主任,除承担所任选修课程“教学班”的班级管理任务外,应及时与行政班主任、导师沟通学生情况,配合行政班主任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教学班的班干部由教学班班主任指定,负责该教学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配合任课老师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高职教育 学分制 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王晓江,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翟轰,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赵居礼,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津,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张彬,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务科长,讲师。(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16-03
一、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1.它是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高职院校“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要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得到落实,必须要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也明确要求:“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这些都为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2.它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师聘任、教学计划制订、教材编写、教学场所安排、教学方式、考核方法及教学评估手段选择等方面,都与企业和用人单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1)实践教学环节多、时间长。由于高职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各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占有较大的比例,通常占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左右。特别是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比例逐步加大。同时,国家还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至少有半年以上的时间进行集中顶岗实习。(2)教学条件和环境变化大。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多,占用教学时间比例大,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各实践教学环节很难在学校内一次完成。因此,教学过程除在学校外,还可以在企业。教学场所、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等灵活多变,同时还具有对实践教学条件的依赖性较强的特点。(3)教师队伍专兼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既可以是学校的实践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技术专家等;既可以是学校的专职教师,也可以是兼职教师,而且兼职教师的比例还将逐年增多。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教学与专业实践的经验各不相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所具有的教学经验也相差较大。(4)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等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讲练结合,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现场教学、顶岗操作等。因此,在教学手段上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和生产性的仪器和设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灵活多样,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场教学等。(5)与企业、用人单位联系紧密,教学与学习时间的不确定性。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往往实践教学是灵活安排;特别是在企业和生产现场进行教学,还必须要服从企业的工作时间来安排。(6)对学生的考核方法灵活。由于实施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双证融通的课程,因此必须要依据专业技能标准、企业生产现状、学生顶岗岗位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而不能采用统一的传统的考核模式。传统的学年制无法满足当前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必须要推行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即学分制。
3.它是实施“双证书”制,实现中职、高中较好衔接的需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以陕西省为例,从2007年秋季开始,高一全部采用新的课改教材,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且全面实行学分制管理。另外,许多中职院校由于实践环节较多、学生学习和就业的灵活性较大,大多数学校也已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实施“双证书”制课程认证制度,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培养为重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施“双证书”制、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灵活的教学管理与其相配合。
由此可见,实施弹性学制,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是推行“双证书”制,实现与中职、高中更好衔接的必然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学院管理层面要做的工作
1.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学分制改革方案。建院九年来,我院一直强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高职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改革以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为切入点,采取局部试点、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的方法和策略。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院在实行学年学分制改革试点以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陕西省教育厅的部署,2004年4月承担了“高职高专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试点任务。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我们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气电子类专业群试行学分制改革试点,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分层分类的多路径教学模式,重点是研究和制定在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下,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安排、选课与授课方式、实践技能培养、教学组织管理、系(部)具体操作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并在试点范围内积极实施。
2.健全相应的实施学分制管理的组织保障机制。任何一项制度和改革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和制度的保障。我们成立了实施学分制管理的院、系两级领导机构,使我院的学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有序,稳步推进。院级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认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指导各系(部)学习学分制有关知识,了解国内外其他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情况,熟悉我院学分制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学分制试点框架方案等内容。(2)研究、审议学院关于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以及各系上报的具体学分制实施方案。(3)研究、解决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4)检查学院各系(部)、部门学分制的实施情况,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方案。系级学分制实施小组的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本系(部)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学习与学分制相关的理论知识,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熟悉学分制改革思路和学分制试点框架方案,了解学院学分制试点的有关情况。二是制订本系学分制实施方案,提出本系实施学分制的可操作性办法,并上报学院领导小组审定。三是具体组织本系实施学分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协调、解决,较大的事项要及时向学院学分制领导小组汇报。
3.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特别是改善实验、实训、实习条件。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对学校的各项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具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充裕的教学资源、现代化的网络系统、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已经成为各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鉴于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环节依附性较强的特点,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也是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在建设好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以弥补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充分利用示范院校建设所形成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达到资源共享,确保学分制的顺利实施。
4.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实践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双赢。发挥职业院校教师的长处,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搞研究、开发新产品,进一步锻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弥补学校专任教师的不足。针对一些价格较贵、使用频率又不是很高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向企业借用,以减少学校的经费投入。利用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实行企业化管理,进行来料加工,承担部分企业的生产任务。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生产实际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弥补实践教学经费的不足,使实践教学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5.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我们依据学院学分制试点方案先后制定了“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实施条例”(学籍管理方面)“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导师制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陕西省教育厅为支持学分制试点院校的工作也下发了相应文件,这些制度为学院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起到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作用。
6.建立和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体系。强化适合学分制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目标考核、过程监控、效果反馈的闭环系统,进一步加强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与评价。围绕培养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为内涵,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和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由“目标—质量标准—过程监督—信息采集—评价与反馈—调控”等环节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健全有关制度,对全校教学工作实施院、系二级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主持实践教学考核,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级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
1.制订、修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根据学院的学分制改革试点方案规定的“前期按专业大类培养,后期分专业方向训练”的具体思路,我们组织对全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更新,主要致力于搭建“两大平台”和“七个模块”,即在课程体系上搭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大平台;在课程结构上组成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对应不同的人才规格。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实施性教学计划,充分体现了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特点。
第一个平台为通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台,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必修课,适用于整个试点专业群。这一平台由四个模块组成:公共基础必修模块、专业基础必修模块、基本技能必修模块、素质教育必修模块。第二个平台为专门性“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平台,在课程结构上做到必修课和限选课、任选课有机结合,在知识结构上突出适度、够用的特点,在能力结构上突出技术、技能培养的方向性、层次性和针对性。该平台由三个模块组成:专业知识(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专业技能(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素质拓展选修模块。
参照学分制试点的要求,制订各系实施性学分制教学计划,提倡各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多样化的、柔性教学计划,具体要求是:一是尽可能将第一学年的基础课程部分打通,按大类组织教学,实施分类(分层)、多规格教学,对同一门课程可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不同的学分值,如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可设置多学分和少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二是制订教学计划时,仅列出课程、实习实训项目、课程与实训衔接顺序、学时与学分数等,可不安排具体执行时间,以便根据执行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进行选择,使教学计划具有更大的执行弹性。三是教学计划中除了本专业必修课外,尽可能地多开设选修课(包括实习实训项目),原则上必修课与选修课按7∶3的比例来掌握,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即同一门课程对某个专业来说是必修课,而对另一个专业则可能是选修课)。四是实习实训项目和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期为单位,同一门课程原则上必须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尽可能不跨学期。若确实需要跨学期的课程,可分别设置为:如数学一、数学二或英语一、二、三、四等,每门课程或实践环节都对应一定的具体要求和课时、学分,便于学生选择和组织安排教学任务。五是同一个系每个专业的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一致,学生修满学分即准予毕业;全院各系学分数差别限制在5个学分以内。
2.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加大课程改革力度。(1)以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促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按照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各系要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多出精品课程。(2)课程教学大纲涉及课程名称、课程目标、具体内容、课程要求、学时与学分数、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等,课程名称要统一,课程要求要规范。(3)可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对于同一门课程设置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不同的学分数,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4)同样的课程或同一实践教学环节、同样的目标和要求,在全院范围内,学生选定所设置的课程,修完后所得学分相同。(5)为了便于管理和实施,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采用模块形式(捆绑式)。学生选择的不是单一课程,而是由许多课程组成的模块,减少了教师选课的工作量,方便组织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分类教学。(1)一年级分层、分类教学。让学生依据个人实际,选择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不同学分值的课程(层次),选择学习量、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也可在一些课程上试行选择教师。(2)学院鼓励学生选择精品课程,进行网上学习,学校承认学生所取得的学分,即实现学分互认。(3)二年级选择专业方向和专业模块。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学分制要求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课程实习实训模块,即选专业或专业方向、选课程或课程模块。(4)各系可以参照学院提出的三个层次、九条路径,也可结合本系特点为学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路径,以方便学生的选择。
4.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教学资源。(1)课程安排原则:在课程安排时,我们遵循实践教学优先和重点课程保证的原则。依据学院实验实训条件,优先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设施得以充分、合理地使用,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原则上理论教学要插空进行,对于专业重点(骨干)课程,教学安排时要给予重点保证。(2)教学时间安排:打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时间安排,实施学分制,一切以确保学生修满学分为前提,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时间。
5.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尤其是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是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采取内培外引并举的方式,改善队伍结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升应用能力,使教师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发教学资源及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开展专业技术应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定期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实践锻炼,了解本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对教师进行专项技能培训或新技术应用讲座。三是与企业携手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接受相关培训,并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能力考评制度等。四是建立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在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实施“双证书”制以及与中职、高中较好衔接,将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但也必须注意到,在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实践、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Z].2006-11-03.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Z].2005-
10-28.
[4]王晓江,等.高职工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7(9).
[5]肖海涛.高等教育学制改革:一个避不开的话题[N].中国教育报,2007-
06-14.
[6]肖阳,郭开骏.实施弹性学制探索人才培育新途径若干问题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1).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探析】推荐阅读:
学分制管理暂行规定06-28
学前教育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09-10
高中学分管理09-23
中职学校学分管理办法06-15
学分制10-02
中学家长学校学分制07-26
无锡市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与管理办法09-25
课外学分申请理由10-04
培训学分统计表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