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推动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显得十分必要。为了增强质量控制意识,防范审计风险,本文拟从分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开始,对构建审计质量控制模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做了如下探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论文 篇1:

探究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质量控制

摘 要: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现今卫生相关企事业单位主要风险组成部分,而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又是这些单位顺利发展的制约点。而在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以及质量问题,因此如何更好的减少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以及更好的进行相关质量的控制,本文就从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源头以及质量的相关控制和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可以卫生系统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减少以及质量相关的控制工作提供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质量控制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卫生系统相关单位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以及真实性的审计工作,因涉及的业务程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内部控制的制度有所有同,特别是受制定的审计方案以及审计成本或是相关的经验等等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问题具有着多重性相应着也严重影响着相关质量的控制,所以下文着重的从几方面进行分析以及进一步的探讨,希望为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有利的论据。

1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源头以及具体表现

审计风险中的环境风险 此风险指的是审计人员不能控制审计工作中依附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法律等的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而有所产生的审计方面的风险。其主要原因有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内控制度测试以及评价方案的目的性。再就是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方面进行的控制措施。

审计风险中的取证工作 审计从会计资料中以及相关资料中所发现或是所查证的审计问题,经济责任在审计过程中相关事项有违法违纪问题有时没有显示在相关资料中,就需要通过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深入查证的审计工作这样才可以查清事情的真相。但有时也因审计内容的特殊方面问题以及审计手段及程序的局限性影响到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及客观性存在着相应的风险。

审计风险中的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不仅要对被审计者任期内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等做出的评价,也是对被审计者所履行经济以及管理等责任对其廉洁自律进行的全面评价。因评价结果是联系着被审计者切身利益的所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风险就很大,亦或是会这起诉讼的风险进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所采取相关措施

2.1整体过程需要对质量进行控制

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需要加大力度,在实行审计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时,需要针对不同环节及细节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而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需要从准备和实施以及终结和后续阶段进行。在审前调查阶段需要采用走访或座谈以及实地查看等形式分析审计前所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而保障报告的真实性。审计时需要整理相关审计文档进而保障审计底稿全面性以及证据的完整性。需要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

2.2需要建立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并按实际情况进行完善

近来来中国的审计制度还是存在着不完整性,所以需要结合审计质量的具体要求,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制度并通过审计工作实际进行时不断的规范制度。并定期安排评估以及考核审计项目是否落到实处。

2.3审计质量控制所采取的有效方法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需要经过审前准备及实施还有审计报告以及信息发布与总结经验等环节进行审计工作,再结合审计质量的区域性控制法全面监督以及检查审计工作,这样就可以保证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了。

2.4更全面的运用审计的结果

审计结果其实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最终达到的目的,客观的审计工作可以保证任职人员更好的发挥个人能力,提高所在单位的科学合理性的决策。充分运用审计工作结果可以对优秀人员委以重任进而更好的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及再开发。

3 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质量控制的相关防范工作

审计风险防范及质量控制从根本上降低了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提高审计工作预防性以及标准性和。所以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工作方方面面细节的了解,熟悉把控审计工作内容以及审计结构进行合理安排,采取科學及专业知道进行合理安排工作内容进而有效的发挥其专业技能。在选择审计项目时需要先调查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审计项目和内容以及审计目标为审计工作做好前期的铺垫。在设定审计计划时需要明确项目中被审计的重点内容,进行制定详细的审计步骤以及合理分配有限资源。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需要相关审计部门建立沟通的相关机制,做到随时分享审计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共同分析审计风险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工作。审计工作人员需要用积极态度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当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时可以准确的找到根源进而采取有效的对策及时的解决,为审计风险防范以及质量控制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以及相关的质量控制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且相关的审计质量控制细节不明确化以及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质量控制管理中所建立的制度并不全面,而存在的比较大的风险以及质量控制的技术手段还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在了解问题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整体过程进行科学性的对质量进行严格把控,进而更好的建立审计质量的控制制度并通过实际审计过程中进一步的去完善制定的制度,更好的去減少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以及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中国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从而全面提高卫生系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沈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索分析[J].时代经贸,2009.

[2]李海东.分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

[3]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措施[J].现代商业,2008.

[4]张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分析[J].时代经贸,2008.

[5]王晔.浅析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应关注的重点环节[J].财经界(学术版),2013.

作者:章海芳 何莹莹 章佳斌 徐立红

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论文 篇2:

构建“一体两翼”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模式,促进防范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推动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有效防范审计风险,显得十分必要。为了增强质量控制意识,防范审计风险,本文拟从分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开始,对构建审计质量控制模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做了如下探索。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一体两翼 全过程控制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及其审计结果的优劣程度,是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它对于防范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效果,促进审计人员提高职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现代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既能为本单位高级管理层进行科学合理决策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鉴证和控制职能,又能为维护企业合法利益,防止企业资产流失,保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参谋服务。

2、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审计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實施审计后,对其财务会计报告以及经营活动,发表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使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如果内部审计对于某一审计项目审计后,做出了错误的审计评价或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中的重大错误没能发现而表达了错误的意见,致使报告使用者或管理层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或决定,就形成了内部审计风险。影响内部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但关键是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质量高,说明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程序恰当,收集的审计证据充分,实务操作中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恰当地进行了审计判断,内部审计风险小。反之,内部审计质量越低,内部审计风险越大。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应注意的关系

1、质量控制与审计效率的关系。 质量控制可能会影响审计效率和进度,但是,良好而规范有序的质量控制却可以促进提高审计效率,促使审计达到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要求。

2、质量控制与成本效益的关系。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机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时,应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

3、质量控制与审计效果的关系。质量控制与审计效果相辅相成。通过审计质量控制,应要达到以下两个方面审计效果:一是通过审计质量管理,既对提高审计质量有直接效果,又能进一步促进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二是通过质量控制,既要有效提高某一环节、某一项目审计质量,同时也要能促使审计达到审计目标效果,并对整个审计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加强管理,构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模式,促进提高审计质量

所谓“一体两翼”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强调以“项目审计质量控制”为主体,以“制度”和“人才资源管理”为两翼,通过制度带动、人员推动、项目实施三个环节,促进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的一项举措模式。其中,两翼“制度”和“人才资源管理”审计机构层面质量管理,主体“项目审计质量控制”是项目层面质量管理,三者共同构成质量控制体系。这种模式,对于规范审计行为,加强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规范要求,促进实现审计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加快内部审计法规建设

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健全,企业内部缺乏相应质量控制的制度,会使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作业时,缺乏监控,操作随意,出现在业务工作过程中问题定性模棱两可、支撑材料不充分、工作报告存在错漏隐患等问题,造成产生审计风险。为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应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完善的审计制度,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证。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除了要建立相应审计规定及具体项目审计制度外,还应加强质量控制制度建设,这主要从综合质量管理和项目质量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质量管理制度,着重从职业道德原则、专业胜任能力、考核和对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的执行情况的监控等方面入手建设,以保证审计质量。项目质量管理应重点从建立审计工作标准及项目质量控制、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等方面建设,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保证审计质量,把风险水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应具有严谨、明晰等方面特征。

(二)强化流程管理,促进实施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按照审计准则,强化流程管理,严格规范执行审计控制程序或政策,是审计质量得到保证的有力保障。根据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的等三个阶段进行的质量控制。

1、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指在开展审计工作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的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它包括审计项目立项、编制审计计划,组建审计项目组,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审计方案,开展审前培训,下发审计通知书和审计问卷等。这是整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在审计准备阶段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就使审计质量得到保障,而且可以节约下阶段审计实施阶段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

(1)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

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审计项目立项和计划应体现具有针对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性,主要包含:一,立项的审计目的明确;二,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重要性,主要是立项的项目内容应能体现是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等重大事项。可行性,是指审计立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职责范围,适合审计人力资源的现状。

(2)组建审计项目组

审计机构应根据审计项目管理原则,组建审计工作组;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类别性质及复杂程度,统筹安排审计人员。审计工作组人员应具备相应专业胜任能力,以保证胜任审计工作。

(3)制定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一个重要环节,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方案前,应当安排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内部控制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编制审计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步骤,审计时间进度安排,审计分工及利用外部专家方式等,并对审前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评估审计风险和确定重要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对方案进行评估,经审计机构负责人审议批准后方能实施。

(4)开展审计前培训

在项目实施前,审计组应组织对审计人员进行审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审计知识、相关法律法规、行业会计制度、审计实施方案、应重点关注事项、职业操守及应注意事项等。

2、实施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是审计组根据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的过程。审计人员审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审计流程及审计程序的规定。这一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对具体审计的过程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1)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通常使用对比分析、审计抽样等方法实施审计,审计抽样应考虑样本抽取的范围是否合适,避免出现样本误差,在评估抽样时,当分析评估发现结果存在较大偏差或有存在问题的嫌疑,应扩大样本量,确保结论可信。

内部审计实施项目审计,通常使用检查、监盘、函證、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遵循流程规定,严格执行审计程序,是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同时应考虑方法是否恰当、能否达到相关审计目标,并改进内部审计方式,推进引入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执行审计程序,要做好以下两个原则的质量控制:一是,不能因时间、范围或个人原因,不实施或省略某些关键程序;二是,实施审计程序并不意味着平均使用审计资源,而应根据预定的重要性水平及对风险做出评估后确定轻重。

(2)审计工作记录及审计工作底稿环节质量控制

现场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工作记录及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体现,所以审计工作记录及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尤为重要。在现场项目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对所执行的程序、方法方式、内容等予以记录,并据此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机构应对审计过程程序、审计情况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做相应督导,以保证审计过程围绕审计目标有序的进行,避免产生偏差。

建立三级复核机制,对审计工作底稿及报告进行的三级复核,这是保证审计质量必不可少的一项手段。审计工作底稿复核主要包括对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记录与计算、运用的审计程序、职业判断是否正确性、审计证据是否充分等内容。

(3)关于对审计有重要影响的重大事项及敏感事项

当通过审计测试,发现存在舞弊、重大错报误报嫌疑或对敏感事项产生质疑等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以书面形式向被审计单位下达被审计情况核实表核实情况,根据反馈答复结果,组织专业人员共同讨论会审,必要时还应上报机构部门负责人会同专家进行研讨、会审评审,以确保问题、事项定性准确,审计判断及审计结论正确。

(4)审计报告环节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及结果的集中反映,是为企业高级管理层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审计报告必须如实、客观、恰当地反映审计情况。报告环节应注意着重把握好以下两方面:一是应根据审计目标,不同特性审计项目出审计报告,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责任人任期间的目标责任、经营绩效、资产保存状况及重大事项责任等作分析评价;管理审计主要结合公司治理,对经营管理、资产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作分析评价;效益审计主要对被审计单位通过生产经营与运转,所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作分析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主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经营运转及各业务循环活动,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执行及执行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关于审计问题及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求证据确凿、充分,所下的审计结论要客观中肯,评判所引用的法规条款要恰当,审计建议应具有建设性,科学合理,切忌大而空。这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最重要的环节,审计机构应对审计目标实现程度、审计事实的清晰情况、审计意见审计结论的准确性及审计建议的合理性等进行严格的审核。

3、关于审计的事后控制

审计质量的事后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为落实审计结果,积累审计经验,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实施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进行项目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整改进行后续跟踪与监督的一项措施。通过后续审计,促使审计结果得到落实,促进企业的管理得到改善与提升,对提高审计质量,发挥审计职能起重要作用。

(2)加强审计档案管理

审计档案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审计项目终结后,应对实施审计项目的审计资料形成审计档案进行立卷归档。审计档案质量控制主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审计档案归档要规范化;二是明确归档材料内容范围;三是明确归档文件的排列规则。

(三)加强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促进审计人才资源管理

1、加强审计人员素质控制

审计人员应要求具有审计、财会等相应及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掌握审计技术方法,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以使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机构应对审计人员从业资格进行严格把关。

独立性是审计人员质量控制的一个关键要点,是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单位部门实施审计,人情关、利益关是个关卡。这要求审计人员从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独立,一是要求与被审计单位(人员)或审计事项没有利害关系;二是要严格遵循回避原则。

保持客观与独立,加强对审计人员素质、质量教育,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高质量。

2、建立专家库,合理利用外部专家。专家库人员储备主要包含工程、信息技术、衍生金融、法律等方面。内部审计在实施审计时,对于超出本专业以外的领域,利用相关专家可获得相应的专业支持,使审计质量得到有力的保证。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使能更好的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内部审计风险,满足企业经营者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使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李素清

质量控制审计风险论文 篇3:

浅议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及其规避

[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与日俱增。审计风险的产生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促进社会资源有效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本文在分析审计风险来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建议来避免和降低审计风险。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规避

1审计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存在重大误报、漏报的财务报表中,审计人员不恰当地发布审计意见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审计风险产生的主体。审计会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和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产生风险的主体。二是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审计程序、审计方法、误判等是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三是审计风险程度。注册会计师发布的审计意见与财务报表之间实际差异的大小。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控性的特征。

1.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审计风险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仅需要通过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来判断企业财务活动的问题,而且常常还要通过观察和直觉来判断财务问题。注册会计师的判断结果受其知识和能力的影响。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注册会计师难免会出现判断失误,从而产生审计风险。

1.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审计结论和实际财务之间的差异。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对每一个会计环节和会计过程都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任何一个审计环节都可能产生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审计风险。

1.3审计风险的潜在性

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审计判断失误存在潜在的风险。如果注册会计师判断失误,又没有追究责任,这还只是潜在的风险,没有转换为现实的风险。很多审计风险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而是与其他潜在的审计风险共存,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互为联动,这种风险涉及面广、影响大。

1.4审计风险的不可避免性

无论注册会计师如何小心谨慎和努力,审计风险都不可避免。究其原因,审计风险客观存在。比如审计成本的问题,降低审计风险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当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会得不偿失。

1.5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注册会计师必须对审计结论承担责任,注册会计师有控制风险的主观意愿。注册会计师主动做好审计工作,降低审计风险,也能减轻自己的责任。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2.1审计行业竞争激烈,会计师事务所降低收费标准加大审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选择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会计师事务所也可以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上市公司管理层自然会选择审计费用相对低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我国目前会计师事务所众多,会计师事务所为“抢夺”更多的客户,自然会将自己的审计收费标准降低。会计师事务所本身也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就可能减少审计工作量,缩短审计时间,减少审计资源投入,甚至有些重要的但成本比较高的审计程序可能被放弃,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报不能被发现,审计风险加大。在如此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留住客户,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错报,即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错报不予调整,会计师事务所有时会违反道德,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2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

对审计风险的正确认识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的前提,我国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相对短,审计风险尚未被人们系统、全面地认识。我国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审计风险理论体系,导致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力度不足,注册会计师不能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审计风险,在其具体的审计工作之中不能自如应用,使审计风险不断扩大。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可以说整个审计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工作的优劣程度都能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审计质量有全局性、不确定性、经济性的特点,这些审计风险质量控制的不足,使一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所以,审计质量确保审计风险在可控情况下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2.3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不强

在现实当中,会计师事务所是直接通过向客户收取审计费用来承接审计业务,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与客户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由于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关系,必然会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在独立性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也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允性。

2.4道德风险形成原因

审计工作对我国的大量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地监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压力大,利益分配等因素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产生影响。由于注册会计师素质不同,导致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追求个人私利,收受贿赂,违反会计和审计等法律和法规,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和审计结论,帮助被审计单位达成一定的目的,损害所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和形象,导致审计风险发生。

3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对策

3.1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监管机制,防止恶性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公平竞争,但不能通过不合理压低审计收费和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这种方式。那样不仅会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和审计风险的加大,同时也会危害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有可能损害股东,社会公众等,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但是,就我国目前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环境来看,相关机制还不健全,还多方面存在着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所以,需要有关监管部门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监管力度,为会计师事务所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结合成本效益原则做出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额度规定,避免会计师事务所过分依靠价格竞争而导致审计风险加大。相关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和审计质量进行监管,如对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实施监督,确保会计师事务所确实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

3.2设置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质量控制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法律法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业务准则要求,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根据我国现行准则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在对业务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个要素制定政策和程序来健全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制度,应当培养以质量为导向的内部文化和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重视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在业务执行过程中予以指导,监督与复核,实施项目质量控制复核,进而控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质量控制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要做到:选派具有专业胜任能力高级注册会计师;强化机构化的质量控制机制;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分歧的协调机制,促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专业标准执业,提高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3.3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会计师事务所在开展任何一项审计或审阅等鉴证业务之前,都应当充分、客观地对独立性进行评价,考虑是否应当承接该客户的委托进行审计工作。为了增强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可以考虑改变会计师事务所承接业务的模式,由审计客户向审计委员会提出申请,然后审计委员会进行公开招标确定承接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费用由审计委员会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在审计客户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存在着审计委员会,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地保持独立性而不会受审计客户的直接影响,能够独立地开展审计业务,确保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同时,必须严格分离审计业务和非审计的管理咨询业务,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对独立性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确保事务所及其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防范审计风险。

3.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防范道德风险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注册会计师立足社会的根本,是注册会计师充当“社会医生”的首要条件,每一位注册会计师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守则将社会公众利益放在首位,不弄虚作假。朱镕基总理曾强调“不做假账”是每个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所有的会计人员都应该注重自己的职业道德审计工作的有效执行取决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专业素质等方面。为防范道德风险,需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审计风险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和审计风险意识,防止审计人员误判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处罚力度,形成威慑性,防止因处罚力度过小而频繁发生审计人员的道德风险。另外,道德风险的预防还需要行业诚信文化的建立和行业自律性的提高。

4结论

以上通过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探讨,使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对审计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增强审计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成本,希望促使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及时做好对审计风险的管理措施,促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巨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师,2011(10).

[2]陈捷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及控制[J].当代经济,2009(22).

作者:罗炳菊

上一篇:融资调查报告优选3篇下一篇:金融期权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