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南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南(通用9篇)

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南 篇1

质量控制是保证

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出生缺陷、妇幼卫生年报数据准确、可靠的根本。

一、质量控制的目的

获得准确、详细的漏报调查资料,为得到真实、可靠的妇幼卫生信息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获得较准确的妇幼卫生信息资料,为各级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核实活产、死亡、住院分娩、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破伤风等妇幼卫生信息数据,减少漏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利用性,客观评价妇幼卫生工作效果;通过现场调查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分析其原因,为制定信息资料搜集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建立逐级质量控制制度

街道对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对村,利用每季例会,季季进行质量检查;县(市、区)卫生局每年组织抽查本县(市、区)部分街道(社区)、乡镇(每年不少于2次);市(州)卫生局每年组织抽查部分县(市、区)(1-2次);省卫生厅每年组织抽查部分市(州)、县(市、区)(1-2次)

三、质量控制内容

1、表卡质量检查:

①各种表、卡、册的质量检查:查看报表填写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真实性;

②了解和查看市、县级质量控制:次数、范围和内容; ③调查市县漏报情况:活产数、孕产妇死亡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死胎死产数、双胎及多胎数、出生缺陷数、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数、住院分娩数、高危孕产妇数、低出生体重儿数等;

④核实两个系统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

⑤了解和查看妇幼卫生三级监测网的运行情况:数据收集上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

⑥了解和查看市、县级信息档案管理情况:湖北省妇幼卫生信息收集、整理的各种规范和标准工具即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县、乡、村)等全省统一的登记本的应用情况。

质量要求: ①完整率:100%

②错误率: 死因错误率<5%, 项目错误率<1% ③诊断不明<5% ④ 计算机输入错误率<0.5%

2、漏报调查 质量要求

①活产漏报率:城市、农村均要求≤10%

②儿童死亡漏报率:城市≤10%,农村≤20% ③孕产妇死亡漏报率:城市、农村<15%

④出生缺陷围产儿漏报率:<1% ⑤主要出生缺陷漏报率<1%

四、漏报调查的方法

(一)县(市、区)级:主要是在相关部门寻找死亡线索,了解人口数、出生数的差异等。需要访问的相关部门及需要查看的资料以下:

1.县(市、区)妇幼保健院(所)了解原始数据以及数据收集、上报途径。查看全县的季报表、年报表、质量控制表。

核对县级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与死亡报告卡(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报告卡)以及相关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情况。儿童死亡报告卡与围产儿死亡报告卡核对。

例:区保健站妇保医生围产儿死亡报告卡中的新生儿死亡,儿保医生漏报。

2.市内有妇产科、儿科的大医院,县(区)所在地的市级医院、县医院、中医院、大的厂矿、部队医院等。

妇产科:

分娩登记本、围产儿死亡登记本、引产登记本、抄录监测县的孕产妇死亡;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高危人群”(转院的孕产妇;双胎、低出生体重、畸形儿等)病例花名及抽样乡镇的出生花名(包括母亲姓名、住址、电话等)。利用新生儿疾病筛查记录,追踪儿童死亡, 畸形

1.无论出院时是否存活,都应进行追踪 例1:无肛门畸形儿,出生后1天出院时仍存活,但出院后放弃,回乡后告诉乡卫生院妇幼专干为死产。2.无论是否为严重的畸形,都应进行追踪

例2:唇腭裂畸形儿,出院后放弃(城市)儿科:

出入院登记及死亡登记,抄录死亡及病情严重而自动出院的0~4岁儿童花名。对病情严重而转院的0~4岁儿童要追踪结果。注意本院分娩的早期新生儿死亡,儿科诊断的出生缺陷。注意:

1.从转归来查

2.出院诊断的疾病来查:畸形(严重的先心病)难以治愈的疾病(结核性脑膜炎)

3.结合患儿的年龄、住院时间、疾病诊断等,(年龄0天,肺炎,住院时间<24小时,转归好转 急诊科:

抄录死亡的0~4岁儿童花名。

死亡证明的存根

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

死亡证明的存根 病案室:

(1)死亡登记本:查找所有科室的育龄妇女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名单。育龄妇女死亡查看病历,了解月经史,以便确定是否为孕期死亡的孕妇。

国家级补漏:1例妊娠5个月合并肺结核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查看病历,了解住址等情况 病案室:

(2)根据妇产科抄录的死胎死产花名,查看病历,了解分娩经过及Apgar评分,以便确定误诊为死胎死产的新生儿死亡病例。

例1:Apgar评分2分,病历首页为死胎。

例2:Apgar评分0分,病历首页为死胎,但分娩记录中有抢救记录。

病案室:

(3)查看死亡及病情严重而自动出院的0~4岁儿童病历,了解父母姓名、电话及详细地址等。其他相关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卡介苗应接种人数及实际接种人数,核对当年活产数、在死亡登记报告系统中了解育龄妇女死亡、儿童死亡情况,通过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死因监测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查询育龄妇女死亡、儿童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统计局:了解人口数及出生数,询问其统计时限(一般为1月1日至12月31日);计生委:了解出生数,询问其统计时限(一般为上年10月1日至次年9月30日)及是否包括流动人口等;公安局:了解出生数,询问其统计时限(一般为上年1月1日至次年12月31日)及是否包括流动人口等(一般半年以上统计人口数及出生数);火葬场:查死亡人员记录,寻找未经医疗保健机构治疗死亡的线索。厂矿企业工会:了解休产假以查找出生及死亡、职工死亡等线索。

(二)街道(乡镇)级 1.街道办事处(计生)

出生名单

儿童死亡名单

孕产妇死亡、育龄妇女死亡名单 2.街道派出所

出生名单

儿童死亡名单

孕产妇、育龄妇女死亡名单

核实医院等部门抄录的死亡情况。3.街道卫生院、乡卫生院 抽样村活产核对 孕产妇系统管理卡

产后访视卡

儿童预防接种卡

出生医学证明 产房的分娩登记本 全乡的死亡核对 近5年的预防接种卡

卫生院分娩登记本中的新生儿死亡及畸形

近5年的0~4岁儿童花名册

医院、公安局、疾控中心、计生委抄录的死亡及活产名单与乡级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0~4岁儿童花名册、儿童死亡登记册、育龄妇女死亡登记表)

育龄妇女死亡登记表中查找可疑的孕产妇死亡。(尤其是在住院分娩率低的地区,贵州省级质控发现1例孕产妇死亡漏报)村级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0

4岁儿童花名册、5岁以下儿童死亡花名、孕产妇死亡花名)及医院、公安分局、疾控中心、计生委抄录的该村死亡及活产花名与村医、村接生员、村妇会(居委会)主任、村会计有关出生及死亡记录核对,并入户核实。育龄妇女死亡登记册(已报的生育年龄高峰的,未报的)。在农村还要重点查不能及时上户口,迁出、迁入和计划外生育的儿童,可以进行村小学学生问卷、召开座谈会等

五、出生缺陷质量检查方法(1)围产儿出生和出生缺陷漏报

在监测医院:查产房的分娩登记本,产科的出入院登记本,新生儿死亡登记本等,与上报的表卡核对;从病案室抽取相应的病历核实;转儿科的要追踪到儿科了解情况,再与已上报的卡、表对照。必要时,检查其儿科病房记录或入户核实,以明确出生缺陷诊断。

六、两个系统管理和住院分娩数据质量核实方法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

(1)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概念:指3岁以下儿童当年按年龄要求接受4:2:1(城市);3:2:1(农村)体检或生长监测的儿童数。(2)资料来源:根据本乡(村)的湖北省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中的“7岁以下儿童保健登记”统计上报。(3)质量检查方法:

在当地的乡镇防保专干、村防保人员处查看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表卡,核对3岁以下儿童数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人数与上报数是否一致。

查看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卡是否按规定的次数完成。

核对笔迹,看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卡是否是同一种笔迹,同一时间记录。

入户抽查,询问家长测量体重的次数、时间,查看儿童保健手册。以村为单位记录抽查村上报数、实际系统管理数、入户调查数、符合管理要求数。

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

(1)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概念:指该地区年内妊娠至产后28天内有过早孕检查、产前检查次数城市≥8次、农村≥5次、新法接生和产后访视的产妇人数。

(2)资料来源:根据本乡(村)的“湖北省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统计上报。

(3)质量检查方法: 在当地乡镇防保专干、村防保人员处查看湖北省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中的“孕产妇保健登记”等资料,核对孕产妇系统管理人数与上报数是否一致。

查看孕产妇保健手册、孕产妇系统管理卡,是否按规定的次数完成。核对笔迹,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是否是同一种笔迹,同一时间记录。入户抽查,询问产妇(检查次数、时间、内容)。

以村为单位记录抽查村上报数、实际系统管理数、入户调查数、符合管理要求数。

住院分娩人数

(1)概念:指该地区年内在街道(乡、镇)及以上医院(或卫生院)、妇幼保健院分娩,且由持有《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技术人员接生的产妇数。包括取得开业证的集体或个体产院分娩的人数(此项不含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站分娩的人数)。

(2)资料来源:根据本乡(村)的湖北省妇幼保健管理登记册统计上报。

(3)质量检查方法:

在当地乡镇防保专干、村防保人员处查看孕产妇保健登记及住院分娩登记资料,核对产妇数和住院分娩人数与上报数是否一致。查看相应的住院分娩登记及产程记录。

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南 篇2

一、评估业务质量

根据ISO9000:2005的定义, 质量 (quality) 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理解:

(1) 质量可以存在于不同领域或任何事物中。对质量控制体系来说, 质量的载体不仅针对产品, 即过程的结果 (如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 , 也针对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也就是说, 所谓“质量”, 既可以是零部件、计算机软件或服务等产品的质量, 也可以是某项活动的工作质量或某个过程的工作质量, 还可以是指企业的信誉、体系的有效性。

(2) 特性是指事物所特有的性质, 固有特性是事物本来就有的, 它是通过产品、过程或体系设计和开发及其后之实现过程形成的属性。如物质特性、官感特性、行为特性、时间特性、人体工效特性、功能特性等。赋予的特性 (如价格) , 并非是产品、体系或过程的固有特性。

(3) 满足要求就是应满足明示的 (如明确规定的) 、通常隐含的 (如惯例、习惯) 或必须履行的 (如法律法规) 的需要和期望。只有全面满足这些要求, 才能评定为好的质量或优秀的质量。

(4) 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的和相对的, 它将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定期对质量进行评审, 按照变化的需要和期望, 相应地改进产品、体系或过程的质量, 确保持续地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

(5) “质量”一词可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等来修饰。根据前述对质量的理解, 可以作如下理解评估业务质量:评估活动满足评估报告使用者、评估机构监管者、评估机构管理层要求的程度和符合评估准则、指南所规定的标准。满足和符合的程度越高, 评估业务质量越高。

评估报告作为资产评估活动的最终产品, 一般情况下, 其使用者 (委托方、利益相关者乃至社会公众) 并不关心形成评估报告的过程, 关注重点是评估结论的公允性、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是否有助于顺利完成相关经济行为。作为评估机构监管者, 会更加关注形成评估报告的过程质量, 过程质量是保证评估报告质量的重要环节。评估活动是否严格遵循了法律法规、评估准则的要求是监管者判断评估业务质量的重要标准。如国资发产权[2010]71号《中央企业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工作指引》第三条要求在评估项目开展过程中, 企业应当及时向国资委报告资产评估项目的工作进展情况, 包括评估、审计、土地、矿产资源等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 工作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沟通。必要时, 国资委可对评估项目进行跟踪指导和现场检查。第八条要求国资委聘请的专家重点审核如下事项:第一, 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是否符合有关评估准则的规定要求等;第二, 资产评估范围与经济行为批准文件确定的资产范围是否一致;第三, 评估方法是否符合相关评估准则的规定要求, 评估方法及技术参数选取是否合理等;第四, 评估工作过程中所引用的法律法规和技术参数资料等是否适当;第五, 在评估过程中是否履行了必要评估程序, 评估过程是否完整, 是否存在未履行评估准则规定的必要评估步骤的行为等。

二、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企业在质量方面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的建立为评估机构全体员工提供了其在质量方面关注的焦点。评估机构的质量目标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 质量目标应当不低于法律法规、评估准则、客户规定的质量要求。

(2) 质量目标应当是可测量的。质量目标是否完成或完成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得到有效地评价, 也才能对其完成的好坏进行考核。

(3) 质量目标应当具有挑战性。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目标, 往往难以有激励作用, 过分保守, 就失去了制定质量目标的意义。但是, 也不能脱离评估机构实际情况, 而一味定得越高越好。质量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要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这样, 才能使质量目标成为促进持续改进的动力, 才能实现其“增值”作用。

(4) 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保证是绩效考核。这包括设计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体系不仅要与质量目标挂钩, 而且要与员工的薪酬及发展相联系。

三、评估业务质量控制

指南并未对评估业务质量控制的内涵进行定义。所谓评估业务质量控制, 是指评估机构为确保评估业务质量符合法律法规、评估准则要求, 防范执业风险, 达到质量目标而采取的贯穿于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持续改进的控制手段、方法和活动。

(1) 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使评估业务质量能够达到法律法规、评估准则的要求, 即满足评估活动的合法性、评估过程的合规性、评估结果的合理性等基本要求。

(2) 质量控制是防范执业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3) 质量控制应当设定预期质量目标。指南第二条明确了业务质量控制目标, 即:保证评估业务质量, 防范执业风险。质量控制目标通过具体的质量目标来实现。

(4) 质量控制应当采取相应的技术和活动, 技术指控制手段和方法, 而活动则是评估机构对控制手段、方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运用。

(5) 控制手段、方法、活动应当贯穿于评估活动全过程, 形成有机的、整体的质量控制体系并持续改进。在实务中, 评估机构应当按照本条要求, 考虑自身规模、分支机构数量、对相关人员和分支机构所授予的权限、人员的知识和经验、业务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对成本效益的适当考虑等因素, 建立适合于本机构的质量控制体系。如果评估机构经营规模较大, 所执行业务的复杂程度较高、执业责任和风险较大, 就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指南第三条明确了质量控制体系的外延, 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评估机构为实现质量控制目标而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 以及为政策执行和监控而设计的必要程序。

质量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控制政策是指评估机构为确保实现质量控制目标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及策略;控制程序是指评估机构为贯彻执行质量控制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及方法。可见, 控制政策指引和统领控制程序, 控制程序是控制政策的具体实现途径与方法。

四、最高管理层

根据指南第八条、第九条, 最高管理层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评估机构的一个人或者一组人, 对业务质量控制承担最终责任, 在股东会 (或者合伙人会议) 授权的或者章程 (或者合伙人协议) 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具体地讲, 最高管理层可以是:董事会 (或者合伙人管理委员会) ;董事会 (或者合伙人管理委员会) 的核心成员;执行董事 (或者执行事务合伙人) 等。首席评估师应当是最高管理层成员。最高管理层共同承担管理职责、职责要清楚、分工要明确。

五、首席评估师

首席评估师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财企[2009]453号《财政部关于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意见》”和“中评协[2010]121号《评估机构内部治理指引》”两个文件中。作为评估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 指南也引入了首席评估师这一术语, 并在第十条、第十一条明确了首席评估师的身份、任职条件、权限和职责。

(1) 首席评估师是指最高管理层在质量控制体系方面的代表, 由最高管理层指定并授予其管理权限, 直接对最高管理层负责。

(2) 首席评估师作为评估机构的股东 (或者合伙人) 之一, 应当具备财政部令第64号《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有关股东 (或者合伙人) 的任职资格。

(3) 首席评估师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素质, 通常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愿望;工作经验、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对评估机构的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

(4) 评估机构应当在公司章程 (或者合伙人协议) 中明确约定首席评估师的任职条件、任职期限、产生办法、任免程序和职责权限。

六、项目负责人

按照通常的理解, 项目负责人应当是项目团队的核心, 带领和组织项目团队成员实施特定评估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 并最终对特定评估业务的质量承担全部责任。指南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明确了项目负责人的任职资格和应当承担的职责。为防范道德风险, 指南规定评估机构可以根据业务特征决定是否由股东 (或者合伙人) 、董事担任项目负责人。

七、项目审核人员

项目审核人员应当是评估机构执行特定评估业务内部审核程序的人员, 项目审核人员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但并非是固定不变的, 评估机构可以针对特定评估业务特征委派具体的项目审核人员, 但不管怎样, 项目审核人员应当同时具备指南第十四条要求的胜任能力和客观性两大条件, 二者缺一不可。

(1) 胜任能力。评估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 对项目审核人员应当具备的审核特定评估业务所需要的足够、适当的技术专长、经验和权限, 作出明确规定, 并严格执行。

(2) 客观性。项目审核人员能否客观地实施审核, 对审核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实务中, 在确定特定评估业务的项目审核人员时, 评估机构应当避免下列情形:第一, 由项目负责人挑选;第二, 在审核期间以其他方式参与该业务;第三, 代替项目团队进行决策;第四, 存在可能损害审核人员客观性的其他情形。在业务执行过程中, 项目负责人可以向项目审核人员进行咨询。但是, 当咨询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十分重大时, 项目负责人和审核人员应当谨慎从事, 以使审核人员保持客观性。

(3) 不能保持客观性的情形。如果项目审核人员不能保持客观性, 评估机构应当委派本机构的其他适当人员担当。当客观审核的能力受到损害时, 评估机构应当为项目审核人员提供替代者。

八、项目团队

银屑病控制指南 篇3

“病人身上那么多斑块,还会掉皮屑,会不会传染给我?”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担心。其实,银屑病临床表现为红色的丘疹或斑块,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皮肤损害可以局限,也可以泛发全身;此外,关节、指甲、黏膜亦可累及;少数非寻常型银屑病的表现为脓疱、关节炎和红皮病。由于缺乏对银屑病的正确认知,很多人认为与银屑病患者接触会被“传染”,这使得许多银屑病患者丧失了生活的信心。

银屑病目前尚无根治办法,然而,总有些患者盲目追求所谓的“根治”,结果轻则影响身心健康,重则危及生命。有些患者由于病急乱投医,甚至盲目相信一些广告中宣称的“祖传秘方”,却不知这些所谓的秘方却可能含有大量激素及砷元素,病人服食后可能引发肝肾毒性、致畸性、血脂异常、白细胞下降等严重的毒副作用。银屑病治疗主要包括外用治疗、物理治疗和系统治疗三大类。其中,外用治疗安全有效。常见的局部外用药有:维生素D3类似物、糖皮质激素、润肤剂等。外用治疗,也就是涂抹药膏,对于银屑病来说是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式,也是治疗指南所推荐的。最常用的外用药物叫做卡泊三醇,这是一种维生素D类似物。因为不含激素,起效较慢,所以坚持用药才能有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谨慎使用含有激素的药膏。

要控制银屑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调整负面情绪。银屑病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不良情绪或直接导致病情的发作与症状的加重。临床发现,生活中乐观、开朗、自信的银屑病患者,往往治疗效果也较好,而压力过大、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的患者病情易复发、加重。医生提醒银屑病患者,要懂得及时调整负面情绪,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第二,进行适度锻炼。适度进行运动健身能够提升人体免疫力,改善皮肤的代谢功能,银屑病病情也会随着机体状态的改善而减轻。比如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锻炼,有助于患者增强体质。同时,适度的体育锻炼还能帮助患者改善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第三,避免辛辣饮食。银屑病患者在饮食方面需避免辛辣易上火的食物,同时要避免酒精的刺激。建议经常食用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成分的蔬菜,比如白菜、豆芽、菠菜、芹菜、西红柿、豆角等。

第四,冬季多晒太阳。秋冬季节,日照减少、气候干燥,使得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银屑病容易复发、加重。医生提醒病情容易在寒冷季节加重的患者,在做好保暖工作的前提下,经常到户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

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南 篇4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自查报告编写指南

(征求意见稿)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依据《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相关附录的要求,开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自查工作,自查报告至少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一、综述

(一)生产活动基本情况:包括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包括委托或受托生产),未生产的医疗器械品种及未生产原因。

(二)重要变更情况:一是质量体系组织架构变化情况,包括企业负责人、管理者代表、技术、生产、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等主要人员变化情况;二是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检验设备变更情况。对于关键工序、特殊工序工艺流程发生变化的,应详述工艺验证、设备验证的内容等情况;三是重要供应商变化情况。对于特殊采购物品以及产品注册检验时所使用的关键物料等重要的外部供应商发生变化的,应详述相关情况以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三)管理承诺的落实情况:包括对企业负责人(最高管理者)履职情况评价,管理者代表体系职责的落实情况评价,对内审员、产品检验员能力的评价。对质量目标的完成、产品实物的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一)人员培训和管理情况:包括对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相关人员开展的各类培训和考核情况以及对培训效果评价的描述。

(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情况:一是主要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检验仪器等设施设备的报废更新、维护保养、检定校准情况;二是关键生产设施设备、生产条件的验证情况。

三是生产、检验等过程记录的归档整理情况。四是委托生产行为情况及实施管理的描述,包括委托生产的产品名称、产品批次、控制方式、质量状况和委托检验的管理(如有)等方面。

(三)产品设计变更、生产工艺变更情况:对于与产品安全、性能、预期使用有关的产品设计变更,应对设计的更改、评审、验证及确认进行描述,包括对设计变更后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说明。

(四)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情况:包括供应商审核、评价工作开展情况;销售、售后服务工作开展情况、顾客投诉的处置以及产品召回(如有)等工作情况。

(五)不合格品控制:对发生的质量事故、产品抽验发现不合格、出厂检验发现不合格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不合格品采取措施的情况。

(六)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情况:一是开展内部审核的情况,包括实施的频次、审核部门、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情况;二是开展管理评审的情况,包括实施的频次、评价结果、发现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纠正预防措施的情况。

(七)不良事件监测情况: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严重不良事件的处置情况。

三、其他事项

(一)与企业有关医疗器械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收集情况以及就相关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宣贯的情况;

(二)接受监管或认证检查情况: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实施的各类监督检查,包括检查性质、检查时间、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检查结论。接受其他机构检查或认证的情况及结果。

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心得 篇5

今天在线上学习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有提到我们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始终坚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育教育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评估指南》中明确指出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完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进一步强化了“坚持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专设“保育与安全”、“教育过程”、“环境创设”三个维度的评估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坚持以儿童为本,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

产品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措施 篇6

一、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制定了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及细则。

二、边抓质量体系文件认证,边抓产品质量管理。目前,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经通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官方审核,即将取得证书。定期进行质量体系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

三、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过程中的顺利实施,严格按文件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培训。

新入职人员,由行政人力部组织进行规章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意识等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二)对生产设施设备、工作环境,采取不定期进行6S规范化管理检查,为确保产品质量提供条件,并提出改进措施,责令限期整改。

(三)注重源头,严把原辅材料的入场检验关。

制定原辅材料的质量标准,规定每种每批次原辅材料到场后,先由保管员进行首次质量验收,再申请质保部进行抽样检测,经检测合格后出具合格通知单,方可进行入库使用。车间领料员凭保管员出示的检验合格通知单接收物料。

(四)过程产品控制。

1.公司建立了《产品质量先期策划控制程序》,针对新产品、新客户不同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主要以APQP小组的形式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先期策划,保证后续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要求。

2.建立多级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客户要求。

以生产操作工为第一质量责任人,前后工序实行物料质量确认交接程序,以达到物料满足本工序的质量要求;以车间主任、工艺员等为第二质量责任人,监督、检查操作工是否按产品质量控制程序、工艺要求进行加工、控制;以生技部、质保部经理为第三质量责任人,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过程控制情况、记录等进行抽查,对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处罚。

3.检验人员依据产品检验规范要求对每批次产品实行检验,严格把关,质保部经理进行监督,并对检验数据进行分析,以确保产品合格出厂。

4.制定不合格产品控制程序,规范不合格品的处置与管理。通过原因分析,制定不合格品的预防和纠正措施,防止同类质量问题再次发生。

5.制定记录控制程序,确保生产过程和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规定的质量记录得到控制,方便产品出现异常时进行查阅、原因分析和产品的追溯管理。

6.加强产品标识的管理,以达到可以追溯的目的。

依据产品的特性和顾客的要求,在产品包装袋上有产品标识(如产品名称、牌号、批号、生产日期等),另外还标注有产品防护(如防雨、防潮、防火等)。产品标识可以在产品出现质量异常时进行追踪分析。防护标识可以防止产品在交付至顾客以前受到损坏。

7.很抓监视和测量仪器设备的控制。

定期对监视和测量仪器设备进行校准,确保监视和测量仪器设备的准确、灵敏、安全和可靠,满足生产工艺要求。

8.产品贮存管理。

公司制定了库房管理制度,以规范产品贮存管理。要求标识清楚、分类存放,保证产品先进先出的原则。

浅议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 篇7

1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施工质量管理是指工程项目在施工安装和施工验收阶段, 指挥和控制工程施工组织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使工程项目施工围绕着使产品质量满足不断更新的质量要求, 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监督和审核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它是工程项目施工各级职能部门领导的职责, 而工程项目施工的最高领导即施工项目经理应负全责。施工项目经理必须调动与施工质量有关的所有人员的积极性, 共同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完成施工质量管理的任务。施工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方针指导下, 通过对施工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 进行施工质量目标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系统过程。

2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2.1 工程项目的工程特点和施工生产的特点

1) 施工的一次性:工程项目施工是不可逆的, 当施工出现质量问题, 不可能完全回到原始状态, 严重的可能导致工程报废。工程项目一般都投资巨大, 一旦发生施工质量事故, 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工程项目施工都应一次成功, 不能失败。2) 工程的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每一项工程项目都固定在指定地点的土地上, 工程项目施工全部完成后, 由施工单位就地移交给使用单位。工程的固定性特点决定了工程项目对地基的特殊要求, 施工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案对工程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相对于工程的固定性特点, 施工生产则表现出流动性的特点, 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既在同一工程上的流动, 往往同时又在不同工程项目之间的流动。由此, 形成了施工生产管理方式的特殊性。3) 产品的单件性:每一工程项目都要和周围环境相结合。由于周围环境以及地基情况的不同, 只能单独设计生产, 不能像一般工业产品那样, 同一类型可以批量生产。建筑产品即使采用标准图纸生产, 也会由于建设地点、时间的不同, 施工组织的方法不同, 施工质量管理的要求也会有差异, 因此工程项目的运作和施工不能标准化。4) 工程体形庞大:工程项目是由大量的工程材料、制品和设备构成的实体, 体积庞大, 无论是房屋建筑或是铁路、桥梁、码头等土木工程, 都会占有很大的外部空间。一般只能露天进行施工生产, 施工质量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较大。5) 生产的预约性:施工产品不像一般的工业产品那样先生产后交易, 只能是在施工现场根据预定的条件进行生产, 即先交易后生产。因此, 选择设计、施工单位, 通过投标、竞标、定约、成交, 就成为建筑业物质生产的一种特有的方式。业主事先对这项工程产品的工期、造价和质量提出要求, 并在生产过程中对工程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控制。

2.2 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1) 控制因素多: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设计、材料、机械、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社会环境等。因此, 要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必须对所有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2) 控制难度大:由于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和流动性, 不具有一般工业产品生产常有的固定生产流水线、规范化的生产工艺、完善的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环境, 不能进行标准化施工, 施工质量容易产生波动;而且施工场面大、人员多、工序多、关系复杂、作业环境差, 都加大了质量控制的难度。3) 过程控制要求高: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工序衔接多、中间交接多、隐蔽工程多, 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和隐蔽性。在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中, 必须加强对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 及时发现和整改存在的质量问题, 避免事后从表面进行检查。过程结束后的检查难以发现在过程中产生、又被隐蔽了的质量隐患。4) 终检局限大:工程项目建成以后不能像一般工业产品那样, 依靠终检来判断产品的质量和控制产品的质量;也不可能像工业产品那样将其拆卸或解体检查内在质量, 或更换不合格的零部件。

3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人的因素

这里讲的“人”, 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作业者。人的因素影响主要是指上述人员个人的质量意识及质量活动能力对施工质量造成的影响。我国实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和管理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 从本质上说, 就是对从事施工活动的人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必要的控制。在施工质量管理中, 人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 施工质量控制应以控制人的因素为基本出发点。作为控制对象, 人的工作应避免失误;作为控制动力, 应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必须有效控制参与施工的人员素质, 不断提高人的质量活动能力, 才能保证施工质量。

3.2 材料的因素

材料包括工程材料和施工用料, 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各类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 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 工程质量就不可能达到标准。所以加强对材料的质量控制,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基础。

3.3机械的因素

施工机械设备是指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类机具设备, 包括运输设备、吊装设备、操作工具、测量仪器、计量器具以及施工安全设施等。施工机械设备是所有施工方案和工法得以实施的重要物质基础, 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施工机械设备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措施

3.4方法的因素

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工法和施工技术措施等。从某种程度上说, 技术工艺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施工质量的优劣。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 依据规范的工法和作业指导书进行施工, 必将对组成质量因素的产品精度、平整度、清洁度、密封性等物理、化学特性等方面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比如近年来, 建设部在全国建筑业中推广应用的10项新的应用技术, 包括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技术、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建筑防水技术等, 对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消除质量通病起到了积极作用, 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3.5环境的因素

1) 现场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指工程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周边建筑、地下障碍物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等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例如, 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若在雨期进行基坑开挖, 遇到连续降雨或排水困难, 就会引起基坑塌方或地基受水浸泡影响承载力等;在寒冷地区冬期施工措施不当, 工程会因受到冻融而影响质量;在基层未干透或大风天进行卷材屋面防水层的施工, 就会导致粘贴不牢及空鼓等质量问题。2) 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因素主要指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和各参建施工单位之间的协调等因素。根据承发包的合同结构, 理顺管理关系, 建立统一的现场施工组织系统和质量管理的综合运行机制, 确保质量保证体系处于良好的状态, 创造良好的质量管理环境和氛围, 是施工顺利进行, 提高施工质量的保证。3) 施工作业环境因素主要指施工现场的给排水条件, 各种能源介质供应, 施工照明、通风、安全防护设施, 施工场地空间条件和通道, 以及交通运输和道路条件等因素。这些条件是否良好, 直接影响到施工能否顺利进行, 以及施工质量能否得到保证。

4结语

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实现工程建设的费用、进度和质量三大目标, 必须认真抓好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 加强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和中间产品质量的检查, 以良好的工作质量来保证工序质量, 进而促进其更好的完成工程质量。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措施的作用, 使之更加有效的服务于工程施工建设。

摘要:阐述了施工质量管理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归纳了工程项目的特点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并分析了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以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关键词:施工质量,管理,控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健康管理质量控制指南 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问题;质量管理;质量控制要点

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到位与否直接与智能化建筑工程质量有着极大的关联。基于智能建筑在我国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

1.当前智能建筑施工工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智能建筑施工涉及到对于多个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因而在各系统施工工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智能建筑施工工程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

1.1各系统使用线缆材料方面的混用情况较为普遍

智能建筑工程包含很多系统,例如供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防雷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电气系统中需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线缆,而且部分线缆的使用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当前很多智能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为施工方面和节省经济效益,经常出现线缆混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需要具有屏蔽性能的线缆换成非屏蔽线缆、低规格线缆代替高规格线缆等等。这些都具有较为隐蔽性,这不仅是质量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然而在一些施工工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区,无疑降低了智能建筑的施工质量。

1.2各定制电子设备、元件质量低下

智能建筑中各种电子设备必须在结合工程的实际下,到这些电子元件和设备厂商定制专业的诸如支架和设备外箱等产品,且对各定制材料的保养、防腐和安装不到位。外壳接地不良等都给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1.3各设备和接线箱等的安装和安置不规范,接线方式不规范

智能建筑中的各电气系统结构的布线主要由中心机房向中间控制设备布线和安装,中中间控制设备主要采取点对点星散式的布线施工,是各线缆的汇集中心,然而由于各设备和接线箱等安装和安置不规范,导致不能满足各系统的正常用线需要,极大了阻碍了这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此外,在安置过程中的接线方式大都是不规范的混搭乱接,例如线与线之间的街头本应进行焊锡处理的并没有焊锡或焊接工艺水平低、屏蔽线缆出现屏蔽层不接地等等不规范的现象。

1.4智能建筑中心机房施工质量问题

中心机房是整栋智能建筑的核心设备的集中地,其施工质量好差对整个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并达到预期投资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除设计原因外,施工中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设备布置不合理;二是定制机柜仅仅考虑美观而未考虑系统设备的通风散热;三是人员管理操作和设备检修维护的要求不达标、管线敷设规划不整齐等。

2.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要点

2.1树立全员质量管理意识

不管是智能建筑还是一般的建筑,树立全员质量管理意识都是工程质量控制要点。只有树立全员质量管理意识,才能做好质量管理。因而不管是高层项目管理人还是一般的生产班组成员都必须树立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不能为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正确处理质量、工期和造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制定相应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

2.2加大技术交底力度

为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细化施工方案,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工作,且不能只在项目管理人员之间进行,还应尽可能的具体落实到每一施工人员。智能建筑的系统较多,由于系统的不同其所需设备品牌、型号、规格以安装工艺都存在加大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建议建设样板房并全面推广,经过实践,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能很好的处理各设备和接线箱等的安装和安置不规范和接线方式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在某一智能建筑中,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楼层接线箱时,由于事先建设了样板房,施工人员根据样板首先整齐规划固定楼层接线箱体,在研究合理的走向线路和接线方式之后,就对整个接线箱内进行正确、熟练接线。

2.3坚持预防为主,强化重点控制

在智能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必须非常熟悉各构成系统的基本特点,以此做好施工作业的安排部署。一是根据相关要求,做好施工作业计划,确定好施工质量目标,掌握施工技术要领,特别应切实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从源头上防止出现质量隐患。二是加强对智能建筑施工的了解,确定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对于重点进行严格地质量监督检查与控制。对于管线集中的地方,应该设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如楼层设备间、智能化中心机房等部位。对于重点机房,应该予以特殊对待。当对其进行设备安装时,应该切实考虑到通风散热的相关要求,做好相应的设置,以便于人员操作管理和设备维护。作为专业质量检查员,应该对这些重点部位加大巡检力度,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要求其及时整改到位。

2.4随时关注设计变更,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在智能建筑施工中,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较快,与之相应的技术更新频率较快。有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具有比较长的周期,如果仅仅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施工的话,就无法对新的产品系统进行正确地施工作业。因此,应该根据产品、技术的更新,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并得到设计、建设、监理三方的同意,制定出新的施工方案,以确保智能建筑工程质量。

2.5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施工

为提升智能建筑工程质量,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施工,这也是智能建筑质量控制要点中的重要一点。这是由于智能建筑的施工工艺复杂,需要多工种交叉作业,且智能建筑大都是高层建筑,因而必须按照施工设计图设计,禁止头功减料情况的发生,严格按照各系统实际需求标准购置专业的电子设备和元件,一旦出现影响施工质量的不规范行为,应立即对其进行规范指导,特别是对于偷工减料等严重损害质量的行为的应坚决予以严厉的打击。

2.6实行动态组织和计划调整

组织是智能建筑工程项目成败的决定性因数,实行动态组织和计划调整,同样是质量控制要点之一,智能建筑工程的推进必须依附土建及其他专业工程的总体进度。各类前端探测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必须取得其他专业工种的大力配合。智能化施工企业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相关配合专业工程的现场实际进度,实行动态的组织和计划调整。取得建设单位、总包单位的协调支持,紧跟建筑工程总体进度,避免因其他工种的事先安装、缺乏预留安装位置,导致智能建筑设备的安装位置不符合产品安装标准及技术要求而引发质量问题。

3.结束语

总之,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把握控制要点,树立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加大技术交底力度,坚持预防为主,强化重点控制,随时关注设计变更,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施工,实行动态的组织和计划调整,切实做好智能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为实现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郝晓冬.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今日科苑,2010,(10).

[2]罗文胜.论智能建筑电气施工及质量管理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3]徐冰.浅谈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

质量控制与6s管理 篇9

6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这六个方面,以下是这六个s的具体的内容:

整理(seiri)-区分物品的用途,清除不要用的东西,就是下定决心 去除差的留下好的

整顿(seiton)-必须品分区放置,明确标识,方便取用,就是精心策划 节约空间

清扫(seiso)-清除垃圾和赃污并防止污染的发生,就是要有耐心 从自己做起

清洁(seiketsu)-维持前3s的成果,制度化,规范化,就是称心如意 清爽环境

素养(shitsuke)-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整体素质,就是信心提升 效率保证 安全(security)确保安全,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就是安全生产 后顾无忧

中国式制造大国,企业的管理现在显得十分的重要,管理的好的话,可以砍掉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士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讲讲整理的工作,整理的工作可以分为:现场的检查,确定不要物的标准,进行不要物的处理这三个步骤。至于现场检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东西,要采用老鼠蟑螂检查法,就是去隐蔽的地方找寻企业的不足,因为大体的问题应该是没有的,所以细节的工作要做好。或者采用下班后检查法,这个与上面的相同,只是这个是考虑隐蔽的时间段的检查。其次是不要物的识别,这个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的频率判断或者使用抽屉法则来判断。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来规定使用频率段的区分,高频率的放在生产的地方以便更好的拿来使用,使用频率低的句清理掉。抽屉法则是将所有的东西全部的都列举出来,然后就通过列表对不要物的判断,然后清理,也可以不清理,将其放在仓库。这样就可以处理好要与不要的问题。最后就是判断出无用物体后的处理,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储物的地方,将其放好,以备不时之需,同样可以实现废物利用。

对于整顿而言,其基础的活动是四定:定数量、定位置、定方法、定标识。由四定引出的管理的方法就包括定置管理(定数量、定位置),立体放置(定方法)、定容放置(定方法)等等。首先就谈谈定置管理,有定数量与定位置,数量原则上是越少越好,位置标准是使用时的安全与取物的方便,我们也可以从放置的方式与放置的大小来管理。

清扫对于企业而言,是最熟悉的部分,但是6s清扫比企业日常进行的清扫要深入一点,不仅包括对环境的打扫,还包括设备的擦拭与清洁,以及污染源的改善。对于清扫,我们要有一定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清扫的地方,否则则会出现相互懈怠的问题,只有责任制才可以使得这项工作可以正常的进行。清扫的标准需要参考清扫作业指导书,通过清扫作业指导书才可以在清扫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不然会使得这个工作很没有质量的完成,这样也不能够达到哟要求。清扫环境要不留死角随时打扫,设备的清扫要一边清扫一边检查设备的情况,保证人员的安全,也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清扫的用具要整齐的摆放,触手可及。清扫的结果要关注细节与角落。至于改善污染源,就是要把设备质量保证,避免的产生垃圾或者废物,若是不可避免这需要降低这种污染源产生的污染,或者请专门的人员打扫以免对工作人员带来不便,与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们必须保障员工的最基本的责任。有几条需知道。首先我们要消除隐患,预防事故,从源头上做好安全保障问题。要避免晓得错误的发生,都知道海因里希希法则?小错不断,大错必犯;此外,安全查找问题,要时时刻刻的去注意安全的问题,一旦发现就必须立刻去解决,找到问题,进行整改。也要在发生事故的地方放上危险标志。发生了事故以后我们需要分析清楚问题所在,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清洁问题是如何将前面的东西一直保持下来,因为整理整顿清扫与安全一时做到并不是很困难,是要长久的保持下去就太难了,来的快去得也快,所以清洁问题至关重要,用制度化带来常态化。制定推进标准与检查标准,员工还要不定时的按照检查的标准进行自我的检查,简称自检。主管人员也要巡视检查,随时巡查,及时整改。还有需要大型的检查活动,定时的进行检查也可以对这方面启到好的作用。

最后一个是素养问题,这是员工与管理人员的自身的问题,我们要养成奥德习惯,逐渐的形成自己 的素养,并不断地提高。素养公式6s的最高的境界,也是企业的追求的目标,6s的素养可以归结为一下的几个点:

1、遵守各种的规章制度;

2、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按标准作业;

3、不断地改善,勇于创新;

4、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企业文化。素养的形成的的三个阶段:形式化,行事化,和习惯化。就是通过企业的规范化使得每一个员工习惯那种标准的工作习惯,从而从本质上提高了员工的素养,更是企业的崛起的阶段。为了完善企业文化素养,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则法规,像《语言礼仪》,《电话礼仪》,《行为礼仪》等等的规范。此外班前会与大脚印也是一个不错的提升企业员工素养的好方法,通过上班前的几分钟大家互相的问候从而使得上班的气候更加的好,也会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同事,有利于企业整体的素养的提升。

做好6s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来讲,6S是一种态度。企业竞争的核心能力是执行力。把想到的事情做到,把做的事情做好,是执行力的基本要求。不是为6S而6S,而是为了形成具有高效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其次,对管理人员来说,6S是基本能力。现场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异常每天都在发生。让现场井然有序是管理干部的基本能力。最后,对员工来说,6S是每天必须的工作。如果闲时整理忙时忘,现场混乱。就难以避免工具找不着,设备经常坏,物料搞错,生产不安全,事故发生不断,这样的现场,质量怎会有保障。

还有,6S是基础,有了良好的6S管理,才能使得企业有明朗的其前途,否则如同开拖拉机上高速公路。6S的效果快速而明显,如果发生退步也明显。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指示器。连6S都不能做好的企业,其长期竞争力值得怀疑。

上一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案下一篇:借据格式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