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共9篇)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篇1

为严格检验采购物资的质量标准,确保订购物资符合公司质量标准和要求,杜绝不合格物资入库,现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采购物资的质量检验。

第二条:职  责

采购员负责对订购物资送货前的质量监督和检验,负责对供应商提供样品质量的验证工作,并负责所有采购物资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和处理工作。

第三条:采购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必须向评定合格的供应商采购;

2.采购前应提供有效的采购文件和资料;

3.对突发所需的特殊物资和急用物资,可向未评定过的供应商采购,由采购部进行物资的验证,验证合格后,即可进行订购。

第四条:采购物资的检验

1.采购物资送货前,采购员应以书面形式通知采购部进行检验,2.检验员负责对订购物资的抽样检验,按《产品检验控制标准》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填写相应的产品检验报告。

3.采购物资检验合格后,方可安排送货。

4.若采购物资检验不合格,采购部应及时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处理。

5.公司各有关部门配合采购部收集、分析和反馈采购物资质量信息,必要时对供应商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条:采购物资检验的依据

1.采购部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

2.供应商出示的质量认证。

3.供应商出示的产品合格证。

4.采购物资技术标准。

5.物资工艺图纸。

6.供应商提供的样品和装箱单。

第六条:影响采购物资检验方式、方法的因素

1.采购物资对产品质量、经营活动的影响程度。

2.供应商质量控制能力及以往的信誉。

3.该类物资以往经常出现的质量异常情况。

4.采购物资对本公司运营成本的影响。

第七条:采购物资检验方式的选择

1.全数检验

适用于采购物资数量少、价值高、不允许有不合格品的物料或企业指定进行全检的物料。

2.免检

适用于大量低值辅助性材料、经认定的免检厂采购货物以及因生产急用而特批免检的物资。对于后者,采购货物检验专员应跟踪生产时的质量状况。

3.抽样检验

适用平均数量较多,经常性使用的物资。一般物资采购均采用此种检验方式。

第八条:技术部编制《采购物资质量标准》,由技术部经理批准后发放采购检验人员执行。

第九条:质检部编制《采购物资检验控制标准及规范程序》,经质检部经理审批后发放相关检验人员执行,检验的规范包括货物的名称、检验项目、方法、记录要求。

第十条:采购部根据到货日期、到货品种、规格、数量等,通知仓储部和质检部准备检验和验收采购物资。

第十一条:采购物资运到公司后,由仓储部库管人员检查采购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重量)、包装情况,填写“采购物资检验报告单”,并通知检验人员到现场抽样进行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物资不得用于生产。

第十二条:采购检验人员接到检验通知后,按相应的标准对采购物资进行检验,并填写“采购物资检验报告单”,该单作为检验合格物资的放行通知,交库管人员办理入库手续。库管员对采购物资按检验批号标识后入库,只有入库的合格品才能由库管员控制、发放和使用。

第十三条:检测中不合格的采购物资根据公司制定的《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处置,不合格的采购物资不允许入库,由采购人员移入不合格品库,并进行相应的标识。由采购部办理善后处理相关事宜

第十四条:如果是紧急采购物资,来不及检验和试验时,需经法定代表人书面批准方可执行。

第十五条:本制度由采购部、质检部共同制定。

第十六条:本制度经总经理审批后实施,修正、废止时亦同。

END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篇2

1 政府招标采购的产生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图书供货商和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民营、私营的图书供货商,打破了过去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图书馆如何在众多的出版、发行商中作出选择,如何使图书馆的采购经费得到更好的利用,规范采购渠道和市场运作,保证图书采购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许多图书馆都按照政府规定,实行了招标采购的办法。

图书招标采购是图书馆将书刊采购的要求、方式、条件和程序等向有潜力的书商发出公告、通告或邀请函,然后由招标人对投标人的应标书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最后选定中标人,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2 招标采购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①健全了图书馆的财务制度,使购书经费效益最大化;②有利于选择资质优良的书商,保证图书质量;③加大文献采访活动的透明度,遏制了腐败现象;④扩大了采访范围,提升了采访水平;⑤简化了采访过程,提高了采访工作效率。

2.2 存在问题

2.2.1 招标采购文件编制不规范

招标采购文件是招投标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它涉及供应商的产生、图书采访方式、采访数据和图书质量等。标书编制的质量高低、合理与否,关系到招标采购的成败,而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采访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采购的质量。但是,由于招标采购是个新鲜事物,一些图书馆对它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标书编制不规范的情况较多。主要表现有:①没有明确标的,图书作为商品有其特殊性,编制标书时无法注明标的,只能注明经费额度或应标资格;②没有形成统一的评标规范。

2.2.2 招标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图书馆招标采购工作,从拟定标书、公布招标项目、投标方递交标书、评标委员会开标、评标、选定供应商和签订相关合同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因为供应商未确定,日常采购业务只能暂停,现采工作暂停、订单积压等影响了图书馆文献采访的连续性。一年一次的招标活动,使得中标供应商更换频繁。

2.2.3 招标采购过程不规范

引进招标采购的核心目的就是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开展“阳光下的交易”。但在当代社会环境中,阳光底下也存在暗箱操作、泄漏标底、评标过程不公开等不良现象,某些评标委员会也存在着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小等结构性问题。

2.2.4 招标采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实施招标采购的目的之一是防止腐败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整个评标过程中,图书折扣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招标组织机构非常看重的指标。由于专业人员介入不足,往往会忽视相关的选择指标,比如采访数据、编目数据、到书率、到书周期和订准率。

2.2.5 供应商自身的局限性

一旦供应商中标,图书馆绝大部分图书都由特定供应商提供。每个供应商都有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进货渠道,但未必适合图书馆馆藏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反受中标供应商的书源限制。此外,一些图书馆还增加了外出现采,但因时间紧张、现场繁杂,容易出现重复购置、多卷书短缺和图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最终还是会影响图书馆的入藏文献质量。

3 保障图书采访质量的应对思考

3.1 提前做好图书采购计划

年度文献购置费预算一般是在年初下达,图书馆在上报年度图书经费使用方案时,应紧跟相关职能部门,让其尽快审批。同时,图书馆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好图书招标采购的准备和招标书的起草,待图书经费使用方案批准之后,马上启动图书招标采购申请,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年度图书采购工作。

3.2 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和评分方法

图书馆要了解各种招标活动的类型、方式、特点和评标方法,分析这些类型、方式或方法对图书类商品采购的利弊,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和评标方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货物服务招标采购的评标方法为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分法和性价比法。”图书采购选择的方法,对投标人能否中标有关键影响,也会影响其后图书采购工作和馆藏建设的质量。如果选择最低评标价法,报价折扣最低者会占很大优势。在这种评分方法中,折扣分占80%,商务分和技术分只占20%,实际就是最低折扣中标;如果招标采购简单货物时,价格作为评标考虑的唯一因素时,就比较适合。但对于复杂货物,比如图书,最低折扣中标就不适合。综合评标法是按照价格标准和非价格标准进行总体评价和比较,除了折扣因素外,还对相关因素给予加权计算,然后确定最佳投标。在图书采购招标中,评标时,除了考虑折扣外,还需要考虑供应商的资质和综合能力,选择质优、信良的供应商。因此,选择综合评分方法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更为有利。

3.3 加强对竞标方的资格审查

招标管理机构要认真审查竞标方的资质、信誉和能力,采用专业方法确定竞标方的服务质量,比如要求竞标方提供其曾经服务过的图书馆对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反馈意见表,图书馆据此进行相关咨询,以把握真实情况;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渠道从侧面了解竞标方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为确定中标对象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

3.4 健全评标委员会

图书馆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主动权。根据有关规定,图书馆作为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各省市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的专家,应该积极争取由图书馆牵头组织招标,保证评标委员会中2/3以上为本行业专家。同时,图书馆还需要主动与评标机构成员进行业务沟通,让评标人员清晰了解图书采购的相关服务要求,以保证评标机构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标准为判断依据。

3.5 明确招标项目的要求

在制订招标文件时,要保证具体明确各项要求:①所购图书必须是有规定资质出版机构的正式出版物,重点保证“核心出版社”图书的采购,不得搭配图书馆需求之外的图书,明确订单到货时间和现采到货时间,列明到书率、订准率、送货地点、包装要求和送货清单样式等;②关于图书管理数据的要求,比如免费配送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采访数据应涵盖全国采访信息的95%以上,编目数据完整(其中国家图书馆数据应占95%以上),配送数据应该能够与本馆书目系统兼容,可以自动链接本馆的集成管理系统;③图书加工的要求,比如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镶嵌磁条等服务。

3.6 同时遴选两家以上的书商

不同书商的图书来源各有不同,有的偏重京版、沪版,有的偏重地方版或高校出版社。图书馆在选标时,要考虑各竞标方的特点,选择两三个服务内容与特点能够平衡互补的商家。采访人员在图书配额上要向有不同优势的书商提供适当的倾斜,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入藏文献的质量。

3.7 严把验收质量关

图书馆员在进行图书验收时,要仔细检查图书是否有污损,到书与清单是否一致,清单列出的各种项目是否齐全,总价与到书的数量是否相符。对于污损图书、盗版书、错发书、重复配书和非本馆订购的图书等,应及时发现并当场拒绝。如果商家有恶意搭配情况出现,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扣除其履约保证金等措施。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坚持先验收完毕,然后转账的原则。

3.8 注意与中标商沟通

严格执行合同,就需要供应商的配合。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与书商密切沟通,就本馆采编工作流程、采访和编目数据、图书质量、本馆集成管理系统、馆藏等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尽量减少磨合的时间。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高书商的服务效率,也能让图书馆和供应商获得双赢,达到招标采购的美好意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招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和使用的图书采购模式,但是它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要做好图书采购计划,确定合适的方法来选定图书商,选好图书商后,要严格验收图书的质量,与中标的图书商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图书馆的图书质量,为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皓丹.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8).

服装企业采购质量控制“四部曲” 篇3

近几年,无论是国际知名品牌还是国内服装企业翘楚都频繁引发“质量门”事件,有些甚至引起消费者的抱怨和愤怒,直接对服装品牌造成非常大的伤害。消费者很容易因服装款式设计而选择一个服装品牌,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该品牌的忠实粉丝,但出现质量问题后,消费者就会对品牌产生质疑甚至抛弃该品牌。而一旦这种伤害发生,服装品牌要重新铸就质量诚信的形象,就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也为了更好促进国内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和不断壮大,2011年8月1日,国家发布了新版的《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与旧版相比,新版规范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环保要求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国家的监管也变得更加严格。同时,随着一些中高端服装品牌企业对新型面辅料的追求和服装加工工艺的日趋复杂,生产采购人员面临的经验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很多知名品牌都是由代工企业生产,采购或生产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导致终端销售的质量问题。因此,服装品牌企业对质量的监控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

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服装生产采购质量控制中的问题,分析如何实现过程的质量控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服装企业质量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质量控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但许多国内的服装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方法,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对质量的控制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分析。

1.快速低成本策略导致质量控制的缺失

近几年,很多国外的“快时尚”服装品牌质量问题频现,引起了许多消费者的关注。快速低成本战略导致质量问题不断,是快时尚品牌的天生缺陷。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快时尚品牌在设计阶段就已经把质量要求高、长周期的面料排除在外了。通过他们的产品吊牌可以发现,其代工厂商通常来自于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2.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跟单管理

目前,服装品牌的供应商有80%~90%都是贸易商,而贸易公司的面辅料专业性不高,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对质量的把控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在服装面料和成品的采购过程中,企业经常抱怨供应商的打样品质不稳定,打样周期遥遥无期。甚至在大货面辅料、成品交货的时候,也经常因为质量的不合格,导致新产品上市时间的延迟。

在采购阶段产生的质量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规范化的采购跟单管理,使得采购阶段的质量缺乏规范化的控制,而这种管理上的缺失为后续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很容易对产品销售和终端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3.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明确

当前,很多服装企业内部对质量检验缺乏明晰的流程和标准,有的企业甚至没有独立的质检部门,在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易出现较大的争议。

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不明确,是实际运行中常见的一个问题。特别对那些无法适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企业已备案标准的新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在企业内部往往无法达成一致性。

解决质量控制问题的“四部曲”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讲,解决问题的重点在于对供应链中重要的质量控制节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产品设计开发、采购、生产、质量检验各环节的整体质量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的问题。笔者将针对以下几点做具体分析。

一、设计决定产品质量

现在,很多服装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产品的质量定位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被决定了。采购和生产只是在实现由设计决定的产品质量。因此,设计本身不应该是盲目的。一方面,设计开发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兼顾产品创新,起到引导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设计人员也要了解面料、工艺方面的潜在风险,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避免在设计开发阶段就埋下隐患。实际上,这对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开发能力是有很高要求的。

服装企业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点贯穿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设计开发的计划制定阶段。企业应根据商品企划和产品上市时间的要求,明确划分设计开发的阶段,制定详细的人员和时间计划,包括评审时间、参与人员和评审制度。

2.设计开发的执行阶段。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设计部门需要按照时间计划的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强化内部人员的时间管理意识。随着设计开发的进程,可能发生设计要求的变更或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修正时间计划表,避免影响后续的进程。

3.设计开发的变更阶段。很多服装企业在产品评审过后都无法避免款式更改的情况,除适当考虑产品评审的要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更改部分对产品其他部分及整体功能、性能、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以便判断变更的正确性。在确定合理可行的前提下,设计变更在实施前必须得到批准,以保证改款的严肃性。

对于设计开发的每一个阶段,设计部门都需要由专人进行时间进度的监控并记录,对关键节点的输入输出实现系统化管理,确保在设计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可追溯。

二、规范采购供应商管理制度

1.规范供应商的引入和淘汰机制

需要客观地评估现有及新的供应商,并及时淘汰不能满足公司需求的老供应商。采购部门负责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满足公司整体的业务需求及发展,建立完善的合格供应商资料库,同时制定规范的供应商引入和淘汰机制。可以通过对新供应商招标的方式,进行询价、比价,打样对比质量,确定样品及大货的生产适应性,最终完善合同条款的制定。在流程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表》及采购合同审批流程。

2.优化供应商库

根据公司整体及各部门的需求,建立满足公司和各部门发展需求的供应商库,建立和培养长期战略合作供应商并监控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对供应商的控制一般可按等级来分类,对不同级别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企业一般通过ABC分类法进行供应商的分类管理。对供应商的考量通常包括产品质量、质量保证能力(生产过程的监控、交货期和质量合格率等),以及价格方面的因素。

3.控制并降低供应商的开发成本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提升开发效率、产品质量和采购成本三个方面的平衡,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供应商开发成本,建立合理的供应商竞争机制。包括对供应商产能、技术、质量、价格成本、服务及产品开发的配合能力等方面,建立中长期的供应商开发计划。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充分考虑研发、市场等部门提出的新产品需求,了解行业竞争背景、行业技术水平、价格和发展趋势,掌握新产品的国家标准,和质量部门充分沟通,提高新供应商开发的效率。

4.对于印染供应商的评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原材料稳定性评估及生产设备能力的评估——印染过程中分别取样拍照,取样后比对工厂工艺标准,如果合格,即确定机器设备能力达标。

(2)关键质量指标(甲醛、PH值、色差)的控制要求。

(3)印染后整理取样,并由质量部门测试是否符合公司规定的质量标准。

(4)依据生产操作手册、质量管理手册询问生产操作人员,确认操作熟练。操作手册熟悉程度达不到80%以上的,即确定为技术不熟练或培训方法不当,需整改合格后才能成为合格供应商。

(5)实验室能力的评估,至少能检测甲醛、PH值、色牢度、缩水率、耐光,并有实验记录。

(6)产能评估,依据公司对新供应商产能需求,比对供应商淡旺季能保证给公司的产能。供应商提供的产能必须高于产能需求才能通过产能评估。

此外,采购部门应根据需要安排对重点材料实行跟单,以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如有必要,可要求采购员同时配合跟单。对于同一产品连续到货不合格的供应商,可根据供应商的资源库与采购部经理以上级别人员书面确认后,优先选择。同时,向供应商管理部门提交书面要求寻找相应新供应商。如因价格变化、质量要求等导致现有供应商拒绝订单的,采购部门也必须及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后,公司的技术部门也需要发挥自身专业上的特长,定期提供一些新的工艺的培训。对于拥有新工艺的工厂,也需要开发部门更多的为采购人员提供及时的信息。

三、规范产品质量检验流程和标准

首先,质检部门应对到达仓库的面辅料,按检验和作业指导书的流程完成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对于抽检初判不合格的面辅料,必须扩大抽查比例,确定不合格的产品,质检部门需要第一时间提出并及时与采购人员协调解决,若无法协商解决,则需要高层领导最终裁决能否使用。

经协调确实不能使用的面辅料,及时与供应商联系退货、对涉及索赔与打折的情况也要出具书面的索赔与打折标准,与供应商交涉。如果与供应商不能达成一致,则需要报上级主管裁定最终处理方案,并通知财务、仓库办理相关手续并落实补救方案。

经过协调可以让步使用的物料,由质检部门通知材料仓和生产部门处理的方法(如分批、分色发料使用等)。退货记录及问题报告要记入供应商绩效考核档案。

其次,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所采购的各类面料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并确保按照标准执行。具体有如下几点注意事项:

1.在生产时,检验员必须对本工序所需的各种面辅料进行检验,发现不合格面辅料应及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未经批准擅自投产,需要通过绩效来进行考核。

2.检验员必须对自己所加工的全部产品严格按照本工序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自检,并作是否合格的判断,在确认产品合格后方可流入下道工序,否则应自行返工。如自己无法解决,应及时向部门领导反映,得到明确答复后方可继续生产,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返工时超出考核指标的进行扣款。

3.各工序员工产品加工完毕后,按以上要求进行自检,自检后盖写工号,不写工号的,按返工处罚。

4.对工作责任心强、认真执行“自检”制度,及时发现上道工序产品质量问题并退回上道工序返修的检验员,适当给予奖励。

四、建立提升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制度

通过对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发现质量体系中的不合格项,并通过纠正措施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内审组织方面,由供应商高层任命审核组长,《质量体系审核报告》审批通过后,质量部门负责组织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审核组长负责编制审核实施计划、编写审核报告,并指派审核员。审核员按照分工负责编写检查表,完成分配的审核任务,编写不合格项报告,并配合审核组长的工作。各受审部门负责配合审核组工作,并针对提出的不合格项进行纠正,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

内审程序方面,每年实施一次集中内审,对质量管理体系所有部门实施内审,平时实施月轮流内审,即每月由内审员对各部门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抽查,发生重大质量问题时可随时进行内审。

质量体系负责人每年制定公司下一年度的内审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审核准则、审核范围、审核频次和方法、时间安排等。

1.审核前的准备

a) 成立审核小组,每次审核前由供应商高层任命审核组长。审核组长聘任审核组成员。审核员应具有内审员资格,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且与受审核部门无直接责任关系。

b) 审核组长编制《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交由供应商高层批准。审核计划内容一般包括:审核目的、审核范围、审核依据、审核日程安排、审核要素、内审员分工等,须提前一周下达各受审区域负责人和内审员审核。

c) 审核员按照《内部质量体系审核计划》的分工,依据审核要素和体系文件,做好准备工作,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

2.审核的实施

审核员参照内审检查表中具体内容对受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通过交谈、查阅文件、查阅记录、现场查验等方法收集客观证据,并记录审核证据。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时,审核员应进一步调查清楚,对存在问题的客观性进行研究,力求公正。在审核完成后,审核员应对受审核部门负责人作一次口头报告,报告审核的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3.审核报告的提交

内审后由审核组长提交《质量体系内审报告》,经高层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审核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审核的目的、范围和依据;审核的日期及审核计划具体实施情况;不合格项数量、分布情况、严重程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等。

4.纠正措施的实施和跟踪

受审部门在收到《质量体系内审报告》和《不合格项报告》后,应对不合格项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并实施。审核组长组织内审员跟踪检查纠正措施实施情况,对不能在短期内纠正的不合格项,由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计划报高层批准,交审核组备案。每月由质量部门的内审员轮流查找各部门的不符合项,开具《不合格项报告》交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并负责跟踪验证整改情况。

结束语

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定稿) 篇4

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加强对公司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对公司物品与劳务的流入、货币资金的流出、负债的发生实施监督与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行为,防范采购与付款过程中的差错和舞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本制度适用于湖南赢利达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及下属子(分)公司。

采购与付款控制包括岗位分工控制、采购预算控制、请购与审批控制、验收控制、付款控制,其中请购与审批控制、验收与付款控制是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公司应当按照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规定的程序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并在采购与付款各环节设置相关的记录、填制相应的凭证,建立完整的采购登记制度,加强请购手续、采购订单(或采购合同)、验收证明、入库凭证、采购发票等文件和凭证的相互核对工作。第五条 建立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以保证对采购与付款业务实施有效控制。

1、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的全过程业务,应当实行职务分离控制的岗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品与劳务的请购、审批、采购职务必须分离。公司对物品或劳务的需求应由使用部门提出,经授权人员审批,由采购部门负责采购;(2)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计;

(3)采购订单的订立与审批职务必须分离;

(4)付款审批人和付款执行人不能同时办理寻求供应厂商和询价业务;

(5)物品或劳务的采购部门不能同时担任验收工作;(6)物品和劳务的采购、存储和使用人不能担任会计帐务的记录工作;

(7)审核付款的人员应同付款人员分离;(8)记录应付帐款的人员不能同时担任付款业务。

2、公司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人员进行岗位轮换。

第六条

公司的所有采购业务归口采购部进行管理,非采购部门或个人不得采购各类物资,采购部门也不得采购申请门没有需求申请的物资。

第七条

采购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制度的原则出台采购业务内部控制的管理细则及相关人员的考核方案,加强对采购业务的控制,降低公司风险。

第八条

各子公司在编制经营预算的同时应当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物资及劳务编制采购预算,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

采购预算编制的程序:

生产经营活动中主要物资及劳务由使用部门负责提出预算申请;非生产经营活动中耗用的常备物资与劳务以及非常备物资与劳务,由总经办负责提出预算申请。

第九条 各归口管理部门应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

物品或劳务的归口部门: 物流部:原材料、油漆、化学品、燃料、包装物、外协件、劳保用品、小五金及装卸、运输、配送劳务等 规划部(工业工程部):固定资产、备品备件 总经办:办公用品

第十条 公司采购的验收控制包括数量验收、质量验收两个方面

数量验收:由接收部门责任人进行数量清点,对物资的规格、型号是否与采购订单相符进行验收,与供应商送货单上确认数量,同时录入U8系统;

质量验收:生产物资采购由质量部进行质量检验,出具验收

合格报告,固定资产由规划部(工业工程部)进行质量验收,出具资产验收报告,电脑及办公设备由信息部门进行验收,出具验收报告;

第十一条 采购入库后,采购部经办人员收集相关凭证交财务部,财务人员检查采购合同、U8系统记录、供应商发票、入库单、验收报告是否齐备且相符,据此按规定办理相关会计手续。财务人员还应检查采购业务是否符合采购实物预算。如果采购业务超过采购预算限额,财务经办人员报请财务总监审批。第十二条 采购物资发生退货与折让情况,由采购部经办人员与供应厂商进行协商,提出退货或折让要求,同时通知财务暂停支付相关款项,协商结束办理相关手续。财务部凭采购部、验收部门共同填写的退货退款通知单记录退货、退款。

第十三条 公司在办理采购付款业务时应当遵守《湖南赢利达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

第十四条 财务部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应当对采购发票、结算凭证、验收证明等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及合规性进行严格审核,并检查付款业务是否符合采购资金预算。如果付款业务超过采购预算限额,财务经办人员应报财务总监审批。

第十五条 公司应当建立预付账款和定金的授权批准制度,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

第十六条 应付帐款及应付票据应由专人管理,按照约定的付款日期、折扣条件等要素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已经到期的应付款项必须经有关授权人员审批后,方可办理结算与支付。

第十七条 财务部应当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第十八条 公司审计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对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确定相关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并得到有效执行。

第十九条 采购与付款业务控制审批过程中,授权审批人必须在职权范围内进行,不得越权审批。

第二十条 经办人必须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对于审批人越权审批业务,有权拒绝办理,并应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授权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公司建立对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公司审计部,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审计部应制定相关监督检查规范,明确监督检查人员责任和权利以及监督检查工作的内容和频度。

公司审计部应通过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检查采购与付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项规定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

(一)采购与付款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采购与付款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二)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大宗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行为。

(三)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的管理。重点审查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支付的正确性、时效性和合法性。

(四)有关单据、凭证和文件的使用和保管情况。重点检查凭证的登记、领用、传递、保管、注销手续是否健全,使用和保管制度是否存在漏洞。

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审计部应及时向总经理汇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篇5

一、设备采购方案的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直接采购,监理工程师要协助编制设备采购方案,总包单位或设备安装单位采购,监理工程师要对总承包单位或安装单位编制的采购方案进行审查。

1、设备采购方案的编制。编制设备采购方案,要根据建设项目的总体计划和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采购的设备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方案要明确设备采购的原则、范围和内容、程序、方式和方法,采购方案中要包括采购设备的类型、数量、质量要求、周期要求、市场供货情况、价格控制要求等因素。从而使整个设备采购过程符合项目建设的总体计划,设备满足质量要求,设备采购方案最终需获得建设单位的批准。

2、设备采购的原则。

(1)向有良好信誉,供货质量稳定合格的供货商采购。

(2)所采购设备的质量是可靠的,满足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各项技术要求,能保证整个项目生产或运行的稳定性。

(3)所采购设备和配件的价格是合理的,技术相对先进,交货及时,维修和保养能得到充分保障。

(4)符合国家对特定设备采购的政策法规。

3、设备采购的范围和内容

二、市场采购设备的质量控制要点

1、为使采购的设备满足要求,负责设备采购质量控制的监理工程师应熟悉和掌握设计文件中设备的各项要求、技术说明和规范标准。这些要求、说明和标准包括采购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技术性能、适用的制造和安装验收标准,要求的交货时间及交货方式与地点,以及其他技术参数、经济指标等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设单位向设备设计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2、总承包单位或设备安装单位负责设备采购的人员应有设备的专业知识,了解设备的技术要求,市场供货情况,熟悉合同条件及采购程序。

3、由总包单位或安装单位采购的设备,采购前要向监理工程师提交设备采购方案,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实施。对设备采购方案的审查,重点应包括以下内容:采购的基本原则、保证设备质量的具体措施、依据的图纸、规范和标准、质量标准、检查及验收程序,质量文件要求等。

病历质量控制制度 篇6

1.医院病历质量控制坚持“日自检、周抽查、月科评、季院评”的原则。

2.病历书写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关于病历书写规范》及医院下发《病历若干问题规定》执行,病历质量评价以《医院病历质量评价表》的内容为标准。

3.病案室每月将收回的病案按专业科室分类放置在指定位置,各科室组织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在病案室评审本科上月出院的病历,必须于次月5日前严格按病历评审标准进行病案质控评价(节、假日时间顺延)。存在问题的病历由病案室登记缺陷和错误后,必要时经医务科通知科室去病案室修改。每月未经评审病历不得入档。

4.对部分病历书写不合格的医师,由科主任、医务科提出建议,报分管院长批准后,由人事科负责通知科室对其采取下岗培训,集中时间学习病历书写知识,直至病历书写合格后方可上岗,下岗培训期间发基本工资。

5.医务科坚持每周进行病历或报告单质量随机查房,每次查若干个科室,针对平常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提问和随机抽查病历(或图片及报告单)形式,指出存在的病历(报告)缺陷,指导科室人员病历(报告)书写,以提高病历质量。

高校图书馆采购质量控制探索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质量控制

高校作为法人机构, 对图书馆的采购质量, 应交予学校的采购部门或者图书馆内部予以集中控制。采购方式必须依据采购标准和规范文件来进行质量监控。我国高校图书的采购质量控制, 可分为采购前控制和采购过程控制以及采购后控制这三个发展阶段。

一、高校图书采购前质量控制

高校图书采购前质量控制包括了组织准备、制度准备、资金准备、信息搜集、思想动员、人力培训、预测意外、补救预案等方面。即避免人为的管理与决策失误。

(一) 采购经费控制。

采购经费控制要求高校内部的采购部门制定详细的财务支出计划和成本运作流程。一是完成采购申请, 审核采购项目的有关资料, 确定此次项目的采购数量和方式。组织采购小组与书商进行询价与谈判, 规范采购合同和文件的整理。建立图书供应商的考核机制, 尤其是采购部门要对图书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图书馆亦可实行准入制度, 在供应商提供有效资格的基础上, 采取集中采购, 以节省成本开支。图书馆内部组织监察小组, 予以实地考察。对供应商的资格审查放在第一位, 对书商的实力和信誉等因素必须认真审核。二是图书馆必须了解供应商的服务质量等情况。建立市场调查制度, 对众多供应商采取招标管理, 予以招标会议的组织。时刻监督图书质量、供书周期、售后服务等工作环节。

(二) 规章制度控制。

建立高校图书馆的采购规章制度和图书管理制度。规范图书采购的工作秩序和质量监督。利用相关规章制度来强化控制、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通过图书管理制度, 建立图书采购失误的责任追究办法。对图书购买中犯有重大错误的人员, 实行问责制。定期考核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个人业绩。通过图书管理制度来尽量避免采购工作中的失误。对图书采购工作起到指导和督促的积极作用。

(三) 图书采购准备工作控制。

在高校图书采购质量的控制讨论会上, 邀请专家参加本次工作的会议报告。在会中确定本次图书采购的方向和方式。通过招标合同的签订, 发展高校图书采购的合法渠道, 通过发布招标公告, 使其专业化和集中化。在招标会议上, 还要设定图书供应商的资质标准, 对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双重考核。

二、高校图书采购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控制即指自图书订单生效开始, 至图书到货的过程中, 对图书采购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控制。它包括了对书商图书采购行为的控制, 对到货图书的质量验收, 以及对书商资质的考核与监督。

(一) 采购前图书信息的控制。

开设图书采购的招标会议, 会议将与图书供应商签定图书采购合同。图书馆采购部委员会将与中标的供应商协商探讨, 签订合同。并在会后, 组织相关人员对书商所提供的图书目录信息, 根据本校的专业需求, 予以仔细筛选。尤其, 要针对图书采购的种类与数量, 完成汇总整合。坚持原则, 甄别图书的质量问题, 挑选符合教学科研需要和馆藏建设目标的图书。避免图书订单的盲目性, 科学选择采购复本。

(二) 采购中对书商服务的控制。

采购人员在订单生效之后, 对书商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全程跟踪。书商利用阿里旺旺、电子邮箱、腾讯QQ等联系方式, 对采购信息予以及时反馈。发货流程以先发送图书信息, 后发货为主要顺序。相关人员检查图书, 制定发货成本计划, 以减小误差和节省运费为发货原则。采取分批进货方式。建立合作流程规范, 经检查确认合格的图书要催促发货, 保证图书采购的时效性。监督书商的发货行为, 避免发错书籍或质量偏差等问题, 确保到货图书的质量。

(三) 图书到货验收的过程控制。

到货验收属于图书采购工作中的重点控制对象。具体拆包验收流程为:一是先确定目录清单中的电子目录与纸质清单是否一致而完备;二是外观质量的验收。检查包装是否符合招标书中所约定的要求。在包装上的标签是否完好, 图书是否存在破损和污渍以及包数是否与清单一致;三是清点每包图书的信息。确定清单内容与包内图书信息相一致;四是检查图书的外观, 检查条形码是否清晰, 馆藏章是否加盖磁条, 电子目录与申报目录是否一致。

三、高校图书采购后质量控制

高校图书采购后质量控制即指读者在借阅之后, 向图书馆进行的个人反馈。图书馆在大厅搜集读者的反馈信息, 针对有效的意见完善图书采购目标, 加强对图书采购目标差异性的控制, 适度调整偏离采购目标的采购行为。

(一) 图书质量检查信息反馈。

在图书采购后的质量控制中, 建立校馆两级的质量评估制度。评估期限设置为5年以内。校馆两级的质量评估分为校级评估和馆级评估。校级评估是由图书工作委员会从中组织, 邀请相关图书采购专家, 对图书馆的馆藏予以综合性评价。而馆级评估则是建立在馆内人员之间, 由图书馆领导组织各部门的主任, 通过会议管理, 针对上一年度的图书采购工作, 开设图书采购的质量评估讨论会。不同的是在校馆两级评估体系中, 校级评估侧重于图书采购工作的宏观发展方向, 而馆级评估则属于微观的具体部署。但是, 校馆两级评估的目的一致, 都是以符合图书馆发展和满足高校教学建设为出发点。

(二) 图书采购工作执行信息反馈。

采购人员必须在采购过程中, 实行信息反馈机制。将所采购的图书信息和品种数量予以记录, 根据专业进行采购项目的集中分类。在资金运作过程中, 实行评价总结机制, 将资金的使用计划, 年度采购计划以及图书检验计划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 然后交给采购管理委员会考核经费使用和图书适用等方面的综合指标。图书馆流通部人员要根据新书的借阅情况以及师生的意见作出反馈说明。

(三) 教师学生图书使用信息反馈。

师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读者, 要对图书采购工作予以监督。尤其是那些学科领域的教授以及教研室主任或优秀代课教师等。图书馆采购部可以建立高校图书馆的反馈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 让以上所述的读者代表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意见。按专业设立专门的信息员。譬如在高年级的大学生中组织学生社团, 在其中选择爱好图书, 关心学校生活的大学生做信息反馈员。除此之外, 利用图书馆的网站平台, 设置资料调查程序, 向广大读者征求意见。

(四) 图书供应商的信息反馈。

图书供应商与出版社的业务往来密切, 所以, 更能为图书馆提供前沿的市场信息。图书馆采购部要向图书供应商中的专业人士互相交流, 广泛学习。在图书采购的适用性和学术性上, 要求采购人员及时将反馈信息进行记录与汇总, 并将反馈信息根据具体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 依次为重点解决、次重点解决和一般解决。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经过反馈信息的控制管理, 了解图书采购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发现采购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方案, 优化管理以促进采购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采购中, 利用控制理论和反馈结果, 对图书采购的质量予以严格控制。科学制定工作流程, 对图书采购方式予以有效的集中管理。促使工作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合作, 提高采购质量和效率, 使采购工作得到综合控制, 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骆国润.普通高校图书馆西文馆藏资源的现状与对策[J].兰台世界, 2010, 7

采购质量控制制度 篇8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融合性

对现代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以实现经营活动的效率及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的目标,而编制和实行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及程序;全面质量管理则是企业立足于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采取一整套标准、构建质量体系,促进那些对质量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处于受控状况,以此有效减少、消除及预防不合格,实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

一、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关联性分析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全面质量管理之间存在极大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企业方可开展系统整合,具体来讲,二者存在如下共通之处:

从基本架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以各项和获利有关流程的交易循环为根本,从而合理规划完备的制度体系,并有效贯彻落实;从基本要求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质量管理都十分重视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目标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都致力于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合理的保证,进而产生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形式角度讲,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编制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都必须以书面形式成文,并进行有效的定期的检查评价,以确保相关制度本身的合理有效,以及制度执行的切实落实,对于不合理、不合格者,还须加以及时的矫正;从职责角度讲,企业管理者应对制度的合理构建以及维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以确保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合理有效以及管理权责分工的明确;从过程管理角度讲,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都应充分关注各类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并给予相应的防范;从合规性角度讲,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也均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从结果角度讲,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全面质量管理的执行都应注重持续发展和改善。

二、现代企业整合内部控制制度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步骤

在整合内部控制制度和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走出简单合并的误区,应摆脱“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错误认识,而须将二者的融合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统一有效的整体,实现两大体系整合的终极目标。具体步骤如何实施,还应从如下几个角度入手:

首先,企业应设置推动执行委员会,并推动该委员会的发展和具体事宜的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这二者的整合、修正以及成功执行,其关键就在于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支持、各个业务单位主管的主动参与,以及各部门业务主管和有关人员的共同讨论和投入。这要求企业应在最高管理层的授权之下,成立推动执行委员会,以最大限度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做到“三全”,即:(1)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2)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3)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再者进行文件策划和控制点的整合。质量管理体系对所有书面文件有统一要求,其标准化的精神可应用于两套制度的整合,通过建立标准文件将此两种制度整合成为一套企业特有的管理制度。建立制度首先要进行流程分析。由于各公司的规模、类型、过程各有不同,需根据企业特点确定适宜的业务流程。在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质量管理体系和内控体系的要求确定所需建立的文件。已有作业但没有文件或原有文件内容重复、交叉的,均可借此整合之机进行甄别、梳理和策划,以建立满足需要的文件体系。

然后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采取切实行动,改变企业文化和管理形态。制订企业人、事、物及环境的各种标准,这样才能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衡量资源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推动全员参与,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全员参与。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并且确保企业在推行TQM过程中,采用了系统化的方法进行管理。做好计量检测工作。计量检测工作包括测试、化验、分析、检测等,是保证计量的量值准确和统一,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做好质量信息工作。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应当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质量责任制,设立专门质量管理机构。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要求企业员工自上而下地严格执行。从一把手开始,逐步向下实施;TQM的推行必须要获得企业一把手的支持与领导,否则难以长期推行。

最后风险项目制订详细的控制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所依托的各交易循环组成要素,如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资产管理等,其中的控制要求应融合到已策划好的相应的文件制度中去。沟通与交流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整合后的制度体系应进行系统管理,并搭建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让全体员工能迅速检索适当的文件,清楚了解文件的目的、范圍、操作流程,按照文件的要求正确执行。内部稽核的整合与执行。虽然已经整合为单一管理制度,但由于稽核人员专业不同,在执行审核时会存在一些矛盾。从事质量管理稽核工作的人员对财务或会计面不熟悉,而内控稽核人员对于查帐较为熟悉,但面对实际质量管理标准下的流程及要求,其了解程度却显不足。因此可以成立单一稽核部门,配备具有两种内部稽核专长的人员,妥善分配其熟悉的查核工作。

三、引入税收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控制制度 篇9

一、制定妇幼卫生业务指导计划,有指导人、指导时间、地点及指导内容。

二、对乡镇、社区业务指导每两月一次,每次指导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乡镇。

三、全年每个乡镇至少业务指导2次。

四、妇幼卫生业务指导以妇幼卫生监测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农村孕产妇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妇幼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等为重点进行,同时做好妇女“两病”的筛查基础工作。

五、加大对四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乡镇的督导力度,对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活产儿、出生缺陷及死胎、死产进行严格的漏报调查指导。

六、下乡镇、社区进行业务指导有指导记录、有整改意见。

七、每次的业务指导后的通报,要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县、乡医疗卫生单位及社区服务站。

八、全年的业务指导计划、通报、记录装订存档。

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培训制度

一、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重点内容和培训目标。

二、年内至少举办2期县、乡妇幼专干、社区卫生人员培训班。

三、培训通知经卫生局核准后以文件形式下达至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前3天先在网络上通知培训的相关事宜。

四、培训实行签到制度。迟到、早退或不参加培训的单位和个人,在年终考核中将扣除相应的分值。

五、培训课程,培训资料、内容要有实用性、先进性。

六、培训内容符合我县妇幼保健工作实际,以妇幼卫生监测、孕产妇和0-6岁儿童保健管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新生儿疾病筛查、听力筛查、叶酸投服和“两病”筛查为授课主题。

七、培训前要掌握妇幼专干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培训后要对培训内容进行测试,以检验培训效果。

八、健全培训档案。培训结束后要将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签到册、培训内容、课程表、试卷及培训小结等装订存档。

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制度

1、各类健教稿件必须立足于医学科学,做到科学、准确、真实。

2、妥善保管妇幼保健宣传稿件并及时存档。

3、妥善保管健康教育设备,并定期检查设备性能,随时保持备用状态。

4、完成以下健教工作内容: ①每季至少出一期妇幼保健宣传档;②每季至少举办一期孕妇学校、父母学校;

③利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妇女及儿童聚集的机会,开展妇幼卫生讲课、咨询等活动。

5、重点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要求所辖范围孕产妇、儿童家长健康教育覆盖率达90%。

6、各项健教活动均需作好活动记录。

托幼机构人员培训和定期督导制度

为加强对全县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管理,提高我县托幼机构保健工作的质量,特制定我县托幼机构人员培训督导制度。

一、年内至少举办2期全县托幼机构人员培训班,授课内容要针对托幼机构保健管理、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托幼机构卫生消毒规范等为主要重点。

二、幼儿实行定期检查制度。幼儿每学期开学前,须在妇幼保健站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体检内容包括体重、身高、坐高、头围、胸围、血色素、肝功能等检查。测后要做记录,并进行健康分析,及时矫正缺点。每个入托幼儿应建立健康卡片或档案。

三、托幼机构要了解幼儿疾病史、家族史及生活习惯,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待检疫期过后无症状者,才可入园。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也要参加工作前的健康体检,包括胸透、肝功能、大小便及阴道滴虫检查,无传染病者方可就职。

四、托幼机构要坚持晨检及全日观察制度,认真做好一摸:看有无发热,二看:咽部、皮肤和眼神,三问: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四查:有无携带不安全物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五、每学期要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保健及膳食营养知识,利用宣传栏及时向家长宣传、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对有病的幼儿当面向家长交代清楚采取措施,每周食谱和每季度营养计算结果向家长公布。

六、培训托幼机构保健人员对幼儿的每次查体、职工查体均做好记录,对幼儿体格发育、膳食营养进行评价。

七、对托幼机构每年进行2次督导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各种检查记录(每天消毒记录、幼儿的特殊情况记录、幼儿生长发育图谱、营养评价、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

八、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处理,并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

妇幼卫生信息安全制度

为加强全县妇幼卫生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提高妇女保健工作质量,保障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内数据的质量与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一、全县妇幼保健机构统一使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系统包含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和妇幼卫生监测、孕期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监测等信息资料以及孕产妇和儿童的个人信息。

二、县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城镇社区为妇幼卫生信息系统使用单位,对妇幼卫生系统妇幼安全和保管责任。

三、各使用单位和使用人员对信息系统内数据要严格保密,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对外提供信息系统中的任何信息,不得调用或拷贝信息数据另作他用,日常分析的数据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弃或利用网络传播。

四、各使用单位对数据信息资料应进行分级管理,不同人员管理不同级别的资料。

五、各使用单位须与信息人员签订安全协议。

六、加强信息系统安全和系统维护人员 管理,建立信息保密制度。

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外泄露孕产妇及儿童个人信息资料,违者将给于通报批评,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妇幼卫生信息报告管理制度

一、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的搜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以及质量控制等信息管理工作。专干要高度重视妇幼信息填报制度,落实专人负报工作。

二、认真填报各种报表及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儿童死亡卡。

三、各种资料登记齐全,上报数据及时准确。必备的登记资料有:出生登记,分娩登记、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育龄妇女死亡登记、死胎死产及出生缺陷登记、孕产妇系统管理登记、高危孕产妇筛查记录、高危孕产妇抢救转诊登记及随访记录、培训记录、下对记录,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管理卡、册、新生儿疾病筛查记录、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登记。

四、严格执行报告程序和时间要求。1月10日上报上年第4季度情4月10日报当年第一季度情况,7月10日报第2季度情况,10月10报当年第三季度情况,实行专干例会报表制度,并于表及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表一起上报县妇幼保健站。

五、发生新生儿死亡。要在7日内进行院内死亡病例讨论,并按时填写、上报医疗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

六、加强信息质量控制,保证填报信息的真实、准确。

七、服务信息归口管理,保证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共享。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管理费用卫生信息资料,保证信息安全,依法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八、执行国家有关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和信息系统标准,贯彻落实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

九、开展与辖区内各类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公安户籍机构和民政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协作。

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

1、对高危孕妇进行专册登记、专案管理,并在保健手册上注特殊标记,定期随访,做好随访记录。

2、按高危妊娠的程度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轻度高危妊娠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定期检查、观察处理,重度高危妊娠由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负责诊治。病情缓解后返回,由乡卫生院负责定期随访。

3、凡高危孕妇必须住院监护分娩,中、重度以上高危孕妇必须转送到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住院分娩。

4、凡属妊娠禁忌症者,应送县以上医疗保健单位确诊。

5、提高高危孕妇的监护手段,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对母婴有利的分娩方式、决定计划或适时分娩,确保母婴安全。

6、高危孕妇的产后访视,由乡以上医疗保健单位负责实施。

7、高危孕产妇实行专人管理,责任到人,全程追踪随访。

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

一、各辖区内发生孕产妇死亡,要立即进进行调查,填写相关资料,并在24小时内向卫生局及县妇幼保健站报告。

二、各医疗机构院内发生孕产妇死亡之后,要配合妇幼保健站调查并提供孕产妇死亡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及病例摘要,认真组织院内孕产妇死亡病例讨论和评审,确定死亡诊断和评审结论,填写《孕产妇死亡调查表》等相关资料,3日内上报县妇幼保健站。

三、孕产妇死亡之后需进行县级评审。

1、成立县级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医疗保健机构妇产科、妇幼保健等相关人员组成。评审有县卫生局牵头、县妇幼保健站组织,邀请县孕产妇死亡评审小组参加,分管妇幼卫生的副局长主持评审会。

2、评审组专家根据孕产妇死亡调查资料进行个案分析,明确死亡诊断,根据发生孕产妇死亡过程中医疗、保健、诸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或干预措施,最终完成孕产妇死亡评审个案分析报告。

3、经市级讨论评审后,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并备案。

四、严格按照《孕产妇死亡评审规范》和孕产妇死亡评审的十二格评审标准和程序进行,做出明确死因诊断及评审分类。

1、可避免死亡:根据本县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以及个人身心状况,应能得到妥善处理,但其中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造成的死亡。

2、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限于本县医疗保健设施、技术水平或个人家庭缺乏卫生知识,拒绝卫生指导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死亡,如改善上述条件可避免死亡。

五、评审方法

1、县级孕产妇死亡评审一季度评审一次或随时进行。

2、评审内容主要为病例讨论,明确死亡原因和基础疾病,总结医疗保健中的经验教训,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

3、按照“十二表格”及“三个延误”理论进行。

新生儿死亡评审制度

新生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掌握新生儿说完资料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死亡,保护新生儿健康,并为制定新生儿生存、保护战略措施提高依据。

一、建立健全新生儿死亡评审机制

1、成立金塔县新生儿死亡评审领导小组,主管妇幼卫生保健的副局长任评审小组长,聘请县直医疗机构儿科、内科、妇产科、妇幼保健等专家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妇幼保健站。

2、县级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工作。发生在辖区内及医疗机构内所有新生儿死亡均应在7天内填写《医疗机构新生儿死亡调查表》,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县妇幼保健站。

3、各单位均应制定相应的新生儿死亡管理制度。院内发生新 生儿死亡之后,要认真组织院内新生儿死亡病例讨论,明确死亡诊 断,开评审会时提供新生儿死亡全部原始病历复印件及病例摘要。

4、县妇幼保健站组织评审专家对本县医疗保健机构所有新生儿死亡进行评审,并收集评审组负责完成的“新生儿死亡评审分析报告”、新生儿死亡总结报告。

二、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对象

凡发生在本县内各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全部新生儿死亡。

三、新生儿死亡评审程序及时间

每季度评审一次,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审时间,完成所有新生儿死亡评审后2周内,要将“评审分析报告”、“评审总结报告”上报县卫生局和市妇幼保健站。

四、评审结果分类

第一类:可避免死亡。根据本县医疗保健实施,技术水平及个人身心状况是可以避免的死亡。但某一环节处理不当或失误而造成的死亡。

第二类: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由于本县医疗保健实施、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或因个人、家庭经济困难或缺乏基本 卫生知识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造成的死亡。这些死亡可因改善上述条件而避免发生。

五、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内容:(1)新生儿死亡的死亡数(2)新生儿死亡的漏报数(3)卡片完整率。

2、质量控制的标准:(1)死亡漏报率<10%(2)死亡错误率<5%(3)诊断率<5%

3、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县妇幼保健站负责新生儿死亡报告评审制度的质量控制,每年对活产数、新生儿死亡数等均进行漏报调查,每年组织一次全面质量控制。

六、汇总分析

县级评审领导小组要定期进行新生儿死亡汇总分析,针对死因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工作制度

一、由卫生局指定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妇幼保健站负责全县《出生医学证明》的发放、管理和监督工作。

二、具有《出生医学证明》签发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统一到县妇幼保健站领取《出生医学证明》,妇幼保健站需做好登记记录。

三、《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单位,应有两名经过市卫生行政部门培训、考核获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的人员负责签发和管理工作,分别负责登记、填写《出生医学证明》及审核、签名,并盖名章、加盖“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

四、《出生医学证明》的填写必须内容准确,签发人用钢笔或碳素笔签名,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

新生儿姓名应根据新生儿父(母)或其监护人申报的姓名填写,用字准确。新生儿性别、健康状况、出生地点分类,应根据接生医生提供的新生儿出生时基本情况,分别按照要求填写。

新生儿父母姓名、身份证编号必须依据公安机关签发的有效身份证件填写。

五、《出生医学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无效:

(一)无签发人签名或未盖名章的;

(二)被涂改字迹不清或项目填写不真实的;

(三)私自拆切《出生医学证明》副页的;

(四)未加盖“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的;“出生医学证明专用章”未在公安部门备案的;

(五)《出生医学证明》为非法印制的。

六、因签发单位的责任导致原《出生医学证明》无效的,签发单位应及时给予出具相关证明,到指定单位换发有效的《出生医学证明》。因当事人的责任导致原《出生医学证明》无效的,可向原签发单位提出申请,由原签发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到指定单位换发。

《出生医学证明》换发后,原件自换发之日起作废,并由换发单位收回存档保留。

七、《出生医学证明》因遗失、被盗等原因要求补发的,应向 原签发单位提交书面申请、父母双方户口簿及有效身份证,经核实,情况属实的,原签发单位给予出具相关证明,到指定单位补发。并在《出生医学证明》副页上注明“补发”字样,同时填写补发登记。补发办法如下:

(一)未办理户籍手续前遗失《出生医学证明》者,补发《出生医学证明》正副页;

(二)办理户籍手续后遗失《出生医学证明》者,只补发《出生医学证明》正页。

补发《出生医学证明》只适用于1996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婴儿。

八、《出生医学证明》的换发、补发工作由县妇幼保健站负责。

九、在不具有《出生医学证明》签发资格的助产技术单位及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分娩的新生儿,统一到县妇幼保健所领取《出生医学证明》,需携带如下材料:新生儿父母双方身份证、户口簿、母子保健手册,接产医生出具产妇姓名、新生儿出生时基本情况的证明材料及产妇病例首页(在医疗保健机构以外分娩的新生儿除外),均须加盖本医疗机构公章。县妇幼保健站要将证明材料及病例首页备案保存。

十、新生儿父母或其监护人,凭《出生医学证明》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户籍登记机关办理出生人口登记手续。非父母户籍所在地出生的新生儿,仍凭出生地医疗或妇幼保健机构签发的《出生医学证明》,在父母户籍所在地的户籍登记机关办理出生人口登记手续。不得以异地《出生医学证明》换取办理出生人口登记地的《出生医学证明》,以免造成重复办证。

十一、户籍登记机关在办理新生儿户籍登记时要依法查验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对取得有效《出生医学证明》的予以办理户籍登记,并保留《出生医学证明》副页作为户籍登记的原始凭证。

十二、《出生医学证明》由卫生部统一印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伪造、倒卖、转让、出借和私自涂改,严禁使用非法印制的《出生医学证明》。

十三、《出生医学证明》的发放单位要建立“发放登记簿”。发放《出生医学证明》时,要按序号发放,在“发放登记簿”上进行详细登记,留存《出生医学证明》领取人签字,留存婴儿父母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经手人要签字。

十四、应当妥善运送、保管《出生医学证明》,因意外导致潮湿、破损或丢失的,应将其数量及编号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作废。

十五、各签发单位要定期将签发情况上报到县妇幼保健站进行汇总,并将表格内容填写齐全。县卫生局定期检查、监督,对不按规定完成《出生医学证明》的签发、补发工作的机构,将予以取消签发《出生医学证明》的资格。

十六、各《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单位要严格执行收费标准并将收费标准进行公示,禁止超标准收费和搭车收费,一经发现将严肃查处直至取消签发资格。

十七、我县具有签发《出生医学证明》资格的医疗保健机构有:县妇幼保健站、县医院、中医院、博爱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

十八、签发《出生医学证明》的单位及办理《出生医学证明》的人员,应严格执行换发、补发、签发和管理等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如出具虚假《出生医学证明》或其他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责任并予以处罚。

乡镇、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制度

1、认真贯彻《母婴保健法》及配套法规,积极开展母婴保健服务,做好辖区内妇女儿童保健工作。

2、根据卫生局及县妇幼保健站工作总体部署,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掌握本辖区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本乡镇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主要死因,完成管辖范围内妇女儿童健康基本信息的收集、分析、总结和上报。

4、严格按照《甘肃省乡镇卫生院产科建设标准》、《金塔县孕产妇管理制度》及《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等要求,做好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重点做好高危孕产妇筛查及管理,加强产科标准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

5、按照《儿童系统化管理制度》开展辖区内7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及体弱儿管理等工作,做好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开展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帮助危重、疑难病儿的转诊;指导村级妇幼保健人员做好儿童保健宣传及健康教育。

6、认真落实妇幼卫生监测各项工作制度,按照《妇幼卫生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本辖区孕产妇死亡、5岁以下儿童死亡及出生缺陷监测工作,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漏报调查,及时上报县妇幼站。

7、建立村级考核评价机制,负责对村级妇幼保健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统一各种资料、规范服务内容,并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

8、定期培训村级人员,开好村医例会,指导村级人员做好妇幼卫生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及妇女、儿童健康教育等工作。

9、定期进行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的讲座及健康咨询活动;做好辖区内青春期女性及育龄妇女的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保健医疗指导,对待群体性的问题实施群体指导。

10、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适宜技术。

11、对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的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村卫生室妇幼保健工作制度

1、根据卫生院妇幼保健工作总体部署,做好本村妇女、儿童保健各项工作。

2、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按时参加卫生院乡村医生例会和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3、了解掌握本村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好本村妇女、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

4、做好本村新婚妇女和孕妇的摸底、登记工作,上报乡卫生院统一管理。并及时进行卫生宣教,督促其及早到卫生院进行早孕健卡及妊娠各期的检查。

5、认真按照《金塔县村级妇幼卫生监测工作制度》要求,健全、规范各种登记记录,做好出生儿童、死胎、死产、出生缺陷及5岁以下儿童、育龄妇女死亡的调查登记工作,并及时向乡卫生院报告,以便及早做好死亡调查上报等工作。

6、积极配合上级单位做好各项临时性工作,配合做好妇幼保健各种调查、儿童体检及妇女病查治等工作,对患病妇女、儿童给予治疗并定期随访。

7、按照卫生院安排,做好产后访视及母乳喂养指导工作,发现母婴有异常情况及时转乡镇卫生院处理。

8、对村办幼儿园、托儿所进行卫生保健业务指导和健康教育。

儿童系统化管理制度及体弱儿管理制度

1、负责本辖区儿童系统化管理工作,掌握0-6岁儿童基本情况。

2、按照规定的“4:2:1”体检程序,定期检查,即1岁以内分别在3、6、9、12月龄各体检一次,1-3岁每半岁体检一次,3-6岁每年体检一次,必须由内、儿科临床大夫参与体检,认真填写儿童体检卡、表、册。

3、统一按WHO规定年龄体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

4、认真进行体检者的资料统计小结,各种数据必须符合可靠性、科学性、准确性。

5、筛查出的体弱儿,造册登记,实行专案管理,体弱儿应建立专案卡,及时治疗、矫治。

6、结合健康检查,进行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及防治、科学育儿指导等工作,提高群众的家庭自我保健和优生优育能力。

7、在认真做好系统化管理工作指定内容任务的同时,认真完成其他儿童保健指令性工作。

8、儿童体检工作,各乡镇由乡镇卫生院组织,和村级共同配合完成。城镇社区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完成。

9、体弱儿管理对象为出生低体重儿、早产儿、婴幼儿佝偻病活动期,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中度以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性及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小儿,长期腹泻等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的疾病儿。

10、体弱儿管理办法:

①建立专案管理登记,根据每个体弱儿的特殊情况,督促定期复查治疗,定期随访,并做好详细记录。②根据患儿发病原因,指导喂养及护理,并教给家长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③疾病愈后及时结案,并及时转入健康儿童系统管理。妇幼卫生工作例会制度

一、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妇幼卫生督导、管理工作,认真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结合实际,以会代训,开展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妇幼卫生工作管理水平。

二、每年召开1-2次全区医疗保健机构院长联系会,审核妇幼卫生工作计划,研讨全区妇幼卫生工作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区医疗保健机构分管院长、妇产科主任、妇儿保医生、妇幼卫生信息人员参加的妇幼卫生工作例会,检查信息工作质量和工作指标完成情况,了解全区妇幼卫生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及工作要求,布臵下阶段工作。

四、参加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例会,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和实施。

妇幼保健工作例会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积极开展业务及相关法律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二、妇幼保健工作例会每月底举行一次,全区各医疗单位参与。

三、例会总结全区妇幼保健工作,了解母子系统管理情况并以会代训对全区妇幼保健人员进行理论培训。

四、对全区妇幼保健工作进行考核,平时考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

上一篇:江南古镇说明文作文下一篇:独一无二的我的作文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