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共11篇)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 篇1

临床检验报告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临床医生及患者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但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误区是:“检验报告是检验科出的,检验科理应对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随着近年来检验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要实现准确,及时,完整的临床检验报告的质量目标,实验室质量管理要覆盖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环节,而分析前质量控制,虽然处在检测标本入科之前的环节,但却恰恰是最重要的环节。据有关资料分析,分析前所产生的误差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80%,并且这种误差是检验仪器、试剂、质控品等无法解决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一谈分析前质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首先,让我们来按照时间的顺序,界定分析前环节。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时终止的步骤,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标本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进行传输。这一系列的步骤都是分析前环节。如果说,一次检验分析,反映的是患者在特定病理生理时刻的特定标本的特定检测指标的定量或定性结果的话,那么,控制检测前的所有的变量,是获得一次准确检测结果的前提。这就是分析前质控的内容。

卫生部临检中心2012年就分析前质量控制,制定了分析前质量指标,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检验项目的申请是否适当有效;患者和标本信息识别;采集标本的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标本运输与接收的操作符合规范要求。每个部分中又相应制定了多个评估指标,比如,检验项目的申请是否恰当有效就包含:1.医嘱录入错误率;2.申请医生的身份不明确率;3.申请科室信息错误率;4.申请不易识别率;5.申请单上患者信息错误率五个指标。不难看出,分析前环节的实施者是临床医护人员及患者。是检验科之外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却是最难控制的环节,那么要做好这个环节的质量管理,检验科与临床之间的密切配合和沟通必不可少。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认为下列这几方面是必须要沟通和合作的事项:

一.密切临床沟通正确选择检验项目

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开立医嘱是使检验结果发挥其临床价值的前提。不同的疾病有其不同的病因,同一种疾病不同病程有其不同的病理表现,所谓特异性诊断实验就是检测根据不同病因,不同病理产生的标志物而设计的实验方法。用于疾病的诊断,临床医生必须对实验的方法学原理、临床诊断意义及干扰实验的生理、病理、药物等因素有较深入的了解。例如:参考书籍介绍诊断心肌梗塞时有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三项实验,但实际上三项实验在不同病程所得结果是不同的。肌红蛋白多在发病的6~12h出现阳性结果,而肌钙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分别在发病的12~32h和20多~70小时阳性率最高。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试验的窗口期选择实验,不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负担,还会做出错误判断。

检验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学科信息更新率非常高,临床医生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很难有时间对检验医学有全方位、深刻的了解,这就要求我们检验师与临床医生一起,不断进行检验方法学的临床价值的探讨,优化出最直接、最特异、最经济的项目或项目组合提供给临床并不断主动与临床沟通,接受临床的反馈。

与临床医生沟通的第二个问题是提供检验结果的参考值,临界值,危急生命值及如何准确判断分析。2012年12月25日,卫生部颁布了《部分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基于中国人群的参考区间的卫生行业标准》,并要求医疗机构实验室自2013年8月1日起参考使用。这个行业标准的发布,对国内临床检验医学意义非凡。因为,在此之前,国内多数实验室开展的常规项目,无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为临床提供的参考值是厂家制定的,溯源均来自外国人群。众所周知,参考值是判断实验结果有无诊断意义的标准,不同检测系统,不同人种,甚至不同地域的参考值是不同的。

与临床医生沟通的第三个问题是要求医生认真、准确地开立检验医嘱,讲清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有可能干扰实验室检测或影响检验结果的用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

二.耐心辅导患者配合标本采集

标本来自患者身体,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状况、生理状态、病理变化、治疗措施等对标本的质量至关重要。所以,在采集标本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行为辅导,就成为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绕不过去的环节,实验室有必要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并通过他们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培训。影响检验结果的生物因素均来自患者的生活习性,比如:

1、饮食:

一顿标准餐后,甘油三脂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固醇增加5%左右。饮食结构的不同,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高脂肪饮食会使甘油三脂大幅度升高,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和尿素值升高较多。所以,在标本采集前的规定时间内,临床医生应建议患者选择不影响检测的饮食。

2、运动:

运动消耗体内储存的ATP及通过有氧和无氧代谢产生的ATP,同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人体处于与静止时不同的状态。马拉松运动员跑完一个马拉松全程45分钟后,其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酸、尿素、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检测指标可比运动前升高1倍以上,ATP肌酸磷酸激酶转移酶甚至可升高4倍以上。为了避免对实验室检验结果的误差,将避免剧烈活动、禁食12h后的采血作为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屡屡遇到临床随意,随时采血送检的状况。

3、刺激物和成瘾性药物:

刺激物和成瘾性药物通过各种复杂机制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表现为多种实验室指标的升高或降低。比如咖啡因可使血糖、儿茶酚胺等升高,烟草的有效成分一氧化碳结合血红蛋白的增高进而使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增高,酒精可使乳酸、尿酸升高,血糖减低等。因此: 建议医生应嘱咐患者采血前4h勿喝茶或咖啡、勿吸烟饮酒;并且要尽量了解病人对刺激物(烟、酒、茶或咖啡)和成瘾性药物的接触史,供评价检验结果时参考。

三.规范标本采集保证合格标本

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长期受到采集过程不规范造成的不合格标本影响检测事件的困扰,如何保证标本采集过程的质量,检验科对临床护士的培训督导负有责任。今年上半年,实验室与护理部合作,对全院护士进行了标本采集规范培训,内容包括了标本采集的整个过程,包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采集与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及抗凝剂或促凝剂的应用等。

采集标本的时间对于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密切相关;用于血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改变; 采血量对于某些实验项目要求严格……。这些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概念,通过培训使临床护士有了深刻认识。

四.重视运输和储存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 篇2

1 教学实践

1.1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基础知识提前安排教学

为了保证检验质量控制知识贯穿于各项检验方法学中, 我们对传统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最后教学章节的内容, 即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各项检验技术学的前面组织教学。首先为学生建立检验质量控制意识,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质量控制技术。

1.2 为学生安排重复性实验机会, 提高其实践操作的精密度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分析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精细技术学科, 主要是 (超) 微量的定量分析,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习惯性、规范化的操作技能, 对于其以后的工作质量尤其重要。对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而言, 使用刻度吸量管、微量加样器与分光光度计等, 应该是最基础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 以滴定技术章节内容作为训练基本技能的基础。滴定技术看似简单, 但是学生要做到正确判断滴定终点, 准确、熟练地控制好滴定终点附近的加液量并不容易。在临床实际测定过程中, 微小的加量误差都会导致临床意义截然不同 (如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因此, 即使是简单的滴定技术在教学中也不能简单处理。

在血清钙EDTA滴定法、血清氯化物硝酸汞滴定法、血清碳酸氢盐酸碱滴定法的教学实验中, 要求每位学生对检测样本平行测定10次, 并对10次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算全距、标准差 (s) 、变异系数 (CV) , 评价实验的精密度。学生实验的精密度CV≤5%为优秀, CV在5%~10%范围内为合格, CV>10%为不合格。教师要求学生将全距与临床检测项目的参考范围上下限差值进行比较, 让学生通过两者的相互比较受到自我教育, 操作者的重复性误差会导致临床上不同的处理结果。例如, 血清碳酸氢盐酸碱滴定测定要求操作者的重复性误差很小。

通过数次实践训练, 学生深深地体会到, 相同操作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滴定测定, 要获得良好的重复性并不容易, 必须经过刻苦练习, 掌握好操作技能, 积累一定的经验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测定结果。

在光谱分析技术教学中, 我们也适时提供实验条件, 要求学生对实验精密度进行评价。

1.3 用室间质量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实验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度

随着技能训练次数的增加, 学生的操作技能熟练程度也会不断提高, 实验精密度会逐渐达到要求的水平。但实验精密度高并不意味着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好。为了发现与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操作习惯, 评价学生实验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程度, 我们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 将教师与教学班级全体学生作为一个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作为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者, 每位学生相当于一个独立实验室。每次定量分析实验中, 全班学生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 对同一未知浓度的标本进行测定;教师现场将学生测定的数据填入相应表格 (略) , 保证数据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探讨

孙静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启发式教学法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 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法, 忽视启发式教学法的作用。现就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研究, 并针对新时期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启发方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B

在我国的教育界, 启发式教学法是最常见的概念之一, 它是针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出来的, 那么何为启发式教学法呢?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获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识原理及客观规律, 精心设计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探求真理,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素质, 增长才干的教学方法。它不同于注入式教学法, 不是将学生当做盛装知识的容器, 向其灌注大量现成的概念、原理、公式之类的知识, 而是引导学生发现

的真实性;数据经统计学方法处理, 计算x、s与CV;观察学生测定数据有无超过x±3s范围, 如果有, 则剔除超过数据, 再用保留数据计算x、s与CV;如上重复, 直至没有超过x±3s范围的数据。此时, x作为总体靶值, 学生测定数据位于x±2s范围内为合格, 否则为不合格。经过如此数次评价, 可以评价学生与总体水平离散程度的趋势。例如, 某学生数次测定值都大于x, 甚至有数据位于x+2s之外, 表明该学生测定水平总是偏高。

总体靶值水平也可由实验指导教师或选择学生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测定确定。根据CLIA′88的判定规则评价学生的离散程度。

应该指出, 一般情况下, 学生进行的教学实验条件达不到临床实验条件, 总体靶值水平与实际值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或许是较大的误差。但是, 对于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 整个观察体系中存在的系统误差基本相同, 所有个体测定值应该趋向集中于总体均值。所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仍采用总体靶值水平评价学生个体测定结果与总体水平的离散程度。

2 体会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大中专3个班级的教学实践, 我们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 将检验质量控制技术作为课程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各项检验技术的前面组织教学, 这种教学安排: (1) 有利于各项检验技术的教学, 如教师能够更好地讲授各检验项目的方法学评价, 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具体方法的线性范围、重复性试验指标 (如RCV、OCV等) 、回收率、干扰误差等概念。 (2) 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学生有了质量控制意识, 在每项实验操作中就会考虑到影响实验结果的操作因素, 如样本或试剂加量的准文章编号:1671-1246 (2008) 22-0059-02

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1]。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 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 是一门与临床医学与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势必能对学生充分掌握该学科知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确性、反应的温度高低、反应的保温时间与显色时间、比浊分析的混匀手法与次数等。即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一项实验,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怎样做好一项实验。 (3) 有利于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学全过程中适时进行质量控制技术的教学实践, 使质量控制知识与各项检验技能学习过程有机融合。

(2) 运用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实验技能考核评价方式。由于教学过程运用了质量控制技术, 现在, 教师不仅可以用操作行为描述定性的方法, 还可以用精密度、准确度的概念考核学生的实践技能, 使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方式更加全面、科学。

(3) 随着质量控制技术被引入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考核形式促使学生责任感增强, 操作更加认真, 即学生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一项实验, 而且学会了怎样做好一项实验。这正是教师期望达到的实践性教学目的。

(4) 每次实验操作后, 学生不仅可以得到自我评价, 还能参加到以班级为单位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成绩好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参加实验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这对学生是一种激励。总体评价成绩不好, 可促使学生自查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纠正错误, 不断持续改进, 逐渐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5) 教师作为班级质量评价体系的组织者, 能通过实验后总体质量评价全面分析学生的操作情况, 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指导。

临床检验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探讨 篇3

在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室运用各种类型的现代化自动分析仪,并对检测过程采取了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確保检验质量,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因此检验室的质量控制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医院内涵建设的基本内容,并且愈来愈受到医院管理层的重视。本文就医院检验室的质量管理,提出一些看法。

1 坚持做好室内空间的质控工作,确保检验质量

1.1 加强医院的标准化管理,要严格按照医院医疗管理和检验质量管理要求,创立和改善检验质量管理,确保机制,对检验室的工作实行全过程的监控,主要检测室的质控记录和空间质评成绩。发现隐患,及时提出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 实行对机制落实状况的考核和管理,检验工作者要按照医院和检验室的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进行考核,要重视终末质量控制,又要注重每一阶段的质量考核。

1.3 协调好检验室与临床的关系,每个检测项目都有特殊的要求,检验人员应把这些测试要求告知临床,说明它对结果的影响。定期与临床交流,加强其对检验项目的了解,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和要求,并对此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此来相互提升、相互推动,从而为临床查明病因、制定疗效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协调好与临床的关系,对检验室的工作改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尤为重要。

2 加强每一阶段的质量控制

2.1 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排除各种干扰,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采取监控。

2.2 开展室内质控、常规查看项目,同时一定要参加本省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检测前查看仪器的运行及日常维护,把仪器造成的误差降低到最低。

2.3 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核对制度,对检验结果实行查对、核实,好出现结果异常及时复查,并对临床医生分析缘故,确定无误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尽可能的做好分析后质量控制。

3 加强临床检验质量的控制措施

3.1 随着检验仪器的自动化、网络化,产品化试剂的规范化的运用,检验工作者系统化、规范化的业务知识的培训,使检验工作日益改善,现代化的全自动仪器可同一时间检测数七项,基本上自项常规和生化分析,因此要更新传统的管理模式、应用现代仪器,规范各临床检验室,有效降低综合分析成本,使患者能够得到有效和及时医治和康复。

3.2 加强仪器的运用管理,应使用国内有行政部门认证注册的仪器,并按照操作规程规范应用,做好每日、月、年的保养记录,定期保养和维护,以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

3.3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医学检验人员,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结合检验室的本职工作,加强“三严”学习,围绕新的仪器、新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加强与临床的联系,掌握不同疾病的试验观察能力和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标准,掌握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 篇4

近十多年来,我国临床实验室已普遍开展了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采血管人们比较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这些质控多注意到了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问题。现在国内外专家也已注意到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分析前误差通常占整个实验误差的70%左右。一个准确的检验结果应该是在全面的质量管理基础上产生的。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也是重要的一环,对此本文认为免疫室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重视: 1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

全面质量控制是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15189在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要求中,作出了重要的规定。文件将标本检测这一过程划分为分析前质量管理、分析中质量管理和分析后质量管理。在分析中和分析后检验质量控制,免疫室近年已有了较明确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且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室内、室间质控、试剂的商品化均有严格质量标准。但在分析前还有一些检验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如:标本采集前的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及运输过程是个薄弱环节。

据报道,临床反馈不满意的检验结果中,有70%的报告最终可溯源到标本质量不符合要求。由于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医院和科室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涉及到病人、医生、护士、检验人员及运送标本的护工,潜在因素多,是最易出现问题,最难控制的环节,实验室往往难以单方面把握,直接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免疫室应制定“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使用标准采集操作程序(SOP),作为采集、输送、保存及验收标本的指南,其内容至少应包括:检查项目名称;患者的准备;采集何种标本;标本量;是否抗凝防腐;采集方法;采集最佳时间;姿势;采集后的保存方法、输送时间和要求(尤其是一些特殊检查的要求)及条件;容器及其他注意事项。

免疫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

正向管理办法和ISO15189所要求的,实验室要求医生认真、完整地填写检验申请单,讲清每项填写的意义。特别是患者中有可能干扰实验检查或检验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的病理变化、与检验有关的既往史以及留取标本、送检标本的时间等。建立严格的标本送检和接收制度,监控样品向实验室的运送过程,使其运送达到要求:

2.1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因为免疫定量的检测试验是超微量技术,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时间耽搁越短,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2.2 标本完整性和唯一性标识要逐个标本核对条形码的唯一性标志是否完整;检验申请单所填内容与标本是否相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标本类型、检验项目、采集时间、科别;送检标本的量及外观(有无溶血、乳糜、抗凝血中有无凝块等);容器是否完整;采集时间与送检时间的间隔;标本采集后的保存方法(如是否需要冰水送检等)。

2.3 拒收不合格样本在室内设立不合格标本登记簿。详细记录不合格标本的项目、原因、科室、送检人;当送检标本不符合要求,并可能影响检验结果可靠性时,可以拒收。拒收的标准要形成文件;如在特殊情况下,不得不对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进行检测时,应在检验报告单上将标本状况书写清楚,并提醒临床医师对结果解释时注意。

2.4 实行“首接”负责制 对暂不检测的特殊标本处理和超规定时间的样本,要随时登记和交班,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反馈,并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通过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系统,制定每一个环节的质量保证措施,有相应的检查及考核制度及办法。这也是增强放免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方面。3 免疫试验的标本的采集、运送和保存问题与对策有研究表明,从受检人准备到标本采集送检所需的时间约占标本全部运行时间(从病人准备到实验室报告发出)的50%左右,这一阶段的操作是否正确,实验室是无法通过内部质量控制(QC)来进行监控的。要求临床操作人员对各种影响试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

3.1 采血时间的选择 免疫试验检测的激素在24h内分泌量是不同的,具有昼夜节律性,应注明采血时间,如血清皮质醇(Cortisol)的含量有节律性的变化,一般上午最高,下午逐渐下降,夜间及清晨最低。ACTH分泌峰值期在6~10h,低值期为0~4h,增加幅度为150~200%。TSH则变化较小,峰值期在2~20h,低值期7~13h,增加幅度为5~15%。女性激素如E2,FSH,LH,P等应注意月经周期的变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高峰在清晨,但生长激素正相反;呈脉冲式分泌的垂体激素如PRL,GH,LH,ACTH等。为减少昼夜节律带来的影响,使不同患者间,或同一患者不同时期之间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因此采集标本时尽可能避免这些干扰,一般晨起空腹时采集标本较好,特殊抽血时间要在“原始样品采集手册”中注明。因方便病人而采取“来即抽”的做法弊端多不宜提倡。

3.2 采血体位的选择 对于有些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某些心血管系统激素对体位的改变影响非常大,如ALD,Renin,AⅠ,AⅡ的立卧位结果完全不同,故采集标本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和保持体位的一致性。

3.3 采血温度的选择 有些试验对温度特别敏感,采血后要求冰冻送检的有: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ACTH,AⅠ,AⅡ等,标本的采集与保存应在低温条件下完成。

有关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知识 篇5

产品质量检验报告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产品的质量信息,一般是由独立于供需双方的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完成的。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有资格向社会出具公正数据(检验报告)。生产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所做的检验报告,称为第一方(供方)检验报告,由于利益相关,没有向社会出具公正数据的资格。为了保证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和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国家有关部门在确认了检验机构的计量能力后,授予计量认证合格证书,并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加盖CMA章(含计量证书编号和发证日期,证书有效期为五年,下同)。国家计量法规定,对没有取得计量合格证书而作出检验报告的行为,将给予罚款处理。国家有关部门在确认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后,授予检验机构的验收和授权证书,并允许其在检验报告上加盖CAL章(含证书编号和发证日期)。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有以上两个章。对于国家级产品检验中心和省,直辖市的产品检验所,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对其进行国家实验室认可。其它检验机构包括生产企业的实验室,也可申请自愿认可。对认可的实验室允许其使用“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的证章(含编号和发证日期)。以上这些,都是检验机构资质的象征。商业企业在进货验收时,不仅要看检验报告的内容,更要看出具报告的检验机构的上述资质。其中前两个资质是必须的。证明这些资质的章都显示在检验报告的封面上,供使用检验报告的客户鉴别。

打开检验报告,第一页也称首页的信息量最多,也最重要。上面罗列的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制造日期等,是检验报告的基本信息,同时还必须注意下面的重要信息:

检验性质——监督检验和委托检验:

监督检验是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质量抽查检验,检验样品是由检验机构的人员在生产厂仓库或经销商经营点随机抽取,取样有一定的公正性,能较真实地代表产品的质量水平;

企业委托检验,其样品是由企业送达的。样品可以是经企业特殊加工的,也可以是经反复检验合格后才送检验机构检测的,当然也可以是企业质检部门代表厂方抽样后再送检验机构检测的,样品的代表性较差,也不具备公正性。

检验依据——检验所依据的标准:

标准可以是强制执行的标准,也可以是推荐执行的标准;可以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也可以是企业标准或产品技术条件。一般监督抽查多依据国家强制标准,及部分行业标准。而委托检验可以用上述标准,也可以用企业标准,对某些新研制的产品可用“产品技术条件”进行检测,对于出口定制的产品,还可依据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检测。

检验项目——监督抽查的检验项目一般针对危及人身安全,卫生的相关项目和消费者投诉较集中的,存在较大质量问题所对应的项目。而委托检验则是企业针对自己产品的特征,选择相应的检验项目,委托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有一定的针对性,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检验结果—作为国家质量监督部门下达的抽查任务都要求有明确的检验结果:合格或不合格。而委托检验如果检验项目不全,一般不作合格与否的判定。在检验报告中只表达各单项检验的结果。

以上是检验报告首页上的一些信息,反映了检验报告综合性的内容。在检验报告后面的几页中,还有各单项检验的详细结果。

检验机构为了方便客户阅读检验报告,把检验依据的有关技术要求,标准值都一一列出,同时列出对应的实测结果,便于使用者详细查阅。检验报告后页还有关于部分检验项目分包的说明。

在工商日常监管检查中,对经营单位查验商品质量检验报告时应验看检验报告原件(盖有红章的检验报告)同时保留复印件,而不应仅验看报告复印件,避免所取的检验报告出现复印伪造等情况。

CMA—是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合格的标志,具有此标志的机构为合法的检验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在中国境内从事面向社会检测,检验产品的机构,必须由国家或省级计量认证管理部门会同评审机构评审合格,依法设置或依法授权后,才能从事检测,检验活动。计量认证考核的内容重要是人员的资格(水平)、检验设备仪器的准确、精密程度,是否有必要的工作场地和工作条件,是否有健全的工作、管理规程、规章制度,是否有正确的工作依据和检验方法等。

CAL—是经国家质量审查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的标志,具有此标志的机构有资格作出仲裁检验结论。具有CAL主要意味着检验人员、检测仪器、检测依据和方法合格,而具有CAL标志的前提是计量认证合格,即具有“CMA”资格,然后机构的质量管理等方面也符合要求,由此可以认为,具有CAL则比仅具有CMA的机构,工作质量、可靠程度进了一步。

CNAL—国家级实验室的标志。有这一标志,表明该检验机构已经通过了中国国家实验室认证委员会的考核,检验能力已经达到了国家级实验室水平(CMA、CAL仅表示通过了省级质量技术管理机构的考核、认可。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CNAL”标志在国际上可以互认,譬如说能得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承认)。

以上三个标志任何一个都有效,特别是第一个标记CMA,是国家法律对检测检验机构的基本要求。目前,由于市场竞争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益成熟,也由于为了对付*行业日益高超的作假手段,检测机构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检测能力和管理手段,因此很多检测检验机构都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标志,具备了三个标志所要求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可以理解为具有以上三个标志的鉴定证书,就具备了“三保险”。

《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有效期是否有时间规定

质量检验实习报告 篇6

实习工作让我学会许多,并懂得一定道理,虽然这个工作是枯燥的,但是在工作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责任心,态度等比较抽象的词语。除了遵守一定的标准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变通等。有关于说什么是好工作,我认为在工作过程中你时常感到快乐的工作,总能让你感到快乐与激情的工作就是好工作(或者说你发自内心的喜欢做一件事,而那件事刚好是一种工作,能做这样的工作是幸福的)。

在与人交往上也是,要坚守自己的道德,也要学会一定的变通。即使看不惯某些事,如果自己无法改变,那么坚持自我也是一种品德。

三、结语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的患者选取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0例, 女230例, 年龄在22~60岁, 平均年龄为 (32.5±3.5) 岁, 病程3~14 d, 平均病程 (5±2.1) d;

观察组患者的选取对象为该院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时期的500分尿液样本, 样本中包含男275例, 女225例, 年龄分布在25~66岁, 平均年龄 (36±2.6) 岁, 病程5~10d, 平均病程 (6±2.3) d。

1.2 一般方法

两组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分别进行检验, 统计出不合格样本数量, 计算出不合格率,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诱发不合格现象发生的因素主要是样本的标本量少、送检超时和标识错误。

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因素要做到: (1) 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留取标本的方法、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在患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 (2) 分析前质量监控。首先根据经验编写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再针对不合格因素确定出一整套适用于临床观察的操作规章制度, 对观察组内的500例患者尿液样本进行质量控制, 控制的过程贯穿于样本的采集、运送、交接和退回等各个环节, 规范填写相关申请单和医嘱等[3], 保证患者的疾病类型、体征等基本信息的完整度, 为真实反应患者的病情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 在采集样本前应交代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 不要服用任何药物和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食物, 统一检验器具, 加强对患者信息的管理, 如:姓名、性别、年龄、床号、采集时间、具体病理变化等, 发现不合格样本后及时退回, 减少样本不合格数量。 (3) 加强质量控制措施的力度。对于所有的实验室检验而言, 标本的合格率影响着检验的正确性, 因此在保证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时还要采取相关的制度设施, 为质量控制的效果保驾护航。医院作为主体, 首先要与医护人员进行良好地沟通, 充分听取医护人员的改进意见, 并且对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 使其不断地掌握分析前质量控制的知识内容的要点, 指导医护人员在采集标本之前有效地与患者进行沟通, 掌握标本采集的方法, 在运送中注意对标本的保护。建立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例如本院在标本的验收过程中加强监管的制度, 拒绝收取不合格的样本, 并且将责任分配到个人, 一旦出现转运条件不当、标本采集量较少、采集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 都将拒收此标本, 并责令相关的负责人重新进行采取。对个人被拒收的次数作好记录, 按照奖惩的标准来执行相关的制度。 (4) 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 严格要求检验人员按照操作规范执行, 不断地积累日常工作的经验, 加强本职位的责任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样本的合格率, 并根据相关数据对影响合格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样本污染人数为计数资料, 对比方法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统计分析

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在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和体检患者三种类型的检验中, 出现样本污染现象的分别为8例、4例和7例, 样本污染总数为19人, 在总不合格人数中所占的比值为26.38%;由于样本量少而出现不合格样本的现象人数分别为10例、1例和1例, 总人数为12人, 占总不合格人数的16.66%;送检超时的人数分布为3例、1例和9例, 总人数为13人, 所占比重为18.05%;采集时间错误的各类人数分别为3例、1例和9例共13例, 占总比重的18.05%;另外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的状况也有发生, 分别占总比重的15.27%和4.16%。具体情况如下表。

2.2 两组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率比较

对照组在500份样本中不合格数达到72份, 不合格率14.4%, 而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的观察组内则没有错误现象产生, 错误率为0。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59, P=1.27。

3 讨论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尿液的常规检验比较常见, 并且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对尿液进行常规的检验, 不仅能够对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及时地反馈, 还能反映出其它疾病。但是在检验的过程中[4], 由于标本采留、化验单开具、运送等多道复杂的程序使经手的人员增多, 增加了不合格样本的数量, 给医学检验增加了难度。与其他研究相比, 该研究体现出了科学性, 能够快速地找到问题的所在。该文研究了在该院未实施质量控制之前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具体临床数据, 主要影响样本准确性的因素有样本污染、标本量少、送检超时、采集时间错误、标识有误和标记不清等。他们在错误样本中所占有的比重分别为26.38% (19/72) 、16.66% (12/72) 、18.05% (13/72) 、19.44% (14/72) 、15.27% (11/72) 、4.16% (3/72) , 这一研究对今后开展质量控制对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通过该次研究证明, 在实行质量控制对策后, 尿液常规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可以减少到0, 不合格率明显低于质量控制实施前,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尿液常规检查所具有的无损伤、操作简单、报告快速的特点奠定了其在医学界内的价值。该文所谓的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是指医生从开具化验单到采集、运送、检验最后保存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尿液的化学物质的组成方式极不稳定, 排出体外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物理性质方面的改变, 。因此进行尿液常规检验的最佳时间为采尿后2 h之内送检。另外, 其他因素对尿液常规检验的结果也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例如 (1) 抗生素。抗生素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的影响主要在于青霉素[5]。青霉素能够快速地治愈疾病, 在静滴后6 h内会有76%的排泄量排出, 严重影响了临床尿液常规样本的质量; (2) 维生素C。维生素C是应用较为普遍的药物, 由于其吸收效果较为明显, 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但是维生素C的浓度对不同类型的尿液分析干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另外, 如果维生素C的摄入量较大时, 对测定的结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尤其是在静滴后, 干扰的强度最大, 在静滴后5 h之内, 影响最为明显; (3) 菌尿。菌尿能够影响对尿红细胞的检测。尿红细胞是临床尿液常规检测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印证表明, 菌尿不仅影响着对红细胞的测定, 还影响着尿红细胞的检测结果[6]。 (4) 医护人员往往会忽视最重要的质量控制的对象—患者。患者的饮食、用药、采集都会影响到分析样本的质量。因此对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是检验的根本,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验的正确率, 保证采样标本的合格数量是必行之举。另外, 除了加强对该文论述过的影响尿液常规检查质量因素进行控制外, 还要定期地对医疗诊断中所使用的仪器进行校正检修, 建立完善的设备登记管理制度。

综上所述,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研究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对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常规监控, 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合格数量, 分析出现不合格现象的原因, 此组视为对照组;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对策, 同样抽查500份尿液样本, 统计出不合格数量, 此组视为观察组。将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比。结果 对照组内500份随机抽样的尿液样本中, 共有72份不合格样本, 总不合格率达到14.4%, 而观察组患者则没有出现尿液样本污染的现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质量检测后, 样本污染情况明显改善, 对照组的不合格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另外标识错误和超时送检的现象是对照组产生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质量监控在尿液常规检查中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能够提高尿液样本的合格率,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质量控制,尿液样本,尿液分析仪

参考文献

[1]刘敏.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21) :2749-2750.

[2]李长殷.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 2014, 8 (4下旬版) :375.

[3]李新阳.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4上旬刊) :2376-2376.

[4]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148-149.

[5]王萍菊.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控制[J].北方药学, 2014, 11 (2) :124-125.

[6]冯炜庆, 邹滢.探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医学信息, 2014 (23) :504.

[7]张雅婷.180例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8) :196.

产品质量检验与控制社会实践报告 篇8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输血安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0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1-02由于临床治疗和抢救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输血这一重要的治疗手段,为了保证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做好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在输血检验过程中,血型实验室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血型的质量控制措施,使输血安全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1]。要想做好输血控制工作,就应该严格把控好血源的质量。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1年5月未实施专门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A组),同时选取2011年6月——2012年5月实施专业系统的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B组),2组体检者年龄范围居于18-40岁,年龄平均值为(32.3±5.2)岁。血压为91-131/61-91mmHg,腋窝温度低于37.5℃,所选人员身体健康,无人患过慢性病。

1.2方法首先检查和核对供血者的资料、血液情况、血液包装袋和标签,确保核对无误后再将血液入库。然后要做好血液贮存过程中的各项质量控制工作,要控制好包括冰箱温度等各方面的条件,保持冰箱温度在2-6℃之间,并进行相应的记录。为了进一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核对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标本,并对受血者的血型进行鉴定,A组在输血检验过程中仅行常规质量管理,B组实施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随访并统计2组1年期内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对两个不同时期统计研究的A组和B组志愿者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过程中是否实施质量控制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统计。未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的A在因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配血及配血前后消毒问题导致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事件共210例,远高于实施了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后发生输血安全事故B组的30例(P<0.05或0.01),提示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专业系统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保证输血的质量,减少交叉配血和输血传染病的发生,见表1。

表12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原因统计(n)

事故发生原因1A组(n=750)1B组(n=750)1P职业暴露145101<0.01输血传染病问题160111<0.05配血问题145101<0.01输血前后消毒问题160111<0.053讨论

3.1严格做好输血适应征的控制工作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抢救过程中都会经常应用到输血这一治疗手段,是保证治疗和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但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输血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HIV、HCV、HBV的等传染性疾病的能够通过输血传染给患者[2]。为了有效避免发生该类现象,应该控制好血液的来源,筛选献血者需要进行的血液检验项目,严格检测患者的血液指标,明确患者的血型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各项指标,以便能够保证输血过程的顺利性和输血结果的可靠性,尽最大可能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以上措施不但是临床常规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能够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如果患者病情仍然具有传染性,医护人员应该对其进行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员,隔离时还应该加强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为了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成分输血的办法,必须做好输血适应症的控制工作,如果患者病情较为稳定,输与不输皆可,那么应该避免输血,输血时尽量采用成分输血[3]。

3.2输血前检验血标本《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血标本的采集和运输工作做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因而采集和运输血标本时必须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进行血标本采集前要确保患者姓名与输血申请单上申请人的名字相一致,血标本需能够反应患者的免疫状况,如果血标本需要被应用到配血试验中,那么血标本的采集时间应该少于3天。为了避免血标本发生溶血和稀释的现象,对患者进行抽血后,需要做好贴标签、登记等一系列后续工作,然后立即将血液装入试管中并将容纳血液的试管进行标识,并做好认真详实的登记记录。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或者具备相关经验并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将输血申请单和受血者送往血型实验室,由医护人员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核对。为了保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保持实验室内部的整洁和干净,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消毒,除此之外,還应该按时对冰箱的温度进行记录。

3.3做好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一是A、B、O几种血性鉴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尤其在交叉配环节鉴定质量控制至为关键。首先必须确保标准在有效期内,有批准生产文号;其次在实验过程必须依照规范操作程序,如血清与血球比例。在鉴定过程中还需进行正反定型以起到相互验证作用。从临床表现来看,由于ABO几种血型存在的正反定型不合现象出现率较高,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有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以及其他不明原因造成的不合,因此临床检验时必须谨慎排除以上不合现象,若出现不合要重新进行全部试验;二是Rh血型鉴定过程的质量控制。Rh血型系统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有促进关系,因此在输血检验前需进行常规Rh血型检查,定型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以确保血型鉴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本组实施输血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1年的随访,其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过程中存在的输液安全事故发生率较未专业系统地实施输血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的750例体检者事故明显减少,说明对输血检验过程中实施质量干预,能保证和显著提高输血质量和输液安全,建议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蒋利星.血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6):238-239.

[2]朱纯刚.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73-374.

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篇9

摘要: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学检验分析的质量控制有前、中、后3 个阶段的控制过程。医学检验工作者重视分析中和分析后质量控制, 但分析前质量控制具有相对不可控性和隐蔽性,对检测的结果影响较大。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做好医学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

关键词:质量控制;因素分析;标本采集

检验项目的选择应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不但要求临床医生要主动及时了解检验科新开展的检测项目,更要求检验科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临床科室的医生进行沟通,及时向临床医生提供实验室开展检验项目的详细情况,并参加病房查房和会诊,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验信息和合理的检测项目。

1 、检验项目的正确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引进,对于各种疾病的检测有不同的检测项目和方法,对于医生来说 检验项目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诊断和疗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检验项目选择要遵循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2、患者的准备

采集样本前病人按规定准备,是确保分析前质量的重要环节。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要求病人积极配合。

2.1 运动因素 剧烈运动后,肾上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及转氨酶、肌酸激酶活力将升高,胰岛素和血糖等降低,并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血管内溶血。因此,采样前病人处于良好的休息状态至关重要。

2.2 饮食因素 许多生化检验项目如肝功、血脂、心肌酶谱、血糖测定都需要空腹采血,一般控制在12~16h最佳,否则将影响结果的真实性。早餐后测定空腹血糖将毫无诊断价值;空腹时间不足,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结果偏高,而复查后结果正常;空腹时间太长,将使白蛋白、补体、血糖等含量下降。

2.3 药物因素 临床治疗中的大多数药物都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巴比妥类、胆盐、氯丙嗪等药物可使转氨酶、胆固醇升高;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可使血糖、血脂、肌酐等降低。一些降糖、降脂、降压药物常干扰血中生化成份。若用药治疗中确需检查,应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用药种类和剂量,方便日后回顾或参考。

3、标本的正确采集

正确标本采集过程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标本的采集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应避免干扰因素,应注意采样的最佳时间。注意采血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掌握真空采血的正确方法和顺序避免标本溶血,采集样本后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尿液标本留取时、容器应清洁干净、标本应新鲜,不能混入分泌物精液等。

4、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

采血完成后,尽快处理、尽快检测,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因为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对自采标本和外送标本,要注意冬季保温、夏季防止高温变质、避免阳光照射等问题。

5 、标本的验收及处理储存

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专人核对,如标本合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分析,如不能马上分析测定的标本,应按要求将其置于合适温度和环境下保存。对不合格标本应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说明原因并有记录。

6、建立健全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

实验室应向临床提供标本采集、运送、保存指南等书面文件,定期开展讲座和培训新工作人员。实验室各专业负责人应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并进行指导。实验室应建立标本验收制度和标本拒收制度等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规范化文件,应充分认识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研究,总结经验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水平。

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略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我们检验工作人员制定与临床医师积极加强沟通。一个有价值的检验结果需依靠医生、护士、患者、检验者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加强临床医师、护士、检验者的不断沟通和积极配合,并对临床检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授课、发资料等,确保检验标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使分析前质量得到保证。

综上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占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3%。从取得标本到标本送达实验室,检验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临床及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操作规范化,完善制度,使用安全性好质量高的采血用品,保护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安全。要多部门支持,职能部门要对此加以重视,参与及协调,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找出薄弱环节,及时改进,达到预防和控制检验误差的目的,为临床提供即时、准确和可靠的检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参考文献 :

[1]阮桂芝.加强生化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一减少医疗事故与纠纷 中国医药指南

[2]吕珏.浅谈医学检验前质量保证.临床检验杂志

[3]蒋秉坤.临床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

[4]叶应妩、王毓三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5]马斌国.现代临床检验质量保证.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卫生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篇10

【摘 要】笔者以所在旗县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为依据,探讨室内质量控制与室外质量控制方法、内容与目的。

【关键词】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67-01

卫生检验是诸多现场调查、疾病诊断与评估、卫生监督监测、相关科研教学活动关键验证方法,其对样品的检验分析质量直接影响相关活动的工作质量,卫生检验实验室是卫生检验活动核心场所,质量控制是其重要管理工作内容之一[1]。本次研究就笔者所在旗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检验实验室检验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总结探讨。

1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据国家卫生部有关卫生检验实验室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质量管理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计质量控制系统,对实验室检验进行追踪、溯源式质量控制,受控目标包括文件、人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记录、报告等。

1.1 编制质量控制工作程序

编制质量控制程序是质控工作开展的基础,质控工作需有计划性、系统性,质控工作的主要指标包括检验的方法、频次、结果等,质控工作本身其效用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不断改进控工作程序。

1.2 质量控制计划制定与实施

质量控制系统设立之后,为有目的、阶段性的评估质量控制情况,适应阶段性工作内容,为下一阶段质控工作明确方向,质控工作需要制定季度、计划,计划需切实可行。质量控制工作评估可借助国家标准或与其它高质量实验室检测水平进行对比,也可通过盲样检测、留样检测、抽样检测等方法进行直接验证,在更换仪器设备、有新员工入职、标准更新等情况下,应加强质控,维持检验水平[2]。

1.3 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卫生检验质量受文件、技术人员、检验方法与仪器设备、环境等因素影响,质量控制需要有针对性,集中精力确保关键环节质量控制。

(1)受控文件管理:受控文件是指来自于内部或外部,制定执行的为确保卫生检验质量的法律法规、检验标准文件、程序文件以及指导意见等,受控文件是检验的辅助工具,在工作时应确保其时效性。(2)人员控制:①工作人员是卫生检验工作的执行者,具有极强的自我能动力,卫生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工作,其实验内容、目的、方法、仪器设备专业性较强,因此应选聘具有丰富扎实理论知识、经验丰富、分析判断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技术人员,经全面职业技能培训了解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后才可上岗;②在实际工作中,需加强管理,强化质量控制意识[3]。(3)检验方法控制:实验室检验方法随着相关理论、技术、仪器设备不断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实验室应密切关注相关领域动态,认真阅读执行上级通报文件。(4)仪器设备控制:配备符合质量控制要求的仪器设备,其精度、性能、工作状态、稳定性、技术参数等均符合法律法规与实验室要求;仪器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建立归档,认真履行维护、保养、更新、报废、更换制度。(5)检测环境控制:许多样品、试剂、容器、仪器设备等可受外部光线、温度、湿度、声音影响,实验室应据检验需求划分功能区域,正确布置,保障采光、通风、声环境、辐射环境、湿度、温度等均符合检测要求,不仅可利于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还可尽力排除外部环境对检验结果的干扰[3]。(6)试剂与标物控制:据《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与《GB/T 601-2002化学试剂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等相关规章制度配备合乎实验要求质量合格、标准参数恰当的试剂与标物,同时严格管理,做好更新、质检、更换工作[4]。(7)样品控制: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与实验室样品管理条例,执行采集、接受、编号、识别、流转、保密等措施。(8)记录与报告质量控制:记录是记录样品检测流程,具有全程性与可追溯性,需遵循客观真实、详细完整、准确规范、及时全程的原则,报告需执行分级质量控制,逐层签字确认,确定报告样式、内容是否有效。

1.4 溯源标准化

实验室需要将检验内容中涉及标准物质持续不断溯源至国家规定最高基准,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如标准溶液、计量标准、强检仪器设备、大型仪器、校准设备等,定期进行仪器设备标准检验与标准物质检验。针对毒株等危险样本应严格保管,标准菌株须由具有国家认可具有生产资质的机构获得,日常所获的菌毒株须经指定机构认定才可应用。

1.5建立健全执行监督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质量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员,遵照相关工作流程,对检测现场、人员、操作过程、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监督包括日常监督与责任监督,对检验工作的准备、执行、分析、形成报告全程把控,具体细化各流程监督内容、目标,明确责任。

1.6 不确定分度析质量控制

据国家《检测与校准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制定执行不确定度分析工作程序,所有校准方法程序以及校准仪器设备均应涉及不确定度检验内容。

1.7 定期执行内审、效用评定与改进

卫生检验实验室应据质控管理体系,对质控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各项校准、质量检验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定期不定期开展内审自评工作,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室外控制

室外控制包括质量检验活动与实验室质量对比活动,是最有效、最基础的提高质量的方法。

3小结

卫生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综合性管理过程,应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建立有效、科学的质控体系,提高工作人员质控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水泥质量检验工作质量的控制 篇11

【摘要】水泥质量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施工现场水泥材料的正确使用和工程结构的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检测工作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本文从水泥取样、仪器设备的管理、试验环境条件、标准物质、试验操作、比对试验等检测环节出发,探讨了控制水泥检测的几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保证水泥检测工作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泥;质量检测;试验操作;质量控制

【Abstract】Cement quality inspection of the level of qualit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proper use of the materials in the construction site, cement and engineering structures, therefore,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the quality of detection. From cement sampling, equipment management, tes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standard material test operation, than on the test and examination link starting to explore several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control cement testing the accuracy and fairness of the of cement testing data, the cement testing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work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ement;Quality testing;Trial operation;Quality control

1. 引言

在建设工程使用的众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实验室材料检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其检测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正确使用和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认真检测水泥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中,因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众多,所以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协调,提高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2. 水泥取样的注意事项

水泥取样是水泥检测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水泥取样数量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对于袋装水泥,以同一厂家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强度等级、标号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的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对于散装水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车中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

(2)水泥存放与保管符合相关要求。将所取水泥混合样通过0.9 mm方孔筛,均分为试验样和封存样两份,样品取得后应分别存放在密封的金属容器中,加封条,且所使用的容器应洁净、干燥、防潮、密闭、不易破损、不与水泥发生反应,并分别在存放容器上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记,同时标明取样时间、地点、人员或见证单位的密封印。试验样应及时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封存样应密封保管3个月,以备观察及再检测[1]。

(3)水泥取样还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时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准确地检测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检验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检检测时安定性为不合格,但是在过几天的第二次送检检测中却是合格的。这种水泥的安定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安定性的时效性。也正是时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会有争议。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温f-CaO的结构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过程中能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消解,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中的f-CaO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断地减少,而高温f-CaO的密度大,结构比较致密,且表面包裹着玻璃釉状物质,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水化,所以水泥时效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低温f-CaO引起的。因此,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可能会合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都会合格,当水泥中的f-CaO含量过多或者是由于f-MgO以及SO3引起的安定性不合格时,由于它们没有低温f-CaO的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存放一段时间有可能解决由于低温f-CaO而造成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并非意味着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只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f-CaO的产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烧时反应彻底的情况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厂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时间(安定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时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定性争议的产生。

3. 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1)水泥检测仪器和设备是评定水泥质量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技术参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泥质量的评定是否准确、可靠。所以在仪器和设备购入前,应进行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调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对供应商提供的仪器的产品质量、供应能力、供货及时性、处理质量问题的及时性以及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只有高质量的仪器设备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检测数据。

(2)水泥检测仪器的计量校准、检定是水泥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检测仪器在投入使用前均应经过校准(检定或自校),制订检定或校准计划表,按照规定的日期及时送检或由计量检定部门进行现场检定、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仪器的量值只要可能都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无标准的溯源必须经过比对或验证,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按照仪器和设备检定计划表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天平、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胶砂搅拌机、振动台(振实台)、抗折试验机、压力试验机、负压筛、沸煮箱等主要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而且还要对胶砂试模、抗压夹具、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等配套仪器进行认真的自校和校准,自校记录的精度及数据范围应对照标准进行核对确认,仪器和设备满足其标准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

4.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前一天将水泥、标准砂、试验用水放入成型室。试验时,应先测量它们的温度是否一致,并予以记录。对温度的测量是保证试验准确的重要条件。试体成型室对温度、湿度要求相对较宽,容易达到试验要求,养护箱可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也容易达到试验要求,而保证试体养护池水的温度是一个难点。目前很多试验机构仅用普通空调控制室温来达到间接控制水温的方法,由于室内温差等原因,造成温度控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标准要求。最近市场上推出的新型水泥自动控制养护水箱,因价格昂贵,一般试验室无力购买,但恒温水浴池在目前情况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由于它采用水浴方法,可以保证所有试体温度相同,恒温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误差,且价格适中。

5. 试验操作的控制

5.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上筛余物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称取试样需精确到0.01 g。由于试验筛在筛析过程中会被筛析物堵塞筛孔,在规定筛析时间的情况下,筛孔堵塞严重时会影响筛析结果,因此试验筛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标准样品重新标定,当修正系数在0.80~1.20范围内时,可以继续使用,超出范围则应予以淘汰,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2]。

5.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5.2.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标准规定,用于检测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水泥净浆应为标准稠度净浆。所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一定要准确,因为一旦有误,就会影响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对水泥质量的误判,有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因此,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准确测定,成为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准确测定的前提。

5.2.2 凝结时间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测定时间的准确性,水泥净浆稠度仪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试杆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靠自重可否自由下落,无紧涩和晃动现象,试针不得弯曲。当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将净浆装入圆模,轻轻振动数次,去除多余净浆后抹平。抹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可能引起水泥净浆泌水,并迅速将装好的圆模放入养护箱中养护。

(2)初凝时间的测定:30 min后进行第一次测量,当试针沉至距离底板4±1mm时,水泥达到初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终凝时间的测定:初凝后将试件翻转180°,继续养护,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水泥达到终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3)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最初测定时应轻扶金属柱,防止撞弯试针,试针针入位置至少距圆模内壁10 mm,凝结时,以试针自由下落为准;临近初凝时,每隔5 min测定1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 min测定1次,测定时试针不能落入原针孔,判定符合时必须立即重复测1次。对于泌水较多的浆体,在临近初凝时要少搬动圆模,避免振动,否则泌水严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4)测定凝结时间因花时间长,一般中午不能休息,要求检测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特别临近终凝时,需多留意、多观察,并按标准要求测定,靠所谓“经验”判定,误差较大。特别对初凝阶段时间较长的水泥,更要掌握好初凝的变化[3]。

5.2.3 安定性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代用法(试饼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放在100 mm×100 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径为70~80 mm、中心厚10 mm的试饼,试饼表面应光滑,且中间厚、边缘薄;然后放入养护箱,养护箱温湿度一定要达到标准要求,否则会影响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养护温度过高(大于25℃)或湿度不够,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试饼发生收缩裂纹,特别是在水泥比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收缩裂纹(收缩裂纹往往发生在与玻璃接触的试饼底部中间),如果养护温度过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会产生脱皮现象。这些都会造成安定性结果的判定错误。养护后的试件放入沸煮箱内恒沸180±5min,沸煮箱内的水在沸煮过程中均没过试件,且在30±5 min内把水加热至沸腾。

(2)标准法(雷氏夹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装满2只雷氏夹,用刮刀刮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浆体泌水;然后分别用75~80 g配重玻璃压上,放入湿气养护箱中(24±2) h后,沸煮3.5 h,测定两试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两个差值不得超过4.0 mm,即可判定合格。

(3)在安定性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雷氏夹测定结果为准。

6. 定期进行实验室能力比对试验

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比对试验的同时,也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能力比对,通过比对能及时发现质量控制中数据出现的问题,采取有计划的措施予以纠正,以消除实验室检验的系统误差。同时,认真分析比对结果并找出数据偏差的原因所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 结语

综上所述,水泥质量检验除应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检验相关标准,规范操作外,还必须对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控制,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为社会提供科学、公正的检验数据和结果。

参考文献

[1] GB12573-2008,水泥取样方法[S].

[2] GB/T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S].

[3] 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S].

上一篇:公路工程的地质勘察下一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