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途径分析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目标始终都是立体、多元化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具备语文思维能力,并获得认知观念、价值观念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得以出现,这为小学语文教育内容指明了方向。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素养途径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素养途径分析论文 篇1:

“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分析

摘 要:“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切实打造高效的新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真素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自学能力;写作精神;创新思维;分析能力

2013年开始,福建省宁化县各中小学校进行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所谓“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是由“课前学生的前置先学”“课中教师的目标引学”“课中学生的合作共学和教师的释疑导学”“课中学生的运用活学”四个环节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其宗旨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着力于提升学生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笔者积极投身到本县的课堂模式改革中。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悄然地发生了许多改变: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思维也更加敏锐,文本分析也更加到位,发表的见解也更加正确,视野更加宽广。

在前置先学、合作共学、运用活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去追究课堂热闹,培养伪能力,而是要切实打造高效新课堂,提升学生语文真素养。要通过学生的独学、共学、活学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拥有真才实干。如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在课前的“前置先学”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笔者将前置先学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后,学生认真地寻找资料,或借助网络,或借助手头的一些参考书,将前置作业独立完成。例如,在教授诗歌或文言文时,笔者会布置学生借助文下注释或资料书,读顺、读通诗歌或文章。为了在课堂展示中给本组获得加分,大部分学生能在读顺、读通文章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在课堂上学生会自发地进行背诵竞赛。这样你追我赶很快就把繁多的背诵任务完成了。

有时笔者还会这样布置先学任务: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学生会通过上网搜索或查找资料书籍去趣读作者的生平故事,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提前感受到作者的个性魅力。例如,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被贬官的乐观豁达、李白四处漂泊的孤独、辛弃疾壮志未酬的抑郁苦闷、李贺呕心沥血中的哀愤孤寂……这些诗人的经历及特点都是学生在前置先学中归纳出来的。

在课堂展示时,学生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呈现。这固然能体现学生的积极性,但这只是对先学内容作浮光掠影的转述,并不一定能掌握、理解、运用所搜集的资料,也并不一定能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我能力。因此,要能更进一步,扎实地让学生在“先学”中不仅学到了,而且学会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检测学生对先学内容中重要信息的提取、识记。因此,笔者在布置前置先学任务时,提出更高要求,就是学生在展示先学成果的过程中,必须脱稿,将自己在先学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展示给同学。这就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融合先學内容,使先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在前置先学中教师要通过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 在课中的“合作共学”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是“学·导·用”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展示团结协作的风采。例如,笔者在教授《黄河颂》这首诗歌时,课上设置了一个朗诵比赛环节。在制定评分细则时,首先要求每个小组全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背诵。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小组成员优势,多样展示朗诵的再给予奖励分。为了给本组加到奖励分,有的组员提前下载好了朗读的配音,为本组的朗诵营造了良好氛围。还有的小组制作PPT,为朗诵做了精美的背景。有的小组边朗诵边解说……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再加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他们对诗歌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领悟。

但是,对于组内虽然有个别同学较优秀,但其他同学却缺乏合作精神,没有同步发展的小组,教师则要提出要求,做出批评。只有教师在平时课堂中反复地强化合作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逐步加强协作能力。

学习小组在“学·导·用”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也不断磨合,探索本组合作的有效方式。例如笔者在进行名著《水浒传》的读后分享展示课中,要求每个小组先共读同一章节,然后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主讲人和板书负责人。有的小组是这样安排的:一名学生负责提炼重要内容,一名学生进行人物分析,一名学生负责将要点进行板书。并且当其他小组有质疑和建议时,展示的小组合力共同进行解答。这样有效的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当然,在合作探究中教师要时刻引领学生紧紧围绕语文的特点以及语文的言语形式进行探究分析,保证语文味,而不可杂入太多其他元素,致使合作学习偏离语文正轨。

三、 在课中的“质疑讨论”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

“高效课堂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让学生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能力养成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筛选诸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进行“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力求培养学生倾听、思考、质疑和评价的能力。

在“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展示完合作探究成果后,全班同学会针对展示内容做出提问、补充、质疑或评价。而这个环节正是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台下的学生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敏锐地抓住展示内容的优点和不足,在同学展示结束后,提出质疑,或补充并做出评价,教师则是在学生思考不够深入或回答不够到位的情况下进行“释疑导学”。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围绕“孔乙己是如何死的?”这一问题,上台展示的同学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孔乙己死于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一是认为“孔乙己的死和当时社会的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有关”。台下的同学补充:“孔乙己自恃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好喝懒做的性格悲剧也是导致孔乙己死亡的重要原因”。学生质疑、补充,并且多角度解读文本,最后对于《孔乙己》这篇文章的主题理解也更深刻了。

再如,在教授《故乡》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文中“我”和中年闰土的见面的场面描写进行探究学习。我问学生“为什么在描写中年闰土时,作者处处与少年闰土进行对比?”学生围绕在这场见面的经典描写,找到几处对比点:肖像的对比、动作的对比、语言的对比。其中“语言的对比”这一部分内容,学生饶有兴趣。展示的学生抓住闰土对“我”的称呼这一细节描写,揣摩当时闰土的心理活动。他们认为闰土现在是个贫困的农民,用哥弟相称是不符合规矩的,称“我”为老爷才是遵循封建礼法。所以由“迅哥儿”到“老爷”的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年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遭受着严重的摧残。

但有个学生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年闰土见到“我”后,“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这个句子中有个词“终于”,其实写出了当时闰土复杂的思想,他是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才叫出“老爷”的。这个称呼,除了表现中年闰土的“敬”,也透着“冷”。我们之间已经有二十多年未见面,我们之间已经是很“生分”了。闰土当时看“我”的时候,感觉应该是“这个人不是我记忆中的迅哥儿”,所以闰土只能选择一个最合乎当时规矩的称呼。“老爷”这个称呼,表现了我们之间关系的“冷淡”。

当时,这位学生提出自己的这一看法后,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认为他的看法好像很有道理;有的同学却不同意“冷淡”这一说法:中年闰土看到“我”时,是想对“我”热情的,却又不能“热情”,因为这不合封建礼法的。

在学生们争论不休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二十多年未曾谋面所造成的沟通上的障碍也的确是不可能立即消除的,更何况,两个人走的也确实是不同的两条路。同学们还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来证明他们之间的隔膜?通过仔细阅读,学生们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许多“隔膜”的描写。笔者就势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最后学生将视角落在了“又谈些闲天”“无关紧要的话”这些字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一致认为:不同的阶级,森严的等级观念是造成“我”与闰土产生“隔膜”的根本原因。

最后笔者进行了归结:两个人之间的隔膜,除了時间因素外,还有“我们”之间身份、地位、境遇差异都造成了精神的隔膜。“我们”之间只能说些“无关紧要的闲话”。“我”和闰土的心灵已经有了距离。所以“我”很失望,很失落。心里是说不出的“悲凉”!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越来越深。他认为叫“老爷”是规矩,这种等级是不能乱的。这充分说明了他心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已经强烈到迂腐的地步了。

课堂上,学生讨论、质疑,思想得以碰撞,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四、 在课中的“运用活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运用活学”环节是将本节课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加以总结,进行延伸。例如,在教授《醉翁亭记》一课时,笔者在“运用活学”课堂环节中,让学生阅读欧阳修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的节选段。学生在流畅朗读选段之后,能较为准确地进行翻译。学生发现“乐其地僻而事简”中“乐”,与《小石潭记》中的“心乐之,伐竹取道”中的“乐”一样的意思,都可解释为“对……感到高兴”。“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一句中的“可爱”之意,学生马上联想到《爱莲说》中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可爱”之意。学生还发现选段中的“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一句的描写与《醉翁亭记》中四季之景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意,还进一步感受作者欧阳修被贬官却寄情于山水的乐观旷达的胸襟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在“运用活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拓展阅读,不仅让有限的文章绽放无限魅力,还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

在“学·导·用”课堂中,教师进行切实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的教学改革探索,不仅能够打造高效新课堂,还能够使学生从内而外焕发新机,提升语文真素养。这就是课堂改革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田田.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4):62.

[2]王南燕.高效课堂下延吉市第十二中学语文导学现状调查分析[D].延边大学,2016.

[3]雷瑞洲.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253.

作者简介:

钟春红,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宁化第五中学。

作者:钟春红

语文素养途径分析论文 篇2:

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目标始终都是立体、多元化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知识,同时还要让他们具备语文思维能力,并获得认知观念、价值观念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得以出现,这为小学语文教育内容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必须要做好课堂教学优化,本文就此作出分析。

關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现代语文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文审美、理解及运用与思维的培养,突出学生各项能力的养成,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实践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成为了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主要课题,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语文教师给予教学实践足够的重视,注重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这样才能够推动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能力决定着个人的竞争力。语文作为小学重要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优势。小学阶段作为重要的阶段,该阶段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这也是学生成长必备的素养。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随着新课程课改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格局的束缚,尤其要注重工作重心的转移,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前行。

二、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课堂阅读与课外积累相结合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单纯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足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帮助学生轻松学习成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语文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生通过进行大量的积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可选择较为精彩的范文,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诸多名人名篇,对于当前这些作品而言,其内容结构及词语较为精彩,教材中的作品完全可作为范文为学生进行指导。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语文教师可注重引导学生对精彩的内容进行背诵,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积累量,而且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开国大典》这篇文章里,由于小学生没有经历过曾经的艰难险阻,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建国时毛主席激情澎湃的讲话,也无法深入体验到人们当时的心情,针对当前这些难题而言,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研究,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重要内涵,确保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文章,能够从中获取到一定的收获,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确保学生深刻理解毛主席的讲话,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当前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但能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情感,而且对于提高语文实践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保护学生的语文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左右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高下,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他们自控能力不强,对学习的终极目标认识不足,学习行为不稳定,这些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游戏、故事、表演、图画等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在不自觉中把学生引进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式讲一个与本节教学有关的故事,学生在老师设置的教学悬念中,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轻轻松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高年级语文教学则要抓住语文的实践性特点,积极再现文本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我通过多媒体播放悲壮的音乐,并选择五名学生在音乐中进行表演,再现五壮士的英勇行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伟大精神。作业的设计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训练,克服语文学习枯燥的一面,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得发展。

结束语

语文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全面成才的基础,它渗透在语文学科的全过程,需要各个学段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立足教材、适应教育发展,着力研究课堂教学,促进小学阶段学生素养的发展和形成。

参考文献

[1]杨志成.中国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构研究[J].教师发展研究,2017(1).

[2]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本体论归因[N].中国教育报,2017-04-05.

[3]辛涛,姜宁.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建构[J].人民教育,2015(9).

作者:田维荣

语文素养途径分析论文 篇3:

培养高年级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

摘要:语文,一门古老的学科,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而高年级学生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力与理解力,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填鸭式的语言教学方法便会使得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进而使得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导致学生吸收知识能力也大大减弱,不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需要语文教师及时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变被动为主动,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一方面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一方面传授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教师采用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与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习汉语文化的魅力,日积月累地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便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出正确的语文什么情绪。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们懂得运用最基础的语文技能,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再教育。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引言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其素养一般是指以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为主要核心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一系列重要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需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表明,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内容,而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这一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

一、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针对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情况來看,全面激发高年级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其语文知识、完善其框架与体系,是高效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水平与效率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而丰富其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也能为这一单元接下来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教学第六课的《将相和》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将相和》的故事背景为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小学生无法通过文字直观地感受这一段历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电视剧剪辑视频,来让小学生能够立体化、直观化地感受这一段历史的内涵以及“将——廉颇”与“相——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所展现的性格特点,从而激发起浓厚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从而使后期的正式授课流畅无比。再如,在进行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景阳冈》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武松打虎》的影视片段,随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视频来联想出惊心动魄的武松打虎的场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阐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过程,以此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不再单一化,促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不断积累课本之外的语文知识、素材,同时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探究意识,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模式,具有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的作用。课堂活动就是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下完成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不仅消除学生学习不积极的问题,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素质教育效果。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语文学习基础与表达能力,科学分组,每组四人,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阅读文章,了解课文主旨,讨论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展示自我风采。

以《月是故乡明》为例,将作者对故乡的感受作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根据阅读内容,讨论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其中一个小组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认为作者对故乡存在非常热烈的情感,他认为自己故乡的月亮比其他地方的更明亮,体现出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爱意。另一个小组学生是这样表达:作者对故乡不仅有爱,同时还有非常强烈的依赖感。由于每组学生的观念不同,教师可以让各组学生就讨论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并认真听取其他人的观点,完善本组讨论的观点,整合语言,将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更生动的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能力形成。

三、强化写作,读写结合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写作教学,主要是为了之后中学写作铺路,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写作教学,同时,书面表达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在写作时的思维逻辑,促进学生构建、组织框架以及叙事能力提升。在小学高年级的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口头讲解,最后转为文字表述。并且通过多次练习促进口头到文字过渡,使过渡更加顺畅。

比如,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有许多部分会有“读一读,体会文字表达效果”,“分析课文中细腻生动之处,同时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类表达题。利用这些课后练习,让学生用口头表达,练习思维逻辑,同时转化为文字描述,这样就能够达到锻炼学生口语能力以及促进书面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目的。又如让学生读写课文之后,尝试对课文中的一小段话进行改写,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文字,在其中加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延长文章扩展写作,也可以按照原本文章的思路进行表达,或者将长篇文章缩短总结为短篇文章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全面培养并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项尤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玉兰.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37.

[2]钟晓洁.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以东环小学高年级教学为例[J].广西教育,2019(13):70-71.

[3]张华娣.小学生高年级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文存阅刊,2018(10):101.

作者:思德

上一篇:公务员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营销培训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