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对抗机制分析论文

2022-04-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盘作为云时代标志性的产物,以优秀的私密性,强大的储备功能和分享性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用户。360网盘在国内网盘市场的争夺中,以激进的免费战略,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在网盘大战中博得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网盘著作权侵权正在慢慢侵蚀我国新兴的版权保护市场,由于避风港原则的滥用,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直接挑战现行法律。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信息网络对抗机制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信息网络对抗机制分析论文 篇1:

“智慧党建”的数据治理

“智慧党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慧党建”,主要是从政党的组织主体建设角度来讲的。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展“智慧党建”,即以组织要素的数字化为依托,通过组织结构的数字化重构,实现组织内外关系的数字化整合,推动组织功能的整体提升。广义的“智慧党建”,主要是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主体建设角度来讲的。超大规模国家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难题。在多元国家治理体系中,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党的力量如何发挥更加高效有力的领导性作用,这是需要始终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开展“智慧党建”,既是推动党的力量在自身组织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的智能化,又是把党的数字化力量嵌入国家治理数字化生态场景的有效路径和技术杠杆。其中,数据治理既是“智慧党建”开发应用的功能场景,又是关系“智慧党建”全局建设的底层架构。因此,对“智慧党建”的数据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研究的必要。

提升数据治理水平

无论何种类型的组织,在其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必然产生对管理技术的渴求,以维系组织正常运转和机制功能的顺畅实现。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政党,组织管理技术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智慧党建”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以云计算为依托,通过对庞杂的党建数据的处理,优化组织功能、降低组织成本、提升组织效能。

使党建工作可视化。把纸质形态的党建数据用信息化的方式转换成为以图像、图表、动态3D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据形态,这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在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成果。这一成果随之带来的就是党建资源管理的新突破。原来纸质形态的党建资源需要存储空间(场地、温度等条件)、存储知识(档案的分类管理)和专门管理人才(需要经过相当时间来熟悉档案),现在完全可以依托云存储方式实现党建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和及时更新性的管理新形态。在此基础之上,依托大数据技术的计算分析能力,充分信息化的党建数据实际上为党建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直观性的表现形式。这样,原来被日常繁复性工作所遮蔽的党员、党组织的工作状态,在相当程度上就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为党建工作的组织结构、功能设置、工作流程等提供效能导向型的革新方案。

使党建工作可计算。党建资源的信息化是党建工作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组织效能的前提条件,但决非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党建资源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体量,实际上也无法运用大数据技术。数据规模体量小无法发挥大数据技术的计算分析能力,因而也就无法为党建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系统性生态环境。因此,要真正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提升党建工作效能,必须在党建资源的信息化规模体量上下功夫。既要包括已经积累下来的各种资源,又要涵纳正动态生成的各种资源;既要注重对本单位资源的收集整理,又要吸收相关单位甚至社会环境生成的资源。只有拥有庞大的沉淀数据,才能真正形成大数据,并使党员、党组织活动数据的计算成为可能,从而为党建工作的精准化和专业化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

使党建工作可分享。數据的信息化和规模化,是大数据技术运用的基础。与工业时代相比,网络时代数据的主要价值抑或优势之一在于具有可分享性。在工业时代,对政府或企业来说,由于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的技术限制,数据往往具有高度保密性和定向流转性,因为这是建立不对等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从数据价值来讲,工业时代的数据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具有鲜明的排他性和不妥协性。但是在信息网络时代,数据的价值和优势恰恰就在于它的开放和流转。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社会组织或是政府职能部门,只要在网络上留下痕迹,其生成的数据都有可能被平台所收集并沉淀下来。根据社会各主体的利益诉求,这些沉淀下来的庞杂数据在以计算机和网络所构成的算法支持下,就会生成有助于观察分析和决策的信息情报支持系统。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大数据技术实际上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即党建工作必须适应开放式的网络空间环境(即使是局域网也是如此),只有人人都在这一开放空间中活动,人人都成为开放空间的活动主体,由人和组织为节点而构成的数据才能形成真正的网络生态体系,党建工作的可视化、可计算和可分享性等诸多功能才能够实现。

使党建工作可参与。党建数据的开放透明、自由流转,是大数据技术得以在党建工作中运用发挥的持久动力。大数据技术在党建工作中的运用,既是对以往沉淀数据的计算过程,更是对不断更新的数据进行计算的过程。在这里,不断更新的数据是支持从计算到算计的主要因素。如果只是对历史数据进行梳理分析,这是一种计算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想搞清楚历史状况及其对现实工作的影响,但是如果要对当下及未来工作做出远景规划,那么对数据的分析挖掘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强烈意愿的顶层设计,这时作为工作基础性要素的数据库就需要容纳源源不断的新生数据。新生数据只能是在一种开放透明的环境中,在被参与各主体所接受、所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信任体系中才能诞生。如果参与的多元主体对信息网络空间的活动持有消极情绪,甚至采取对抗而非理解、拒绝而非参与的行动,那么生成的数据就会失真乃至被做假。这样的数据被纳入进数据库进而被智能算计出来,就会对实际工作造成误导。因此,在大数据技术被采纳进党建工作中时,实质上对党建工作提出了价值性要求——建构一种以人和组织为核心的信任关系。

使党建工作可场阈化。数据如果没有流动起来,那么就只会成为被浪费的资源,不会成为智能算计时可信的资源。因此,要使数据实现多向流动而非单向或者双向流动,就必须构建一种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空间场阈。在这个空间场阈中,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不同的党员、党组织甚至非党群众在预设的空间结构中实现思想行动的交互和信任体系的建立。事实上,在我们谈论用大数据技术来助推党建工作之时,就应该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备:没有场阈化的工作平台,数据是无法被迅速生成并转换成大数据技术所需要的各种代码的。

构建数据治理机理

在对党建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研判的基础之上,构建可视化的党建工作智能场景,促进党建工作的智能化、智慧化,这是“智慧党建”数据机理应用的主要目标。围绕党建工作的场景优化与效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智慧党建”的数据应用机理可由五大工作运行机制构成支撑体系。

数据生成防护机制。党建大数据的生成积淀和安全防护,是党建大数据应用机理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工作机制。党建工作场景的网络平台化,为党员、党组织日常活动所产生的常规性数据收集保存提供了智能化的工作流程和便利。大规模党建工作数据的生成及其智能化运用,又为党员、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提供了一种更加清晰可见的全貌式、整体性、可视化的组织新模式。但是,大数据的生成和运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党建工作网络平台的数据安全防护问题。在数据的安全防护上,党建大数据与其它类型的大数据对工作场景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安全隐私需求,且党建大数据表现得尤为明显。党员、党组织的各种信息(身份信息、工作信息、内容信息等等)具有典型的政治属性,其对安全防护的需求相应较高。因此,要让党员、党组织放心地使用“智慧党建”平台,首先要求“智慧党建”的后台运行必须拥有可靠的数据生成与安全防护机制。

数据过滤分析机制。在从技术层面建立起了党建大数据的生成防护机制后,“智慧党建”的大数据应用机理的第二步就是要对沉淀下来的党建数据进行过滤分析。对党建大数据的过滤分析,实际上就是一个数据质量的管控过程。数据的品控管理是数据分析、评估、决策、匹配、优化等后续工作机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如果说数据生成防护机制是“智慧党建”的“防火墙”,那么数据过滤分析机制就是“智慧党建”的“过滤器”。并不是所有数据都能够成为有用数据,剔除冗余数据、存留关键数据,这是大数据算法运用的一个必要而关键的工作环节。“智慧党建”的大数据应用机理,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体系。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建构,在规模数据中精选适合于目标分析应用的数据,借以提高数据使用的质量和效能。构建数据采集和分析标准体系,有两个要素必须重点关注。第一个要素是党建工作的目标系统。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就需要什么样的数据来支撑。 “智慧党建”的工作目标系统,是数据采集和分析标准化体系建立的牵引力量。要结合企业“智慧党建”的目标,建立合适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标准化体系。第二个要素是数据的类型。建立数据采集和分析标准化体系,必须对党建大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类。既有一般性的政治要求类数据,又有日常性的业务工作类数据;既有基层组织的整体性活动数据,又有党员群众的个体性轨迹数据;既有在职党员数据,又有退休党员数据;既有国内单位党员、党组织的数据,又有海外派驻单位党员、党组织的数据,等等。科学全面的数据类型分析,是构建数据采集和分析标准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数据评估决策机制。在数据过滤分析机制产生形成党建大数据后,数据评估决策机制就开始发挥作用。这是“智慧党建”大数据应用机理中的一个关键性机制。数据评估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真实性,决定了“智慧党建”能否真正成为党的组织建设和组织治理的科技支撑。数据评估决策机制的建立,需要解决3个主要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根据有效的大数据进行科学的评估?当大数据生成并经过过滤筛选之后,怎样从大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大数据所展示出来的动态直观的数据分布态势进行科学评估,就成为使数据评估决策机制保持正常运转的第一步。在“智慧党建”的工作机制体制中,数据评估机制实际上扮演了“参谋助手”的作用。在科学的数据评估之后,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在评估的基础之上根据党建工作目标需求进行科学的决策?数据决策机制是“智慧党建”的核心工作机制。数据评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党建大数据的量化,数据决策则由党委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下进行综合考量。在党委根据数据评估作出决策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接续环节就是决策的反馈纠正。也就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怎样才能使数据评估决策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并富有自我纠正的组织弹性?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比较好地实现“智慧党建”的决策价值——通过透明化、可视化、可计量的数据决策流程,尽可能避免和克服决策中的“人”的主观意志的过多干扰。

数据要素匹配机制。“智慧党建”的组织价值在于,它通过对党员、党组织活动的数字平台化,使党员、党组织传统的平面式封闭化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变为立体式的可视化组织结构和态势分布。这种直观、可视、透明、立体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态势,为党建要素的精准匹配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组织体系的健全完善及組织效能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在“智慧党建”大数据应用机理中,要使数据要素匹配机制得到确立并发挥作用,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遵循“查漏补缺”的原则,根据党员、党组织的数据画像,对照党的政治要求和组织建设要求,提供精准化的工作指导和内容匹配,夯实党员、党组织的政治基础。二是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组织的固态性与功能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党员、党组织的活动离不开物理化的组织空间。“智慧党建”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对数字化组织系统进行大数据扫描诊断,迅速而直观地发现组织系统内外之间存在的要素搭配不合理的现象,从而能够为从基于功能到基于效能的组织力转变,提供一种基于体系集成的模块化运作的解决方案。

数据功能优化机制。这是“智慧党建”大数据应用机理的一个循环保障机制。它贯通于“智慧党建”的整个应用场景之中,围绕场景优化和效能提升这一核心目标,不断调整和完善“智慧党建”的场景功能设计,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活性和组织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智慧党建、网络党建、互联网企业党建。)

作者:薛小荣

信息网络对抗机制分析论文 篇2:

“云时代”网盘版权侵权问题及规制对策

网盘作为云时代标志性的产物,以优秀的私密性,强大的储备功能和分享性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用户。360网盘在国内网盘市场的争夺中,以激进的免费战略,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在网盘大战中博得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网盘著作权侵权正在慢慢侵蚀我国新兴的版权保护市场,由于避风港原则的滥用,不法分子趁虚而入直接挑战现行法律。网盘侵权越来越成为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重灾区”,不禁引发人们对网盘的思考。

在我国网络版权制度建立10周年之际,360网盘为了抵制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侵权盗版等违法行为,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于2016年10月25日主动宣布停止个人网盘服务并转型企业网盘。360网盘这一行为虽然得到国家版权局的肯定,且运用有效技术措施主动屏蔽、删除侵权作品,但却给许多早已习惯网盘便利的网友以重重一击。本文以研究网盘的利弊为出发点,通过分析解决网盘侵权的多重困境,寻求多方共赢的网盘发展机制。

“双刃剑”——网盘的利与弊

网盘之“利”。网盘是一种专业的网络存储工具,是互联网云技术的标杆。在云计算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存储成本急剧下降,网盘也随之不断更新进步,其蕴含的技术与功能也不断加强,从单纯的存储工具,逐渐演变成兼具信息共享、读取、下载等服务的高端产品,为广大网民提供方便。其中,文件分享成为网盘中的一大热点,用户可以将自己存储的资源分享给别人,也可以在资源群中搜索自己想要的资源,如同百度网盘中的共享群组。该功能可以分享视频、电子书、软件等,在合理范围内供学习和欣赏使用。

网盘之“弊”。网盘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侵权风险却在文件分享功能中隐藏。以爱奇艺诉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案为例。爱奇艺诉称,其享有影视作品《凤凰牡丹》等三部影视作品的独占性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其发现华数在其运营的平台“华数网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涉案作品的在线播放服务,侵犯了爱奇艺的合法权益。涉案作品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华数的侵权行为给爱奇艺造成了损失。虽然涉案作品已经下线,但华数仍赔偿爱奇艺损失30 000元 。

从本案可以看出,用户通过“华数网盘”分享作品的行为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进行分享未经授权的作品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正所谓“千里之提,溃于蚁穴”,不法分子为从中获利,置法律于不顾,将这项便民利民的技术沦为制作盗版侵权产品的工具。

“隐痛”——网盘发展面临多重困境

相比而言,我国在版权保护方面有严格的法律规定,还有“剑网行动”等行政执法措施,但强压之下网盘侵权仍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利益,滋长了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整个“云行业”甚至文学影视等领域的全面发展。网盘发展面临着多重困境:

法律困境。第一,立法困境。首先,我国对于著作权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法律法规数量庞大但较为混乱。在《著作权法》和《侵权责任法》这些上位法中,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往往是笼统的,概念性的,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往往没有什么实质性理论基础。恰恰相反,《条例》《规定》等一些法律位阶低的法规往往能在案件中得到适用,这给人带来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其次,我国对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立法具有滞后性。从快播平台“雷达”系统,p2p搜索引擎再到现在的网盘分享,在当时法律均没有明确规定如何界定与防止侵权,这才让一些不法分子打起法律的“擦边球”。就目前而言,网络信息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未来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的案件中,会有哪些新型的侵权模式出现,法律同样没有预见,也没有加以防范的措施。

最后,现阶段法律中条文表述略感模糊。《著作权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赔偿标准,其司法解释对实际损失和违法所得也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但在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时,网盘服务商往往是靠点击率和关注度来获取利润,相对传统侵权行为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抽象且不易计算,这对认定实际损失和违法所得往往有所偏差,权利人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侵权行为也可能得不到彻底的打击。

第二,司法困境。避风港原则的适用逐渐成为某些网盘服务商的“护身符”。通过美国《数字千年版权法案》了解立法者的原意,网盘服务商很难对所在服务器内的网络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审查。因此,在享有版权的基础上,应当为网盘服务商建立所谓的“避风港”。避风港原则看似为互联网络信息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若是该原则被滥用,实则会对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构成极大的危害。比如某网民未经许可通过网盘将著作权人的相关作品的内容或相关链接分享到资源圈里,在这一过程中,网盘服务商没有事先审查的义务,当著作权人发现并通知网盘服务商有侵权行为时,网盘服务商才对侵权作品进行删除或断开链接,这时根据避风港原则网盘服务商不承担责任。由于在相同时间段内,往往有大量用户创立实质内容相同的侵权分享链接,权利人的作品更无法得到相应的保護。

第三,行政保护和行政执法困境。国家在行政执法方面对版权保护力度相对较小,在平常生活中网盘上盗版资源极其猖獗。2016年上半年爱奇艺独家播放热剧《余罪》,在视频更新的过程中在某网盘上竟然出现了全集资源,使爱奇艺受到极大损失,不得不提前放映;同样搜狐视频在近期热播的《法医秦明》也惨遭侵权,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盘上就出现近百条链接。这类国内外热播电影、电视剧的疯狂盗版直接证明了行政执法力度较低,由此可看出传播迅速监管困难是行政执法最需要解决的困境。同样缺乏相应的宣传以及缺少正版付费方面关于版权保护对公众的引导。

维权困境。第一,证据资料难以获取。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实质性相似+接触+排除合理怀疑”的判定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案件中对权利人来说往往是不公平的。网盘服务商相对于著作权人而言拥有更多的信息,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更有优势,甚至可能对已存在的证据信息进行修改。权利人确定作品被侵权而寻找证据的时候由于缺少技术手段及物质支持可能无法对抗网盘服务商。即使找到了相应的证据,但由于互联网具有时效性,更新速度较快,并且证据通常是以网页或链接的形式存在,保全难度较大,同样达不到标准。

第二,网盘服务商监管困难。2015年10月14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盘服务版权秩序的通知》(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网盘服务商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其中有一条就规定了网盘服务商有权加强对用户的管理。但个人网盘用户相对来说是一个私域,网盘服务商在检测是否用户是否存在侵权时,稍有不慎便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同样,由于网盘的迅速发展,使用户的存储信息量不断增加,单纯靠网盘服务商进行监管无疑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能还会阻碍网盘业的发展。

第三,侵权人难以确定。《通知》第九条规定,网盘服务商应当完整保存用户姓名、账号、网络地址、联系方式等注册信息。这要求网盘用户必须实名制注册,但事实并非如此。对于现阶段网盘的用户,他们担心在虚擬的网络世界里身份信息得不到保护,因此通常是以昵称、微信号或QQ号来进行注册,其身份也难以判断,侵权责任人难以查找、追究。即使服务商历尽千辛找到了侵权账号,但该号持有人仍可以换个账号继续进行盗版侵权行为,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还得不到相应效果。

“共赢”——协力构建网盘版权保护机制

如何在不取消个人用户的前提下规范网盘的合理使用,使权利人、用户、网盘服务商达成共赢是现阶段规范版权保护、形成健康有序的个人云存储环境的重要环节。同时考虑多方利益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需要各方通力协助来规范网盘版权保护制度。

治标先治本:明确网盘服务商责任。要想寻找网盘侵权与信息传播的均衡点,就应该首先从网盘服务商自身来解决。网盘服务商是权利人与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因此在版权保护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第一,网盘服务商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先进的补偿金制度,假如用户只是单纯得以个人欣赏或学习为目的复制他人作品,且私人复制无法避免的情形下,网盘服务商不妨积极与著作权人协商,通过向用户收取一定金额来作为权利人的补偿金,来填补版权人的损失,降低私人复制造成的损害。还基本可以平衡三方共同利益。

第二,深入落实《通知》第九条建立用户实名制制度,在用户注册之初要求其必须实名并留下相应联系方式,并对用户信息隐私进行保护。这样做不仅方便监管还能让用户进一步注意个人行为。若遇到侵权行为,既能快速确定侵权人,及时追究其责任,防止侵权作品的扩散。又方便收取补偿金,不仅节省资源,并且效率获得极大提高;随后,规范传播技术功能,引进先进的检索技术。网盘的储存容量极大,在既不侵犯用户隐私又能快速检测并过滤到侵权作品需要先进的检索技术的支撑,这就要求网盘服务商不断更新现行技术,带动整个社会网盘行业的发展。

第三,网盘服务商自觉履行自我监管义务,严格遵守《通知》及其他法律法规,自觉做到不实行间接侵权的行为。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在涉嫌侵权的用户可以先列入黑名单、暂停或者终止服务,帮助权利人对证据进行保全,随后再通过法律追究责任,要求其赔偿损失;最后,网盘服务商应当在客户端显著位置标明保护版权的标语,提高网民在使用过程中保护版权的意识。

保驾护航: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先,对相应法律法规条文进行进一步明确,通过司法解释来对上位法中的模糊概念进行解释,让权利人有法可依。同样根据社会的进步,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法规,尽量避免立法的滞后性,填补立法漏洞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防范。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增加诉权配置以及完善举证责任分配。

其次,完善避风港规则,根据实际情况在司法实践中确定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侵权行为,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侵权行为程度较轻且适用避风港原则可对其免责;再次,继续推行“剑网行动”等打击盗版侵权的工作,适当提高惩罚性赔偿金额度,增加对网盘里不法分子的约束,增加侵权成本。

最后,应当定期向广大民众普及版权保护的相关知识,采取普法进社区,普法下乡等活动,使国家保护版权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自助”——著作权人的维权模式。由于著作权人在侵权案件中属于弱势一方,要想保护自己的权利,只有联合才能和网盘服务商进行对抗。同时对于著作权法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自己难以有效行使的权利。因此可以依照《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根据权利人授权、对权利人的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为权利人的利益依法设立,进行集体管理的社会团体即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同时严格制定著作权集体组织管理章程。在与网盘服务商签订合同的基础以转收补偿金为工作重点,及时弥补权利人的损失。还可以通过建立诉外争端解决程序、先行调解制度以及像音著协一样定期公布诉讼案件情况为权利人在证据采集,法律援助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物质技术支持。

“民助”——借助公众力量。在增强广大民众了解和遵守网盘使用规范性文件,增强版权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其自觉对网盘进行监督,如遇到侵权作品应当及时向网盘服务商举报,如发现网盘服务商有直接或间接侵权行为,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防止侵权行为扩散等。此外,引导广大用户自觉进行实名制注册,当合理使用未经授权的作品应当及时向网络服务商自觉支付补偿金。

“云时代”下网盘持续地快速更新,打破了网盘服务商、用户、著作权人原有的利益平衡。面对新技术,国家要做的不是选择关闭个人用户来逃避所要面临的风险和承担的责任,而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去弥补漏洞和缺陷,去平衡三者利益,既要做到云产业稳定发展,又做到保障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还为公众提供平台便于信息的普及和知识的获取。让网盘从“重灾区”变成版权保护的“栖息地”,真正做到服务民众、服务社会,共创和谐安全的网盘存储环境。

作者:赵中康

信息网络对抗机制分析论文 篇3:

转变任职教育理念促进军队信息化建设

摘要:本文从分析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任职教育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了任职教育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从强化现代教育观念、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论述了实现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任职教育;军队信息化建设

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战略目标,实现任职教育与部队的信息化建设相适应,既是进一步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加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紧迫任务,对于提高我军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任职教育的内在联系

(一)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特征

1.武器装备的高技术化

当前,武器装备正向着数字化、智能化、高集成化的方向发展,高科技含量愈来愈高,装备更新速度愈来愈快。尤其是通信和指挥自动化方面的新装备、新技术、新器件层出不穷,大大加快了部队信息化的进程。

2.军事人才的高素质化

现代战争和军队建设所需的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驾驭,才能适应。新型军事人才的高素质化主要表现为: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军事业务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很强的领导管理素质、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3.指挥体系的网络化

现代战争,无论是单兵对抗、小规模对抗、还是集团大对抗,都将围绕信息网络进行对抗。指挥人员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武器作战平台,而是面对己方和敌方的两大信息网络平台。因此,要求信息网络时代的指挥员必须具备高超的智慧、非凡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必须是既懂战术、又懂技术,既懂指挥、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4.战斗活动的信息化

未来战争就是信息战,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斗活动节奏加快,战争信息错综复杂,指战员经常面临复杂的信息海洋,把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作战中将具有决定性作用。战争的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智能的对抗、心理的对抗,只有以变制变,以快制快,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对任职教育的要求

1.注重教育的基础性

从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的关系看,军事教育对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具有基础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出现的综合化、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部队信息化建设要求院校要从“岗位”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从“型号”教育转变到“通才”教育,因此,必须把基础教育放在任职教育的首位。

2.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实践能力的强弱关系着带兵打仗的胜与败,关系着武器性能发挥的好与坏,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和信息化水平。现代战争和部队信息化建设要求军队院校培养的军事应用型人才不仅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更应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带兵能力、指挥作战能力、谋划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必须着眼未来,着眼“打赢”,不断深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强化观念的超前性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人才培养要先行”。“宁肯让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装备等人才”。这一论断对新时期院校任职教育如何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要求院校要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和军事战争前沿思考和筹划任职教育,要瞄准高技术战争的需要,瞄准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充分发挥院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信息丰富等优势,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新装备,发展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引导部队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4.突出教育的创新性

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多样化、智能化,战场数字化、复杂化,战役战斗的快速化、激烈化,使得各种随机因素和不确定的因素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指挥员重视自己的直觉、灵感和创造力,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作出创造性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这种建立在知识信息之上的人的决策应变能力,将成为战争胜负的主导力量,人的创新素质将成为战斗力的核心。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要求。

二、任职教育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主动服务原则

这是任职教育的思想原则,它是指任职教育在办学思想上要主动服务于部队建设,把为部队建设服务的思想充分体现于教育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任职教育遵循主动服务原则,既是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任职教育职能、性质和使命的客观要求。

(二)需求拉动原则

这是任职教育的目标性原则,它是指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应成为任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任职教育以部队需求为核心,推动和改进任职教育的各项工作。部队信息化建设对任职教育主要有三个需求,即高科技知识需求、高素质人才需求和高容量信息需求。

(三)双向驱动原则

这是部队信息化建设与任职教育的关系原则,它是指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应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从而达到双向驱动。

(四)改革创新原则

这是关于任职教育如何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方法论原则,它是指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要以不断变化的部队需求为牵引,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及时把握信息化战争形势发展的特点,不断改革,大胆创新,以改革和创新来主动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三、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观念

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现代化,实现人才现代化,首先必须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1.要进一步树立知识军事教育观念

纵观历史,人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社会,现正步入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反映在军事领域,知识化军队、智能化武器、数字化战场、人才密集成为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明显标志。因此,任职教育必须顺应社会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发展趋势,树立知识军事教育观念,为部队信息化建设加紧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

2.要进一步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念

全面发展教育观念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任职教育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核心就是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强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创新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层次,因此,全面打牢學员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注重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拓宽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人文底蕴的积淀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得赢、不变质的精神支柱;三是突出学员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把弘扬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作为军事教育的灵魂,实现素质发展共性要求与个性完善的和谐统一。

3.要进一步树立开放教育观念

军队院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加强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必须树立三个意识:一是树立接轨意识。加强与国民教育与国际教育的交流和接轨,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拓宽眼界,学习新经验,提高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水平。二是树立联合意识。加强军队院校之间、院校与研究所之间、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之间的开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探索联合办学的新路子,提高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树立共育意识。加强院校与部队的交流,实行合力育人,使培养人才更加适应部队发展建设的需要,提高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要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

在办学思想上,要站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筹划任职教育,根据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制定任职教育的发展规划。在办学模式上,要优化结构,完善机制,挖潜增效,实现规模与结构的统一,质量与效益的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统一。在人才培养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眼前需要的应急观念,着眼于学员的全面发展,强化基础素质的培养,提高学员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军事伦理道德意识;改变过分透支消耗学员自身资源的短期效益思想,注重学员素质的全面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和可持续发展,使每个人的素质都能得到全面提高。

(二)构建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

科学构建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也是任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核心就是要构建起知识、能力、素质高度统一,指挥、技术、管理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在体系构建上,充分体现知识的系统性、超前性,能力的应用性、创造性以及素质的全面性、发展性。

1.强化基础

基础知识的宽厚,是新型军事人才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基本要素。基础课教学要与国家高等教育接轨,真正体现大专业、厚基础的改革思想。

2.突出综合

在课程设置上淡化专业界限,突出四个方面的综合,即文理渗透。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员的文化底蕴、文化品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能力。通专结合。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指技兼备。通过指技合训,培养既懂技术、又能指挥,还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兼顾。要求相关学科兼顾、交叉学科兼容。

3.注重实践

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规范性,一是由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减少共性化的时间制约,使学员有充分的时空自由来从事实践活动。二是由零散化转为全程化。实践性课程应单独设课,可分为认知实验、设计实验和创新实验,覆盖任职教育全过程。三是由软指标转为硬指标。对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安排、实施方法和考核方式及标准上都作详细规定,增强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

4.着眼创新

要以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一是增强灵活性。压缩课内学时,增开选修课程,将科研、创新机制引入教学,激发学员科研兴趣和创新动机,使教学内容体系既能确保基本规格又能适应学员的个性发展。二是增强针对性。以多种形式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对学员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快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三是增加弹性。建立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在组织教学实施时,允许有不同的“弹性”组合,使人才培养在满足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形成不同的智能特征和个性品质。

(三)完善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必须从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向开放的办学模式,按照任职教育与部队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双向驱动原则,把课堂延伸到部队,延伸到科研院所,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教学网络,建立院校与部队共育人才的科学机制,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博采众长,优势互补。

1.加强与部队联合办学

在部队建立学员实习基地,建立新装备教学点,聘请部队同志担任兼职教员。院校通过派教员参加部队重大演习的组织与观摩和到部队代职、共同参与新型武器装备的试验等工作,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部队作战、训练水平的提高。在院校建立新装备改装训练,通过早跟踪、早进入、早施训,使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

2.加强院校与部队科技练兵的合作

院校通过为部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料、高新技术教材、新的战法训法成果和军事理论研究成果,加强对部队科技练兵的理论指导,发挥好引导作用;把现行教学和部队科技练兵训练科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部队培训科技练兵指挥员、教练员和技术骨干;把院校摸索总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部队科技练兵中推广应用,发挥好示范作用;为部队科技练兵提供人才、信息和技术支持,促进部队科技练兵的顺利实施,发挥好保障作用。同时,部队也要主动为院校提供作战训练的重难点问题;提供装备研制与改造的试验场地与条件;提供最新的战例资料和战场数据。通过科技练兵,有力地促进院校任职教育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責任编辑 姜 雪

作者:谢开梁 李亚萍

上一篇:专业教师培训之无线电论文下一篇:品牌社区建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