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共8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民情、畅通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渠道。作为行使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舆情关注相对集中的部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正是由于涉检网络舆情的大量存在,使得检察机关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研判与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考量各级检察机关领导人政治智慧和司法能力的重要标准。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类型、特征。
(一)涉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尤其是涉检网络舆情,如何加强研判与应对机制,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面临的新的课题。为了总结经验,提高涉检网络舆情研判能力,逐步提升对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笔者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界定,可将其先分拆开来,再组合观察。“舆”是舆论,包括态度、观点、意见等;“情”是情绪,也有学者认为“情”是指“情况”。网络舆情就是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的、在网上传播的各种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就涉检网络舆情而言,应该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一般来说,这种倾向性意见多是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检察机关一旦受到网络舆论的极大关注,也往往是因为一些负面新闻或不利言论,这也正是我们要重视涉检网络舆情的防范和处置的原因之一。
(二)涉检网络舆情的类型
鉴于检察制度的中国特色,笔者倾向于将涉检网络舆情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涉及检察权的网络舆情。比如“躲猫猫”事件,就涉及到检察权运作中的监所检察;一类是涉及检察官的网络舆情。这类舆情更多与检察机关的队伍建设相关,而不涉及检察权在司法程序中的运作。如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检察院检察官上班玩游戏事件
(三)涉检网络舆情的特征
涉检网络舆情与一般意义的网络舆情具有很多共通性,如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突发性,又如交互性,web2.0 时代强化了网络的交互功能,在舆情传播上表现为网民与网民之间的互动、网民与当事方之间的互动、网络媒体与平面媒体之间的互动,等等。还有群聚性、放大性,网络能迅速集聚有相同情绪或相同观点的人,进而放大某种声音。而拥有不同观点的人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通常会选择不参与或更谨慎的参与,这会使得网络舆情越来越偏向于某种“网上主流”观点。情绪化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表征。通常,对某一事件反应较网络滞后的平面媒体,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情绪化。
同时涉检网络舆情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1.对象的特定性。涉检网络舆情的关注点是检察人员、检察机关或者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包括检察机关对某一个受关注案件是否立案、侦查,或者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批捕、是否提起公诉等。2.网民对涉检案件、事件相对于一般舆情所涉及的信息敏感度更高。这是由检察机关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在我国,检察机关不仅是履行侦查职能和控诉职能的司法机关,同时还担负法律监督职责。其地位相对于一般国家机关,更具有特殊性。另外,检察机关侦查案件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尤其是包括贪污贿赂型犯罪,在当前反腐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这些涉检案件比一般的案件更加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从目前的实践
来看,凡是涉及权力因素的事件,往往容易形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性事件,涉检更是如此。3.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从实践来看,一般的网络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的视线或者注意力有可能转移或者减弱,但是,正如以上所提及的,由于涉检网络舆情对象的特殊性,舆情对涉检案件的关注往往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弱。网民对相关事件的关注一直要持续到事情处理结束,甚至在处理之后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从涉检网络舆情的内容和性质上看,有正面的和负面的,但往往是以负面的为主。这与网络本身的特点紧密关联。网络受控制的程度较低,人们往往借助它揭露阴暗或发泄不满情绪。从对象上考察,如果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是事件直接的当事人,则更容易被网络关注。而与检察机关相关的业务活动,往往被关注较少。这可能与检察机关的业务在诉讼中所处的地位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案件由公安机关决定立案、侦查,法院最后裁决,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或者支持公诉工作处在“中间环节”,人们的焦点往往集中在公安机关或法院。另外,有很多案件形成网络舆情之后,检察机关依法、及时地作出处理,而这些处理结果从网络的反馈来看,有些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如“躲猫猫”事件的最终成功处置,可成为舆论、传统媒体、新煤体与国家有关部门(省委宣传部、高检)合力“追求真相”的标志性事件。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上对涉检网络舆情重视不够。从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情况来看,各地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检察机关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舆情问题,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问题出来后由于没有应对措施,往往导致一些小问题引爆大热点;有的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力估计不足,对网络舆情听之任之,采取回避的方式,结果导致事件无法收拾;还有检察机关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企图通过
一些技巧来掩盖公众对事实的了解,进一步引发网民对司法公正的猜疑,造成检察机关在舆论上的被动。
(二)网络舆情危机处置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还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工作机制,检察机关也不例外。近年来检察机关网络监督侧重点主要放在收集涉及检察机关的网络舆情上,而在如何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对策和措施。特别是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对涉检网络舆情更未形成化解矛盾、处置舆情危机的应对机制。
(三)缺乏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技巧。近年来,一些检察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出现诸多失误,引发群众不满,导致事态升级。具体而言,包括草率作出结论、信息公开不及时、没有在第一时间和网民直接交流,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三、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涉检网络舆情
(一)涉检网络舆情产生的因素
1.民众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3.62 亿。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手机上网已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伴随互联网发展而衍生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也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国内外的传媒公司相继开办了官方门户网站供网民浏览与交流,博客、播客等信息发布平台及网络聊天室等交流平台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迅速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这种“无意识”往往表现为冲动、易受暗示、轻信、缺乏理性思考等。它隐藏在网络群体成员内心深处,一旦有合适的土壤就会出来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以网络为依托,民众发表
了各种言论与意见。当某一事件出现了具有吸引力的、引导性的言论时,就会有人跟帖表示赞同。随着跟帖人数的增加,群体之间不断强化着心理暗示,受到感染的民众往往由于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冷静的判断,容易形成目标基本一致的舆情指向,这种舆情极易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如巴东邓玉娇案、石首骚乱、新疆“七五”骚乱中,迅速传递事发现场信息。
2.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公众对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不断凸现,权力机关或官员行为失范现象不断曝光,如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和贵州习水县漂宿幼女案,许多民众通过自身的感受或者通过其他间接的方式,已经积累了对一些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公权力部门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后果就是,只要在相关事件中涉及到公权力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他们就会对权力公正性产生怀疑,继而公权力机关或相关人员就会被卷入舆论的中心深受质疑。加之检察机关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贪污腐败案件的侦查机关,这也容易引起公众关注。如果对涉检舆情不重视或者处理不当,后果可能比较严重。这些因素都要求检察机关、检察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3.部分基层检察院对涉检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涉检网络舆情不关注。一些基层检察院对涉检网络舆情这种相对新兴的舆论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错误地认为自己地处较偏僻的农村,涉检网络舆情在大城市才流行,而且它是虚拟的东西,应对它是媒体的事,涉检网络舆情与自己无多大关系。正是因为有这样麻痹的思想和缓慢的行动,以至于出现“贵州瓮安事件”、“杭州富二代闹事飙车案”、南京儿童医院“徐宝宝事件”、“贫困县女检察长被曝开百万车”之类事件的发生后,不能及时应对和处置,造成了很久都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二)如何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涉检网络舆情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隐密性的特点,在网络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对网络事件发表言论、表明态度、参与争辩,这使得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载体的多样化,最常见的有网络新闻评论(跟帖、转帖)、BBS 论坛、个人博客、播客甚至微博客、QQ 群等,同时,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还不断涌现,网络舆情传播表现出“海量、迅猛、不可预料”的特征。从网络舆情传播特征来看,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应对涉检网络舆情是一项较难完成的任务,从另一方面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业务能力,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是从更高层次上减少负面信息的关键,所以,检察机关的主要任务还是要着眼于严格、依法履行检察职能,但对于涉及本院的舆情,要积极收集,正视问题,理性应对。至少,在涉及本院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众多网民热议的焦点时,检察机关应该掌握相关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启动舆情应对程序。
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全面、准确、及时性,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
1、设置网评员。有些检察机关为了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本地区涉检网络舆情,在本院设置了网评员,不断培养熟知网络、技术专业、经验丰富的网评员队伍,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
2、发动群众,如可以在一些行业或者社会上聘请兼职的网评员,搜集、整理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情,定期向检察机关汇报网络舆情信息。
3、与有影响网站的管理机构或管理员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如有些地方政府新闻办公室的管理方式可以借鉴,联系有影响的重点网站的管理员,定期召集开会,加强沟通,保证事件发生后,对一些网站的帖子能做到及时应对、妥善处理。
4、检察机关自身的网络平台应当具有吸纳的功能,如通过论坛、电子信箱、QQ 等方式让群众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过来,尽量不要将其扩散到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5、为了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准确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对相关事实进行相应的调查。
6、应当强化与公安网监、主流网络媒体等的交流沟通,建立起信息共享互通机制,以协作互补。
7、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特别是应该将监测的重点放在本地网站和全国具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涉及本地的相关信息上。
另外,为保证对涉检网络舆情研判的准确性,还需要对舆情统筹全局、综合考虑,努力做到三点:(1)是与党委政府的信息、信访等部门加强联系,全面了解舆情发生的大背景和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对舆情的预判;(2)是与舆情直接关联人加强沟通,全面掌握舆情详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形成对舆情的实际察知;(3)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咨询团,共同参与舆情研判,确保对舆情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当然,对于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涉检网络舆情的处理在方式上还是有所区别。
四、涉检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一)更新观念,树立三种意识
网络舆情的危机性最初往往不是来源于网络舆情本身,而在于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并逐渐“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最终失去主动权和控制力,导致舆情危机的产生。因此,要妥善研判、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就必须要更新观念,从事关检察工作全局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高度,从自身做起,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和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起,牢固树立“三种意识”,自觉增强防范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的危机感。第一是大局意识,充分认识应对和疏导网络舆情中的“民怨”对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性,从全局着眼,从源头入手;第二是政治意识,充分认识关注和引导网络舆情中的“民议”对推动政治民主、司法民主的重要性,进
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第三是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尊重和沟通网络舆情中的“民意”对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承担起监督者首先要接受监督的责任,自觉接受和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广大网民的监督。
(二)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掌握一些信息披露的技巧是必要的。目前各级检察院普遍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新闻发布也都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只要落实目前的制度与规定,完全可以保证信息披露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应对网络舆情的第一原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当然,新闻发言人还应注意,在第一时间,向有效媒体直截了当地披露有效信息。
(三)从技术上保证涉检网络舆情的畅通
为了从技术上保证针对舆情的解释、通报工作做到一致性和权威性,对舆情的通报、回应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遵循不间断性。网民对事件处理的进程和结果有一个期待,不能最终的处理结果没有作出,就对网络舆情采取回避的态度;第二,要依法处置。即对事件的处理应当紧密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而展开。与此同时,还应做好解释工作。第三,最终的处理结果要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有很多案件说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可以达成的,如“梁丽机场拾黄金案”,对检察机关作出的处理结果,很多网民还是比较满意的。
(四)综合建立六项工作机制
在坚持“导向正确,主题鲜明;多方联动,分级处理;适时公开,主动应对;反应迅速,灵活应变”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六项工作机制,以有效研判与处置涉检网络舆情。1.是组织保障机制。成立由检察长任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明确由院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由专门人员负责
一、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 (本文仅以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有关国内外热点事件、社会和学校管理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态度、诉求和意愿集合。高校网络舆情隶属于社会网络舆情, 具备社会网络舆情一般特点, 但其在自媒体背景和主体等方面的特殊性, 使其具备以下特点:
(一) 舆情的主体文化水平相对高, 同质性强。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一群文化程度高、思想活跃但不太成熟的大学生组成的集合, 好奇心强烈、求知欲和责任心强, 想法独立, 表达意见的愿望强烈, 期望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强, 自媒体使用娴熟, 在自媒体上即时发表观点就是其表达诉求的常用途径之一。
(二) 舆情传播“爬山虎”式, “主节点”作用明显。
自媒体用户可在信息传者与受者间穿梭, 有时两者并存, 舆情传播“爬山虎”式。同时, 自媒体媒介环境允许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沟通交流方式, 最终实现信息流的环环互通, 但信息传播“节点”发挥作用并不均衡, 在信息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 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意见领袖”成为了传播“主节点”, 如:微博“大V”、校园论坛“十大牛人”等都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三) 舆情内容多元, 但有规律可循。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内容包罗万象, 看似“乱花渐欲”, 事实上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沟通交流型:主要为学术、情感、生活感悟交流等, 此型比较平缓, 会被关注但不会被热议;二是咨询求助型:指定特定的对象和内容, 提问及回答“点对点”, 通常也不会引发热议;三是表达意见型:主要指对社会热点问题及本校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 内容往往经过思考存在客观性, 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情绪化的内容, 此型需要引起关注并适时做好相应引导;四是不满发泄型:“意见领袖”等对社会、学校的不满意见等内容, 比较容易激起网络“普遍共识”, 造成舆情“一边倒”趋势, 此类内容高校需及时介入, 处理不当会导致学校声誉受损;五是其他:庸俗化、商业化的网络舆论及垃圾信息, 往往无需特别关注。
(四) 舆情传播网络、地理空间“双近”。
高校和社会网络舆情两者虽然在网络空间传播的速度相差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在地理空间上两者差距明显。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具有同质性的大学生往往集中住在宿舍园区, 地理位置非常接近, 而社会网络舆情主体具有同质性的对象往往居住地理位置却比较分散。综合高校学生时间相对闲暇, 信息需求度高等特点, 它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多数人广泛传播产生影响。
二、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动态演化规律
通过对现实网络舆情经典案例分析, 网络舆情“蝴蝶效应”背后其动态演化存在一般规律:个别网友爆料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 →网友讨论 (跟帖、转发) →形成网络舆论压力 (“意见领袖”出现) →传统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 (得不到满意处理) →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根据网络舆情发现时间、应对的态度、方法和手段的不同, 网络舆情会沿不同的路径演化, 根据网络舆情性质、危害程度、波及范围, 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大致分为:
(一) 蓝色演化路径:
个别网友爆料→网络舆论消退。网络舆情尚未形成就趋于消退, 即在舆情萌芽阶段, 通过对舆情实时监测分析采集数据及时反应作出响应和干预, 将潜在危险消灭。
(二) 黄色演化路径:
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网络舆论消退。舆情管理者在网络舆情形成的初级阶段在达到舆情危险阈值前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响应、积极应对、公平处置, 并利用传统媒体互动, 信息公开, 迅速消除存在的潜在危险, 使舆情趋于消退。
(三) 橙色演化路径:
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压力→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网络舆情形成后, 舆情管理者缺乏及时的响应, 处置不力, 引发网民不满, 导致网民持续关注, 舆情不断积累以致爆发, 危险系数增大, 超过舆情危险阈值, 往往需要经上级部门紧急干预, 事件才能得到合理解决, 网友注意力得以转移, 舆情才逐渐消退。
(四) 红色演化路径:
个别网友爆料→网友讨论→形成网络舆论压力→传统媒体跟进呼应、挖掘→有关部门应对→再掀波澜→再次应对→网友注意力转移→网络舆论消退。这条路径的演化经历了舆情高潮期, 舆情管理者在网络舆情积累爆发后, 反应迟缓, 沟通乏力, 事态失控, 往往伴随存在期满真相和处理欠公平性的现象, 导致舆情多次超过阈值, 导致舆情危机不断升级、群情激愤以致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严重后果, 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大。
三、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体系
为科学判断网络舆情的动态演化路径, 需对各细分领域关注度排名前三位网站实行实时监测、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借助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研究视域, 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变速度及其路径进行预测和研判, 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体系, 其主要内容为:
(一) 筛选机制。
一是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多元化, 从互联网信息的可追溯性视域出发, 及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性出发, 将不同类型的信息建立目标信息的检索、收集、归类;二是对于网络上可统计博文、贴文、转发等数目, 在网络舆情通过词频统计等可量化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大学生所关注的网络舆情的态势、倾向和诉求;三是网络舆情在时间、关注点和高校分布上有集中情况, 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网络和地理空间相对聚集性特点, 初步筛选具有传播影响、危机倾向的舆情。
(二) 预警机制。
运用词频统计、相似度热度排序、词汇语义特征评分、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统计学和系统工程学的方法综合考虑信息, 按照网络舆情的热度、特性、演化趋势等多维度分析, 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路径, 科学设置路径中安全阈值, 判断舆情演化路径的危险性, 并将警情分为:一是轻度警情对应的蓝色演化路径:非常态, 影响范围小, 相对安全;二是中度警情对应的路径是黄色演化路径:警示级, 影响范围有限, 没有转化为舆论的可能;三是重度警情对应的路径是橙色演化路径:危险级, 影响大, 传播速度快, “意见领袖”出现媒体关注, 转化为舆论的可能性高;四是特重警情对应的红色演化路径:极度危险, 影响极大, 传播速度极快, 媒体高度关注, 影响范围扩大至整个社会, 舆情转化为舆论。
(三) 引导机制。
对于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积极实行“软引导”治理机制入手, 必要时实施“硬控制”治理机制。“软引导”治理机制主要基于蓝色、黄色预警等级网络舆情, 主要包括:第一, 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 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 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第二, 高校之间、高校各部门之间实现协调、联动。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需要上至校党政、下至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 牵涉宣传部、保卫处、学生处、团委、二级学院、信息办等多部门之间的联动, 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 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 保证各部门间的联系顺畅和协同作战, 形成最大合力。第三, 国家政府部门和高校建立权威的自媒体公共信息发布平台, 如:微博、微信、人人等客户端或公共服务账号, 实现国家政府部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防止无端造谣和以讹传讹的情况发生。第四, 培养“舆论领袖”, 倡导符合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硬控制”主要是基于橙色和红色网络舆情导致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 要快速反应, 紧急应对, 尽可能控制局势, 必要时利用行政手段, 依法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 严惩对群体性事件的恶意炒作、挑拨离间的不法分子, 防止事件再度升级, 将危害控制在最小。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各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好坏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成败的关键环节, 研判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了对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揭示了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动态演化规律, 并总结了动态演化路径规律, 探索了研判机制体系。网络舆情研判的结果更加精准还取决于管理体制、应对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并要做到监测更加及时、研判更加科学、处置和引导更加及时, 才能尽早使网络舆情预警总是在蓝色和黄色阶段, 传播演化路径也仅限在相对安全的演化路径和仅有潜在危险的演化路径中。
摘要:自媒体以其便携性、匿名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用户, 为高校网络舆情演变为舆论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本文在综合考虑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征及高校网络舆情特点基础上, 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酵规律和特点, 研究舆情特征和动态演化规律, 总结出舆情“四色”预警演化路径。依据对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借助统计学、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研究视域提出对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包括筛选机制、分级机制、预警机制和引导机制的研判机制体系。
关键词:自媒体,高等学校,网络舆情,动态演化,研判机制
参考文献
[1]桑华.高校舆情研究探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黄婷婷, 沈娟, 徐雷.自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路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刘金荣.基于动态演变路径的网络舆情研判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13
[4]刘社瑞, 唐双.自媒体时代微博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J].求索, 2011
[5]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
●李昌祖
网络舆情研判已经成为基层组织的常态工作,但在实践中理念的模糊造成了制度建设的空白,也出现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置混同的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研判与网络舆情处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即时研判与深度研判的两种模式及相应的制度建设,旨在为实践工作提供新思路。
舆情管理;实情研判;即时研判;深度研判
网络舆情管理是各级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网络舆情研判工作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容易把社会“网络舆情研判”简单地理解为地方政府对社会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鉴于此,本文旨在厘清两者的关系,并探讨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工作,这也是一个网络舆情管理的基础性问题。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地方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两大具体措施。网络舆情研判是指通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归纳,提取并整理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预警性、线索性和资料性的信息或报告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从基础的、散乱无序的内容中提取专门而有序的综合信息。
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舆情处理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又具备了各自不同的内涵。舆情必须及时应对,这就是舆情处理。而网络舆情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网络舆情处理不能局限于研判工作,它还包括网络舆情管理内容。同时,网络舆情研判也不能将眼光仅仅停留在具体处理阶段的研判工作,还应该从收集到的信息中提取网民关注的话题、事件,挖掘和统计网民的看法、态度,从中发现舆情中的热点话题,预测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并对过热的话题和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发布预警信息。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研判不等于网络舆情处理。
1.即时研判。所谓即时研判,是指在网络舆情的具体处理中,网络舆情管理者根据本拨舆情的具体内容以及运行的具体情况,对本拨舆情产生的直接原因、本拨舆情的“意见领袖”以及其他意见进行分析,着重对本拨舆情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应对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拨舆情下一步的发展状况作出预判。即时研判是网络舆情处理的重要手段,它既是舆情处理工作应当具备的内容,同时,对舆情的预判又是接下来舆情处理的基础。即时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刺激本拨网络舆情产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这是本拨网络舆情的产生源,对它的具体研究与分析是处理本拨网络舆情的首要环节。当然同时需要分析出现这一事项的直接原因,以全面了解本拨舆情的信息,在舆情处理时不至于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二是政府响应状况。主要分析政府响应行为与舆情处理的要求是否合拍。三是信息透明程度。信息公开与透明是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理的黄金法则,而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恰恰又是网络舆情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因此要加强对这方面的研判。四是政府后续行为与舆情后续发展的相关性。这是即时研判的关键性内容,对这种相关性的把握将决定舆情处理的成败。
2.深度研判。所谓深度研判,是指在舆情处理完毕之后,舆情管理者为了全面了解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运行过程中舆情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对所有舆情信息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深度研判是在即时研判之后所作的一次更系统的研判工作,两者的目的不同。即时研判的目的在于能够及时处置网络舆情,后者则侧重于网络舆情运行规律性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网络舆情主体思想状态的把握。深度研判的内容包括:一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发生、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分析。这是政府管理的应有内容,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排摸社会非稳定因素的过程。二是网民的网络舆情表达方式。这是当前网民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进行针对性管理和做好预防工作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网友的言论既有具有建设性观点,也有一些缺乏理性的具有煽动性的发言。因此,对网民舆情表达方式的引导,必须建立在对网民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深度研判的基础之上。三是网络舆情中所显示的思想观念。这是新时期网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信息社会中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要加强对这一内容的研判。
1.确立有效的舆情收集制度。舆情收集是舆情研判工作的基础,同时,舆情收集总是与舆情应急处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舆情收集中既要有宏观规划,又要有微观实施,从而实现舆情收集工作的可测化。可以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舆情信息采集模块和网络舆情研判模块,前者可以包括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以及页面内容提取,后者包括数据预处理、内容分词和文本聚类等。
2.建立分级分层的研判工作制度。在政府层面成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小组,确立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各单位积极参与协作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需要成立两个层面的研判组织:一是即时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具体的行政职能部门自行组织,而具体行政职能部门的确定以刺激网络舆情的具体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涉及的行政职能为依据。二是深度研判的组织机构。这一机构可以由宣传部门牵头,公安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财政部门、信息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
3.加强研判队伍建设。宣传部门、公安部门要组建一支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在各职能部门中要建立网络舆情日常研判队伍。同时,要建立几支专家队伍:一是网络舆情分析师,二是危机谈判专家,三是心理干预专家,四是新闻发言人队伍。但最主要的是具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舆情管理经验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地方政府应当注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队伍。
4.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深度研判工作要讲究确立科学的研判期间,形成舆情研判例会制度,定期对网上重大的舆情进行研判,特别是要对重点网站后台监控系统过滤掉的有害信息进行分析,掌握更具动态的、深层次的舆情。
5.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深度研判要根据超脱于具体舆情压力的特点,结合研判时间充沛的优势,采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的研判方式。网上研判依托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注重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系统。该系统除了网络舆情分析模块外,还应该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配置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热点话题发现模块、敏感话题提取模块、话题趋势预测模块和预警形成模块。网下研判可采取大规模的访谈、调查问卷、专家学者座谈以及依托大学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的方式进行研判,以提高研判的质量。
6.借助社会力量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舆情研判应当会商。首先,在既定的研判体制内建立会商制度,最大限度地整合力量,确保舆情研判结果的科学性。其次,以“舆情会商室”的名义在网民中倡导建立舆情会商制度,这是“网上来网上去”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浩瀚如烟的网民中培育理性团体,构筑网民联动的舆情处置机制。
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必须转化为政府层面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当然这种信息发布工作必须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实际和网络舆情管理的实情确立预警信息发布的范围,并探索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确保预警工作真正起到引导舆论、化解矛盾的效果。
2.建立区域性的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排行榜。可以选择本区域内有一定影响的网络舆情样本,设计相应的舆情处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并设置对应分值,将舆情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研判内容和深度研判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组织专家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打分,根据分值确定排行榜进行社会发布。
3.建立年度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制度。在一定区域内,对网络舆情的各要素进行科学分析,内容包括网络舆情主体状况、刺激产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的特点、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行为特点以及两者的相关性分析,面向社会进行全面的报告。
4.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成果的社会交流平台。网络舆情的社会交流涉及具体的研判内容,也必然延伸到网络舆情分析手段与系统的讨论,延伸到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因此,必要的网络舆情研判成果交流平台建设,将有利于网络舆情管理条件的进一步完善。
D64
A
1009-928X(2010)06-0041-02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为了切实提高xx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xx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基本手段是“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发布公司新闻通稿,网评跟帖及时应对,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组织保障
按照《xxx有限责任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办法》要求,公司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事关xxx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成员:xxx。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舆情办”),设在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息。
新闻发布组成员主要由公司领导,涉及舆情事件的单位、下属公司负责人组成。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24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与xx相关的舆情。
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党委宣传部组织涉事单位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对网络舆情准确分类。
网络舆情分类:根据网络热度和网民关注度分为一般关注、重大和特别重大。一般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发表的对公司工作建议、问题反映、咨询质询、个人利益诉求等。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1000-2999人次,或跟帖评论100-499篇,或被5家以下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特殊时期网民关心、网媒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3000人次以上,或跟帖评论500篇以上,或被5家以上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涉及公司的突发、公共、食品、卫生及自然灾害、生产质量、安全保密等事件或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及社会稳定的网络热点、网民热议、网媒热炒等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①一般网络舆情
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由党委宣传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做出研判,并将该舆情在2小时内转达相关职能部门查清事实真相,在1天内给出正面的解释或解决,并将结果反馈党委宣传部,;党委宣传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监控该网络舆情的走向,同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直至舆情消除。
若网络舆情不能消除或还有扩大迹象时,党委宣传部要及时上报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按照重大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办理。
②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对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舆情监控工作人员应立刻报告党委宣传部;党委宣传部立即汇报给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并责成舆情涉事单位立即调查事实真相,及时获取事件详细资料。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舆情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方案。
新闻发布组根据舆情发展趋势,适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事实真相以及处置结果;在绵阳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运用主流网络媒体、网络评论员队伍,采用跟贴回贴、发表评论、微博声明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积极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党委宣传部和舆情涉事单位实时跟踪该舆情走向,拟制报送《xxx网络舆情通报》,直至网络舆情消除。
五、后期处置
网络的高速发展正在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社会舆
论和信息的传播方式。目前,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中的话题、焦点极易衍生为网络舆论的热点,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随着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栏目发展迅速,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方式日益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网上交流日益快捷、互动,这也导致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容易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因此,积极应对与引导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把握网上反腐倡廉信息,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我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机制起步晚,底子薄,缺少专职机构、缺少专职人员、缺少专门经费。加上少数单位个别人员的思想认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导致在网络舆情构建过程中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
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会去应对;二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三是对网民群众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单位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内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增信释疑,清除误解,消除不良影响,引导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势在必行,现就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首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明确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健全和深入推进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国内、省内、市内反腐倡廉大事,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效率为重点,扎实推进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报送、处臵工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舆情网络信息服务;二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建设要以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灵敏高效、快捷畅通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市、面向全省、面向全国的基本原则,把处臵网络舆情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事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局上,放在人们对反腐倡廉重要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上,及时反映舆情动态,深入分析舆情态势,科学提出对策建议,全面、及时、高效;三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建设要以全面收集舆情网络信息,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和全面收集涉及本地本单位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舆情网络信息为主要任务,深入分析舆情网络信息,加强对舆情网络信息及舆情动态的分析。
其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列入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制度反腐建设范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健全机制,建立一套反应快速、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各司其职、守土有责的思想观念。
增强主动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直面而不是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关注舆情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臵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坦然接受网络监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公开透明。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尽快建立和全面推行责任落实制度,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列入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制度反腐建设范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臵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再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要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网民、善用网络、善管网站,依托相关单位和新闻网站的资源,更加迅速地了解掌握反腐倡廉重大舆情信息和重要网络举报。要直面而不是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关注舆情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臵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坦然接受网络监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公开透明,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本着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统不宜分的工作方法,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合作,拓宽掌握网络舆情的渠道,及时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最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体制,提升网络宣传队伍工作水平。一是落实责任,不断加强队伍管理,组建网络舆情专制管理队伍,培养专业人才,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争取支持,把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作为党委、政府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理顺关系,切实加强与宣传、公安、工信等部门以及相关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二是培训学习,提高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处臵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锻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网络舆情处臵队伍;三是依托科技,打造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不断创新手段,提高效率,开发专用舆情监控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
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序进
实施意见
为加强我院和谐建设,及时掌控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夯实综治基础工作,充分发挥治安综合管理职能作用,按照开蔚综字(2011)10号文件精神,经院综治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我院建立治安综合治理舆情信息网络。具体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密围绕和谐医院,平安医院建设工作中心,以提升治安综合治理水平和构建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为目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时掌控,有效化解”的原则,多措并举,畅通舆情信息通道,及时了解、反馈各类不稳定因素,为化解各类影响企业稳定的矛盾和事件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为内部治安环境明显改善奠定扎实的群防基础,形成医院、基层部室和工作部位等舆情信息网络工作机制。
二、组织机构
为加强此项工作的实效性,成立治安综合治理舆情信息网络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综治办公室(综合管理部)主任:
6、总结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
(四)舆情信息员工作职责
1、了解所在班组员工热点、难点问题,群体性思想倾向,重点人各种异常动向,本班组员工对公司、单位、部室新政策、重大事项的看法和意见;
2、填写班组舆情信息登记簿;
3、对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提出建议;
4、掌握本班组员的五官面貌,工作表现等基本情况。
四、舆情信息反馈
1、建立公司、医院、基层部室三级综治舆情信息登记簿,对收集的舆情信息进行登录。
2、舆情信息按重大信息、较大信息、一般信息分为A、B、C三类。A类是指有可能给企业和员工造成安全、经济、生活损失的事件,或群体越级上访事件;重大刑事,治安案件;B类是指有员工参与的各类违法事件,本单位员工之间和员工家庭内部因矛盾激化造成人员有极端行为倾向的事件;参与国家明令禁止非法组织的人员;C类是指员工比较关注、热议的一般问题和发展趋势。
3、A类舆情信息由部室在第一时间上报医院综治办和主管领导,医院综治办在第一时间汇报有关领导和上级综治办公室;B类舆情信息由基层部室在第一时报送医院综治办和主管领导;C类舆情信息由班组信息员每日填写舆情信息登记簿,由支部书
工作能力,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员工群众中,了解掌握情况,梳理汇总情况信息的人员担任。对收集掌握的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及稳定和治安防范的信息,特别是对群体性事件苗头、隐患及问题线索,在第一时间向单位领导汇报的同时,通过面报、电话、邮件等通信工具及时准确的向医院综治办反馈,对重大问题要做好续报工作。
(三)各支部要切实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明确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台账,做好记录工作并兑现奖惩。此项工作纳入综治工作考核。
2011年12月6日
不少于两条舆情信息;医院综治办按照舆情信息的类别和上报的时间要求,将舆情信息分析、汇总,经院综治委(领导小组)领导审批后,以舆情信息表的形式上报公司综治办,每月上报不少于两条有价值的舆情信息。
2、综治舆情信息围绕各部室舆情信息机制建设、舆情信息队伍建设和舆情信息的日常工作三方面进行考核,实行百分制,以累计得分为准。
3、考核分数在95分以上为优秀单位;考核分数在80至94分,为达标单位;考核分数在79分以下为未达标单位。
四、考核内容和计分方法
(一)对瞒报,漏报舆情信息,或信息不真实,而引发不良影响和造成一定后果的,取消单位综合性评先资格,一票否决,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予通报批评。
(二)综治舆情信息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综治舆情信息网络工作各项制度、规定;上报信息无迟报、漏报现象;综治舆情信息工作切实为有关领导提供决策依据;按月度兑现信息员补贴。(30分)
各项综治舆情信息制度、规定不健全,减4分;上报信息有迟报、漏报现象一次减2分;综治舆情信息缺乏时效性,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每次减4分;未按月度兑现信息员补贴减3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了“大麦克风”时代。其中,以微博、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及移动通讯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革,成为新闻曝光和舆论生成的重要媒介,加之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和矛盾突发期,国情所致,诸多问题叠合积聚,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社会决定和谐度和稳定性的标杆,亦为我公安情报工作关注的焦点。
1 信息时代下网络舆情分析的现状
1.1 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形成的、关于公共问题的网民的一致意见,有三个主要特征:(1)内容的丰富性;(2)意见的多元性;(3)形成传播迅速性。除此之外,根据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数据显示,网络舆情涉及的热点话题包括民生问题、涉警涉法、渎职贪污等内容,其中政府部门、公务人员特别是官员的网络舆情,占据了热点话题近六成,民众关注的重点可见一斑。
网络舆情对我国社会治安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公安情报部门将互联网作为情报重要来源,对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以期通过科学的研判,正确的引导,防患于未然,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网络舆情分析现状
(1)重定性轻定量
互联网信息具有丰富性、海量性、复杂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等特点,对其理解和把握越来越需要科学、精准、可信的方法。然而一些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监测研判和危机管理中尚处于粗放式阶段,相关工作多为感性主观,特别是应对媒体仍停留在“部分网友认为”、“某网友认为”等定性描述上,这样分析问题过于片面,缺乏扎实科学、直观量化的数据基础,难以全面反映特定时间地域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及趋势。
(2)意识薄方法少
警方对于网络舆情的态度:作为公安工作者,有的对于网络舆情发展成为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不足,疏于引导,麻痹大意,听之任之;有的重视程度高,但处置不力,处置方法“删”、“封”、“堵”等传统方法,缺乏规范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体系。面对媒体新闻大部分的基层公安干警不善于同媒体和记者打交道,接收记者采访时缺乏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负面报道时,不敢说、不会说、说不过、辩不赢。在公安系统内,新闻舆论引导、网络监控、专业分析评论相结合的专门人才凤毛麟角。
(3)事前忽事后堵
目前,我国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各种基础数据库不健全,基层民警网络基础知识培训不多、网上斗争打防举措仍处于粗放阶段,利用网络舆情调查分析、引导规范的意识薄弱,对于违法犯罪的打击防范工作尚处于“拉大网”、“集中整治”的粗放状态,警务方式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忙于事后堵、删除和查处,丧失工作的主动权。
2 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它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片较为宽松的公共空间。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网络舆论在表达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被误读,有些问题被忽视。无论是误读还是忽视,都不利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以“名人微博”为例:名人微博是以普通人的身份表达观点、引导舆论的阵地。尽管以“普通人”的身份,但是,名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蔓延至网络微博中,使其拥有巨大的关注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粉丝”大量的转发与评论。在浏览、转发与评论的过程,名人的态度悄然在大量网友中传播开来。所以,名人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网络舆论的方向。
从现实看,名人会自觉避免涉政、涉警等敏感话题,一般常见的名人微博更多关注民主民生、法制道德等热点问题。名人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对社会舆论导向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微博打拐”,由于韩红等名人的加入迅速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慈善募捐”,王菲等人的微博力挺,国内慈善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名人引导的正向舆论的积极意义,远远摆脱传统媒体的局限性。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名人在舆论导向中的负面影响。2012年,微博高关注度的著名女演员力挺“海归女”刘俐俐,使得著名主持人一夜成为众矢之的。其实对错是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都应该客观的评价整个事件的经过,然而,名人的一个态度,则在瞬间决定了因果成败,这就是大众缺乏独立思考的体现,即“羊群效应”。目前,由于传媒的普及,每当出现一个热点的新闻事件,网友更愿意接收评论文章,而并非还原事件真相。其中有些网友鉴别能力较弱,容易对一些错误思想产生“认同感”,导致一种非理性共鸣。这种非理性共鸣,借助网络很快就蔓延开来,越传越偏离事实真相,导致情绪化的舆论更加难以掌控。如现在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集中于突发事件、社会阴暗面、腐败案件的一些负面效应上,据此散布的种种偏激言论将会演变成各种谣言,如不迅速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不对情绪化舆论进行疏导,将会煽动更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非理性情绪,最终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这又是一种“蝴蝶效应”。
言论如不得到良好的引导,势必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引发信任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网民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不利位置,自己的愿望不能得到全部满足,所以在网络论坛中经常表现为非理性冲动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辞,这种非理性的做法也是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一个充要条件。对此我们应着手的重点是:一方面,名人在道德公德、公共责任等方面加强自律,另一方面,也提醒舆论引导方不要忽视对名人舆论的正确引导。
3 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模式
目前网络舆情引发公共突发事件的缘由众多,众所归一,溯其本质是由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带来的社会各阶级利益格局变动所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公共突发事件常涉及政府新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执法部门徇私牟利、公务人员及其子女等,政府部门最多,关系利益复杂,加之受雇与敌对势力网络推手的造谣诬陷,和广大不明真相网友的激情转发,这种不稳定因素迅速转化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爆发的过程。因此,网络舆情的公安工作模式,应对照网络舆情发展过程各阶段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以涉警危机为例,如图1所示。
涉警危机发生后,警方一定要高度重视,并且在第一时间说明事件真实情况,表明警方对事件的立场、主张和态度,这个做法就是告诉网友如何去看待这次危机事件,为网友理性思考提供思路,同时,封堵谣言、猜想传播的空间。与此同时,网监部门必须全天候监控网友对危机事件的言论风向,做好研判准备。对于网友的正确意见,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对于负面言论,切忌忽略、删除,应正面应对,用大容量的发表权威信息,专家评论等方式,促使舆论向有利于警方的方向转移。
由于每个网友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及与危机事件的密切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危机事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面对网民评论的多元属性,警方对于网友不和谐、不理解的观点应当摒弃,而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宽容。保持平和的心态。但是一定要保持统一的对外声音,最大限度传播主流观点,积极引导舆论。
4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的途径
4.1 网络舆情监控与研判
(1)确定监测站点。网络舆情的来源主要有新闻评论坛、微转发、社区转帖等。它具有表达快捷、互动传播、情绪感染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对热点问题和网络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如各大论坛,警方要运用互联网舆情监控手段进行24时监控。目前网络舆情监控点有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
《人民时评》曾有评论称:“言塞湖”的“诞生”,往往是民意早起收到冷落,才演变成中期的“民议”、后期的“民怨”。民意在每一道环节被冷落与搁置,都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
(2)运用专业情报分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文本检索系统(Text Retrieval System,TRS)赋予了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更多的创新功能,其中包括:舆情信息定量化分析、信息类别统计等;词语褒贬义分析,TRS通过独具特色的文本褒贬倾向分析技术,准确分析舆情正负面信息;大规模文本职能挖掘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对海量舆情信息准确的分析和高效的管理。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可以随时采集最新的消息和意见,并对采集的信息逐步过滤和预处理,然后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对负面信息进行及时干预和引导,避免负面信息快速扩展和蔓延,将危害降到最低。
(3)在舆情监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评论引导。当公共事件危机舆情发生后,警方应组织评论员和网评人员进行舆论引导工作。具体形式是以评论频道和论坛为基础,把评论员文章在论坛置顶或者推荐到频道的显要位置。情报分析员适时对舆情监控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帮助评论员与网民有效沟通、交流意见,潜移默化的引导舆论走向。
4.2 构建辅助舆情分析的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一种高度灵活且具有良好交互性,用于对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提供付诸的信息技术系统。辅助舆情分析的决策系统将舆情分析员、舆情评论员(简称引导员)和信息技术蜕变过的特定支持功能联系在一起(图2)。
常见的决策支持系统为预测分析法。简单来说,预测分析法通过对在网络中已经引起热议的焦点事件进行详尽分析,利用已有信息决定引导员未来如何引导舆论、化解危机的方法。
(1)文本分析:通过分析自然语言文本来探测语法、语义和结构等。“警察非公持枪”曝光,人民警察形象正在遭受网民的负面议论。在这种情况下,舆情分析员可使用文本分析对于博客、平面媒体等进行分析,通过正面透明报道、投放民警亲民宣传等方法,消除网民的负面情绪。
(2)信息检索分析:通过对视频、图片的内容加以分析,已确定其潜在的意义。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识别类似含义的词语:“警察”或“公安”,可以帮助分析员了解网民的看法。
(3)网络分析:提供与政府、警方门户网站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哪些人浏览过门户网站,从哪些网站可以连接到门户网站,网民应用哪些搜索语言检索到门户网站等。
4.3 建立官方的微博,发挥政府官方的“名人效应”
政府部门、大众媒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不待言,借之于网络空间,将分析研判成果、事实真相等公布于网络领域。现在为数众多的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传统媒体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而且粉丝量极大。官方“名人微博”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对待舆情,通过舆情研判的成果公开与网民共享,打开一条政府、媒体与群众直接沟通的渠道。不仅如此,当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通过官方自己的微博,动员网民中的“意见领袖”与公众互动,消除误解,让官方的声音得到迅速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曹海礼.警察如何直面网络舆论[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与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3]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新华出版社.2011.
一是成立由检察长为组长的涉检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领导小组。作为该院网络舆情收集、分析研判与处置的决策和指挥机构,小组具体负责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现、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和处置工作,出台《襄州区检察院涉检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及处置办法》。
二是挑选业务熟、技术好的精兵强将,组建专业网络舆情队伍。通过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发展动向,加强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监控和网上舆论的正确引导,并严格网络评论纪律,未经批准不得针对舆情内容擅自接受媒体采访或披露信息。
三是通过搜索引擎浏览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以及本地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论坛等,对涉检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控。根据网络舆情性质、传播范围、危害程度、舆情走势和社会影响,进行及时分析研判。对特别重大和重大涉检舆情,涉检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及处置领导小组再向上级检察机关报告的同时,及时向地方党委、宣传部门报告情况、沟通信息,共同研判舆情,启动舆情预警机制,研究制定舆情监控、应对处置、舆论引导方案。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推荐阅读:
网络舆情法律11-08
网络舆情应对预案06-14
学校网络舆情现状09-15
网络舆情与媒介素养07-12
小学网络舆情工作方案11-25
2021年网络舆情处置预案06-24
两会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总结06-18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09-27
浅谈网络舆情对青年官兵的影响及对策10-0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政府治理研究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