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时代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习起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思想品德是以生活教学为基础,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一门学科。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体现生活化?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在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在学习中成长与思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德育的培养对于处在小学学龄的学生而言,会影响其终生的发展。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學对于身处小学学龄阶段的学生培养核心素养而言,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概念,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与法治观念,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德育渗透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内容由四大版块组成,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这就明确了《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概念,并在生活中积极践行道德与法治观念。

德育是为了一个人德性的养成,本质是一种获得性品质,存在的形态体现为人格的表征。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才能更好地启发德性养成,因此,在道法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当务之急。这更需要教师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一方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也不断凸显学以致用理念在教学工作中的落实。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生活化”教学中渗透德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尚不明确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不断渗透与发展的背景下,当前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需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还需基于道德品质层面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小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体系仍不完善,其教学目标也尚不明确,不利于推动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尤其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小学生而言,其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不足。实际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小学生思维尚未完全开化的前提下,尚不明确的教学目标必然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造成一定阻碍。

(二)教学内容偏离生活实际

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尽管教师仍以课本中的固定知识点为主要教学内容,但在新课改要求下,教育愈发重视学生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进社会时事热点已成为当前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以此推动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仍未完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社会时事热点与具体教学内容的融合度也相对不高,致使学生可吸收内化的理论知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与优化情境教学模式已成为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不断开发创新性思维,同时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学生普遍缺乏探究能力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每位学生必修的人生课程。尤其对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其思维能力、个性化发展、心理健康以及道德品质等基本素质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程度,同时,这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教学任务。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辩证性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真正意义上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道德素养,促使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充分锻炼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相对枯燥乏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尤其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性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状态,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但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可能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开发。与此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与普及的形势下,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愈发重视核心素养理念与各项教学环节的融合应用情况,但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方面也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创新与开发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同时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将核心素养观念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中。

二、在“生活化”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建立生活联系

新时代下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应当以实践为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现实状况,以人与人之间生活当中的交流现实状况为基础,制定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和教学计划的总体方案。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我爱家乡和山水”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将学校所在地区的乡土特色融入其中。例如,处在景德镇地区的一名教师,在讲授这一单元的课程时,会向学生详细讲述景德镇的历史,以及小学与景德镇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引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想增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效果,将所学内容切实应用于实际生活,教师需要重视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阐述相关道德与法治理念,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自己每天上学的方式,并总结不同上学方式应注意的事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很快讨论出几种不同的上学方式,如,自己步行上学、家长接送、乘坐校车等。再针对不同上学方式的亲身体验,学生能够顺利整理出相关的注意事项,如,自己步行的学生需要行走在人行道上,在过马路时需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并注意观察两侧的车辆和行人等;由家长接送的学生与同行的人,除了需要共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还需注意不能打扰驾驶员;乘坐校车的学生则需要注意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指定地点等候校车,同时在上下车时应遵守秩序、有序排队。这样的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交通规则和社会秩序的认知,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将相关概念深耕于心。

(三)利用情境熏陶,让学生自省其身

情境,即带有情感色彩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设计教学情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回忆起某种情感经历,使其仿佛回到某件事情的发生场景,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体会、认知欲望,让学生在情境内积极思考。实际上,德育教学的实施一定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经历,且情感经历越丰富,德育熏陶效果就越理想。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要尝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情境,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会去熏陶学生,启迪学生,让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熏陶,丰富自身精神生活。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又该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方法很多,而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情境构建方法。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应当体现在多个方面,只有不断丰富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师看到教学的不足之处,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活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在生活化理念的影响下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生斯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孩子天地,2020(2):63+65.

[2]王世鸿.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2):88.

[3]董继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讨[J].生活教育,2019(12):39-40.

责任编辑 陈小凤

作者:丘旭杏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论文 篇2:

浅谈让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的思考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新时代下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习起源于生活,也用之于生活。思想品德是以生活教学为基础,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一门学科。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体现生活化?其基本步骤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式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在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在学习中成长与思考”。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生活化的意义,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并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涉及内容广,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育不够成熟,社会阅历不广,欠缺自行分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往往相当枯燥,易于让小学生不重视,甚至产生厌倦等负面情绪。这就要求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全面分析教材,备好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法,设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教学情境,合理处置教学中情感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全力凸显生活化教学的良好作用。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化的意义

(一)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应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其教学形式具有较为良好的意义。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是能够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能够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实例,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此,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坚持生活化教学,并将生活化内容和生活化理念充分融入课堂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学生建立健全的素养和心理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提升学生的品格道德情操

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堂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小学生的心理年龄正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定可能并不正确,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认清什么是善恶美丑,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例如,在三月“学习雷锋”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街道清洁道路卫生,在感恩节通过视频展示“做家务感恩父母”等活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培养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更利于为社会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较大改变,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中人才是重要的资源。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利于成为现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当前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单调

当前,许多学科依旧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学生生活观察度不足。部分教师在实施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依然是以教材为主来布置作业,特别是对于教材中与生活化课程相关的内容,过于依赖教材中的规划,容易造成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现象,失去生活化教学的引导作用。第二,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缺少一定的拓展。教師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导致生活化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教学关爱、善待老人的相关内容时,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应该“扶老人过马路”等传统内容,并没有过多地将其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现实生活内容进行融合。

(二)生活化教学目标过度理想化

在开展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生活来对思想品德的内涵进行理解与感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任课教师教学态度不够严谨,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过程中考虑过于简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作用。这种理想化思想品德生活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理解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时,将其理解成为放松课程,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课程的重要性,甚至还忽略思想品德教学的存在,不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第二,缺少师生之间的沟通。在缺少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学生的真实思想并不了解。这样会导致在开展生活化教学规划时,出现与学生真实生活需求不相符的问题。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回归生活化有效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真实生活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端正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般的传道授业方式都是根据教材来进行的,平面的内容传达起来单调枯燥,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吸收的效果只停留在课堂上。所以,教师要让思想品德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正确的思想扎根。只学会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丰富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积极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点,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以便适时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小学生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思想品德的感染和熏陶。

在学习“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上向学生讲述烟酒、毒品的危害。由于校内几乎见不到这些物品,因此,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可能印象不深。此时,教师可以找来警察到班里开展“拒绝毒品 远离毒品”的讲座,通过一幕幕触目惊心的视频:吸毒者的身体腐烂、吸毒者走上抢劫犯罪道路而断送一生……让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各种活生生的例子就在学生身边,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到烟酒、毒品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巨大危害,从而早早地树立起远离这些物品的决心。

(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角色化教学

思想品德与我们的生活不分可割,所以,其学习内容只有符合学情,符合学生日常需求,反映学生日常行为,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根据实际课程的安排,教师可以创设富有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品德的教育。

例如,在学习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把全班分为六个小组,分别让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表达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小组成员中有扮演父母的学生:早上起来开始叫醒孩子、做家务、工作、辅导功课;扮演孩子的学生:等着父母叫醒上学,衣来张口、饭来伸手,只顾学习;扮演教师的学生:备课、研讨、上课、批改作业;扮演清洁工的学生:打扫大街、倒垃圾;扮演农民的学生:除草、收割、喷虫……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学生在这节课上清楚地了解到不同职业的无私贡献:做一名教师,要教书育人,要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作为一名农民,要每天辛苦耕耘,汗滴禾下土,为社会生产粮食,同时也清楚地了解到作为父母的艰辛与责任。通过学生真实地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更能促使学生树立起正常的学习观,让学生肩负责任,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

(三)拓展课外,延伸课外生活化教学

回归生活化教学,在依靠课堂教材内容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的基础上,要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利用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认知,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规范作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深入体会人们的良好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社会秩序,如,在红绿灯口,在斑马线旁,涌出一大堆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为人民的安全通过提供正确的引导信息。可以让学生体验当志愿者,在学校附近周边的马路旁边引导家长车辆停放、在学校进门处开展测量体温等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接受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评价方式,课程与生活统一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以学习成绩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已经满足不了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通过关心学生,与学生真诚沟通、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课学生后和校外的表现。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具体案例,让学生回答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其价值取向和思想认识水平,并作为考试成绩的一个参考指标。例如,在学习“我们神圣的国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出题:列出一些我国在近代曾经丢失的土地;然后让学生说出哪些是中国的领土,哪些不是。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对于我国国土丢失这件大事是否关心。这是判断学生是否爱国的一个依据,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生活化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对深刻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认知上的提升,加强德育和心理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在课堂构建上,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好设计安排,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华.浅析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9(4):69.

[2]陈晔.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4):45-46.

[3]尹明兰.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析[J].文渊(小学版),2018(11):438.

[4]陳继海.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与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6(18):52-53.

[5]于新岚.浅析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与教学策略[J].魅力中国,2017(48):122.

责任编辑 罗良英

作者:曾友东

生活化教学与小学德育论文 篇3: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置之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便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获取有力量的知识,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小学的数学学科是一项与生活关联比较密切的学科,所以,在学习培养的环节,应当以常规化的生活化教学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教学

一、引言

因我国长久开展的是应试教育,教学中的内容以及教学思路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所以,为了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应当有必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生动化的教学。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以生活的眼光看待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将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启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与意义,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生活化,为什么要进行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应该把这些问题带入教学的数学知识中进行研究。所谓以生活化教育研究,是将小学生教育变成生活训练,回归教育遵守的是尊重和平等的原则,让小学生在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慢慢感悟,慢慢学习,愉快成长,这是开展生活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生活本来就是小学生的,书面知识和语言,使得生活化教学远离了小学生,尤其在双减政策下,对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辅导学生进行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兴趣、学习优势,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能直观、自主地观察世界,从生活中寻找答案,将数学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小学生教育阶段,是人之初的学习阶段,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能力的开展,以及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小学生学习的成果以及学习的重要性,这个阶段的教学质量是决定小学生良好行为,道德品质优良以及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针对小学生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可以在以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策略与研究中,提升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会将知识进行学习与运用。[1]

三、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数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的知识学习比较枯燥并且乏味,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活动开展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比较费劲,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以生活问题,运用生活化的内容与常识,通过分析生活实际案例进行数学知识讲解,一旦学生面对生活问题与话题,谈论的人数便会增多,因为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并且学生不认为这是在学习,而是在玩耍,辩论等,那么,这种教学氛围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得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比如,以比例知识的学习为探究点,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以做饭时面粉的调和,或者是地图的比例知识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感,这样就可以将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比例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帮助与价值,更愿意去探究这些枯燥的知识,可以认识到知识可以为生活所用。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比较常用的问题也就是情境创设,在生活中,以生活素材为引领,开展良好的学生数学学习,可以将学生比较喜欢的话题比如玩耍、游戏、游乐场所等话题运用于数学教学中,以这种反思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就避开了将教材视为核心的教材知识点与内容的错误教学方法,会促进数学学习成绩提升。

(三)教学运用生活化

知识源于生活,也来自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环节,可以做到运用生活化教学的思路与方式,开展数学教学,则会让学生可以具备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思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对学生而言,更能够掌握对知识分析与总结的能力,可以进行数学学习思维的创新,实现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找到多种化的数学思维水平与思维能力。

(四)作业设计生活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预习与复习也是非常关键的阶段。所以,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不仅仅需要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进行研究,还应当以作业设计为目标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在教学设计环节,可以考虑到课后作业问题。比如,在数学学习中,关于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点的学习,应当以生活化复习为主。例如,用三根火柴拼等腰三角形、体育课测量操场的周长、计算出周长与面积等,以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进行知识的探索与论证,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更加地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炼出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针对小学生开展生活化策略的步骤

(一)教育工作者需要多阅读生活化数学教学的书籍

一个有能力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一定是阅读了较多的书,之所以在教学点大放光彩,可以在知识的运用中游刃有余,一定是在某个方面,知识储备较多,一个不爱读书的教师在教育中,会在思维上受到限制,很难准确地针对问题开展教学,依靠单一的知识储备,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很难对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教育。第二,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的意思,在笔者看来,就是在书中可以找到一切解决问题的答案,尤其小学生教学环境。生活习惯的培养具有强大的作用,是指导人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众多的教育学家指出,应当以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与参与性,这样教师会教得更加轻松,学生也会学习得更加快乐。实现教与学的双丰收。[1]

教学案例一,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包含了“图形、统计”等相关的知識,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教学主题,开展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知识的学习与思考中,掌握相应的教材知识,强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将生活化教学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开展,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参与化、互动化,尤其在“四边形”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数字化的教学为例,开展教学环节,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得更加积极有效,

(二)要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

生活化的理念,也就是将教学回归生活,让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和纯粹,在笔者看来,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所以,在开展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教材中的计算知识运用于生活案例进行解析,这样会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简单,更愿意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在理解的过程中,去研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定义,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知识与内容这种理解型的学习会非常地简单有意义。

教学案例二,比如在小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倍数”教学学习为例,其实,教材对知识点的设计,是符合当下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借助生活化教学进行教学活动开展,例如,一斤辣椒的费用是4.8一斤,如果买2斤,是多钱呢?此题目的计算方法可以是两个4.8相加,也可以是两者相乘,即2*4.8这样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运用了生活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实现了乘法与加法的转换,还让小数的学习与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了融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升,有利于达到良好的数学学习结果,促进班级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

总结: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模式比较多,并且学习起来也比较严谨、枯燥,如果可以在教学中把生活问题进行运用,将所有的教材知识化繁为简,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生的喜好得到改善,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促进。

参考文献

[1]马永中.小议小学数学教学[J].读与写,2018:246.

[2]苟小梅.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240-240.

[3]毛小会.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读与写,2019:163.

作者:杨萍

上一篇:民政局社会福利工作总结下一篇:小学春季少先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