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生活化(共8篇)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 即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 关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需要, 让德育主体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德育生活化包含三个层面: (1) 德育目的的生活化, 不仅要使德育主体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 还要帮助德育主体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 (2) 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内容要贴近德育主体的现实生活, 要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联。 (3) 德育方法生活化, 德育方法要贴近德育主体的生活和心理世界, 让他们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 通过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 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 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
二.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 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实现德育观念的转化。在德育生活化实践中班主任要转变教育观念, 就必须正确把握如下关系:
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的理念中, 一直存在教师地位尊贵而学生地位卑贱的观念。那种“布道式”的教育, “道貌岸然”的形象, 只会约束学生的思想、影响德育的实效。因此, 我校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 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把师生交往看成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师生交往需要在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环境中, 与学生交谈、交流, 没有高低贵赋之分, 大家在人格上一律平等。与学生为友的教师, 学生会从心底接纳他, 愿意上他教的课, 愿意听他讲的道理, 愿意接受他的教育。
二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德育实践中往往存在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比如, 学校每年都评选“三好学生”, 通常的做法说, 或由班主任指定、或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中提名、或全班投票。结果“三好学生”是选出来了, 但评选“三好”的目的、意义却失去了。因而, 可以要求教师在德育实践中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第二,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实现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过程, 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对道德要求的认同。哲言曰, 一滴水常常渺小得让人忽略掉, 但它却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太阳光芒。同理, 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可能是件很小的事情, 但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因而, 在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中, 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交往习惯作为重要的德育工作。
第三, 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实现德育生活化。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省、自愿、自律的行为, 因而我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 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各种道德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如系列主题班会活动, 诚信公约、诚信格言教育活动等。
第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德育的生活化。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从德育生活化的角度, 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要用力于校园精神的塑造。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与核心。首先要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深入进行各种系列的基础文明教育活动, 努力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再次, 着力增强学生“以校为荣, 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 力求形成“求实创新、奋发向上、爱国爱校”的校园精神。
另一方面要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熏陶、引导和感染学生情操和素养的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量,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2000余人均来自农村,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业状况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自2010年8月建校起,我们就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开始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德育理念,形成了“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一、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不能高高在上、游离于学生生活之外。“德育生活化”是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基本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成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向;“生活德育化”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贯穿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追求道德生活。
二、德育模式
处理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我校德育工作探索“育管并行、教育在先”模式,把教育引导放在前面,管理跟进。
我校把理论教育、活动教育、学科教育相结合,建好班集体、团支部、年级组、学生公寓、政教处、道德讲堂、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学校文化设施等德育阵地,有效保障德育工作的开展,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目标、规范行为、提高修养。
管理跟进,加强监督,制定并逐步完善管理奖惩制度,先后出台了《酒泉第五中学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方案》《酒泉第五中学学生一日常规》《酒泉第五中学德育岗位职责》《酒泉第五中学安全管理制度》《酒泉第五中学教师德育考核办法》《酒泉第五中学班主任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并且严格执行。
三、德育机制
为了保证“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德育理念的有效贯彻,实现育管并行的目标,学校逐步确立了“4234”德育工作机制,即4级会议:政教例会、班主任例会、值周教师会、学生教育会,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自上而下的谋划、安排;2个系列活动:以教师为主的德育研讨交流实践活动和以学生为主的德育实践体验活动;3级督查:为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由学校领导、值周教师、学生干部对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和活动情况进行督查;4级评比:通过周评比、月评比、期评比、年评比,对班级、年级组德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纳入学校整体绩效考核。
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我校强化德育宏观调控,严格执行“4234”德育工作机制。分层级开展一月一主题德育活动和一周一专题的班团队活动;坚持法制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大型集中教育活动;坚持歌咏比赛、文艺演出、特色班级建设、体育竞赛等常规教育活动;坚持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德育论坛活动、校园之声广播等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把道德教育作为一个工程整体纳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坚持德育为首,让思想品德道德教育服务于学生生活,凸显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提升学生精神生活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具体做法是:
1.各班根据班主任自身特长,结合班集体在日常管理或活动中形成的内容优势,经全体学生从“行为活动、学习习惯、才艺特长”等方面展开讨论,确定申报的特色名称和创建目标,形成创建主题。
2.各班申报的特色名称和创建目标由各班根据班主任自身特长,结合班集体在日常管理或活动中形成的优势内容,经全体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填写申报表格(主题、目标、实施办法),提请学校审批,学校对各班的申报内容进行协调,对项目过于集中或存在其他问题的年级或班级做出调整建议,之后各班重新调整内容确立本班特色。
行为活动特色:如卫生管理特色、文明礼仪特色、课间活动特色、课间操队列特色、语言文明特色、志愿者服务特色、主题班会特色、绿色环保特色等。
学习习惯特色:如学习常规特色、阅读特色、朗读特色、书法特色、英语特色、计算机特色等。
才艺特长特色:如科技发明特色、健体特色、琴棋书画特色、声乐特色、球类特色、篆刻艺术特色、手工制作特色、跳绳特色、手抄报特色、石头文化特色、武术表演特色、舞蹈表演特色、演唱特色、制作放飞风筝特色等。
3.“特色班级”创建。确立创建目标后,各班级将“特色班级”的创建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在创建活动过程中达到凝聚班集体、锻炼学生的目的,同时带动整个班级向积极、自信、乐观、团结的良性轨道发展。
班级特色项目上具有独特的管理和活动方法,形成独特风格。
学生有良好的习惯,班级内普及推广,形成集体氛围,在学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班级特色效果突出。能经常性开展活动,能随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展演汇报活动;能培养学生特长,促进班级管理。
4.“特色班级”评价。年级组——政教处——学校领导参与评价。
各班对本班创建过程和目标实现进行自评,形成自评小结,力求突显班级特色。
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组,制定“特色班级”评选标准。参考日常检查记录,对各“特色班级”的创建情况进行评审和认定。
5.“特色班级”命名。成果汇报。将优秀班级特色建设成果,安排专场汇报演出,作为宣传班级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的窗口展示给全校师生。
在班级考核中,给获得“特色班级”命名的班级加分,并予以表彰奖励,班主任的特色管理工作成效将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之一,在年终考核中按相应等次加分。
在创建特色班级活动中,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发展个性。例如,“音乐剧特色班级”,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唱英语歌曲、演英语童话剧等,使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小品特色班级”,通过编排小品,让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太极特色班级”,经教师的引领,学生深深领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特色班级创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培养了师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达到了班级带动学校整体教育优化的目的。
注: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寄宿制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课题(课题编号GS〔2015〕GHB1097)研究成果。
今天,有幸参加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校长孙民题为《创新德育视野下的生命安全教育》,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名班主任,德育始终贯穿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但是,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我常常有束手无策之感,时常陷入迷惘与彷徨中。孙校长的讲座可谓为我打开了一扇德育之窗,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
孙校长的观点是让德育回归生活。在我们语文教学领域,生活这个词多么熟悉。写作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在具体地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陶情怡性,这比冷冰冰的教条主义不是更能深入人心?孙校无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他理想中的教育不是多高、大、上,而是质朴的八个字:开心地笑,大声地说。一个孩子,金色的童年时代,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心田播种的是快乐、自信的种子,将来的他又怎会不拥有阳光向上的心态?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真切感受、体验德性的拔节。学校有百草园的“梦入期”。孩子们向学生“问好”,让礼仪教育在日渐一日中形成习惯;《成功的“失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反思自我的行为……任何教育都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生活。孙校长倡导的德育回归生活就是德语的本质。当我们一味地教育与学生切莫撒谎,可是与坏人周旋时那谎言岂不是一种智慧。脱离生活情境的教育只会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无所适从。
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付建林
730020 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一直是学校工作中的重头戏。而“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但纵观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依旧存在着德育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办学思想以及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德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德育已经处于“课上热热闹闹,课下冷冷清清”的尴尬境地。
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熏陶下,在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能与生活分离开的纯道德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德育只有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真切地为人的生活服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有实效性。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因此,学校德育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空洞的说教向真实的生活回归。让学生在课堂
生活、现实生活中经历、感悟、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从而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实现“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
一、引“生活之水”于课堂上
生活是道德生成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生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活教材,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源于生活,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应该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人的美好生活,道德和生活不是两条平行线,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将学生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课堂中,我们可以模拟儿童身边真实的生活,向学生提供可供模拟的真实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学生实施。我们也可结合生活中的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适时渗透德育。如“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利用国庆节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一”劳动节可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如学生闹矛盾了,可对他们进行团结友爱教育;发现学生有撒谎行为,可及时渗透诚信教育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德育因素,恰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活”教材,适时、适度地引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
二、架“沟通桥梁”于师生间
学校德育是由教师、学生、德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动态活动系统。德育工作如何实施才更有效果,一直是每个德育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德育做的是人的心灵的工作,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否可以处理好师生关系成为了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它决定了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否顺利地进行,它间接影响着课堂的建构和课堂的效果。要想让德育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俯下身来,用爱心架设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师生进行良性心理沟通很好的润滑剂,因为爱是沟通教师与学生情感的纽带。作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形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做到“对症下药”。我们在课堂上与学生用眼神、用手势进行交流;课下可以和可以聊天,关心学生的身体,询问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些什么问题等等,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交流,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关键,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智能的培养以及身心和个性的全面发展都有很大的裨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做孩子们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中的父母,更要去做孩子们成长中的朋友。让我们在德育教学中用心与学生家交流,让师生的心灵相约,把尊重信任当作教育艺术,把热爱化为动力,架设
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能完成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品格的培育。
二、搭“实践平台”于课堂外
德育原理告诉我们: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的,道德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行动是衡量也是衡量道德教育的最后指标,实践性乃道德的根本特征。思品课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或者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应该让学生回到具体的、生动的、客观的、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应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多走向社会,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社区是儿童在学校以外的活动空间。与学校相比较,它是儿童生活的真实的社会情景,社区给予儿童的也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我们可利用节假日安排学生参与社区的各项服务活动:开展公益劳动、照顾孤寡老人、做好社区卫生清洁工作;或是参观访问,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此外,我们可建立多种活动阵地,如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气象台、手拉手共建学校等,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领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无止境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让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为学生生活服务,德育定会彰显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回归生活,关注生活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凸显, 掩盖遮蔽了导向德的教育的本质, 随着科技的发展, 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 人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灵魂的德育正遭遇困惑和价值失落, 种种不该发生的事件触目惊心。
如:北京海淀职业艺术学校的学生将一段拍自他们课堂的视频上传到自己的网上空间里, 随即这段视频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这段时长约4分钟的视频记录了海淀艺校高二影视全能班一堂地理课上的一幕。整个课堂纪律一片混乱, 学生随意游走、嬉笑、打闹甚至肆意用各种手段挑衅、侮辱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老师并以此取乐, 整段影像充斥着学生的笑声、谩骂声和脏话。
又如:上海一17岁职校生, 向父母要不到零用钱, 竟然拎起微波炉砸向父母。亲当学校老师调查时, 还恶狠狠地挥着拳头对着父母亲, 出现了儿子打父母的现象。有专家称这些人80%~90%会走上犯罪道路。浙江省某职校一张姓学生在食堂与另一姓丁同学发生纠葛, 出手殴打丁某, 并在当晚叫上本班一批同学在宿舍再次闹事, 致丁某鼻梁断裂。杨某因不服学生会的管理, 事后召集同学到宿舍闹事并导致多名学生轻伤, 竟还在宿舍中私自藏匿管制的刀具。
再如:2012年1月10日, 徐州法院在校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指出, 在2010年至2011年两年审理1205名未成年犯罪案件中, 在校学生犯罪人数达155人, 占未成年犯罪人数的13%。并表现出以下犯罪特征: (1) 年龄低龄化。2010年至2011年全市法院少年庭审理的在校学生被告人平均年龄为16.2岁, 其中1992年出生的20人, 1993年出生的56人, 1994年出生的40人, 1995年出生的12人, 1996年出生的27人。 (2) 男性比例大。155名在校学生罪犯中有148名男生, 7名女生, 女生比例占4.5%。 (3) 职业学校学生多。155名在校学生罪犯中, 有114名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占总人数的73.5%。
以上这些案例和统计数据反映出中职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遭遇困境。
二、学校德育困境原由:割裂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 忽视了人的完整存在, 进而漠视个体生命存在与价值, 缺乏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 造成育德环境的失衡、冲突与分裂和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多元价值时选择的迷茫与行为的失范。
(一) 学校德育迷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 导致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割裂。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教育的体现就是注重眼前利益, 把教育目标看做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 而不是把它看做培养“完整的人”。鲁洁教授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 在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同时, 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对功利主义的追求导致育德环境的失衡, 德育的内容集中于书本知识, 德育的途径限制于课堂教学, 德育主要的途径是说服教育, 学生品质的好坏一张试卷来说明, 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展现过程中却被忽视, 忽略了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也最终导致了不良现象的发生 (如前文的案例) , 更有学校德育工作者用来说服学生的一些事实本身就是被“粉饰”、“异化”的事实, 造就的自然是一种病态的教育。同时现行的德育属于后发型的, 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 哪里出现了问题就急急忙忙去哪里补课。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的,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 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 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很显然, 由于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追求, 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割裂了, 困境随之而来。
(二) 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脱节, 导致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
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由于现代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以知识为中心, 教育过程是认知主导的, 而情感、想象、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遭到了排斥,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情感态度方面, 只重视道德认知。杜威认为, 道德有三个部分, 一是知识, 二是情感, 三是能力。很显然情感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 离不开活生生的生活, 它扎根于生活, 取决于人的生存状态及个体生命的感受。要重视激发情感的重要性, 要通过具体的生活让学生体验情感, 而不是现代德育中教师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道德知识, 做出了多少“道德应用题”。道德认知与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割裂将导致学生成为片面的人、压抑的人。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并没有与课外生活互动, 了解的只是关于“道德知识”这种知识本身。当前学生身上“言行不一”的表现较多, 因为学生在生活中采取的行动, 有些时候不是按所学的道德知识来行事的, 是个体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反应。它不一定符合课堂上所讲的道德规则。那么仅仅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不够, 必须注重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19世纪的哲学家黑格尔说:“人的真正的存在是在他的行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行动是生命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是在自己的劳动生成的。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人也正是通过生活的过程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展现自己的德性, 如学生在晨会、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实践。
总之, “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 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要体验、感悟、掌握这些知识符号背后所涌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 并于其中升华个体的道德, 就必须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学校道德教育所导致的这种失衡、分裂、冲突的育德环境。生活德育, 呼之欲出。
三、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
生活是道德的土壤, 离开了生活, 道德就无法栽培。建构生活德育是对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道德教育的一种超越, 也是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人的必不可少的途径。
生活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活世界”, 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具体的、流动的, 这个世界是人的完整的存在。在这个生活世界里, 其德育关注个体的生命价值, 注重引导学生作为完整的生命体健康地成长, 趋向于善的成长。生活德育:指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以学生的价值存在、关系和行为为基础, 以对学生崇高精神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需要为引导, 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 让学生在他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 去感悟, 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 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一) 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的和谐统一。
东西方文化发生的融合与冲突, 价值观念多样, 道德实践主体多元性愈加明显, 青少年面临多元道德价值观选择的困惑。生活德育要培养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去进行多元道德价值选择的能力, 在这些多元化道德价值之间寻找恰当的支点, 在真、善、美之间求得平衡。这就要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 社会主导的价值目标就是要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以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为前提的, 多元化价值取向就是要重视个人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 中职学生价值观的变化是自主意识增强, 追求独立人格, 崇尚个人生活等, 同时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在滋生。生活德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克服和消解生活中的不良价值观。如在进行“诚信”的教育时可以安排请学生讨论对考试作弊现象的看法, 并引导学生克服作弊的不良动机。
(二) 生活德育以“活动”为支点。
生活德育中的“活动”范畴指具有德育意义或功能的所有活动。以“活动”为生活德育的支点, 其实质在于通过活动把德育过程转变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实践的、连续的个体道德生成、发展的历程, 而不是虚幻的、被动的、静止的、断裂的过程。以“活动”为支点的生活德育, 不同于一般的“活动教育模式”。其一, 生活德育是以活动为支点, 构建理论的范畴是“生活”, 其实质研究对象是“完整的个人存在”。活动中含有人的完整德性构成的多个维度: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等, 它们完整统一。其二, 在传统的活动德育模式里, 活动是指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 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活动只限定于外部活动, 不包括内部思维的, 意识的活动。麦金太尔探讨了道德的希腊词源, 认为道德 (morals) 最根本的意义是内在的“品格”, 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则。人的内外活动是连在一起的, 很难分开, 要强调道德主体的内心自觉, 而不仅停留于外部行动。其三, 生活德育主张以活动、实践课作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 但这并非唯一的课程形式, 同时主张活动的开展并非认为可以取消道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四, 生活德育中的活动重视非专门组织的活动。现行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很多的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 而实际上个体道德的形成大都是在潜移默化下形成的, 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中产生的, 特别是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等。
(三) 生活德育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
德育过程中存在着缺陷, 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尊重, 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他关系而不是我—你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之中,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 他们的情感受到漠视、压抑, 学生的心灵扭曲成一种病态, 造成的是心灵的空虚、封闭, 学生的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发扬。我们应当树立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合作关系的理念, 形成双向互补, 从终极目标看, 学生主体是第一性的, 教师主体是第二性的。道德主体性的发挥有赖于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活动、交往和互动。在德育的过程中, 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发挥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为学生不仅是道德的承受者, 也是道德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 主动体验道德情感, 磨炼道德意志, 追求高尚的道德目的, 因为弘扬人的主体性的过程, 正是人的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 也是人的德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如指导学生在学习和交往生活中主动体验勤奋学习、理解他人、团结协作等思想道德。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 教育灵魂的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 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才能体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和彰显个体的生命价值——生活德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摘要: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 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 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 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 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 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 以活动为支点, 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 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关键词:生活德育,中职学校,德育困境,有效对策
参考文献
[1]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 教育研究, 2000. (4) .
[2]高度重视“灵魂发育”——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N/L].龙虎网讯.
[3]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O].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8, (4) .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14.
【关 键 词】 德育;生活化;主题实践;家校互动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走进孩子的生活世界,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德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活动,以生活为起点,以生活为终点。德育在生活中进行,其主题与素材来源于生活,其过程与生活过程一致,其范围延伸到儿童所有的生活,不仅要在其日常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习生活中展开,不仅在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校外生活中展开。
一、日常养成
德育教育的内容所要解决的,是在德育教育中要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一般来说,就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所要传递或使学生掌握、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类的东西。而且,离开了具体内容的支撑,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也将流于空洞和变得毫无依托。于是,从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入手,是实施“生活德育”的有效突破口。为了让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立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养成教育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以生活为基础,注重生活细节,关注发生或促成发生于小学生身上的点滴小事,通过实践道德生活,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意识和行为,进而成为有道德的人。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下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下,通过方向引导和训练强化而逐步形成的。在养成教育中,学校既严格要求,又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练一练、做一做等活动,让学生在有意的反复强化中达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同的目的。
二、课堂生成
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德性。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校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课堂中蕴含着许多德育的因素,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教育意识,恰到好处地把握教育契机和教育资源,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正如赫尔巴特所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于是,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学中的德育内涵,成为实施“生活德育”的主渠道。如我校刘老师上《花瓶打碎了》课堂实录片断:
1. 听音猜测:多媒体播放玻璃破碎的声音
2. 出示课件,看图:《小红打碎了花瓶》
……
师:我们一起来看(播放课件),小红的爸爸会怎么样呢?小红的爸爸可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宽宏大量,你看,他高高的扬起了大手,想干什么?(打小红)你愿意看着小红挨打吗?(不愿意)可来不及了,叔叔的巴掌马上就要打下来了,我们怎么办?谁来劝劝叔叔?
生1:叔叔,小红又不是故意打碎的花瓶,再说,她已经如实跟你说了,您不应该打她!
生2:就是呀,如果小红跟您说了实话,您还打她,那她以后就不会跟您说实话了!
生3:叔叔,您说,一个花瓶重要还是诚实的品质重要?您如果打了她,就会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会很难过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的理由,可叔叔还是要打,怎么办?我想如果把你们的理由合起来,说服力肯定会更强!谁来试试?
生:叔叔,小红不是故意打碎花瓶的,况且,她已经跟您说了实话,您若再打她,必定会伤害她的自尊心!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不但善良可爱,而且还聪明机智!在你们的劝说下,你看(演示课件),小红的爸爸终于把高高扬起的手放下了!你们看(演示课件),小红怎样了?(笑了)……
一堂40分钟的口语交际课,教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巧妙地将诚信品质的培养、同学间的关爱以及同情心的培养演绎得淋漓尽致。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德育追求的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它没有功利性很强的、一眼所能看穿的教育目的,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刻意的形式和程式,讲究的是“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潜移默化”,它通常伴随着其他主体活动自然而然地生发,水到渠成地推进。
三、主题实践
由静态的、单调的和知性的德育走向生动具体的生活德育。近几年,我校围绕文明城市创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精心设计、规划并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在直接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生活的意义。如实施“五自”教育,从培养儿童的“自理、自立、自律、自护、自强”能力入手,开展了“生活技能训练比赛”和“重庆市未成年人网络文明工程”等主题活动,形成了“人人参与竞争,个个参与考评”的“争优”局面。同时,利用各种先进设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成立的微机、摄影、剪纸、绘画、舞蹈、书法、机器人等20多个不同的兴趣小组,连续举办的五届艺术节、体育节,为少先队员发展特长、展示技能搭建了平台。艺术节设声乐、器乐、舞蹈、故事会等专场比赛,举办摄影、绘画、书法、手工作品展览,使全校学生结合自身特长有选择地参加。从教育的视角来看,德育教育的一个当然之责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和价值上的引导,不能听之任之,任凭不良生活对学生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而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是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也是德育教育由静态、单调、知性走向生动具体的道德行动与体验的良好载体。
四、家校互动
搭建孩子德性成长的“德育场”。一个人的任何一种意识和行为的产生与变化,都离不开实践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着的人的主体条件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是不能忽视而且必须深度开发和利用的“生活德育”教育资源。于是,人民小学在“生活德育”的实施过程与机制、方法、途径上,高度重视家校互动联动,形成脐带联系,由此搭建起了孩子德性成长的“德育场”。如学校每学期都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及时向家长汇报学校的近期工作,与家长交流教书育人的思路,努力使学校倡导生活德育的理念、做法,在交流中得到认可和支持。通过家校沟通,辅导员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原来单纯的家庭作业也变得丰富多彩,“帮妈妈做一次家务”“调查一下周围的黑网吧”“做一个绿色小使者”等等,变成了家庭作业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更新了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到社会中体验、实践创造了条件。
五、社区教育
为有效利用社区教育的资源优势,人民小学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这是由该校招生范围内的社会各界参加的,为促进“教育社会化”的一个社会组织,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综合管理机构,是人民小学协调服务区内社会群团组织帮助学校发展的区域教育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分工协作,为了一个共同心愿:“拓宽教育渠道,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社区教育委员会成立后,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成员单位区法院组织六年级学生到区法院观摩了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的审判过程。这次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说教式法制教育,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犯罪人的犯罪事实,感受法庭审判的真实过程,从而觉悟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总之,学校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直面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了祖国下一代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为了改变目前的学校德育现状,我们应还生活的本来面目,以生活为教材,让学校德育真正体现它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红. 建构生活化的课堂:小学品德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 吴海燕. 德育生活化——一种开放式德育[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
摘要
面对高科技犯罪率正在增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愈来愈大,而且犯罪分子的年龄趁青少年化的严重社会现象,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尤为显得重要和突出。我就自己多年在德育教育方面的认识和做法,从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德育的方法和手段、要把对学生道德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之一、把德育融化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几个方面谈谈。关键词
浅议
学校
德育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x)03(b)-0189-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面对高科技犯罪率正在增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也愈来愈大,而且犯罪分子的年龄趁青少年化的严重社会现象,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尤为显得重要和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艰巨的历史x。本人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近二十年,担任过班主任、校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导主任之职,从不同角色、不同的层面从事过德育教育工作,深感学校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除了充分发挥教育为主渠道的作用,把德育教育在多科教学中落实和渗透德育教育以外,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
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 教师要承担起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必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这表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试想,一个行为举止粗野的教师,怎样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学生有如何听得进去?一个道德水平低下的教师,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上课时随地吐痰的教师,怎么要求学生不随地吐痰,而学生能否做到?可见,教师的道德水准在育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提高自己的威信,才能以人格的魅力言传身教,感染和影响学生,试学生自觉接受教育。2
道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学校实际道德教育中,德育内容空洞枯燥,与学生得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对学生道德要求过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对比,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我们对学生天天说天天讲大道理,而学生一出校门,在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下,所学的道德准则便忘的一干而净,所接受的任然是现实中的不良习气,毫无德育效果。为什么呢?我们说,认识社会的人,人存在于现实生活,脱离了现实生活,就脱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现实问题,因人、因地、因时地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完善其道德,升华其品格。3
丰富德育的方法和手段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的形式过于简单化,强制化和教条化,学生把道德准则看作毫无新意的条条框框,不愿去接受道德知识,改变其原有的思想意识去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学生既没有学习兴趣,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收不到良好的德育效果。要提高学校的德育效果,必须使道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和手段的新异化。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兴趣,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为其道德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德育时机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德育教育纳入教育信息化之中,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和亲自参与中感知和认识真善美,从而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更好地让学生接受道德行为规范准则。4
要把对学生道德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之一 教育主管部门在考核一个学校时,应把道德教化成果作为考核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改变学校只重视考试成绩而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倾向),设立“道德模范学校”、“德育标兵”等荣誉奖项,使重视德育工作的学校教师不断由此得到“甜头”,因而各学校也纷纷相互攀比争当“德育模范学校”,学校内部也将会设立“先进德育工作者”“德育标兵”等奖项,这样德育在教育战线上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处在浓浓的德育氛围中,大大提高了少儿一代的思想品德素质。5
农九师一六九团中学齐行舟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中小学德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校德育管理,其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统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领导、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领导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德育处、教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学年的工作考核
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对成绩显著的同志进行表彰。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学校每学期都利用校本培训的机会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学习,首先,学校加强了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良好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不是靠空泛的说教形成的,它缘于人对人生、对理想、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只有在提高教师政治理论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学校党支部坚持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基础知识、三个代表理论,将党的政策、路线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提高教师政治觉悟的基础上,开展行之有效的师德教育。其次,加强了法制学习。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坚持以法治教,以法治校。党支部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法》、《九年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考试等各种形式检测、巩固这些知识,提醒教师时刻记住要遵纪守法。在学法的基础上,学校制订的《教师考核条例》、《班主任考核条例》等各项规章制度,对师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为教师约束自己行为,提高师德水平的保障。
另外,学校还通过优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名人画像以
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每年都举行庆六·一文艺汇演。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中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中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为此,学校聘请团司法办、派出所和综治办的领导为法制副校长,每学期为全校师生举办一次法制教育讲座。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警示教育录像和崇尚科学,抵制邪教图片。由于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法治观念。使学生从小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学校还注重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团场采摘啤酒花的劳动,让他们从劳动中体会职工付出的艰辛努力。每到寒暑假,学校又主动和连队的领导取得联系,组织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实施证明: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先后获得自治区红旗大队,农九师四五普法先进单位等殊荣。中考教学成绩多次名列农九师前茅,曾三次被评为农九师先进学校。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学校近几年参加国家、自治区、兵团各类竞赛的学生获奖人数逐年增加。学校男女排球队两次获得农九师中学生排球比赛的冠军。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大大加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家长走进了学校,学校走向了社会,并受到家长和社区的好评。
【学校德育生活化】推荐阅读:
怎样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德育10-22
学校德育体系05-31
整合学校德育资源06-04
学校德育特色展示07-01
学校德育评估方案12-29
学校个人德育总结12-30
创建学校德育品牌论文06-23
学校德育工作流程07-27
学校德育教育内容09-14
学校德育工作贡献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