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推荐8篇)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1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

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2

一课外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

1.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学会收集资料

语文课本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缺乏直接的生活体验, 所以在认识上往往不全面, 有时经常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 但因为不懂得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他们往往熟视无睹、知之甚少。教学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怎么去观察事物,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去认识生活。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自主收集相关资料, 为理解课文打好基础。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知识的竞赛。例如:在教学《长征》时, 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 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恶劣, 深刻理解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 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不仅学到了书上的内容, 也能够了解有关红军长征路上其他感人的事迹, 给学生以启发。同时, 让学生养成随时动笔记录的习惯也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时, 可以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经常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并经常翻阅巩固, 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并不易遗忘。

2. 指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习作

学而不用, 那么教学就是无用的。所以, 在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后, 教师可让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 然后用语言文字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孩子的形象思维在小学阶段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只有让他们亲身经历, 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生活经验, 就像做饭没有米。所以, 要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 就必须让学生融入生活, 处处留心。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寻找生活中的错别字”“寻找感动中国的杰出人物”等活动。同时, 作文也要情境化。因为现在学生一天到晚都在学校, 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发现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所以作为教师, 就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假设情境, 以此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 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应该怎么处理等讨论活动。总之, 语文教学要将生活的情境融入课堂, 不让学生只沉浸在书本的既定情境中, 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筋、爱思考的好习惯。

二课堂上注重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理解课文

1. 精心导入生活情境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 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导入课文时, 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节。如教学《背影》时, 教师可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一歌, 借助歌词导入:“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让同学们触景生情, 听着朴实无华的歌, 回顾父亲为自己做的事。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当你想起父亲的时候, 是因为什么事情?”以此导入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样, 学生通过感受自己父亲对自己的爱, 就能很自然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生活化的情境贴近学生经历, 这样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所以, 教师应善于将课文故事情节生活化, 充分调动学生与课文内容相似的生活经历, 激发其阅读兴趣。这样学生会更有感情、更用心地去读。

2. 将课文与生活相联系

书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精心编辑的, 记录着每个时代的生活信息。靳忠良在《中国教师》杂志中提到:“我们对教育所能谈起的就是, 当我们忘记所学但仍在脑内留下印象的, 才是教育。”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语文教学的所有方式和内容都是一种载体, 不是目的, 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格。所以, 课文只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学习课文时, 只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 才能达到这个终极目的。在学生学习语文时, 教师只有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情境, 学生才能获得主观感受和体验。教学时, 教师就应把课文置于生活场景中, 借助情境创设, 再现课文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共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其高度注意和全心投入,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再现课文中的生活片段, 仔细品味

任何事情, 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同样, 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朗读、欣赏、感悟书本内容, 激发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的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人生, 构建真善美的内心世界。

第一, 再现生活, 加深对课文的感悟。有些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在学习这类课文时, 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如教师可以把课文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使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在表演过程中, 学生既当导演又当演员, 合作意识增强了, 表达能力提高了, 对所扮演角色的心理体验更深刻了, 从而对课文理解也更深入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 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教学时, 教师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使其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 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化。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 更是语文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 强调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综合”的内容丰富, 范围深广, 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领域, 融合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决定了语文需要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推动学生走进社会, 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 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 因此, 教师应当努力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接合点, 让现实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丰富教材。

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学语文, 这是新课改的要求。本文阐述了通过“课外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课堂上注重创设情境, 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再现课文生活, 仔细品味”等方法,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3

一、生活中学习语文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学生身边经常会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我们可以请他们介绍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些事迹写下来。这样,同学们既锻炼了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也被拾金不昧的美德所感染。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天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另外,参观访问、野外游玩等,也都是一些很好的语文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家长是销售服装的,就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家长是贩运水果的,则可以让学生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的文章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二、语文课堂教学贴近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只是在教语文课本,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关,我们应当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使之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查一查,观察生活。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师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并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生活的理解。如《太阳》一文,太阳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了解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了解有关的知识。

2.演一演,再现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其高度注意,使其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就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东郭先生和狼》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东郭先生、狼、猎人、老农这四个角色。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学一学,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村居》一诗中诗人用细腻的文笔描绘了一幅乡村的春天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课堂教学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深,教师不妨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放飞风筝,来到花园去接近一下大自然。这时学生们兴致勃勃,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首古诗的感悟更加具体,对诗文的意境也就回味无穷了。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 篇4

徐州市沛县沛城镇孔庄小学

汪颖

情况概述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二)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

二、研究的内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研究。

在课题实践中,我深入挖掘教材,探索现有教学内容如何再现生活、促使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并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活化教学对学生个性化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2、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生活化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体验渠道,从单一体验走向复合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变单一的语言智能展示向多元智能展示;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目前单调的语文学习活动变得生动。

三、研究的目标:

1、旨在改进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此研究,达到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并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精品阅读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以达到活学乐学语文的目的。

2、通过课题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的会读、会说、会写,让语文这一工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3、从生活中取材,结合思品学科进行学科间教材的整合。运用课堂这一载体进行操作,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现有课堂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课题研究读书内容的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行动研究法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及时积累积极思考、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开设语文生活化教学研讨课。

该课题研究其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我充分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借鉴同行和专家的观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和主阵地,对我所任的教一年级、二年级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

读书学习:在研究过程中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陶行知文集》》、《名师魅力课堂经典解读》、《给教师的建议》等书,并结合自己教学写读书笔记。

研讨活动:2008年12月——2009年9月开展课题研讨活动课,撰写阶段性报告。撰写结题报告。

经验总结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古今中外大教育家关于“生活即教育”的论述,使我更加了解了“语文教学必须植根于生活”这一理论论断。源于此,我申报并研究了《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通过研读教育论著,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使我深刻明确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应该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我们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教语文、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围绕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生活中孕育着语文教学”这一辨证的论题,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活动。

1、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活化。

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语文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场景1]一年级下册《识字1》,其内容是一些关于春天的词语:“春天 春风 春雨 小草 柳树 嫩芽

燕子 蜜蜂 布谷

桃花 杏花 梨花”。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四组词语,并知道词语所描绘的美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在野外观察春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前看到的春天美景,然后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里找春天,观察校园里的柳树、桃花、小草。这样让学生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再来读韵文自然而然的就能读出韵味了。练习中的成语“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再舞、灯火辉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就在课前准备了奥运时候及我们传统的过节时的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孩子们观看,这样一来词语的意思不用解释,孩子早已牢记于心。

[场景2]《村居》一诗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像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草长莺飞的春景图以及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飞风筝的情景,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从学生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早已飞到春的世界,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加深理解、积累背诵的任务也就很容易完成了。

[场景3]教学《鲜花和星星》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鲜花的数量多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说自己认识哪些季节的哪些花儿,当时学生纷纷发言,说出很多花的名字,这时再来读句子自然读出花的多与美。这是一首诗歌,在学习时我认为不能仅仅是学诗歌,还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语言表达、文字创作的能力。当时是春天,校园里开满了虞美人花,我引导学生仿照课外观察说话,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首小诗就诞生了:我最喜欢春天校园里满园的虞美人花,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然后我让孩子们一起来诵读他们的诗歌。这样孩子们创作的激情激发了,趁势我发给大家课前我画好的画:水里游动的鱼儿、天上飘飞的白云、秋天地上的落叶、空中飘落的雪花。(一组一张用水彩笔画的画。)让他们在组内结合生活中看到的画面,合作作诗,然后全班交流,记得他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争着要汇报呢。听了他们各组一起朗诵合作创作的诗歌,我激动万分。看到孩子们当时学习的热情,我倍受感动。是啊,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感受生活,这样的学习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七、八岁时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为大量识字提供了生理可能,为此,我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社会即老师的理念,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自主识字,化被动为主动。于是我让孩子们在课外识字,比赛看谁识字多,一周比赛一次,这样一来,孩子们识字积极性大大增强,效率也提高很快。两周下来孩子们比课本上要求认识的字多了好多,也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而且在每周的识字展示课上,孩子们不仅能说出自己识的字,还能用一两句话说出自己在哪认会的?有的还能说一段话呢。如,有学生说:“老师,我认识‘狮子’这两个字。”其他孩子问:“你说说你在哪认识的?”他说:“在动物园里认识的。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可高兴了。来到动物园,我看到了很多可爱的动物呢,有老虎、大象、长颈鹿、猴子、斑马等,我最喜欢的是狮子,棕色的毛,样子很可爱,我还和狮子一起照相了嗯。动物园真好玩!”一年级的孩子啊,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树立“处处皆语文”的思想,使学生了解多种识字的途径,既激发了孩子们识字的热情,培养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达到“识字开智”的目的,又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促进了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懂练达即文章”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参与学生生活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如班干部的选举,我让学生可以自荐,并上台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是推荐别人也让他们说自己推荐的理由;每天请一名学生给大家讲故事,可以是听来的,也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如果学生有在学校上课那天过生日的,就让学生一起给他说祝福语、编祝福歌;每周两次的课外活动课让学生一起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还鼓励学生读书看报,参加文艺体育活动,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这样,在“语文化”的生活中,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学科间内容整合的生活化。

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改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的改革。新课程明确提出,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成果与本学科教学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在整合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还担负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任务。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既相互独立,又有交叉融合,它们可以说是两门有着“近亲”关系的学科。因此我采用生活丰富语文教学,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学科整合的方式方法,在听读说写的实践活动中,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健康的个性,完善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能创造并享受文明生活的新生代。

[场景4]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识字1》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练习一的读读背背要求读背4个描写秋天景色的成语和一首短诗《秋天到》,课文《秋游》描写的是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去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的欢快心情,练习二中的做做说说要求观察秋天大自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秋景画下来或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的第二单元《走进秋天》,前三课有这样几个板块的内容:我眼中的秋色、小小气象员、栽种与收获、瓜果大聚会;叶片、种子的收集、种子拼画、秋游盘点;剪秋叶小制作,做小橘灯、秋色博览会。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正好是秋季,我认为把语文和品德与生活课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主题单元组织教学,既能避免由于内容的重复造成的浪费,又能打破学科壁垒,统一整合教学时间,使两科知识相互融合,内容有机渗透,互为补充,互为学习资源,使两科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互为借鉴,从而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三个大的教学板块:走进生活,丰富体验;感悟文本,内化语言;实践运用,创意表达。布置学生课余时间继续在生活中寻找秋天、收集秋天;搜集与秋天有关的成语、诗歌等。有兴趣做“小小气象员”的学生,组建一个“气象发布站”,从各种途径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填写观察记录表,每天定时在班级发布气象信息,提醒同学注意防寒保暖,随时增减衣服。在学习课文《秋天》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边读边交流,边读边回味,体会秋景的美丽,秋游的快乐。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他们感觉就像是在读自己,读自己的生活,读自己的内心感受,读自己的切身体验,一个个全身心投入,谈得动情,读得有味。我让学生分小组展示收集的瓜果、蔬菜、粮食等。介绍从家长处了解到的某一种作物的种植、管理、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知道在生活中要节约,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进入秋季,孩子们就在开心地寻找着,惊奇地发现着,快乐地阅读着,幸福地生活着。学科整合给了学生无限的空间、无限的欢乐、无穷的创造。

此外我还在课堂上采用歌唱、朗诵、画流程图、小记者在行动、小老师登场等学习形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大大增强,对知识的建构更牢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明显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中,力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欲望,热爱语文学科;使学生乐于阅读与表达,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中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及一定的独立见解;培养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意识,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以期让学生形成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积极的学习态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存在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构建有自我特色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要努力挖掘生活化的活动资源。除了在课堂上去充分利用生活化资源外,更要鼓励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经历去学习语文。克服困难带领学生深入学校、社区,加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开拓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上下功夫。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针对课堂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把研究工作继续做下去,切实让语文教学扎根在生活这片沃土中。探索还需努力,研究还需在专家学者中的引领下向更深一步发展。

附件: 读书笔记:

1、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2、要使知识“活起来”---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3、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有感

4、聆听课堂的阳光与花香

案例分析:

1、用“生活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写“原生态”的作文

2、快乐识字教案

3、加强学科整合,提高综合效益

—一次语文和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整合教学尝试

4、谈《乡下孩子》教学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5

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生活语文化-浅谈如何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

作 者:黄家利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中心小学,广西钦州,53502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1关键词: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教育 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6

关键词:微课程;小学语文;应用

所谓微课程,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或者是教学环节设计的一种可视化、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相比传统的教学资源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短小精悍、交互性强等优点,深受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喜爱。如何能够将微课程更好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已然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最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微课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微课程主要特点,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时间短、微课程的时长一般在5分钟以上,8分钟以下,最长不会超过10分钟;(2)内容精简,微课程的制作,本身就是针对某一知识点或者是某一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学习;(3)微课程内容较少,并且使用方便,当前制作的微课视频主要由rm、wmv以及flv等格式,并且视频大小通常为几十兆,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下载浏览;(4)情景化资源,微课程可以通过录制视频,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环境,便于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1]。总而言之,微课程相比传统课程而言,其特点可谓是优点,当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现如今,微课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能够在语文教学各环节加以应用,便于微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接下来对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加以详细介绍:(一)微课程在课前导入环节的应用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学也是一样,良好的导入将能够活跃整堂课的氛围,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从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2]。例如教师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应用微课程加以介绍作者,同时需要加以文字、图画的介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作者所处年代的生活方式与习惯,便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微课程能够初步了解到老北京的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由此可见,微课程在导入环节的应用,有助于良好氛围的营造,便于学生后续学习效率的提升。再比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制作有关周总理外交故事的微课程,并在导入环节播放,待到微课程结束之后,教师立即转回到课文当中教学,通过周总理的外交故事引出晏子便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二)微课程应用于重难点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作为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大难点。现如今,班级当中存在大部分的学困时均是由于自身作文水平不够,影响到了整体语文水平的提升。最为严重的是作文水平低下的学生由于自身写作能力不足,写出的作文经常出现低级错误,本可以通过同学交流方式加以解决,但是表现出极度不情愿,只愿意让教师批改,导致学生自身的写作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不利于教师突破重难点教学[3]。为此,教师便可以通过微课程加以详解,有助于学生激发写作兴趣,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生作文修改水平,进而有助于作文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师在小学作为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作文修改兴趣,可以播放这样一则视频《四色笔》,视频当中的学生通过准备了三色笔,有黑、绿、红。学生写作主要是用黑色笔,修改时主要使用绿色笔与蓝色笔,教师修改或者点评主要是使用红色笔。上述过程,均是采用了不同色彩的笔,学生便能清楚看出学生互动的过程,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除此之外,学生能够在修改过程中,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最为主要的是学生的作为水平能够在自我修改与互相修改过程中得以有效的提高。(三)微课程在拓展延伸环节的应用小学语文学习之后,有效的运用能够增加学生知识的掌握度与实践运用能力。为此,教师有必要在一堂课教学之后,选择性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便于学生及时向课外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在拓展延伸之后,需要及时反馈学生课外学习情况,便于提升学生课外学习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课外资源,促使学生视野更为开阔,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与运用积极性的提升,从而有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4]。微课程在在这一环节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对课外拓展的内容更为清楚,从而有助于阅读兴趣的增加,降低学习难度。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之后,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对大自然一些动物的探究欲得以激发,但是苦于自身的生活范围较为狭窄,可见到的小动物并不多。鉴于此,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后,播放《小动物尾巴妙用》,待到学生看完视频之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尾巴具有什么用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资料,能够了解到小动物尾巴的诸多用处,不仅仅能够扩展知识视野,还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科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当中已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某一环节或者是某一知识点设计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可谓是十分广泛的,可以在各环节当中插入微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此,教师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以此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春莹.浅议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J].现代交际,,(02):208.

[2]张润柳.基于微课程的小学语文MOOC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30-32.

[3]朱凤华.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91-92.

[4]李鸿.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8):149-150.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7

一小学语文的特点

1. 基础性质

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它不仅仅教会学生读书写字, 也是教育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同样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基础。

2. 人文性质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包含着从古至今、中西结合、人文地理等文化, 对从小培养孩子人文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工具性质

语言文字记载了社会文明的发展, 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4. 实践性质

检验真理往往是需要靠实践来完成的, 语文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实践,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快地记住某个观点, 还能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二生活化教育

生活化教育, 说明教育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教育中加入生活的智慧, 在生活中运用教育的知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老师与学生要加强情感沟通,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也要与学生谈论相关的生活经验, 或者进行情景设定, 让学生自主研究与学习, 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教学的参与度,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将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设定到生活情境中, 营造出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达到生活与学习兼并的效果。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理论

1. 情景化教学

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 不仅是检验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还能在检验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社会生存知识。完成情境学习过程的同时也是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性的参与过程,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会思考。

2. 诗意化教学

语言是一种生活的表达, 是美的表达。将教学诗意化, 也就是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 让教学更加饱满, 让学生更加愿意投入课堂, 表达自己的情感, 自主掌握学习的知识, 从而全面提高发展。

四生活化教学的基本要求

1. 以教育改革为基本

新课程标准强调,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 成绩固然重要, 但是孩子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 在小学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让孩子从小就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2. 内容要真实, 具有代表性

意识形态的形成在语文教育中也很重要。在教学中, 选择生活题材时一定要选正面的、真实且具有代表性的, 让学生接受正能量, 形成正确的生活意识, 提高自身修养。

3. 不能脱离科学

科学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教学的过程也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不能忽视理论本身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也要避免无关环节的进入, 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4. 不能忽视理论

教育的生活化意义并不是将生活完全带入课堂, 而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 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还是要以理论为基础, 不能过于形式, 要让孩子运用理论, 在生活中反思, 从而来完善自身,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五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 老师要做好前期准备

在前期备课时, 老师就要做好一定的准备, 在基于孩子生活的现实情况下, 从孩子的心理以及已具备的知识出发, 有的放矢, 制定适合孩子发展的课堂, 提高孩子的全面发展。

2. 课本与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课堂教育时, 老师可安排一些实践活动,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所学知识, 而且通过实践的过程, 还可以培养孩子善于发现、积极思考的能力。

3. 课堂生活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只是一味地讲解文中的重点, 考试会考哪些内容, 久而久之, 学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 反而不利于其发展。其实,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娱乐手段, 调动学习气氛,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知识。

4. 注意营造和谐氛围

老师与学生不应该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要彼此尊重。老师要尊重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同时, 学生也要尊重老师的辛劳成果, 这样既形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 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5. 课外实践

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所能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 老师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期布置作业时减少书面作业, 添加一项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这段时间内所学到的, 或者学生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知识进行一次社会实践, 将时间交给学生,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 还能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六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

1. 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存于教育

第一, 引导学生, 学会观察生活。生活与课本所带的知识经验还是存在着差别的, 因此, 学生应该进入生活, 来检验、体会课本知识, 从而获得更多知识。

第二, 增加课堂的灵动性,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越来越完善, 在上课时, 老师可以借助一些外力进行课堂教学, 比如使用多媒体。

第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素材

第一, 立足家庭。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那么家庭就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获得教学素材。

第二, 立足学校。学校其实像是一个很多家庭组成的小社会, 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 而且就在身边, 很容易就可以获得素材。

第三, 立足社会。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实践学习, 从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

七结束语

孩子是一个时代的未来, 培养孩子的高素质高文化也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策略。无论在什么阶段, 孩子的语文教学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在小学,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发散的时期, 如果再加上语文教学的发散性和生活性, 那么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努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

[1]程大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 2013 (74) :37~38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7-02

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就要从小学起,而且要学好。中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传承也是靠文字来实现的,而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语文功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能力,在教学模式转变方面也是重要突破。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21世纪,尽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以前相比,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已有的成绩值得我们欣慰。同时,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语文教材的内容,仅仅把教学放在教材的内容中去,千篇一律。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延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对语文的精华之处不能深入领会。这种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与实际相联系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手段,成为必然的解决方法。

二、明确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缺乏足够的兴趣。即使他们能接受被动而来的知识,也不能为其所用。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内容与真切地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种人文性学科,人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让他们从根源了解语文知识的由来,促发其思考,调动他们的探索能力,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在生活化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将得到锻炼,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较大提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1.教学环境生活化

目前的教学课堂大多数只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课堂,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环境单单强调学习,忽视了宽松乐学的氛围感,这是我们应该着重建设的方面。要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必须从教学氛围入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在课堂中自主探索,使课堂更人文化、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选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实际,所以说,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教材选取者一定要编写、选取那些生活化的教材。另外,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不是语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措施,比如说,在讲到某部分知识时,可以带学生去实践感受一下。在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学会从教学内容中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最终回到生活中去。开拓延伸教学内容,适当的与其它学科或生活文化相联系,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活因子并加以利用。

3.多媒体教学对生活的再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教学中来。以往只有老师来讲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得以改变,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多媒体集图像、视频、文字为一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生活阅历少,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很好的想象到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意境,也很难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真实情感。多媒体可以将这些直观地展现出来,创设一种真实化的教学情景。如对于一些瀑布美景或可爱的小动物,学生可能很难看到,但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多了一份感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應该打破教学与现实之间的隔空关系,将实际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名师工作室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