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2024-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精选8篇)

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篇1

家庭教育第一种武器是“无条件的爱”

做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的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就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而无条件地爱着孩子,是培养孩子安全感和勇气的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种武器是“鼓励”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非常偏激的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我认为这句话当中80%的成份是真理。教育,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地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种武器是“表扬”

表扬是孩子做对行为、取得成绩的时候,给他加油的核心方法。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所以表扬是家长经常要做的行为。孩子每天、每星期总会有优良的行为,或者取得小的成绩,比如用过东西放回原处,家长应及时的.表扬,表扬会把行为确定下来。表扬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阳光,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被表扬,意味事情做对了,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

第四种武器是“确认”

一个行为是对的,不定期是错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实际上确认是家长帮孩子培养价值观的一系列过程。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的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这些都是学来的,是我们家长不断灌输的结果。比如去年美国双子大厦被子炸,我女儿的班级产生了解争论。她回家跟我讲时说:“爸,要把我吓死了!”我说:“怎么了?”她说:“今天我们老师说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双子大厦该不该炸?我们班男生一齐喊‘该炸!’”然后,老师说:‘我觉得也该炸’我们班有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不该炸!里面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这是针对政府的行为,他们不该轰炸无辜的平民!’我们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们老师不但不制止,还说‘我认为美国太气人了!应该炸!’”我问女儿:“你怎么认为的?”她说:“太不应该炸了!老师不该这么说呀!”我告诉她:“你是对的,恐怖分子是人类的敌人!伤害无辜的人,这是对生命的残害!”所以,我们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种武器是“理解”

有些家长来找我咨询,对我说,孩子就是不跟我讲话,最近他学习成绩下降,在学校和老师作对,回来什么也不和我说!我问什么原因?他说不知道。如果你去投医,医生什么都不问,就给你开药,那他百分之百是个江湖郎中!一个孩子行为上出现偏差可能有二十个原因,你想讨秘方,药不对症能治病吗?很多人让我简单的出秘方,我开玩笑说“打”。有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就是这样给家长开秘方的!这么武断!拿人当玩笑一样。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家长和孩子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孩子从一生下来,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你要不把他当成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来对待!在能力上,要考虑到孩子是待培养的,是需要你不断的培养的小动物。我们的很多家长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对待孩子,能力上却苛求孩子什么都会!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假如说你有工作上的烦恼,来找我谈谈,我什么也不问,劈头盖脸地把你一顿数落,你肯定觉得董老师是不是有毛病,都没搞清怎么回事就骂我一顿!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却是不问原由,开口就批。在“理解”问题上,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不带任何的价值评判的,单纯听孩子说他有什么理由。我请家长记住一句话:“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个行为,在他自己看来都有绝对的理由!”孩子的行为在他自己看来,总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过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来是不对的!或者说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楚他的理由是什么,想改变他的缺点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不能彼此倾听对方的心声,就无法搞清他行为的原因。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通过“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别人心灵相通,感觉自己有能力沟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动,这时亲子关系就稳定了。

第六种武器是“陪伴”

孩子不是需要我们的钱,而是需要家长的人本身!我在大四时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儿子的信》,正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开始对教育孩子进行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当时我只有20几岁,只觉得有一句话很深刻,但深在哪时有效期没完全理解。这句话简单得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在人的环境下才能长成完整意义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别人的存在,对他确认、理解、鼓励,最后他得以建立独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太多的家长因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钱打发孩子,其实大错特错。假设在此时此刻,让孩子选择给他100块或者父母用1小时来陪伴他,来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会选择100元钱。这是因为,他自己不知道他真实的需要是什么,他的潜意识里更需要父母用1小时确认他的价值,伴随他成长!我们既要把孩子在主体资格上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又要在思维方法上考虑他的人格是待发育的、能力是待培养的,所以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这也是儿科医生难当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哪儿不舒服,医生必须像兽医对待小动物那样去观察、了解。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他自己并不清楚,更不会表达。这不需要我们家长去体会、去陪伴孩子!通过陪伴来了解孩子,通过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第七种武器是“批评”

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篇2

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 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 教育极其广阔自由, 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 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 那么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 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在实践过程中, 我将这一理论引入到主题教育中。

一、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应考虑该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生活, 能否引起幼儿兴趣, 而不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为了防止内容过大、过空、过于抽象, 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现有的资源, 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形式, 把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以及幼儿周围真实存在的问题作为幼儿感知的材料、关注的对象、保护的目标。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 很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以幼儿的生活为课堂, 特别强调“在生活中的教育”。采用了《水的用处大》《小鸟, 我们的朋友》《每一天的垃圾》等主题。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 做到“到处是生活, 到处是教育”。

二、编制探索生活的网络

陶行知先生说:“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 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 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实际生活里问津的人, 必定要破除成见, 避免抄袭。我们要运用虚心的态度, 精密的观察, 证实的试验, 才能做出创造的工作。”主题确定之后, 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扩散, 编制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 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幼儿以后学习和探索的主题;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分点都可以成为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中心”, 所以编制的网络主体由教师确定, 但在主题网络实施过程中, 网络仍围绕着生活向外扩展和延伸。向何处扩展和延伸, 或者网络不向何处扩展, 都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议而定。

小鸟是幼儿周围生活常见的小动物, 学校、社区、家庭都能看得见。让幼儿关注周围的小鸟, 知道鸟类是我们的朋友, 应该爱护它们是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鸟儿, 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是本主题网络的第一触节。继而幼儿会在电视上、图片里去找关于鸟类的资料, 借助鸟类标本等认识本地主要鸟类的品种、生活习性、鸣叫声音等。再学一学, 模仿鸟叫, 欣赏乐曲《苗岭早晨》中的鸟叫声等。这些延伸活动都是在幼儿自觉、自愿、自发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决定教育, 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

此外, “小鸟最爱吃什么”“给小鸟安个家”“我还能为小鸟做什么”这三个网络触节也向下、向左、向右纵深, 形成了认鸟、爱鸟、护鸟这个整体的环境教育方案。在编制主题网络时, 涉及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 将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说的:“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三、设计源于生活的内容

主题网络编制确定以后, 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活动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应沿着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走。内容的细则和形式的种类应以“生活为中心”, 因为“生活教育之定义……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所以, 我针对幼儿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事物制定了一系列源于生活的主题内容。

我以《每一天的垃圾》为例进行阐述。先确定教学目标,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入更高的境界。”这种对“自觉的生活”的要求便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在这儿, “生活”不是随意的, 杂乱无章的, 它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是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也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入:关注生活每一天产生的垃圾, 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 自觉减少垃圾量, 反对乱扔垃圾, 积极参与妥善处理垃圾的各类活动。

在材料准备上, 也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 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这一观点, 我指导幼儿观察社会生活, 家庭生活。事先布置幼儿在家长帮助下统计垃圾的来源、数量、种类, 填写垃圾调查表。然后, 在幼儿园或家附近选择一处适合进行实验和清理活动的场所。每人发一把小铲, 装垃圾的废旧纸箱和手推车等。为把幼儿培养成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手脑双挥”式的孩子, 让他们动起手来, “教、学、做合一”。

实施活动过程中通过考察、讨论及环保活动, 使幼儿了解乱扔垃圾和垃圾露天堆放的危害, 积极参与正确处理垃圾的活动, 反对乱扔垃圾。再通过动手, 学会将垃圾分为可腐烂与不可腐烂两类, 培养幼儿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源于生活, 贴近生活的活动内容, 不仅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 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而且, “教育真正通过生活才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素材, 也为教师和儿童提供了背景, 只有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伟大理论指导下, 主题教育才能切实可行的开展。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幼儿接近生活、挖掘生活、感悟生活, 才能促使幼儿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担负起历史与社会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摘要:通过剖析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揭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主题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从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编制探索生活的网络、设计源于生活的内容等三方面阐述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主题教育中是如何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 从而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主题教育,生活教育,幼儿

参考文献

[1]吴奕宽, 方善森.陶行知研究集粹[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胡国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 2002.

生活中的教育 篇3

也许是职业习惯使然,我喜欢将生活中的琐事与教育联系起来,以此找到教育理念的实践依据。下面就说说在生活中想到的几条教育理论。

理论一:孩子需要关注,受到关注的孩子情商更高

女儿喜欢狗,所以我家前前后后养过五六条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和动物有着共同的需求。在摸索养狗经验的过程中,我也暗暗地将其和教育孩子相对比,结果发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如我们曾经养过一条德国牧羊犬,买来时正处新房装修,因此将其放在新房的院子里放养,隔三差五去看看情况,待到装修完毕搬进新房时,它已经长成了一条高大的成犬了。这时我们发现,它跟一般的德国牧羊犬很不一样,呆头呆脑,行动迟缓。最严重的是它很不合群,带出去不敢和其他狗玩,害怕任何一只路上碰到的狗,哪怕是比它小很多。这只狗没有碰到好主人,被我们毁了。

后来我们养了现在的这只黑色拉布拉多,女儿陪她从小玩耍,先生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训练它,吃食也是每天定时定量。结果这只狗“出落”得聪明伶俐、活泼好动,看到我们就表现出喜悦与兴奋,看见女儿逗别的小狗还会吃醋的低叫。

两只狗,一只全放养,没人陪、没狗玩,另一只受到精心照顾,还有人陪同玩耍。由这两只狗的对比我想到了孩子的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人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现在有多少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是因为缺乏家庭和亲人的关爱,或因为父母离异,或因为父母工作忙疏于关心,等等原因所造成的。

理论二:赞赏是强化行为的最佳方式

还是因为养狗,让我想到了以上的教育理论。狗狗聪明与否,其实跟它的早期训练有关。我们不知道科学的驯狗方法,只是在不断摸索尝试。表弟经常说我们家狗很听话,因为我们只要一说“坐”,它立马会乖乖地坐好,然后伸出舌头谄媚地望着我们。这个指令是如何实现的呢?先用手势引导它做出我们想要它做的动作,并且在它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配以“坐”的声音,直到它完成这个动作。最重要的是,当它完成这个动作后,要给它以食物的奖励。

当然,最开始我们不知道如何训练,只是在狗狗做了我们不允许做的事情后大声的呵斥,但结果显示,用奖赏的方法训练出来的动作效果最明显,保持得也最久。

教育孩子也要如此吧,当孩子做对了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表扬,下一回她会继续这样;孩子做错了的时候,不用批评的方式,尝试用反表扬的办法,结果可能会完全不一样。当然孩子的行为如果涉及原则性问题,该批评的时候还是要批评的。

理论三:经验是扼杀想象的罪魁祸首

这条理论是由做南瓜饼而来。我在做南瓜饼时,女儿主动要求帮忙。我告诉她怎么捏面团,怎么压成饼,结果她做了兔子形状的、心形的、小猫形状的南瓜饼。

我由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做南瓜饼的方法,但我从不知道南瓜饼还可以做出这么多可爱的样子,让人在吃它的时候产生一些童年的遐想。为什么我就没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呢?原因是我吃过的所有的南瓜饼都是圆的!而孩子没有我这么多的经验,她的思维不受经验的局限,所以想象力就丰富得多。

因此,不要动辄跟孩子说:“你不听我的就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应该……而不是……”孩子的思维,你可能永远跟不上,尝试用孩子的方式去思考,会换来孩子的尊重和遵从。

以上的理论和思考,仅从个人角度出发,也许说得不全面,也许说得不准确,但我想只要每个家长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不断改善教育行为,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篇4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孙岫)

调查: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问题:这里有四样东西都非常好,但是,如果只允许为您的孩子选择其中一样,您选哪一样?

1、健康

2、美貌

3、财富

4、地位

是的,现在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了。可是怎样就叫“健康”呢?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概念是: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关于心理健康,又有五个维度的标志: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环境适应良好。最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有近20%心理健康状况为“较差”、“差”;青少年人群中,12岁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高中阶段跌至最底。本应该“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样充满活力的初高中生,竟然是我国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人群!而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排在首位的竟是亲子关系质量——这是需要我们“严重关切”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心理效应,希望对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改善亲子关系有所帮助。

一、小红花的强化效应

【案例】小宝两岁多上幼儿园,开始都是自己吃饭穿衣,自己刷牙洗脸,有时还抢着帮妈妈倒垃圾。但渐渐地,小宝做事不再那么积极、主动了。妈妈开始有意让他自己整理床铺,洗自己的小衣物,自己搞乱的东西自己收好。前两天积极性还蛮高,但过了几天就不愿意做了,还说爸爸不做他也不做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主动做事,主要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的表现。从主动要做到不愿意再做,不是成年人的“变懒”,而是对所做的事情不再感兴趣,没有新鲜感了。

两三岁的小孩子已经能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开始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人生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喜欢尝试一切新鲜的东西,比如自己吃饭刷牙扣扣子系鞋带,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情会说“不”,比如拒绝在客人面前表演,不按父母的要求和人打招呼等等。这个时候,父母不可以用强制、粗暴的方式地对待孩子,也不能随便迁就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孩子赖在商场的某个货柜面前不走,用大哭或躺在地上打滚来要挟你,你为了自己的面子满足了他的要求,那是不负责任的纵容!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情感开始丰富起来,已经开始学习理解别人的情绪,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比如,他能看出爸爸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爸爸妈妈是高兴还是恼怒,会有意做一些讨父母喜欢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情商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个时候是开始培养孩子劳动意识的好时机,也是发展亲子感情的好时机。爸爸妈妈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凳子,拿自己的小饭碗,夏天的时候让他们洗自己的小衣服,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能力、向父母表达爱心的机会。

上面那个案例我给出的建议是:

1、通过表扬(在长辈、来客、老师、同龄伙伴面前表扬)强化孩子“做”的行为;

2、接纳孩子“不愿意做”的事实,对他的情绪给予理解;

3、伺机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孩子说“爸爸不做他也不做”时,告诉孩子“爸爸工作很辛苦,要帮爸爸分担一些事情”,让孩子学会体贴父母;

4、制定合适的规则,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约束。——关于强化效应

幼儿园老师用贴红五星、发小红花等方式表扬和奖励“表现好”的小朋友,得到表扬和奖励的小朋友都会很高兴,而且接下来都会努力做得更加好。驯兽师在训练大象、老虎、海豚、鹦鹉等动物时,动物完成了特定的动作,就给它们食物,这些动物得到了食物的鼓励,就更加努力地完成驯兽师规定的动作,时间久了,这些动物就被训练成了出色的杂技表演者了。幼儿园老师和驯兽师都是运用了强化的原理。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概念,指的是“有些行为的后果使得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斯金纳把小白鼠关在一个装置特殊的箱子里,箱子里有一个杠杆,每按压一次杠杆,就会有食物出来。一开始,小白鼠在无意之间触碰了杠杆,得到了食物,它尝到了甜头以后,更加频繁地触碰杠杆,以不断地获得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强化,而食物就是强化物。

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在行为之后给予奖励,目的是增加行为,比如小宝宝咿呀学语,得到妈妈的亲吻和赞扬,他就更加努力地学习说话。负强化也是为了增加行为,所不同的是在行为之后撤销某种厌恶的刺激,比如,小白鼠在迅速拉动绳子时可以避免电击的折磨,它很快就会学会拉绳子。另外,如果有些后果会使某种行为的出现频率减少,这些后果叫惩罚。负强化和惩罚常常是一起使用的。【举例】一家人正在吃晚饭。小强不好好吃饭,妈妈命令他放下碗筷,到一边站着。全家人都不理小强,各人继续吃饭。一会儿,小强说:“我不闹了,以后要好好吃饭。”于是,妈妈答应了他,让他重新坐到原来的座位吃饭。——不让吃饭是惩罚,站在一边看全家人吃饭是负强化物,小强的正确表态是认可行为的出现,不再让他站着是撤去负强化物。妈妈是先采用惩罚,再用负强化,小强表示“要好好吃饭”,妈妈让他回到座位上吃饭——这又是正强化。

学校老师的“罚抄写”也是一种负强化。还有,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同时强调如果不遵守纪律就会被惩处的事例,孩子们为了免受厌恶刺激——惩罚,就会好好地遵守纪律。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家长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误用负强化。比如孩子玩耍结束后,玩具满屋子都是,妈妈看不下去,就把玩具整理好收拾起来。这里妈妈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满屋子乱扔的玩具——而收拾玩具。妈妈的行为奖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乱扔玩具、玩完后不收拾的恶习,使孩子今后还是在玩完后不收拾玩具,并且有可能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妈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告诉孩子要自己收拾玩具,并放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就会培养起儿童讲秩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有不少家庭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什么都可以不做,连自己的鞋袜衣服都可以不洗,自己的房间都可以不收拾,从生活上的依赖习惯进一步发展成人格上的不能独立,不愿担当,缺少责任意识,将来在事业上将很难有什么创造。

二、点石成金的期望效应

这个著名的实验因为归功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以也称“罗森塔尔效应”。其实,罗森塔尔提供给老师的所谓“高智商”学生的名单是随机抽取的,由于罗森塔尔在教师心目中有很高权威,老师们对他说的话深信不疑,因而对他指出的那些“高智商”的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老师们始终把这些孩子放在心上,在教学中把他们作为聪明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感受到了老师的这份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要求,在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最终真的成了优秀的学生。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最早是在老鼠身上发现这个现象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验,发现A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后来他又把这种效应拓展到人的身上,发现不论是在人还是在动物身上,期望都能发挥作用。

【故事】“罗森塔尔效应”还有另一个名称,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非常善于雕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凭借自己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为这个雕像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也许我们不能把神话故事当真,可是现实中的确有这样的事例。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事例】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他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他父亲一边向妻子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下巴,面带微笑地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是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机会的男孩。”

继母的一番话让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就是凭着继母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强大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因为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都认定他就是一个坏男孩,但是继母就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的生命。

日常运用中,期待效应被简单归结为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近年来提倡的“赏识教育”就是以期望效应为理论基础的。赏识教育中有一句话——“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处于人生初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并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对于自己是“好”是“坏”的认知全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反馈来获得。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某些地方做的“好”,给予鼓励赞美,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好”,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儿童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并且更加努力地去验证家长们的期望;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认为孩子无能,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觉得自己真的一无是处而放弃努力,可想而知,这样的结果多么糟糕!

期望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给予孩子更多鼓励和期望,告诉孩子,他们是有能力的,让孩子增强对自己的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充满希望。

从我接触的案例看,家长朋友有两个需要特别警醒的地方:一是“期望的表达”——期望孩子成为“好孩子”,也知道孩子有许多优点,但是对孩子说的都是他的“不足”!二是“期望的视野”——大多局限于孩子的功课,只要功课好其他可以“忽略不计”。一位犯罪心理学家点评前不久网络热议的药家鑫案说:药家鑫的社会情感和性格有严重缺陷,他的父母花费那么多钱培养一个弹钢琴的儿子,结果他只有技能,没有情感;任何技能、知识、学历,只有在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价值。还有,不能仅仅是对孩子有期望对自己没有期望。有一个人问大师:我的小孩不听话、不爱学习怎么办?大师问他影印过文件没有?

他说影印过。大师问:“如果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您是改影印件还是改原稿?”(大家说:改什么?)大师的建议是:应该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才是最好。——这是打了一个比方:父母是原稿,家庭是影印机,孩子是影印件。现实生活中,影印文件时发现影印件上面有错字,是可以修改原稿重新影印的;但是家庭教育没有“重新来过”的可能,所以,如果“有错”,需要“原稿和影印件同时改”。

三、从小步到大步——登门槛效应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呢?

【故事】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有一个穷人来到富人家的厨房,厨娘呵斥道:“滚开!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我只要进去再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厨娘认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来了。这个可怜的穷人烤干了他的衣服,又请求厨娘给他一只小锅,说他要用来“煮一点石头汤喝”。厨娘觉得奇怪,想看看穷人怎样用石头煮汤,就答应了。穷人到路边捡了一块石头,洗洗干净就放到了锅里煮起来。“你总得放一些盐吧!”厨娘说,她给了穷人一点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也放到穷人的石头汤里。最后,那个可怜的人把石头从汤里捞出来扔回路边,美美地喝上了一锅肉汤。这是《伊索寓言》里《石头汤的故事》,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家的分析:一般来说,人们会拒绝一些难以做到的或者违背自己意愿的要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人们一旦对某个微小的要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同意接受之后,为了给人“先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就如同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更容易顺利地登上高处。

【案例】有一个学生英语考试得了58分,可是这个不及格的成绩竟得到家长的表扬。

家长是这样对孩子说的:“首先我看到你这个58分来之不易,你是从两个月前的38分提高上来的,我亲眼看到了你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两个月英语提高20分,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二是58分虽然属于不及格,但是你距离及格仅仅差2分了,下次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不仅能够及格,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位家长未必知道什么“登门槛效应”,但是他很智慧,他的智慧表现在首先接纳孩子的不及格成绩58分,不仅没有批评责骂孩子反而表扬鼓励孩子,这在一般家长是很难做到的;更难得的是,家长进一步说出了表扬鼓励孩子的理由:一是因为孩子两个月来“日日夜夜的刻苦攻读”,二是孩子比原有成绩有了明显提高,58分得来不易;还有一点尤其值得肯定,这位家长对孩子说的:“58分虽然属于不及格,但是你距离及格仅仅差2分,下次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不仅能够及格,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进步充满信心,相信孩子内心一定因此充满了成长的力量。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的时候物理成绩很差,有一次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很有办法,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这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一次考试考了28分。老师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又觉得没有理由,因为28分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想了一个“怪招”,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 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只有这个同学剩下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全班同学:“我们班哪一位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从此就喜欢上了物理,最终成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好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差大伤脑筋,是不是可以学习运用“登门槛效应”来改善孩子的学习状况呢?不要对孩子一下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稍稍有一点小进步的要求,当孩子达到这样的要求时,再鼓励他达到更高一些的要求,这样孩子容易接受,同时也会在自己的不断进步中产生信心。关键是家长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在群里看见一位网友讲寂静法师的故事,和各位分享—— 一位佛友对寂静法师说出自己的困惑:为什么我努力了还是得不到?经也念了,好事也做了,但我的命运还是没有改变啊!

寂静法师向他提出一个要求,要给他五百块钱。这人表示:师父的钱我哪敢要啊!寂静法师说:我是要你帮我办一件事的。

这人很爽快,说:师父,您要办什么,我绝对帮你办好!寂静法师说:你帮我买一辆汽车。

这人惊呼道:师父,五百块钱到哪里能买到汽车啊?!寂静法师说:你知道五百块钱买不到汽车!可是世上有太多的人都在绞尽脑汁,想付出一点点,就要得到很多呢。【测验】(以1—5逐一标明以下“问题”行为的程度——1最轻,5最重)

1、不喜欢与人交往;

2、爱发脾气;

3、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同伴;

4、上学常常迟到;

5、爱和老师顶嘴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五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是“递减”的,也就是说,“不喜欢与人交往”的问题最值得引起关注。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个性人格,家长懂得一点心理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今天和各位家长朋友讨论的这些心理学效应,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看电视中的家庭教育 篇5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是这“教育”两字在当时还是一个有着不确定含义的词。而现代教育学对教育的定义已经很明确的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来对这个教学现象做了阐释。从社会角度来说,广义的,我们都认为凡是增进人们知识的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自然家庭教育也被包含在里面。

家庭教育思想在我们这个重视家庭观念的民族中显得尤为根深蒂固。在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的《姬旦家训》。这是最早的长老训教,就是富有经验的长者对晚辈所进行的有关生产方式、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家庭教育训导。到了春秋战国,伴随着家庭教育地位的提高,产生了更多脍炙人口的家庭故事。比如首创私学、以诗礼传家的圣人孔子的《庭训》;清廉正直、世称贤相孙叔敖的《临终戒子》遗文;世称贤母敬姜的家训;素有母仪风范的孟母仉氏“三迁其居”、“断机教子”的母训,以及《韩非子》中所记述的《曾子杀彘》的家教故事,都充分地显示了古代家庭教育的发展以及家庭教育带来的良好效果和成就。

而如今在家庭教育依旧得到重视的今天,这个家庭教育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走上了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道路,家长们遇到的各种教育问题和施教方法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绝不是古人所能够预料到的,有些教育问题甚至有时也不为我们现代家长所能掌控。譬如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

一、现象和利弊分析

“我们家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喜欢看电视?”这是许多家长都在抱怨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几乎让很多家长夜不能寐。其实,我们都知道电视是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电视节目富于教育性和娱乐性,也是知识的源泉。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国家和世界大事。即便是学龄前儿童,有些节目他们未必能全部看懂内容,但是由于画面不停地变换,也能很深的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正是有这样的吸引力,电视就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一)危害

目前电视中有一些节目内容不适合儿童观看,有些节目和电视剧存在某些不良内容,如仇杀、自杀、失恋、暴力、盗窃等。成人看了,只觉得滑稽好笑而已。但是孩子看了,却觉得恐怖、残忍,使其幼小的心灵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手捂双眼不敢看下去,甚至哭叫;有的心里恐惧,但不说出来;有的喜欢联想自己,使自己进入幻觉世界。如果父母不加以警惕,孩子会很容易受其影响的。

整天看电视,使孩子时时处于被动地接受的状态,会使孩子感到疲劳。这不仅是视力疲劳,大脑也会疲劳。电视屏幕以高速度给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们的小脑袋被大量输入的信息占据,有益的信息就会遭到疲劳的大脑排挤,孩子变得被动和缺乏想象力。上学的孩子看电视入了迷,就难以体会到读、写、做等有益活动的乐趣,影响孩子的学业。学龄前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太多,会妨碍他们玩耍,对培养孩子的想象、表达、交友、手眼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十分有害的。

(二)益处

教育学家认为,电视对发展孩子的感知能力,提高记忆效果是有益的。电视的特色即动作和声音同时刺激感官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同时,还因为动作本身容易感知、记忆、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如电视的动感特色可以使一颗小种子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给孩子强烈的印象,看到了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深深地铭记在记忆中。有人说:“一张画胜过千言万语。”而一幅具有动感特色的电视画面,对语言发展尚不完善的幼儿来说,其意义和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另外电视可以让孩子放松情绪,累了看看电视并不是件坏事。它可以为孩子们的日常谈话提供话题和经验;它能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扩展孩子们的眼界;它还可以提供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看电视可以增长知识,不论是动物世界,还是有奖猜谜,知识面特别广,对孩子们都是智力的锻炼和知识的拓展。说到这,总结一下,电视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使用好这把双刃剑,就在于一个“度”的问题上,孩子为何常常会“过度”看电视,这就要从“过度”的原因上说起。

二、孩子过度看电视的原因

(一)自身爱好

如今这个社会,是高速运转的社会,现在的小孩接受新鲜事物较多,而且很快,书本教育较电视来说比较枯燥,电视画面变化快,新鲜事物多,吸引力大,从内心来说,孩子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更加热衷于这种成人谓之的快餐文化。

(二)家长暗示

通常孩子在电视的时候比一般时间段都来的安静,所以有的家长觉得电视节目会使孩子安静,不去乱跑,因此认为让电视来看管孩子是个很有效的方法。很多父母为了省事,减少麻烦,鼓励孩子从小看电视。不少父母在从事家务或忙于工作时,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对孩子说:“不要来打扰我,自己去看电视吧!”这类话,孩子听多了,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暗示,就会渐渐地把看电视作为自己的责任,认为是每天必做的事。

(三)环境需求

环境的需求亦会驱使孩子去关注电视,在学校或户外,孩子都会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生活方式,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以获得归属感,而电视的节目常常会成为孩子们在这个生活方式下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的话题,而且这个话题在群体生活中极易得到共鸣和放大,同时以期待新的信息加入到话题中去,不自觉的促使孩子们养成回家之后收看能融入群体生活的电视节目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过度看电视的习惯

(一)创造条件,给予孩子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从家长层面来说可以多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让她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名成员,通过各种其他的形式把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多参加竞选活动,演讲活动。多组织活动,配合老师的工作,做好老师的小助手。同时也在家里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比如:打扫卫生、收拾自己的房间、叠被子、洗袜子、负责为花草浇水等,把这些项分别配以相应的分值,一周之后根据分值的多少可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这样,孩子有事做,而且避免了单一的看电视行为,同时,在各种活动中,孩子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建立起自己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我们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比如和孩子一起做出每周作息时间表,养成早睡早起、饭前洗手、爱清洁讲卫生、整理自己房间、收拾自己的书包、对人有礼貌、尊老爱幼、给爸爸妈妈道晚安、临睡觉前读书等一些生活习惯。学习上培养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好习惯:每周在我们的参与下孩子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收看电视的计划。完成的良好并给与相应的奖励。

(三)及时沟通,减少与孩子之间的代沟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小时候有许多未能完成的愿望,都希望这些遗憾能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实现。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很多,可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觉得父母管得太严,管得太多,越不让他看电视,越是偷着看。

加强沟通,多与孩子接触,关注孩子的变化,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考虑,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其实陪同孩子一起看电视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一起收看的同时寻找共同语言,观看电视选秀节目、才艺表演节目可以引导培养孩子们对艺术热爱;看动画类电视可以让孩子将电视内容进行复述,或者由家长对电视的内容进行二次解释,陪同看电视不但能掌控孩子收看电视方向,掌握孩子思想动态的同时,而且还是给孩子树立正确价值的绝好机会。

(四)给孩子适当的空间。

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尤其是学龄阶段的孩子学习新鲜事物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言谈、举止、行为方面常常不被我们所理解。在我们的观念中,读书才是好事,其他的不用说都是不好的。孩子在这样一个大染缸的环境中成长,多多少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把握尺度,给孩子一个适当的空间。相信孩子,放开孩子,多给孩子一定的空间,是我们现在的任务。

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父母的未来,是祖国的栋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出现都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所以重点不是在这些问题上,而是家庭教育的方式上,用好的方法帮助孩子们增强正义感,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们心灵的侵蚀,这也是我们身为家长一直在摸索探讨的。

《傅雷家书》中的家庭教育理念 篇6

傅雷先生先从关心儿子的生活起居方面入手,想从中了解儿子的近况。就像每一个父亲一样,虽然傅雷先生贵为大家,但对自己孩子的爱还是很细致。虽说父爱如山,傅雷先生在传递自己深沉的爱的同时,也不忘时刻给自己的儿子提起警钟。傅雷先生重视教育,可能每一个书香门第都对自己的下一代给予厚望,也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严苛管理,所以在傅聪学习发展的过程中,傅雷先生还是对他比较严格的。

我们都知道傅雷的儿子傅聪很具有艺术天赋,而傅雷先生本身也对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对自己追求艺术的执着。傅聪热爱艺术,傅雷先生亦然。傅雷先生像是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希望赋予在儿子傅聪身上。他希望自己的艺术见解能够有个人认可,也希望能有人和自己去探讨,哪怕观点不同,这也是艺术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虽然傅雷先生有着自己的想法,但他对傅聪的意见还是很尊重并且欣赏。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脱离自己的羽翼成长出另一种模样。毕竟他也不希望傅聪是他的附属品。而这种教育理念也让傅聪逐渐成长成拥有独立人格,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造诣。傅雷先生对艺术很看重,他也相信自己的儿子有对艺术的天赋。而且他善于启发自己的孩子,不当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当孩子的老师,而当孩子的朋友和伯乐。他愿意去开发自己孩子的潜在能力,他也希望孩子能与他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所以他愿意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书信的方式能够拉近两人之间心灵的距离。所以傅雷的很注重心灵交流,而这样的风格也是他和傅聪关系紧密的原因。

所以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傅家的家庭教育实行的是刚柔并济,既无时无刻不忘惦念儿子起居,又对他的学问加以严格管理,而这也就是傅聪成功的原因吧。

作者: 张冰仪

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篇7

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有着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在原始社会还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家庭教育,但原始社会的氏族大家庭教育可以认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萌芽。自从进入阶级社会,家庭教育便显示出鲜明的阶级性,例如在奴隶社会时期,能够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只有皇室贵族,普通老百姓是少有机会的。即便是汉唐之后,平民百姓能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了,其家庭教育内容也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具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面。皇室贵族、仕宦之家与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内容又也有着不小的差异。同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又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继承性。随着年代的发展,家庭教育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和改变。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传统价值观念体系正在逐渐瓦解,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未形成,新旧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碰撞与冲突之中。而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由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也正处在深度变迁之中,家庭教育处于一种盲目,无序的境地。只有继承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去其糟粕,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借鉴外国优秀家庭教育理论和经验,才能顺利完成转型。而现在有必要对古代家庭教育进行再认识和再继承,因为古代家庭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不仅作为历史作用于过去,而且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作用于现在乃至将来;不仅作为集体意识影响着宏观社会,而且渗透在个人的观念中影响其具体行为”。

二、以德为首,以孝悌为本,将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放在重要地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和终身受教育的场所,家长要通过家庭教育给予子女长大独立生活所需要的行为规范、知识,如生活常规、人际关系等,实质是伦理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这一点,在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家庭教育中都是一致的。古代家庭教育把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是因为古人认为只有搞好“修身”,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家庭的孝悌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的和谐和巩固,还有利于社会和国家和安定。虽然古代统治阶级提倡孝道,其目的在于移孝作忠,但不可否认,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孝悌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很积极正性的一面,而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所比较欠缺的部分。唐柳玭在诫子书中强调子孙要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时,要以“孝悌为基,以谦恭为本,以礼让为务,以勤俭为法”,概括的很是精到,值得借鉴!

三、家庭教育与家族教育日益紧密融合,与“学院”(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和谐共存

家族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在家族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人聚族而居,既有自身家庭的需要,也有统治阶级提倡的因素。在古代生产力还不发达,大多数老百姓文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之下,家族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当多的老百姓的家庭教育是依托于家族教育完成的。而家族教育的内容很多,包括儒家伦理规范的教育,也包括家风的教育,及族内子弟的文化教育等等。这其中流传至今的许多家训、族规、乡约也成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古代教育三角体系,即家庭教育、家族教育(包括宗族教育)、“学院”(官学、私学、书院)教育因其和谐均衡而发挥着稳定的作用。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制度、家庭观念、家庭结构甚至于家庭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迁具有时代性,比较之下,家庭教育功能总体正在弱化(在某些方面,如家庭教育中的“学习至上”的观念与行为的过分强化则是家庭教育失衡与异化的结果);家族教育也不复存在。在当代教育三角体系中,家庭教育沦落为从属地位,学校教育一家独大,替代家族教育位置的社区教育有其名而无其实;三角体系失衡,教育乱象丛生!根本出路就在于强化家庭教育,做实社区教育,使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各取所长,并驾齐驱!

四、重视言传身教,提倡勤俭,耕读传家

古人非常重视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强调言传身教要“端本清源,以身率先”,对子女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古人认为对子女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就讲到“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赵匡胤虽贵为皇帝,但仍然处身节俭,以节俭为家法,以身传教。他自己就“常服浣濯之衣。乘舆服用,皆尚质素”,他曾对皇室子孙说“每纳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曾国藩位列三公,但每餐只用一道荤菜,时人称为“一品宰相”;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布衣布鞋。他在家庭教育中主张力诫奢侈,坚持以“耕读二字为本”。明吕坤在《孝睦房训辞》中也认为“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在耕读等日常生活中教化子女,修养性情,重视环境习染,也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优良传统,值得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反观当代家庭教育,许多父母说的多,做的少,能以身作则的更少;失去了“身教”这一家庭教育的法宝,不重视家庭环境建设与熏陶,又不做学习型父母,家庭教育又有多少效果呢?

生活场景中的理财教育 篇8

生活场景:银行。

带孩子去银行,让孩子观察体验爸妈存钱取钱的全过程,给孩子看存折上的数字,感受什么是零存整取。爸妈还可以告诉孩子全家储蓄的目标,比如去风景名胜旅游一次。这样在孩子想要乱花钱的时候,提醒他全家的储蓄目标,孩子就会有所克制。

生活场景:商店。

学会货比三家,品牌质量、售后服务等,在一些小商品市场,还可教孩子进行讨价还价。

生活场景:超市。

去超市前列好所需货品的清单,并做好大概的预算。不能看到什么都买,要买真正需要的实用的东西。超市商品的价格是固定的,要告诉孩子,不能专挑最贵的,受注意商品的性价比。

生活场景:餐厅。

可以让孩子学着点菜,家长在一旁协助。根据就餐人数确定需要几个菜,并做好荤素、营养、色泽、口味搭配。结账时让孩子核对一下账目,看是否有误。饭后总结一下哪些钱花得值,哪些钱不该花,以便下次更有经验。

生活场景:游玩。

可以先让孩子策划,选择项目,预算支出,家长在旁指导。让孩子参与花销的全过程,知道每一项的价格,进行总体规划,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玩得尽兴,孩子又不会什么都要,会帮助家长省掉一些不必要的开销。

生活场景:过年收到压岁钱。

要告诉孩子不能因为一下子有了很多的钱就随意乱花,要把钱做好规划。比如一部分存起来,一部分买一件心仪已久的礼物。压岁钱积攒起来,可以作为孩子教育的保障金,这会让孩子对未来教育有更多的期待。

生活场景:发放零花钱。

上一篇:快乐的春节日记或作文下一篇:雪花飘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