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境界分析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尝试着把它分成三个层次——感性教学、知性教学、理性教学。一、感性教学感性教学就是基于对教学的感性认识的教学。何谓感性认识?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境界分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文教学境界分析论文 篇1:

探析走向共生:小学语文教学的境界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要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其他语文模块教学中找到平衡点。在知识连接中,为学生寻找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致品读、深入分析,全面、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文章主要从共生角度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境界的意义、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共生教育;教学境界

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需要不断推动语文教学走向共生。共生是一种生物之间的自然现象,意思就是不同个体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的生存状态。应用到教学研究领域,就是指应用整体联系的思维进行教学,尊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组织、策划平等对话的活动,实现课程交互式学习,真正的实现共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共生教育,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模式更加先进,使语文教学境界得以显著提高。

一、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走向共生的意义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和文学修养积淀等均具有重要作用。分析语文学

科的特点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富有人文性和艺术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语文知识的运用不仅能够为人们的语言交流提供便利,还能够为阅读理解提供可靠的知识辅助。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不断地创造与革新。因此,教师不能限定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在共生教育中,更多的聆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具备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走向共生之路,是提高语文教学层次和教学境界的集中表现,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境界的有效方法

1.赋予教学生命性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种生态系统,组成元素包括教材、学生、教师和环境等。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遵循学习系统规则,对话教材,实现交互性学习,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赋予教学生命性。以往的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是为了让学生应对答题和考试,这种教学目标缺乏生命性,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赋予语文教学生命性,就是要转换教学目标,明确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要求,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自主讨论,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与运用能力。

2.善于启发性教学

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在引导性教学下不断地发现新事物、学习新道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共生教育,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观点,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自己、展现自己,形成特色化教学。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師可以让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再向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表达,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或寓意等。在这种教学的引导下,学生就将注意力从文本文字转移到文章结构方面,从而形成对文本的多效认知,这就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3.鼓励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哲学性、人文性色彩,教师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模式化讲解,只有不断加强对课程的研究,才能够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新观点、新内容等会产生独具个人特色的认知,对于这种现象,教师要认可、鼓励并且支持。因此,语文学习是以文章阅读学习为主的,而阅读行为又属于个人行为,不同的学生个体经历不同,对于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要在共生教育中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化学习表现,倡导学生的个性化。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以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安排学习流程,自主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个人的文章解读和交流、讨论,最终整合观点。

三、结束语

从哲学角度来看共生教育,主要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坚持做到和而不同。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也是为了打破传统“机械化”的知识灌输形式,不再是对学生进行生硬的讲解,而是通过多种教学元素表达语言意图,并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探究,给予学生更多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不断走向共生之路,不能只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单向传递,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回合、多维度的信息交流、讨论。要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境界,还需要在课堂形式上不断创新,为学生营造活跃、和谐、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武凤霞.立足教学“元”点,创生语文课堂的“圆”境界:小学语文“元·圆”课堂教学范式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6(6).

[2]潘思滢.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读”:谈“读”的四个境界[J].海峡科学,2015(7).

[3]陈卫兵,范里.探寻美好情感体验信赖境界:小学语文《珍珠乌》教学实录与评析[J].中国教师,2012(12).

[4]崔峦.小学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加强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的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12).

[5]陈桂虹.“中庸”,令语文课堂如此真实自然: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理境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7).

作者:刘佩军

语文教学境界分析论文 篇2:

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尝试着把它分成三个层次——感性教学、知性教学、理性教学。

一、感性教学

感性教学就是基于对教学的感性认识的教学。

何谓感性认识?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是直观的、形象的认识。

感性教学只是教师顺着他们的社会本能或社会习惯去教学,而对于教学规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语文教学的文化传承的崇高意义,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于是,教师凭着直觉的经验下意识地去教书。虽然感性教学有时也能带给教师灵感,但显然更多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境界中的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和反思,更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就像耕田的牛、拉磨的驴。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一位很“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粉能做什么?给出的答案是“包子”,其它诸如“馒头”之类的答案均为错。二十年后,他学生的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质疑老师,老师又拿出二十年前的“标准答案”……

二、知性教学

经验的认识跟感性的表象并不是同一回事,而人在形成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也还未能马上就从事物的全体上和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上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螺旋式由低向高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间就是知性认识。

当教师了解到语文教学的崇高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加以规范,使之成为经验的系统并用之于今后的教学活动时,这位教师就达到了知性教学的境界。

知性教学,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初步觉解。这种觉解表现为对教学模式的建构。

例如:中学语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语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过程中,来感知和探究语言材料,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陈昌蓉、刘旭东:《“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再如: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三主四式”导读训练教学模式:第一节,指导思想:①以学生为主体;②以教师为主导;③以训练为主线。第二节,基本课型:①自读式;②教读式;③练习式;④复读式。

从以上模式中,我们可以触摸到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探索、整理、研究、规范和尝试,这也是一种教学个性的觉醒。

三、理性教学

叔本华指出:“在我们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称为理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理性]⒈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⒉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是由被动觉解走向主动觉解,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教师对教学规律有了高度的觉解,了解语文教学的意义之所在,从而自觉自愿地从事语文教学,到达教学自由的境界,这就是理性教学。这一境界,说玄一点,是庄子的话语——“以无间入有隙”;说实在一点,是孔子的感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摆脱了感性教学的盲动,突破了知性教学的束缚,融合了教学规律,走向教学自由。行走在这一境界的教师,必能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诗意的课堂: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任务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境界提升到知性教学和理性教学的境界,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享受到觉解的快乐。

作者:付文兵

语文教学境界分析论文 篇3:

也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其实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不同觉解构成感性教学、知性教学和理性教学三个境界。

【关键词】感性教学 知性教学 理性教学 觉解

说到底,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其实就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以亚里斯多德和康德对人的认知能力的划分为依据,我尝试着把它划分成三个层次:感性教学、知性教学、理性教学。

一、感性教学

感性教学就是基于对教学的感性认识的教学。

何谓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与‘理性’。”“感性”一词似乎只出现在现代白话文中,并且应该是个为了翻译一个哲学概念而创造出来的词。康德的感性论这样阐述“感性”:“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

何谓感性认识?

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它是直观的形象的认识,感觉器官的“感性”可以大致归结为通过感官经验而完成直观活动,没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的过程,不是深思熟虑的过程,也即根据直观经验经历作出的主观(融入个人感情)判断。

感性教学只是教师顺着他们的社会本能或社会习惯去教学,而对于教学规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语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中的崇高意义,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于是教师凭着直觉的经验下意识地去教书。虽然感性教学有时能带给教师灵感,但显然更多的时候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样境界中的教师殊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和反思,很少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就像耕田的牛,拉磨的驴。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一位很“称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面粉能做什么?给出的答案是“包子”,其它诸如“馒头”之类的答案均为错。二十年后,他学生的孩子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质疑老师,老师又拿出二十年前的“标准答案”……

二、知性教学

“知性”,德文原文Verstand,经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哲学史上关于“知性”的说法源远流长,最早提出“知性”概念的是柏拉图,他将知识分为想象、常识科学和数学知识、哲学等四种;相应这四种知识,人也具有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四种心理状态或认识能力。亚里士多德把知性称为“被动理性”。他认为整个认识可以分为感性、被动理性、主动理性。被动理性是与感性知觉相关联的理性,它赋有处理感性材料的职能,不能离开感性而自存。文艺复兴时期的布鲁诺明确地把思维区分为理智和理性两个阶段。而康德则把“知性”理解为主体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处理,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认识能力。经验的认识跟感性的表象并不是同一回事,而人在形成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也还未能马上就从事物的全体上和从事物的内部矛盾上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个螺旋式由低向高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间就是知性认识。

当教师了解到语文教学的崇高目的,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加以规范,使之成为经验的系统,并用之于今后的教学活动时,这位教师就达到了知性教学的境界。

知性教学,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初步觉解。这种觉解表现为对教学模式的建构。

例如:中学语文“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结合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语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培养其创造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是让学生在师生的共同合作过程中,来感知和探究语言材料,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如:中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三主四式”导读训练教学模式:指导思想:①以学生为主体;②以教师为主导;③以训练为主线。基本课型:①自读式;②教读式;③练习式;④复读式。

从以上模式中,我们可以触摸到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探索、整理、研究、规范和尝试,这也是一种教学个性的觉醒。

三、理性教学

叔本华指出:“在我们所有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即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称为理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理性]①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跟感性相对)。②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是被动觉解走向主动觉解,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当教师对教学规律有了高度的觉解,了解语文教学的意义之所在,从而自觉自愿地从事语文教学,到达教学自由的境界,这就是理性教学。这一境界,说玄一点,是庄子所谓的:“以无间入有隙。”说实在一点,即孔子所说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摆脱了感性教学的盲动,突破了知性教学的束缚,融合了教学规律,走向教学自由。行走在这一境界的教师,必能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诗意的课堂:以价值引领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生命唤醒为光华,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

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任务就是把语文教学的境界提升到知性教学和理性教学的境界,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享受到觉解的快乐。

★作者简介:谈鹰,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广华中学教师。

作者:谈 鹰

上一篇:公司季度总结三篇下一篇:街道年度工作计划(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