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共9篇)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1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第四单元的主题为“探索与发现”,安排了《夜晚的实验》、《海洋——21世纪的希望》、《学会合作》,这三篇课文都是有关科学的故事。《夜晚的实验》一课,主要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夜晚飞行的秘密的经过。从而教会我们如何去发现、思考、以及进行实验,让我们也能揭示一些大自然的秘密;《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关于海洋的说明文,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学会合作》是一篇演讲稿,作者围绕“合作”这个话题谈了什么是合作、合作的作用以及怎样才能有效地合作的看法和主张,全文条理清楚,所举事例通俗易懂,说理透彻,给人以诸多启示。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1、学会本单元10个生字,理解“望洋兴叹”“顾名思义”等词语。

2、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初步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情感。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所举两个事例的作用和它们所强调的重点的不同。激励学生树立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等可贵的合作精神。

5、能按照要求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自己做一个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

6、能将自己的实验观察情况说一说,并在写作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2

一、文本溯源

1. 文本溯源的缘起

教材、教师和学生是有距离的。然而, 本单元教学内容和我们生活的距离实在太过遥远, 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人们喜怒哀乐的缘由我们无从体味、无从感悟。如此一来, 学生的阅读就只能浅尝辄止, 这样的困惑在本册教材第十二课《卧薪尝胆》的教学中曾经有过。因此, 这类文章需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来解读, 这就是文本溯源。

2. 文本溯源的策略

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认为:“首先要从文本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 或者字典里的规范的意义;其次, 把它和上下文, 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 找出其间的矛盾, 从而进入分析的层次。”这就是孙绍振先生倡导的还原分析法和关键词解读。接下来, 我们就试着解读两个关键词, 向文本语言的“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关键词解读

(1) 祖宗。在《孙中山破陋习》中, 孙中山的母亲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代中有功德者的尊称。然而, 当我们凝视我们的祖宗时, 便不难发现, 我们的祖宗留下了多得数不清的让人回味的东西, 毫无疑问, 祖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让人惊叹的!华夏五千年煌煌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造史!

(2) 扬弃。扬弃, 是人对客观事物辨证的态度, 包括继承并发扬光大和弃之如敝屣两种。我们在思考中明晰扬与弃, 在扬与弃的考量中学会独立思考, 我以为, 将这颗种子播撒于学生的心田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本单元内容得以存续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课堂重建

1. 课堂重建的理念

这里的课堂重建不是对别人的否定, 而是相对于文本解读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取舍和呈现, 也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的意思。课堂重建的基点是立足儿童, 研究儿童, 发展儿童。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第二学段的阅读要引领学生关心文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课堂重建的策略

课堂重建的策略有很多, 就像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 因人而异、因文而异。我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了三个点尝试重建。

(1) 引导体验, 深化理解。譬如缠足, 怎么缠?结果怎样?这些问题孩子是无从知晓的, 更不用说体验了, 仅凭文中的一句话“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 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也是无法形成直观的认识。没有认识, 哪儿来的理解?于是, 我们通过缠手指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缠”的感觉, 当然, 这种体验是逐层推进的;此外, 也可以通过穿不合适的鞋子来引导体会脚被缠裹的感觉。以缠手指等作为观照, 带领学生走进“小脚”的世界。在体验中, 学生深化了对缠足的理解:缠足之“陋”不只陋在小脚的奇丑无比, 更陋在变态的快乐观, 以统治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男性将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一生的痛苦之上;更陋在人的虚荣心上, 要知道, 寻找一切机会攀龙附凤是当时相当多的平民百姓 (自然少不了各级官吏) 的共同愿景, 当发现小脚成为成本最低廉但极为有效、快捷地叩开深宫大院的敲门砖之后, 缠足自然成为全民风尚;更陋在如此残忍堪称酷刑的行径竟然是母亲亲自给女儿施行的, 可谓是惨绝人寰!当然, 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生通过这样的体验和思考理解得如此全面和深刻, 但正因为基于儿童的立场, 我们得想到处于生长拔节期的部分“早熟”儿童, 有了一定的体验, 便有了深入的理解, 也便对孙中山的独立人格和伟大的历史功绩有了体悟, 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认识也不会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四个汉字!

(2) 适时的讲解是最好的引导。对于学习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定位, 课程标准是这样界定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平等对话是从人格和层次的角度提出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毋庸置疑, 然而, 在学养上, 教与学的主体往往是无法对等的, 一个合格的教师, 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权, 学生的学需要这样的教师科学有序且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3

一、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课文,是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入了4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装满昆虫的衣袋》记述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痴迷于昆虫的故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则给学生提供了两个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范例,使他们知道应当怎样去仔细观察;“诵读与积累”则要求学生诵读巴甫洛夫、伽利略、苏霍姆林斯基有关观察方面的名言,从而懂得观察的重要意义。本单元还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学生“利用课余观察一种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二、教学要求:

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语文方面的知识,还能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到观察的重要,学习观察的方法,丰富自然知识。通过记观察日记,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其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

三、单元导读及教学方法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课前,布置大家预习这组课文,请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2、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呢?

二、阅读思考,初步感知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和《金蝉脱壳》。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浏览一下这几篇课文。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试着读出诗的韵味。这首现代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把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你觉得大自然还像什么?

所以总有很多人对它充满好奇。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

2、《装满昆虫的衣袋》 自读文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概括出来吗?文中的小法布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变色龙》 谈谈自己见到的变色龙或者饲养变色龙的经历。读读课文,文中也是写作者饲养的变色龙吗?你还知道动物世界中哪些神奇的现象?

4、《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有一个历史故事,说说这个故事。读课文,感受真实的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以及小作者细心的观察。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篇或几篇你最喜欢的课文,认真读一读,然后大家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学习这篇文章?

你还喜欢哪一篇?

四、阅读链接,搜集资料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对第一单元中四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围绕单元学习主题——“自然的奥秘”,去搜集有关资料(科学探索、人类的老师等),以便于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和汇报。

阅读推荐《昆虫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

本单元为“故事集锦”主题单元,包括成语故事、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重在说理,文学故事和民间故事重在赞人。《成语故事》由3个成语故事组成,均由古籍故事改编而来,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及寓意。《推敲》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嫦娥奔月》叙说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免于百姓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意象优美、情节动人,人物的形象在情节展开的过程中表现得栩栩如生。《读书莫放“拦路虎”》是学生初次接触的一篇自读课文,旨在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伊索寓言》选择了三则意蕴丰厚的寓言,情节紧凑,语言生动传神,发人深省。每则寓言都以一句训诫作结,具有画龙点睛之效。与之呼应,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面。《习作3》是观察习作,重点训练如何观察,并将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练习3》共安排5项内容,有语文与生活、写好钢笔字、诵读与感悟、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语文与生活”这道题需要学生领会李玉和这段唱词的弦外之音。“诵读与积累”让学生诵读与积累的是散文《幸福》。“写好钢笔字”继续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学写毛笔字”练习写虎字头和病字旁两种偏旁的写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讲述推敲、嫦娥奔月及寓言故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字只要求会认读;

3、会用“即使„„也„„”造句。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感悟“推敲”的益处,养成“推敲”的习惯。

4、学会默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通过多形式地读,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学会朗读成语故事、寓言故事。通过感知大意、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感知形象,感悟道理,受到启发。

6、认真观察后写一篇以“秋天的树叶”为题的习作。通过习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弄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2、《推敲》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感悟“推敲”的益处,养成“推敲”的习惯。

3、《嫦娥奔月》要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震撼。

4、《读书莫放“拦路虎”》侧重自读,指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5、《伊索寓言》引导学生分析形象、揭示寓意、拓展想象,使学生不但感受寓言的形象,感悟寄托的道理,还要从中获得教益。导读《伊索寓言集》。

(三)每篇课文的训练点 训练点

《成语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成语的理解。三则故事分别通过语言、动作、对事物的客观描述来叙述故事,学习这些不同的表现方法。

《推敲》感悟“推敲”的益处,抓住课后训练及文中的字词,学会换词方法,养成“推敲”习惯。

《嫦娥奔月》通过想像感悟文章的意境美,人物美,培养思维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

《伊索寓言》比较阅较《狐狸和乌鸦》与《蝉和狐狸》,体会蝉的智慧之处。《习作3》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无私奉献”的主题,选用三个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名人事件来表达。第一篇文章和第三篇文章讲的是大事,第二篇文章写的是小事。《在大海中永生》按照“飞向大海——撒向大海——告别大海”的线索来组织课文。作者表达和感情而奔放,大量的排比和加强气势,丰富的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文章大量着墨情感,而对邓小平人物形象感知很少。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并要合理地运用。要注意朗读与想象的结合,朗读与理解的结合,做到读中理解,读中升华感情、要注意情节展开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关注细节,要注意感情基调正确定位,悲痛中有激昂,怀念中有爱戴,是震撼人心的,催人奋进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通过记叙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表现了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爱”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引出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奉献主题。教学中抓住文章开头的“爱”字,根据两件事前因后果的关系展开教学过程,重点是后面书信内容的理解,前后联系起来,进行适当的拓展,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仅仅围绕文章最后一句话来组织教学,为理解而理解。《艾滋病小斗士》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思科西的去世,再写他的身世遭遇以及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事例。全文教学要结合课后练习三来进行,把恩科西与偏见作斗争和他关心其他艾滋病人统一起来,抓住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习作4》是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心里话,“说”是文题的重点,“您”或“你”是“我”倾诉的对象。从以往的学生习作来看,部分学生会把人称混淆,习作中你他分,刚写一会第一人称全变成了第三人称,所以要让学生明确,写这篇作文时就好像面对面与某个人说话。既然是说心里话,就要让学生发自内心,表达出真情实感。

《练习4》安排5项内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与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语文与生活”是关于纠正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的练习。第一部分教学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境弄清“兰、蓝、篮和区别,自己发现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知道出错的原因不不了解字义的来源。第二部分教学时要让学生亲自查出这四个词的意思,再去改正。“诵读与积累”的八个成语可让学生课下自己查阅,了解故事内容,大体理解词义。课上让学生讲故事,说词义,知道每个成语都有一个警世功诫的哲理。然后现再诵读,达到熟记。

“写好钢笔字”每个练习都有,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小小新闻发布会”,会上,可采用先小组交流再重点发言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布新闻的机会。

最好每天早晨拿出三五分钟时间,引导鼓励学生发布新闻,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精读方法,坚持做摘录笔记和批注笔记,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4、通过学习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邓小平爷爷伟大的人格,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理解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养战胜“灾难”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2、理解高尔基信中的内容。

3、围绕“为什么称恩科西是“艾滋病小斗士”?这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从而正确认识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四、教学方法与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感情朗读,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在读中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悟。

2、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积累及阅读理解能力放手让学生去感悟、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环节设计:

1、强化初读。初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2、精读感悟。教学时,可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从而体会文章的意境。

3、拓展延伸。

4、积累内化。

5、作业指导。

6、实践活动。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整个单元的教学首先需要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在精读体悟的过程中,教师又要引领学生对重点语段作细细品味,这应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

其次要注意课外拓展,与生活结合。《在大海中永生》课后5搜集邓爷爷的故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后4写回信,向生活拓展,将文本精彩的表达方法作迁移运用,力求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另外我们的教学也应该有高年级的特点。阅读方面偏重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品味的能力,习作方面偏重于立意与选材,篇章结构的训练。实践方面偏重于学生注意生活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六、课时安排:

《在大海中永生》:两课时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两课时 《艾滋病小斗士》:两课时 《习作4》:两课时 《练习4》:三课时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祖国各地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介绍了黄山姿态各异的松树,尤其是三大名松。

《黄果树瀑布》体会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瀑布,各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准确与美妙。

《莫高窟》重点也应放在作者的表达上,就如课后作业第四题一样,要求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

《习作五》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注意把事情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设计一条公益用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电视、广播中去发现公益用语,然后再设计。

教学内容:

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2、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重难点:

1、了解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扫清障碍。

3、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

1、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读通句子,质疑问难。

3、读课文扫除障碍,完成性测试。整体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读懂课文。能较流利的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作业设计: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字形,默写生字。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百折不挠”这个主题精心编排了四篇课文:即《天火之迷》、《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从内容上来看,这四篇课文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在他们身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百折不挠、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从体裁上来看,前三篇文章以记叙为主,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刻画人物的形象,通过阅读感受人物的精神,懂得一定的道理。后一篇论说稍重,通过具体的事例,阐明作者的观点。我们除了感情滴水穿石的精神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并进行类似的习作练习,如写读后感。

二、单元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字只要求会认读。

3、能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积累本单元所学的成语。

4、学会默读,读中感悟,以读代讲。通过多形式地读,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不折不挠”的精神。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1、《天火之迷》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难点在于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展开想象,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诺贝尔》的重点是体会诺贝你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然历经失败、病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滴水穿石的启示》的重点在于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三、篇目分析及教学设计

《天火之迷》一课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实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课文以雷暴之谜——实验揭秘——创造发明,构成全文脉络,重点在于中间。在教学实验揭秘这部分内容时,应先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理清作者在写实验揭秘这部分内容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交流后学生会找出先写富兰克林对雷暴的观察,再写大胆推测,最后通过风筝实验这三个层次揭开雷暴的秘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富兰林克林对于观察的细致全面,推测时的勇气勇敢。风筝实验中表现出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勇敢无畏,敢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一这学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复述风筝实验这部分的内容。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时,我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应该凭借课文中叙写的谈迁遭受厄运。但未被厄运打垮而编成《国榷》的具体材料,从谈迁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促进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贯穿这一主题的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能在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经验,说教训,学榜样,树雄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比如在学到谈迁面对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遭受这一厄运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又是如何克服的?从谈迁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体会运用数字的表达效果。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后练习的第4题,让学生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诺贝尔》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有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相似之处,所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方法来学习,就是最后交流的时候老师可适当引导一下。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通过与“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给予人们的启示,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实现理想。

本篇课文是以“自然奇观的启示——正反论证——提出希望,收束全篇”为结构。因此在教本课时,我按以下思路进行:先谈奇石,探寻其成因;再谈名人,找寻其足迹;后谈启迪,激发其动力。学完本篇课文后,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把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即写读后感。

四、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1、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给予他们充足的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

2、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尤其对于这么百折不挠的能成功的名人所作的一切均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品词析句和品读相结合,重点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通过各种形式朗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可贵精神。

4、给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形成学生自己对课文的见解,全班交流时会更得心应手的处理问题。

5、注重学生日常的读书、写字等正确姿势的培养。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黄鹤楼送别》《清平乐村居》四篇课文都和名著有关。他们体裁不一,风格多样,前两篇以“人”为主,但“形象”各异;后两篇则以“情”见长,而情“意”不同。《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水浒传》,《少年王冕》出自《儒林外史》(二者为明清小说的代表),《黄鹤楼送别》脱胎于唐诗,《清平乐村居》乃是宋词。这是我们是认识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扇窗户,在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中,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林冲棒打洪教头》这是一篇精彩的故事,它出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故事的背景很有必要提前交待给学生。《水浒传》是一部奇书。主要讲的是梁山108位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林冲就是其中的一员。《少年王冕》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也是一部奇书。本文叙述清晰,以时间为线索贯通全篇,如用“七岁时”揭开序幕,用“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到了十七八岁”等词句承上启下,过渡自然。语言清晰明快,准确生动,对人物和景物的刻画尤其得细腻传神。课后的习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这是全文的纲领所在。提纲挈领,百毛皆顺。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写成的。诗文对应成趣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清平乐村居》是宋词,词在小学阶段的课文中可能是第一次出现。因此很有必要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词”以及它的特点。首先,从题目上就能看出它的与众不同——题目中间有一个空格——把题目分为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像这样的形式上的与众不同课文中还有一些,比如词的上阙和下阙之间有一个空行。每一行的字数不同有长有短(因此词也叫“长短句”)等等。这些只要仔细去观察是能被学生发现的。以上我们看到的只是词的外在形式,对于一首词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和意境。这首词的内容相对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语言纯朴,多用“白描”,条理清晰,精于“剪裁”。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淡)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辛弃疾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词语,有选择地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 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的真情实感。

教学方法: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感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

2、通过一些简单的词句,承上启下,转承自如。并根据时间顺序学会分段。

3、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声音洪亮,举止大方,感情丰富。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4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为了让当地的村民吃上甘甜的井水,亲自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感悟乡亲们引水思源的好行为。教学重难点是能够感悟到毛主席的好品质,初步懂得引水思源的道理。《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充分利用插图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奶奶的白发》一课选自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1课,课文主要描写了奶奶和孙子之间的一段对话,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亲情.《陈毅探母》课文讲述陈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好学的爸爸》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讲的是爸爸勤奋学习电脑,成为电脑高手。《练习4》本练习安排了四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组生字,认识新偏旁,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邓小平从小认真练字的事,激发学生从小认真学习的思想感情,好好学习。

4、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5、初步了解“充电”是再学习的意思,让学生从小懂得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生字,认识新偏旁,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4、初步解“充电”是再学习的意思,让学生从小懂得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四、课时安排

《吃水不忘挖井人》2课时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2课时

《奶奶的白发》2课时

《陈毅探母》2课时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5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了太阳系的“八个行星”——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不同特点,以及它们围绕着太阳转的运行规律。《水滴的旅行》以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旅行家小水滴的自述介绍了大自然中水循环的过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写法,介绍了小水滴在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中的旅行经历,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科学小短文。

《会睡觉的植物》是一篇科普小短文,描述了三叶草和蒲公英花、胡萝卜花夜晚睡觉的状态,形象地告诉人们,有些植物的叶、花昼夜变化是因为它们和人一样,也要睡眠。

《南极的主人》介绍了生活在南极的企鹅,描述了企鹅名字的由来以及其外形、动作、神态,语言形象生动,突出了企鹅的可爱。课文的通版图展现了南极风光,冰天雪地里,企鹅成群结队,神态各异,与课文情境相符,有利于学生体会课文内容。

《练习6》本练习安排了5个项目,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做做说说、写好铅笔字和口语交际

二、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4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35个汉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背诵课文。

4、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5、学习用“把”造句。积累四字词语。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并读通课文。

2、学会29个生字,认识4种偏旁,认识绿色通道内35个汉字。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注意长句子中逗号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学习用“把”造句。积累四字词语。

四、单元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11课时。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6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中国红》是一首儿童诗,用火热的语言,以对仗工整的诗句,抒写了无处不在的中国红。课文图画以“中国红”为主要元素,撷取了红日、红旗、红灯笼、红花、天安门城楼、红红的笑脸,组成了衣服欢乐祥和的中国画。教学重难点是体会中国人对“中国红”的喜爱,了解“中国红”的象征意义。《团团和圆圆》叙述了2008年12月23日大陆向台湾赠送了一对大熊猫的后续故事。宝岛台湾的木栅动物园里,名为“团团”和“圆圆”的两只大熊猫非常可爱,它们一家在台湾很受欢迎,表达了两岸同胞期盼早日团圆的美好愿望。《陈毅探母》课文讲述陈毅回乡看望生病母亲的故事。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本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充分利用插图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练习7》本练习安排了四个项目,内容包括学和用、写字有方、读读背背、口语交际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组生字,认识新偏旁,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明白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了解邓小平从小认真练字的事,激发学生从小认真学习的思想感情,好好学习。

5、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6、会用“一„„就„„”“一边„„一边„„”说话。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组生字,认识新偏旁,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

4、会用“一„„就„„”“一边„„一边„„”说话。

四、课时安排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7

[教学要求] 一. 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二.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揭示课题。(以旧带新,激发学习兴趣)

1. 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板书:莲花)

2. 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板书:莲叶)

3. 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二. 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充分利用插图,图文结合,知道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荷花的。)

1、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2、指导看图:请小朋友按次序仔细看图,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然后再读读课文。读中启发:课文中有个小朋友在看荷花,她见荷花非常美,就写了这篇文章。现在打开书本,自己看看图,读读文章。看看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 自学课文。

四. 自学讨论,理清层次。(梳理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文章写法。)1.“我”去看荷花。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 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第一节:

1. 启发:同学们,你们再看这幅图,画上的荷花多美,我们看着,觉得它就是真的荷花。现在我们就把它看作一池真荷花,边看边想象,好像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2. 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3.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第二节:

1. 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 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 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板书:色彩美)

4. 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板书:姿态美)

5.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6. 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 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表情朗读第四节。

9. 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 ]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板书设计]

荷 花 色彩美

看着 美 冒 露 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 爱 风过了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2. 学生齐读课文。二. 复习阅读。

1. 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2. 第四节是展开想象,课文中的“自己仿佛”“自己觉得”后面写的就是想象的内容。什么叫“仿佛”?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三. 教补充教材。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查字典,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板书:

我爱(),我爱(),我更爱()。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说话训练:

小朋友,昨天我们去野外看了野花,野花有许许多多,有各种美的色彩,也有好的品格,你们觉得那一种野花最美?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学生自拟题目)板书设计

荷花 蒲公英 色彩 我爱,花 外表美

姿态美 我爱,茎叶 内在美

品格 我更爱。

课后反思:

《荷花》一文,我这样设计 : 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谈话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二 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 《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后记: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单元备课 篇8

学 校 :吉 山 小 学 年 级 :二

级 姓 名 :党

华 2016--2017第二学期

第一单元

教材内容:

本单元共包括四篇识字课文:识字

1、识字

2、识字

3、识字4和一个练习。教材简析:

识字1是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民情。全课图文并茂,接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2是采用“词串”的形式,围绕“桂林山水”这一中心内容,安排了12个词语,分成四组。分别向我们介绍桂林山水的全貌,民族的情调和漓江的美景。识字3是用图表的形式按实物图、象形字、偏旁的字形形象提示了“木、禾、竹、草”两组偏旁发展演变的过程和偏旁的表义功能,有助于学生辨析形近偏旁。识字4是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两点水、三点水”的事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练习1考察学生对本单元生字的掌握情况,对查字典方法的巩固,培养学生的看图表达的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书写本单元28个汉字,了解汉字的笔顺,认识汉字的偏旁部首,正确、端正的进行书写。

2、图文结合增强学生识字兴趣。

3、能看图体会字义,初步了解古今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1、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认读指定词语、并认识它们的偏旁部首和笔顺。

2、有感情的朗读词串。教学难点:

1、“廊、拜、墓”等字的字形教学。

2、学会部首查字法。课时安排:

识字1„„„„„„2课时

识字2„„„„„„2课时

识字3„„„„„„2课时

识字4„„„„„„2课时

练习一„„„„„„3课时

共11课时 单元后记: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

1、《古诗两首》

2、《蚕姑娘》

3、《月亮湾》

4、《快乐的节日》和练习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春光篇”,课文内容大都与春天的物候有关。《古诗两首》包括两首有关春天的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春雨》,这首诗赞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时无声地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作的《春晓》描写的是春天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蚕姑娘》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有蛹变蛾的过程。《月亮湾》描绘了一幅秀丽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快乐的节日》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34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远大理想。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练习部首查字典。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教学难点:

1、认识部分生字的字形。

2、了解“蚕的生长变化的过程”,读懂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描写课文的意境。教学时数:

古诗两首„„„„„„„„2课时 蚕姑娘„„„„„„„„„„2课时 月亮湾„„„„„„„„„„2课时 快乐的节日„„„„„„„„2课时 练习2„„„„„„„„„„„3课时

共计11课时 单元后记: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

5、《雨后》

6、《谁的本领大》

7、《蜗牛的奖杯》

8、《狐假虎威》和练习3。教材分析:

《雨后》是一篇反映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而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女冠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

《蜗牛的奖杯》本课是一篇寓言,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狐假虎威》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寓言讽刺了仗势欺人者的奸诈狡猾。采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欢度节日的场面。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38个生字,认识19个两条绿线内的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或背诵指定课文。

3、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他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含义。教学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领悟《谁的本领大》和《狐假虎威》的含义。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教学时数:共计11课时

雨后„„„„„„„„„„„„2课时

谁的本领大„„„„„„„„„2课时

蜗牛的奖杯„„„„„„„„„2课时

狐假虎威„„„„„„„„„„2课时

练习2„„„„„„„„„„„„3课时 共计11课时 单元后记: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母亲的恩情》、《陈香救母一》、《陈香救母二》、《木兰从军》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教材简析: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变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文前半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后半部分引出诗歌。第一至三自然段具体写母亲的恩情及孟郊对母亲的感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第四和第五自然段介绍《游子吟》一诗的内容及写作的情况一个感人的故事,一首动人的诗,歌颂了母爱的无私、伟大,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陈香救母》这是一篇民间神话故事,从课题上看,“劈山”是手段,“救母”是目的;“劈山”表现的是神奇的力量,“救母”显示的人间真情,这正是这篇神话的魅力所在。本课是故事的第一部分。课文记述的是小沉香从父亲口中得知母亲被二郎神压在华山脚下后,上山拜师,顽强学艺,刻苦练功,决心救母;《木兰从军》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认识 1个偏旁,2个多音字。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39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词语,认识 1个偏旁,2个多音字。

2、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学生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从小尊重、孝敬父母;体会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体会母亲恩情的珍贵。课时安排:(共11课时)

母亲的恩情„„„„„„„„2课时

陈香救母„„„„„„„„2课时

陈香救母二„„„„„„„„2课时

木兰从军„„„„„„„„2课时

练习四„„„„„„„„3课时 共计11课时 单元后记: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识字课和一个练习。教材简析:

本单元有四篇识字课。均是词串识字。识字一介绍了海陆空三军常见的军事武器和一些军事术语;识字二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孩子们引进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介绍了12种动物,且大多数是孩子们较为熟悉的;识字三是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将一些由形近偏旁构成的字归在一起,以加强学生对形近偏旁的辨析,加强对由形近偏旁构成的生字的比较记忆,强化识字教学的效果;识字八是特殊偏旁的认识与识字,文中有两张图表,第一张是图表中的鸟可以用“鸟、隹”两个偏旁来表示,说明同一个事物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第二张图表中的月亮、肉都可以用“月”这一偏旁来表示。说明不同的事物可以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然后以偏旁带字的形式列出12个词语来加以印证。练习安排了5个板块,内容包括认请笔顺、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其中学用字词句和口语交际是练习重点。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读熟课文。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锻炼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3、通过学习象形字及“鸟、隹”等偏旁,培养学生学习祖国文字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鹿、弹、裙、雁”等字的字形教学以及了解祖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时数安排:(共11课时)

识字5------------------2课时

识字6------------------2课时

识字7------------------2课时

识字8------------------2课时

练习5------------------3课时 单元后记:

第六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13课《学棋》、14课《“黑

板”跑了》、15课《晚上的“太阳”》、16课《“闪光的金子”》和练习6。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的四篇课文为勤学篇,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

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学棋》讲了故事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秋”

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的结果截然不同,告诉学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黑板”跑了》是一则有关科学家的轶闻趣事,课文虽然没有写他是如何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搞科研,但从这件事却能小中见大,让人们了解到真正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素质和精神。《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闪光的金子”》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热心的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练习安排了4个板块,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说说写写。其中说说写写是练习重点。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4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习安培专心研究科学的精神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手动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所有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从中受到思想教育、课时安排:(共11课时)13《学棋》--------------------2课时 14《“黑板”跑了》一----------2课时 15《晚上的“太阳”》----------2课时 16《“闪光的金子”》----------2课时 练习6------------------------3课时 共计11课时

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练习,分别是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18课《鸟岛》、19课《台湾的蝴蝶谷》、20课《欢乐的泼水节》和练习7。教材分析:

《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叙事诗,也是一首歌的歌词。收作课文时,文字上作了一些改动。诗歌记叙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事迹,歌颂了他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鸟岛》写了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在介绍鸟的有关知识的同时,还突出了人与鸟的朋友关系,意在让孩子们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懂得爱鸟、护鸟。

《台湾的蝴蝶谷》这课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色。本文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欢乐的泼水节》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图文结合,充实教学内容,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民族的差异,让学生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练习安排了4个板块,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其中口语交际是练习重点。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3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了解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独有的风格习惯。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所有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教育学生爱护环境,爱护身边的花鸟虫鱼。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鸟,护鸟,凭借课文想象蝴蝶谷迷人的景象。课时安排:(共11课时)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2课时 18课《鸟岛》一----------2课时 19课《台湾的蝴蝶谷》-------2课时 20课《欢乐的泼水节》--------2课时 练习7------------------------3课时 共计11课时 单元后记: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

2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22、《猴子种果树》

23、《会走路的树》

24、《问银河》和练习8。教材分析: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会走路的树》本课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鸟和驯鹿一家纯真的友情。全文语言流畅,生动活泼,文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学生在朗读对话中可以领略到小鸟与驯鹿之间的快乐与和谐,从而产生喜爱驯鹿和小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抒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所引发的许多绮丽的遐想。全文语言流畅,富有童趣,琅琅上口,课文还配有插图,能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进入诗的意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30个生字,认识11个两条绿线内的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或背诵指定课文。

3、让学生明白做事情如果急于求成,没有主见,到头来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美好的愿望。

4、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或复述指定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含义。教学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领悟《猴子种果树》中蕴含的道理。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共计11课时

苏教版语文12册 四单元分析 篇9

12.荷花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

3.搜集有关荷花的资料。

五、教学课时:2 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设疑导入

1、师: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老师想这些花应该是大自然母亲的宠儿,要不然,怎么生长得那么婀娜多姿,让人喜爱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花呢?大家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花,那么老师今天跟大家一起欣赏出於泥而不染的花——荷花

2、播放课件:欣赏荷花各种形态的样子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看得很入迷,好象被美丽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所吸引,老师忍不住要问了,你看到了怎么样的荷花?

3、指名学生说说

师:大家都看到了自己心中的荷花,那么我们去看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是怎样?大家还是来读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12 荷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梦 好梦

饱胀

了不起

破裂

碧绿

花骨朵 挨挨挤挤

莲蓬

翩翩起舞

要求不但要读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2)①指名读②评价③再指名读④齐读

2、读课文。

(1)听读课文,跟着默读。

(2)轻声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

3.交流读书收获:通过初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练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表情。、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的马上要()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小结

。有的)

四、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1、范写,明确注意点。重点指导“蓬 骨 翩 蹈”

2、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2课,大家齐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字或者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2)用“_”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关联词说明了什么?(板书:清香)(2)、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一个碧绿的大圆盘。

A.师:这句话写了什么?美在哪里?(板书:挨挨挤挤 碧绿 圆)B.这是一个什么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一个比喻句,突出了荷叶绿、大的特点)

C.“荷叶挨挨挤挤的”又说明什么?(密)

D.老师这儿就有几片绿色的大圆盘,谁来把它们挨挨挤挤地贴到黑板上?

E.集体朗读这句话。

F.小结: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荷叶的美丽,其实,荷花更美(3)、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师: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美?(冒)

B.它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伸、探等等)C.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怎么样才可以冒? D、演一演“冒” 师:假如你们就是荷花仙仔,我们这个教室就是一个池塘,现在睁开你们的眼睛,周围都是挨挨挤挤的荷叶,你们想不想冒出来?冒出来干什么?想怎样冒就怎样冒。

(4)、找出描写荷花姿势的句子并出示句子 A.师:这句话一共写了荷花几种姿势?(三种)B.你怎么知道是三种呢?(有的„„有的„„有的„„)

C.作者写了荷花的哪三种不同的姿态?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结合图片观察)

(5)、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完整的话(6)、学生再美美地把描写荷花姿势的句子读一读(7)、师范读句子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3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活的画”?

2、“作”是什么意思?(当作)

3、怎么会活起来?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请用“”画下来。

4、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这么多……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千姿百态,“看看这很美……那也很美”——朵朵荷花都非常美丽;“如果……可真了不起”——难以做到更显其美。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自学第4、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作者陶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时,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象?

2、(再次出示图)学生看图个别说,再集体说。(教师出示课件进行点拨:①“我”变荷花的情景;②风起时,“我”和满池荷花舞蹈的情景;③风过后……④蜻蜓、小鱼告诉我……)

3、思考:为什么“我”由看荷花却情不自禁地变成了荷花,而蜻蜓和小鱼还要和荷花说上一阵悄悄话,是什么原因让荷花对人、物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荷花清香四溢、洁白无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4、第5自然段主要说什么?它对第四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结合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请大胆想象:假如你也变成一朵荷花静静地站在那儿,小鱼会告诉你什么?小鸟又会告诉你什么„„

3、请“随心所欲”:读到这里,我们情绪高涨,激情飞扬,如果你站在荷池面前,会怎样大加赞赏呢?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呢?

⑴ 想当主持人的:去绘声绘色美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想当画家的:去画一画你心中的荷花,并配上精彩的解说词。

⑶ 想当作家的:去积累文中的美词佳句,用你的妙笔仿写一种你喜欢的花。如果能去读读《叶圣陶集》,将有更大收获。

⑷ 想当研究员的:查找资料,去研究荷花的根茎叶,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

七、板书设计:

荷花

多 绿

一大幅活的画 花

千姿百态

教学反思: 做得成功方面:

一、新课程的实施给我留出了很大的空间,使我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能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注意的学生的主观能动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荷花》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如果说作者看到荷花感到的是“画意”,而学生们感悟到的既有“画意”,又有“诗情”。这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不正是诗情画意吗?学生的联想仿佛偏离了教师的预设。简直成了自由发言。其实,这自由发言正是学生独特感受的流露;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是来自“童心世界”的值得百般珍视的课程资源……如果说这是一个“教学意外”,那也称得上是个“喜出望外”,因为,这是学生“潜心会文本”的直接体现。

三、注意教学的“预设”。语文教学的“预设”是必须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教师应该接纳和珍视教学中的“意外”,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教学就不会局限在“认知维度”一隅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意外”建构生成为“高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出望外的意境。

需要改进方面:

1、学生的读还没有到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没有利用教学的各种契机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的品词、品句不到位。

2、三年级是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和写段的训练重要时期,说的训练落实到位,就为今后的水平表达打下基础,这节课上,利用知识引导孩子说一两句话,或写一段话.纵观整堂课,在培养学生说话方面训练和写是显得不足的,因而课堂更精彩的生成没有出现。

附1前置性学习单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读正确,注意字的读音。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梦 好梦

饱胀

了不起

破裂

碧绿

花骨朵 挨挨挤挤

莲蓬

翩翩起舞

2.写正确、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意连写法)

二、朗读课文,走进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完成填空。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的马上要()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三、查阅资料。

1、还有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

上一篇:配菜员岗位下一篇:单位客服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