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意蕴深厚,令人回味,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逐渐感受到自然景观的奇妙和美好。大草原的碧绿与辽阔、丁香结的幽怨、古诗词中描述出的自然画卷,花之歌的丰富内涵,都要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1.草原
本课描写了大草原的自然风光美和草原人民热情迎客、盛情待客、深情话别的人情美。重点是朗读课文,领略草原的美好风光,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蒙汉情深”。
1.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
2.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丁香结
本课作者从形状、颜色、香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的美好,以及丁香结幽怨和对丁香结的理解。重点是追随作者文字描述,感受作者热爱丁香结和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1.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分析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比如比喻。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
3.古诗词三首
本课三首古诗词分别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重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读懂诗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读通、背诵这三首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指导加深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自然美。
2.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意境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4*.花之歌
本课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写出了花的生存空间以及所作出的贡献和高尚的追求。
1.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揣摩感悟。
2.借助联想指导理解赏析。
习作:变形记
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形后生活的世界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重点是把自己想象成石子儿、路灯等另外一种东西,并用一种新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记下有意义的见闻。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用新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练习写一写。
语文园地
学习对比阅读,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好处,感知分号的作用和用法,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浙江诸暨市天马实验小学任建洪:
我们在教学人教版《詹天佑》这篇课文时, 发现与浙教版有些出入。浙教版《詹天佑》 (第十二册第20课) 介绍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 是“打两口直井”, 而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 是“打一口直井”。到底该以哪种说法为准呢?望专家给予答复。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张立霞:对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两个问题的解释
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 有两个问题比较受广大教师关注。一个是对《少年闰土》一课里“项带银圈”“希罕”“月亮地下”等词语的疑问;另外一个是关于《詹天佑》一课的: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打了几口竖井?
先来谈谈关于《詹天佑》一课的问题。
本册教材正式印制前, 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发现《詹天佑》这一课有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对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有打了一口井和两口井这样两种说法。我们想, 这是个史实问题, 来不得半点马虎。
关于“詹天佑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到底打了几口竖井”这个问题, 我们曾专门请教过詹天佑纪念馆的专家。纪念馆的专家给我们传真了相关资料, 并耐心地作了解释:八达岭隧道在开凿时曾挖大小二井。大井在隧道中部, 就像教材中所说的那样, “从山顶打一口竖井”;小井比较特别, 它其实不在隧道上, 而是在隧道外。这里引用詹同济 (詹天佑之孙) 的一段话来做一下说明:“小井位置不在洞中, 应为洞口外直井。八达岭山洞康庄一侧洞口外, 有一段深挖路堑 (青龙桥一侧洞口处为陡峻山坡) , 小井当位于康庄一侧洞口外。当洞口外深挖路堑完工后, 作为加快隧道和深路堑开挖措施之小井, 随之自然消失。”詹同济先生所说的“洞”就是隧道。从这段文字中, 我们可以清楚, 小井并不在这段“长一千一百多米”的八达岭隧道上, 而是在隧道外。课文《詹天佑》在讲到八达岭工程时, 并不是讲八达岭这段铁路如何修筑的, 而是专门谈的如何开凿“八达岭隧道”, 所以, “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这一说法是对的。为了保证教材的科学性, 我们随后把《詹天佑》这篇课文传真给了詹天佑纪念馆的专家, 请他们审阅, 得到了他们的肯定答复。
问题讨论到这里, 我们不妨探讨一下, 为什么会有“两口井”这样的说法存在。詹同济曾为詹天佑留下的许多文字材料作注释, 他发现“八达岭山洞……洞内有几座直井, 一时颇有争议。有的书籍中, 绘图示意在八达岭山洞中部并排挖两座直井;而实地考察, 洞内现只有一座直井, 位于洞之中心里程附近。”为弄清楚真相, 他研究了许多史料, 并拜访了参加修筑京张铁路的一些工人的后人。他在詹天佑的三篇文章中找到了关于开凿直井的文字:“上列申报邮传部文中为:‘由山岭打通大小二井。’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山洞’一章内记述:‘八达岭山洞, 因洞身过长, 仅恃两端开凿之法, 费时必久, 故于洞身之中部开辟大井, 与两端同时并进……是井之深为八十四尺, 井径为十尺。’在京张铁路通车典礼上的英文致辞中提到, 在修筑八达岭山洞时, 曾开挖了二井。”
由此, 詹同济推断, 八达岭隧道中只有一座直井, 位于“洞之中心里程附近”, 另有一小井“位置不在洞中, 应为洞口外直井”。他就自己的推断请教了有关专家, “认为上述之断定是符合各项史料和实际情况的”。我们可以据詹同济的研究推测:因詹天佑提到八达岭工程时, 有“打通大小二井”“开挖二井”等说法, 可能有的研究受这样的说法影响, 没有深究其实质, 有的书籍又绘制了并排挖两座直井的示意图, 以致以讹传讹, 有了“从山顶往下打两口竖井”的说法。
顺便说一下, 从全文来讲, “打了几口井”这个问题并不是教学中值得花大力气的问题。课文第一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随后全文从多个方面讲了这么说的原因, 八达岭隧道工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能读懂这部分内容, 体会到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并能回到全文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即可。铁道工程是复杂的学问, 八达岭隧道到底是怎样开凿的, 其中定然有许多我们无法了解的复杂因素。我们要尊重史实, 不能主观臆断,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揪着到底是一口井还是两口井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去做离题万里的分析、辩论。网络发达了, 学生查资料方便了, 但哪些资料是课堂上可以采用的, 哪些资料只需要一带而过, 还是要服从于语文教学的真正需要。
借此机会, 我再来谈谈大家较为关注的《少年闰土》一课的问题。
众所周知, 《少年闰土》一课由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节选而来。《故乡》写于1921年, 用的是当时大力倡导的白话文。但当时白话文初兴, 鲁迅写作所用语汇的书面形式还保留着古汉语语汇书面形式的痕迹。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留鲁迅原文的语言特点, 包括前面提到的几个词语, 我们在教材中都将其原貌保留了下来。
其中, “月亮地下”这个词语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有老师认为, 该词是“月亮底下”一词之误, 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原文:“月亮地下, 你听, 啦啦地响了, 猹在咬瓜了。”整段文字所讲的是有月亮的晚上, 地里传来猹咬瓜的声音, “月亮地下”大致等同于“月亮地里”;如果改为“月亮底下”, 则好像刻意强调“有月亮”这样一个背景, 从整段文字来看是不合情理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词语外, 《少年闰土》一课中还有“素不知道”“无端”“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等词句, 表达上与当下使用的白话文有不同之处。教学这样的课文, 不妨先向学生简单交代一下相关背景知识。这样做,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另一方面, 这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以至阅读能力的形成也是有帮助的。
教材中这样的课文虽然不多, 但并不是仅此一篇。如四年级上册编选了丰子恺先生的《白鹅》, 其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也有出入, 但表现力相当强, 只要引导有方, 孩子读起来就会饶有趣味。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作品语言相当有特色, 到了高年级,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 课本之外, 他们也会读到各种各样的读物, 其中自然不乏这样的作品。拿人教材版语文教材的配套读物《同步阅读》来说, 随便翻开高年级的任何一本都能看到这样的作品, 如叶圣陶的《藕与莼菜》 (五年级上册) 、冰心的《和小鸟最相亲爱》 (六年级上册) 、冯亦代的《我的母亲》 (六年级下册) 。语文教材的学习, 根本目的在于阅读能力的形成, 教学中应时刻不忘这一点, 立足于课文又不囿于课文。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 可以为他们能够更好地自主读书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本文所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简称小语五下)教材是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由人教社2005年11月出版的教材。鄂教版小语五下教材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由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的教材。
一、教材编排体例的分析
传统教材的编排体例倾向于文选型,即每个单元都是依照相同的结构,将精选的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的范文作为主体,再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的训练,以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高。鄂教版小语五下教材包括八个单元、生字表、查字表,每个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一首诗词以及语文乐园组成。语文乐园中包括词语、句子、名言警句、课外阅读(主要是读书习惯、学习方法、成语故事等)、习作,其内容拘泥于统一的模板,形式不够灵活。而人教版小语五下教材包括八个单元、八篇围绕全书主题的选读课文、生字表。这其中七个单元是由两篇精读课文、两篇选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构成,再加上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由此可以看出,鄂教版和人教版的编排体例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突破。它们将综合性学习板块单列出来,自成一体。鄂教版小语五下教材中有两次探究与实践,以问题或任务的提出、分析、解决、评价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个体间的自主性、合作性与探究性,但都是附于单元课文后或是语文乐园后,内容紧密围绕单元主题,共计两页的篇幅极大地限制了教师教学的课时与活动安排。相比而言,人教版教材更具开放性与连贯性。它不仅保留以往的小综合性学习,还安排了独立单元形式的大综合性学习。大综合围绕鲜明的主题,设置了明晰的活动建议和参考性的阅读材料两个板块,自成体系。较大的篇幅使得课时得以有效保证,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造了充分的时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明晰的教学思路,降低了综合性活动教育的难度,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以相对连贯的主题内容贯穿小学高段。人教版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信息世界”、“轻叩诗歌的大门”、“难忘小学生活”,让学生感受有趣的汉字,培养其对语言文字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情感,体会到信息世界里信息数据带来的生活便利与快捷,灵活地运用汉字及语言规则,利用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生活,汉字的魅力让我们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感受了其中的意境美与精神美,并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学会用文字记录难忘的小学生活,表达日臻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内容的比较分析
两个版本教材内容特点与要求差异较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字的比较
1. 识字写字数量的要求不同。人教版小语五下要求认识350个生字,其中150个要求会写,占比例约43%。鄂教版小语五下要求认识328个生字,其中240个要求会写,占比例73%。通过数字比较,可以看出鄂教版小语五下的识字任务相对过重。新课标中强调识字教学须贯彻多认少写的原则,以减轻学生负担。当学习的压力与难度在学生认知水平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较好地培养,同时效果也是比较高的。
2. 生字注音方式差异。鄂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没有随文注音,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方框里有注音,书末页中的生字表与查字表均有注音。人教版教材中要求会认的字是随文注音的,而会写的字一律不予注音,旨在让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解决读音的基础上,同时更全面地了解字义和用法,而不是将对字的认识局限于课文。
(二)课文的异同
1. 课文的题材与体裁。从题材上看,人教版课文题材相对较抽象,偏重人的社会性教育,如五年级下册中的主题包括“走进西部”、“永远的童年”、“语言的艺术”、“他们让我感动”、“中国古典名著之旅”、“走进信息世界”、“作家笔下的人”、“异域风情”,其侧重于宏观地反映和传播人类社会生活与智慧。而鄂教版的题材相对更具体,较集中折射出儿童熟悉的经验世界,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取题材,如读书生活、童年往事、熟悉的戏剧电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从体裁上看,两个版本都涵盖了诸多体裁,但人教版中显得更为丰富。人教版教材中编入了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一篇相声《打电话》和两篇研究报告,即《奇怪的东南风——关于爸爸咳嗽病因的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此外,它在取材形式上也更灵活,如在第七组中第22课,仅截取了一个小兵张嘎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片段,突出单元训练重点,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与技巧的妙处。
2. 课文的篇幅与类型。鄂教版的课文篇幅比人教版更大,且纯粹由精读课文构成,其教学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提升其阅读速度,却忽视了课堂中学生略读、浏览的读书方法的训练。此外,大量精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优美语段的记忆成了每节课的强制性任务。人教版则更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与特殊性,首先是精读课文与选读课文的交叉学习,使得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进行有机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灵活设置让学生在适度的心理压力状态下收获的是学习的乐趣与良好的习惯,而不是程序性繁复的记忆任务。这也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精神,即将减负落实到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 课文练习的异同。尽管两个版本的教材中课后练习都涉及到读、背、理解、表达、讨论等方面,但鄂教版没有选做题、阅读链接。鄂教版中的课后习题的开放性与弹性不够,不能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利于学生学习的个别化与个性化。
(三)单元训练
人教版教材中单元训练即口语交际习作前一面都有词语盘点,主要是将本单元课文所学的生词按照不同要求汇总。这样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回顾,有效进行自我检查与强化记忆。这一设置遵循了人类记忆的一般过程与规律即记忆、保持、再现,学习的过度有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及时温故旧知促进长时记忆的转化,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生期末总复习的超重负担,更为重要的是渗透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人教版与鄂教版中的口语交际习作部分较相似,对单元知识的回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人教版以回顾·拓展的形式呈现,具体包括交流平台、日积月累两个固有板块以及灵活的第三个板块。第三个板块的形式有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展示台。在交流平台中鼓励学生联结新旧知识并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比较分析句子,交流讨论想法,分享自己的收获。不仅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而且让学生在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得到综合性的锻炼与整体性的提升。其“日积月累”与鄂教版中的“读一读”、“记一记”部分相似,只是数量较多一点,最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第三个板块,不仅注重语文的趣味性同时也强调实践性。不仅如此,人教版中的单元课文与单元训练明晰突出的重点衔接更紧密,单元内部间的聚合度更大。鄂教版对单元知识的回顾相对比较僵化单一。在语文乐园中:如第一块“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主要分析词语,第二块“读一读,说一说下面各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针对句子的分析,第三块“读一读,记一记”是语言积累,第四块是“读一读”或“成语故事”,介绍了学习方法、读书意义等。单项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不如随文学习的效果好。学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情感体验才会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四)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途径。鄂教版中的两次“探究与实践”围绕问题或活动,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充分参与语文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最终通过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达到思维的训练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合计两页的较短篇幅,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容易造成教师重视不够,而且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证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因此综合性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人教版中两次“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不同,其中一次与鄂教版相似,以单元课文为主体开展的,另一次则以独立的单元展开的。单元紧密围绕主题“走进信息世界”,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素材作为先行组织者以提供感性认识,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思考大量的课外材料,了解有关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与意义,然后列举了两篇简单的研究报告,使学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和写法,作为学生初次写研究报告的一个参照。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写研究报告的难度,而且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运用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大综合的设置为儿童创造了更多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让语文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历练。
【活动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
2.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我们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遗址遗迹现存有50余处,如“古隆中”“春秋寨”“马跃檀溪处”“水镜庄”“庞公祠”等等,而三国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刮骨疗伤”“大意失荆州”等等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
二:指导研学 生成新知
一)、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明确活动内容。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4.活动内容:①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②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③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二)、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
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a.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2.或通过阅读书藉、网络搜索,访问老人等方式获取资料。
3.小组分工合作,撰写申请报告。报告包括:a.建筑概述。b.人文、历史价值。c.景点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d.拟采取保护措施。
4.要求:图文并茂,语言富有感染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四)、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1.各小组推举一名“申遗代表”,负责介绍推荐的项目;其他组员组成助威团,并参加答辩。2.各小组推举一位评委,邀请语文老师或其他相关学科老师担任评委,组成评审委员会。
3.学习委员负责组织答辩会。a.协调各小组确定时间及流程。b.制定规则。c.选定主持人。d.撰写串联词。
五: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1、2、3、4)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1、2、3、4)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1、2、3)
六、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春节过后,六年级的学生迎来临近毕业的学期,学习任务较重。为了使教学工作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实施,为了教学工作能够更上一层楼,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五年多的的学习与训练,孩子们学习的自觉性大都比较高,学习意识较强,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有个别的学生学习意识比较差,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因此,本学期将继续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学习目标教育、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等,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能力。力求让全班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各方面水平上一个新台阶,尤其在写作方面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注重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有每个人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再加上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成长经历、世界观等的不同,造就了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我们一定要注意并重视这些不同,因人而异,个性发展。因此,要改革教法,注重学法。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根据学生不同的类型,设计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重视差异,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各方面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教材分析
新统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于2020年春期正式试行。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组,依次是:民风民俗、外国名篇名著、人间真情、体会人物品质、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课文17篇,精读课文12篇,略读课文5篇。这六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第三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三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也未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阅读链接”四次,未安排“资料袋”。“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三次,分别是同读一本书、即兴发言、辩论。
全册6个单元便安排了5次习作,除第六单元外,其他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腊八粥》一课后,让学生照样子写一种最喜欢的食物;第二次是在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四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一、五单元各安排了一次。在第二单元语文园地后安排了一次“快乐读书吧”,主要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
另外,与本套的其他各册教材不同,古诗词并没有根据内容安排在相应的专题中,而是在六个单元之后,集中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这10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中没有太多生字,意思也不艰深,适合小学生读读背背。这样的编排也体现了向初中教材过渡的编写意图,在初中教材中,古诗词背诵也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安排在教材后部的。
三、学期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也是最艰难的环节。在备、教、改、导、考、析等教学环节下功夫,加大力度,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和学科竞赛辅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不同课题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分层次,分类别训练,在预习、课堂活动、课后练习、检测中,围绕趣学、乐学、学会、会学创设学生全身心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
总之,在深知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原则下,奉行的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的理念。
本册课文共有六个单元,全册包括“导读”“课文”“读写例话”“积累运用”(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实践活动)等内容,书后还附有10篇古诗词诵读内容。本册要求学会120个字,每课要求学会的字,排在方格里。
1、知识方面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12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2、技能方面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作品梗概、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四、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2021.3.1
周次 | 时间 | 教学内容 |
2.22—2.28 | 集中学习、师生报道 | |
3.1—3.5 | 《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 | |
3.8—3.12 | 《藏戏》、《习作》、《语文园地》 | |
3.15—3.19 | 《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口语交际》 | |
3.22—3.26 | 《习作》、《语文园地》、《快乐阅读吧》 | |
3.29—4.2 | 《匆匆》、《那个星期天》、《习作例文》 | |
4.5—4.9 | 《习作》、《古诗三首》 | |
4.12—4.16 | 《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 | |
4.19—4.23 | 《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 |
4.26—4.30 | 《文言文二则》、《表里的生物》 | |
5.3—5.7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 |
5.10—5.14 | 《习作》、《语文园地》、《口语交际》 | |
5.17—5.21 | 《难忘小学生活》 | |
5.24—5.28 | 古诗词阅读:《采薇》、《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江上渔者》 | |
5.31—6.4 | 古诗词阅读:《泊船瓜洲》、《游园不值》《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浣溪沙》、《清平乐》 | |
6.7—6.11 | 复习 | |
6.14—6.18 | 复习 | |
6.21—6.25 | 复习 | |
6.28—7.2 |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6《无言的父爱》一文,作者以自然、质朴、深情的笔调叙写了父亲的勤劳实干,重点描述了父亲不惜花费辛苦劳动帮“我”制作玩具木头房子的经过,歌颂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父爱。 全文围绕“深沉的爱”这一主题展开,先介绍父亲早年的生活情况,旨在反映父亲的“勤劳实干”,同时也为下文父亲“无言的行动”作了铺垫。父亲是勤劳的,“他的一生都是在叮叮当当地忙活着”。父亲的手是灵巧的,“他用人家丢弃的废旧零件,为自己‘造’了一辆自行车”,又用那“满是老茧的手”,“竟把一辆老牌废车修整一新”。作者的叙述中,包含着对父亲的无比钦佩和敬重。接着,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引导并帮助“我”造一个玩具木头房子的经过。先讲在一家玩具店,“我看到了一个十分奇特的玩具房子,那是我从未见识过的”。作者渴望有这么一个玩具房子,可是因价钱昂贵,父亲只好以“我想即使是圣诞老人也买不起这么贵的房子”的玩笑,希望打消“我”的念头。可是当“我”在圣诞节清晨没能在圣诞树下发现“大到能装下那个玩具房子的盒子”很失望时,父亲又启发“我”自己动手做一个,并答应帮“我”一起做。再讲父亲“搁下了家里的许多事情,和我忙活起木头房子来”,并且“为了这木头房子,父亲陆续花了四个月的辛苦劳动”。这“无言的父爱”就体现在了父亲的行动之中。父亲的帮助,使这个玩具“实在是一个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了”,以至于许多年以后,“我”还会“不时地把这木头房子找出来”欣赏,借以回顾往昔父亲为“我”造房子的那段岁月。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7一、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 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版”教材主要有两个部分:课文和语文园地。该册书共安排了40篇课文, 其中精读24篇, 略读8篇, 选读8篇。语文园地有四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和“读读背背”, 八个机动栏目:“读读认认”、“展示台”、“我会填”、“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宽带网”、“读读记记”、“连连认认”, 每个栏目在各单元中平均出现两次。教材后的生字表 (一) 有200个生字, 带有拼音, 要求认识;生字表 (二) 有300个生字, 没有拼音, 要求会写;词语表里共有341个词语, 没作具体要求, 教师可自主安排。 “苏教版”教材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教材共有24篇课文, 不分精读和略读。不同的是, “苏教版”将“习作”从单元综合练习中抽出来自成体系, 突出了“习作”的重要性。单元练习共有五个固定栏目:“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好毛笔字”, 没有安排其他机动栏目。教材只有生字表, 共安排生字378个, 全部带有拼音, 要求会写的233个, 并用不同的字号做出区分。 从总体要求上看, 人教版的教材生字的总量比苏教版多122个, 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比苏教版多67个, 而且有341个词汇需要学生了解。可见人教版教材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苏教版。 2. 单元的组合方式 “人教版”教材的32篇课文 (精读和略读) , 每个单元都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课文共分为八个单元, 以专题组织, 即每个单元都是由相近或相似的课文组成。“苏教版”教材24篇课文也分为八个单元, 除了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 最后一单元有两篇课文, 其他单元都由三篇课文组成。单纯从课文的数量来看, 人教版教材比苏教版教材多8篇。 二、课文内容的选编 1. 时间与空间范围 两版教材在所选择课文内容的时间跨度上略有不同。详见下表。 (注:表中的百分比是指反映该时代内容的课文篇数与其教材阅读总篇数的比率) 上表反映出:“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都很重视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 同时又特别强调注重发扬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 体现了教材的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 使教材的内容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世界。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空间领域方面, 其中“人教版”教材国外的选文共有9篇, 分别来自苏联、英、美、法、荷兰和印度;“苏教版”教材国外选文共有3篇, 来自英、美、法三国。由此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选文的空间范围较广泛, 不仅有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 还有来自亚洲的优秀作品, 体现了教材面向世界, 关注人类, 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特点。“苏教版”教材的选文范围则显得较狭窄, 数量也相对较少。当然,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教材选文的总量也有一定的关系。教材的选文如果空间范围广阔的话, 这样对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2. 选文的体裁与难度 两版教材的选文在体裁上主要包括故事、散文、诗歌童谣、寓言动画、神话传说、科技小品。体裁上都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典型性的特点, 使儿童不仅在学习中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 情感上也受到良好的熏陶。 关于选文的难度, 我们无法将每篇课文进行一一对照, 为了便于同质比较, 本文将两版教材相同的一课《掌声》作为比较选文难度的一个切入点。《掌声》一文在两版教材的编排位置上没有太大差别, 都安排在课本的后两个单元 (人教版为29课, 苏教版为21课) , 但全文字数、段落、拼音生字有很大差别:“人教版”的《掌声》全文共有558个字, 分为五个段落;“苏教版”的《掌声》全文共有464个字, 比“人教版”少了近百字, 划分为七个段落, 这样每个段落的字数相对减少很多, 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此外, “人教版”课文中出现的拼音字多达19个, 而“苏教版”的只有2个。对此,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 有教师认为:拼音生字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在内容表达上, 以第一段为例, “人教版”这样写道:“上小学的时候, 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 总是默 (mò) 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 下课后, 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 (má) 痹 (bì) 症 (zhèng) , 腿脚落 (lào) 下了残疾 (jí) , 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shí) 。”而“苏教版”这样描述:“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 一条腿落下了残疾, 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苏教版”教材对课文进行了删减, 并将难写、难读的字、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小儿麻痹症”改说成“生病”, “姿势”改为“样子”。但一些教师对此有不同观点:有些教师认为, “苏教版”教材内容的表达既简单易懂, 又说明了意思, 降低了内容在认知和理解上的难度;也有教师认为, 如“小儿麻痹症”之类的词语, 学生可能不明白, 但他们可以通过查找工具书弄懂它的意思, 且丰富了知识。此外, 句子结构也有所调整。如最后一句话, “人教版”将主语代词“她”放在句首, 而“苏教版”将其置于句中, 就使句子的中心意思更明确, 且突出了事情的因果关系。这反映出苏教版教材比较注重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与涵义的理解与掌握。 三、课后练习设计和部分单元练习设计的比较 1. 课后练习设计的比较 “练习题不能是简单复述教材内容, 它在综合运用知识时, 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基本思维能力,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两版教材的练习设计不仅注重培养儿童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加强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课文朗读、背诵的训练;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在具体的内容设计和要求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1) 词、句、段的要求不同 “苏教版”侧重词的掌握。如“苏教版”课后练习把第三题作为固定栏目, 要求学生读词、写词、说说带点词的意思、用带点词语造句、说话等。“人教版”侧重于句、段的积累, 几乎每课后都安排句、段抄写的练习。对于这一不同的侧重点, 一些教师认为:加强“词”的读、写、说能力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而且将词语理解得更深透, 运用得更灵活。也有些教师认为: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 抄写优美的句子和自然段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语言, 培养其良好的写作思维。 (2) 课文朗读、背诵和指导语的不同 “人教版”教材要求直接背诵的有四首古诗, 间接背诵 (本文指不指定背诵内容) 有五处, 要求是儿童喜爱的句子、段落, 并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引导儿童朗读、背诵。教材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 读出自己的生活, 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调、韵味、意趣。“苏教版”教材突出了课文的背诵和复述。该册书要求直接背诵的课文有9篇, 3首古诗, 6篇课文;间接背诵2处, 要求儿童背诵优美的句子和段落。课文多处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复述故事, 意在通过大量的课文背诵、复述, 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3) 两版教材称谓不同, 强调的学习方式也不同 “人教版”教材每课练习前都有三个卡通小朋友在一起愉快地讨论的漫画, 以学习小伙伴的口吻“我”、“我们”提出问题, 引导儿童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如第七课:“读了课文后, 我有一些感想, 想和大家交流交流。”“苏教版”教材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如第九课:“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 会怎么样?”“苏教版”教材力图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的氛围, 让学生从自身的经历、感受出发, 去思考问题, 作出选择, 形成个性化的理解。 (4) 习题序号标写的不同 “苏教版”仍沿用传统的阿拉伯数字“1、2、3……”作为习题的序号;而“人教版”采用“卡通物”标写习题序号。如朗读课文, 用“卡通书”作标号;讨论交流用“卡通话筒”作标志;抄写句子、段落用“卡通笔”作为题号。这种“卡通式”的标号方式贴近儿童的生活, 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仿佛进入快乐的“卡通世界”, 不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 部分单元练习设计的比较 (1) 口语交际的比较 两版教材都比较重视口语交际的内容, 都设计了相应的八个单元。人教版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讲名人故事、秋天的故事、观察中的变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风景优美的地方、动脑筋解决问题、夸夸我的同学;而苏教版这八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小小读书交流会、当有人敲门时、学会求救、学会写留言条、说笑话、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展销会、学写请假条。 其中笔者将“苏教版”第四、八单元的“说说写写”也作为了“口语交际”的内容。 可以说, 两版教材“口语交际”的内容都很丰富, 题材广泛。不同的是, “人教版”的“口语交际”主要围绕单元专题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设置话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苏教版”的“口语交际”则注重交际活动的情景性, 如“当有人敲门时”;交际内容的实用性, 如“学会求救”、“学写留言条”;交际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如“说笑话”、“介绍我的小制作”、“小小展销会”, 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2) 习作的比较 在习作的内容方面, “人教版”的习作围绕课文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配合进行, 共安排了八次, 分别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写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一则观察日记”、“写中华的传统文化”、“写自己去过的地方”、“编写童话故事”、“自由写作”;“苏教版”的习作内容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和想象世界, 也组织了八项:“自由写作”、“我的自画像”、“写迷人的秋景”、“为喜爱的小动物设计名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用玩具编写童话故事”、“写关于诗句学习的感受”。从内容上看, 两版教材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以及审美能力;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体验中发掘写作的材料, 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并且力求少写命题作文, 给学生适当的发挥空间, 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不同的是, “苏教版”教材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安排习作内容。如第一单元“习作”就是“自由写作”, 告诉学生“写什么都可以, 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在形式和要求的比较方面, “人教版”教材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价。如“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 可以交流交流”、“写完以后, 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 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等, 将写和说、听、评联系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材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和思维方式。如“先想一想打算怎样写, 写他的哪件事, 把这件事想清楚, 再动笔写。” “苏教版”教材注重习作的过程, 注意引导、扶助学生逐步学会习作。为了克服学生“习作难”的畏惧心理, 每次习作都安排同龄小朋友的习作例文, 供学生参考、模仿。学生可以通过“例文”掌握一些习作方法和技巧, 从而降低了习作的难度。教材还穿插了有关习作和例文的图画, 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 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和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如“什么都可以写, 不过, 要先打草稿, 然后念一念、改一改, 直到自己满意了, 再誊写到习作簿上。” 四、价值取向的比较 1. 都注重培养学生“爱”的精神 如“苏教版”的《小露珠》通过描述小露珠的旅程, 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中草叶、花朵、禾苗、青蛙、蟋蟀等动植物的可爱、美好,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教育学生怎样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友好相处。“人教版”的《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以及“苏教版”的《西湖》、《“东方之珠”》, 都展现了祖国古代的历史建筑和文物及现代的风景胜地等,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 2. 都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 但倾向有所不同 例如, “人教版”《我不能失信》告诉学生怎样做个“守信”的人。《孔子拜师》通过孔子拜大师老子为师的故事, 教育学生要勤学好问, 学无止境。“苏教版”《第八次》通过布鲁斯王子的战绩, 培养学生不惧挫折、失败的精神。《军神》表达的是刘伯承将军顽强的意志力, 以此培养学生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人教版”教材特别重视学生情感的体味。如练习设计经常有这样的提示:“这个故事真感人, 我要好好读一读。”“我要把课文最后一句话抄下来, 再好好体会体会。”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和认真的抄写等形式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苏教版”注重个性化的感悟。如第四课的课后练习:“假如你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 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类似的问题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和感受。 3. 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语文标准》特别注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两版教材在练习设计中均有体现。不同的是:“人教版”教材较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几乎每次课后和单元练习设计都出现如“让我们来讨论讨论”、“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等类似的指导语, 使学生善于集思广益, 乐于合作, 与同学交流、分享意见, 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交往性。“苏教版”教材较侧重自主学习。练习设计多处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利用各种方法查找和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信息等。如“读一读, 再照样子连线。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如果还有困难, 就请你查查资料……”通过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体来看, 两版教材虽然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异同, 但都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仅强调了“双基”, 同时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于教材的选择, 各地区、学校可根据各自具体的情况和需要而定。新教材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因此“教师不应注意教材本身, 而应注意教材和学生当前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作为为人生奠定基础的教育, 旨在使学生获得人生应有的与必不可少的普通教育, 这才是教材选择的基本标准”。 (注:本文所选择的两版教材分别为: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 (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 篇8一、研读教材,系统整理,理清教材体系 针对六年级复习课的内容,教师需要通过研读复习课教材的活动,结合12册数学的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 案例: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这课为例,在教材的呈现上是有关立体图形表面积的知识只是两句话。在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75页的第8题中提到:举例说明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我们通过研读整个数学教材体系之后发现,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安排一课时来学习。我们将有关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来。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立体图形建立了初步的概念,然后学习了平面图形相关的知识了解了什么是面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圆,到六年级的时候学习了圆柱和圆锥。从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建立模型,明白立体图形表面积,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研读教材的活动,六年级的数学教师在针对复习板块的教材的理解上更进了一步。 二、解读教材,细化知识,把握重难点 1.细分小知识点,读懂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确定了总的知识框架,教师需要将每一部分的复习内容进行细化,同时要读懂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数的认识这部分的复习内容中,教材先将数分成整数和分数,再把整数分类成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接着把正整数和零归类成自然数,并且以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呈现。如果我们也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去呈现数的整除,小数、分数和百分数,常见的量,那么整个内容就可以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 案例:空间与图形部分课时安排《图形的认识》是6课时,这只是一个总的课时建议,具体的图形认识这部分的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去划分课时。课题组讨论之后,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线与角,第二课时平面图形的周长,第三课时平面图形的面积,第四课时立体图形的面积,第五课时立体图形的体积,第六课时整理巩固图形的认识。 细分课时后,复习课的目标具体化,操作起来更加简单。然后在每一个课时的内容具体化,就能更好地实现复习的目标。 2.解读教材中的练习题,关注与知识点的匹配 习题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练习巩固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通过初读和细读教材的方式,结合课程标准,结合教学目标,结合复习教材的知识点来确定教学内容中习题的部分。 案例:我们还是以常见的量的习题为参考,教材中只有3道习题,练习的角度、层次性以及练习的重点明显不具有个体性的特点,所以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加入其他形式的练习题,例如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和相应的有关常见的量的解决问题。 补充的习题要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在改写的过程中形式也要多样,有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的也要有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在时间的单位复习中,也要加入平年、闰年,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知识练习。 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一些练习不以量为主,而以质为主,哪些复习题中重复了,我们进行整合,哪些习题的知识面窄了,我们加以拓宽。让习题的设置更加符合复习课的要求。 三、梳理知识,满足学生需要,促进自主认知 从学生角度解读教材,梳理知识,考虑学生知识形成线索和学生认知线索,针对性的利用教材。 在研读教材梳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学生良好的认识结构可以是个人思考形成的,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班级交流,教师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 案例: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这节复习课时,我们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材的编排是先在三年级下册学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到了5年级下册再学习其他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六年级上册的时候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根据学生认知结构,他们虽然会计算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但是对平面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计算公式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却不是非常清楚。 我们在梳理知识的时候将这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和对应的图出示出来以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寻找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这些公式是怎么转化来的。在梳理好知识的联系之后,再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出来,这对部分后进生就能更加形象具体的展现出来,也能更清楚地领会了。那对于部分优等生而言,再让他们自己去联系圆面积的推导公式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公式的联系。 从学生方面来说,我们每一节复习课都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需要。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了三类,对后进生以基础题为主,对中等生以提高题为主,对尖子生以拓展思维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六年级上语文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06-08 三年级语文教材分析10-19 中年级语文教材分析10-11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11-03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培训心得体会11-0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07-1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各组教材分析07-20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分析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