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思想政治分析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日两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为了实现国家任务,培养本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具有相同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我国应该在借鉴日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之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日思想政治分析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日思想政治分析论文 篇1:

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比较及启示

[摘 要]世界性的道德危机要求各国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借鉴经验,吸取教训,吐故纳新。对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主要内容、基本途径、评估标准进行深入的比较探究,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启示和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 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由于不同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目标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因条件变化而变化。一般地说,传播和灌输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切阶级和政治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

日本与我国阶级属性、政治制度不同,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高度重视,在理论和实践工作中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对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究,对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比较

中日两国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上虽有相同之处,但主要表现为本质性的差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本土,但现代主要是接受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属于转型升级型,因而古代和现代的继承脉络不是那么清晰。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除本土思想以外,还有由吸收改造外来思想形成的理论,是一种内外融合的理论,属于混合发展型”。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天命论、人性论、义利观三大块,当代中国则以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包含神国观念、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内容在内的“神道教”理论教义,武士道精神以及外来的儒家思想和杜威的“多元主义”思想。

二、培养目标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调控手段,受制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中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设定上都具有政治性、层次性以及都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但在表征形式和设立依据方面存有不同。

从目标的设定上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依据和围绕中国共产党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奋斗目标来确定的,同时针对不同思想水平的人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而二战前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铸造“皇国良民”作为终极目标,以达到“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20世纪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总目标是要培养有品德的日本人,此外,日本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目标各有侧重又互相连贯,也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从所确立的核心目标上看,中日两国都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日本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公民灌输爱国主义,培养民主精神,树立高大的“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

三、具体内容比较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继承性和现实目的性,但具体内容存有较大差异。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政治制度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及民主、法制、纪律教育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二战前主要是以国家宪法和天皇规定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教育;二战后则主要为民主主义、国体、集团主义教育三大部分内容。

现代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都体现了继承传统、结合现实的共同规律。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政治制度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道德教育等现实目的性方面表现出相似之处。不可否认的是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存在截然对立的方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则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体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因而存在显著的阶级性差别。此外,同样是注重爱国主义,中国是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客观地看待;而日本则宣扬文化中心主义,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带有明显的民族沙文主义色彩,向国民灌输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具体表现就是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的军国主义思想。

四、工作途径比较

中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均形成了由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宗教和大众传媒组成的“立体网络”,途径丰富。在家庭中,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注重父母的言传身教,强调家庭和睦,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旅游、踏青等。中日都加强学校德育的统一性、专门性,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学校道德教育运作机制,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和政治理论课程,并且使道德课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重视课外活动。在单位教育中,中日都通过各种会议和活动进行政治学习、道德培养,灌输集体主义思想和奉献精神。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中日都以各种社会组织、公共设施和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环境熏陶作用。此外,中日都通过对各种宗教进行管理、维护和监督,维护社会稳定;都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对人们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道德观念。中日都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现代性,探索新方法,增强其渗透性和感染力。例如:心理辅导、网络咨询等方法的应用;将正面灌输方法与隐性的间接渗透方法结合;创设新的教育环境,增强实效性。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也存在差异。中国更多地采用显性的、正规的组织形式,比较偏重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泛意识形态化”;日本为组织开展德育工作,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系统,已形成家有规,校有章,单位有德行,企业有文化,社区有制度的全国性道德工作途径体系。

五、评估标准比较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的普遍性规律,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标准存在某种一致性,但在评估要求与方法的多样化上有着明显差异。

中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环节中均提出知行统一的标准,综合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此外,中日均将道德水平与业务技能结合考查,全面考量。例如:中国单位考核中就有德、能、勤、技四个方面;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集团主义教育强调员工互相协作提高效率,终身教育方法中注重忠诚意识的渗透也体现了对上述方面的考查。然而,中日毕竟文化制度不同、国情各异,因此,在思想政治评估上必然会产生一定差异。日本道德评估的范围和对象十分广泛,评估标准全面,表现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将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突出阶段性和角色特征上。日本学校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评估包含的项目非常具体。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颁发的《理想的日本人典型》就提出了16项品质。相比较而言,中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评估标准就没有那么细致具体,存在模糊化的语言。

六、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虽然由于制度、国别、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中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较大差异。但通过比较分析,可从中获得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启示。

(一)顺应形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社会化、国际化

日本在全球化趋势中抓住机遇,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思想政治资源——“集团主义” 铸造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从而以间接生产力的方式推动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日进行的现代化和日本社会的现代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中国也利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但是,中国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缺乏理性,没有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将外来文化和本国实际结合,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社会化和国家化。

(二)力求实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结构、拓展途径、创新方法

日本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强调民主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注重隐性渗透和环境熏陶,这大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功能,优化了结构。借鉴日本经验,我们要实行全面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针,利用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将工作目标细化,分阶段、分角色实行,而且要特别注意将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增强吸引力。要积极拓展途径方法,促使工作形式多样化,特别是加强薄弱的单位和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要注重熏陶感染教育,注重实践环节。在学生和其他公民中要广泛经常地开展了一些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树立开放型思想工作模式。

(三)强化政治性,坚持价值取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估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虽然奠定了日本现代化经济强国的地位,但是其内含的军国主义思想至今仍是世界和平的“毒瘤”。我国在借鉴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要吸取教训,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主旋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指向性,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保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一致。评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验收,是对其实效性的反馈,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制定一套完善、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体系,明确评估标准、探索评估方法,结合实际确定评估目标,适时调控整改,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祖超.五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汪国红

中日思想政治分析论文 篇2:

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摘要】中日两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为了实现国家任务,培养本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具有相同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我国应该在借鉴日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之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中国;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可以看出对于青年的教育是我国要成为一流大国必须经历的关键一环,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及成效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发展。考察和研究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有助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扬长避短,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发展自我,改革创新。

一、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异同

(一)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设立方式相同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在其发展历程中,就曾先后引进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融合本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日本文化。其《教育基本法》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的国家级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无论是我国还是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立上都是根据本国国情而定,都是根据当下时代的国家任务而定的。

(二)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内容的差异

中日两国在培养目标的内容上是有所区别的。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国家性质上的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其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两国在发展历程和文化环境上将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异同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充分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实践;要求大学生找到人生目的和意义,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要坚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理论教育是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基本路线教育、国情教育、形式与政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道德品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学法、懂法,正确的用法,守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利用心理咨询、谈话等方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从大类上来概括也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政治理论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但具体而言,日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民主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求大学生要忠于国家,把天皇当作国家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来崇拜。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如社会、学校、班级、社团等要有责任感,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合群的性格。而民主主义教育就是日本受美国影响,要求大学生找到个人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和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

从中日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可以分析出两者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相同点

1.政治任务下的系统延伸。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两国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是严格围绕国家任务而进行的,任何一项教育内容的制定、实施都必须依附于国家的要求而进行,决不能也不会出现与国家任务相背离的内容。

2.承前启后的发展规律。中国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最后在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同样的,中国的教育也是经历了相同的过程,从最初的传统“仁”“爱”儒学,到现在的共产主义理想,每一项内容都是在历史的继承和批评下逐渐发展完善的。而日本在经历侵略和被侵略之后,同样的也是在总结前人留下的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现在的教育内容。

3.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本源相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就需要国人的强大支撑,而国人的强大后盾其根源就是要让国人对国家充满感情,热爱国家,热爱集体,服从国家,服务集体。

(二)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

从根源上来说,中日两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差异都是由于两国社会性质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而造成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差异。中国的爱国主义是指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和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而日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国人崇拜天皇,树立日本“国际大国”“政治强国”的思想。

2.集体主义教育存在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是指引导群众热爱、关心集体,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教育,是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共产主义、无产阶级色彩。而日本的集体主义教育主要是培养国人在自己所从属的家族、公司中承担责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三、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式的异同

(一)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式的相同点

1.课程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的实施方式就是通过课程教育传授给学生。无论中国还是日本,都是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各学科的充分渗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在专门课程方面,我国高校主要是通过马克思学院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形式与政策》专业课程来实现教育目的的。没有马克思学院的高校也会有相关的通识学院来实现开课。而日本方面,高校中的教养学院会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专业课程。在各学科渗透方面,我国和日本都希望通过其他学科,如语言、数理化、体育的相关课程渗透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目的都是为了全方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实践活动补充。课程教育更多的是传授理论知识,而实践活动的补充可以巩固教育的成效。我国和日本都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两国都会通过课程的延伸,要求学生去参加相关的实习、考察和调研活动。如果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这些实践活动就会作为必修课的一部分计入成绩;而如果是本专业的学生,相关的学习实践实习活动将会单独作为学分算作毕业条件。

3.校园文化宣传。除了最基础的课程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日两国高校也会通过校园文化宣传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的宣传主要是基于国家的思想教育宣传目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校园里进行传播。学校的广播宣传,主题讲座,新闻海报都是教育学生最潜移默化的有效措施。

(二)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式的差异

1.小组讨论方式的侧重点不同。在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会通過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日本也同样采用这样的方式,但区别在于中国的小组讨论多是基于思政课,多见于思政课的作业。而日本将小组讨论设立为专门的课程,给予学分。如早稻田大学的水岛讨论小组是教师水岛朝穗主持的关于“宪法的动态”研究的小组。一般在晚上开课,学生人数40人左右,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同样的,东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得2个学分的讨论课程。

2.特别活动的差异。在日本,一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力开展见习、实习和社团活动。从小学开始,日本学校就会提早放学,为学生留出时间参加社团活动。我国高校的社团活动虽然也较为丰富,但重视程度相较于日本来说,还是略有差异。

中日两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都是为了实现国家任务,培养本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也具有相同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式。但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我国应该在借鉴日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之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合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倪愫襄.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简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9).

[2] 王宝珍.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 王友良,周勇.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编辑:龙贤东)

作者:程瑞雪

中日思想政治分析论文 篇3:

高中政治“合作式探究学习”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分析策略

“合作式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以互动、质疑、探究、讨论为主要特征,以个人、小组、集体为主要形式开展解难释疑活动,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式探究学习方式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下面以“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的三堂同课异构课为例,谈谈高中政治“合作式探究学习”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分析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合作式探究学习”环境

教学情境创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与问题情境。在“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教学中,设计“情境链”,把握情境材料的有序性、整体性和辩证性,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教学情境的最优化。

1.理清前因后果,达成教学情境的有序性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情境要有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材中本框知识的呈现顺序为“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但是这并非知识发生的顺序。三堂课中有两位老师是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情境,按照知识的描述顺序组织教学,甲老师先出示了镜头一:中俄关系进行时——迎来蜜月,让学生感受中俄关系的“亲”,解密中俄关系的“密”。接着出示镜头二:中日关系进行时——临近冰点,让学生探究中日关系趋冷的原因。丙老师先出示了中国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合作的材料,再出示中美之间摩擦与对立的材料。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呈现方式颠倒了前因后果。实际上,无论中美关系,还是中俄关系,都离不开日本这一国家,正是由于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交恶,以及美日同盟的联合军演等一系列行径,促使中俄之间加强了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所以,为了更好分析“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这一知识,应该先出示中日摩擦及美日同盟的相关材料,再出示中俄关系材料更加合适。理清钓鱼岛事件的前因后果,适当调整知识顺序,可以使教学更加顺畅,收到更好的效果。

2.深化背景分析,展现教学情境的整体性

在课程结构的组织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统和原则”,即学生的心理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的整合;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统和意味着打破固定的课程界限,强调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关心知识的内容而非形式。本框教学中要理清大国关系,除了弄清前因后果,还必须关注大国关系的多样性,从整体上加以把握。甲老师提供的情境中只出现了中俄、中日关系而没有美国;乙老师提供的材料中只有中日、中美关系而没有俄罗斯;丙教师谈到中美、中俄关系而没有日本。这样的材料都没有体现出多样性,不利于从整体上分析国际关系。实际上中日岛争的背后蕴含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深刻背景,同时包含着美俄之间由来已久的相互抗衡的历史因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教学提示”也指出:可选择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的实例,找出影响国家关系的各种因素,讨论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在国际关系的主要作用。所以,在分析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时,应该考虑美国要素,形成中、日、俄、美四国关系的背景材料。只有梳理好多样性的大国关系,才能在全面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理清热点事件的前因后果,顺理成章地得出科学的结论。

3.灵活设计问题,体现教学情境的辩证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要太多,最好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内涵。在利用情境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学生思维变通性的训练。因此,当我们创设一种情境时,教师要举一反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概念和原理,并把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甲老师使用材料分析中俄关系时只讲到共同利益而没有利益对立,分析中日关系只涉及利益对立而没有共同利益;乙老师在分析中美关系时只看到了利益冲突而没有共同利益;丙老师分析中俄关系时只讲到共同利益,分析中美关系只提到利益对立。在使用材料时都存在机械主义倾向。实际上,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所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中俄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两国的共同利益,也要看到两国的利益冲突;在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两国的利益对立,也要看到共同利益。不仅如此,还要看到在中日岛争事件的对立中,美日同盟的共同利益;在中俄合作关系中,日俄、美俄之间的利益冲突。教学中,可以对材料进行二度使用,做到“一材多用”,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新知,以演绎的方式分析问题,巩固新知。这样,通过对材料的拓展延伸和灵活使用,在对立统一中把握大国关系,体现教学情境的辩证性和思维变通性,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合理分析问题,提升“合作式探究学习”实效

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教学情境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载体,问题情境则提供了合作探究的抓手,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合作式探究学习的组织、引导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合作式探究学习”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把握好问题分析的拓展度、精准度和关联度。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问题分析的拓展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内容目标”4.13指出:评述国家之间合作、竞争与冲突的实例,印证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201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考试范围与要求”的必考内容提到本课的知识点有两个: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本框教学中,甲老师在提出“怎样维护我国国家利益”问题后,先是描述了钓鱼岛问题上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接着要求学生从中国政府的反制措施看应该如何维护国家利益,学生讨论后教师给出了以下要点:①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②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③反对外国干涉我国的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⑤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上述要点中只有⑤属于课本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求,其他均属拓展延伸,而且有的还是后面学习的知识点。随后又从公民的角度让学生讨论:在钓鱼岛等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我们青年学生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并提供了以下要点:①树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履行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义务,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做斗争。上述要点也很难想到,甚至课本上根本就没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样的问题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紧密联系考点,把握好拓展度,开展必要的适度探究。

2.研究教学内容,提高问题分析的精准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材料,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中,丙老师在出示了“习近平主席开展的系列外交和复杂曲折的中美关系”材料后,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①你认为习近平主席开展系列外交活动的原因和依据是什么?②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合作,而针对美国部署防守反击战,这又说明了什么?③你如何理解不同国家执行的外交政策的不同?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分别给出的结论是: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国家间的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间冲突的根源;③各国的国家性质与国家利益追求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使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看得出,教师试图通过三个问题对应分析课本94页的内容,但是对第三个问题的分析并不准确,所给答案后半部分和问题没有明显的对应性,实际上是对另一问题“处理好国家间关系的要求”的回答。这样的生搬硬套,归根结底源自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偏差,再单独设置问题④“处理好国家间关系的要求是什么?”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3.结合教学情境,注重问题分析的关联度

合作式探究学习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政治课堂,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围绕教学情境进行思考,从而引申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问题的设计应该把教学情境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如果问题的设计脱离了教学情境,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教学的效率就会受到影响。例如:乙老师在播放了一段“中日就钓鱼岛主权归属产生冲突”的视频后,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①中日两国间为什么会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②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说明什么问题?③中日之间为什么能够合作?又为什么存在冲突?④国家可以采取任何手段维护本国利益吗?其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为“国家利益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和课本知识点的对应关系上同样存在问题,因为它同样包含“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一问题和另外三个问题不在一个体系,更是脱离了视频材料的描述内容。笔者认为,这一游离于问题串之外的设问可以单独提出,并通过演绎的方式加以处理。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情境材料,开展关联性合作探究,才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探究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堰桥中学)

作者:徐福亮

上一篇:司法申请书(精选2篇)下一篇:信息技术调研报告(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