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精选13篇)
物理课改的目的:是通过对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发展个性、树立思想、掌握方法、培养素质、提高能力。“物理难学”是学生普遍认为的。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我以为,认识物理学思想和掌握物理学方法是学好物理的保证。现就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谈谈自己的浅薄认识,供学生和同行老师商榷。
一、关于物理学思想
何谓物理学思想,物理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内涵包括了物理科学本身的发展建立、物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方法以及我们学习物理的思想过程。狭义地说,就是学习物理过程而形成的符合物理体系、物理规律和物理逻辑、物理方法的结果。学会用物理思想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我们认识物理学思想就是要知道它的发展史,要尊重客观事实,遵循自然规律。物理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就中学物理而言,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有它自己的特点,通过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知道,所派生出的物理学体系无不来源于自然,来于实践。它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东西,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由此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了。“物理”即事物的内在规律。它的运动形式、物质结构等物理变化、发展必定服从某种特定的规律。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物理规律,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社会为人类服务。
其次,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例如,牛顿运动三定律中的第一、二定律就是在伽利略的工作基础上由牛顿总结出来的。
认识物理学思想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始终要领会物理学思想,并能逐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掌握科学方法,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同时,不仅要学习物理学家的精神,而且要学习他们研究物理的方法。努力汲取物理学家的精华,推进物理教学的改革。“改”即修正错误,“革”即去除旧的东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学习好物理具有重大的意义。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思想主要有:
1.观察、实验探究思想
2.数据图象处理思想
3.概念规律形成思想
用心爱心专心 1
4.科学设想、建立物理模型思想
5.数理思想
6.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思想
7.“时空”和“守恒”思想
8.变量控制思想
9.求微、求真思想
10.创新思想
但基本思想是怎样研究物理和怎样应用物理两条。
二、关于物理学方法
所谓物理学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方法是研究问题的一种门路和程序,是方式和办法的综合。首先,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描述物理问题,就要会对物理问题进行唯象的研究,然后进一步研究它的原因、规律,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矢量、图象、变化率)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就会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物理的规律,也要从历史上看,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物理量去描述物体的状态,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变化关系,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抛体运动公式,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从动力学角度看运动学概念、规律能加深理解,能知道它的本质。如:加速度是力产生的,它建立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联系;抛体运动是质点在恒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恒定的曲线运动;简谐运动是质点在线性回复力作用下的运动等。又如:从动力学角度能判定运动独立性原理不存在,分运动的独立性是有条件的。可见,明确题设的物理情境,理解物理过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教学过程必须始终贯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这是授之渔和受之渔的根本。
三、方法论剖析
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研究物理的方法很多,如有观察法、实验法、假设法、极限法、类比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变量控制法、图表法、归纳法、总结法、发散思维法、抽象思维法、逆向思维法、模拟想象法、知识迁移法、数学演变法等。运用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下面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及其运用:
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物理的主要途径。正因如此,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所在。当然,其中也包括了观察法,观察实验应注意重复试验,去伪存真、去表抓本,去粗存精,数据观测正确,理论与实验的误差,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发现规律。
假设法: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一般是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讨论,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解题科学严谨、合乎逻辑,而且可拓宽思路。在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一般常用假设法。科学家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也常采用假设法。我们同学在解题时往往不敢大胆假设,不懂的怎样去创设物理图景和物理量,也就觉的无从下手了。还有一些题中的物理量较少,虽然结果只与其有关,但在分析物理过程中又需要一些新的物理量介入时,也要进行相关量的假设,最后可以再消去。
极限法: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叫临界(或边界)条件法。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临界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此状态叫临界状态,这时却有临界值。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设法求出临界值,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此方法是一种很有用的思考途径,关键在于抓住满足的临界条件,准确地分析物理过程。
综合法(也叫程序法):综合法就是通过题设条件,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追踪寻求与未知量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量。一般适用于存在多个物理过程的问题。
分析法: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它是从求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方法。要求这个量,必须知道那些量,逐步寻求直至全部找出相联系的物理过程和已知的关系,而后再从已知量写到未知量。综合法和分析法是最常用的解题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分析又是以综合为指导。
模拟法:模拟法是将题设中文字描述的物理过程、状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示模型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帮助思维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能直观的反映出物理过程,也有助于理解、分析、记忆物理过程。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一些空间问题、抽象情景,如运动的追踪、电磁场等问题的分析就显而易见了。注意的是在设置模型时必须相对的准确、形象,以免造成误解。
类比法:类比法是指通过对内容相似、或形式相似、或方法相似的一类不同问题的比较来区别它们异同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用于帮助理解,记忆、区别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很有好处。通常用于同类不同问题的比较。如:电场和磁场,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动能和动量,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单位物理量的物理量的形式(如单位体积的质量、单位面积的压
力)等的比较。而比较法可以是不同类的比较,更有广义性。比如数学中曲线的斜率在物理图象里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不同的,应学会比较,有比较才能有区别。
控制变量法:其方法是指在多个物理量可能参与变化影响中时,为确定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以控制某些物理量使其固定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物理的一种科学的重要方法。限于篇幅,以上方法略去举例说明。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是解决物理综合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还有等量替换法、等效法等也常在高中物理中运用。
一、关于物理教学思想
物理教学思想就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内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这种思维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我们认识物理教学思想就是要知道它的发展史, 要尊重客观事实, 遵循自然规律.物理学是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门自然科学, 就中学物理而言, 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只有认识和掌握了物理规律, 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
其次, 认识物理教学思想, 是学习物理学家对物理科学的热爱和努力追求科学的严谨态度;学习他们不怕失败敢于胜利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善于假设、实验、发现、创新的辨证思想;学习他们对物理的认识有着独创见解、并能自成体系的勇气和胆略;学习他们研究物理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能进行抽象、模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总结等认识活动过程的思维方法.
二、关于物理教学方法
所谓物理学方法, 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或学习和应用物理的方法.首先, 学好物理要识记、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及条件.要解决物理问题, 要首先研究它的原因、规律, 再寻求解决的方法.在中学物理课中我们只要注意到参考系、速度、质量、力、动量、能量、功等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规律, 以及时空观、物理模型、数学工具 (矢量、图象、变化率) 等在热学、电学、光学、原子物理学中的应用和分析、解决的方法, 就会对此有所体会.
研究物理的规律, 首先要学会从描述物理过程开始, 判断什么物理问题说明用什么物理概念用什么方程可以描绘物体的运动状况, 变化关系, 从而可以解决控制物理的问题.如, 质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及其时间是描述运动学的物理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抛体运动公式, 匀速圆周运动公式等, 都是我们在研究运动学动力学问题时常常要用到的.
三、方法论剖析
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桥梁, 物理方法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下面谈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一些思维方法及其运用.
1. 实验法:
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 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当然, 其中也包括了观察法, 观察实验应注意重复试验, 去伪存真、去表抓本, 通过数据观测, 找到理论与实验理想与实际的差异, 发现内在规律.
2. 假设法:
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 一般是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 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 再进行适当讨论, 从而找出正确答案.这种解题科学严谨、合乎逻辑, 而且可拓宽思路.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 一般常用假设法.
3. 极限法:
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也叫临界 (或边界) 条件法.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 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 (临界状态) 时, 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 此状态叫临界状态, 这时却有临界值.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 一般都有临界状态, 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 设法求出临界值, 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4. 综合法:
综合法 (也叫程序法) 就是通过题设条件, 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 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 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状态, 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 追踪寻求与未知量的关系, 从而求得未知量.
5. 分析法:
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 它是从求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是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优点在于把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进行分析, 便于从中找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起决定性的物理要素和规律.具体是从待求量的分析入手, 从相关的物理概念或公式中去追求到已知量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又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分析也就没有综合.综合是以分析为基础, 分析又是以综合为指导.
6. 模拟法:
模拟法是将题设中文字描述的物理过程、状态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示模型形象地描绘出来以帮助思维分析的一种方法.它能直观的反映出物理过程, 也有助于理解、分析、记忆物理过程.是一种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一些空间问题、抽象情景, 如, 运动的追踪、电磁场等问题的分析就显而易见了.
7. 类比法:
一、模型法
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物理模型的形式出现,方便我们快速、直观、简单的处理问题。模型法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状态模型等,实体模型有质点、点电荷、弹簧振子、单摆、点光源、轻杆、轻绳、刚体、理想斜面等,过程模型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简谐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等,状态模型有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等。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使问题更加简单化,更容易找出规律。
二、守恒思想
守恒思想是物理中重要的思想之一,能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反应了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本质规律。这些都是我们利用的工具,分析物理现象中的能量,电量,质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主要思路。抓住守恒量,找准它们在过程中的转化、转移的情况。融入在高中物理的整个领域。
三、隔离分析法与整体分析法
(一)隔离法。隔离分析法是把选定的研究对象从所在物理情境中抽取出来,加以研究分析的一种方法.需要用隔离法分析的问题,往往都有几个研究对象,应对它们逐一隔离分析、列式.并且还要找出这些隔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联立求解.概括其要领就是:先隔离分析,后联立求解。
(二)整体分析法。整体分析法是把一个物体系统(内含几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或者是着眼于物体运动的全过程,而不考虑各阶段不同运动情况的一种分析方法。
整体法与隔离法在高中阶段经常使用,力学方面应用居多。整体法简单方便,但无法讨论系统内部情况。隔离法涉及的因素多比较繁杂。二者各有利弊,交替使用,相辅相成。
四、极值法与临界法
分析极值问题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纯粹从数学角度去讨论或求解某一个物理函数的极值。它采用的方法也是代数、三角、几何等数学方法;另一种是根据物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受到的物理规律的约束、限制来求极值。
它采用的方法是物理分析法。运用此类方法关键是考虑将什么问题推向什么样极端,也就是那个物理量推向那种极端。选好变量,找出极值或临界值,然后从极端状态分析问题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极值问题是中学物理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在运动学中追得上追不上,力学中平衡、突变,电磁场粒子有界问题等。
五、控制变量法
在处理问题时,发现有多个因素的同时变化,造成某些规律不易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先将某些物理量控制不变,再依次研究某个因素问题的影响。高中阶段在实验探究,定律的发现中常用,如牛顿第二定律、欧姆定律、热学方程中用到。
六、等效法
等效法是物理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要点是在效果、特性或关系相同的前提下,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或常见的问题。实质是在效果相同的情况下,突出主要因素,抓住它的本质,找出其中规律。应用等效法,关键是要善于分析题中的哪些问题(如研究对象、运动过程、状态或电路结构等)可以等效。高中阶段有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复合场中的等效重力场等。
七、作图法
作图法就是通过作图来分析或求解某个物理量的大小及变化趋势的一种解题方法。作图法能直观的描述物理过程,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突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分为定性作图,定量作图,还有缓慢变化图等。当某些物理问题难度太大,作图法有着化繁为简的效果。高中阶段在很多地方都出现,运动学中的运动草图、v-t、x-t、a-t图像,力学中的合成与分解、动态平衡、弹簧问题。能量中的能量变化图像......等等。
八、逆向思维法
对于某些问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逆向思维,即把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究问题,可以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使问题易于解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高中阶段在运动学出现的较多,解决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采用该方法,即把它看作初速度为零的运价速直线运动。这样可以用的公式规律就很多,而且十分简捷。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思考后,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要对应你思考的部分。
九、对称法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利用对称性解题时,大大简化解题的步骤。从科学思维的角度上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关键就是快速看出并抓住失误在某方面的对称性。高中阶段出现较多的也是在运动学,典型的就是竖直上抛运动的对称性,时间对称性,高度对称性,速率对称性,能量对称性等。
十、假设法
假设法是假定某些条件,再进行推理判断。若结果与假设一致,则假设成立;若不一致,则假设不成立。解答问题时常用假设有物理情景假设、物理过程假设、物理量的假设等。利用假设法可以把一些不知道后续情况的问题变得顺理话,往往能突破思维障碍,完美解题。高中阶段在力学中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方向常使用。
十一、微元法
在整个物体的全过程中,这些微小单元是其时间、空间、物质的量的任意的且又具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通过对这些微小单元的研究,我们常能发现物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使用该方法时,要保证每个微元所遵循的规律都是相同的。经常用到的是电流微元法、时间微元法、位移微元法等。
十二、补偿法
物理问题中对于某些非理想模型,直接求不满足或者很困难的情况下,将非理想模型补偿为理想模型,满足要求,也容易求解。高中阶段万有引力定律,库伦定律用的居多。
十三、估算法
估算法分为物理估算跟数值估算。数值估算在大型数据的计算中出现,一般在天体运动、热学和原子物理中出现。物理估算是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方法,对物理现象的揣测。这种方法要求很严格,必须具有本身条件的特殊性,而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精确的考虑。是一種科学而又有实用价值的特殊方法。
2.高中物理选择解题方法的技巧:选择解题的方法是高中生在对问题本质特征有了全面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选择解题策略的思维过程,它是解题成败的关键。选择解题方法时,既要充分剖析题意,又要对所运用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尤其是要注意它们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选择求解力学问题的方法时,应掌握以下技巧:
(1)研究单个物体受力的瞬时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时,一般用牛顿运动定律。
(2)研究单个物体受到力的持续作用,特别是变力的持续作用而发生运动状态改变的过程时,应优先考虑运用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涉及时间的问题优先考虑动量定理,涉及功和位移的问题则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对恒力作用或者可视为恒力作用的变力作用过程,也可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
(3)研究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一般应优先考虑能否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特别是作用性质和作用过程的细节十分复杂的问题。凡涉及能量转化的相互作用过程,应优先考虑用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系统状态的能量联系。
(4)凡是可用力的观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变力作用的问题,都可以用动量观点或能量观点求解。解题时,重点应是运动状态变化的结果与引起变化的原因(即过程的始、末状态和力的效果的过程积累———冲量或功),至于作用过程的细节则无须过多地深入研究。
(5)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时,需要弄清楚系统中哪些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哪些形式的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哪些力做功引起的,做了多少功,相应的能量变化了多少等问题。
3.高中物理书面表达的技巧:高中物理书面表达是高中生用规范的物理数学语言、必要的文字说明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表述思维过程的一种常用方式,是解题者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习惯的一种客观反映。通过书面表达,能客观评价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怎么快速提高物理成绩
(1)重新翻看物理教材中的基础概念、实验结论、定理定律,这是学好考好物理的前提条件。
很多同学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是还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等等,没有真正的理解高中物理公式定理背后的含义。所以开始的时候还能听懂老师讲课,等到做题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背的东西基本用不上。久而久之,连老师讲课都听不懂了。
所以,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是翻看之前的教材,把基本概念、实验结论、定理定律都重新翻看一遍,要仔细研读,把这些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适用范围弄明白,把二级公式推导一遍,然后一定要做一些习题来巩固。直到把这些基础知识弄懂、弄通。
(2)学好物理,要培养自己的专注能力。
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在高中学习上,专注力往往和学习成绩有着直接的联系。往往专注力好的同学,学习效率高,成绩自然就好。
首先,我们要培养课堂上的专注力。同学们一定要提前预习,我们都预习什么呢?翻看教材,把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看一遍,把重点画出来;对于基本公式、定理等等,我们要尝试根据书上写的,自己在空白纸上推导一遍,加深印象;对于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在书中标注出来,并加上自己的想法,在旁边记录。
(3)课后要多琢磨物理考点,总结解题规律和突破口。
大家可以借助考试卷子里的错题,来梳理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考试时哪里分析饶了弯路,这道题公式写错了,当时是怎么分析的,为什么突破口找错了,看错了哪个条件,以后如何避免类似问题?
分析几套考试卷子,您说错题、考点,有多少是课堂老师没有讲的?我们课堂听了一遍,认为掌握住了,可考题稍微做变形,我们就乱了阵脚,老师讲过的题、求解思路,确实是没有搞扎实,没有吃透啊,这些需要同学们课下进一步巩固。我们在高中物理网总结了高中物理的一百多个常考核心考点,对典型的解题方法和公式的使用都进行了归纳,希望这些资料对同学们的学习带来帮助。
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质就是学生通过主导自己的学习,来提高个体发展和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社会,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高中物理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认知,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激励自身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能力,从而能够主动地、独立的、支配性的掌握物理学习的一种能力。
一、课题研究价值分析
随着20XX年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物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理念。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学习环境差异、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学条件的差异,导致学生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度较大。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在教学环境中不断探索、研究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探求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这就要求作为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教授生硬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怎样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学生,使学生终生受益,这样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脚步。那么要使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就要更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物理学习和教师授课面临的重要问题。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从最初的浅显的现象学习上升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教师的传统授课方式,仅限于知识的讲授,无法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提出行知有效的解决方案。高中物理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培养方案,意在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学习,体会和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提出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设计环节过程中,要注重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变成可操作的程序。教师可通过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加强预习指导――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的方式,从而自己归纳、概括、推理、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分析探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能力,同时学习过程与方法也得到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是连续的,深刻的,这种学习活动有利于形成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过自主进行物理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潜力,使学生学习具有目标性、前瞻性、交流性、探究性,明确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体会物理学习的思维方式方法。
(3)通过研究,教师能掌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适应不同特点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打造高效课堂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2、研究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新课程提出的打造高效课堂和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同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转变教师的角色,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
三、课题研究内容
1、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
物理学习中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因素包括智力与非智力两方面的因素。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认知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非智力因素则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学习心理等。分别从两方面因素分析自主学习能力的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1)智力方面:高中物理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上,有计划的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教师不能局限于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在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上,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的指导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非智力因素: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案、教学环节、实施过程可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授课、反思环节中要具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从课前预习、教学情境、问题设置、学生活动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自主学习的培养意图。课后要适时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提出修改方案。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实施策略。
(1)课前预习环节
课前预习环节采用“导学案”预习模式,通过备课组集体活动,在备课组教师共同研讨的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由备课组讨论修订,进行编印。导学案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课堂学习环节
提前一节课发放编印好的导学案,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组织学生自学,学生依据导学案,借助教材,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导学案导学”的主要环节。教师依据学生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对学生自学达不到或不适应自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及时理解、掌握,并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思考结果,大胆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信心。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的教师讲得精、导得彩。在此环节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课后反思巩固环节
课后教师要适时进行反思,结合课堂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方案,修改并完善导学案及各个教学环节。
四、课题研究思路、方法
1、尝试法。尝试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如下:“活动导入――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展示提高――练习巩固”,构建出引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2、实验对比法:在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并进行试验结果对比 ,对对比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更改方案。
3、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成员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以前沿的理论为指导实践。
4、案例研究法:开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案例。教师“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5、行动研究法:邀请专家与我们一起制定方案,定期指导及时调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6、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五、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步骤:
拟定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开题阶段)
1、成立课题小组
2、研究分析课堂教学现状
3、设计并组织、汇总总体方案,申报课题,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2、探索尝试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反思、完善效果。
4、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三)结题阶段
1、整理资料,分析。
2、撰写实验报告。
学习数学状态很重要,如果状态好,在做题时就会如虎添翼,感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难住自己,但是如果状态不好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要思考好久,所以在学习高中数学时一定要调整好学习状态,并且有一些同学在心里就畏惧数学,还没有开始学就认为自己学不好,这是不对的。要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可以经常给自己加油鼓劲,提高学习动力。
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课后的巩固,只是觉得在课堂上掌握一些知识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并且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而是有很多的内涵,如果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只是掌握这个知识的表面,于是在自己做练习时就不知道如何去解了,也不能运用这个知识的。
做练习是需要的,可是有些学生只是为了练习去做练习,而不是为了巩固这个知识,扩展这个知识去做练习,经常是做完这个练习后算做完了,这样跟初中的做题是没有区别的。其实,我们还应该把这个练习中使用到的知识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那些知识在运用,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同样能发现那个知识点是重点,也能发现难题是如何把相关知识串起来的。
学会选做题
高中的相关资料比初中更多,高考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所以高中的练习也特别多,有些学生买的资料也多,于是如何利用题目来掌握我们学习的知识,扩展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成为学习的关键。我觉得题目要多看,多想,看资料中的解题方法,想方法中的为什么,这样就可以借鉴更多的方法。
方法多了,可以也要消化。于是我们要会有选择的做题,达到事半功倍。我建议每天一小练,每周做一套完整的考题,看2~3套考题,从中去发现那些是这段时间数学学习的重点知识,那些是我们常用的解题方法以及使用什么方法能优化解题。
缓慢审题,快速做题。
有些同学做题速度很快但是分数却并不高,是因为这些同学只顾追求做题速度,往往没有将题看清楚,就着手解题,审题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同学是否能得高分,数学题在题干中会有很多的知识点和隐藏条件,各位同学再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将题干中涉及的知识点和隐藏的知识点都挖掘出来,而且如果我们将题干读懂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的做题速度。
一、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中学物理课本中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最基本、最广泛的方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假设一些理想条件或忽略某些次要因素, 突出本质因素, 从而得到与实际情况近似的合理结果。
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理想化实验和理想化模型。理想化实验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条件进行理想化处理, 进一步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是一种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 不能用真实实验直接探究或验证。例如伽利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 其认为若没有摩擦阻力, 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将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运动下去。理想化模型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课本中, 尤其在实验中常常用来代替客观原型。实验“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单摆就是实际摆的理想化模型, 实验过程中也采用了理想化处理, 假设悬线不可伸长, 悬点的摩擦和小球摆动过程中空气阻力不计, 等等;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看作内阻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 把电流表看作内阻为零的理想电流表;运动学中的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振动中的弹簧振子, 静电场中的点电荷、试探电荷、匀强电场等都进行了理想化处理。
二、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是把一些复杂问题用简单的或已经解决的问题来代替, 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比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 先用两个互成角度的力拉橡皮条, 再用一个力代替这两个力使橡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 两种情况下作用效果相同, 是一种等效替代, 把这一个力称为另外两个力的合力;“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 把小球水平速度的测量等效地转化为水平位移, 这种方法直观明了, 大大地简化了实验过程。
三、累积法
实验中一些微小量用常规仪器难以直接准确测量, 将其累积变大量测量的方法为累积法。例如“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实验, 用秒表直接测量单摆做一次全振动的时间T, 误差很大, 这时, 可测量多次 (30—50次) 全振动的时间t, 那么, 单摆的周期T=t/n (n为全振动次数) 。这种方法可提高测量准确度, 减小实验相对误差。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中, 除了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金属丝直径外, 还可将金属丝密绕在铅笔上, 由线圈的排列长度除以圈数得到金属丝直径。
四、模拟法
它是通过设计与物理现象或过程相似的模型, 并利用该模型间接研究原型的方法。典型实验就是电学部分“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 由于直接描绘静电场的等势线很困难, 而恒定电流的电场与静电场相似, 因此用恒定电流的电场模拟静电场中等势线的分布情况;电场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电场的分布, 形状通过实验来模拟;还有磁场线、铁棒的磁化和退磁、布朗运动等都是模拟的例子。
五、控制变量法
一个物理量或现象往往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保持其他因素不变, 研究某一因素与该物理量的关系, 称之为控制变量法。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先保持物体质量不变, 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再保持力不变, 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最后综合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影响电荷间作用力的因素”、“探究导体电阻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实验也用到了该实验思想。
六、图像法
将物理量间的代数关系用图像方式来表示, 可清晰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 把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线性关系、周期性等) 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 能产生一般计算法所不能得到的效果。在振动和波的这部分内容中图像法是主角。简谐振动通过图像来描述单个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简谐波也是运用图像来描述不同质点在同一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都运用了此方法来处理数据。
七、放大法
为了提高测量精度, 把物理量的数值变大、作用时间延长、作用空间扩展的方法叫做放大法。对象不同, 放大时所使用的方法也各异。螺旋测微计、读数显微镜等测量仪器的机械部分都是采用螺旋测微装置进行的, 螺旋测微计就是把沿轴线方向微小移动量用可动尺上较大的旋转量表示出来;库伦扭秤实验中运用了两次放大:一方面微小的力通过较长的力臂可以产生较大的力矩, 使悬丝产生一定角度的扭转, 另一方面在悬丝上固定一平面镜, 它可以把入射光线反射到刻度尺上, 通过反射光线射到刻度尺上的光点移动, 就可把悬丝的微小扭转显现出来。将微小形变放大的具体应用还有卡文迪许引力实验等。
八、留迹法
利用特殊手段把一些转瞬即逝的现象记录下来可便于研究。在动力学实验中, 利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的点迹来记录小车或重物在不同时刻对应的位置, 通过分析点迹计算得出实验结果。“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实验都用到此方法。另外, 用频闪照相机记录自由落体或平抛运动中小球的轨迹;在“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实验中, 用探针通过复写纸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记录等势点的位置, 这些都是留迹法在实验中的巧妙应用。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中, 我们必须摒弃“实验不重要、干讲比实做好、用动画代替真实实验”等错误的观念, 进一步重视落实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仪器的配备, 深刻领悟真实实验中的思想方法, 这样才能全面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摘要:本文论述了存在于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思想方法, 主要包括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累积法、模拟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放大法和留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邱会.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数理化教学, 2007, (7) .
[2]靳玉峰.关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J].基础教育, 2010, (10) .
[3]李珍.新课程实施中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2) .
关键词:高中物理;思想方法;教材
高中物理中有许多的思想方法,了解这些思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事半功倍之效。对于一些微观的或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概念和规律,仅凭教师的讲解、描述和学生的想象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若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这些抽象的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注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但会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规律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进步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比值法
高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量用比值法进行定义的,例如:速度、加速度、电阻、电容、电场强度等。这些物理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理量本身与定义中的物理量无正反比关系。以速度为例,高中物理中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这里位移与时间的比值,仅反应速度的大小。速度本身是不变的,与位移大小和时间长短无关。再比如:电场强度的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与它的电量q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同样与电场力和电荷电量q无关。在复习中,将这些物理量找出,并整理,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二、建模法
建模法,就是在学生对新的知识理解吃力,或根本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新的模型,利用新的模型来理解新知识的方法。例如:高中物理中质点、点电荷这两个概念,就是一种模型,只考虑物体的质量或电量,而不考虑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这种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将物体简化,将运动简化,便于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在电流的微观解释中,建立的柱体模型,如图柱体的截面积是s,长是l,单位体积中n个电荷,每个电荷电量为q,则根据电流的定义,就可以得到电流I=nslq/t=nsqv。利用这个模型就很容易处理风力发电问题。
三、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时刻都在产生着各种现象,而且每种现象都是错综复杂的。决定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太多,为了弄清现象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再来比较、研究剩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探究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关系的实验中分别控制力不变,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和控制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如:玻意耳定律的研究,是控制气体质量和温度不变,研究体积与压强的关系。另外两个气体实验定律也都是用这种控制变量法来研究。这种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便于对其他实验的探究与分析。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一些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或用一个力替代几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有时候为了问题的简化,用几个物理现象代替一个物理现象,而使问题简化。例如:平抛运动的研究就是将一个平抛运动看作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和一个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五、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和认识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有些物理问题,由于物理过程的复杂的难以直接分析,这时候我们就要转换思维,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电流的各种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特点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和规律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场时,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类比、电势与高度类比、电势与高度差类比,利用学生对重力势能、高度、高度差的理解,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势能、电势和电势差的概念。学习磁场时,再让学生把磁场与电场进行类比,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磁场的相关知识。
以上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姜冬成,男,汉族,1975年11月生,江苏淮安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十多年。
一、在教学中渗透方法教育
方法教育能在润物细无声中形成当然最好,但如果不能,必要时可以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高中物理教学和学习中处处蕴涵着方法。概念、规律的建立常常运用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综合、逻辑推理、理想化模型等方法。将电流和水流进行能类比,学生很容易理解;由安培力演绎出洛仑兹力,顺理成章。研究行星运动中将地球看为质点、其所做的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是理想化模型的分析方法。“电磁感应”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不错的例子,具体做法如下:
(1)初步观察。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有什么现象?
(2)提出猜想。什么样的磁场能产生感应电流?
(3)再次实验验证。
(4)总结规律。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形成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物理学史,体会科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能真的象科学家那样,我们的目的是要他们在探索性学习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的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占统治地位。之后,伽利略通过对落体的研究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并运用数学方法得出: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用斜槽实验验证物体从光滑斜面下滑的运动是符合此规律;最后将斜面实验推广,得出结论: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他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假设猜想——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抽象思维+数学推导+科学实验”的方法,是人类物理思想上伟大的成就之一。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重做伽利略实验,加深对这种方法的理解。
三、加强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学好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实验当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包括:
(1)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
(2)掌握教材中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实验过程中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会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4)知道误差的概念,学会分析常识性实验的误差来源;
(5)根据实验撰写实验报告;
(6)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尊重实验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当好习惯。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从众多的实验中总结出共同的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时注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就可让学生掌握某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法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四、巧妙设计习题及训练方法
教师生动精辟的讲述,学生对于知识只能达到理解的水平,要达到运用的水平,就非要经过实践不可。因此,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学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并且从实践中去积累科学方法。要学生实践,必须以习题为主。着重训练学生分析归类、逻辑推理、集中和发散思维的能力。精选典型例题和习题。
如习题:一半径为R的光滑竖直圆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并与水平地面相切,小球从轨道上距离桌面h(h《R)高处由静止释放,求小球经过多长时间到达轨道的底端。这个题要和单摆相类比,用单摆知识来求解时间。在教学中要点明此题用类比方法,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方法的重要性。又如,习题:相互接触的物理判断之间有无摩擦力。通常采用假设、拆除法。实际问题当中就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注意方法的积累。
孔子伦理思想的本源与方法再解读--兼论海德格尔的原始伦理学
孔子伦理思想不是作为自然本体附属的伦理学、社会伦理学或政治伦理学,更不是伦理文化的产物,而是以基本的经验世界为本源的`生存世界,而伦理生存则是首要的、根本的存在方式,把善的理想价值与人的本真存在有机地统一起来.孔子参悟本源与完善理想人格的方法是多元的.如果将孔子的伦理思想与海德格尔“原始伦理学”相比较,不难发现孔子的基本的经验世界超越了海德格尔的“自然本体”,“走”到了后现代.这一视野,对于拓宽孔子伦理思想研究的思路,促进当代伦理学的学科建设都是有积极价值的.
作 者:张小琴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0刊 名:大连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425(5)分类号:B222.2关键词:孔子伦理思想 基本的经验世界 海德格尔 自然本体
[关键词]力学;解题方法
力學问题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会做题。这就要加强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高三的第一轮复习要在加强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能力。这样在茫茫题海中以不变应万变,很快找到解题的方向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清晰。即使分析中有些错漏,也能在考试中得到一定的步骤分数。
什么样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总结出下面的几个方面。
一、认真精确审题、明确各个对象、联想过程图景、启动关联思维
高中物理的力学习题通常是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有的条件直接给出,有的隐含在某个文字或句子中,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楚。认真审题应要实现几个方面: 1.由个别向一般转化。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受力方程。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分析判断。2.明确物体的物理过程图景。宏观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的,也有相关联群体的。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过程图景。 3.通过物理过程明确物体的状态。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有加速度并能了解其方向等)。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对所列方程给出了依据,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二、弄清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和相关的定理、定律
在分析过程中要紧扣物理概念或定理或定律.它们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就会出现分析错误而得不到相应的方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如: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关系混淆,认为速度大则加速度就大、速度为零则加速度必为零。主要是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不清楚。又如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分析的准确性。
三、运用各个定理定律规律、网络题目信息、感知题意范围、展开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模糊不清,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所以在选择列方程依据时要注意形成以下的思维:1.根据物理过程寻找符合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和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性规律。2.从已知条件寻找规律。(特别是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合理性规律等。
四、做题完后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思维、归纳类型方法
物理教材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思维停滞单一,需要点拨才能展开。所以要培养他们通过对做完的题目进行拓展:通过对已经解完的题目再设疑→探究→解惑,让他们能举一反三使思维进入新的层次。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
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是排除中学生力学习物理难的心理障碍的主要渠道。
总的来说,在解力学题时的常规步骤可大概的归纳为:
力学解题步骤一般包括:A、根据题意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特别是这个物体对另外的物体的力),B、在根据题意义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和运动过程。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C、由受力情况和运动的关系联系符合的物理规律、公式。(主要从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律三个方向)找出要求的物理量和所给的已知量的关系等。列出相应的方程和解方程。D、对得出的结果加以分析看是否符合规律。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相应的关系也就能很快的找到,增强了解题的信心。也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概述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无外乎三大思维的应用,即: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思维.又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我们要重视在实验中去引导开发学生的这几大思维,从而把它们应用到实际的解题当中去.我们还要利用各学科相通的特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抓住典型例题,反复练习,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以不变应万变.那么这三大思维是如何应用到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中的呢?首先,逻辑思维,这是学物理所必不可少的.我们物理学不同于文学,我们讲究逻辑,并且是一环扣一环的,马虎不得.在具体的解题中它又是灵活的,可以顺向分析,层层抽丝剥茧,也可以逆向分析,利用逻辑大胆假设.再看发散思维,这对我们的分析能力要求比较高,这也正是我们解答物理所需要的.面对一道物理题,我们就必须要从各方面去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物理解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干,列出表达式,进行演算三大步骤,可见发散思维应用于物理解题的重要性.最后,整体思维.这个是个大综合,分两层.一层是我们在解某种题的时候需要把其放入某个系统中分析或者必须把其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另一层就是我们所说的各学科的互相融合,尤其是数理化的融合,我们在具体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广泛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一些好的方法,这样我们解物理题的效率会高得多.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方法在解题中的具体应用.
二、高中物理具体解题方法分析
1. 逻辑法的灵活应用.
我们在解题的时候习惯于从已知量出发,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合适的物理规律,逐步推出待求量.对于一般常规的题目来说,这是方便可行的.但当我们碰到复杂的或反常规的一类题目,我们就要巧妙的利用题目中逻辑关系,可以反过来思考,或大胆提出假设,根据假设一步步得到题目想要的解答.这种方法就是从要求的未知量开始,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找出与其有关的物理量,逐步分析,层层推进,由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最终找到未知量跟已知量的关系为止.大多数时候我们可同时运用这两种方法.顺向分析解题法可以让我们思路清楚,叙述也简短明了.而逆向分析解题法可以让我们比较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起点,容易入手.两者结合起来就既能使表达简单又能较快的解决问题.例如,有一质量为5千克的铸铁沉入河底,现用绳子以0.5米/秒的速度把此铸铁从水底提至水面用了3分钟.求拉力做了多少功?我们首先就可以利用逆向分析法进行分析:要想求拉力做的功就要知道绳子对铸铁的拉力F和铸铁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s;而要求拉力F就必须求出铸铁的重力G和铸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根据匀速直线运动s=vt求得s,这样就可以求得拉力所做的功了.我们再根据顺向表达,把表达式列出来即可.
另外,物理解题中的一些假设法等等其实都是逻辑关系的合理应用.
2. 发散思维的具体发挥.
这一思维主要应用于分析题目上,也就是物理解题的第一大步骤上.所谓分析即对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分析在各种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结果或变化,以及导致这些结果和变化的原因.我们物理解题的关键就是对题目进行这样的定性分析,只有弄清题干的要求,找出原因了才可能进行接下来的操作,否则即使熟悉再多的公式都派不上用场.我们学生解题困难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如上面所举的例题,如果不善于分析问题,找不出题目所需的关键量,也就不可能解答这样一道简单的题.所以说发散思维是重中之重.它贯穿于我们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物理解题的整个过程中,不论何种方法,都离不开这一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转变角色,改变教师分析、学生听的模式,换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分析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独立解题,真正掌握物理解题的各种方法.
3. 整体思维的方法.
一、静力学问题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并将“对象”隔离出来-。必要时应转换研究对象。这种转换,一种情况是换为另一物体,一种情况是包括原“对象”只是扩大范围,将另一物体包括进来。
2.分析“对象”受到的外力,而且分析“原始力”,不要边分析,边处理力。以受力图表示。
3.根据情况处理力,或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或用三角形法则,或用正交分解法则,提高力合成、分解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4.对于平衡问题,应用平衡条件∑F=0,∑M=0,列方程求解,而后讨论。
5.对于平衡态变化时,各力变化问题,可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研究。
静力学习题可以分为三类:
①力的合成和分解规律的运用。
②共点力的平衡及变化。
③固定转动轴的物体平衡及变化。
认识物体的平衡及平衡条件
对于质点而言,若该质点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加速度为零,则称为平衡,欲使质点平衡须有∑F=0。若将各力正交分解则有:∑FX=0,∑FY=0。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物体在三个力(非平行力)作用下平衡时,据∑F=0可以引伸得出以下结论:
①三个力必共点。
②这三个力矢量组成封闭三角形。
③任何两个力的合力必定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
对物体受力的分析及步骤
(一)、受力分析要点:
1、明确研究对象
2、分析物体或结点受力的个数和方向,如果是连结体或重叠体,则用“隔离法”
3、作图时力较大的力线亦相应长些
4、每个力标出相应的符号(有力必有名),用英文字母表示
5、用正交分解法解题列动力学方程
①受力平衡时
②受力不平衡时
6、一些物体的受力特征:轻杆或弹簧对物体可以有压力或者拉力。绳子或橡皮筋可受拉力不能受压力,同一绳放在光滑滑轮或光滑挂钩上,两侧绳子受力大小相等,当三段以上绳子在交点打结时,各段绳受力大小一般不相等。
(二)受力分析步骤:
1、判断力的个数并作图:①重力;②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③场力(电场力、磁场力)
2、判断力的方向:
①根据力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去判;
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去判;
a由牛顿第三定律去判;
b由牛顿第二定律去判(有加速度的方向物体必受力)。
二、运动学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和基本规律是我们解题的依据,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题途径的武器。只有深刻理解概念、规律才能灵活地求解各种问题,但解题又是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必需环节。
根据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可知求解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为
(1)审题。弄清题意,画草图,明确已知量,未知量,待求量。
(2)明确研究对象。选择参考系、坐标系。
(3)分析有关的时间、位移、初末速度,加速度等。
(4)应用运动规律、几何关系等建立解题方程。
(5)解方程。
三、动力学解题的方法
我们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求解动力学习题.由于动力学规律较复杂,我们根据不同的动力学规律把习题分类求解。
1、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的问题
这种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1)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这两种基本问题的综合题很多。
从研究对象看,有单个物体也有多个物体。根据牛顿定律解答习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m。
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
③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a。
④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解题方程。
⑤解方程。
⑥验算,讨论。
以上①、②、③是解题的基础,它们常常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2、应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问题
根据动能定理可求功、力、位移、动能、速度大小、质量等。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选定研究的物体和物体的一段位移以明确m、s。
②分析物体受力,结合位移以明确。
③分析物体初末速度大小以明确初末动能。
然后是根据动能定理等列方程,解方程,验算讨论。
3、应用动量定理求解的问题
从动量定理能求冲量、力、时间、动量、速度、质量等。
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选定研究的物体和一段过程以明确m、t。
②分析物体受力以明确冲量。
⑧分析物体初、末速度以明确初、末动量。
然后是根据动量定理等建立方程,解方程,验算讨论。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的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用来求动能、速度大小、质量、势能、高度,位移等。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方法是
①选定研究的系统和一段位移。
②分析系统所受外力、内力及它们作功的情况以判定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恒。
③分析系统中物体初末态位置、速度大小以确定初末态的机械。
然后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列方程,解方程,验算讨论。
四物理题解常用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求量出发,结合题目所给的已知量追寻待求量公式中每一个量的表达式,直至求出未知量。综合法是将各个局部(简单的部分)的关系明确以后,将各局部综合在一起,以得整体的解决。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从已知量入手,将各已知量联系到的量(据题目所给条件寻找)综合在一起。实际上“分析法”和“综合法”是密不可分的,分析的目的是综合,综合应以分析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
正确解答物理题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懂题。所谓看懂题是指该题中所叙述的现象是否明白?不可能都不明白,不懂之处是哪?哪个关键之处不懂?这就要集中思考“难点”,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要养成这样一个习惯:不懂题,就不要动手解题。
若习题涉及的现象复杂,对象很多,须用的规律较多,关系复杂且隐蔽,这时就应当将习题“化整为零”,将习题化成几个过程,就每一过程进行分析。
第二步:在看懂题的基础上,就每一过程写出该过程应遵循的规律,而后对各个过程组成的方程组求解。
第三步:对习题的答案进行讨论。讨论不仅可以检验答案是否合理,还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认识,扩大知识面。
高中物理快速提分秘籍
物理公式深度解读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高三物理洛仑兹力公式f=qVB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VB,V//B时:f=0),那么我们要怎么解读它呢?通常同学们死记硬背f是受力,q是电量,v是速度……等,当然某些同学连这些高三物理字母代表什么都不懂,那么去弄懂先。
我们知道这个公式,知道字母代表含义后,我们从这个角度去解读:力是有几个因素产生的,电量和磁场之间的关系式是怎么得来的,这里唯一的变量关系式什么?(f--v)这个公式最终解决了物理学上的什么问题。那么你就彻底的理解了这个公式。
我们理解动能的时候,是研究什么的?总量是否变化的?用这种方式,很快就能一个章节一个章节,根据公式列表,把高三物理课本知识一一理解吃透,从零基础到有一定基础是非常快的。
养成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
1、弄清完整的物理过程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是分析问题的“灵魂”。因此做题前首先要弄清完整的物理过程, 在做题之时,我们必须做到:过程不清不动笔。分析物理过程,首先,通过审题,弄清物理过程并找到各细节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抓住本质剔除次要因素;第三,要注意捕捉关键句,挖掘隐含条件,对关键句可用笔作标记,注明隐含条件。
2、分析问题做图必不可少,作图是分析问题的“巧手”。物理图象突出的特征是物理知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巧手,解题时也就没有作图的习惯,当然这些学生遇到解题困难时,老师只要给他们画出物理情景图,思路大多豁然开朗,由此可见,作图能与知识产生共振,从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行。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论物理学之思想和方法】推荐阅读:
小议高中物理教学方法06-10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反思11-11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研究10-06
[高中物理]提高中差生物理成绩之我见07-27
关于高中物理复习方法05-26
高中物理的答题技巧方法07-27
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技巧10-25
高中物理功和功率教案有哪些06-10
高中物理教学随笔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