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精选8篇)

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 篇1

波普尔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

从社会科学哲学的方法论角度对波普尔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加之梳理.认为波普尔作为逻辑基础主义者,将科学哲学思想方法向社会科学哲学作了推广.这种证伪主义的.方法论与其知识观和政治观是统一的.

作 者:万丹 WAN Dan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湖南,长沙,410081 刊 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5(5) 分类号:B561 关键词:波普尔   社会科学哲学   社会科学方法论   可证伪性  

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 篇2

波普尔认为, 规律都借助于重复性来表现, 重复性是规律的重要特征。波普尔作了这样的论证:太阳系在物理学家看来是动态系统, 但由于它是重复的, 它既不生长也不发展, 它没有显示出结构的改变, 因此, 它被视为“静态的”, 而天文学对太阳系预测的成功, 完全取决于太阳系运动的重复性。

(1) 与自然规律的重复性相比, 历史规律的重复性十分复杂。自然规律的重复性可以直接通过同一自然现象的不断循环来体现, 这些都是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经验事实。历史规律重复性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历史认识的复杂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以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特性。但是我们不能以这种复杂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虽然人类历史进程不会重演, 社会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但是相似的社会历史现象会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及其作用的可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例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辛亥革命等都是不可重复的社会历史事件, 但这一系列不可重复的社会历史事件体现了资产阶级必然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2) 不同的历史背景, 并不必然导致对历史规律性和同一性的否定。历史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重复性特点, 是由历史规律生成机制的特殊性决定的。人类历史是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 人们的实践活动又与意志和动机密不可分, 意志和动机历来不具有同一性和重复性。同一时代的人们, 由于所处的的社会环境不同, 意志和动机各不相同, 不同时代的人们, 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 意志和动机也就各异。各种意志和行为形成了不重复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过程, 历史发展到今日, 从未发现两个完全重复的历史人物和两次绝对重复的社会事件。那么, 我们能否根据人类社会历史这种状况, 就断定社会领域只存在个别性、独特性而没有重复性、同一性, 进而断定历史无规律呢?其实, 历史人物、事件和过程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重复性, 并不必然导致对历史规律性和同一性的否定。因为, 历史规律从来不是由人们活动的意志和动机直接构成, 历史规律同人们活动的动机、意志之间的关系间接而复杂, 这种复杂性和间接性决定了人们不能够从动机、意志的差异性、不重复性推导出对历史规律和社会内在结构重复性的否定。历史进程中人们的自由创造并不能改变历史逻辑。关于这一点, 恩格斯在1894年的一封信中已有明确的解析, 当然他在此表述的是经济发展的轴线即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特点:“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 愈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思想领域, 我们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 它的曲线就愈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 您就会发觉, 研究的时期愈长, 研究的范围愈广, 这个中轴线就愈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 就愈是跟后者平行而进。”这一表述说明, 恩格斯认为历史运动有着内在的必然秩序。在历史领域内,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 总的来说在表面上好像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所预期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 许多预期的目的在大多数场合都互相干扰、彼此冲突, 或者是这些目的本身开始就是实现不了的, 或者是缺乏实现的手段的。这样, 无数的单个愿望和单个行动的冲突, 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同没有意识的自然界中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完全相似的状况。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 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构并不是预期的;或者这种结果起初似乎还和预期的目的相符合, 而到了最后却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

(3) 尽管规律的重复性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重复, 也还要看到在不同类型的规律中重复性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 严格决定规律和统计学规律的重复性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就大相径庭。在严格决定规律起作用的现象中, 由于偶然性的作用相对来说十分微弱, 对偶然性的忽略, 不足以影响严格决定规律表述的精确性, 因而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在较为严格的意义上出现重复。这表现为, 严格决定规律在同一个体的多次实验中和不同个体的同一实验中, 在测量结果上都具有等价性。这就是说, 规律的重复性可以通过每一个体、每一次实验直接表现出来。但在统计学规律中, 偶然性的作用足以决定个体的实际所处的状态, 而总体的必然性是通过大量个体每一次偶然性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因此, 统计学规律就每一试验中的每一个体而言, 或就每一个体的每一次试验而言, 没有可重复性, 只是就其总体来说, 其频率的稳定性是可重复的。即使存在这种重复, 也不是精确的重复, 而是一种趋势的重复。而且是统计现象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的重复。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历史规律是通过大量的、重复的、复杂的历史现象来体现的。体现历史规律的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总是借助于由许多带有偶然性和随机性的个人活动的分力所构成的那个“总的平均数”、“总的合力”得以实现和理解。

2 对历史预测的误解

波普尔认为, 对普遍规律所描述的规律性给予因果解释和对单个事件的解释有所不同。按照因果解释, 历史预测就是当我们把规律和原始条件视为已知的 (而不是要去发现的) , 利用两者演绎出一个推断, 从而获得新知识。波普尔在论证历史是不可预测的这一理论时正涉及这个原则。可见, 要作出历史预测, 须有一个普遍规律和一个原始条件, 但因为历史过程无规律可循, 人类历史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只能是一个单称命题, 并且“任何一个单独的规律 (例如引力定律) , 甚至任何单独一组规律都不可能描述有因果联系的各个事件之间的实际的或具体的连续”。没有一个全称命题能描述出历史规律, 即没有这样的全称命题能作为科学的历史预测的依据, 所以, 历史预测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波普尔进一步指出, 历史中没有科学的预测, 其原因在于:“长远的预言只有当它应用于可以说是完全孤立的、稳定的和周期性的系统时才可能从有条件的科学预测中引出。而这些系统在自然界中是罕见的, 现代社会肯定不是这样的系统。”

20世纪40-60年代, 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及后继者中, 存在把社会可预测性绝对化的倾向。他们看不到偶然性的作用, 不承认社会存在不可预测的方面, 有人甚至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的。这种看法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 反而把历史决定论歪曲成宗教宿命论一样的神秘理论。机械决定论者把历史的必然性绝对化, 只看到了社会历史的可预测性一面;而波普尔则把历史的偶然性绝对化, 只看到了社会历史不可预测性的一面, 二者各执一端, 都陷入一种片面性中。只有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才把社会历史的可预测性与不可预测性统一起来, 正确地解决了二者的关系。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是规律决定论, 坚持历史的可预测性。在这一点上它与机械决定论是一致的。但是, 与机械决定论不同,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认为, 社会历史必然性并不是历史事件的单纯线性的直接必然联系, 而是各种历史事件内在的、非线性的一般性、共同性。这种一般性、共同性, 在时间上表现为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趋势的确定性。历史运动过程不是一条直线, 而是由许许多多现实的、个别的历史事件所形成的上下波动的曲线。历史的基本趋势就好比贯穿这个曲线的中轴线。虽然这个曲线的上下波动的部分是偶然的、不确定的, 但是这个曲线的轴线即历史的基本趋势却是必然的、确定的, 因而是可以预测的。历史决定论不仅承认因果决定性, 也承认统计决定性, 承认或然规律性的存在, 任何个别的历史事件的发展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虽然究竟哪种可能性得以实现难以确定, 但是这些可能性的范围却是必然的、确定的, 因而这些可能性的范围是可以预测的。这样, 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所讲的可预测性就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预测, 与机械决定论讲的“预测一切”划清了界限。

摘要:在马克思的追随者及后继者中, 存在把社会预测绝对化的倾向。看不到偶然性的作用, 不承认社会存在不可预测的方面, 有人甚至认为资本主义的末日是“可以精确计算出来”的。这种看法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 反而把历史决定论歪曲成宗教宿命论一样的神秘理论。波普尔的理论也不乏有这样的因素。

关键词:波普尔,历史规律,历史预测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2]卡尔.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从波普尔哲学思想看投资实践 篇3

——编者

《金融炼金术》和《黑天鹅》两书因提到的“反射性金融理论(Theory 0f Reflexivity)”和“黑天鹅事件(Black swan event)”,对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性和启发性;同时,读者又往往对书中的理论表述感到困惑,因为两位作者索罗斯(George Soros)和塔勒布(Nassim NicholasTaleb)在思维模式上都表现出较强的极端主义色彩,与大家对投资的传统认识格格不入。

其实,上述两位投资思想大师在书中都明确表示,他们的投资思想和投资理念的哲学根源都来自波普尔(Karl Popper)。两人分别结合了各自的人生阅历、投资经历和哲学思考,从不同侧重点对波普尔哲学思想在投资中的运用方法进行了诠释。

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将波普尔哲学思想运用于投资实践,笔者将从其哲学思想内涵出发;然后与投资行为相结合,来揭示其涵义;再通过解读“反射性金融理论”和“黑天鹅事件”各自所反映的波普尔哲学思想侧重点,来印证上述结论;最后结合投资实践中的几个常见误区,来启发对该方法运用的思考。

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证伪原则”。在他看来,通过归纳法所得到的经验性真理不可能绝对确定,即便是科学原理,也不能毫无异议地被证实,而只能通过检验来证伪。在检验过程中,所有成功的检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这种经验性真理的适用概率,但决不能因此实现完全证实;与此相反,只要存在一个失败的检验,就足以构成对这种经验性真理的证伪;换言之,证实和证伪之间是不对称的。

为了理解证伪原则的核心思想,可以借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一只被圈养的鸡,每次主人打开笼子伸手进来,手里都是喂它的食物。久而久之,每当笼子打开主人伸手进来时,它都迎上前准备进食。即便前面1000次都是如此,也并不意味着这一规律就是永远不变的真理。或许第1001次打开笼子时,它所迎来的就是准备捉住它以便屠宰的手。

这种对人类经验性真理的质疑和批判,源自波普尔对人类认知能力有限性的思考。在他看来,人类对外部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知有着必然的局限性:人类出于寻求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将自己实践所得到的经验通过归纳法上升为经验性真理,以期解释一切事物,消除不确定性,从而获得心理安全感。

然而,相对于无限的外部事物及其背后的客观规律,人类认知能力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局限性的制约,而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因此归纳法所得的经验性真理必然是不完善的,即便人类此后有再多实践不断证明其适用性,但这都无法从根本上证实。

因此,人类对外部事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知,只能通过“假设——证伪——更新假设……”这种试错演绎的方式,向事物及规律的本质不断逼近,但却永远无法到达终点。

此外,在方法论工具的选择上,对于人们在实践中普遍使用的两种方法(由具体事例推导到一般原则的归纳法;由一般原则推导到具体事例的演绎法),波普尔从终极层面出发,否认归纳法(即“事例——假说——事例”)是经验科学的正确方法;指明演绎法(即“假说——事例——(更完善的)假说”的试错方法)才是经验科学的正确方法。

人们对投资规律的认识,是经验性真理的一种表象:通过投资实践活动不断获得投资经验,基于这些经验,提出各种投资规律假说,以期用于解释各种投资现象和指导投资实践。因此,作为对经验性真理思考最为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一,波普尔哲学在投资中也很深的思想内涵。

首先,归纳投资实践所得到的各种投资经验性规律不是绝对确定的。我们通过投资实践活动获得各种投资经验;再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归纳总结,进而得到各种投资经验性规律来用于指导此后的投资实践;其后投资实践活动的结果,要么印证、要么否定此前的投资经验性规律。

可是,不论投资实践活动能多少次印证经验性规律,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证明经验性规律,而只能增加其适用概率。然而只要投资实践活动出现一次否定的结果,那就表明经验性规律存在缺陷,需要修订和完善,以便进一步提高其适用概率。按照上述程序和步骤,可以不断改进投资经验性规律,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完成对终极投资经验性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其次,之所以不能实现对投资根本规律的终极性认知,其根源在于人类认知能力有着天生的局限性。这种天生的局限性源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外部因素看,投资市场各种现象纷繁复杂、层出不穷,其信息量随时间的演变趋于无穷;从内部因素看,人们的认知理解能力受到智力和生理层面的根本性约束,相对于趋近无穷的投资信息而言显得极为有限。

事实上,相对于人类的有限认知来说,所谓“终极投资经验性规律(或曰绝对真理)”并不存在。尽管认知能力有着极大的根本性局限,但人类天生的寻求安全和确定性的思维倾向,又使得人们试图去发现和掌握一些投资规律,希望藉此在头脑中将混沌的投资现象转为有序,于是产生了对经验性投资规律的需求。

最后,在使用基于归纳法所得到的投资经验性规律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归纳法内在的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结合演绎法(即证伪)来弥补归纳法的不足,进而利用证实和证伪的不对称性来更好地指导投资实践。只有在承认自身认知局限性的基础上,人类才能逐渐完善其对规律的把握;若不肯虚心承认认知的局限性,硬要总结出一套完美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市场,则注定会遭到失败。

人们一般会采用“事例——假说——事例”的归纳法程序来指导投资实践,而且在大多数时候投资实践也确实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实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方法完美无暇,因为它从根本上依赖于已发生的实践经验和人们的有限理解能力,如果一味无条件地迷信和滥用这一方法,那么将可能导致投资中“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循环”的发生和受到“黑天鹅事件”的沉重打击(这里的“正反馈循环”源自索罗斯的“反射性金融理论”、“黑天鹅事件”源自塔勒布的投资理论)。

而在投资实践中,运用“假说——事例——(更完善的)假说”的试错法程序对待现有的投资经验性规律,才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身认知能力不足及现有投资经验性规律有效性的局限,从

而阻止“正反馈循环”的发生和将“黑天鹅事件”变为“灰天鹅事件”,减弱其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当然,由于证实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所以在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时侧重点不同,可供参考的建议是在投资实践中以归纳法为主、同时不断以演绎法审视现有投资经验和规律,通过“(归纳)假设——证伪——更新(归纳)假设……”这种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动态地优化自身投资经验和策略。

索罗斯“反射性金融理论”的核心,是对市场泡沫成因的分析,在他看来,“每个泡沫都有两个组成部分:现实中主导的潜在趋势,和对这个趋势的错误理解。当趋势与错误理解积极地彼此强化时,就引发了繁荣——衰退的过程。这一过程会在发展中受到负反馈(“负反馈”是指参与者的看法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正反馈”是指两者背道而驰;亦即“负反馈过程”是自我修正(self-repair)的过程,“正反馈过程”是自我强化的过程)的检验,如果趋势足够强大,未能被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所纠正,趋势和错误观念则会进一步相互强化,进而形成正反馈并不断强化。最终,市场预期变得与现实相差太远,致使人们被迫承认错误观念的存在,并最终形成趋势的逆转点,然后市场开始朝相反的方向自我强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

塔勒布的“黑天鹅”原指“你只要看见一次黑天鹅,仅仅这一次观察就可以颠覆上千年来人们对白天鹅的数百万次确定性观察中得出的(天鹅都是白色的)结论”,他用“黑天鹅事件”指代那些同时具有“稀有性”、“冲击性”和“(事前)不可预测性”特点的事件。他所强调的是“黑天鹅事件”因其不可预测性和冲击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影响;对此,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尽管黑天鹅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从而不可能转化为“白天鹅事件”(即无法使黑天鹅事件成为完全可预测的),但通过理解黑天鹅事件的成因,人们可以把黑天鹅事件变成“灰天鹅事件”(即尽管不知道黑天鹅事件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但人们知晓未来它迟早会发生),从而为应对黑天鹅事件留有必要的余地。

索罗斯和塔勒布两人看似相关度不高的投资哲学,其实都基于波普尔哲学思想,将“证伪原则”和投资实践过程相结合,从而通过对市场泡沫形成和破灭过程中不同关键环节的强调而引申出来(见图)。

投资市场之所以会时常经历泡沫及其破灭过程,根源上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自然界很难看到类似的现象,因为经过了千万年演化,自然界已经形成了有效的“负反馈”机制,很难启动自我强化的进程。只有在人类社会中,其认知的不足,与贪婪和恐惧的情绪变化相结合,才会导致人类社会各领域活动中高峰时的癫狂画卷与退潮时的崩溃景象,投资泡沫只是其中一例罢了。

人们基于投资实践获得经验,通过归纳法形成投资经验性规律并进一步指导投资实践,如果这一经验性规律的有效性不断地被后续实践所证明,人们就更加相信其有效性和普适性,进而更广泛地运用该经验性规律,从而不断地反作用于投资实践。一旦正反馈建立,市场进入自我强化阶段,而人们的认知与实际情况的脱节日趋扩大,市场泡沫便形成了。

显然,从投资实践而来的某一经验性规律从本质上不能完全证实,因此它必然含有缺陷,这一缺陷在经验性规律被人们不断扩大其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积聚负面作用,当这种积聚由量变上升为质变时,原有的投资经验性规律最终被证伪和颠覆,从而对教条式的既有投资实践构成显著冲击,市场泡沫于是破灭。

在市场泡沫的形成和破灭过程中,塔勒布所强调的是对泡沫破灭的认识和预防,他将原有投资经验性规律被最终证伪表述为“黑天鹅事件”发生,提醒人们认识到归纳法所得到的投资经验性规律是可证伪的,从而减少有缺陷的投资经验性规律对投资实践构成的冲击,这被表述为将“黑天鹅事件”变为“灰天鹅事件”。

而索罗斯所强调的则是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机制,他将人们运用有缺陷的投资经验性规律指导投资实践,于是不断积聚投资风险,形成市场泡沫的过程表述为“正反馈循环”;将市场及时自我修正,系统性风险得以化解并向常态回归,未形成泡沫的过程表述为一般的“负反馈循环”;将市场未能及时自我修正,导致泡沫形成,最终由于认知远远偏离现实,认知不得不急剧转向和泡沫破灭、市场崩溃的过程表述为特殊的“负反馈循环”。由此形成了的“反射性金融理论”,并试图利用“正反馈”和“负反馈”作用机制在市场泡沫的形成和破灭过程中获取超额收益。

塔勒布主要说明了对泡沫破灭的预防,并利用泡沫破灭的过程来获利;而索罗斯则是对整个泡沫形成和破灭的机制进行解析,并据此操作,既在泡沫形成中推波助澜,又在泡沫将破未破之时主动出击,击垮市场。可以说索罗斯是对整个机制做出了全面分析,而塔勒布则主要强调泡沫破灭的过程。由此可见索罗斯更胜一筹。

为了更好地理解波普尔的哲学思想,在此举两个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这一危机的本质,是美国金融机构基于既往次贷产品开发的成功经验而不断发展次贷市场,忽视了通过归纳法所得到的次贷市场成功经验不可能是绝对确定的。结果在本质上必然存在缺陷的经验性规律指导下,次贷市场出现过热和泡沫化,最终随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而发生连锁反应,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金融危机。

以日本核电站危机为例,这一危机的本质,是日本政府在1963年开始建设核电站时,通过归纳历史上的自然灾害记录,将可能造成核电站危机的自然灾害防范重点放在地震上,在其后近50年的核电站发展进程中,对地震的重点防范不断取得良好效果,使日本政府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益发确信地震才是最主要风险,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风险。这一经验最终被证伪——在2011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福岛第一核电站是被地震所引发的海啸所摧毁,进而引发危机。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启发对波普尔哲学思想运用方面的思考,在此列出三个投资实践中的常见误区,并借用波普尔哲学思想进行简要解读,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误区一:在对投资本质的认识上,认为可以追求并且获得终极的投资规律,从而彻底消除不确定性。

现有的各种“投资规律”都是基于投资实践所得投资经验,再通过归纳法而形成的片面、有局限性的经验性规律。人们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掌握投资规律的本质。

经验性规律也许能在很长时间范围内被投资实践不断证明其适用性,但最终它将被证伪,尽管证伪发生的具体时间可能无法确定。

因此终极的投资规律或者不存在;即使退一步说它存在,也是无法被人们所认知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永远无法消除。

既然投资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排除,那么投资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赌博(表述一种结果不确定的活动的中性词,不关乎道德判断),投资者要寻找的就是那种标错赔率(市场定价出错)、胜率远大于败率的赌局;而要找到标错赔率的赌局,投资者就必须拥有足够多的投资知识。

即是说,一方面投资者要不断扩展自己对投资的认知,以应对更复杂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抱有敬畏和准备。

误区二:在思维模式上,囿于既往的成功投资经验和投资模式,因循守旧、自我封闭、拒绝更新,坚信“一招鲜吃遍天”。

既往的成功投资模式只是基于既往投资经验归纳总结而成,它永远不能被证实、但早晚会被证伪,因此那种固定不变的投资模式在本质上站不住脚。

既然各种所谓“成功”投资模式都面临被证伪的命运,那么投资者就要在投资实践中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智模式,勇于破旧立新、持续优化自身投资思维模式。事实上,伟大的投资者也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芒格(Charles ThomasMunger)在总结他和巴菲特(Warren Buffer)的成功经验时说:“如果说伯克希尔(BerkshireHathaway)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那主要是因为沃伦和我非常善于破坏我们自己最爱的观念。哪年你没有破坏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年就白过了!”

误区三:在投资规律的获取上,过分强调对成功投资实践驱动因素的归纳总结,忽视了对失败的投资实践的分析总结。

人们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根本局限性,在对事物的归纳总结上必然存在的“物理学妒忌(Physics envy)”,即人类倾向于将非常复杂的系统(如经济系统、投资系统等),简化为几条物理学普遍公式。因此投资者热衷于将成功投资的驱动因素归纳总结为普遍规律,但这样的得来的“规律”必然存在遗漏和缺陷,以此指导实践,就极可能发生误导并带来失误。而由于“证实”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关系,投资者在总结失败原因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认知上的扩展,通过避免造成失败的因素再度发生,来获取投资经验性规律,这在方法论上就是波普尔所倡导的“试错法”。

所以,投资者在投资经验性规律的获取上,不仅要注重对成功投资经验的归纳总结,更要注重对失败投资经验的总结分析。

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 篇4

波普尔的证伪实证经济学思想及索罗斯的实践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20世纪经济学方法论的争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索罗斯实践了波普尔的`思想.

作 者:钟群英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江西,南昌,330077刊 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B15 F091.3关键词:波普尔 索罗斯 经济学思想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篇5

评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

波普尔作为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在批判“归纳问题”即“休谟问题”和分析研究科学的“分界问题”即“康德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科学理论是一种大胆的猜测,并在“反驳”中得到进步的`观点,结束了传统科学观,即认为科学知识是绝对真理,是可靠的、不证自明的观点,并形成自己批判的“科学观”.本文试图分析波普尔批判的“科学观”的形成背景及其内容,评价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作 者:石丽琴 肖冬平作者单位: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530004刊 名: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ANNING MUNICIPAL PARTY COLLEGE OF C.P.C年,卷(期):17(2)分类号:B811关键词:波普尔 批判 “科学观”

评卡尔・波普尔的反历史决定论 篇6

评卡尔・波普尔的反历史决定论

在历史哲学中,卡尔・波普尔针对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提出了“反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本文主要对波普尔反历史决定论中的历史规律虚无论和科技决定论两个主要观点加以剖析,并进一步指出了其理论错误的`根源之所在.

作 者:黄世虎 赵建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10097 刊 名:唯实 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 年,卷(期):2001 “”(8) 分类号:B1 关键词:卡尔・波普尔   马克思   历史规律   科技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  

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 篇7

批判理性主义的代表人波普尔反对静态地分析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并把它图示化为:P1———TT———EE———P2……这里P1表示问题, TT表示各种互相竞争的理论, EE表示批判和选择的过程, P2表示新的问题。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包含了他的“猜想———反驳方法论”。波普尔认为, 猜想和批判创造了西方的文明, 因而科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不断反驳、再提出问题的过程。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揭示了科学发展固有的辩证法, 表现了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深层次挖掘, 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目前的教育也有着启示意义。

二、勇于提出问题, 大胆猜想

波普尔认为, 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是科学的起点, 也是所有科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正是问题引导人们去研究。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煅烧金属的试验, 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在做磷的燃烧试验时, 他发现生成物增加的重量恰好等于空气失去的重量, 这使他提出了问题:磷在燃烧中可能吸收了空气中的一部分物质。于是他努力思考, 多次试验, 最终提出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在19世纪末, 当人们为经典物理学取得的胜利欢呼的时候, 经典物理学理论体系本身却出现了危机, 危机从以太漂移实验的零结果和黑体辐射中的紫外灾难开始, 面对问题的出现, 科学家们积极探索, 最终产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因此, 我们可以说,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问题的提出, 而要解决问题, 就需要人们进行大胆的猜想。波普尔认为, 理论的预测力表示它的信息含量, 不出错的可能性表示概率。因此, 猜想的概率和信息成反比。按照常识, 科学总是追求最可靠的知识, 即概率最大的知识。但这恰好只是那种“2+2=4”“一切桌子都是桌子”一类的陈词滥调。科学要更好地预测未来, 就要放弃 (至少是部分地放弃) 这种可靠性, 追求更可能错误、更小概率的知识, 这也是科学发展所要求的创造精神。

波普尔认为, 科学发展的动力是问题, 要解决问题, 就要鼓励人们大胆进行猜想, 这一观点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 问题又是科学发现之源, 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次产生问题的过程。很多科学发现都来源于大胆的猜想, 来源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 不难看出, 发现并提出一个或一系列新鲜而深刻的问题, 对传统的学说、观念和理论进行大胆推敲、质疑和检验, 往往是提出新学说的开端。

反观我国目前的教育, 重知识灌输, 轻能力培养;重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 轻教学方式方法, 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 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培养, 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 问题是学生掌握知识、探索奥秘的动力, 也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大胆猜想, 把重心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转移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上来。问题是知识的纽带,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积极主动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此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 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其次, 教师要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敢于、乐于去提问题。最后,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

三、科学的怀疑批判精神

波普尔的批判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归纳问题的反驳上。早在18世纪休谟就提出了所谓的归纳问题, 即归纳推理的方法在逻辑上是否正确的问题, 也就是由个别陈述能否推导出一般陈述的问题。波普尔认为, 有限的实验不可能提供足够的观察来排除有一天会出现的例外, 归纳在逻辑上不能成立。他提出了两点理由:从逻辑的观点来看, 不能证明从单称陈述中推论出全称陈述是正确的, 因为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总是可以成为错误的。不管我们已经观察到多少只天鹅, 也不能得出“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样的结论;他认为归纳原理是多余的, 必将导致逻辑的矛盾, 因为归纳原理本身也必须是一个全称陈述, 为了证明这个原理, 就必须运用归纳推理, 而为了证明这些归纳推理, 就必须假定一个更高层次的归纳原理, 最终陷入了循环。波普尔最终认为, 归纳原理的作用是判定概然性, “因为科学并不能到达真理或谬误……科学陈述只能达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概然性, 这种概然性不可达到的上限或下限就是真理和谬误”。波普尔的反归纳主义是对传统的归纳主义的挑战, 这体现了波普尔的批判精神, 后来引起了西方哲学界的关注。

科学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他认为科学的精神是批判, 批判态度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态度。他指出:“现代自然科学革命表明, 科学的精神是批判, 也即是不断推翻旧理论, 不断作出新发现。”他还认为:“批判态度, 也即自由讨论理论以发现其弱点并加以改善的传统, 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态度。”知识是通过猜想而进步的, 要使科学得到发展, 就必须勇于猜想、勇于进行批判, 批判是真理的要求。只有在批判中科学的发展才更接近于真理, 因此科学要求批判精神, 有了这种批判精神, 科学才能沿着日趋正确的道路前进。

波普尔认为, 批判是真理的要求, 他的知识增长理论倡导了一种与教条主义截然不同的理性批判态度。他反对把任何理论尊为权威或教条, 主张通过自由的讨论来发现理论的弱点, 随时准备修改、纠正和抛弃。所谓批判精神, 就是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经过思考、判断, 有根据地作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精神。科学总是在怀疑中进步、在批判中发展, 怀疑批判是科学进步的保障, 是科学的生命。科学在继承中发展, 在批判中进步, 怀疑批判是科学进步的原动力。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培养学生的批判怀疑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我国,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 教师重视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得不到培养和训练, 学生学习的阶段越高, 批判和反驳的意识就越缺乏, 而缺乏批判和反驳意识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创造才能, 也就很难在科学领域有所作为。因此, 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习借鉴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思想, 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 使学生敢于突破传统观念, 打破思维定式, 大胆创立新说。

同时, 教师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倡导学生合理的怀疑, 鼓励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大胆质疑, 不轻信, 不盲从;培养学生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使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 敢于打破常规, 超越前人, 勇于攀登科学高峰。

摘要:波普尔认为, 科学是永无止境、不断发展的过程。他构筑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P1——TT——EE——P2……即问题——猜想——反驳——问题……他认为,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始于问题, 科学的精神是批判, 批判态度是合理的和理性的态度。他的科学发展模式所倡导的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及自由批判精神对我国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发展模式,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 纪树立, 周昌忠, 蒋戈为等译.猜想与反驳[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2]舒炜光, 邱仁宗.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3]廉永杰.创新教育及比较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李世海, 高兆宏, 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卡尔·波普尔著.查汝强, 邱仁宗译.科学发现的逻辑[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9.

[6]项红专.科学教育新视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坐”的波普艺术 篇8

从一开始,波普艺术就被定义为色彩鲜艳的、青春的、有趣的、性感的、诱人的、幽默的。雕塑设计家们运用现代技术来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发现了塑料作为雕塑材料的可能性并把它应用于当代艺术。这些椅子不但具有前卫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而且表面非常柔软,摸上去有点像肌肤的触感。

从波普艺术中,设计家们保留了幽默、性欲观念和娱乐性,这些作品是消费世界的现代生活雕塑形式。法国雕塑设计家路易·迪朗说:“我注重波普艺术精神的特性,并且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我的作品不只是雕塑,它还包含有小饰物和宣传性,并且与当代生活和幻想密切相关。”

在这些作品中,除了梦幻和几何形之外,性是一个重要主题。设计家们认为性是无辜的,他们试图通过作品对性的权力话语进行解构和颠覆,从而使人们得以从性问题的顾虑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就像“红唇沙发”(图4),人们不但可以光明正大地仔细观察嘴唇的构造,还能用手仔细抚摸它的纹理结构,体会那种接近人体皮肤的质感和柔软,解除这种“性”的禁忌。

在雕塑设计家们的艺术探索中,家具只是一个戏剧性的题材而不是目的,他们运用现代工艺技术给当代生活带来全新的视觉景观,他们的作品是可以当作家具使用,但他们强调的是原创性和视觉冲击力,而不是功能性。当然,如果家里摆上一个能坐的艺术品,是再好不过的了。

1、小牛皮做成的S形沙滩躺椅的价格在20000元人民币左右。

2、不对称的椅背设计让人的背部在同一张椅子上体会出不同的感觉。

3、真皮制作的圆形圈椅内敛而高贵。

4、“红唇沙发”有着接近人体皮肤的质感和柔软。

5、原来盘郑的钢丝也可以成为坐的家俱。

6、设计师通过奇异的坐具来阐述住房的空间意义。

7、日本设计师用纸做成的椅子非常特别。

8、经过特殊处理过的木椅长期放在水中都不会腐烂变质。

9、这张椅子由原木经过巧妙的拼接而成。

10、全新的泡沫塑料制作而成的沙发坐上去很柔软,而且能长期不变形。

【波普尔哲学思想论文】推荐阅读: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书心得06-02

上一篇:公司的春节晚会方案下一篇:心灵的窗户作文6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