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推荐10篇)

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篇1

一、学生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课件 篇2

1教学目标

记忆:

1、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简要过程、结果

2、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理解: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异同,通过相同点说明《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的延续,是继《南京条约》后的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通过不同点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大于《南京条约》。综合说明《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

应用:通过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说明中国人民是具有顽强反抗精神的,近代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根本原因就是人民的顽强抵抗。

分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的前三课后,对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近代中国屡遭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认识不够明确。尤其是本课甲午中日战争,本来两国军事实力基本相当,甚至中国军队要略强于日本,战争的结局却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面对这样的史实,学生心中的疑惑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老师要抓住学生心中的疑问,通过课前任务单学习、课上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政治的腐朽、经济的落后和思想认识的固步自封是近代中国饱受侵略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海大战(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通过学习《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贪婪、野蛮残暴和清政府腐朽无能的卖国罪行)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历史问题我来答(约5分钟)(个人回答,为小组加分)

提问,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简要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

2、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3、甲午中日战争结果如何?

4、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

二、历史故事我来讲(约10分钟)(2-4分钟思考后回答。分组回答,计分)

人物专访:邓世昌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15-20分钟)(组内先交流再回答,计分)

分析综合

1、从邓世昌及全舰官兵英勇抵抗的事例你感受到了什么

2、日军侵占辽东半岛后制造了疯狂的旅顺大屠杀,通过这件事,你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性质及日本侵略者的本性?

3、本来势均力敌的战争,北洋舰队最后为什么会全军覆没,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4、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异同,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的危害

5、课文P17动脑筋问题分析

四、历史老师有话说(教师活动)(约10分钟)

1、针对学生课前任务单完成情况及课上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和点评,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甲午中日战争 篇3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实验学校 范立辉 龙潭缸窑中学 赵伟华 132200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

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

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

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

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

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

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

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甲午中日战争分析 篇4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正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趁中国战败之际非法窃取了我国的钓鱼岛。如果我们仔细查看甲午前后的历史数据,发现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清政府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但是这场战争为什么会以战败而结束,导致中华民族逐渐走向深渊?下面让我们就此进行探究。

先分析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吧。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当时的日本,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由于其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反观中国,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方面向欧美看齐,因此清朝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因此“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从其他列强情况来看,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这些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其中在平壤之战清军得到了朝鲜方面的帮助,而且战用物质储备充足,完全可以打赢日本。但清军并未充分利用这些优势,由于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在这里分析下中日双方的军备情况。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北洋水师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但日本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后,便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乐善堂、玄洋社等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虽然说装备上比日本差很多,以及在海战中战术不利,但是有那么多爱国人士浴血奋战,也不一定会输。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其中金旅之战清军守城将领都不战而逃,日军十二天的登陆行动清军竟坐视不问,只有当地的农民自发抗击日本军,暂时拖住了日军的行动。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是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然后仅十天,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整个战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中方虽然在装备上和日本有很大差距,但毕竟日本国家小,国力有限,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对日本本身就是一场灾难。尤其在陆地战斗时大部分清军都没有选择和日军战斗,导致日本几乎没有损失军队的情况下不战而胜。如果没有清军投降,我想日本军队没有这么顺利直达北洋舰队基地,甚至会因为资源消耗过多而被迫停止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影响很大,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

我们输在哪里?我们输在制度上的腐朽落后。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日本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吸收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丰硕的科技成果,并使之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日本政府还积极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反观此时的中国,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像为慈禧太后搞“万寿庆典”,官员们竟随意挪用海军建设的军费,大肆挥霍,导致燃料、弹药极度紧缺,北洋舰队老化却无钱按原计划购新舰。在对待西方科学技术的方面,清政府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清朝的洋务派虽然积极寻求富国强兵的方法,却只知引进技术和设备,对于政治制度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主观思想上的桎梏严重影响了中国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使中国与世界脱轨,为中国的发展埋下重重危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首度将建设海洋强国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宣示中国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适时提出建设海洋大国战略目标,致力构建“和谐海洋”,既是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着眼于我国领土主权和发展权的维护。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了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有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教训,我们更加明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正是因应周边的复杂形势而作出全面性战略选择。可以预期,未来中国在海洋上的维权力度将会不断加大,并且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国际社会上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发展权益。个别国家倘继续无视中国立场和反制措施,只会自食其果。

甲午中日战争 篇5

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代表人物?

3、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后期: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以“___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列举:2、以“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列举:

3、筹划海防。

筹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1)原因:(2)宗旨:(3)作用:(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什么?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篇6

悲夫,泱泱大清,物阜民安,一念之差,身死国殇,甚痛哉。然白眼痛史,不自发图强,终难雪洗前人之耻,且难免有重蹈覆辙之危也。

--题记 晚清末年,清朝的发展接近了尾声,几百年的闭关已将一个本来已然称霸世界的巨汉自囚而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还自诩年轻气盛,百步穿杨,殊不知只是苟且没有残喘罢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立,鄙有不自知者,黯然消色于历史之中,无声无息。而自知者,自当明辨真理,自问当是清胃明胆,心知肚明。有耻也,敢当而改过,无耻也,亦当观而自勉,才能身经百战而不殆,永随芳流而不止。

想当初,已受众列强的欺凌,忍痛割地,慈禧都说:“列祖有训,凡失寸国土者,不得葬于祖坟内。”而自己却守着那国库之财,不肯挪用于强军治国之中。有时,的确是很难理解女人的思想,守旧,偏执,而又自以为是,如此可笑的慈禧难免遭后人的唾骂、嫌弃。

观看《甲午大海战》,心中窃喜窃悲。喜是因为历史演绎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悲剧,让人可以再回首历史之时,甚感痛心疾首。悲是因为清朝泱泱大国,却历经受尽弹丸之国的欺凌,不仅不反思自强,还礼让陪笑,割地想与。

林则徐说的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自1840年黄海大战以来,国就该逐步了解到,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早已落后于西方各国/特别是科技。科技不上,难以跟别人抗衡。就像人不能以两刀握手去抵抗力扛枪弹炮火之敌吧?交战双方,武器方面无差别或差别不大,人数上几倍之差还不能说出谁胜谁负,但如果在武器上就差别甚远的话,那么这场战争这的胜负定势,不战而知。唐朝对金的战争就是最好的例子。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这是古者对交战双方数量占优势的肯定,但是换做现在就不是这样说了。换言之,恐怕是十拳百拳都难以敌一枪。这就不能单方面考虑数量优势了,而是该看科技实力上的差距。历史上总有人清醒,有人糊涂,若不然不会有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之别。挨痛数十年,清廷政府并非全庸庸无能之辈,亦有眼光长远的人,才有后来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该看成清醒人的反抗而不能看作无知者的觉醒,因为无知的人依然沉浸于幻念之中,而且还搭压着清醒者的手脚。虽洋务运动势头不小,可是受尽上层决策者的压迫,最后也难逃失败的结局。

洋务运动是对科技失势于西敌的反思。然而科技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强国是清政府的当务之急呀!李鸿章这位老狐狸也算是有眼光之辈,认为“强国必先强海军”。这真是一点都不错,列强正是从海上而来,海边而攻,鲜有深入内陆腹地。所以海军一强,抵挡了外来的主要力量,想当然也是可以安然无恙的。北洋水师应势而立,强国之梦指日可待。北洋水师的确是可以依靠的强国之力,操行四年,不惜一切代价派遣学子往国外学习作战技能,而且购买了当时技术领先于世界的英国巨舰——定远号和致远号。这两艘战舰的拥有无疑是给世界鸣响炮声,说中国强了起来!

想当然终归想当然,深层的腐朽之根是连强枪实弹也无法将其消灭的秽物呀!北洋水师操行十几年的强国之梦,让慈禧一个人的首演给付之东流,可想慈禧是有多强大。一个人把一个国家给割让几百万平方千米,断送伟大的根基业绩。当初她在寿宴上能有多欢快?假使让她领略过这种失败之后再让她举办寿辰,会不会不一样呢?我想不会。腐朽不是一种表层垃圾,不是一两天或一两件事就可以将其拔根消除。而且像慈禧不可一世的自大之人,失国之痛和失面之痛比起来,无足轻重呀。历史总会让人对那些无知之人恨之入骨,对英雄之辈崇拜万分。虽然说北洋水师是历史的失败,但是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们从一而终地受人敬仰。其中邓世昌的声明鼎赫。邓世昌,这位广东人,的确是广东人的骄傲。从小就有志强军救国,坚持不懈,对于强国之梦可是呕心沥血。他一直都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身的决心。面对外国人的耻笑,会毫不犹豫地还击,还礼貌地让他们知道中国有朝一日终将强大。他致力于操行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实力不俗。然而,强大如他也不能抵挡清朝腐朽力量摧毁式的破坏。大敌日本偷袭而来,真是猝不及防,更可恨的还是本来应该用于充实弹药库的军饷竟然全部用于慈禧一个人的寿宴当中,实在是叹而无语。面对来敌的荷枪实弹,自己只有榴弹炮,实力之差距足以说明这场战一打都会必死无疑,但是邓世昌并不退缩,而是奋勇向前,操行战舰,领着致远号和定远号直冲对方大军之处,自挨数十炮的定远号最后也是无力回天。邓世昌英勇捐躯于甲午中日战场,他一心的强国之梦只能让后人完成,也一定会有后人帮其完成。邓世昌的英雄之处,在于他能分清小家和大家,小爱和大爱。对于国家,他会毫不犹豫地抛下个人爱情。秋田犬“太阳”是他爱情的象征,也是他为国之强大而放弃个人爱情的见证。而感人的一幕更在于他将前来就他的爱犬一并带入了深沉的大海。英雄总会有英雄的思想,总有英雄的气概,总有英雄的志向,邓世昌为国舍身的举动足以让历史把他记住。

历史已过,但是耻辱难泯。当初的怯弱,招致众多的欺凌和压迫,招致众多的失败和惨痛的杀戮。人不自知而亡,自知而立。回顾历史,就当以历史为镜,照明当今存在的类似的问题,找出并消灭。腐败问题一直还在,我们不能将其忽视。将清朝断送的原因有千千万万,但是我认为腐败问题就足以将众多朝代毁得干干净净。如今,打击力度一加强,众多大老虎夹尾而出,每一个都是体硕形全,让人惊骇。周老虎更是深入中央常委之列,让人不得不对此事深思。前不久更听闻有贪官贪巨资四亿的官款落马,其母为其哭诉申辩,称这是血汗之本。唉,难以说清这种种腐朽思想植入得如此之深,陷者无法自拔,旁助者亦不知自拔呀。倘若如此事件不下压的话,那么历史之痛会不会像风湿一样,不断隐隐作痛,最后使自己深陷瘫痪之中而彻底灭亡呢?这些问题难以一时答出,需要历史的回答。希望这一现象不要发生吧!不然,我也难辞其疚。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设计 篇7

基础知识

了 解

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 握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口头表达

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

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探索

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意识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 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列举左宗棠收复x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尽管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具有反人民的一面。在收复x疆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却值得赞颂:他对于较弱的阿古柏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则尽量避免直接交战,通过外交谈判,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

2.起初在收复x疆问题上,同左宗棠意见对立的代表人物是谁?(李鸿章)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李鸿章重“海防”轻“塞防”的主要企图是为了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但是在列强疯狂侵略中国的形势下,李鸿章越是保守越是挨打,最终把“老本”都输光了。请同学们阅读《甲午中日战争》,看看李鸿章怎么把“老本”输光?中国又遭到哪些重创?在日本侵略者面前,又涌现出哪些与李鸿章态度不同的英雄人物?(要求学生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海大战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征服朝鲜、入侵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2.请2~3位学生同时扮演邓世昌的英雄形象,由大家评判优劣。(教师作“画外音旁白”,学生配合表演适当的动作或对话——

师:1894年9月,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邓世昌动员致远舰官兵保卫旗舰。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冲锋情景)„„

师:致远舰中弹过多,舰身严重倾斜,弹药也用光了,邓世昌动员将士决死一战。生:(语言自拟,当场表演撞向“吉野”的情景)„„

师:致远舰被敌人用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决心与军舰同沉大海。随从递给他救生圈„„ 生:(表演不接的动作,也可自拟语言表白殉国决心)„„ 师:邓世昌的爱犬死死衔住了他的衣服不放,邓世昌怎么做? 生:(狠了狠心,表演用手将义犬按入水中的样子,接着沉入碧波„„)《马关条约》 1.邓世昌等将士死得轰轰烈烈,因为他们用生命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所以,黄海一战,中日双方各有损伤,实力对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后来日军却连战连胜,相继占领了哪些地方?(辽东半岛、旅顺、威海卫等)2.清政府在这一战中又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和慈禧太后力主妥协,一个是为了“保船避战”,另一个是为了要过“万寿大典”。清政府自身的腐败导致了战场上的全面溃败。)3.战后双方签订了什么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双方的代表分别是谁?(《马关条约》,1895年,[中]李鸿章和[日]伊藤博文。)

4.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指导学生制表填表)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等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加重中国的贫弱

列强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瓦解了中国的封建经济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 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

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台湾人民怎样谴责卖国的清政府?(有人写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揭露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卖国嘴脸。)

6.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徐骧领导台湾义军同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彰化、嘉义等地重创日军。后因奸细出卖,台湾终于全部沦陷。但是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期间,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18页连线搭配题:

1842年

《南京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1860年

《马关条约》

割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1895年

《北京条约》

割香港岛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

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

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的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篇9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师没有更新装备,弹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威海港内,坐待寇来攻。后来,军从宽松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的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在当时政府腐败、民羸弱、士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近百前的历史悲剧,虽已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沧海横流,惊涛岸,似乎还在默默地唱着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的腐朽无能和中民不可侮的民族节!如今,在这个弱强食的世界里,我们要牢牢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负,就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领导集团,带领民搞好建设,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综合力,加强防,把家建设的无比强大,下一心富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我们昂首立于世界之林,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幸福安康的子过,这也就是我们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读后感《中日甲午战争读后感》。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17日中午,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本舰队来犯,12点50分,双方舰队接火,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此战我以10艘舰对敌舰12艘。战斗异常惨烈,定远和其姐妹舰镇远舰在陷入敌舰的重围之中,仍然坚持战斗,定远舰右翼总兵刘步蟾和镇远舰左翼总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战愈勇。3点半时,定远舰所发出的30厘米半口径巨弹,命中松岛。日本旗舰被击中起火,完全丧失了指挥和作战能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临危不惧,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决定除掉敌舰主力吉野舰,于是,陈金揆果断开足马力,直冲吉野舰,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将士全部殉难。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刘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邓世昌以“阖船俱没,义不独生,仍复自沉。”这天正是邓世昌45岁生日,他与200余名官兵壮烈殉国。邓世昌“大将怒沉舟”的悲壮故事,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中华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经过4小时40分的酷战,我方5舰沉没,800余人伤亡;日方六舰受重创六舰受伤,伤亡300余人。

读到这里,我的心异常焦虑,有如此英勇的战士,我们为啥还会惨败哪?我们再看看当是的清政府吧。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致使北洋水师没有更新装备,弹药不足。开战后清政府最高军事统师李鸿章,又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这样,北洋舰队深藏威海港内,坐待日寇来攻。后来,日军从宽松成登陆,占领威海,致使刘公岛成为一个孤岛。在外援断绝,内部叛乱的情况下,丁汝昌仍连续击退倭寇8次进攻,最后,知大势已去,遂自杀殉国。在当时政府腐败、国民羸弱、士气不振的形势下,丁汝昌一人是无法挽回败局的,“壮志未酬身先卒,常使英雄泪潢襟”。

中国近百上前的历史悲剧,虽已成为过去,但它几乎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一个可悲可泣的历史教训,当引起后人的无限深思!

看今朝,美国富强,他想打谁就打谁,没有人敢惹,朝鲜战争,阿富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都是打着给人家带来和平的谎言发动的。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多少妻儿老小惨遭涂炭,有谁给他们做主,有谁给他们撑腰,没有,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就是强权,没有理可讲的。

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要引导学生知道近代国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要使学生明白,中国战败主要是败在备战意识、战略失误、近代化指导思想、教育立国、军事变革上。要透过这个历史实践,来探讨我们应该从日本身上学习什么,我们应该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课标要求:

(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事实(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侵略斗争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结合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2)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培养语言表达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问题导入:各位同学好,在我们上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用喜欢和不喜欢这两个词来谈一下你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感受。我们在座的同学当中,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不喜欢日本的把手举起来。我觉得喜欢不喜欢其实反映了大家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种纠结的心情。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百二十二年前的中国,去感受甲午年的那场中日战争。从而深刻理解我们应该痛恨日本的那些事情,又应该欣赏和学习日本的那些优点。

板书设计:甲午中日战争

环节二:自主学习: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1、甲午战争大事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对甲午战争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1894年2月15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击沉 “高升”号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清军大败,日本占领朝鲜全境。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邓世昌以身殉国。1894年10月24日,鸭绿江江防之战开始,不到三天,清军全线崩溃。金旅之战也开始于

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顺口陷落,这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关键一战。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陷于日军手中。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1895年1月,湘军6万人同日军作战,三月,牛庄、田庄、营口等地失手。

1895年1月20日,威海卫之战爆发,威海卫和山东半岛的失陷,北洋水师残余战舰投降。清廷危急万分,此战后被迫向日本提出乞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895年4月17日,中国代表李鸿章与日本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内容及影响如下: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中国领土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狂潮.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清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举外债,便利了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舰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5、允许日本臣民在通商口岸设置工厂,产品行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外国资本的挤压阻碍着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补充

1)三国干涉还辽:俄、法、德各国的意图及结果 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突出爱国精神教育。

环节三:精讲点拨: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教师过渡:同学们,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甲午战争的概况,及对中国乃至东亚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反思。为什么会在甲午年发生这样一场战争,是巧合呢还是必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问题。甲午中日战争的缘起

1、战前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矛盾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①明治维新确定对外扩张政策 材料设置:

“朕与百官诸侯相誓:意欲继承列祖伟业,不问一身艰难。亲营四方。安抚汝等亿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

“明治天皇”——睦仁于1868颁布的《御笔信》

问题:从此材料中概括天皇的想法?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当中国遭受鸦片战争厄运的时候,日本也在1853年被迫开国。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陆地狭小,资源匮乏,危机感更强。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后便发布了《御笔信》,确立“大陆政策”。明治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征服中国大陆,其方向有二:一是向北,越过朝鲜海峡“征韩”,继而进入中国东北、华北和进一步觊觎俄远东地区;二是向南,越过琉球进犯台湾,以台湾为跳板进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进一步征服吕宋(今菲律宾)等南洋诸国。

教师过渡:在大陆政策制定后,日本随后开始对朝鲜进行一步步的侵略。

②开始对朝鲜的侵略

A、1876年,签订《江华条约,》同中国争夺朝鲜的宗主权

B、1882年,借助壬午兵变,签订《仁川条约》,获得汉城驻兵权

C、1884-1885年,借中法战争与中国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今后若发生变乱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出兵朝鲜,需事先相互照知。

问题:日本获得了哪些权力? ③对中国的野心越来愈大

A、1885年6月,政府提出十年扩军计划,1892年提前完成 B、1887年《征讨请国策》

“若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屹于万国,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清人虽愚蠢不决,但受此屡战屡败刺激,对需培养实力已稍有感悟,近来陆海两军已渐有讲究改良之趋势。清国优柔,显然不能一举成为强国,但只要努力不懈,理应达到此境界,以当前形势看,20年后可能完备。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

----------《征讨请国策》

教师解读: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

C、1890年,日本发动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山县有朋被推为首相,至战争爆发之

前,伊藤博文内阁日本已形成一支拥有陆军常备军63000人,预备役23万人,舰船排水量72000吨的常规军事力量。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天皇直接统辖的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至此,日本完成了对华战争的所有军事准备。

教师过渡:由此可见,日本于甲午年发动的对中国的战争是日本是蓄谋已久,计划周详的侵略战争。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危机一步步的逼近当时的中国。那我们中国的清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

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 ①备战意识上,存在分歧

A、帝党后党存在分歧。太后为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倾向于和,光绪帝倾向于战。B、李鸿章政治上倾向于后党

②战备装置同日本存在很大差距。

A、1888年未添任何舰队,1891年,停购枪炮弹药

2、朝鲜东学党起义

1)1894年,东学党起义,导致中日矛盾激化 材料:“在国防上,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因为高丽可以作为敌军陆军侵略中国东北的根据地,也可作敌军海军侵略中国山东、河北的根据地”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2)清国内舆论要求备战。A、光绪:倾向于战

B、慈禧:倾向于和,力保和局。慈禧要过六十大寿,逢旬寿时,即满十年的生日,往往比较隆重,尤其是六十岁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六十是一轮花甲,祝寿的规模与形式,超过以往,属于情理之中。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可问题是慈禧六旬生日正值国力衰微、内忧外患之时。在这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是收敛私欲,同仇敌忾,奋起抗敌;还是为逞一己的贪欲,而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前者,是品德高尚、懂得利害轻重的人;后者则是民族的罪人,应大加挞伐。慈禧选择了后者,她的六十庆典非比寻常,竟然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C、李鸿章: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教师讲述:

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A、俄国:一方面觊觎中国的旅顺、大连和朝鲜的元山,进而控制朝鲜半岛。担心日本倒向英国,英国是与俄国争夺远东的劲敌。对日纵容。态度,俄国只能以友谊力劝日本撤兵,未便用兵力强劝日本。

B、英国:与俄国争夺远东,有意拉拢日本,阻止俄国争夺朝鲜。7月14日,签订《日英通商航海条约》

教师过渡:列强的态度实际上纵容了日本的侵略。战争于1894年7月25日,以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而爆发,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环节四:

合作探究:中国为何惨败(设置意图: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全面深刻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中国之所以失败,败在了国家体制和国家战略的层面)

问题设置:有人说:“甲午战争的失败是由李鸿章的必战自保的方针造成的,如果不是李鸿章我们是有可能赢得这场战争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利用《走向共和》视频资料使学生理解李鸿章的避战自保方针内容如下:

问题:李鸿章的战略方针有无缺陷,谈谈你的看法?

1、败在战略战术 教师解读:

李鸿章的作战计划:重点放在奉天和陵寝。(缺点:忽略制海权,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的问题;集结在沈阳,京畿地区的大批清军游离于战场之外;渤海口、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兵力严重不足)

“海洋国家的防御线既不是本国的临海线,也不是与大陆国家之间的海峡中间线,而是对方国家的港口背后”

----戴旭《海图腾》236页

这说明作为战争的主要指挥者,李鸿章在战略指挥上是要承当主要责任的。

2、败在观念:

材料二:“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船之役。当时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之,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教师解读:无现代国家民族之观念,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了,竟然广东无关。

3、败在腐败的政治

材料三:据《皇太后六旬庆典》档案资料记载,费用主要来自二个方面:(1)“部库提拨”:从“筹备饷需、边防经费两款”中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2)“京外统筹”:即向京内外臣工摊派的银两。据档案记载,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共计报效银两二百九十八万余两。

教师解读:从慈禧六旬大寿的花费和海军建设经费的捉膝见肘的角度来看待清政府消极备战。而日本天皇则为了海军建设发布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由于天皇带头捐助,半年之内,捐款达203万日元,--明治二十年(1887年)敕令

4、败在近代化指导思想

材料四:“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是因为中国军队没有进行军事转型导致整体落后,所以挨打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则完全是由于转型失误造成的”

----戴旭《海图腾》236页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及实践导致的结果

教师解读: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不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了,中国的国门被西方打开了,1853年,日本国门也被美国的佩里舰队打开了。因此当时中国走上了洋务运动之路,日本走向了明治维新之路。当时中国的这个洋务运动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什么?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指导思想的不同使中日两国拉开了差距。

首先,败于教育改革,日本天皇认为日清战争胜利首要的功臣是小学教师,因为小学教师为普及了文化,提高了国民素质。张之洞为清朝(学堂)写《(学堂)歌》,里面称赞日本,三海岛,雄东方,一国三万小学堂。就是说科技立国,教育立国,这个实际上是日本当年战胜清王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败于陆海军建设,从海陆军的建设来讲,双方呢也有巨大的差距。日本的陆军完全模仿法国和德国的样式。后来它全部模仿德国,军队编制,战术战术完全是近代化的。

第三,败于近代化程度,日本国家小,财力弱,但是它这个近代化水平啊远远超过中国。日本首都通火车是1872年,比中国北京通火车早二十五年,日本建立第一所近代大学比中国也早二十五年,日本实行货币改革比中国早六十五年。

所以说甲午之败,不管是陆军和海军,都败于体制,败于观念,也败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梁启超在李鸿章有这样一段话: “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既不失机而亦无必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战前决之,何也。世运也”

环节五:板书设计与小结: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经过:

1)丰岛海战:(1894年7月)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15日-9月21日)3)黄海海战:(1894年9月17日)4)辽东战役:(1894年11月)

5)威海卫战役:(1895年1月20-2月7日)

二、战争缘起: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清政府:反应迟钝,措施不力、内部矛盾重重

3、西方列强:对日本侵华的态度

4、朝鲜东学党起义

三、失败原因

小结:现在我们回头再看一下对日本的爱恨问题,我们应该我们欣赏和学习的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态度和勇气,学习日本的现代国民意识、及日本在近代化中取得的成就。我们应该反对的则是日本那浓厚的军国主义侵略思想。

环节六:【课堂检测】设计意图:评估教学效果,强化知识重点。

1、日本发动甲午中国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需要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B、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C、朝鲜东学党起义

D、清政府腐败无能

2.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 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

上一篇:国旗下成功在于坚持主题讲话稿下一篇:政法学院毕业生的实习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