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职业道德中职教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目标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因此,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具有积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业职业道德中职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业职业道德中职教育论文 篇1:

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的教学对策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对人才数量需求的不断增长,各地中职院校的招生数量也是与日俱增。现如今,中职生俨然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建设者,为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中职生需在掌握有效市场技能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而中职教育亦需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作出有效调整,如此方能为中职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职业道德;法律教育

当前国内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均已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教育给予了足够重视,也开设了多样化的课程以及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展开创新性的教育。但目前,仍有部分中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采取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且教学方法单一,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方面的教育收效甚微。故要想切实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中职院校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予以创新,如此方能为社会培养出各方面均达标的优秀人才。

一、中职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中职院校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几点现象:

首先,大多数中职院校教师甚至校领导,片面地认为中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仅注重培养学生技能而未能对其职业道德以及法制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当代中职院校普遍认为,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虽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相关,但更多是依靠学生对相关专业技能的掌握,故中职院校往往极为偏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致忽略了学生法律意识的激发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呆板。许多中职院校虽也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任课教师却始终沿用传统老旧且落后的教学方式,甚至部分教师并非出自相关专业,而是由非专业教师代替,如此一来,有关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培养的中职课堂,势必只能照本宣科式地进行,而不会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根据当代社会的实际发展变化来对课本教学内容予以有效的整合与补充。如此教学,严重与当代企业、行业的要求相脱节,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沉闷、厌烦,而最终也势必会使教学的实效性大幅降低。

再次,我国的中职院校,虽普遍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但相应的考评体系却未能得到同步,以致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缺乏科学性,就连其真实性亦难以确保。而且,中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的评价方面,大多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而如此评定方式因未能结合学生日常表现以及学习过程而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表现。如此一来,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评定结果之间必然将产生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会对企业录用人才造成困扰,甚至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故中职院校必须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二、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性

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加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教育,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更重要的在于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此,中职院校唯有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并就教学方式予以创新,如此方能在确保教育实效性的同时为社会培养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然而,一些职业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也渐渐出现,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不良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相较于普通高中,中职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偏重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也并非意味着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培养不重要。相反,面对如今这种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针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已然超出了技能本身,故中职院校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同时,亦应对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给予足够重视,如此方能促使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并增强其法律意识。当然,针对学生法律意识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还应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的精神,此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故中职院校无论领导或教师,均应肩负着相应的责任与重担,以切实维护我國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学习而言,若其本身对课程充满兴趣,则势必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可保证理想的学习效率。故中职院校,在针对学生职业道德以及法制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及目标,唯有如此,方能切实保证教学的实效性,并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教师除了需积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予以有效创新外,需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此方有助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继而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

如针对中职汽修专业,有关《展示职业风采的求职礼仪》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可采取讲述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首先,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开展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展开对行业相关信息的搜集,包括行业职业道德以及法律方面的要求。待学生完成以上信息的搜集后,教师便可进一步要求学生自主总结该行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礼仪以及礼仪蕴含着的道德意义等。随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引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并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来让学生深切感受职业礼仪的重要作用,继而引导学生对比自身,审视自身的日常作为是否满足相关要求。如此教学,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此部分知识对自身日后发展的巨大帮助,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亦确保理想的学习效果。

运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方法还有许多,诸如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竞赛等方式均是绝佳的教学手段。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展开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且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社会,若教师能积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则势必能创设出更为真实的教学情境,这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起到绝佳的促进作用,进而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此不仅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且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

当代教育讲求“学以致用”,故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需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外,需联系实际,如此方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理想的教学质量。当然,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如此方能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相适应。

例如,在学习“公正处理民事关系”这节内容时,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将理论内容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首先,让学生学习民法,懂得民法,增强学生的民事法律意识。其次,让学生遵守民法,学会尊重他人的民事权利,履行自己的民事义务。同时,应该学会运用民法,正确处理民事关系,切实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民事权益。通过合理地引入案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了解侵权人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以及可运用哪些方式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民事权益。

针对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育,若仅是依靠课堂,势必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积极引进更多的教育渠道,如组织学生觀看诸如“3·15晚会”“法制在线”“焦点访谈”一类的法制节目,并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向其灌输法制的相关知识,如此方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影响学生,进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法制意识以及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良好形成。

(三)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

对教学而言,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更重要的在于确保教学的实效性。故基于此,无论学校或中职教师,均应对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足够重视。当然,针对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相关评价,亦需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除依据期末考试成绩外,以学生的日常表现、随堂测验结果、学习成效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至于具体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的评价,既可由教师进行,亦可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如此方能确保评价的公正与客观。当然,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外,对教师亦进行相应的评价,如评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最后,针对相关考评制度的实施,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如此方有助于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中职教育应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方面的教育。而要切实达成以上目标,除学校教职员工需提高对此方面的认知外,也需积极联系社会与学生家庭,以共同开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教育,如此方能切实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有效发展,继而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过硬专业素质且品德高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旭,贺志明.我国法学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及其改革方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0):9.

[2]梁丽琼.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制教育双管齐下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2(6):83-85.

[3]周硕,贺志明.创新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法律院校法律职业道德教育为视角[J].警官文苑,2010(3).

[4]陈晶.浅谈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J].轻工科技,2010,26(10):206-207.

[5]史丽荣.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8):150-151.

作者:姚玮

行业职业道德中职教育论文 篇2: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

摘 要 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中职教育目标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因此,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中职生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教育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转型期,但是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好奇心较强,渴望对自我独立支配;然而中职生自制力又相对较差,不够成熟的心理发育也使得他们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过激行为。尤其很多中职生对道德伦理不屑一顾,无所事事,没有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往往难以抵御外界的刺激、诱惑。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逐渐融入社会各领域,给中职生带来广阔的空间平台,不仅是他们休闲娱乐的渠道,也是他们学习知识的手段。信息技术近年来逐渐渗透到教学中,给教学带来巨大影响,甚至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中职生职业道德的积极影响,引导中职生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基于信息技术给教学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变革,提出对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创新对策,以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下教学创新的需求。

1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现状

目前,虽然中职院校设立了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职业道德课程,但是信息时代背景下,90后学生不再愿意接受“老套”的教学内容,而且一味地讲述课本知识,也不利于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职业道德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会引起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这样的教学束缚了中职生的个性发展,压制了中职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引起中职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另外,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不仅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也没有针对不同的职业行业进行分类教育,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职业道德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方式也使得教学相对空洞,脱离了职业教育实际情况。甚至,有的中职院校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没有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仅仅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停留在简单合堂教学,传授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缺乏相应实践支撑,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中职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信息技术条件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创新对策

笔者作为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对课程教学创新提出自己的策略。

信息技术共享性强化了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资源共享性不仅丰富了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更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具有强烈感染力。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应用信息技术迈入全新的、广阔的教学天地。职业道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带来意想不到的职业道德教育效果。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获得丰富、实时的职业道德信息,将网络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丰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拓展职业道德教育视野。教师基于信息技术掌握中职生思想动态,了解中职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教学中实现互动沟通。另外,信息技术也是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新的阵地和载体,将更多的职业道德素材融入教学中,实现职业道德教育信息化、数字化。

如在讲解“职业道德与诚信”课题时,可以扩充中职生的知识面,扩大中职生的阅读量,鼓励中职生利用信息技术查询课题相关的资料,丰富中职生职业道德基础知识,提高中职生职业道德意识。信息技术给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带来新便利,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大大强化了中职生职业道德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交互性提升了中职生职业道德的主体意识 信息技术的沟通交互性将社会、学校和学生集为一体,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交流互动平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大大提升了中职生职业道德学习的主体意识。基于信息技术交流互动平台,师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职业道德的观点,将自己的看法观念自由阐述,实现教学、学习中畅所欲言。利用信息技术交互性,教师可以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论坛,师生关于职业道德相关主题发表见解。教师可以设置相关职业道德的热点问题,引导中职生利用信息技术发表观点。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询相关职业道德资料,如“3.15”“焦点访谈”等,将职业道德相关资料整合后相互交流,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起师生关于职业道德学习的共鸣。

同样,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还可以帮助教师构建预警环境,即在职业道德教育交流中,教师重点关注过激意见,关注频繁出现的不良信息,及时掌握中职生关于职业道德的认知情况,引导中职生开展主题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将中职生职业道德问题消除在萌芽中,提高中职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中职生职业道德学习的主体意识。

信息技术开放性激发了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开放性使得师生之间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产生思想共鸣,实现学习共同收获。利用信息技术,各类职业道德信息和新政策都可以即时查询,为职业道德教师提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材料,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职职业道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手段,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思维。同样,信息技术环境下,职业道德教育知识非常丰富,这也可以为中职生带来更大领域的想象,为中职生创新思维输送源源不断的信息。中职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不同领域的人展开交流互动、思想碰撞。同时,与传统意义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非对等地位,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大大减弱了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迷信度,甚至引起学生对信息发布的欲望。如学生将收集到的职业道德学习资料整合后,形成个人学习展示作品,与同学分享所学知识,共同感受学习乐趣,也利于中职生发挥创造性。

信息技术主观性增强了中职生职业道德的自信意识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中职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虽然中职教育有自己的定位,有独特的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方向,但是中职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承受越来越重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压力。中职生正处于转向成年人的过渡期,心理承受力远低于同龄人,一旦心理压力未能有效排解释放,处于人生转折期的中职生将面临非常严重的恶劣后果。

中职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等特点,舒缓心理压力。中职生可以在信息技术交互交流平台与其他学生展开平等、公开的沟通,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张扬中职生个性。中职生基于信息技术平台,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自信姿态利用科技价值,在平台遨游。中职生就职业道德相关问题展开讨论,收集相关信息资料,自由发布观点意见,与其他学生思想碰撞学习。在信息技术平台下,中职生利用主观性特点培养自信,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以自信的精神态势融入中职职业道德学习,形成中职职业道德学习合力。

3 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主观性优势,充实课堂教学,在中职职业道德教学中强化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兴趣、提升中职生职业道德的主体意识、激发中职生职业道德的创新思维、增强中职生职业道德的自信意识,养成中职生端正的职业态度,锻造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力,构建中职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中职生尽快适应社会,满足工作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吴斌.中职生职业道德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

[2]慕祎.信息传媒时代下的中专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报业,2013(10).

[3]王波.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J].现代企业教育,2012(3).

作者:杨学兵

行业职业道德中职教育论文 篇3: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摘要]文章阐述了职业道德养成的内涵,分析了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现状,提出应该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途径: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注重社会实践,整合相关社会资源。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高职教育;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张婷(1983-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处,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情况现状分析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44)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年轻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够完善自我职业生涯理念、能否顺利进入工作角色,并间接关系到我国各个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学结合是将高职学生学习与工作实习相结合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相应岗位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整合院校与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之后,通过在企业相关岗位的深度再学习并进行实际的锻炼操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融会贯通。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办法要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地区、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实施。目的在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高职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工作岗位,积极参与社会分工,提升我国一线岗位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的整体要求。

一、职业道德素养的内涵

职业道德素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因此,我国各行各业职业道德共同的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也强调了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当前经济改革发展迅速的今天,我國社会各类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用人单位已经不能满足原有的用人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要求不仅要通晓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同时要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等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更为用人单位在选用高职毕业生时的重要参考依据。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新时期广泛意义层面的职业道德就是社会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共同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我国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道德规范的特殊领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由爱岗敬业、乐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若干重要因素构成。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对各个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越来越高。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现状

通过对高职学生进行座谈,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联系,获取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的现状是多数学生在职业道德认知上与社会的主流要求基本一致,职业道德意识比较清晰,具有较为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理想的职业道德境界,职业道德行为呈良性发展趋势。但在部分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道德判断准确度较低、是非观念混淆,同时存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不一致、职业道德认知与职业道德行为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落差等不良的情形。高职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主体,也是制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方法的重要依据;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是检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未来改进高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参考,所以弄清楚现阶段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是很必要的。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与践行可谓良莠不齐。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例,目前学生主要来自河北省内市县及农村地区为主,部分为独生子女,在校生出生日期在1990~1992年居多,父母主要以务农或私营业主为主。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于自身职业定位尚不确定,对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知之甚少,加之受到传统的家庭教育影响,对于新时期相关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不甚明确,很多学生职业理想模糊,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和敬业精神。在学校学习期间,通过开展相关专业基础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企业的认知实习,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相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的需求尚存在明显的不足。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途径

工学结合是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践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地分析和思考。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拓展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当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对于教育过程的介入,深化校企合作,并非仅仅依靠校外实训基地、校外教学工厂等基础性工学结合的初级模式,而应当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将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培训、企业员工素养等多方面的因素整合贯穿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全过程;以满足企业对于新时期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配套修改;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为例,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过程中,充分注重企业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需求,利用各种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如院系招聘会、学生企业参观等,与企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座谈,探讨企业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和企业走访的形式,清晰了解企业的需求,对学生开展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道德素养讲座、职业道德素养辩论赛等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于职业道德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学生在毕业后参与社会分工进入企业工作时能够更好地切合企业对于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需求,从而顺利完成从“学生人”到“职业人”的适应过程。

2.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丰富高职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与实践体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之一就是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端正学生职业态度。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能够使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自觉注重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与加强。如邀请用人单位的“行家里手”对学生进行岗前教育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专项职业道德介绍讲座,使学生能够在上岗之前能够对具体工作岗位有深刻认识的同时,能够了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充分利用院系宣传平台,如海报、班报、QQ群、飞信群等,将企业的用人理念告知学生,从而帮助达到学生对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3.注重社会实践,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通过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依托社会资源的整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过程,采取多种方法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科学开展。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表明,大学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同呼吸,共进步。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并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为了更有效地让学生接触今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以及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开展服务大众活动,提升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专业技术精、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所担负的职责。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强和职业道德素质高两方面,高职学生要完成从“学校人”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在具备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在就业与工作中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教育对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成长成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吕遂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5(7).

[2]卢艳兰.论加强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論界,2004(2).

[3]朱静.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J].职教论坛,2004(2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5]尹春芬.论社会实践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6]陈玲.高职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B/OL].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712-2008102198.htm,2008-05-01.

[7]朱晓东,黄国标,肖慧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9 (2).

作者:杨雪冬 吴志鹏 张婷

上一篇:乡村两委班子工作总结下一篇:县级医院工作总结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