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2024-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精选8篇)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篇1

PART 1:消费分析——消费者调查报告

在“致青年 TO YOUTH”2011教育总评榜暨搜狐教育盛典上,首部来自于互联网的中国教育行业调查报告——《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正式发布。此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集有效样本逾8万份,覆盖了课外辅导、外语培训、IT培训、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移民服务、国际预科、管理培训以及教育家的社会影响力等九大类,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目前国内教育市场的面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外语培训和中小学课外辅导显示出强劲的需求,未来或将还有增长空间。

教育家认可度:民众普遍对教育家缺乏认可及信心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调查显示,认为教育家对目前中国教育影响较大的网友只占24%,这一结果表现出网友普遍对教育家的影响力认可度较疲软。网友认为教育家最应该具备的素质按照投票排名依次是:道德高尚、知行合一、学术渊博、创新能力、批判能力。值得关注的是,教育家的“媒体影响力”与“科研能力”被认为是最不重要的个人素质。

当被问到“你认为现行教育体制下能否培养出蔡元培”时,超过一半(54%)的网友认为不太可能。而目前中国知名教育家缺乏的根本原因,大多数网友(58%)认为是官本位、商业化等严重侵蚀了大学灵魂,同时高等教育行政化、缺乏符合教育规律的选拔机制也是主要原因。

课外辅导:需求强劲,口碑传播效应明显

在面向家长的调查中,约60%的孩子参加过英语或者奥数培训,最受欢迎的培训科目也是英语和奥数,共有约57%的孩子参加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培训班。

家长挑选培训班的高峰时期在周末以及寒暑假,平均每个月有52%的家长花费5000-10000元在孩子的培训上。口碑效应比较明显,有一半以上(52%)的家长通过朋友介绍选择课外辅导机构。

对于课程的比较和选择,家长最看重教师的专业度(54%)和课程辅导能力(48%),相比之下课程费用是家长最不关心的因素(只占5.9%)。

留学服务:对中介需求强劲,美英澳地位岿然不动

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家TOP3为:美国(25%)、英国(13%)、澳大利亚(7%),这三个国家吸引了约一半留学生的眼球。另外一半主要以加拿大、荷兰、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为主。

约67%的留学家庭会选择留学中介办理留学事宜。选择留学服务机构时,最被看重的因素依次是中介专业程度、信誉度、中介院校资源和签证通过率,紧随其后的是留学服务费用的高低。很多留学中介拓展的“境外服务”、“延伸服务”反而不是影响客户选择的主要因素,只有3%的消费者会关注这个部分。留学预科:海外合作资源是关键

关于预科课程的调查数据显示,62%的消费者选择国内进行预科学习,有48%的消费者认为一年左右的预科学习最为适宜。

选择预科课程时最被关注的因素是“升入海外大学的成功率”,52%的消费者将此作为首选,同时,具有强劲海外院校合作资源的预科课程在市场上最具备竞争力。

预科课程被普遍认为是较好的留学前过渡课程,其中66%的消费者选择出国后进行预科学习,另外34%的消费者会直接在中介处报读国内预科。

国内预科最为消费者质疑的几个因素包括:课程质量、培训教师专业化水平、名校预科种类、后续服务以及业务办理能力。

成人职业教育& IT培训:需求旺盛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调查显示,IT培训需求依然火爆,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人群是其主要消费者(占比65%),其中网络工程、软件开发、平面设计和网站建设四个类别的需求最为旺盛。消费者在进行IT培训机构选择时,除培训效果外,学费高低(18%)与是否能帮助就业(14%)是重要决定因素。虽然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但消费者在IT培训上的投入却不惜血本,能够承受5000元/年用于培训的消费者占了约34%。

希望接受职业教育的消费者中,接近一半(46%)来自于在职人士,其余则以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主(18%)。参加培训的目的以学习充电(46%)、提高就业竞争力(37%)和寻找新的就业机

会为主。

外语培训:少儿英语需求旺盛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中关于外语培训市场的调查显示,少儿英语培训需求十分旺盛,以出国留学为目的的托福、雅思等应试考试紧随其后。最受欢迎的第二外语为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

在选择外语培训机构时,教师实力和培训效果、机构名气、在朋友圈中的口碑、价钱是否能接受、外教课的数量等都是网友比较看重的因素。

对于比较敏感的价格因素,大约有40%的网友表示,每月可以承受的外语培训费用为1000元至3000元,而选择1000元以下和5000元以上的网友分别为4%和19%。这一选择显然和网友的收入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外语培训的主流消费人群中,月薪3000元-4999元的占40%,1500元-2999元的占16%,5000元-10000元的占19%,1500元以下和10000元以上的分别只有6%和20%。由此可见,为外语培训“买单”的仍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

商学院:涨价势头迅猛,消费者仍认为物有所值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商学院的学费上涨势头迅猛,但调查数据显示,仍然有58%的投票消费者认为读商学院是一项对自身“物有所值”的投资。在选择商学院时,最被看重的因素是人脉平台、专业知识和学校名气。职业升迁虽然是很多人念商学院的动机,但在择校时直接考虑这项影响因素的消费者只有6%。在最希望看到的案例中,欧美案例和中国商业案例各以33% 和30%平分秋色。在全球商学院中,国内传统商学院吸引力不减,以29% 的比例独占鳌头,北美商学院和国内独立商学院以26%和16% 紧随其后。PART 2:行业分析——上市公司调查报告

一、财富排排坐:新东方一家独大 1、11家教育上市公司总市值53亿美元:目前在美上市的共计11家(包含已被培生集团收购即将停止交易的环球天下)中概教育类公司,其中除双威教育(通过SPAC方式登陆OTCBB后转板NasdaqGS)和中国教育集团(借壳上市)外,其余9家均属IPO上市,合计融资9.15亿美元,总市值约53亿美元。按照11月21日收盘价计算,从市值总量角度,新东方(35.51亿美元)遥遥领先,是其他10家市值总额(约17.53亿美元)的两倍。

表1 11家在美上市公司概况(数据采集时间:2011年11月)2、11家教育上市公司2010年总营收13.6亿美元,净利润1.69亿美元:从业绩上来看,这11家在美上市公司2010年的总营收为13.6亿美元,按照6.48的汇率计算,约为人民币88亿元,和号称数千亿元的市场空间比起来还只是冰山一角,这和中国教育培训市场增长空间大、市场分散有一定关系。(注:各家公司自然年和财年有一定区别,我们尽量转为方便比较的方式。比如新东方2010财年为截至2010年5月31日,学而思的2010财年截至2011年2月28日,而学大和安博的2010财年截至2010年12月31日。在上述统计中,新东方和学而思2010年业绩是截至2010年11月31日的前四个季度。)

在这11家教育上市公司中,按照营收来分,梯度比较明显。2010年,新东方营收高达4.6亿美元一家独大,为第2、3、4名的总和;第二梯队为安博、学大、学而思,这三家公司2010年营收超过了1亿美元,分别为2.13亿美元、1.54亿美元和1.1亿美元;剩余的8家公司营收均未超过1亿美元。

表2 中国教育概念股业绩概况(imeigu.com)

盈利方面,11家教育上市公司的总体利润率为12.41%,有3家教育上市公司是亏损的,其中正处于转型期的诺亚舟亏损最严重,亏损率为26%;正保远程教育集团是2010年11家公司中营收最少的,亏损也较大;学而思净利润率最高,达21.74%(借壳上市的中国教育集团此前因财务问题被质疑,在此排除分析);而一直专注中小学课外辅导业务的学大教育净利润率最低,仅6.68%。3、2011年第三季度业绩概况:

Q3总营收5.4亿美元,净利润1.12亿美元,行业增长很快。

表3 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教育公司业绩概况(xueqiu.com)

二、涨跌榜:教育版块今年全线下跌

从总体来看,教育版块估值不理想,不受关注,成交量很小,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教育行业不理解。今年教育版块的表现不太好,除环球天下外,股价高于或接近发行价的只有三家:一是龙头企业新东方;二是在K-12领域拥有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稳健扩张潜力的学而思;三是ATA,它在考试测评领域利用规模效应给潜在竞争对手树立起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

表4 在美上市中国教育概念股股价表现(imeigu.com)

1、新东方上市以来股价表现长期稳健,11月21日的收盘价较发行价翻了6倍,但年初至今也下跌了近15%。新东方是在美上市的11家中国教育培训企业当中唯一 一家没有跌破发行价的公司。

2、环球天下上市首日冲高至12.20美元,随后股价走势持续低迷,跌至3美元左右,英国培生集团的收购消息促其股价回到发行价水平。

3、学而思IPO时一度受到资本追捧,股价走高,但之后也曾跌破发行价,目前在发行价附近徘徊。

4、ATA目前也在发行价附近徘徊,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此前一度跌至3美元左右,近一年来涨势凶猛,一度上探到13美元,这与ATA在大规模测评领域取得的市场垄断地位不无关系。

5、中国教育集团借壳上市后转板纽交所,股价一度冲高至18美元上方,但目前徘徊在1美元附近,年初至今已下跌82.5%。7月12日,该公司因收盘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不符合持续上市的最低标准收到纽交所警告。中国教育集团如果不能在收到通知后的6个月内使股价重

回1美元以上,将面临摘牌退市的窘境。

另外,双威教育、安博教育、弘成教育、正保远程教育、学大教育和诺亚舟这6家公司的股价仍处于发行价下方。其中,上市至今跌幅最大的是诺亚舟,相对14美元的发行价已经跌去86.71%,诺亚舟目前正处于一个由教育产品向教育服务的转型期;其次是学大教育,相对于9.5美元的发行价跌去了近7成。

三、企业体检表:行业细分领域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新东方作为第一家赴美IPO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开启了该行业上市的浪潮。截至2011年7月15日,已经有11家业务分布在外语培训、中小学课外辅导、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细分领域的中国教育公司。

其中,新东方无疑是这个行业的巨无霸,而且该公司的业务已经从最初的外语培训逐渐发展为覆盖幼儿教育、中小学课外辅导、留学培训等更加多元化的行业巨头。从市值、营收、品牌、知名度等各方面比较,其他公司与新东方的差距均比较大。但是,在教育行业的各自细分领域中也不乏优秀的公司,特别是在2010年上市的4家公司中:学而思和学大在中小学课外辅导上体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环球天下一直深耕雅思业务,安博教育则计划打造升学和就业的终身教育平台,其职业教育有一定特色。在2007年至2009年上市的这几家公司中,正保远程教育业务一直集中在远程教学特别是会计网校,没有太大的变化,而诺亚舟、双威教育、ATA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需求转型:诺亚舟卖掉电子产品业务收购幼儿教育公司,开始由做教育产品向做教育服务转型;双威此前给学校、企业提供远程技术服务,近年在做收购,运作一些独立学院;ATA开始将业务由行业和政府考试扩展至公司和个人业务上。

细分领域:

按照接受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把教育产业细分为幼儿教育、中小学课辅、留学培训、高等独立学院、职业教育五个大的阶段;按教学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班组和远程两类,采用何种方式一般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介于远程教育时间、地点相对自由的优势以及互动性较差的劣势,目前其主要在受众学习自觉性相对较高的职业教育领域应用广泛。

1、幼儿教育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以及受到早期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能力和热情有着极大提升,近几年这种热情逐步向着低龄化方向发展。在美上市的11家中国

教育企业中有7家企业以幼儿园、特色幼儿教育、互动网站等不同形式提供覆盖0-14岁整个婴幼儿乃至少儿阶段的教育服务。

上市公司业务竞争主要集中在特色幼儿教育,尤以少儿英语培训较多,新东方针对4-14岁儿童的泡泡少儿英语占有最大市场。(根据财报显示:泡泡少儿教育2011财年营收同比增长49%,达到7700万美元,学生数增长29%;POP在新东方整体营收中的比例也从2010财年的12.7%提高到2011财年的13.4%。但值得注意的是新东方少儿英语和泡泡少儿英语的毛利率分别为53%和55%,略低于新东方整体业务60.1%的毛利率水平。)

幼儿园业务模式上,由于我国早年幼儿园主要以公办为主,城市化进程和户籍制度使得城市中出现很大程度上的入园难问题。2007年新东方在北京和南京兴建两所幼儿园,但最近四年没有任何扩张趋势;而在今年4月被剥离了电子产品业务的诺亚舟则通过并购,在珠江和长江地区拥有约22所幼儿园资产。2011年公司斥资1.024亿人民币收购在上海拥有16所幼儿园的渊博教育;2010年以1.26亿人民币并购的文泰教育旗下有6所幼儿园,4所学校(包括1所小学,4所中学);加之2009年并购的小新星少儿英语培训,可见其有在少儿教育领域发力的趋势。

对于幼儿园模式的盈利预测,诺亚舟CFO表示幼儿园收费地域性差别大,高的可达到3000元/月,低的可能在600-700元一个月。如果新开办幼儿园,根据其规模,单体投入可在70万-200万之间。新园一般在2年左右达到满园状态,经营好的1年半左右可以实现盈利。

鉴于教育行业的特点,企业目前运作的幼儿网站主要是教育资讯类,即以向幼儿家长提供育儿知识、亲子教育、趣味游戏、入园指导、幼升小等教育相关资讯为主。这些资讯主要是通过免费浏览、互动方式提供给幼儿家长。除少量页面广告收入外,暂时无法为企业带来直接相关盈利,主要还是为便利招生、宣传品牌和获取用户信息服务,目前多处于“聚拢人气”阶段。

趋势:

企业选择切入幼儿教育新项目时,会结合自身现有优势进行。学而思在2007年开始涉足学前教育,2011年起推出学前教育品牌“摩比思维馆”,主要定位数学思维的训练,这与其在小班奥赛项目上的优势不无联系;基于留学和语言业务上的优势及目前市场上留学低龄化的趋势,2011年11月,新东方宣布与麦格希集团共同创立“迈格森国际教育”,进军中国4-17岁青少年高端教育培训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新东方、学而思这两大刚刚起步的幼儿教育都是与麦格希(McGrawHill)集团合作进行的。

表5 幼儿教育机构对比

2、中小学课辅

中小学课后辅导市场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是中国教育体系衍生出来的一个产业。初期很少有专门的公司运营这项业务,主要是由兼职老师、大学生等提供家教服务组成的。而最早开始耕耘这片市场的学大、学而思等也都是由创始人做家教开始的。学大2004年起从单纯的家教中介向课外辅导机构转型,学而思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从创始人的家教辅导班小作坊开始向正规化经营转型,此外较早介入该行业的还有巨人教育等。这批公司在新东方享受着留学相关培训的红利时,开辟出了中国教育培训的另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而新东方从2008年起提出优能中学计划,开始发力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安博教育于2008年通过并购的方式杀入这块市场。

在中国教育培训这块大“蛋糕”里,中小学课后辅导是最被看好的领域之一,有增长空间大、发展快、竞争激烈、市场分散、周期变化不敏感、区域差异明显等特点。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中,学大、学而思、新东方和安博在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中营收较大。2010年这四家公司在中小学业务上的营收均为1亿美元左右,营收上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

表6 中小学课外辅导四大培训机构营收和教学点(imeigu.com)

四家公司也有各自的特色,学大和学而思专注于中小学课外辅导业务,这两家公司也较早进入这个市场。其中,学大开辟了中小学1对1个性化辅导市场,2007年以后在全国各地迅猛扩张。学大2007年接到风投后用激进的扩张策略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在全国范围内广铺教学网络,目前是这个市场上在全国范围内教学点最多(256个)、覆盖城市最广(61个)的培训机构。而现在学大面临着在实现疯狂增长之后的品牌建设、教学网络运营效率、利润率等问题。学而思是在北京依靠奥数起家,和学大的1对1补差有很大的不同。学而思开始抓住的是“培优”,用精英教育的理念、过硬的教学质量和优异的办学成绩在北京赢得了极佳的口碑。学而思精耕北京,但是它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出北京向全国扩张。

新东方和安博教育是这个领域的后来者,但是进军该领域后猛发力。新东方利用此前在全国范围的资源、网络以及管理体系的优势,迅速杀入这块领域。优能中学+泡泡少儿英语已经成为新东方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且未来将为新东方的增长做出更多贡献。安博教育则是通过收购介入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相对学大、学而思,安博起步晚,也无新东方在英语培训时积累的优势。安博采取的策略是大举收购全国各区域有竞争力的地方培训公司,然后进行整合。该公司也是最先意识到区域性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价值的公司,同时安博还收购了5家中小学,使其基础教育业务链更加完善。但是安博的并购策略目前也饱受争议,能否成功整合消化有待观察。

总结:这几年,中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市场成长非常迅速。一方面该市场目前仍然极其分散,竞争也异常激烈;另一方面该市场未来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目前已经上市的学大、学而思、新东方和安博教育谁将笑到最后尚未定论,各家公司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策略,也都有机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或许会出现进一步的整合。目前众多市场分析数据显示这块市场将是上千亿的大蛋糕,这足可以支撑起市值更高的公司,此外也会培育出更多新的上市公司。

3、留学培训

我们研究分析的留学市场是指,机构围绕着学生在出国留学的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学习阶段、后期学成阶段的各种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产品与服务。据观察,国内机构的竞争焦点集中在前期准备阶段的海外考试辅导和留学咨询服务上,对于中期学习阶段和后期学成阶段的相关服务目前几乎无人问津。新东方和环球天下是以美英托福、雅思两大出国考试起家的中国培训教育业领头羊,发展至今业务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留学业务依然是他们最主要的营收来源。

在海外考试辅导方面,新东方和环球天下依然占据第一名、第二名的市场领先地位,其余传统英语培训机构只分得其中一小杯羹。新东方在今年的6、7、8三个月里,海外考试辅导业务 的学员同比增长19%至10.78万人,毛收入同比增长48%至9200万美元。但随着留学中介集约化发展,越来越多留学中介机构通过整合产业链来加强海外考试辅导业务,也力图争抢占一些市场份额。尽管留学中介机构来势汹汹,新东方和环球天下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的优势给他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留学咨询服务方面,全国范围内具备留学中介资质的机构共有419家(截至2011年9月5日)。在众多机构当中,金吉列、启德、澳际等老牌中介代理机构位居第一阵营。新东方旗下的前途出国留学咨询业务在2012财年第一季度中实现的毛收入是1340万美元,同比增长110%,但占当季集团总净营收的比例大约只有5%。环球天下旗下的五湖中视也是个留学中介机构,尽管他们在营收方面没有做过具体的披露,但五湖中视不是环球天下最核心的业务。

弘成教育和学而思是留学领域的新进入者,目前没有看到他们取得很好的成绩。

4、独立学院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国教育类企业中,安博教育和双威教育旗下均拥有独立学院资产。双威教育拥有三所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FTBC)、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LJC)和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HIUBC)。安博于2009年收购两家独立学院,分别为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和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安博的独立学院主要目的在于支持其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研发,而双威来自于大学业务的营收在2009年已超过传统在线培训服务业务,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表7 独立学院对比

表8 双威教育最近三年营收对比(imeigu.com)

营收:根据安博和双威2011 年前三季度报告显示,安博12000 名学生实现营收2539 万美元,双威32000 名学生实现营收4770 万美元。可见独立学院营收增长主要与学生人数相关,根据安博披露学生每年材费用在16000——30000 元人民币不等。

特点:独立学院通过中国的高考来录取学生,有录取成本低、生源流失率低、现金流稳定的优势。安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其收购独立学院主要是为了服务职业教育,未来不会进行扩张;近期双威的收购不断被国外做空机构质疑,究其根源在于前期高额的收购成本(双威教育2008年涉外商贸学院收购成本4.8亿人民币;2009年漓江学院收购成本3.65亿人民币;2010年商贸学院收购成本4.5亿人民币)及收入形式较为单一,也制约着这一模式的发展,其学费变动受制于国家政策,随着高考人数的逐年减少,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的招募工作将是独立学院的一大考验。

5、职业教育

与课外辅导的雏形是家教相比,职业教育的雏形更类似师徒的帮带制。与早期职业教育主要面向低学历、技工类需求不同的是,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以及职场竞争加剧,职业教育市场开始向高学历、高收入人群转移。目前上市公司运营职业教育主要有两个模式:一是应对求职需要的技能培养,主要是安博的实训基地和IT职业教育模式为代表;另一类是应对职业发展的资格认证,当然企业中还有一小部分业务是针对在职人员学历提升及企业

对员工职业培训。

表9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营收占比示意图(imeigu.com)

企业介绍:安博教育从1999年的大学扩招中看到了未来大学生就业市场,2000年成立后以升学和就业为两个主要方向,职业教育领域主要运营大学生技能提升课程和实训基地项目。正保远程从2000年成立开始,专注远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目前在会计、医学培训市场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度。2003年环球天下集团成立环球网校,以7大类近百个考试项目的网络辅导课程形式为学员提供在线课程。

1、安博业务主要在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2010年以前两部分规模相对均等,后期进行了一些收购,基础教育比重逐渐提高。上市以后企业加大了职业教育投入,公司目标是实现两部分业务五五分账。

2、正保教育从2000年创立开始主要做中华会计网校,2003年开始做法律,2004年延伸至考研,2005年拓展到医学、自考等诸多领域。目前正保已拥有跨15个不同行业的17家网站,年营收逾3000万美元。需要注意的是,在正保远程教育,的会计培训业务学员占总注册学员的80%,是该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总结: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性要求高,与热门职业重合度高的特点。职业教育往往难以打造类似中小学的全科教学,相反容易形成专业化职业教育品牌,如IT教育的安博、北大青鸟、达内;会计品牌如中华会计网校、北大东奥;法律品牌如万国教育等。这些品牌的形成首要是社会对于细分领域的认可及大量人才缺口,另外也要求培训机构在所在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化优势。

表10 正保远程教育近五年财务示意图(imeigu.com)

再者,职业教育无明显周期性,学员延续性差。职业教育主要面向求职和提升,无明显季节性差异,各项职业考试在全年内分布较为平均,企业招聘也无显著季节性特点。但是与中小学最大的区别是,职业教育学员在考试通过或者顺利入职后,往往很难继续接受培训。学员虽然会在周边进行一定范围内的宣传推介,但是自身有规律延续学习的比率不高。目前企业资格考试类教育企业多以线上网络教学模式为主,主要辅导科目集中在会计、医学、司法、建筑工程几类考试科目多、证书含金量大、标准化趋势强的领域内。

6、网络教育

在这11家上市企业中,除了诺亚舟以外,其余10家均有开展网络教育业务,并且覆盖了育儿教育、升学考试辅导、语言培训、网络高等教育、职业认证培训、企业E-learning和网络教育服务等领域。根据公开财务数据,以上10家企业2010年网络教育业务的营收超过了1.5729亿美元。

总的来说,网络教育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中小学在线辅导市场开发难度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生平时的课业负担已经十分繁重,互联网对其而言更像是聊天、玩游戏、看动画片的娱乐工具,孩子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视频上,因此大多数父母更加偏向让孩子参加线下一对一辅导或班组模式课外辅导。除了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外,大多在校寄宿的学生没有配备电脑也是阻碍这个市场发展的客观原因之一。目前,大多中小学在线学习网站采取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线上线下同时招生;另一方面,利用网站帮助企业推广品牌、积累用户。

表11 在美上市中国教育企业网络教育业务2010年营收情况(imeigu.com)

(2)学历教育及职业认证培训的应用最为广泛。2010年弘成教育、双威教育、中国教育集团、正保远程教育和环球天下的网络教育净营收分别为$5056万、$3150万、$2850万、$2398万和$670万,分别占公司总营收的85.8%、40.0%、61.6%、69.0%和12.8%。这五家教育上市公司的网络教育业务主要集中于学历教育和职业认证培训,其目标群体是处于择业、就业或深造阶段的成年人,帮助他们通过考试获取相关的学历或职业认证。学历教育和职业认证培训之所以成为网络教育主流应用领域,原因在于,学员自身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强,考证拿学历的压力较大,远程教育满足能够学员灵活安排工作与学习的需求。除了学员特点以外,国家的政策支持也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网络教育缺乏创新型盈利模式。网络教育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除了课堂环境和教学服务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之外,其盈利模式基本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复制上。无论是当前营收最高的学历教育还是市场空间最大的中小学课后辅导,都是直接将线下的教学互动进行数字化处理,满足了学生自主安排、节约时间的远程学习需求。但这种初级的“人机对话型”网络教育仅靠销售学习卡和参考书获取营收,盈利模式过于单一。

表12 在美上市中国教育培训企业网络教育业务开展情况(imeigu.com整理)

四、野心值:三大行业未来看涨

未来看好三大领域:

1、K-12:中小学+幼儿教育

2、职业教育

3、网络教育

K-

12、幼儿园和中小学,未来还会有很大的空间。中小学、中考高考是任何中国学生必须经历的,市场前景广阔。2011年全中国有1.7亿在校的中小学生,意味着这些人有可能都成为其用户,所以空间还是这一块最大。这个行业很分散,难以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在英语方面,新东方托福雅思都做得不错,但是中小学这一块还没有一家能够一统天下。那些教学质量和口碑比较好的机构,比较容易获得用户认可,未来成长空间会更大一些。

职业教育也还不错。现在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企业招人反而有问题。因为学校的教育和企业没有直接挂钩,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这一领域空间很大。在11家上市公司里面做这个业务的还比较少,做就业培训的只有安博一家,其他上市公司都没有做这一块。以前北大青鸟更多的是面对高考落榜生,现在转型面对大学生,也被看好。职业教育未来可能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网络教育的时间局限性不大,互动性差,要求大家主动学习的能力强。比如成人没有大量的集中学习时间,需要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当他学习的时候,他的主动性、自觉性就会强很多。网络教育和职业教育本身有天然的结合。很多人都在探讨网络教育的模式问题,一旦它有一个很好的模式,或者当创造出一个非常合适的契机的话,这一领域将能够形成一个很好的结合,未来会有一个爆发性的增长。当有一天消费者能够像看微博一样地学习,能够像看电视热播剧一样去看一个课程,也能够像网上购物一样去为教育买单。这个行业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爆发性的增长。

网络这一块各大上市公司都非常重视。学而思耗资几百万美元请了一个咨询公司,想往这方面发展。而韩国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但是目前很多都只是尝试,目前没有说哪一种模式特别适合中国。让我们拭目以待。

未来有望上市的公司:

红黄蓝、东方爱婴——目前幼教领域没有上市公司,已上市的企业中除了新东方的满天星早教中心涉及部分早教业务外,还无其他机构涉及,可以说是未来教育领域的一片“蓝海”。

万学教育——旗下海文考研和公务员考试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又有已经投资过多家上市公司的红杉资本入资。

达内教育——在职业培训领域,高盛于今年9月份宣布2000万美金注资达内IT培训集团,这同时标志着企业第三轮融资的结束。

广州卓越教育培训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华南地区中小学课外教育机构。2007年10月,卓越教育获得达鑫投资的首轮融资。2011年,获得来自红杉资本逾千万美元的二次融资,进一步增强其在华南地区的影响力。学校开设了包括中小学课外辅导学校、一对一个性化辅导中心、学习前线精品小班、高四学校、初四学校在内的教学中心共计80多家,遍布广州、上海、成都、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目前每年就读学生超过26万人次,拥有超过3000名教师。

龙文学校——北京个性化辅导机构之一。学校以“个性化教学”为特色,从事为幼儿、青少年、成人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训和全日制教育,内容涉及出国留学、图书出版等多个领域。截至2011年2月,龙文学校在全国已经拥有500多家分校,北京龙文总部已设立150余家教学区,并在上海、成都、天津、广州、南京、杭州等41个城市设有教学点。

巨人教育——创建于1994 年7 月18 日,是综合教育集团机构之一,涉及的领域有教育培训、全日制教育、出版、加盟等。巨人教育学习科目种类繁多,培训内容覆盖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领域,在幼小衔接、小学辅导、小升初指导、中考、个性化辅导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巨人教育总部设在北京,在上海、武汉、南昌、西安、郑州、南宁、汕头、海口、贵阳、石家庄、黄石等城市均设有教学点。

表13 2006-2009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私募融资概况(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或有遗漏)

五、成长性:教育资本化

从上市时间来看,新东方作为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龙头企业,于2006年9月7日登陆纽交所,成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东方赴美上市开启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资本先河,给中国教育行业带来的资本连锁效应是比较明显的,证明了像中国教育培训这样的领域作为一个公司运作是可行的,可以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而且是受到华尔街认可的。

2004年投资新东方的老虎基金在新东方上市以后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接下来的几年,这种财富效应促使风投(VC)和私募(PE)开始涌入中国教育培训市场。2006年9月到2009年,中国教育培训界已经公开的就有不少于20起私募融资,资本的追逐对这个行业的高速增长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还有ATA、诺亚舟、弘成教育、正保远程4家教育公司IPO,有双威教育和中国教育集团借壳上市,这些上市的教育公司集中在远程教育和教育产品类公司。

2010年则是中国教育培训公司赴美上市的一个高潮期,8月到11月,先后有安博教育、环球天下、学而思、学大IPO赴美上市。其中,安博、学而思、学大在上市初期均近10亿美元。教

育培训的财富故事继新东方之后再度上演。

此外,接下来教育行业有可能上市的公司还有:巨人教育、卓越教育、万学教育、中公、华图、聚成培训等。根据相关报道,中公、华图、聚成有可能在A股上市,如果教育培训公司成功登陆国内股市,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将会吸引资本更多的关注。PART 3:红黑榜——服务体验实录

从2011年9月开始,搜狐教育频道、搜狐出国频道、搜狐商学院频道特派400名校园通讯员,在全国一线城市亲身体验出国留学、外语培训、课外辅导等七大领域教育培训机构的服务现状,客观记录真实感受。通讯员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评判出每家机构的“红”与“黑”,评判维度包括顾问专业度、接待态度、培训质量、性价比、机构交通便利性、培训环境等因素。

通讯员三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结果如下:留学领域有15家公司登上红榜,8家登上黑榜;外语领域11家登上红榜,3家登上黑榜;小语种领域4家登上红榜,3家登上黑榜;移民领域14家登上红榜,5家登上黑榜;职业培训领域8家登上红榜,4家登上黑榜。

从通讯员的反馈中不难看出,红榜公司普遍呈现出接待规范、服务周到、咨询顾问具亲和力、专业知识丰富、量身制定培训计划、环境舒适等特点;黑榜公司则存在顾问态度傲慢或冷淡、业务员强行拉客、专业素质欠缺等情况。

红榜

服务周到,温馨亲和

在通讯员给出的众多红榜理由中,顾问老师热情周到的服务和真诚温馨的态度屡屡被提及,甚至超过了对专业度的要求。消费者因优质的服务态度对机构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瞬间被“秒杀”。

环球雅思的顾问老师非常有亲和力,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向通讯员介绍了有关留学的各项事宜,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会细心关注。中侨伟业移民的前台在通讯员等待期间,送上温水和糖果,顾问老师语气亲和,耐心介绍所有内容,解答也全面详细。

专业全面,量身打造

利用业余时间培训充电之所以成为一种潮流,正是因为培训机构能够系统而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最专业的知识内容,同时针对消费者的个人情况制定最合适的专属计划。这种“因材施教”的模式备受消费者青睐。

启德留学的顾问老师很有耐心,为通讯员全面介绍了出国留学的办理方式和需要准备的手续,并给出针对性建议。澳际雅思总部的顾问老师,真诚为通讯员考虑,所做建议以适合个人为考量,不会为了自身盈利而推荐其他不实用的课程。学美留学的顾问言谈中透露着一种自信,这份底气源于其15年来丰富的成功经验,通讯员对机构的信任度也因此倍增。

环境舒适,氛围浓厚

舒适的咨询和学习环境也是众多通讯员非常看重的因素,宾至如归的舒适感和专业浓厚的学习氛围成为不少机构登上红榜的理由。

美加百利留学服务的咨询室为独立房间,安静整洁,桌上摆放着饮料供人自取,还有一台显示器用于课程展示。咨询顾问结合通讯员的个人情况,直观详细地介绍了相应的留学信息和注意事项。诚信国际英语以追求教学品质为目标,全部采取小班教学,中教和外教结合上课,并通过模拟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场景进行情景教学,学习氛围非常浓厚。黑榜

态度冷淡,服务恶劣

对于服务业来说,好的态度是成功的开始,冷淡、恶劣的服务态度会把机构其他方面的优势全数抹杀。

位于北京国贸附近的剑xxx英语,顾问老师对通讯员态度敷衍,大概五分钟就结束了咨询过程,屁股还没坐热就把通讯员打发走了。啄xx教育,顾问态度不热情,不会主动介绍相关信息,直到通讯员提到中介费态度才稍微转好。位于广州商业区的某家雅思培训机构,顾问态度傲慢,整个咨询过程中基本对着电脑,与通讯员缺乏视线交流,问题回答也非常简短,态度敷衍较为恶劣。

推销拉人,强行拉客

市场内的激烈竞争迫使不少机构派出推销员强行拉客,这种过分的推销行为很容易引起消

费者反感,影响机构形象。

位于北京建外SOHO一楼的澳xxx留学机构,有专门的业务员负责截客,为了完成拉人任务,要求通讯员填写姓名和联系方式,这种行为影响消费者心情,有损机构的形象。中关村南大街数码大厦里的一家职业教育机构,顾问语速很快,不顾通讯员个人情况,介绍过多通讯员并不关心的信息,比起顾问更像是推销员,而且专业性不足,对课程费用、时间和地点等基本信息都不熟悉。

专业不足,索取押金

专业资质是教育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在行业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忽略了对专业性的建设。

位于北京建外SOHO的美x留学环境拘谨冷清,给人一种皮囊公司的感觉,专业性受到严重质疑。一番咨询下来,通讯员得到的实用信息极为有限。位于同区的和x留学机构,顾问名片上的名字手写而成,通讯员咨询内容的宣传册也已经用完,没有及时补充,专业性欠缺。

另外,北京新中关大厦的一家日语培训机构,居然以预留优惠团训名额的名义要求通讯员交纳50元押金,忽悠成分明显。通讯员原本对该机构环境、态度等印象很不错,却不得不因此重新考虑。

红黑榜总结:

随着各色培训班数量的不断增加,一些作坊式培训班的办学资质受到多方质疑。一些过去被认为实力雄厚的外资培训机构,也开始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此次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机构的总部或某些分部服务质量一流,个别分部却存在严重的服务缺陷。因此,机构在加速扩张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分部机构的管理,避免影响整体形象。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篇2

中国规模化的毛皮动物养殖业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其发展一方面有助于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 促进了野外生态的平衡, 另一方面则有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决了农业生产条件匮乏的农村人口的生计和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历来认为毛皮动物养殖业是其大力扶持的动物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为保证此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多年来, 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 在规范行业的同时, 借鉴国际通用的标准, 有力地保证了毛皮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动物福利问题。2005年, 作为中国毛皮产业的主管部门之一, 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毛皮用野生动物 (兽类) 驯养繁育利用技术暂行规定》, 其中明确了毛皮动物养殖场的选址、笼舍、卫生防疫、饲养管理、取皮、运输等动物福利方面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整个动物驯养繁育利用产业。在对中国毛皮行业广泛调研之后, 2009年10月, 国家林业局又发布了《中国毛皮动物繁育利用及管理》报告, 对中国毛皮行业 (特别是毛皮养殖业) 的现状做出了真实负责任的报告。该报告明确阐明: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中国毛皮养殖业对于保护其野外毛皮动物资源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一直, 并将继续重视毛皮养殖产业的动物福利问题, 以保证产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

欲了解该报告中英文版本的具体内容可登陆中国国家林业局网站 (http://www.forestry.gov.cn/portal/main/s/58/content-339254.html) 及中国皮革协会网站 (http://www.china-leather.com/eng/show.php?itemid=4472) 。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篇3

2015年4月20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教育蓝皮书》指出,卫生习惯不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仍是中国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的两大隐忧。

调查覆盖中国东中西部20个省份,抽样为每个省份省会城市1至2所小学,每个省份1至2个贫困县,每个贫困县至少1所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或教学点。此次调查共调研88所小学,对这88所小学校长、56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学龄儿童的调查对象是在校6至14岁的小学生。

调查的结论称,“卫生习惯不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仍是贫困地区学龄儿童身体健康的两大隐忧”。调查数据显示,“在营养搭配方面,贫困县近两成小学生每周只能吃到一次肉,还有一成的学生几乎很长时间才能吃到一次肉,且学生能吃到的食物结构单一,这是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原因。”

对比省会城市小学、贫困县乡镇中心小学、村小或教学点这三类学校的调查,报告发现,贫困县村小或教学点能为学生提供的食宿、医疗、卫生、安全等生活设施相当匮乏。

报告指出:“最让人担忧的是,贫困县村小或教学点中,有超过95%的学校没有医务室,专职校医比例为零,兼职校医的比例也仅为20%。”

《中国教育蓝皮书》呼吁,改善贫困地区低龄寄宿儿童的在校生活条件是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促进向农村小规模学校倾斜的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地落实,提升软性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以真正地实现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平等享有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篇4

中国家政服务业现状白皮书

2013-05-14 13:53:55 来源: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 作者:商贸服务管理处 浏览次数:337 前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不断加大。在我国大中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意的家政服务。发展家政服务业,对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对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是解决妇女就业问题,也具有积极作用。目前在城市中,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并通过发展扩大就业,已具备相应条件。

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家政服务人员的供方市场是源源不断的。目前,我国城镇有下岗职工650万人,失业人员570万人,加上每年新增长劳动力800万人,还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4亿人,形成我国就业工作的巨大压力。但经济发展所能容纳的就业机会则很有限,以经济增长速度为8%计算,每年可新增就业机会700万个,因此,大批劳动者急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看,城市服务业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就业新领域。农业的调整带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促使一部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而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只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6%,与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40%、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尚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从另一方面来看,就是吸收就业的潜力。劳动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需求的调查,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家庭占到40%,以此推算,四个城市约有115万个家庭可以提供200万个就业岗位(目前尚有空缺100万个)。再推算全国32个特大城市和43个大城市,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

从家政服务的需求来看,在城市中,可以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就业大市场。中国社会正在步入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可以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政服务的需求。我国超过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1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两者之和为35%,按城乡人口3:7的比例计算,城市的老人和儿童有1.2亿人,他们首先是需要得到社会、家庭或他人照顾的群体,这其中,隐含着对家政服务的巨大需求,同时不少现代的家庭已经具备接受社会提供家政服务的能力和条件。在上述四城市调查中,家政服务占全部社区服务需求的30%以上,也就是说,在社区1500万个可能的就业机会中,有500多万个家政服务的岗位。另据我们对九个城市家政服务的调查数据显示,沈阳市对家政服务员的需求量为9.6万人,目前还有4万个空缺;武汉市需求量10万人,尚有9万个空缺;南京市需求量36万人,目前有24万个空缺;天津市的需求量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这些数据均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的实际需求。

由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产生于家庭的消费,因此,它可以在经济增长所容纳的就业岗位之外,再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同时,它的发展,还具有拉动有效需求,刺激消费的作用。因此,家政服务可以看作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开发就业岗位的主要增长点。

为促进家政服务领域就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南京、厦门、南昌、青岛、武汉等九个城市,对发展家政服务业扩大就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推动这方面工作的意见。

一、家政服务业现状

(一)人员基本状况

九城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共23.96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占总数的56.1%(下岗人员63.7%、退休人员36.3%);农村富余劳动力占43.9%。此抽样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在全国具有一定代表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构成:性别比例--男性占14.9%,女性占85.1%。年龄--一般在18-55岁之间,其中,全日制为18-25岁;小时工为30-45岁;其他类型家政服务人员为30-55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下占83.9%;大专以上占16.1%。上岗前接受过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的占30%。

家政服务的项目:主要有操持家务、照料老人、看护婴幼儿、看护病人、护理孕妇与产妇、制作家庭餐、家务管理、家庭教育、家庭休闲娱乐等。

家政服务的用工形式:分为全日工、半日工、小时工等,也有以完成一项服务任务为计费单位的形式。全日制工作的家政服务员主要来自农村,小时工和其他类型家政服务人员多来自城市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退休人员,也有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

工资水平:小时工一般在每小时5元上下浮动;全日工和半日工的工资,按地区经济水平和提供的服务不等,一般在300-500元之间,涉外服务工资较高,有的月收入超过千元。

(二)中介机构有关情况

目前,从事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的机构分为劳动保障部门开办和社会(非劳动保障部门)开办两种。劳动保障部门开办,主要是由省、市、县、区四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承担。社会开办的形式较多,主要是社会团体开办,企业自办,集体和个人开办等多种形式。

1、劳动保障部门开展的家政服务

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在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专门的家政服务窗口,进行家政服务业务介绍,成交后由供求双方签订劳务合同;二是建立专门的公益性家政服务中介机构,对下岗职工实行免费培训,免费介绍工作;三是直接指导社会开办的以下岗职工为主要介绍对象的中介机构,劳动保障部门主要提供相关政策指导和、培训资金的支持等。

2、企业办的家政服务机构

主要是安置本企业下岗职工,其服务既面向企业,又面向社会。这种机构一般为经营实体,既搞家政服务的中介,又兼有组织、管理下岗职工的功能。企业办家政服务机构的特点:一是将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帮助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并负责为其交纳社会保险金,这样,没有把职工直接推向社会,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二是由于介绍对象是本企业职工,知根知底,便于管理,用户也放心;三是通过家政服务的渠道,推销企业的产品,获得安置下岗职工和产品促销双丰收。

3、街道、居委会开办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

街道、居委会作为基层组织,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直接联系,能准确了解居民的需求,能较好掌握家政服务员的工作状况,还能结合社区管理进行家政用工介绍,具有方便居民家庭,服务可靠、信誉度一般的特点。

4、社会团体和民营、个体开办家政服务机构

主要形式是成立家政服务公司。规模较大的家政服务公司在管理上一般比较正规,有严格的服务规范、工作标准和收费标准,能够较好地按照市场的需求开展各项服务业务,并注意跟进服务。为了提高服务信誉,有些机构还对服务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一般做法是,招收和组织家政服务人员,并与其签订聘用协议;按用户要求派出工作,并由公司与客户签订用人协议。用户将服务费用支付给公司,公司将工资付给服务员。

(三)技能培训有关情况

目前,劳动保障部门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劳动保障部门所属职业培训学校、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家政服务公司直接开设各种家政服务培训班,开展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二是指导再就业培训基地和其他部门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家政服务培训。以上两种形式的培训,招收的对象都是企业下岗职工。凡是下岗职工培训率和就业率达到劳动保障部门要求的,都可得到部分再就业培训经费的支持;凡使用劳动保障部门指定教材进行培训并经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合格的,均可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社会上其他方面开展的家政服务培训。一部分是由社会力量开办的,以收取学员的培训费支持,培训的对象来源不限;一部分是由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自筹资金开办的,培训对象以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为主,也包括社会上其他人员。

目前,家政服务培训方法主要是由教师面授职业知识、指导实际操作,有些地区还运用了电化教育手段,开展了专门电视讲座。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礼仪礼节、采买记账、居室保洁、家电使用、菜肴加工、烹调技术、服装洗烫、老幼看护、孕产护理、儿童启蒙等。培训课程的设置,通常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设定,培训时间多以短期培训为主,最短的一周,长的有三个月至半年不等。

二、各地开展家政服务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上海市从1995年就将家政服务作为再就业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规划和规范家政服务的发展,积极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建立了劳动、工商、民政、公安联合会议制度。原则上规定一个街道批准设立一个家政劳务介绍机构。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归口审批,发给中介许可证后,属营利性机构向工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非营利性机构向民政部门申办社区服务证。各部门分工合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中介行为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企业管理;民政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形成各有侧重、互补协作的格局。上海市还在街道成立公益性服务社,组织就业条件差,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会公益劳动,其每月收入除服务收费外,由市里出资给予低收入者部分补贴,区县政府给予一定支持。社会保险关系方面,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险费由原企业缴纳或双方分担,失业人员中的特困人员,由政府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

大连市为广开再就业渠道,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积极从事社区家政服务业,在56个街道劳动管理服务站各配2人负责开发社区家政服务岗位,并由市政府拨款扶持。今年3月,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在49个街道建立了以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主的劳动就业互助组织,统一名称为“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实行严格的家政服务员上岗程序,要求先培训、先体检,后上岗;由中心指导家政服务员和用户双方签订统一格式的劳务协议;并对家政服务员实行跟进服务。目前已吸收1600名下岗、失业人员。大连市为这种组织制定了减免税和免征行政性收费等优惠政策。当出现家政服务的纠纷时,由市劳动保障局负责调解或仲裁。

沈阳市政府将原居委会改组为社区服务委员会,编制中专门设立了1名劳动保障干事,负责家政服务工作管理。市劳动保障局于1998年成立市再就业劳务中心,吸收300名下岗职工为会员,组织家政服务队,承担社区家政服务,承包市政府工程和物业管理项目。由于信誉度较高,管理规范,员工工作安心踏实。为加强对家政服务中介机构的管理,沈阳市实行了证书审批和管理制度,并统一印制了社区家政服务协议书,提出家政服务收费指导价位;编写了家政服务教材,对下岗职工实行免费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70%以上。沈阳市社会家政劳动服务公司是经政府部门批准的民办家政服务组织,也被指定为再就业培训基地,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运作,现有员工3000多名。公司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制定10多种相关的就业培训管理制度。为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公司自办家政服务培训,研制考核题库,实行培训后上岗制。目前已向社会和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两万余次,安置下岗职工1.6万人次。

开封百帮家政服务公司隶属于开封龙亭区再就业服务中心,其职能集家政服务、职业介绍、婚姻介绍为一体。创立仅一年多,拥有网络用工单位2000余个,安排再就业15万余人次,直接帮助5000余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公司从挨门挨户发放宣传单起步,发展到应用电脑建立了求职、用工双向网络,并以“10元入网,终身服务”吸引下岗职工入网,通过电话将用人信息通知下岗职工,双方达成协议后,公司代表服务员与用户签订用工合同书。对派出去的人员,请用户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写出评语反馈公司,以便及时提供跟进服务。公司还实行“临时职工制”,规定凡进入求职网的人员即成为公司临时职工,并通过内部规章对其提出要求,对3次被客户投诉违规并经核实者,予以除名。公司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依据合同调解纠纷。免费培训求职者,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提高收入水平。公司还向社会发行“百帮卡”,以此扩展服务对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烟台巾帼乐帮家政服务公司和南京江海家政公司均是国有企业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创办的家政服务公司。巾帼乐帮家政服务公司隶属于烟台婴儿乐集团,是集职业介绍和员工管理为一体的家政服务实体,公司吸纳了婴儿乐集团66名下岗职工,为其保留劳动关系并负责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面向社会,恪守“优质服务、用户至上”和“9+1=0”原则(即员工一个月内工作有9件用户满意,1件投诉,当月成绩为0)。由于管理规范,其开展的“月子保姆”、“家庭烹调”、“计时保洁”等14项家政服务项目,业务供不应求,受到用户和社会的好评。南京江海家政公司隶属于南京江海集团,公司成立伊始就把实行岗前培训,提高家政服务员素质作为开拓市场的基础,很快赢得了“要家政,找江海”的市场信誉,为了进一步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公司在市技术监督局的协助下,制定了“江海家政”企业标准体系,在全公司推行全面服务质量管理,目前已发布了20个家政服务员的质量规范和管理标准。如在安全保证标准中,规定了对用户进行安全投保,对家政服务员严格录用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双方的信任程度,创立“江海家政”的服务品牌。

南京市为转变供求双方对家政服务就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加强宣传,与10 多家新闻媒体策划报导120多篇家政服务宣传文章,与省、市电视台联合录制了家政服务专题片,在电视节目黄金时间反复播出,通过典型事例宣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为家政服务发展营造了较好的社会氛围。

吉林省支持各类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家政服务业务培训,确定长春市妇联开办的培训中心为再就业培训基地,参与并指导其开展家政服务员业务培训。省妇联还与省劳动保障厅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巾帼社区服务工程”文件,建立社区服务骨干队伍,面向家政服务业,实行企业化经营,加强对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积极推行家政服务员持证上岗制度。

浙江宁波美乐门社区服务公司的做法,目前在家政业界应该值得推广与普及。这家成立于98年的市场化服务公司,从入市起便高起点管理,对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化专业培训,改变了当前国内家政市场单纯以介绍为主的经营局面。

该公司现有全职专业服务人员达500多人,基本实现人员月薪制,使服务人员无后顾之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管理功能,人员服务职业化已初具雏形。

中国家庭服务定协会副秘书长、美乐门社区服务公司总经理称,要做好、做强社区家政服务业,专业化管理与服务人员培训工作必须相得益彰,两条腿走路,缺一不可!只有对服务人员实行全面管理,才能有一个完美的管理机制,并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品牌。中国服务业的涉后关键是服务企业没有从根本上去发掘家庭的实际需求,消费者到底不什么样的问题不解决,服务业提高市场份额是一句空话。

但是,服务企业的自身发展如果有了一个急骤膨胀的市场,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呢?我看情况并不那么简单。就服务人员而言,每天要处理客户家庭的大量工作量,其人为造成的失手或过失,应该是正常的。但我们的客户—市场的主体是否认同于这种倾向?所以服务企业还有一个十分行重要的后续保障体系的问题,你不解决就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回避或逃避,企业将失去承担社会责任的道义,自我承担责任,企业又没有实力。怎么办?保险!为客户家庭财产保险!为服务人员保险!为第三者保险!

解决了保险,服务企业还要建立一个企业文化的问题。大家知道,现阶段服务人员从整体上看,其素质、心理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提高难度大;严格的管理仅仅来自于强制的,冷冰冰的。服务人员容易产生抗拒与逆反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带到整个为客户的服务当中。因此推行企业的内部客户制度与服务人员的外部客户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对服务员的人情化关怀与家庭困难帮助来感化,突出公司管理在制度上与人文关怀相配套。

总之,探索中的中国家庭服务业,做强是头等大事;品牌只来自于服务企业的卓越品质。

宁波美乐门社区家政的做法,确实有一些独到的见地,需要好好进行总结。

三、目前家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旧观念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家政服务业作为从传统“保姆”发展起来的新行业,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从事家政服务行业,受“侍候人”、“低人一等”等旧观念的影响,被社会上一些人看不起,没有得到用人家庭应有的尊重,也使一些劳动者,特别是下岗职工感到自卑,不愿去从事。

(二)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亟待提高,权益保障问题急需解决

不少家政服务员自身素质较低,有的原来接受文化教育少,有的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过培训,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事故;有的还在职业道德上出现问题,无法保证工作稳定。同时,一些人由于从事家政服务自身权益和个人安全无保障,社会保险没说法,后顾之忧较大。

(三)用人家庭的需求难以保证,家政服务的消费尚需引导

用户对家政服务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和质量满意,许多家庭实际上已有条件聘用家政服务员,但由于目前家政服务市场选择余地小,难以找到合适人选,又没有客观衡量标准和担保机制,故不得已放弃使用家政服务员。因没有合适人选而放弃,如社会能够提供较好的资源,则可以挖掘出更多需求。

(四)职业介绍不健全,影响家政服务发展

一些家政服务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乱收费,缺乏后续服务,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非法中介机构损害用户和服务人员权益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家政服务健康开展。

(五)培训不足急需解决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加上师资欠缺,家政服务的培训开展不足,培训质量不高。由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没有跟上,致使家政服务员质量良莠不分,用户对家政服务员提出的素质要求难以实现。由于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家政服务员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素质难以提高。

(六)权益保障机制急待健全

由于家政服务供求双方、家政服务公司与服务员和用人家庭的责权利不明确,有的服务协议不规范,有的不要求签订服务协议,导致双方权益保障没有依据,家政服务员与用人家庭发生纠纷争议难以处理。

由于家政服务员的社会保障和工作期间的伤害、致残、死亡等问题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致使供求双方均存在后顾之忧,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步履维艰。

此外,家政服务就业实体的发展需要加强引导规范和扶持帮助。有的地方已有优惠政策,但落实不够,需协调解决。

四、发展家政服务扩大就业的指导思想

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和满足用户需求为宗旨,以劳动保障相关政策和服务为导向,以社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一)把发展城市家政服务作为扩大社区就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当前就业岗位的增长点在第三产业,基础在社区,在社区就业的三个领域(社区管理服务,驻区单位服务,居民服务)中,居民服务是最重要的领域,家政服务是最有潜力的空间。要把发展家政服务作为扩大社区就业的切入点,树立向家政服务要岗位的思想,运用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挖掘家政服务业的巨大社会需求,将潜在的社会需求转变为实际的就业岗位。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运用到推动社区就业的其他领域之中。

(二)将满足社会需求与引导居民消费,提供社会化服务相结合

满足社会需求是家政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家政服务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潜在性与伸缩性,要靠有效的供给去带动。家政服务员诚实可靠度和服务质量越高,就越能将人们对家政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要。因此,要首先解决好资源供给质低量小的问题,同时,要引导人们转换消费观念,拓宽这一消费渠道。

(三)加强培训指导,中介管理和权益保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劳动保障部门在推动家政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的职能,在几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工作。加强对培训、鉴定的指导,以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对中介的规范管理,以提高服务的可靠性;加强对权益保障的维护,以增强家政服务业的稳定性。在此过程中,逐步推行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健全劳动合同,劳务协议制度。

(四)发动全社会共同推动家政服务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机构可开设专门的家政服务业务窗口。也可通过对社会上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和就业实体的政策引导和业务指导,规范其运作。还可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开展对家政服务的职业培训和业务介绍。

(五)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走上家政服务行业

劳动保障部门要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劳动者从事家政服务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通过制定国家职业标准,编写职业培训教材,实施考核鉴定和发证,规范和改进中介服务,提供劳动合同和劳务协议样本,指导签订劳动合同,引导跟进服务,制定社会保险和争议处理的办法,鼓励更多劳动者加入家政服务行业并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1、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家政服务业是再就业工程的延续,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鉴于家政服务业涉及劳动保障、民政、妇联、工会等多部门的业务,因此,要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在职能和业务分工上划清职责范围,找出工作的结合点,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及相应作用。劳动保障部门以社区就业工作为主攻目标,主动与有关部门搞好协调。

2、供求双方的关系

用户与服务员之间不存在人身占有或依附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自愿交换关系。用户支付工资接受服务,劳动者付出劳动接受工资。双方的责权利需建立在社会道德基础上,同时还需通过法律契约的形式加以明确,通过正常的争议处理机制来解决纠纷,以此来规范供求双方关系的健康发展。

3、公共职业介绍与其它家政服务中介机构的关系

劳动保障部门举办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可以开设专门的窗口,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但这项工作的开展,应更多地依靠社会各方面来进行。对社会上开办的专业家政服务公司和家政服务中介机构,重在政策指导和程序规范。一方面要严格执行职业介绍机构的开办审查和许可证制度,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这些机构积极开展家政服务培训和介绍工作;对劳动保障部门确定的家政服务试点单位,应视其安排下岗职工的数量和工作成绩,实行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

4、劳动业务与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工作的关系

劳动保障部门要依靠依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就业工作,支持街道、社区自办的家政服务中介组织,对其开展的家政服务培训要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对其涉及的劳动保障业务进行指导,并将具体政策和业务通过他们落实到基层。

五、推动家政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制发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

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已于2000年8月正式制发,内容包括职业概况,职业的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等,并将家政服务员职业等级定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相应于国家职业资格五级、四级、三级),按级别分列出相应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相关知识等。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是衡量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开展家政服务培训、考核命题和技能鉴定的依据。制发这项职业标准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家政服务人员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保障部《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已将家政服务员列入了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的职业范围,标准的实行对在家政服务员行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家政服务职业培训

对家政服务员开展职业培训,使他们掌握家政服务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和就业意识,是提高家政服务队伍素质,进而提高服务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使家政服务员顺利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条件。

家政服务培训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师资培训,对象是各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已经承担或准备承担有关家政服务专业课程的教师,通过培训,使他们具备组织家政服务培训的资格,掌握教学方法,进而对家政服务员开展规范化、专业化职业资格培训;二是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由具有家政服务培训资格的教师和其它专业学科的教师负责培训教学,培训后进行考核,使参加培训的人员通过培训考核,获得职业资格。

依据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的培训教材和教学大纲是开展培训的主要工具。家政服务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按此进行科学安排,并要很好地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变化、用户需要和从业者本人特点实施培训。在培训中,应把提高职业知识和操作能力作为核心内容,并相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课堂授课,场景实践,典型帮带,经验交流,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组合,使学员提高素质,达到家政服务上岗标准。

培训经费的筹措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财政应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要开拓包括有偿培训等其他经费渠道(详见附件4)。

(三)开展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资格鉴定考核是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和任职资格条件,通过鉴定考核,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家政服务员的资格鉴定考核,以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检查劳动者实际职业能力为目的,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务、统一证书”的办法进行。

凡是从事和愿意从事家政服务,年满18-60周岁的劳动者,都可根据职业标准中各等级的申报资格条件,自愿申请鉴定。他们经过一段学习和培训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在规定的场所,参加由鉴定机构组织的知识和技能两种考试,合格者,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持证上岗的依据。为了保证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水平的统一,要建立家政服务职业的国家题库,开发试题资源并编写配套复习资料。试题的编制要合理务实,充分反映实际工作中对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鉴定考核方式的采用要可行可靠,确保鉴定考核的可操作性,树立权威性;这两项工作要在充分试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劳动保障部将编制专门的国家题库管理软件配发各地。

(四)规范家政服务职业中介机构和就业实体的运作

家政服务职业中介机构和就业实体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中介服务型,即从事家政职业介绍服务,工作任务以提供劳务和培训信息,输送合适人选,提供职业指导为主。目前,劳动保障部门职业介绍机构多为此类型;后者是企业运营型,即从事专门的家政服务员的派遣,并进行经营和管理,工作任务以组织供给资源,收集用人信息,输送合适人选,提供短期培训,对所属员工进行劳动保障事务管理等,此类型多为社会团体、企业、民营机构开办的实体。

适应市场需要,一些地区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了专门的家政服务窗口,他们广泛收集用人信息,为家政服务求职人员和用人家庭、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中介服务;对有从事家政服务工作意愿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指导;为职业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定位信息,介绍家政培训学员。一些城市还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采集、发布家政服务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随着家政服务市场需求的加大,有些地区的劳动保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家政服务就业实体。按照家政服务运营操作模式,实行培训、就业、员工管理一体化运作。这种机构既可在职业介绍机构下挂靠开设,也可视需求单独设置。

从发展看,家政服务就业的主渠道应当依靠社会力量,包括社会团体、各种民办、个人办的以及社区组织兼办的。劳动保障部门更多的不是自己去直接操作,而是在劳动政策、劳务信息、就业培训业务等方面给予指导,对目前运作较好的家政服务就业实体给予重点扶持,形成以点带面,布局合理的家政服务经营载体网络。

各类家政服务中介机构和就业实体应按照家政服务供求双方的需要,遵循业务活动的客观规律,逐步完善运作机制,组织好供求信息的沟通和匹配,执行国家的就业准入、职业资格和劳动(劳务)合同(协议)的要求,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匹配效率和服务质量,开展跟进服务业务,真正形成一批信得过的“红娘”。

(五)保障家政服务供求双方合法权益

1、健全和完善供求双方的劳动关系

家政服务员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一般来讲,应当根据法律规章来确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包括劳动时间、劳动条件、服务质量、工资报酬、权益保障、争议处理等事项,并通过契约的形式来体现。即家政服务员应当与用户直接签订劳务协议,职业中介机构应该提供各种合同的样本,提供咨询指导和相关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家政服务公司是企业实体,所以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是由“三方两纸”形式实现的:一是家政服务公司按照劳动法的规定,与作为自己员工的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公司与劳动者的责权利;二是由家政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劳务合同,按照用户要求,派出家政服务员。如用户有意见,直接与公司交涉。用户直接向公司交费,由公司再向家政服务员支付工资并代交保险。

2、在发生劳动争议时,享有由劳动保障部门受理劳动争议的权力

按劳动法的规定,对劳动合同以外的劳动争议不予受理。鉴于目前家政服务供求双方签订的多为劳动(劳务)协议形式,因此,劳动保障部门应研究将原劳动争议服务范围加以延伸,受理家政服务劳务协议中有确定劳动关系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如下:家政服务员与用户发生劳动纠纷,先由家政服务中介机构或家政服务就业实体调解,调解无效,由当地劳动保障争议部门调解,仍无效,由劳动法庭进行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者,可到当地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六)要逐步将家政服务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作为国家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家政服务员要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家政服务公司应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对已经开业的家政服务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补办社会保险登记。家政服务就业实体作为社会保险缴费单位应积极参加,并负责组织家政服务员参加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是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伤保险是劳动者在因工作而遭受意外伤害、致残或死亡时劳动者本人及其供养直系亲属能够得到国家和社会必要的物质帮助;还有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都要鼓励家政服务员参加。

对家政服务员参加社会保险要实行分类指导,家政服务员应当按照原有身份和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区分和确定其参加社会保险的范围和方式。下岗、失业人员在家政服务就业实体就业,在与原所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同时,社会保险关系按规定转移,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做好接转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参加家政服务工作,在就业所在地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仍继续参加,未参加的,可由家政服务就业实体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界定其参加社会保险的资格。家政服务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办法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国家鼓励发展补充保险。有条件的家政服务就业实体,也可以参加商业保险。家政服务就业实体在未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前,要为家政服务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医疗疾病等保险,为家政服务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安全提供保障,保险金可采取由公司和家政服务员个人按比例分担形式缴纳。家政服务就业实体要为用户提供家庭财产责任保险,对家政服务员在劳动过程中损坏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物品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保险金由家政服务就业实体交纳。

《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 篇5

说明:为配合新组建的商务部建立和实施中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和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组成联合专家工作小组,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对中国企业信用,特别是外贸企业的信用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完成这份《中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白皮书》,现将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整理成纲要,提交部领导作参考。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的现状分析、信用缺失导致的企业损失和对经济的危害、建立全国性企业信用体系的政策建议、实施方案建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及评估程序、信用体系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的关系、信用体系与出口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关系、国际企业信用体系的成功机制和经验启示、国内首部地方性企业信用法规的介绍等。

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北京国商国际资信评估公司二零零三年九月

——————————————————————————————————————

总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和3500家企业案例剖析

第二部分:中国实施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的政策设计

第四部分: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体系的实施方案

第五部分:中国外经贸企业信用评估程序及评估指标

第六部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第七部分:国际实施企业信用管理的模式与经验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篇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1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前言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

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组建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艰巨任务。根据政权建设的需要,从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颁布实施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及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的组织、民族区域自治和公私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立法机关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个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立法工作几乎陷于停顿。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和重建国家秩序,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等,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大规模立法工作的序幕。

1982年,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制定了民法通则、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经济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等法律;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促进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制定了义务教育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这个时期立法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中国立法机关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经济立法,在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乡镇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拍卖法、担保法、海商法、保险法、票据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注册会计师法、仲裁法、审计法、预算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外贸易法、劳动法等法律。为完善刑事法律,修订刑法,形成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了刑事诉讼程序;为规范和监督权力的行使,制定了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等法律;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制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修改了矿产资源法等法律。

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中国继续抓紧开展经济领域立法,制定了证券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信托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政府采购法等法律,修改了对外贸易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为规范国家立法活动,健全立法制度,制定了立法法,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立法原则、立法体制、立法权限、立法程序以及法律解释、法律适用和备案等制度系统化、法律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制定了行政复议法、高等教育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修改了工会法、文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为保证法律有效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对刑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作出法律解释。经过这个阶段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立法机关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定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法律;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了物权法、侵权责任法、企业破产法、反垄断法、反洗钱法、企业所得税法、车船税法、企业国有资产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了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人民调解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定了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此外,还制定和修改了一批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法律。

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中开展了对法律法规的全面清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地方性法规455部,修改地方性法规1417部,基本解决了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在中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中国现行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它是经过全民讨论,于1982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通过了4个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中国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中国现行宪法在保持稳定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而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及时将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经验、原则和制度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中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中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立法法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立法法还规定,对国家主权的事项,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和职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诉讼和仲裁制度等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确立了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也为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这是国务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的重要形式。行政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的规定和履行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对应当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国务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包括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务等各个方面,对于实施宪法和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和法律,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这是人民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授权决定,可以根据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宪法的规定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制定法规,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地方性法规可以就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属于地方性事务的事项作出规定,同时除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外,对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细化和补充,是国家立法的延伸和完善,为国家立法积累了有益经验。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行使地方立法职权,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制定了大量地方性法规,对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有效实施,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宪法相关法。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家政治关系,主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宪法相关法方面的法律38部和一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构领导人员选举制度,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国家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合法基础;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建立了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职权和权限等方面的制度;为贯彻落实“一国两制”方针,实现国家统一,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建立了特别行政区制度,保持了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制定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对基层组织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民主自治,这成为中国最直接、最广泛的民主实践。制定了缔结条约程序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反分裂国家法和国旗法、国徽法等法律,建立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法律制度,捍卫了国家的根本利益;制定了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赔偿法等法律以及民族、宗教、信访、出版、社团登记方面的行政法规,保障了公民基本政治权利。

中国充分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实行普遍、平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以及差额选举的原则。中国宪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保障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国情和实际,中国不断修改完善选举制度,逐步实现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并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实现了城乡居民选举权的完全平等。

中国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依法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目前,依据宪法和法律,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二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并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依法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截至2011年8月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780多部。三是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共使用72种语言;29个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保障各少数民族依法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平等享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维护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中国宪法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宗教信仰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以及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切实维护。中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务院还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目前,中国共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中国宪法还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中国制定了国家赔偿法,建立国家赔偿制度,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民法商法。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调整商事主体之间的商事关系,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民法商法方面的法律33部和一大批规范商事活动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民法通则,对民事商事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则作出规定,明确了民法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以及民事主体、民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陆续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债权制度和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物权制度;制定了侵权责任法,完善了侵权责任制度;制定了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等法律,建立和完善了婚姻家庭制度;制定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健全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制度;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主体制度;制定了证券法、海商法、票据法、保险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商事行为制度,中国的海上贸易、票据、保险、证券等市场经济活动制度逐步建立并迅速发展。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颁布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等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法律法规。1982年制定的商标法是中国开始系统建立现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中国不断健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先后多次对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在立法原则、权利内容、保护标准、法律救济手段等方面,更加突出对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法律保护。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授予各类专利389万多件;有效注册商标达460万多件,其中来自177个国家和地区的注册商标有67万多件。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10年,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共收缴侵权盗版复制品7.07亿件,行政处罚案件93000多起,移送司法机关的案件2500多件。

为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国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条件、程序、经营、监督、管理和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作出规定,确定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应当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的原则,以及中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平等互利、给予优惠、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等原则,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更好地体现平等互利和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中国多次对这三部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充分保障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074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78.58亿美元,充分表明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行政法。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的监督的法律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正公开、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行政法方面的法律79部和一大批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中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情形下,不设行政许可。为了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一次通过9个法律修正案,取消11项行政许可;国务院先后撤销了中央一级的许可事项1749项、改变管理方式121项、下放管理层级46项。制定了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的原则,规范了行政强制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为保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重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制定了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级政府、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为预防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法。针对特定环境保护对象,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等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地方人大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大批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截至2010年底,共颁布1300余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中国还不断加强环境领域行政执法,近5年来,共依法查处环境违法企业8万多家(次),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7293家。

中国还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和幼儿园管理条例、教师资格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民教育制度;制定了药品管理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体育法、国境卫生检疫法、食品安全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反兴奋剂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保障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医药卫生制度;制定了居民身份证法、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枪支管理法、消防法、禁毒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看守所条例、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公共安全的制度;制定了公务员法、人民警察法、驻外外交人员法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制定了国防动员法、军事设施保护法、人民防空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征兵工作条例、民兵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制度;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长城保护条例、电影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科技进步、保护和繁荣文化的制度。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经济法为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防止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预算法、价格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对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制定了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以及增值税暂行条例、营业税暂行条例、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等行政法规,不断健全税收制度;制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反洗钱法等法律,对金融行业的安全运行实施监督管理;制定了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保障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制定了铁路法、公路法、民用航空法、电力法等法律,对重要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和产业促进;制定了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法、矿产资源法等法律,规范重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制定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促进能源的有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开发。

中国重视通过法律保障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借鉴国际经验,规定禁止仿冒、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诋毁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经营者公平竞争的权益。价格法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中国依法对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积极履行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承担的义务,不断完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体制,规范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健全了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管理制度,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贸易调查制度和对外贸易促进体制,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完善了贸易救济制度以及海关监管和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制度,确立了统一、透明的对外贸易制度。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达10.4%。

社会法。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8件和一大批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劳动法,将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以及劳动争议、劳动监察等关系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劳动制度;制定了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等事项作了规定,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健全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合同、促进就业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制定了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管理的制度;制定了工会法,并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确定了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明确了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对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了社会保险法,确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规定了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就业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国务院还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确立,为中国政府依法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法制保障。目前,中国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越来越大,逐步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截至2010年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覆盖2.57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约1.7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1.03亿人;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2.6亿人,是2002年的13倍;工伤保险参保1.61亿人;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也迅速扩大。国务院还制定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法律援助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决定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国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7700万困难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中国社会保障的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切实共享发展成果。

中国重视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在保护特殊群体权益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以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并通过了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中国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中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中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主刑以及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附加刑,并对刑罚的具体运用作出了规定;规定了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等十类犯罪行为及其刑事责任。

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适时对刑法进行修改和解释,不断完善刑事法律制度。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刑法作了比较重大的修改,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中国刑法死刑罪名的19.1%;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年满75周岁的老年人从宽处理以及非监禁刑执行方式的法律规定;把不支付劳动报酬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醉酒驾驶机动车等危险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加大了对一些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生命健康等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刑事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权的保护,体现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是规范解决社会纠纷的诉讼活动与非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诉讼法律制度是规范国家司法活动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是规范仲裁机构或者人民调解组织解决社会纠纷的法律规范。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方面的法律10部。

中国制定了刑事诉讼法,规定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辩护,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等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并规定了管辖、回避、辩护、证据、强制措施、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制度和程序,有效保证了刑法的正确实施,保护了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中国制定了民事诉讼法,确立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公开审判、两审终审等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规范了证据制度,规定了第一审普通程序、第二审程序、简易程序、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等民事审判程序,还对执行程序、强制执行措施作了明确规定。

中国制定了行政诉讼法,确立了“民告官”的法律救济制度。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平均每年受理行政案件10万余件,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中国制定了仲裁法,规范了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机构的设立,明确规定仲裁委员会独立于行政机关,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仲裁委员会的独立性,明确将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等原则作为仲裁的基本原则,系统规定了仲裁程序。仲裁法颁布实施以来,共仲裁各类经济纠纷50多万件,案件标的额达到人民币7000多亿元,对于公正、及时、有效地解决民事经济纠纷,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与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国宪法、民事诉讼法对人民调解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作了规定,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2009年,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767万多件,调解成功率在96%以上。为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中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将人民调解工作长期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为法律。目前,中国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2万多个,人民调解员467万多人,形成了覆盖广大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引渡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建立健全了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

上述法律部门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涵盖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把国家各项工作、社会各个方面纳入了法治化轨道,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法律已经成为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的重要手段,也为中国各级人民法院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具体国情和发展道路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不同,决定了各国的法律体系必然具有不同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本质,由这个国家的法律确立的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决定。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法律制度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所构建的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包括的全部法律规范、所确立的各项法律制度,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制定哪些法律,具体法律制度的内容如何规定,都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和长远利益出发,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发挥了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妥善处理了法律稳定性和改革变动性的关系,既反映和肯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构成,一般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传统、政治制度和立法体制等因素。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中国宪法和法律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立法体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结构特征,这既反映了法律体系自身的内在逻辑,也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与其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这些法律规范由不同立法主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制定,具有不同法律效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一个科学和谐的统一整体。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各国的法律制度基于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情况不断发展,也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而相互沟通、交流、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始终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将传承历史传统、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和进行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继承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优秀成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另一方面,注意研究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吸收国外法制文明先进成果,但又不简单照搬照抄,使法律制度既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又顺应当代世界法制文明时代潮流。这个法律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充分体现了它的独特文化特征。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通常是对这个国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现状的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创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国家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必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中国立法机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围绕国家的工作重心,积极行使立法职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立法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

坚持有目标、按计划、分阶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中国立法机关根据各阶段中心工作,立足现实、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区别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五年立法规划和立法工作计划,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立法工作,逐渐形成了有目标、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推进法律体系建设的方法,集中立法资源,突出立法重点,及时满足了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的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有效路径。

坚持多层次立法齐头并进。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宪法确定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立法共同推进的立法工作格局,既大大加快了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又充分照顾到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可行的工作模式。

坚持综合运用多种立法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紧制定各方面迫切需要的法律规范,同时注重对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废止,及时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清理,综合运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等多种立法形式,全方位推进立法工作。既促进了立法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了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又为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国已经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和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推动和引导。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的客观现实,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愈来愈高,通过立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愈来愈大。

适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继续加强经济领域立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完善民事商事法律制度;适应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要求,完善预算管理、财政转移支付、金融风险控制、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加强税收立法,适时将国务院根据授权制定的税收方面的行政法规制定为法律;完善规范国家管理和调控经济活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法律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加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立法。适应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选举、基层群众自治、国家机构组织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加强规范行政行为的程序立法,完善审计监督和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法律制度;适应司法体制改革要求,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完善诉讼法律制度;完善国家机关权力行使、惩治和预防腐败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突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促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完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组织等法律制度,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建设。

更加注重文化科技领域立法。适应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的要求,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创新型国家。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立法。适应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完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从制度上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法规配套规定制定工作;完善法律解释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法律解释常态化机制,对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法律适用依据的,及时作出法律解释;健全备案审查机构,完善备案审查机制,改进备案审查方式,加强对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健全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常态化,确保法律体系内在科学和谐统一。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建立健全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结束语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教育行业白皮书 篇7

【本刊讯】2 0 1 6 年4 月1 7日, 国内首份基础教育大数据蓝皮书——《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 (2015) 》正式对外发布。此份蓝皮书汇聚国内知名教育学者、大数据专家、一线教育实践者与管理者的集体智慧, 打造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发展权威报告, 以支撑和引领国内教育大数据研究与实践。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表示,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 (2015) 》是国内首份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发展报告, 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发展教育大数据已成为当前推进我国教育领域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

蓝皮书梳理了全球教育大数据相关政策进展, 解读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独特性, 剖析了教育大数据的来源与结构, 对常用的四大类13种教育数据采集技术进行了介绍, 并提出7种典型教育数据分析模型。通过搜集整理49个典型应用案例, 提炼出基础教育大数据的五大应用模式, 探讨了国家、区域、学校三个层面教育数据网络的构建思路, 以及教育大数据管理存在的难题及基本解决思路。此外, 蓝皮书还对教育大数据市场做了调研分析, 梳理了现存的六大类产品、七大问题以及八大发展趋势。最后总结了十大结论, 提出了七大常用的教育数据分析模型, 包括决策支持模型、校情监测模型、适应性学习模型、学业评价模型、学习预警模型、深度学习行为诊断模型、学生画像模型;归纳了五大应用模式, 包括驱动教育政策科学化、驱动教育评价体系重构、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助推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以及促进师生个性化发展。

国防白皮书为中国保驾护航 篇8

2015年5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首部专门阐述军事战略的专题国防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介绍了新形势下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方针,公布了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重大安全领域力量发展、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建立海上军事防御体系,向太空、网络等新军事领域进军的要求。

白皮书指出,中国军队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中国军队担负八项战略任务,包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军事威胁;参加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担负抢险救灾、维护权益、安保警戒和支援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等任务。

国防白皮书也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美日等国在东海和南海制造紧张、对峙和摩擦,凸显中国不生事、也不怕事的战略意志,是戴着拳套回击的舆论组合拳,将起到明显的震慑作用。这也等于昭告天下,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隐忍退让,更不怕域外大国的裹乱和敲诈。

国际有识之士对中国国防白皮书持肯定态度,认为此举有利于增强地区军事透明度。美国官方要求中国更加透明,依然鸡蛋里面挑骨头;日本媒体则多有负评,甚至将美国描述为中国“假想敌”,赤裸裸地挑拨中美关系,为日本军事扩张造势,替日美安保同盟保驾。

简 析

国防白皮书再次明确国防战略总原则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统一等核心利益,承诺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以及反对霸权和绝不称霸。中国不仅维护自身安全,也维护世界和平,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意识。可概括出核心观点:责任不仅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

中国公布国防战略和透明军备现状,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自身实力增强后的自信,是消弭“中国威胁论”的最好证明。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隐忍退让,更不怕域外大国的裹乱和敲诈。中国会坚守底线,绝不称霸,但一旦别国挑战中国底线,中国也会做出最有力的反抗。可概括出核心观点:增强实力,坚守底线,是应对外来威胁的最好途径。

中国公布国防白皮书后,虽有国际有识之士的肯定,但也有美国的挑剔、日本的挑拨。而中国不因赞誉迷失自己,也不因批评而改变自己。中国坚持正心、正行,以我为主,兼济天下。由此得出核心观点: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改 编

运用一:责任不仅是独善其身,更是兼济天下

中国士大夫素来就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追求。在近现代史上,有多少爱国志士因中国的贫弱而痛心疾首,有多少有识之士为中国的出路而费心筹谋,又有多少革命烈士为中国的未来而英勇就义。正是有了他们以国家为己任所作出的奋斗、努力,才有了中国今天的繁荣昌盛。

当今中国,虽没有欧美等国充裕的物质条件,却依然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力所能及地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白皮书中明确规定,军队使命不仅要维护国家安全,也要维护世界和平;八项战略任务中有对内抢险救灾、安保警戒,也有对外参加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在国内,中国军队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往危险境地,汶川地震、森林火灾、东方之星的救援现场,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国际上,从向苏丹派出维和步兵到向西非派出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从对马航失联客机展开立体大搜救到撤离被困也门的中外人员,中国军队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

如若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国家定会长治久安;如若每个国家都能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兼济天下,世界也定会和平发展。

运用二:增强实力,坚守底线,应对外来威胁

一味地对邪恶妥协退让,换来的多是邪恶的步步紧逼。只有增强自身实力,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正当权益。

软弱的清政府面对外国的侵略,只知一味割地赔款,直至主权丧失殆尽;而刚成立的新中国面对强国的虎视眈眈,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寸步不让,最终赢得世界的尊重。

当今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和阻力依然多元复杂。美国强化军事同盟体系,日本大幅调整军事安全政策,个别海上邻国一再挑衅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对内增强实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军事国防也不断加强。此次白皮书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军队使命和战略任务,介绍了新形势下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思想和方针,公布了军兵种和武警部队的发展战略,提出了重大安全领域力量发展要求,让肆意侵扰中国的国家知道,中国不再是软弱可欺的东亚病夫,而是有能力有实力主动还击的东方雄狮。对外坚守底线,不在核心利益上隐忍退让。白皮书中毫不客气地点名批评美日等国在东海和南海制造紧张、对峙和摩擦,凸显中国不生事、也不怕事的战略意志。针锋相对地回应外来挑衅和钳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然这也是实力的体现。

运用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时时在议论着别人,也在被别人议论着。如若他人的一点风吹草动,便能掀起你内心的狂风暴雨,他人的只言片语,便使你惶惶不可终日,那么,你的内心将永无安宁之日。我们无法避免周围人的议论,但可以选择不在乎,做好自己!一味满足或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最终只会丧失自我。就像那个去邯郸学步的燕国人,最后只能爬回来一样。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中国国防白皮书中阐述的军事新战略、军队的四个维护、八项任务,是中国自己的路;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是中国自己的路;不惹事也不怕事的宣言不是自大,也不单是媒体所说的舆论组合拳,仍然是中国要走自己的路的明证!国防白皮书虽得到国际有识之士的肯定,但也有美国的挑剔、日本的挑拨。而中国不因别人赞誉而迷失自己,也不因别人批评而否定自己。因为不管中国怎么做,总有些国家爱搬弄是非,抹黑中国!我们唯有坚持正心、正行,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才能不被外来因素左右。

当然,专注于走自己的路,需要我们有一套正确的价值体系,能准确评价自己的行为,能辨清别人评说的对错。如若是善意的提醒,我们应该反思、改正,才不会走弯路、错路;如若是故意的歪曲抹黑,我们应像马克思对待敌人的那些诽谤、诅咒他的攻讦一样,当作蛛丝轻轻抹去。

作业

中国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建立海上军事防御体系,并且向新军事领域如太空、网络的安全防御系统进军。由此可得出观点:敢于突破,与时俱进。请就此观点运用以上材料写一段论述语。

上一篇:医保科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停电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