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下医学教育更多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医疗技术能力的培养,却对哲学思维能力、反思创新精神、人文修养缺乏正确的定位。事实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哲学指导并服务于医学。医学教育必须不断加强科学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篇1:

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的“三观”

[摘要]医学从哲学传统中孕育而来,医学伴随着生命的衍化而产生。在当今医学教育中,要立足现代医学哲学,坚持医学哲学思维对医学生进行“三观”教育,针对现代医学之困境,提出现代医学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开展医学教育的思想“顶层设计”,从而养成医学生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提高现代医学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系统医学哲学观 “三观”教育 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作者简介]吴世彩(1966-),男,山东高密人,宁夏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及医学人文研究。(宁夏 银川 75004)

医学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诞生而产生、丰富与发展。考察人类医学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同医派无一不是从哲学中孕育而生,在哲学中得以成长、发展的,二者具有鲜明的同源性。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在论述现代生物医学模式不足时,提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现代医学新的发展模式,这标志着医学的模式正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种充满了辩证统一思想模式的转变,也更加印证了恩格斯“自然科学向哲学辩证思维复归”的观点。现代医学哲学模式的建立对未来医学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理论、医疗技术、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知识更加广博,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式、全方位、统一整体辩证的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其本质就是按照系统医学哲学观来培养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入,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入,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

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三、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世界观

医学的发展与现代科学教育技术有着密切联系,与哲学、伦理、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尤其是在现代医学医疗活动中面临大量道德难题的今天,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尤为重要。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医学技术的判断,终究无法解决现代医疗活动中的伦理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问题,而迫切需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与解决。行为实践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医学生不仅仅需要仓储充足的知识,还需要善于汲取、更新、应用技能。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看待医学,是当今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本质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因此医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从生物医学向人文社会医学延伸,只有不断调整知识结构,才能使医学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以适应人文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要求。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现代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时,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哲学辩证方法论和世界观对未来的医学工作者的重要性,提高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在实践中从哲学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扩大智识视域,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发展的社会和发展的医学。另一方面,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因此,通过系统地进行哲学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地、系统地、辩证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社会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等关涉医学文化、历史、环境、社会的等领域的知识,是当今医学教育中又一重要命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世界观是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人生成长过程自发形成的,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世界观,弥补生物医学模式下医学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为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技能学习的方法,构建适宜于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激发对人类社会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奉献精神以及强烈的求索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纵观人类医学发展教育史,从深层次的思维结构来看,每个时代的医学观都与同时代的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学生具备较高的哲学素养,医学生哲学素养将有助于“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主导地位的确立,从而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医者仁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实现推动医学科学不断走向新的辉煌,造福于整个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桂勤.辩证思维:医科研究生必备的哲学素养——兼论医学模式的转换[J].卫生软科学,2000(5).

[2]王利红、宋浩.对医学院校哲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社会,2002(2).

[3]廖芝玲.哲学思维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

[4]王瑞军.论哲学视野下当代医学教育的人文内涵[J].医学教育探索,2009(6).

[5]武惠庭.重视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J].医学与哲学,2006(2).

作者:吴世彩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篇2:

重视和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摘 要】当下医学教育更多注重医学专业知识、医疗技术能力的培养,却对哲学思维能力、反思创新精神、人文修养缺乏正确的定位。事实上,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哲学指导并服务于医学。医学教育必须不断加强科学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关键词】医学生;哲学;人文精神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疗技术的现代化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光荣任务,科学的深入探究进一步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而且出现了一批与医学相关的学科,进一步拓展了医学的研究领域。但随之也出现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错综问题,例如医学教育的知识化、技术化和工具化使医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人文修养,医学教育缺少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性化;医学生哲学素养差、人文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水平低。而真正的医学人才除了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富有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瑞士学者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认为“探求自然界现象的唯一之道为哲学,医者而不知哲学者,实由旁门潜入而杀人,乃与盗贼无异。”因此,作为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和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从而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智慧

随着人类疾病谱、致死病因不断的转变,医学及其相关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面对当前医疗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突出问题,例如医疗费增长过速、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显著等,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医生智慧与技能的发掘、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以及解决纠纷的艺术都需要正确的哲学理念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医务人员除了要有高超的技术,更应该拥有一颗懂得尊重生命、理解他人需求的职业修养和人文智慧。

二、哲学指导医学,并服务于医学

我国心血管病学青年学者郭航远教授曾谈到:“医学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并不能飞,即使勉强飞起来,也不可能飞得很高,非得很远,费得很安全。哲学把握和指明医学的方向,人文柔化和修复医学的创伤。医生如果没有人文和哲学这对翅膀,医生不能行医,即使勉强去行医,也不可能成为大医,成为儒医,成为名医。”

哲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对真善美的追求,试图获得某种终极至上的真善美,从根本上说,是对人自身“安身立命之本”的寻求,从而获得某种关于人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最终的根据、标准和尺度。哲学的本质是反思、批判,是创新,不断克服片面性,能够全面地、发展地认识问题,从而促进事物健康良性地发展。这正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要的,当代医学前沿问题、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尤其需要哲学的指导。因此,真正实现医学教育的价值,首先要使医学生具备基本的哲学素养,从而指导医学生的医学学习和研究。

哲学倡导理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探究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对医学的发展有卓越的辩证思维和预见力量。哲学的研究发展及时转化为医学生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卫正勋在《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思维方法》一书中就这样谈到:“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认识一个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作用。”

因此,只有重视和培养医学生的哲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使其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造就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三、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我国传统的仁爱精神追求人与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其目的是对生命的爱。同时,人的生命问题也是生命伦理学和西方生命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哲学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

所谓生命伦理学,即以道德价值和原则为标准对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领域内的人类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医学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医疗道德和伦理问题也逐渐突出,例如辅助生殖、避孕流产、产前诊断、人体器官移植和临终关怀等问题。如何保护人类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合理使用先进的医学科技和医疗仪器;如何规范医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合理利用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应该成为医学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所谓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关切的中心展开哲学的探问和思辨,从而形成的整套学问的钻研。医学是以治疗和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从狭义上看医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功能的极限恢复。也就是说,医学事实上也是一门关乎生命的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教育者不能仅仅满足受专业知识的熏陶和培养,而要直接切入“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也就是直达科学与人文之生命。既要关注学习对人的外在功利的意义,更要重视学习对人的内在生命的意义,包括心灵世界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由幸福的获得、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等。

四、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强化医学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从医学本身来说,它首先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有着显著的自然科学性质;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命的科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有着显著的社会科学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最高意义上的“人学”,医学则是哲学实践者之一。因此,医学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与哲学的融会整合。

在医学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之外,也要注重学生培养哲学思维能力,领悟哲学理论,深入挖掘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强化医学教育内容的哲学渗透,强化哲学在医学教育坐标体系中的基础性、前导性位置。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哲学讲座、人文沙龙、读书活动等方式全方位进行医学与哲学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医学的人文精神核心,即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和发展生命。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胡大一.医学的哲学思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武惠庭.重视提高医学生的哲学素养[D].大连:医学与哲学,2006,2.

[4]卫正勋.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思维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作者:袁雪艳 付玉洁

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论文 篇3: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制约因素调查与发展对策

摘 要: 本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等层面利用多种方式,调查分析医学美学教育现状: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均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受到认识不足、推广乏力、针对性差、学时限制、师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医学模式转变的高度,定位医学美学课程;发挥医学美学在医学与人文课程之间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科学设计医学美学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推进医学院校全面的医学美学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人文质量。

关键词: 医学美学 课程教学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医学美学(Medical Aesthetics)学科概念的正式建立,以1988年6月出版的首部《医学美学》(邱琳枝、彭庆星主编)为标志[1]。三十年来,这门医学与美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虽然教学实践逐渐丰富,但仍然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本文试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实践等层面调查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本课程开设与教学开展制约因素,提出促进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对策,促进医学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情况调查

20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始设立医学美学课程,最初开设于整形美容类专业,之后逐步扩展到口腔医学等专业。至今,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医学美学课程的发展情况如何呢?通过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医学院校网站访问调查、相关文献信息检索等方式,我们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整理总结情况如下:

1.课程开设情况。

一是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大部分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如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美容医学系等。其特点是:开设较早,有适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多年成熟的教学实践。二是口腔医学专业,因为畸齿校正、义齿制作等需要,有一部分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其中部分院校开设医学美学课程较早,具有成熟的教学实践,如中南大学湘雅口腔医学,在口腔医学7年制开设了“医学美学”选修课程。三是临床医学等医学主体专业,只有极个别院校开设医学美学选修课程。如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2000年左右在临床医学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医学美学”选修课程,汕头大学医学院也在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开设了“医学美学”选修课,并有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四是一些护理专业开设了护理美学等交叉课程。五是部分院校面向医学类各专业开设了一些与医学美学相关的人文通识选修课程,如美学概论、大学美育、艺术哲学与美学等,但没有专门的医学美学课程。以上这些课程配置大部分为32学时—36学时,2学分。规模较小,但教学安排基本完整。

2.教材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搜索,我们共搜集到医学美学教材47种,其中,通用性的医学美学教材9种,如邱琳枝、彭庆星主编的《医学美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赵永耀,程金龙主编的《医学美学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专为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编写的医学美学教材14种,如彭庆星主编的《医学美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韩英红主编的《医学美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专为口腔医学等专业编写的13种,如王丽主编的《口腔医学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其他11种,如彭蔚主编的《护理美学》,陈荣华主编的《中医美学》,王向义主编的《人体美学解剖学》等。

以上几类教材中,前两类知识体系基本相同。其中,通用性的医学美学教材,以赵永耀,程金龙主编的《医学美学教程》为例,其知识模块分布比例为:医学美学学科简介4%、美学基本知识14%、医学美学基本理论20%、人体美18%、医学美学应用34%、其他9%。为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编写的医学美学教材,以韩英红主编的《医学美学》为例,其知识分布如下:其知识模块分布比例为:医学美学学科简介11%、美学基本知识12%、医学美学基本理论14%、人体美33%、医学美学应用20%、其他10%。后兩类专业学科的内容较多,但美学基础部分大致相似。从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各教材内容体系基本相同,其构成比例因教学对象不同有所偏重,但相差不多,大约80%的内容基本一致。这一方面反映了医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趋于完整,另一方面反映出其教材建设的针对性不足,除《护理美学》等之外,缺乏富有专业特色的教材,不能满足各医学专业的不同需要。

从以上两方面情况可以看出,医学美学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主要在医学美容、医疗美容技术等专业的范围内,虽然向外辐射到口腔医学、护理学等少量专业,但都没有成为医学各专业的“标配”课程,医学美学课程设置不够普遍,教材建设缺乏针对性。

二、医学美学课程教学开展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制约医学美学课程教学开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科推广因素。

从医学美学的产生看,它是中国医学事业发展与美学研究繁荣两个历史成果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医学学科与美学学科两个领域长期积累创造的成果。从医学方面看,中国医学长期致力于引进西方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现代医学,医学现代化的成果斐然。从美学方面来说,中国现代诸如朱光潜、李泽厚等一代杰出的美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特别的成就,并引发了一场社会性的“美学热”。正是这两个方面成果的相撞,才有了中国学者提出并建立医学美学学科概念的殊荣。但是,医学美学建立近三十年,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教学计划的制订者,医学专业教师队伍,对医学美学这一学科的认识不足。在调查的医学院校专业教师和教务人员中,一些人表示没听说过医学美学;一些人虽然听说过医学美学,但对医学美学的内容则表示不了解;一些人略有所知,但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医学美学学科的知名度,课程教学的推广程度,导致人们对医学美学的认知度太低。这是制约医学美学课程教学开展的主要因素。

2.学科应用因素。

医学美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又是针对医学各专业的实用性课程。但是调查中大多数医学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在了解了医学美学的学科内容后,对于其应用性的认识仍然是:医学美学适用于整形美容类专业,作为整形美容专业的必修课,有很强的针对性,非常必要和适用。但是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来说,医学美学的针对性差,实用性不强。如口腔医学专业,“(医学美学)老师对口腔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在讲解与口腔知识有关的美学知识时,不能和口腔相关美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不能保证讲解的专业性和针对性”[2]。这说明医学美学学科面向不同医学专业的针对性研究和教学实践存在不足。

3.学时负担因素。

在医学美学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调查中,部分医学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认为,医学美学可以作为任意选修课程开设,而不宜加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或者限定选修课程;或者认为可以在相关课程中作为部分交叉学科知识进行结合,但是没有必要专门开设一门单独的课程。其原因是医学专业课业负担相对较重。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在校必修课总学时就有3000多学时(如泰山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总计42门,总学时3125学时),再加上选修课,周学时平均都在27学时以上,已经趋于饱和。所以,在临床医学等医学主体专业,医学美学很难独立开设课程。

4.师资制约因素。

调查发现,医学美学学科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几乎没有专门从事于医学美学研究和教学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是兼任本课程。从师资来源看,医学美学课程的主讲教师有一小部分来自医学,大部分来自于没有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文艺术学科,如文学、音乐、美术等教师。虽然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参加过医学美学学科相关培训,但是其知识结构从根本上无法适应医学美学的专业针对性需要。

三、我國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课程教育发展对策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推进医学院校全面的医学美学教育,应采取以下对策:

1.从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高度,定位医学美学课程。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共性的认识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学者提出:“现代医学模式的另一种表述,即生物—心理—社会—美学医学模式,并认为其中美学则是医学实践的技术因素和评价因素。”[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美学成为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新生学科,其课程定位应该与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并列,而不应该只是医学美容专业的一门专业辅助课程。“医学美学是从审美角度学习和研究医学的思想和方法,强调用医学美学的观点指导医疗实践活动,树立新的医学思想”[4]。如果不在学理上,将医学美学提升到医学哲学层次,正确地进行课程定位,医学美学不可能成为一门医学人文通识课程。

2.从医学人文教育的角度,发挥医学美学的中介作用。

当前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学类专业课程与人文艺术类课程,存在脱节现象,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类课程更是缺少,包括在美育课程体系中,面向医学生的医学美学课程两极分化:一方面在美容整形、口腔医学等专业中,向专业基础理论课转化。另一方面在公共选修课程中,被通识美学课程取代,这就导致在医学生教育中,医学专业课程与公共人文课程日渐脱节的趋势。因此,注重医学美学课程建设,在医学与艺术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医学吸收艺术学科的营养,而不是让人文艺术学教育迁就适应医学的框架,这就是医学美学课程的中介作用。

3.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科学设计医学美学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一是通识课程的建设。当前的医学美学基本停留在医学美容等专业的辅助课程这一定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美学应该向医学人文通识课程转变。二是强化医学美学的专业应用针对性,分化设计适用于各学科的医学美学课程体系。医学美学涉及医学各个学科,“医学审美实践:即指医学美学在各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美容医学的基础与实施、临床学科的医学美学、预防保健医学美学、医学环境美学、康复医学美学、护理美学、药物美学、医学辅助学科美学、医院管理美学、医学审美心理分析与咨询等”[5]。这就要求医学美学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向各个学科,建设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体系。三是与此相应的教材分化,编写真正适用于医学各类专业的医学美学教材。四是注重研究生层次的医学美学教育,因为这一层次的医学美学更能体现出医学美学的哲学特性,同时是为了医学美学的师资培养。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美学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均衡,教材建设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受到认识不足、推广乏力、针对性差、学时限制、师资缺乏等因素的制约。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医学模式转变的哲学高度定位医学美学课程;发挥医学美学在医学与人文课程之间的中介作用;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科学设计医学美学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推进医学院校全面的医学美学教育,提高医学人才的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韩英红.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

[2]黄晓山.如何加强口腔医学生医学美学的教育[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1,19(1):73.

[3]管霞,管剑龙.浅谈医学美学教育[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32-133.

[4]刘海涛.医学美学在医学生培养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5,36(11):81.

[5]朱武江,张云兴.医学生医学美学教育的层次目标探析[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6):319.

本文为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医学美学课程设置情况与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2016B-RW042)课题论文。

作者:刘方华 陈士福 王庆宝

上一篇:投促局关工委工作总结精编下一篇:财政局监查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