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对现代医学的启示(精选8篇)
道家哲学对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道家哲学是一种歌颂自然之性的自然主义哲学,它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研究道家哲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构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深远的意义.
作 者:李若海 LI Ro-hai 作者单位: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会计二系,广西,南宁,530003刊 名: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FINANCIAL COLLEGE年,卷(期):15(6)分类号:B223关键词:道家哲学 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
1医学消费主义的概念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产生于二战以后的发达国家, 通常是与人们对于物质的占有相联系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它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医学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阻碍, 使得医学和卫生领域里消费主义蔓延。我们将其称之为医学消费主义, 之所以称之为医学消费主义, 是由于从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治疗、康复的各个环节, 都渗透着消费主义。医学消费主义可分为病因消费主义和医疗消费主义。病因消费主义是因为过度消费或不当消费致使人体疾病产生。病因消费主义也可称健康危害消费主义。医疗消费主义包括过度医疗和医疗高价格。
2医学消费主义的表现及其原因
2.1 病因消费主义。由于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 由过度安逸、缺乏运动、营养过剩、体重增加及过度娱乐、吸烟、酗酒等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原因引发的慢性病在大量增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慢性病比较严重, 发达国家的情况则更为严重, 这成为医学消费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10月5日发表题为《防治慢性病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投资》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慢性病每年造成约1700万人早逝, 是人类的主要杀手;巴西、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英国和北爱尔兰9个国家, 慢性病发病情况最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 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80%。绝大多数的慢性病都是由日常的可以避免的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 如不良饮食、吸烟和不爱运动等[2]。不断上升的烟草消费, 不但浪费大量的土地、人力、物力资源, 并且催生着大量的癌症等, 致使全球每年500万人死亡[3]。其危害远大于金融危机。
2.2 医疗消费主义。医疗消费主义可分为过度医疗和医疗高价格。
过度医疗是近年来医务界受到社会诟病最多的“顽症”之一, 其典型“症状”为大处方、滥检查、滥用高档耗材, 明明用价格低廉药品就能解决问题的偏用高档药, 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的却用几种药, 拍个普通片子就能解决问题的却让做CT, 做个单项检查就能解决问题的却让做整套检查, 住院病人“豪华治疗”的更是屡见不鲜。“小病大治”、“大病豪治”的结果, 病人的医疗费成倍乃至几倍、十几倍地上翻。
医疗消费主义的原因众多, 表现形式也不同。就是过去被人们称为“简、便、验、廉”的针灸价格, 在大型医院都涨到吓人的地步, 一针20-30元, 一次针刺下来就是上百元, 一个疗程就在千元以上, 过去老百姓轻易可享受的中医针灸治疗, 成了享受不起的“奢侈品”。
虽然, 国家采取了许多纠正措施, 但这种趋势在许多医院并没有根本缓解, 有人用“检查项目套餐化”、“检查结果孤立化”、“检查手段复杂化”、“检查指征扩大化”对一些医院的过度检查予以概括[4]。
2.3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医疗消费中消费主义的盛行, 违背了治疗行为的初衷, 背离了“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 导致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严重违背了医疗卫生资源伦理原则的公平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 医疗消费中的过度消费行为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达20%~30%[5], 严重削弱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效率, 很多病患失去了享受平等医疗服务的机会。美国40%的医生也坦言, 他们对患者所作的检查, 使医疗费上升了50%[6]。特别是在稀缺医疗资源的分配及使用中, 过度医疗带来的影响更为突出、严重。同时, 从长远的角度看, 医疗过度消费的盛行, 会对医疗机构资源的分配产生不正确的引导作用, 易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集中化, 更加大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性。
综上所述, 在环境危机带来的压力日益紧迫的今天, 人们必须要摆脱消费主义这种单纯追逐自身物质享受的消费观, 并代之以科学、和谐、健康的价值取向及生活理念。而后者的建立, 不仅需要现代人深层的思考, 还需要广泛吸取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益的精神成果。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及思维进行回溯的过程中, 道家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取向与今天人们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有很多的契合点, 值得我们认真借鉴[7]。
3道家哲学对消费主义的校正
3.1 知足, 有助于确立适度消费观和正确的价值衡量体系,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医学消费主义。道家思想重视回归自然、精神自由而轻视物质享受, 在他们的思维体系中, 物质条件能保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要素就足够了。过度的、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只能“失性于俗, 丧己于物”, 成为精神的枷锁, 并最终影响到人格的独立与精神的自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大量道家著作中明确引证了这一点。《淮南子·精神训》将“量腹而食, 度形而衣”、“食足以接气, 衣足以盖形, 适情不求余”作为物质消费的标准, 提出物质只应作为生存生活的基本保证, 而不应过分追求;庄子则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鹪鹩巢于深林,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 不过满腹”这一比喻形象的说明了物质消费中“足”的标准。而老子在道家经典《道德经》中的诸多阐述更能够体现道家的消费观及价值体系:不仅提出了“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的主张, 还明确了这一主张“知足不辱, 知止不怠, 可以长久”的作用, 认为知足、知止可以保身, 而过分的物质享受则容易产生“目盲”、“耳聋”、“口爽”、“心发狂”等种种负面影响[8]。
3.2 适可: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消费秩序, 抑制医学消费主义。
道家“适可”的消费观念, 是基于“知足”的价值评判基础之上, 对生产、消费活动过程起指导作用的一种思想观念。“知足”的立足点是主观自身需要, 而“适可”的立足点则是对人以及自然间消费关系的思考。两次工业革命及新技术革命所树立的种种人与自然的矛盾, 直接原因是因为人们迷信于自己掌握的文明的强大, 而完全以自然的拥有者与分配者自居, 并对其无休止的污染与破坏。而在生产力尚未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先秦, 道家的消费观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间高度的和谐状态。而且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里都有对这一理念的大篇副论述, 《文子·上仁》云:“……先王之法, 不掩群而取镺, 不涸泽而渔, 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 罝罘不得通于野;獭未祭鱼, 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击, 罗网不得张于皋;草木未落, 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 不得以火田。育孕不杀, 鷇卵不探, 鱼不长尺勿得取, 犬豕不期年不得食。是故, 万物之发生若蒸气出。”
在道家的集大成之作《淮南子·主术训》中, 也有着与之几乎完全一致的论述。两者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朴素地提出了人类向自然索取的几个标准:适度, 节制, 可持续。《文子·上礼》还特别警示人们破坏自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则阴阳谬戾, 四时失序, 雷霆毁折, 雹霜为害, 万物焦夭, 处于太半, 草木夏枯, 三川绝而不流。”而道家的另一部著述《列子·说符》借用“鲍氏之子”之口表达了作者的生态观:“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类也。类无贵贱, 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 岂天本为人生之?”
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提出万物与人同类而无贵贱之分, 蕴含了丰富的保护自然与生命的思想。同时, 提出了“天非为人生”的观点, 这样就把人从自然的占有者与支配者降为生态环境中的一环, 人与各种物种的关系, 就由占有、支配的关系转化为平等、共存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就由占有、支配的关系转化为依赖的关系。而这种转变, 必然会使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转变, 有利于缓和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在两者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相较之下, 片面追逐利润最大化, 为满足消费者无限膨胀的攀比欲、享乐欲, 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力, 不计代价地向自然消耗、掠夺[9]。而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乃至灾难的重要成因之一, 正是由于消费者不知“适可”消费, 而供应者又不知“适可”供应[10]。表现在医疗活动中, 则体现为求医者为实现目的而盲目追求占有尽可能多的医疗资源, 而医疗机构则受利益的驱动, 不但不以“适可”为依据对这种行为加以劝阻, 反而加以支持甚至诱导病患进行对过多非必要医疗资源的占有及消费, 并从中营利。
3.3 为法自然, 恬淡节制、规律养生。“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最高原则。他主张世界万事万物都是遵循自己的规律而运动, 人的活动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以道家哲学和道教思想为指导思想之一的中国古代医学提出了一系列养生的观念方法。这对抑制医学消费主义尤为重要。
当然, 道家哲学消费观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思想环境等种种条件的限制, 存在着很多局限性。例如对于消费所适之“度”的界定, 有时仅仅界定为维持生活最基本需要, 这未免太过严格, 甚至近乎于“苦修”。这不仅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忽略了消费作为生产动力的重要性, 对人民生活的改善会产生消极作用。但是, 由于道家哲学在中国及东方文化中影响的广泛性, 由于其知足、适可, 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性及其对于解决人与资源、生产矛盾的有效性[11], 为我们发展低炭经济、抑制医学消费主义和保证新医改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认真挖掘、发展这些思想, 有可能使人类及早战胜“盲动”的医学消费主义, 使人类健康和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要:医学消费主义可分为病因消费主义和医疗消费主义。病因消费主义是因为过度消费或不当消费致使人体疾病产生。医疗消费主义包括过度医疗和医疗高价格。道家思想中“知足”、“适可”等思想以及由此而创立的养生思想, 对校正医学消费主义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先秦道家,消费主义,和谐消费观
参考文献
[1]雷定安, 金平.消费主义批判[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4;31 (3) :43-47.
[2]黄因平,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称:慢性病威胁人类健康最重--慢性病患者增加的两大原因是肥胖和吸烟, 巴西、加拿大、中国发病最烈[EB/OL].http://zqb.cyol.com/gb/zqb/2005-10/11/content_73972.htm, 2005-10-11.
[3]李恩昌.健康道德责任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 (3) :9
[4]黄胜利, 徐建维.过度医疗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监管路径选择[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25 (10) :686-687.
[5]刘激扬, 田勇泉.过度医疗伦理分析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10) :147-149.
[6]李萌, 王亚妮.论医疗伦理经营[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21 (1) :57
[7]胡凯, 张洪春.简论儒道佛的心理保健方法[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21 (4) :151
[8]纪秋发.消费主义的危害与遏制[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7;16 (2) :5-11.
[9]矫海霞.西方现代性消费伦理剖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3; (11) :37-39.
[10]乐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关键词 道家哲学 传统文化 社会发展 现代意义
儒家在我们社会传统中占显学地位,在国内外影响最大,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和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道家的历史地位与影响非常大,乃至今天的社会都有道家思想影响的实际存在。道家在汉之前一直是主流思想,李约瑟就说,如果没有道家,就没有当时的科学技术。政治上几个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所采用的就是道家的无为治国等思想,西方哲学家一般对中国哲学评价不高。黑格尔对中国哲学评价不高,但他很重视道家学说,认为它的理论达到了行而上的层面。海德格尔欣赏道家的理论,他认为道家的“道”可以理解为理性,认为它是能力的源泉,托尔斯泰认为道家的“道”是神,是上帝的最高律法,只有道才是东方民族的救世主。
一、守柔处弱,柔弱胜强
“物壮则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道家认为“法于自然”的道生成万物,而道的运动规律是“反”,道的基本特征是“弱”,也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庄都强调柔弱而反对刚强。“反”是对立面的转化,这是道家辨证观点的优秀之处,也是逆向思维的方法,而道的表现就是周而复始和循环往复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终结点还是道,道家的“弱”其最终目的在于“强”。反者道之动,刚强在发展中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柔弱胜刚强是一定的。所以强者将死,弱者将生,“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只有“贵柔”才能胜强,“处弱成强”,使处于柔弱狀态的人变为强者。这种思维方式一个是很符合思维规律的。
老子还认为要削弱对方,应该把对方推到强的顶端。因为“反”是事物的运动规律,物极必反,他会变成另一面。“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实现“柔弱胜刚强”。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可以都说强会变弱,故“弱”的作用也有不足之处。在《老子》一书中,柔弱与坚强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柔弱接近“道”,守柔的目的在于得到道,也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老子说:“守柔曰强。”就是说,作为人,守住了那“柔”就会变得坚强,变得刚强,变得强大!在柔弱中看到了恒久的力量、成功的力量。道家贵柔。我们想要成功,就要有一种以柔弱达到成功的本领。不怕自己柔弱,只怕自己守不住柔弱。要以柔化刚,强大的处于下位,柔弱的反处于上位;天下最柔弱的,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
二、道法自然,自然无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无为”意味着不强为、不乱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为中实现有为。无为的结果是人民自然富足,同时治国效果得以实现。
道家的目光始终对准社会,“无为即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说明道的特征是无为,以“无为”为原则治世也就代表着以道治世。当然道家的治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实施也就形成了道家比较完整的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比如说采取减轻赋税、休养生息等看似“无为”的措施,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之治”等可以说都是这种所谓“无为”的结果。“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烹炸一条小鱼一样,要保持国家安宁太平。这简单的道理来说明如何治理国家是非常形象透彻的。为政者应顺民心,从民愿。不扰乱民心,可以天下大治。要顺民心,从民愿,达到人与人和谐相处,达到天下安定。
现代意义上的“无为”应该是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主精神,不束缚其思想与行动的“无为”。让人们充分解放思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才干,真正导致了大有所为。这就是由“有为”至“无为”再至“有所为”的辩证关系,在很多的西方国家,“无为而治”思想也被广泛接受,以调动人们工作与创造的积极性为主。古老的东方哲学的智慧在西方社会中也体现出了迷人的光芒,具体的说,在对外上,统治者应避免战争:“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若玩火好战,好战必亡。在生活上,统治者更要体察民情提倡整个社会形成“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风气,达到一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境地,从而无形却有力地约束一切人。另外从普适性上来讲,“无为”原则普遍适用于很多管理中。
三、无为与中国社会发展
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总的趋势是将权利下放,就是要由管制性政府转变为服务性政府,由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就是要减少不必要的干涉和控制,为社会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尊重经济社会固有的运行规律。老子的自然无为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一种高明的管理方式,反复体味这一思想,从中汲取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可以使我们减少失误,少走弯路。
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摘 要 从文化、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入手,分析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指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应该辨证对待道家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 道家文化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
1.1 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同时,文化还可以理解为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及人们运用文字、一般知识的能力。
由于文化是因人而生,因人而进步,因民族认识和习惯的不同而各异,是从深层次、从精神和意识方面反映着人类(以民族而区分)乃至个体的人的差异性,从而表现出气质和风格。而企业是个体的人的企业组织,是基于明确的发展目标而将既有资源(包括人力)与整体利益相结合的组织。既然企业是人群组织,是将既定的发展目标与个体的人统一起来的组织。自然而然地,企业这个人文群体理应具备一定的“气质”和“风格”。这种气质和风格与个人相比,是经过碰撞、激荡、磨合、调谐和优化过的,是代表集体个性的,它并不是由个人意识来主导,而是需要用个人言行和意识来传递和表达这种集体的、组织的个性和风格,这就形成了企业文化。
1.2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以经营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组织形式、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为载体的一种文化,由企业所创建的商品经济文化和市场竞争文化、市场观点和竞争观点,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策略、艺术等。
对于企业文化的内涵,美国学者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包含五个方面: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有着制约、决定性的作用;价值观则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全体职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是企业领导和职工据以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属于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艺术范畴。从这些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具有五个方面的作用,即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融合作用和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实践证明,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需要文化的参与和整合,在企业中这就体现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种有效和稀缺的资源,对企业的管理作用是在企业产生时就产生了。它最初只是从属于企业管理,并且随企业管理而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只到20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才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对象,并成为一门科学。到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文化在西方得到迅猛发展。从企业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看,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导向。
1.3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让系统产生最大效能,即在扩大业务和利润率的同时,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从系统的各个环节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纵观世界目前的状况,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说企业管理本身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文化,是自己价值观、信念、工具和语言的一种文化。而企业管理的应用则涉及到世界各地区各行业的工、农、商等企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软件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发展有着相当的重要性。道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分析
企业在市场经济里生存,就必须考虑企业的运动,而研究企业兴衰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读和研究,并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道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可以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有借鉴意义。但是,道家中的某些思想对企业管理也存在负面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是道家管理思想的主旋律。道家的“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和支配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体现了矛盾的统一性——“道常
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了事物的因果性——“必先有为而后无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不乱为。实际上,经济环境的营造是最该“有所为”的。它对道家来说只是一种手段,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社会和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对道家来说才是真正的目标。
这样,无为而治的管理实际上构成了这样一个闭合圈:由无为到无不为再到无为模式。其中,无为而治的起点是用人,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用人则是组织队伍,人不仅是具体工作的执行者,做好用人工作,也就是把工作措施具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即“君不善将兵,但善将将”。在此过程中,管理者本身的工作素质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能将劣势防于未然,将优势大为发扬,即所谓的“四两拨千斤”。最后管理者通过考核评价施以控制,扶正纠偏,审视最初的规划及运行过程,从而开始新的循环。
2.1.2 “顺其”
“顺其自然”即“道法自然”,它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其原则是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是人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做事的道理,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要顺其自然,也就是指人们做任何事情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老子认为应该效法大道、顺应万物的自然属性。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自在地发展,发挥各自的特点,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的人的本性是一种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的内驱力能量类似于“水”的特性,可依附一切而又无所不在、无处不至。在企业管理中,每个职工都有各自的特长和短处,领导者可对其加以引导,让其充分流动,顺应其自然本性。通过领导者的正确引导,按照不同职工的特点进行分工合作、扬长避短,才能够激发每一位职工对企业的热爱之情,发挥其特长,使企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2.1.3 “理身理国”
自先秦以来,道家和道教各派就有相当丰富的“理(治)身理(治)国”思
想。“理(治)身理(治)国”观是以“身国同道”原则为基本内涵的,其意义犹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老子的“身国同道”就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他力图将自然之天道当作个体(身)安身立命及社会制度(国)建构之基础。在老子看来,常道是道之体,体现道的虚无和因应变化于无为的本然状态(“道法自然”);可道之道是道之用,是道的“可为之、可执之”的非常状态。“身国相拟”,在确立治身理国的本体依据和实践原则的同时,老子亦将身国比拟为功能相似的系统:“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就身国关系论而言,国本质上是身(个体生命)的外在化和社会化的表现。二者都是或处于常态或处于异化状态下的生命共同体。贵身、爱身喻示了合乎自然的生命形态的张扬,以此对生命的至爱推及于天下,天下自然呈现出清明、净化的政治生态。故“理国”的实质是对“理身”的模拟,“理(治)身理(治)国”观充分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的人文关注。道家的理(治)身理(治)国观所包含的“身国同道”、“身国相拟”原则,后为道教所发展。东汉《太平经》从元气说出发,主张理(治)身(重命养躯和养性)重在养中和之气,理(治)身的法则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宝器,将养生学及内丹学之修炼法则作为政治领域的管理法度,把这些思想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有助于企业制度的完善和建设,对于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2.2 负面影响
2.2.1 “小国寡民”
“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观就是老子的理想王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可见,这只是一幅建立在寡欲、节欲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空想图景。如果把这作为现实政策付诸实施于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就很难避免限制和压抑人民的经济欲望,到头来只能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良性循环,限制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2.2.2 “黜奢崇俭,否定消费”
老子主张“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观,提倡俭朴反对浮华,要求“见
素抱朴”。在老子看来,俭朴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则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尽管俭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但从消费的观点来看,消费作为商品经济循环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限制了商品的消费,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商品经济的恶性循环,从而限制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3 “知足常乐,安于现状”
老子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他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这种观点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人们自发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尽管知足常乐不乏生活的哲理,它对于人的身心和谐,对于调节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使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道家哲学智慧与企业柔性管理
从管理学角度,揭示了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三层涵义,阐明“无为而治”是一种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的柔性管理.并指出了这种“无为即大为”的柔性管理艺术对现代企业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作 者:葛荣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刊 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年,卷(期):4(4)分类号:B223 F270关键词:无为而治 为政以德 企业柔性管理
关于费耶阿本德哲学思想对科学创新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费耶阿本德 创新 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表现在对科学创新中的科学制度、学术环境、学术思想都有其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认识。
PK费耶阿本德是奥裔美籍哲学家 (1924-1994),以其在科学哲学上的极端观点着称于西方哲学界。他的思想总体上来源于托马斯・库恩的历史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同时又非常“实用地”对待各种哲学思想和哲学流派,甚至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费耶阿本德继承了科学哲学的批判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引起了科学和科学哲学自身。他对科学的批判不同于胡塞尔、海德格尔、尼采等人的批判,他的批判之火是从科学哲学的堡垒内部燃烧起来的,对于科学哲学的杀伤力极大,并从思想上直接威胁到科学至上的优越观念在上世纪引起全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的震惊。
1 费耶阿本德的主要观点
费耶阿本德的主要观点集中在 《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自由社会中的科学等着作中。归纳起来有:①反对规则的方法论,无政府主义的方法论,主张 “怎么部行”;②强调理性主义的科学假设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将科学的至高无上性等同于中世纪的宗教,称之为科学沙文主义或科学霸权主义;③认为不同理论具有不可通约性和不可比性;④要求将科学与国家、教育分离开来以便于科学与教育的创新。这四种观点可以写成如下的推理:因为,不同理论是不可通约的和不可比的,所以, “怎么都行”;又因为,怎么都行,所以,理性的科学假设不具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性;故科学必须同国家教育分离。
显然。从这种推理中我们会惊讶地发现 :一个致力于****归纳和演绎的科学哲学家在运用理性的方法完成他的思想传播。但由此就否认费耶阿本德的理论意义,给他贴上 “机会主义”或 “非理性主义”的标签则显得过于简单。事实上,费耶阿本德并不一般地反对理性和客观存在,他反对的是以为有最为客观、最合乎理性的发现真理方法的存在的观念,即理性的神化。如果理性意味着普遍规则的话,批判理性是合乎理性的,对理性的绝对崇拜是非理性的。这种有趣的悖论对我们这个创新的时代有其现实意义。
2 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对创新环境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我国科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多数仍是一些人力密集型和财力密集型成果,而基于创新学术思想的重大突破的成果仍不多见。导致这种情况,当然有许多因素,其中创新环境的营造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l1月一12月 ,在中国的学术界出现了 “科学”与 “伪科学”之争。以中科院研究新研究员宋正海为代表的一方建议在 《科普法》中取消 “伪科学”一词,遭到了中科院院士何柞庥为首的伪科学斗士的反对。现实中的真伪科学之辨凸现了科学创新环境的重要性。
这种情况就使我们有必要重温费耶阿本德的一些思想。科学创新作为一种以认识自然、探索未知为目的的活动,其最大的特性是它的不可预知性。但现实的科学活动中许多人,包括一些着名的科学家过分拔高了科学的优越性,这种优越性已经披20世纪的许多科学成就所证明,普特南认为 “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的理性和可能性。”这种科学的优越性的假定超出了科学,并几乎成了每个人的一项信念,由此阻碍了科学创新和技术进步。因此,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的优越性只不过是一个童话。我们运用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剖析一下真伪科学之辨:①谁来定义真伪科学?标准是什么?②如果是被证实是科学,披证伪的是伪科学或未被证实的都是伪科学,那么科学的探索精神到哪里去了?不可预知性又如何体现?在科学哲学领域应当抛弃那种贴标签、树权威的做法,取消科学领域的造神运动。凤凰卫视 “废除伪科学”之辨中某嘉宾质疑另一个嘉宾 “请问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教授?”我想知道的是:在真伪科学之辨中,身份很重要吗?身份决定了观点吗?这种环境下的科学创新必然呼唤打破科学神话、科学童话。科学刨新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规则的限制。
3 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对创新制度的现实意义
20着名数学家丘成恫指责jE大 “长汀学者”造假事件也暴露出科技刨新中的制度缺陷,尽管这件事的.是非曲直最终没有定论,但肯定的一点是我国的学术体制中有一些暗箱的成分,制度的设计中监督缺位。无论北大有没有虚假引进,只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都会给指责者、给大众一个结沦,而不是象现实这样不了了之。
其实,在上个世纪,费耶阿本德就尖锐指出:现代科学绝不像科学宣传的想-止我们相信的那样困难和完美。美国的众议员鲍曼曾有提案建议:国会应对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拥有否决权,众议院通过该项修正案时,引起美国科学的不安但费耶阿本德却极为赞成,他认为鲍曼修正案建议检验少数人用纳税人的钱做了什么。公众将这些钱交给他们处置,徒劳地希望将会由这种慷慨得到好处。考虑到自我陶醉的科学沙文主义,这种检验是十分合理的。他甚至极端地认为:应当加强外行的监督。这种观点在年的中国也出现了:2006年6月16日 《科学时报》邹承鲁先生文章 我国科学在自主创新方面为何举步维艰》中指出:自主创新体制的问题是缺乏透明度,尤其是经费的问题上存在严重错位,科技界的专业标准被人际政治所替代。这种现象需要在我国的科技创新中加以改变。
4 费耶阿本德的理论对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又担任一些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深刻体会创新教育对科学创新的意义。传统教育中对科学的教育基于灌输。这种方式与披费耶阿本德类比于宗教的灌输一模一样,他认为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孩子们的批判能力以使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事物。他以激烈的言词,表达一种宽容、自由的教育思想,他极端地认为:教育与科学应当分离以 “保护儿童们所具有的宝贵想象力,并尽可能地发展他们的比较能力。”笔者虽不赞成他的极端做法 ,但却认同他说的做法中所表达的思想。
反观基础教育,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多地强调情景引入、问题分移亍、命题论证,而忽略了难得的直觉和顿悟。我们津津乐道于课件制作和解题预设,而抹煞了学生的机智和创新。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教学的简约运动和洗课运动,倡导民主教学和教学生成。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尝试一种我们称之为“课程超市”的实践,即由教师将 自己的特长发挥,提出自己的课程方案,由学生加以选择。超过一定人数,就开设课程。这是一种别样的课程,根据师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设课、选课,授课更注重探究和合作,其评价更注重过程和发展;开放实验室、开放图书馆……,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
再有,今天的课程开没是标准的、课本是统一的,答案部是标准的 、人的培养是标准的,这样的教育少了该有的选择性和批判性。为此,我们呼唤草根教育、田园教育,刨新教育应当在不同观点、不同学科中相互依存并相互竞争,让学生有自由比较及选择的余地。使他们不致圊于一己之见或一家之言。
总之,费耶阿本德的观点在科学创新中对科学制度、学术环境、学术思想都有其现实意义。尤其对于处于转型期中的中国的教育更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费邵阿本德 .自由社会 中的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杜。1990
【2】夤耶阿皋德 .反甘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蛔要【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关键词:感应,阴阳,因果,循环,科学启示
一、“感应”思想
“感应”思想最早出自《周易》,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即指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发生在大约公元前11世纪。《易传》把《周易》古经中的经验性的同类相感思想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认为宇宙间所有的同类事物或同类事物与同类卦象之间由于相互感应而结为一个整体[1]。
17世纪开始,现代物理学中有关各种物理感应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发现,代表性的理论是牛顿于1687年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于1831年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赫兹于1887年发现并被爱因斯坦于1905年正确解释的“光电效应”等。无论是“万有引力”还是“电磁场”,在物理学中都可以理解为具有某种特定物理属性的“场”,并以感应的方式发生作用,可以说,“感应”现象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从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提出,到现代物理学中一系列物理感应现象的发现及相关理论的提出,“感应”思想显现了普遍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目前仍然无法解释的大量自然现象也在经常提醒着人们,自然界可能存在许多尚未被人类认知的其他形式的“物理场”及相应的感应方式,如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量子纠缠效应”。而对人类尚未认知的其他形式的“物理场”及相应的感应方式的探索,不仅有助于物理学的进步,也有助于预测学的发展,以地震预测为例,众所周知,地震预测迄今仍是科技的“软肋”,地震学家提出了许多地震预测方法,然而事实证明,没有哪种方法能可靠地实现在较短时间内准确预测地震。从感应学角度看,人类对大量自然信息的感应和探测能力依然不足,并成为地震等自然灾害预测及更广义的未来预测学发展的羁绊。
二、“阴阳”思想
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道德经》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管子·四时》中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论六家要旨”把阴阳家列为六家之首。《史记》称其:“深观阴阳消息而作迂怪之变”。而《鬼谷子》蕴含的阴阳思想既继承了前人对阴阳创造的成果,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纵横游说的角度出发,将阴阳之道作为其游说理论之法[2]。《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3]。
而现代物理学的一些新发现与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其代表就是“反物质”的发现。1928年,狄拉克(Dirac P A)的相对论量子力学中的正、负能态解,实质上已预言了正、反费米粒子的对称性与反粒子的存在。1940年,斯图克尔伯格(Stueckelberg E C)和费曼(Feynman R P)用波函数和费曼图描述了正、反粒子的产生和湮灭过程,提出反粒子是逆时间方向运动的粒子[4]。1932年,安德森用磁云室研究宇宙射线时果然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正电子;1955年,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BL)的张伯伦等人发现了反质子;1995年,欧洲核研究中心(CERN)发现了反氢原子[5]。到目前为止,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300多种基本粒子,这些基本粒子都是正反成对存在的。
基于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我们不妨再继续提出两个物理学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自然界是否存在与“万有引力”相对立统一的“万有斥力”?而依据“阴阳”思想的哲学内涵,即凡事都存在其反面,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物理学家们所提到的“宇宙大爆炸”现象是否就是“万有斥力”的一种表象呢?另一个问题:时间是否会在某种条件下“倒流”或“停止”?这也是一个与“阴阳”有关的问题。而从相对论的角度看,时间具有“相对性”的特征,时间的“长短”和“快慢”都是相对的,那么,从预测学的角度解读这个问题,发生在未来时空的事件或结果可以利用可能存在的“时空感应”信息或“阴阳原理”进行预测吗?
三、“因果”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儒、道二家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已有朴素的“因果”思想。佛教的因果思想自印度传入中国后,迅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固有观念与中国本土的报应观念,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因果思想,长期而广泛的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6]。
巧合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有类似的因果论思想。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指出,“自然界的因果系列是无穷无尽的”,“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是亘古不灭的定律”。而在西方近代哲学思想中也不乏有关因果论的思辨。英国经验论者从培根一直到洛克都把因果规律看作是必然的,认为凡事必有原因,这是为我们的经验所证实的。因果性问题在康德的全部《纯粹理性批判》中是“最重要而最基本的论证之一”[7]。
客观地说,“因果论”不失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模式之一。牛顿从落地的苹果中悟出了“万有引力”的“因”,达尔文从生物进化的痕迹和历史中找到了“自然选择”的“因”和“适者生存”的“果”。实际上,也正是科学家们对宏观和微观物理现象所产生的原因的深入思考,才诞生了堪称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量子论”和“相对论”。薛定谔方程就是量子力学中因果关系的体现[8]。在量子力学里有没有什么别的因果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玻恩曾说,“粒子运动遵循概率定律,而概率本身按照因果律传播”。在因果论大地构造学理沦中,著名的有地质力学和板块理论,前者主要探究诸种构造的力学性质和成因以及构造体系的划分;后者则主要探索岩石圈块体的移动和互相间的力学关系以及移动的力源机制[9]。
展望未来,“因果论”仍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一把钥匙。产生“万有引力”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时间是什么?时间和空间是怎样关联的?生命是怎么起源的?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有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为什么人们以目前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尚不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地震?客观地说,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因果论”的哲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它是一种科学观,而且也体现在它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四、“循环”思想
《周易·复》卦的“反复其道”提出了明确的循环论思想,说阴长则阳消,阳长则阴消,阴阳往来交替消长,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10]。老子认为,“物极必反”是宇宙间的一个普遍法则,任何事物的变化莫不如此。“返者道之动”突出了大道终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外在运动形式,是对大道的运动的直观描述。中国早期的阴阳家的思维模式的要点在于阴阳交替,轮转循回,以循环观念为主[11]。
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循环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天文学上,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卫星环绕行星的运动,无不是循环式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从物理学和化学角度看,电子环绕原子核的循环式运动已为科学界所广泛接受;在地质学上,无论是水的循环,即天水(雨、雪)→河流→湖泊和海洋→水蒸发形成云→天水,或是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即风化、剥蚀→搬运→沉积→成岩→风化、剥蚀,都清晰地反映了自然界循环运动的特点。可见,循环论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发现在本质上是相通与吻合的。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循环”的内涵和类别是丰富而多样的,既有行星沿椭圆环绕恒星的循环运动,也有生物进化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运动,还有地球上水圈和岩石圈的“地质循环”运动,等等。
关键词: 道家; 生态思想; 生态德育; 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道家学派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价值意识”,即价值存在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之中,而不是西方浪漫的荒野概念、或以生态为中心的现代道德观念中。道家文化的许多思想和观念,经千百年的延续阐发,已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观,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蕴涵着深刻的、丰富的道家生态智慧。这无疑成为当下生态德育的理论先导和实践依据。正如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西尔万(R.sylvan)和贝内特(D.Bennett)指出的那样:“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2
一、道家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
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颗粒,积极梳理和深入研究其生态蕴涵,对我国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借鉴作用。
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促使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乃是道家文化所关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凝练,也是其最高境界和根本精神。正是从此出发,道家文化从宇宙的构成和万物的起源的维度,系统地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且进一步从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视角论述了“顺应自然,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
道家学说代表人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自然”这一重要范畴,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复归于自然,其在“自然”中存在,就如同天地万物在“自然”中存在一样,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同一性。“道”也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的,是为感官所不能接触的终极实在,而天地万物与人皆由共同的终极——道所生出,二者是统一的。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是一种先于天地存在,“先天地生”而且“为天地母”的东西;“德”是道的成果,“尊道贵物”是天人和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人法自然”。1 从万物的价值本源来看,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庄子也认为:天是一种天下万物各适其所的原始生存境域,天与人本质上是融合为一的;“天”只有有了人的生存参与才成为其“天”,人也只有在“天”的原始境域中才能展示其本真生存;人的身体、禀赋、生命以及子孙都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既是天地之物,又与万物相依。天、地、人和物相互依存、彼此和谐,故有“人与天一也”(《庄子·山木》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庄子正是以“物我同一”思想为基点,站在“道”的立场、用“道”的观点审视“人与天一”,推出其“物无贵贱”等天、地、人和物的合而为一的万物平等思想。在他心目中,世界万物皆有道性,道是万物之根本和尺度,是万物生成、变化及发展之源泉和动力。庄子以“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庄子·秋水》)的观点阐明了万物平等的主张, 否定了人类有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特权,把人文关怀指向天地万物。老庄正是以这种超越一切的“道”为最高境界,以天道体悟人道,以天道推论人道,要求人类按照天道运行的自然法则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物我同一”的物化思想与“现代人以万物为友的意识流向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建立人与自然之和谐秩序的主张相吻合”2。
(二)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生态整体观
道家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为宗,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同源、同构、同质,没有贵贱之分,自然万物是一个生生相系的整体。老子不仅提出宇宙间“天、地、人、道”“四大”尊贵而平等,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25章),而且认为这“四大”各居其位、各尽其职,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为宇宙之生生不息共同作用。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73章)。在老子看来,宇宙大自然就是一张天网,自然界之结构是由万事万物的相应相求、相依相附联结而成的一张生态之网,彼此牵连、环环相扣,布局严密紧致,没有错漏缺失。构成宇宙环寰的“四大”元素成为这张生態之网的“结节”,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连锁的精美之网,共同维系着宇宙大自然衍生的责任和义务。“天、地、人、道”四大元素,既彼此独立、自主自在,又相互依附,共存于同一天网之中,保持着生态整体的完善性和最大的德性。彼此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10章)。那么,如何维护“天网”秩序井然地运行以彰显生态的完善性呢?老子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道生万物”的准则,认为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老子》第77章)。由于道生万物,寓于自然之网的宇宙万物才能“负阴而抱阳”,和谐共生,共同维系着自然之网的生态平衡。庄子也认为,所谓的“天”就是一个以自然为最高表征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万物相互蕴含、不能分离的自然整体。庄子在其《庄子·齐物论》中也表达了“物我同一”思想,即“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万物相互交蕴,我中有物,物中有我,物我同一。“天地虽大,其化均一;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庄子·天地》)。只有从人与自然互为一体的视角出发,把人类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才能正确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知常曰明”、“知止不殆”的生态保护观
道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不仅仅体现“道法自然”的生态平等观以及“天网恢恢”的生态整体观,还体现在“知常曰明”、“知止不殆”的生态保护观上。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只有保持和谐共生,宇宙才能延绵不绝、代代相传。要保持美好的自然之境,使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良序共进,作为宇宙之物的人类行为就必须从维护“万物并作”的立场出发,遵循“知常”的辩证法,认识自然、掌握规律,不肆意妄为、不胡作非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凶的恶果,保持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人类不仅要“知常”、“知和”,还要“知足”、“知止”,即认清和把握宇宙万物本身所固有的限度,适可而行,止于至善,以限制或禁止人类自身贪得无厌、竭泽而渔地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开发利用。“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欲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第16章)为此,老子提出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措施:第一,主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第29章)的绿色消费观,要求圣人做到清静寡欲,远离奢侈的饮食,远离豪华的住宅,远离那些极端的事物,远离那些奢侈的生活。不求功名利禄,不为私欲囚困,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顺”、畅万物之情而适万物之性的德性,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度的、夸大的、极端的行为。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让永无止境的物质欲望来扰乱个人内心的安宁。第二,提倡生养万物而不宰杀的生态慈爱观。老子以“道生之,德畜之” (《老子》第51章)这一思想为依据,提出“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第2章)。第三,反对发动战争,破坏生态环境。老子认为以兵强天下,发动战争,势必破坏生态,造成资源的浪费。这是为有道之士所不取的。第四,主张知足知止,爱护资源,确保资源用之不竭的长久之道。老子认为人类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自我满足、适可而行、适可而止,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永不满足,凡事都有一个度,所以只有知足知止这种知道满足的满足,才是真正永远的满足。“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46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第44章)人类的这种贪得无厌、过分攫取某种东西的恶性必然招致重大的花费与损耗;过多地贮藏、聚天下之财尽归己有也必然招致更多的亡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老子》第32章)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在老子看来,“知足”和“知止”是密切相关的。“知足”含有适可而止的因素,“知止”也包有知道满足的内容。既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为就应当有所“禁止”;既然人的行为应当有所“禁止”,人的欲望就应当有所满足、有所克制。
二、道家文化的生态德育方法
道家文化不仅关注宇宙与人生、人与生命、人与自然关系,形成一系列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态思想之根;还注重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些观念,使道德教育这种修身养性的个人生活方式逐渐转变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的整体生存方式。道家文化认为,要将“道”道明白,这种“道”必定是“无”恒常(in-constant)、“不”平常(un-usual),因此,其精髓在于以德为魂,倡导修德为先、尚德为荣、践德为要,即认识依赖于启示的经历和实践,通过人的身体的转化而融入与其他特殊身体的关系之中。
(一)君子修身,道法自然的修德方法,以达到行不言之教
道家文化倡导君子道法自然,“行不言之教”,“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根本法则和万物存在的根据,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终极实在。道的本体通过其功能的发挥是可以用心灵去体悟。人们应效法自然无为、简朴至纯的道之真性,去进行彻底的修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虽为“无为”,却不是不行动、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应自然、应循大道,不做违反自然之事;虽为“不言”,却要求得自身的内在转化,以达到“教化”的目的;虽为教化,却又自然而然,不见其痕迹。“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即通过道德示范和道德导向的作用, 唤起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品德。庄子也认为人生存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至德之世”。要达到这种“至德之世”,人只有把握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洞悉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自觉追求天与人相统一的“道”境;主张君子必须学习天地之德、吮吸宇宙之精华、效法自然之处事,这才是修身之道。
(二)以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为途径,倡导“以德服人”的“仁政”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作为“万乘之主”不仅要“行不言之教”,通过自身言行表率来感染和影响民众,而且更要“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老子》第19章)。在这儿,老子将“智、义、利”纳入“道”的范畴,认为只有深刻体认“道”之内核,依道而为,才能达至“无为无不为”境界,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3章)。 只有有道、有德之人治理政事,才能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魂强健”;才能使百姓“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1庄子的崇无为、尚自然,柳宗元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古人顺物之性、为我所用的生存智慧。
(三)“君子节用,知足知止”的生态实践方法,倡导人们自觉保护自然资源
道家极力主张节俭取物,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反对浪费,主张杜绝人类的贪欲和一切过度的行为,这种生态实践上的道德规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体悟。老子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所谓“知足不辱”,就是告诫人们要节制欲望,要知足常乐才不会因贪欲而受到惩罚。“知止不殆”就是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的承受限度,不能无节制地浪费资源;要广施“仁德”于天下,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伤害任何无辜生命,甚至提倡省己之食,以喂养鸟兽。总之,道家对于宇宙萬物的态度是“常行慈心,憨济一切,放生度厄”(《太上洞真智惫上品大诫》)。只有通过这样的生态实践,人们才能真正深悟自然之道,才能真正做到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化育万物。人类也只有遵循客观规律,关爱自然,以“时”而动,见“机”而行,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确保“万化”永“安”。
三、道家文化的生态德育启示
道家文化的生态思想作为前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产物,凝聚着人类在生存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凝聚着人对自然和对人自身的理解,构成“以其为基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与最高境界”2。道家文化蕴藏着极其宝贵的生态伦理、生态德育思想,以其深邃的大智能、独特的言语和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人的生态世界观和价值观;道家文化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倡导节俭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与现代生态德育基本一致的要求,如以平等的眼光、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道法自然、物我同一、众生平等、尊道贵德等思想。这些都为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当下的生态德育提供了理论启迪、内容传承和方法借鉴。
(一)继承道家文化的“合理内核”——理论的启迪
道家文化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宇宙和人生,含有丰富深刻的关于人与生命、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天人合一”核心理念。“天人合一”是道家“万物齐一”的精髓,其崇尚人与自然的平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完善的德育理念。它以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一体的直觉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流变的自然节律和生物共同体的有机秩序的体悟,具体真切地把握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 1,描绘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样本,为当代中外生态伦理学发展和有效实施生态德育提供精神养料。这些体现着道家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内核、当代生态德育所塑造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有着极其明显的相似性和互通性。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所说:“无论如何,儒家和道家至今仍构成中国思想的背景,并且在今后很长时间仍将如此。”2
众所周知,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主要是建立在对工业文明的生产技术方式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负面价值的反思之上,建立在以生态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尽管它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规律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强调人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的一体性联系,但是它完全继承了西方近代科学分析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单纯以理性的分析整合为据,缺乏一种具体真切的经验感受和生命统一的悟性体验,不能不带有主客二分的痕迹”3。这种仅仅依靠科学理性主义思维,无法完整感知和体认人与自然的经验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分析和把握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因此,必须把西方的科学理性思维与东方的形象直觉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体验。在这一点上,中国道家文化的思维模式中重直觉感悟和形象思维的偏向,恰好与西方生态文化的理性分析和科学实证形成互补。正是中国道家文化的重直觉、重形象的整体思维方式,塑造、凝炼出了一种重感情、重道德的精神品质,弥补了西方生态伦理的工具理性的缺憾和偏颇,促使一些西方有识之士纷纷把研究视野转向东方,对中国的道家文化所彰显的“高尚的道德情怀、博大的生命境界”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认为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引领世界的未来。
(二)挖掘道家文化的“合理外核”——内容的传承
道家文化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提出了“自然和谐是万物之本质”、“顺应自然、无为而为的人类行动准则”、“贵己重生的生态价值和意义”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从根本上消融了工具理性的根基,否定了以人类为中心的狂妄态度,强调了要以平等的眼光、慈悲的心情、敬畏的态度善待自然万物、珍爱生命。这些思想不仅构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道德样本,更是现代生态伦理学茁壮成长的历史养分和现代生态道德教育健康发展的精神保障。尊重自然内在价值、关注自然存在合理性,帮助人们树立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的机会。
道家文化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的思想,提出了“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知止不殆”——人与自然共存共进的发展观、“尊道贵德、至德之世”的生态道德理想、“物我同一、众生平等”的生态伦理情怀以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个人修养伦理观,杜绝了征服自然的野心、摒弃了消费至上的物欲主义理念,倡导以“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情怀,践履“万物不伤”的生态伦理精神,实践其“至德之世”的生态道德理想。这此智慧不仅为生态德育提供了无穷的思想宝藏,更为启迪和帮助现代人确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提高生态道德修养,培育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帮助人们培养保护生态的道德责任感,进而塑造其对自然和社会具有主动关心和高度负责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念,实现德育范式的全方位生态关怀。
(三)重视道家文化的“道德实践”——方法的借鉴
道家文化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价值指向不是“知识论”的,而是“境界论”的。正如冯友兰所说:“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以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1 事实上,道家不仅思考人和自然环境在其中的位置,更是主张用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些观念,倡导通过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性,来体悟和理解宇宙精神和生命之本质。道家思想以智慧为重,靠个人体悟启明,保持自知之明和自珍自贵,以达到“不言以求自身的内在转化”的道德境界,即通过“悟道”达到“得道”,从而在实践中做到“守道”。老子的“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处世态度,是主张通过“修身”和“养性”注重道德的自觉修养,约束自身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实现“自德”。
中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本质差异在于其修德方式的区别。西方生态伦理也重视生态道德的教化和培育,但其主张通过伦理教育由外向内的培养;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具有“修身为本”的可能性,通过效法自然、节用知止、身体力行等方法“修身正心”,实现由内向外、推己及人的自覺修养。人类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自觉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道家的这些“道德实践”方法与当下生态德育正在积极倡导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些德性修养的主张和方法为生态德育的方法论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ecological culture, Taoism,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contains profound and abundant Taoist ecological wisdom and “distinctive value consciousness”. Taking “Tao” as the core, Taoism regards human beings, living beings and all non?living objects as an interconnecting and co?existing universal integration. It advocates concepts of ecological equality, such as “human?nature unity” and “Tao follows nature”, ecological holism, like “justice has long arms”, and view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cluding “to know the eternal is to be enlightened” and “to know when to stop is to avoid danger”. Taoism expands interpersonal moral from social field to natural sphere, highlighting the ecological ethic wisdom that all things are equal and harmonious, and thus provides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and connotation inheritance for present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Taoism emphasizes the practicing of its ideology and the principles of moral practices, including giving top priority to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moting self?cultivation through learning from nature. It advocates moral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benevolent governance” and “winning people by virtue”. In ecological practice, it encourages frugality and “stopping at appropriate time” to protect natural resources and “rectify minds”. In doing so, Taoism desires to fulfill the cultivation from inside to outside and from oneself to others, and gradually transforms the individual lifestyle of moral education into a holistic lifestyle of human being to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among people themselves.
【道家哲学对现代医学的启示】推荐阅读:
道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11-05
道家思想的启示02-28
道家与李白的诗风11-11
道家思想的管理目标02-17
道家自然之道06-08
道家经典励志名言01-04
《周易》思想的现代意义的哲学论文03-02
对教育哲学的认识10-27
浅论哲学对死亡的思考10-27
道家文化与西方自由主义比较研究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