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2022-05-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市从1995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内容形式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机制。城市90%学校、农村近70%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以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方法和过程,探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缺点。围绕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期间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提出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详细设计这一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 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袁晓夏(1974- ),女,广西平南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贸易与旅游系,讲师,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高校就业与创业研究工作。(广西 柳州 545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立项项目“广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 KY2015LX660)

当前国内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专题性问题进行研究。事实上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远和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学生解决眼前所遇到的种种心理障碍、困惑,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心理状态,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重点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

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

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

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

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

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

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心理健康问题近几年来受到了特别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还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掌握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设计和实施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宁萍.高职学生入学心理适应问题及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2] 周文波,陈伍郎,范端阳.影响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要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

[3] 李洁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况及对策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8).

[4] 张科.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互补[J].教育探索,2011(10).

[5] 文竹,李力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

[6] 肖少北,张文香.论教师心理品质及其学生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1(9).

作者:袁晓夏

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2:

开拓创新 顺势推进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

我市从1995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内容形式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机制。城市90%学校、农村近70%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顺势推进,2004年3月启动了全民心理健康教育工程,2007年4月成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和石家庄未成年人心理干预中心,并投资在全市24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级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体系,其中二级心理维护中心26个,三级维护中心100个,平均每个县(市)区五个维护中心。一个稳定的、可行的适行模式已初步形成。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旗帜,以机制为保证,以整合资源为基本措施,以师资培训为重点,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具体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党委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抓什么,怎么抓,从何处入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是否有实效。为此,市委书记吴显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几次到基层调研,经过调研论证形成共识:一是未成年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二是我市教育部门已进行了十几年探索研究,形成了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的基本队伍,他们多数是第一线的骨干,有实践经验,经过了专业知识的培训,有的已小有名气,成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惑的“大师”;三是在现实中存在着名师无名无人知晓和家长求助无门的矛盾;四是未成年人面临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出现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总之,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基于以上认识,市委决定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市委宣传部将此列为2007年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明确推出继续推进全民心理健康工程,并提出了市县校三级维护网络,拨款200万作为激励,建立26个县区分中心、100个三级维护站点。由宣传部、省委文明办和教育局具体落实,截至2007年12月20日,任务已全部完成。圆满完成了网络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并制定了2008年的工作目标,即再建100个三级站点,连续三年使每个县区达到10~15个,使全市180万中小学生做到能就近接受心理服务。

二、整合资源,民办公助,打造多功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的三级服务网络建设的关键是市级维护中心的建立。它是三级服务体系的龙头,其中人员的配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相关人员既需要有专业修养,又需要有极大的兴趣和工作热情。这些如果全部靠政府另起炉灶,不仅需要一笔很大的财政开支,也不易办好。而从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设立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后,我市已成立了几家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都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的已被淘汰,有的还在苦苦挣扎,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服务和专业师资的培训质量。鉴于这种现实,我市决定在一个实力较强、管理严谨、社会信誉较高,并多年配合我们工作的一个单位的基础上,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投资100万,将原来规模扩大了一倍,建起来了功能齐全、一网一刊二话八室的一级维护中心,即:石家庄心理咨询网;《心理教育》杂志;两部心理热线电话(0311-86961313,0311-86961315);八室分别是音乐辅导室、沙盘游戏辅导室、综合访谈室、测量室、感觉统合辅导室、催眠放松辅导室、情绪疏导室和团体训练室。26个二级心理维护分中心至少达到五个功能室,100个三级维护中心至少达到三个功能室。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覆盖全市城乡的服务网络。

三、明确培训方向,借东风劣势变优势,培养学校需要的人才

2001年8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要求各县市成立培训机构。这是一个政策的东风,各地纷纷成立了一批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但是培养目标是以问题人群为服务对象、以治疗调整为主的医学模式,而对学校不是医院,心理教师不是医生,让学校的心理教师掌握一定的咨询方法以解决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必要的,但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我们应从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接受教育部门的管理和引导。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对策是不报怨、不等待,主动出击,借心理咨询师政策的“东风”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船”,具体来说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由个体出资以教育局名义申办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成立了石家庄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这样就奠定了培训中心服务教育的基础。二是保证教师质量,我们主要依托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使学员接受专家授课,这样就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人才。三是保证培训中心的生源质量,把好入口。教育局拨专款奖励班主任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2007年拨款30万奖励300名一线教师,这一激励政策将坚持数年,以激励有第一线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四、城乡手拉手,集体备课

(一)送教下乡,师傅带徒弟

为了迅速地在农村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提高课堂质量,我们从市内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抽调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调查研究,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亲自为农村学校不同班级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出示范,引他们上路,并对农村学校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鼓励农村的学校与城市试点学校手拉手“拜师学艺”,这种生动具体的指导和亲密的联系合作使他们学得快,用得上,解渴实用。

(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名校”、“名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以名师、名校为辐射源,不仅辐射全市各中小学,还要辐射到社区和村镇,带动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培养学生和市民的良好心态、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一是利用我市地处京畿的区位优势,聘请北京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心理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发挥省属科研机构和大学专家教授的作用,聘请他们长期指导帮助我们,使我们的实践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三是充分发挥一线教师队伍中的专家作用。经过十年磨砺,我市已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他们不仅在学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也颇有影响。

(三)集体备课,共同进步

教师素质的不平衡是客观存在,水平有高低,认识有先后,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讲课效果大不一样。这种不平衡性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质量,影响教育的效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不能有把好“经”念歪的现象。为此,我们在市二十三中学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做法。二十三中学以年级组为单位,一直坚持集体备课,每一个内容,先由一名班主任备课试讲,然后年级组全体班主任研究讨论,评头论足,经过一番集思广益和完善提高,再试讲,大家认识基本一致后,各班主任分头实施。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学习交流、共同进步、提高素质的过程,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顺利开展。

(四)努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均衡发展

发展不平衡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是地域间的不平衡;二是学校内部班级间的不平衡。

市区学校由于特定的地理优势,信息广、理念新、起步早,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高于县市。为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作用,我们建立了城乡手拉手机制,一区带四县。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我市经过12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党委政府挂帅、齐抓共管、上下畅通、社会信誉高、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模式,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有一支过硬的专家队伍,目前我市的一级维护中心共有北师大等八个师范院校的教授43人,其中博士学位19人,正高教授27人。二是有了一支数量还足够的志愿者队伍,在多名志愿者中经过考核确定了120名志愿者,长期服务于这项他们称之为积善行德的事业。三是建立了三级服务网络,在全市158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搭起了一个服务平台。截止到2007年12月17日,仅市级维护中心就接待来访者1971人。四是党委政府决心大,要把这项造福市民的公益性事业做成石家庄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亮点,劲头大后劲足。

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实效作用,就必须和教育教学结合,就必须要走到学生中去,就必须根植在教师队伍中,必须和家长形成合力。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以燎原,这样的心理教师才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样的心理理论才能走下课本发挥作用。

只搞学习是搞不好学习的。我们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但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因为学习是果,而健康的心理生活是因。就像苹果树只有在养料充足、温度适宜、阳光照射、消除虫害等条件下才能结出累累硕果一样,学生只有在拥有良好情绪、积极心态、掌握方法、排除干扰等前提下才能考出优异成绩。

只搞高考是不行的。中学几年如一盘棋,不布好开局,不步步为营,最后的胜利无从谈起;不搭好地基,不盖好低层,高层就成了空中楼阁。我们要搞好每一个年级以及年级间的衔接教育。

只搞班级常规工作是搞不好班级的。班级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这些事就是鲜活而贴切的教育素材。要抓这些教育资源,班主任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头脑中始终有班级的特点、问题和发展方向,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走出智慧的带班策略和方法。班主任很辛苦,完成常规工作已是很累,但在此基础上,自主的、创造的、智慧的工作,就不仅仅是累,还有收获和快乐。

作者: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委员会

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论文 篇3:

家校合作,于“微”处暖娃心

〔摘要〕 心理健康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重要的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微时代”,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从“微”入手,“微观察”“微联络”“微沟通”“微辅导”等都是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家校合作

一、背景

由于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遇到一些事件,尤其是恶性事件,他们将很难从家庭中获得正确的处理意见和方法指导,加上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很容易因此“被挫折”,遭遇危机事件。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还会导致心理疾病。

对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案例描述

五年级学生小惠(化名),女,11岁。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家中无人照看,无奈之下,父母将其托付给邻居60多岁的老奶奶照看。9月的某一天,老奶奶发现家中丢失了500元钱,遂断定是小惠所偷。质问遭到否认后,老奶奶立马将此事告诉左右邻居,并因此跑到村里的“仙婆”处询问,当被告知钱是家中小孩所拿后,老奶奶更加确定是小惠偷了钱,经常在家谩骂小惠并到小惠大伯家大骂。小慧因此整日忧心忡忡,并时常哭泣,直接导致成绩直线下滑。在身心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小惠选择了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寻求老师的帮助。

三、评估分析

(一)“微观察”——聚焦、把脉、解读受挫心理

挫折反应是指伴随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反应。它包括理智反应和非理智反应。

理智的反应表现为在遭受挫折后,能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妥善处理的方法,通过调整目标等来应对挫折。据了解,小惠对此次“丢钱事件”一直坚持为自己辩解和否认,这就是理智的反应。

对待挫折的非理智反应表现为强烈的恶劣情绪,对生活、学习等产生负面影响。接到求助信件后,我迅速地“锁定”了小惠本人,并经常装作不经意地与她接触,观察她的学习、生活状态,并从班主任、授课教师、其他学生处了解小惠的在校学习、生活表现以及家庭情况。经观察,此次事件造成小惠出现了以下问题行为:

1.逃避性行为。有恐惧感和焦虑感,性格由外向变得少言寡语,出现厌学情绪,作业完成质量明显下降。

2.散漫性行为。由于心理受挫,产生了“我被当成小偷了”的消极心理,自暴自弃,出现上课走神、作业不认真完成甚至不写作业等自由散漫的现象。

以上都是小惠面对此次事件所表现出的非理智反应。结合小惠在校学习生活的状态,我定义此次事件为影响小惠成长的挫折事件。

(二)“微联络”——减缓、指导、帮助直面挫折

农村留守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缺乏正确应对挫折的技巧,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由于年幼,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社会支持,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本案例中,由于小惠现阶段正处于青春期,性格更加敏感,为了减缓此次事件对小惠造成的心理伤害,我选择了通过书信的方式来和小惠进行“微联络”,并对其进行自信心矫正,明确告诉她:她品行端正,老师相信她,其他人也相信她,大家不会因为老奶奶的言语而对她不信任,以帮助她重新树立信心。

(三)“微沟通”——联合、指导、调整辅导方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切实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案例中,对小惠造成切身伤害的事件来自于家庭,因此,我们利用网络和手机微信,积极与小惠家长取得联系,在反复沟通中了解了小惠家庭的具体情况,教会家长帮助小惠重拾信心的方法,就一些涉及老奶奶对小惠进行的人身攻击行为(包括打骂、体罚小惠洗衣、做饭等),鼓励家长义正辞严地出面维护孩子,并告诉小惠,让她拒绝一切不合理待遇,争取人格上的自尊自立。

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家校合作深度,对小惠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进行调整,将先前的以树立自信心为主调整为学会对不合理的事情说“不”。在此次家庭暴力事件中,我们通过联合家长,捍卫了留守儿童小惠的正当权益。

(四)“微辅导”——帮助、促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但小学生所处年龄段导致他们对成人尤其是对教师又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微辅导”——顾名思义就是以谈话的形式跟学生进行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要求教师要以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从业者的心态来看待、接纳学生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看法,在引起共情的基础上以一个被信赖者的身份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促进和发展学生个性心理。

初期,由于创伤严重,小惠的辅导谈话时长较短,更多时候,我们选择联合授课教师,在班级开展应对挫折的心理健康课,帮助班集体形成“面对挫折我能行”的信念;在学习上给予小惠更多关注和帮助,在生活上给予关心,这种看似与心理辅导无关的工作,对小惠抗击挫折注入了更强大的“丙球”,拓宽了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四、案例总结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尤其注重家校合作

在农村学校实际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农村娃——留守儿童,他们所处的年龄段的心理具有自我认识不足和敏感性强的特征,在心理稳定性差的前提下,他们很容易受他人影响。本案例中的小惠,是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个缩影,她在“丢钱事件”中面对不被信任的反应,是该阶段的一种正常反应,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制定合理的疏导方案。

本案例中,小惠最终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走出了不被理解的负面情绪,并重拾信心。在整个过程中,家校合作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就给予我们一条启示:不论孩子的父母在不在身边,只要我们注重家校合作,及时沟通,“家校合作共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道路将会更加宽广。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微”乎其“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象,要求我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要“微乎其微”——从细微处着手,不错过每一次微小事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微妙影响。“微观察”“微联络”“微沟通”“微辅导”……这些基于留守儿童、基于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其主旨是對农村小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的“微心理”也应教给学生一些自我心理救护措施,让他们学会心理调节,让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和分流。

注:本文系安徽省安庆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研究”成果(编号AJKT2017-032)。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平山镇中心学校,安庆,246100)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作者:谢芳丽

上一篇:支行行长竞聘演讲稿汇总下一篇:科普演讲团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