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建立了校园网站、校园BBS、博客、红色论坛等多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以及开展网络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全面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主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理论界对网络法制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并没形成统一的认识,利用网络进行的网络法制教育没有引起应有重视,应当结合传统的课堂教育、新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方法,系统建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

关键词:基本范畴; 比较考察; 理论支点; 完善

文献标识码:A

1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理论背景

事实上,中国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较早就开始了,2011年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1年-2015年)》几个重要文件,其中核心的观点就是要通过网络技术创新法律教育的新方式、做到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界,学者较早就对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进行了研究,李亚宁研究了大学生网上违法行为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随后杨练武等人也从此角度进行了研究黄艺羡则沿着上述学者研究的思路,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新形势,针对传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方案;张美琴等人则从对网络新形势给传统的法学教育带来的冲击中,看到了利用新型载体推动法制教育发展的机遇,从教育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制教育进行了系统的论证,诸如:网站建设、师资队伍等软硬件的配套等方面;张桂荣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对青少年的上网状况及法制教育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利用网络进行法制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李方裕研究了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涵,将网络法制教育分为:知法、守法、网络安全与网络维权等几个侧面;严海波研究了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成因,并从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网络法制道德、网络法制基地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2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范畴

从词源上看,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包括二个层次:其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与网络相关的法律的教育;其二,高校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如果侧重于第一层次的研究,选择这一侧面的学者一般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学者,学者研究的方法一般从大学生网络侵权与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现象入手,结合传统法制教育中网络法制教育的不足进行论证,进行网络相关的法律教育成为对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一种规制手段,从总体上看,这种理路重在对网络犯罪及其规制的研究,因而是从本体上研究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问题,但持此种主张的学者虽然从此角度研究网络法律教育的重要性,但局限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网络法律教育,而忽视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方法。选择这二层次的学者一般为具有教育学专业的知识背景,学者一般将网络作为一种用以实施法制教育教学的手段,比较网络法制教育与传统法制教育的异同,研究网络法制教育优越于传统法制教育的优点,研究制约网络法制教育的因素,提出从教育学的意义上建构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诸如: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软件的配套、硬件设施的配套、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建、教育内容、教育监管保障机制的建立、教育效果测评机制的建立等,研究这一层次的学者侧重于研究网络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但对于网络法律法规方面则存在欠缺。当然二个层次之间也存在交叉的可能,如果将第一层次理解为利用传统的或者网络的教学方法实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教育,其中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则包含第二层次,如果将第二层次理解为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的一般法制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其中对大学生实施与网络相关的法律制度的教育则包含第一层次,但大多数我国学者没有关注到这一问题的存在,而是有侧重的选择了上述的一个层次和理路进行论证,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二个层次的研究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应该结合法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完善网络法制教育体系,从法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便于认清当前青少年网络行为中违法、犯罪的形势,为有针对性的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供实证资料;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则有利于系统化的构建网络法制教育教学体系,发挥高校通过网络法制教育在型塑良好的网络行为中的作用。

3完善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方略

3.1增加传统法学教学内容中网络法制相关的内容

事实上,高校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情形不容乐观,在2005年之前高校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通过《法律基础》课完成,开课时间为32课时,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整个法律体系能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安排网络相关的法律知识,当时《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法学院的教师完成,随着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出台,各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大多数教材均将法律相关内容压缩成二章内容,事实上,能够分配到法律知识的讲解时间大约为二个课时,其中涉及法制相关内容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将法律基础课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本课程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担任,这就造成大部分高校讲授此门课程的教师不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在思政课教师不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背景情形下,网络法律知识的教

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应该调整法律知识在《思想道德修

作者简介:

陈占雄(1987-),男,河北石家庄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网络法研究;贾珂(1990-),男,河南洛阳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商法、网络法研究。

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比例,增加包括网络法制教育的课时量、通过课外举办网络法律知识竞赛、定期举办网络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机会。相较而言,网络行为与实际的生活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大学生必须为日益增多的网络生活行为储备必须的法律知识。

3.2开辟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在高校课时总量难以作出较大变更的情形下,惟有通过改革法律教学形式,拓宽教学渠道,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通过高校建立网络法制教育网站来实现,这一教学方法一改传统的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法律的兴趣。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网络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利用网络进行法制教育是种“自适应”的教育方式,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所需的法律知识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而不会给大学生带来过多的额外的学习负担,在内容上,可以在网站中融入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经典法律案例、法学名家访谈、法律法规索引、法律小故事、法律大事件、法制电影电视、与法律相关的网络小游戏等板块,结合网络的特点,发挥网络技术的优点,最大程度调动学生感观,通过视觉、听觉多途径的冲击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法律知识的洗礼,增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法学教育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中的说教模式,通过网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法律专家之间能够同步互动,增强教学效果。极积完善高校网络法制教育软硬件设施的配备,诸如:教师配备、网页设计人员、网站维护人员等的配备,系统建构网络法制教育教学课程体系。

3.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制教育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课堂讲授为主,虽然是必修课,但有限的时间内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事实上,本课题研究所针对的对象主要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此部分学生全面系统掌握所有法律专业的知识可能性很小,因而,必须注重在网络法制教育的内容上,应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当其自身相关的政治权利与自由、受教育权、财产权和人身权等方面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重内在需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课堂之外构建网络法制教育模式时,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法制教育中的有益经验,应注重参与性与交互性,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相应的法制实践活动,通过QQ、微博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案件讨论。

参考文献

[1]罗锋懋,张劲松.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李亚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

[3]杨练武,唐闻捷等.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初探[J].兰州学刊,2003,(2).

[4]黄艺羡.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的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

[5]张美琴等.网络时代学校法制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2005,(5).

[6]张桂荣.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J].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

[7]李方裕.网络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探析[J].新西部,2008,(6).

[8]严海波,王杏周.谈谈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问题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作者:石浩旭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篇2:

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刍议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如建立了校园网站、校园BBS、博客、红色论坛等多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和虚拟性以及开展网络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都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在全面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主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作者简介:张姗姗(1985-),女,安徽六安人,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辅导员,助教;王尧骏(1978-),男,江苏高邮人,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党总支委员,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高校校园得到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生活、学习、思维等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上网的工具已不局限于计算机,3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让网络无处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其中学生占整体网民的30.6%。[1]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自1994年我国开启了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历程,[2]十几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加大了对网络思想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开始了对网络思想教育的探索和研究。截止目前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公布信息,甚至采用网上教学、网上办公,有的学校还有校园BBS、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博客等多种网络教育阵地,但总体而言,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形式不够活泼、网络阵地缺乏吸引力、网络信息感染力不强、掌控网络虚拟性和不确定性的办法不多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针对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困境,在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建议从教育内容、工作载体、网络技术支持等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任何调查研究都应该结合周围环境,任何教育也都应该弄清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有的放矢。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必须先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1.大学生的知识及心理特点

大学生是高知识水平人群,学习能力强,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追求潮流事物。几乎没有一个大学生不会使用网络,很多学生不仅能熟练使用网络,甚至还能编码程序。这些高水平技术如果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有可能导致网络犯罪。大学生正处在身心急剧发展、自我意识分化和矛盾逐渐走向统一的特殊时期,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成熟,网络上各种思潮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长期接触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如果没有理性的选择,很容易受到网上相异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另外,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情绪容易激动,要求公平的意愿高,对敏感事件关注度较高,通过网络的转载率高,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和不法行为所利用。

2.大学生上网心理分析

90年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孤独与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缺乏人际交往的主动。他们情感丰富,个性张扬,渴望被别人关注和肯定,爱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害怕被别人看到脆弱的一面,缺乏主动向人寻求帮助的行为,常常处于矛盾、困惑中。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行为方式、思想动机、个人形象等,将真实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寻找满足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现实需要和欲望。当代大学生喜欢用网络词汇,从与他们交流中得知,他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使用正常词汇会显得自己跟不上潮流,他们用“火星文”来表明自己紧跟时代潮流,用“半句话”来引起别人的好奇和关注。同时,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创造性的平台。利用网络,他们可以创办自己的网页、网站来宣扬个性,创作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科技作品来展现才华。网络的出现让他们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没有获得的快乐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3.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大学生在高考之前大多数都是被管束学习的,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后,学习要求没有以往严格,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课余活动,又加上目标缺失严重,很多学生无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将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中。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4个小时以内。超过九成(94.5%)的大学生使用电脑上网,有60.2%的大学生使用过手机上网。在对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类型进行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站类型为:搜索引擎、网络社区、视频网站、门户网,其比例分别为80.7%、64.5%、60.9%、55.6%。在众多网站中,大学生最喜欢浏览的十个网站分别是:新浪、百度、人人网、谷歌、优酷网、土豆网、中国知网、天涯网、淘宝网、赶集网。通过对大学生上网主要目的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上网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对于上网要做什么,有49.2%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思考”或“偶尔才思考”,这说明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而言,上网已成为日常的生活习惯,不需要有特别的目的性。[3]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1.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

交流是互动的,缺乏任何一方,交流和教育就是空谈。网络环境消除了传统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障碍,使教育主体与受教育对象地位更加平等。在网络环境中信息接受的内容和过程都是平等的,人们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思想观念。网络条件下,信息的公开化使得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掌握者,教育者的权威性丧失。网络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不再愿意接受“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而更愿意在平等互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受教育。

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教育者无法分辨受教育者信息的真实性,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受教育者如果不提供真实信息和情感,教育者就会处于被动,教育的针对性就大打折扣。同时,网络空间权限的设置也限制了教育的范围,受教育者如果在QQ或人人网等设置了好友权限,那么陌生人将无法浏览其信息,更无法进行对话交流,使得教育者无法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

2.教育效果反馈的困境

计算机人机交互的实现使得网上交流迅速发展。但有部分网民只是浏览信息,至于教育内容是否影响其思想或指导其行为,除非受教育者浏览信息后对帖子内容进行回复,否则教育效果无法反馈,教育者也就无法就反馈信息改进教育内容和形式。网络具有选择性,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浏览信息内容,对于内容空洞的信息或无味的说教他们不会去浏览关注。《2010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对大学生网络参与情况的调查显示,[3]41.2%的大学生“只是浏览网页,不会参与讨论”,19.5%的调查对象表示“只和熟人在网上讨论”;而作为“意见领袖,组织和发起讨论”的调查对象仅占2.3%。教育效果反馈的不及时和信息量少,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体现,也限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很多,如QQ、MSN、BBS、博客等,但有的载体必须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处在计算机的终端,并且及时对话,才能保证整个教育过程的进行。如果有一方放弃对话,另一方只能漫无止境的等待,或者等到下一次的留言,这就拉长了交流时间,难以达到教育目的。网络的虚拟性和教育的不对称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4.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不足

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除少数重点高校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平台,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没有学校主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不能人手一台电脑,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和人员缺位,许多高校尚未成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部门,也没有专门设岗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项经费也缺乏。许多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没有及时更新,有的栏目打开后还是几个月甚至更早以前的信息。此外,很多校园网受局域网限制,网站点击率不高,这也增加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难度。郗芙蓉等[4]在调查陕西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度的调查时发现,85%以上的大学生表示没有通过任何网络途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听说过“红色网站”,这说明“红色网站”本身的宣传力度不大。

三、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对策

1.从大学生兴趣爱好入手,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大学生喜欢喜闻乐见的东西,而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比较重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共理论课教育,内容相对陈旧,形式相对呆板,无法吸引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因此,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必须找准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大学生关心的学习、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教育素材应该来源于大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通过网络创设他们乐于接受、能激发大学生思维与情感的生活情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大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注意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延续性,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情感交流中,无形中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另外,软件开发者们如果能开发渗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娱乐软件,在开发游戏软件时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游戏中,也可以在娱乐中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利用好现有网络思政阵地,积极寻找新的载体途径

目前虽然已有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如学校校园网站、博客、QQ、人人网等,但当代大学生几乎每个人都有个人主页,现有的平台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校园网络信息内容建设与学生获取信息量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一方面是高校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另一方面是学生可获取的信息量无穷大。尤其是好友权限的设置,使得教育者无法捕捉到受教育者的信息,甚至连受教育者的存在性都不确定,更是局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当前这种形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开辟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并且形成互动,在真实、真切、真情的交流中感受礼仪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思想等正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洗礼。

3.降低教育者的网络心理年龄,走进大学生的思想领域

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网络词汇到处可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特别钟爱使用网络词语,如果教育者对这些词汇不屑甚至抵制,将会被大学生当做“OUT一族”。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征注定是一种自由平等状态,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5]如果教育者能够与时俱进,降低网络心理年龄,理解大学生某些行为,贴近他们,能熟悉一些网络词汇,甚至在交流时用到,这会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距离,使受教育者认为教育者不是单纯的说教,代沟减少,从心底愿意接受教育者,愿意将心中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提高教育效果。这也是目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轻化的原因之一。

4.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全方位发挥教育功能

当代大学生喜欢通过文字和网络表情表达情感,网络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观察论坛发帖、QQ日志和说说、人人网日志等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把握学生动态,但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使得教育不够深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育手段,必须两者相结合,全面发挥教育功能。大学生长期沉溺在网络上会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人情冷漠,这些需要传统教育的引导和帮助。教育者可以通过在课堂或日常交流中引入网络事件或思想,就网络热点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形成网上网下互动。在网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分辨网络信息的是非,不盲目跟帖或转载热点过激事件,达到网下教育、网上实现的目的。在网上与大学生平等交流思想感情,结交成朋友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情商,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达到网上教育、网下实现的目的。

5.加强网络制度管理,加大网络技术支持

网络信息的浩瀚、繁杂,又加上网络工具的扩大,除了能用计算机上网、3G等移动通信技术使得上网更加便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发表言论,这给本来就滞后的网络管理增加了难度。网络迅速发展的速度要求管理者加强网络监控、加大网络制度管理,保证稳定可控的网络秩序,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制度,防止不良信息的散播。网络管理者需要分辨网络内容,遏制不良内容在网上泛滥,通过日常教育和网络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增强大学生网上活动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利用现代技术成果对相关信息进行标记和过滤,阻止不良信息,限制其发表言论或转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目前已经开始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建立了很多思想教育主题网站、红色网站等,但必须借助网站宣传、网址记录,或者受教育者主动搜索关注,否则这些教育平台都是形同虚设。刘凯等[6]在调查大学生对思想教育网站的使用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网站的点击率并不理想,在625个调查对象中仅有16.8%的学生喜欢登陆专业的教育网站,51%的学生不知道有专门的思想教育网站,10.3%的学生从来没有浏览过思想教育网站;从学生对思想教育网站信息的获取方式来看,有37.4%的学生回答自己所上的网站是无意间搜索到的,有16.4%的学生是听别人推荐的,有14%的学生是自己通过网站链接到的,有16.8%的学生是经学校宣传而了解的。如何能让这些平台真正发挥作用不仅需要更新教育内容,还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网络技术将网站设计得更人性化和趣味化,使用快捷方便,提高网络点击率、浏览量,或将网站名称放在搜索引擎前置,使得更多人能搜索浏览到网站。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1/t20110120_20302.html.

[2]姜玉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误区[J].嘉兴学院学报,2008,20(2):139-142.

[3]钟明.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2011-01/18/content_21761538_3.htm.

[4]郗芙蓉,王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大家,2011,(4):111-112.

[5]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

[6]刘凯,陈瑜.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对策及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125-127.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张姗姗 王尧骏

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论文 篇3: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增强实效性到长效机制建立

摘 要:随着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上人际交往的道德弱化等现象日益突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实效性: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最终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的目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面对网络时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模式都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证。因此,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和思想。学校党政工团、各院系、各部门都要参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同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部门党政一把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目标,纳入部门职能目标管理考核,并实行奖惩制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专兼任教师、社科院各专业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和平台,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由过去“要我学”改变为现在“我要学”。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处、团委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者要以人为本,随时关注、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和网络行为。党委部门、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信息平台,把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和网络道德失范的案例用于教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类专题网站、网页、特设栏目等形式链接到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上。同时在校园网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或栏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网页或栏目,方便大学生浏览、阅读并获取正确的资料信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学校网管部门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保证校园网络畅通,过滤删除有害信息,增强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服务。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及人员要随时对校园网络特别是学校BBS进行监管,加强正面引导。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关工委的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事业心责任心强,有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离退休老同志,对大学生更有一种不可割舍的情结,因此,他们是不可多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立新功。总之,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加强责任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职尽责,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教师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必须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时代,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从而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必须努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结合网络图文并茂的优势,将严谨的政治思想理论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通过网络增强大学生的鉴别力,提高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下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健康与否关系到人格是否健全,学校可对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心理专家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或治疗。当然,还需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既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高校要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感染,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拓宽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是高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因此,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配合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共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第一,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不仅担负着教学科研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体格健壮、人格健全的能担当起建设现代化国家重任的优秀人才。为此,高校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网络时代的今天,必须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页的建设,采用网络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开设网络“两课”课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以及图文声像的特点,制作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两课”软件或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三是要构建良好的安全、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管理,采用网络现代化技术对高校网络进行严密检测,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对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过滤、拦截和屏蔽。五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等,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六是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及专家学者应不断总结、积极研究和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规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第二,家庭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学生家长,应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应主动关心子女的成长,对子女从小就要进行正面教育,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遇到困惑和问题时主动向家长寻求帮助。家长还应经常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政治表现、学习生活情况、网络使用情况等,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第三,社会相关部门应通力配合,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如文化信息管理部门应研究网络时代的特点,制定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净化网络市场和网络环境。公安、国安部门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经营者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法律法规,树立责任意识,为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筑起一道网络“绿色屏障”。社会各界应围绕网络育人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坚持以法治网;继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网;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监控和防范,做到技术管网,及时监控管理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尤其是网上聊天、论坛、微博、留言簿等,及时处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净化网上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

社会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网络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些优势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校中还有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一辈工作者,他们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但对于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和水平较低,于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很好地应用于网络,无法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现代网络知识和水平,但又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探索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政治信息敏锐力及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关系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水准,只有不断提高才能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率。同时,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规律。要摒弃旧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放矢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总结与研究,掌握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适合网络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需要从长计议,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和模式。不仅是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研究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应与校园网管队、网监队紧密结合,掌握情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立完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

再次,要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构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校要构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在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以及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和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长效机制包括保障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调控机制等,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各方面条件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评价机制是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反馈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效果。预警机制就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资料,为宣传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及早提供信息和应对对策,制定预警方案。调控机制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定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修正、补充与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计划更加完善,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得力,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明显。

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冲击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深入、持久的过程,任何一种传统的或基于网络和移动通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独使用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基于网络、移动通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因此,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名,卢玲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2008,(3):130-131.

[2]苏志勇.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21.

[3]余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构建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21-22.

[4]高旭.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3):59-62.

[5]孙大志.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0):230-234.

[6]王长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120-123.

[7]王成礼.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8):69-70.

[8]许朝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36-39.

[9]刘静姿.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与思政教育的新趋势[J].高教论坛,2011,(11):9-11.

[10]赵冬鸣,李东,商雷.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51-52.

[11]刘继萍.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3.

[12]陈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应用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3):14-16.

[1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8.

[14]张福洲,单春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2(5):136-140.

作者:胡澜

上一篇:药店工作总结(通用3篇)下一篇:述职述廉工作总结三篇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