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英语课程建构主义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而知识的构建其实质可视为一种生产现象。本研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中生产要素理论对大学英语ESP教学中的“知识生产”过程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出ESP教学中师生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大学英语未来ESP教学的推进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思路。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博士英语课程建构主义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博士英语课程建构主义论文 篇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研究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深入剖析其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其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启示。

建构主义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启示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所教的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单纯的课堂讲授不能够深入地挖掘开发学生的潜力,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更不易于大学生实现英语交际能力这一目标。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所采用的单一教学形式,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建构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英语的自学能力,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所研究的重点。新教学模式运用网络平台技术,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排除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向着自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依据学生自身的爱好、特点来决定学习内容的难易,根据需要安排学习进度。西方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种新教学理念产生的源泉。建构主义学习理指导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起初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首先提出了用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后来,此观点运用于探究语言的学习过程。该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过程,知识的掌握和传授主要根据个体的转换与加工处理。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知识与能力不能被训练或吸收,只能被建构。自主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注重学习过程中自我观念与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者学会学习比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更重要。学习者通过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帮助利用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取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与信息加工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于学生的意义建构仅起帮助与提高作用,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而自主学习正是利用网络平台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语言学习中,利用教师指导与学生相互协作来实现学习目的。因此利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建构,从而有效地掌握外语知识。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过程的影响

建构主义为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外语的学习主要靠实践和练习,教授外语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因此学习者所起的作用极其关键。以普遍应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为例,学生应用操作时体现出便捷性、可操作性、交互性。此系统界面趣味性强,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网络课程的设置体现出了人文性与科学性,不仅充分发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点,更加强了视听说练习,不但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辅导材料,也推动了网络学习与课内外的教学互动性。为语言学习者开创了理性的网络学习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学习,亲身感受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曾强了自身在学习上的合作性与创造性,也充分适应了意义建构的需求。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启示

(一)促进主动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和帮助者,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更加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能有效的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教师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外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布置作业,及时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等方法,能有效提高不同程度学生的英语水平。此外,英语教师应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同时也要发挥好传统课堂的教学优势,开发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重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学生从心理上喜爱英语,具有主动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注重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与课程设计,充分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优势利用课件,录像、表演、反馈等各种形式,促进学生培养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学习策略,培养个性化学习模式

认知理论认为正确的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调控能力增强,良好的学习策略能让教师更好的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制定针对性的学习策略。通用性的学习策略主要制定长短期计划,设立评价标准,予以实施。专业性的学习策略主要指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策略,指导学生按相应的学习成度进行学习模块的选择,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需要选择媒体资源,培养听说等学习能力,设置固定的答疑时间,让学生及时反馈不懂的知识并加以巩固。除了提供共性的学习建议外,具体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还有很多种,培养听说能力可以选用交际策略、模仿策略;阅读能力可以选用概括策略、联想策略;写作能力选用运用策略、写长法策略等。选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

(四)培养学生自我监控能力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注重知识与内容,网络课堂设计与学习资料等方面,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学习监控,建构主义教学原则要求学习者具有自我监控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缺乏自身监控能力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如进行学习目标的引导与规划、指导制定学习计划、介绍学习策略并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与反思学习效果等。通过学生的自我监控与教师的外部监控手段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随着自主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可以减少外部监控并通过建立学习日志的方式让学生培养对自己的自我监控能力。

(五)培养学生互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互动的,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自主学习强调交互性的重大作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则是需要互动的。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具有多维性,需要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以及人机互动。学生之间的协作与支持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小组讨论、扮演角色、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等合作原则建立合作和竞争的学生关系。学生以探讨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分享学习经验,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助于学生外语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论

总而言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经各国学者研究表明基于网络媒体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学习动力增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使大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进行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学生借助网络媒体平台能够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学习,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互动性,得到正确策略指导,应用知识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师今后的主要任务是研发适合网络自主学习的训练系统,培养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这仍是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106-110.

[2]何明霞.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监控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2.102-106+127.

[3]刘寅齐,赵应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7,(8):84-86.

[4]宋阳明,张晓红.浅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2):300.

[5]赵秀丽.建构主义导向下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J].教育研究,2013,(06):127-128.

作者:李苗苗 宋宝梅

博士英语课程建构主义论文 篇2:

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师生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而知识的构建其实质可视为一种生产现象。本研究运用微观经济学原理中生产要素理论对大学英语ESP教学中的“知识生产”过程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出ESP教学中师生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大学英语未来ESP教学的推进提供科学的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ESP 建构主义 知识建构 协同发展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步深入,ESP课程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新的发展方向,这也让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单一模式向现代教学多模式转向。现代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任务型教学、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译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些方法的共性则体现为:教师主导教学功能的弱化,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学习效果的评价更为注重过程中的习得;教学围绕学习内容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手段更为多样。出现这种转向的理论根基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广泛认可和应用。这种转向最为突出的就是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和关系发生了根本转变,教师从课堂的绝对权威者和施教者成为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甚至是学习者,而学生在课堂的角色则从一个被动接受者成为一个积极参与者、行动者甚至是引领者,这样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对等同时有了更多的互动。这样的角色转变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挑战,但双方均为受益者。然而这一转变也衍生了诸多问题,如何在这种转变中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用,从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中获得最大的共赢结果,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据调查,目前相关课题的研究的对象多为学生本身或是课堂设计与效果,忽略了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其“内容很丰富, 流派众多, 且有不同的理论倾向,但都坚信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 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陈,2007),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分别对知识、学习和教学进行了独特的解析。首先,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假设或假说,然而客观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推动着知识的革新,知识在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是相对的,受到情境性的制约。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并非与知识的命题本身一致,真正对知识的理解更多是学习者基于自身经历中的建构,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知识。中国古人总结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其次,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的认识活动的结果,主体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造自己的理解(莱斯利,2002)。传统的教师授予学生知识的学习使知识成为一种单向传递,缺乏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样做法显然与人认识的本质相背离。学习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出发,在他人(如教师和同伴)的协助下,利要学习资料进行意义建构,从而收获知识。在这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理解、加工和处理,最终习得自己的意义。这样的学习过程与传统的信息积累的简单过程不同,这里包含着新旧知识经验的融合和认知结构的重组。

二、ESP教学中的建构主义解析

经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ESP(专门用途英语)已成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二大类别之一,并且与EGP(通用英语)课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文秋芳指出“通用英语能够拓宽人的国际视野,增加百科知识、培养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养;专门用途英语能够增加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人的学术素养。”(文,2014)两者形成互补关系,所以现在国内高校普遍做法是学生第一年学习EGP课程,第二年根据自身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选择相应的ESP课程。ESP课程特点是语言为基础,内容则体现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即通过专业相关材料的学习来提高某一领域的语言应用能力,其本质仍是语言学习的范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通用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受到班级规模、四六级考试和课堂任务等因素限制,新的教学模式很难在通用英语课堂当中得到实质性的推展。相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产生的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在ESP课程教学中则受到广泛的运用。建构主义把学习看成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与ESP教学的特点极为吻合。学生在学习中所需要的一切与知识相关的材料是生产资料,其来源不仅限于课本,也包含学生在知识生产者通过自我理解与观察寻找到的一些有助于其学习的材料。学生知识建构中运用到的方法和手段则属于生产方式,例如合作式学习、讨论、情境等。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产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ESP教学找到了科学系统的分析方法,也让笔者研究教学中师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三、ESP教学中师生协同发展的途径

上述分析表明,教师与学生均为生产者,两者自然成为利益共同体。如果生产过程中缺少了管理者或管理者职责不到位,生产者则无法正确和高效的生产产品,如果缺少了生产者则直接导致生产的中止。因此,实现师生协同发展才是ESP教学的努力目标。在ESP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定位决定了其协同发展的目标与途径。

1.教师职责

教师是管理者,其承担的职责当与管理者相匹配。经济学当中的管理者职责主要有:制定生产计划、组织安排生产、监督实施生产和产品质量的控制。以此类推,教师的职责可定义为: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监督及教学效果的评估与矫正。教学计划主要解决的是“计划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两个问题。在“学什么”这个问题上,教师所做的就是宏观知识体系的构建,让学生有个清晰的知识建构蓝图。ESP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学习内容正是基于某一领域知识模块的语言教学,知识的模块化为学生知识构建提供条件。教学实施犹如生产过程中一样会出现诸多现实的问题,这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监督和协调。最后,教师对教学的最终成果需要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这种评估是基于形成式的评测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学生阶段性作品等等。同时教师要根据成果评估结果,总结教学实施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提出矫正方案。

2.学生职责

学生是知识的生产者,是教学过程要主体。在参与知识构建之前,要具备基本的技能,这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ESP课程的本质仍然是语言学习,如果学生英语基础不够,在知识构建中则无法有效实施,也无法有效习得新的知识,所以对于高校ESP课程开设对象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定性描述。学生既然是生产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了知识构建的成败。ESP课程应该结合学生专业需求和兴趣开设,这是保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先决条件。学习从一个被动按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对于学习的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动构建往往不是一个人在完成,需要有更多的团队合作,也考验学生资源获取和处理能力。ESP教学中第二语言与新知识这两个特点让知识建构本身变得极为复杂,这给学生塑造一种压力式的学习氛围,他们需要去高效的完成各种他们并不擅长的任务。传统教学中学生只需安静的听,而新的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主动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挫折和低效等问题,学生如果没有强大的意志和主动承担的责任感,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上的建构,最终生产出来的必然是知识的“次品”或“废品”,故学生需要持久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要有自我反思和矫正的意识,人对新事物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曲折反复的认知过程,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得到及时矫正则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因此,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要主动去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及时有效的找到解决方案进行修正。最后,学习过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劳动,生产中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报酬从而激发更为持久的劳动热情,学生在知识构建这一劳动中,酬劳的替代品是学生学习的收获即成就,当学生看到自己在学习中进步,看到自己完成的可视化作品时,那种成就感就油然而生。例如《新闻英语》课程的学生,看到自己合作完成的英语报纸或者《商务英语》课程学生看到自己一次成功的英语商务展示,这些都是激发学生进一步知识构建的动力。

3.师生协同发展路径

以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分析,为进一步提出师生协同发展的路径提供准确和有效的思路。归纳如下:

1)以学生需求为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学生是知识构建的主体,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都要围绕学生的需求而设。ESP课程的开设要结合高校本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教学设计中知识模块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实际需求而定,不能仅仅是围绕相应的教材把所有的内容都让学生去构建,教材只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教学设计应当以某一模块的知识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去构建相应的知识,同时学生构建成的知识也可以成为未来学生的学习材料。现代英语教学多种方法各具特色,ESP教学不能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知识模块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最新的幕课、微课、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任务型学习等都应该成为教师实施教学的有效手段。

2)师生教与学中的“PDCA+R”模式

师生是教学中的共同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协作、互动来共同完成。美国著名质量控制专家戴明博士在上世纪50年代把“PDCA”模式运用到产品质量的改善面获得巨大的成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ESP学习也就是一种知识构建中的完善与进步,所以这一模式也可以描述教学质量提高这一过程。P代表Plan,意指计划。教学中由教师把某一模块的知识的学习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D代表Do,意指做。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去实施所制定的计划。C代表Check,意指检验。教学和学生都是检验者,教师通过教学中的观察和评测找出问题,学生则是在实施中出现问题的反思上进行自我检验。A代表Action,意指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与总结。师生在某一知识模块的构建中,对检查出来的结果要进行相应的评判与处理,成功的加以推广,失败的分析出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修正措施。这一步的最终成果可以运用到下一个知识模块的教与学。然而,知识构建有别于生产过程,构建主体学生的变化性决定的他的不可复制性,所以在前面所说有PDCA模式上应该加一个R代表Record,意为过程的记录。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都需要进行阶段性的记录与描述。教师要定期写教学反思日志,学生则要定期写学习反思日志。这些记录往往可以为未来知识构建提供参考依据,直接提高教学中的效率与效果。同时这些记录可以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最好的实践素材,推动其职业发展。

3)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估

知识构建是一个过程,学习效果的评测不能依赖终结式评估,更应该注意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估。ESP课程中的知识模块化学习为形成性评估提供可能,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是多模态和多次性。学习成果的表现也不仅是传统的卷面答题,而可以可视化作品来呈现。形成性评估可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可让教师客观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评判。

4.结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大学英语ESP教学的解析,为ESP课程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与检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共同体的特征也得以明晰化,教学和学生的职责与传统教学也发生了质变,对师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ESP教学中要实现师生协同发展,要采纳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教学中循环实施“PDCA+R”模式,并最终运用形成性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3).

[3]文秋芳.大学英语教学中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之争:问题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

[4]李葛送.ESP教学实现的路径[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5).

作者简介:

祝海林(1977-),男,讲师,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

作者:祝海林

博士英语课程建构主义论文 篇3:

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摘要: “基础英语”的重要性与其教学效果极其不相称, 其教学模式与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增加输入数量,优化输入质量;创造仿真环境,增强输出动力;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它能促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实现。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影响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3【534】。

1.引言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正在给几乎每一个领域带来历史性的巨变。如今,由大数据、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支撑的云课堂正向我们走来,“技术”自身走出了附属或辅助的角色,第一次走上教育改革的最前台。“慕课平台在线模式将会引发‘学习的革命’” ,然而,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大学英语教學,凸显了英语专业的‘尴尬’” 。因此,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信息时代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其课堂教学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做出“革命性”的转变。

2.“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英语”作为英语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精神的主要空间和平台。该课程是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综合

技能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艰巨任务,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高级

英语”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养,也直接影响英语人才的培

养规格。虽然它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然而课堂“费时多、收效低”的问题非常严重,教、学双方对其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低得令人吃惊 。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与其教学效果是极其不相称的。由于受索绪尔及乔姆斯基

等语言学家的理论影响,“基础英语”课堂中“语法翻译法”大行其道。这种模

式重输入,轻输出,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精确用法,忽视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

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在“一言堂”,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

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无法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反思能力的目的。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几张 PPT进行“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参与真实的语言交际机会很少,缺乏相应的互动和输出,课堂气氛沉闷,费时低效。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填鸭式”地对学生进行的输入既不是有效的,更不是高效的。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的精致授课模式使本已严重不足的目标语的输入和输出量更显不足。因此,“基础英语”教学现状与《大纲》提出的外语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反思能力的精神相距甚远,不仅难以达到国家教委对这门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综合素质。这种矛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显得尤其突出。在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的要求,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引进课堂,增加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可行性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 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吻合,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属性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尽管多年来外语界呼吁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九十年代以前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尚不成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基础英语”课堂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一言堂”现象仍很常见。如今,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促成上述四大属性的充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实景交流的最有效工具,身临其境的效果能提高英语实际使用和操练的积极性;音频、视频和基于Internet 的网络坏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商”与“会话”提供优越的条件;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形象逼真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与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及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是其它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望尘莫及的。Hot Java加深多媒体技术与Internet网络的融合,使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趋完善,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条件也日趋成熟。

慕课是 MOOCs的中文音译,由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s(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的首字母缩略而成,最早由加拿大学者 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它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课程内容固化和结构化藩篱,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教学方式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模式,通过网络化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点的碎片化重组,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使移动学习、自主个性化学习逐步成为现实。学生在课外可以预先观看资源库里录制的教学视频,对海量信息做出预判与选择。学生课内通过讨论内化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教师则解难答疑,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不再像过去那样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英语”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与创新能力三方面顾此失彼。师生课堂面授与网络在线学习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等网络学习资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基础英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和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革命性的改变。我们应当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构建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外部结构,促进学生的内部知识建构。

4.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对“基础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影响

当今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的多媒体技术给语言教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语言的输入,增强输出的动力,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实现。

4.1增加输入数量,优化输入质量

语言能力的获得要靠一定量的输入才能促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大量的、多样的和全方位的输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沟通模式,虽然重视输入,但由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输入的量与质都事与愿违。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能以互动的方式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和交际场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法在视觉、听觉以及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多媒体的集成性和多元信息,不仅能优化输入的质量,而且能增加输入的数量。例如在课文导入环节教师采用多种丰富的视频材料和音频材料及吸引眼球的图文说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他们高效带入课堂;课文讲解时,生动形象的视、音频材料直观具体,同样的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一方面,大量图形资料为学生营造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增加学生形象和直觉思维训练的机会。高度交融的多种思维形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翔实、炫动的感性材料而让学生体会到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直接经验。其强大的经验替代功能可以强化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的基础,高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所开展的形象思维活动与现代多媒体课堂里的多维互动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2创造仿真环境,增强输出动力

长期以来,因受“输入中心”理念影响,“基础英语”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递,忽略言语能力的培养。过分精致的输入挤占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进行讨论或者交际,最终步入“一壶烧不开的水”的困境。众所周知, 真正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大量以学生认知为基础的语言实践才能实现。“掌握外语这一交际工具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 。“英语教学的实质就是交际” 。外语不是“教会”的,主要是“练会”的 。文秋芳教授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在英语专业学生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我们亟须在教学理念上把输出作用凸显出来。传统的“基础英语”课堂正是差“输出”这一关键的“最后一把火”而收效甚微。如今,借助慕课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者课后掌握基础知识,腾出课堂时间进行交际实践,加把“大火”,把“水”烧开。

“习得”和“学得”是外语教学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学得”常指在正式的环境(比如教室)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英语”课堂只能归于“学得”。Krashen认为,只有潜意识“习得”的知识(隐性知识)才能使言语的输入和输出达到自动化,即能自然地运用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看上去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学得”的显性规则(语法知识)的作用不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学习是一种真实环境的体验”。现代多媒体课堂里,教师可利用视频和音频材料,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真实的外语语言环境,身临其境,潜移默化,在非强制压力下快乐高效地学习外语。同时,通过创设真实性强的输出任务或者贴近真实的交际情境,让课堂环境尽可能的从“学得”往“习得”靠近,近乎“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与大量真实的英语语料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感性认识。集声、文、图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能模拟出全新的学习英语的有声环境,融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为一体,多渠道立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各个知识点,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联想思维,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大量优质的输入信息与近乎“真实”的语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输出效果。

4.3拓展课堂容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早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者Holec就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两个:一是帮助学生获取语言和交际技能,二是帮助他们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另一位语言学者Benson也主张“自主”应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己成为我国教育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强调“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因此, 基于計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生自主学习这两个方面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5.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英语”有效课堂模式以巨大的优势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网络英语教学将是未来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了多媒体技术,“基础英语”教学改革可谓如虎添翼,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对多媒体技术的驾驭能力,由传统“基础英语”课堂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使教学过程情景化、交际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献策.慕课热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15(6):126-128.

[2]谢友福,孙飞凤.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与改革的构想[J].外语界,2008(6):52-56.

[3]李力.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及考试改革刍议[J].外语界,2000(3):18-21.

[4]陆明,丁万江.换“药”不妨也换“汤”——论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与教材改革[J].外语界,2002(1):37-41.

[5]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周健.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康响英,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周宁之,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作者:康响英 周宁之

上一篇:乡镇年终经济工作总结下一篇:民国初期经济法制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