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共10篇)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篇1

宪法学

《宪法》周叶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宪法基础理论》李龙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宪法变迁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西方宪法思想》李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代议制度的比较研究》周叶中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法理学

《法理学》,李龙主编,汪习根执行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良法论》李龙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版。

《依法治国方略实施问题研究》,李龙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版。《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汪习根著,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张文显主编,法律出版社。中国近现代立宪与宪政思潮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王人博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宪政史》,徐祥民等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法学

《行政法原论》周佑勇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行政法学》叶必丰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行政法学》杨解君著,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行政行为效力研究》叶必丰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行政许可法理论与实务论》周佑勇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行政诉讼法学

林莉红:《行政诉讼法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林莉红:《中国行政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吴庚:《行政争讼法论》,(台)三民书局1999年版。中国刑法学

《犯罪通论》马克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罚通论》马克昌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各论》建议用王作富教授主编的上、下教材 外国刑法学

《外国刑法纲要》张明楷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西方刑法学说史略》马克昌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学》韩德培、肖永平著,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国际私法》黄进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肖永平论冲突法》肖永平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编(1999-2004年)。《国际私法问题专论》,韩德培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经济法 《国际法》(修订版)梁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法问题专论》邵沙平、余敏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条约法概论》李浩培著,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或多或2003年版。《国际组织法总论》梁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第5版。《国际经济法概论》余劲松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投资法》余劲松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修订版。《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余劲松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国际金融法》李仁真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版。《海商法》张湘兰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看到。

《国际经济法的理论与实践》左海聪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跨国公司法律问题研究》余劲松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海商保险法》张湘兰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国际公法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2004年11月10日拟定)国际法

《国际法》(修订版)梁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际组织法总论》梁西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第5版。《国际法问题专论》邵沙平、余敏友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国际法学》曾令良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法的概念和渊源》李浩培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国际法引论》王铁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国际法》邵津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国际公法原理》[英]布朗利著,曾令良、余敏友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中文版。[德] 魏智通 主编,国际法,吴 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国际法论文集》陈体强著,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第一卷第一、二分册)[英] 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白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中文版。

《国际法》(上、下册)[奥]阿·菲德罗斯等著,李浩培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中文版。《现代国际法概论》[英] 阿库斯特著,汪暄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中文版。《国际法》(上、下卷)[韩] 柳炳华著,朴国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条约法概论》李浩培著,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或多或2003年版。《国际条约法》万鄂湘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国际法案例》陈致中编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联合国宪章诠释》许光建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现代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国际关系史》方连庆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俞正梁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资中筠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王逸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世界贸易组织法

《世界贸易组织法》王贵国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贸易组织法》曾令良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余敏友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世贸组织(WTO)的法律制度》赵维田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伯纳德·霍克曼

迈克尔·考斯泰基著,刘平洪晓东 许铭德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贸易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与政策》[美]约翰·杰克逊著,张乃根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GATT/WTO法理与实践》[美]约翰·杰克逊著,张玉卿 李成钢

杨国华等译,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法理学

《法理学》沈宗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法理学》李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联合出版社。国际法专业英语

International Law, Malcolm D.Evans(edi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国际公法》(第3版,美国法精要.影印本),[美]伯根特尔,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民商法专业

1、《民法原论》,马俊驹、余延满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比较民法学》,温世扬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孟勤国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4、《中国物权法的理论探索》,孟勤国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5、《物权法通论》,温世扬等,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6、《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陈本寒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合同法原论》,余延满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郑成思自选集》,郑成思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德国民法总论》,迪特尔·梅迪库斯,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德国民法通论》,卡尔·拉伦茨,王晓晔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德国债法总论》,迪特尔·梅迪库斯,杜乐林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德国新债法条文的官方解释》,朱岩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民法债编各论》(上下),黄立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上下),克雷斯蒂安·冯巴尔,张新宝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5、《亲属继承法基本问题》,陈棋炎,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80年版。

16、《商事法论》,张国健,台湾地区三民书局1995年版。

17、《商事法精论》,梁宇贤等,今日书局有限公司1998年版。

18、《中国商事习惯与商事立法理由书》,张家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商法基本问题研究》,赵万一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20、《商法论》,范健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破产程序和破产法实体制度比较研究》

邹海林著,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2、《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周小明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3、《衡平法初论》,沈达明著,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年版

24、《绿色民法典》,徐国栋著,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5、《罗马法原论》,周枏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民事诉讼法

1、魏振嬴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章武生主编:《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构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李浩著:《民事证明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日]兼子

一、竹下守夫:《民事诉讼法》(新版),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6、[德]奥特马·尧厄尼希:《民事诉讼法》(第27版),周翠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谢怀栻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7、[法]让·文森、塞尔日·金沙尔:《法国民事诉讼法要义》(上、下),罗结珍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出版;罗结珍译:《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8、张西安、程丽庄译:《俄罗斯联邦民事诉讼法 执行程序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9、白绿铉著:《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 证据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0、徐昕著:《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昕译:《英国民事诉讼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考试参考书目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社会学史上各主要流派的主要著作 发展社会学

《发展社会学》,吴忠明、刘祖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刘祖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周长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经济社会学》,周长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经济社会学》朱国宏,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6版。《现代经济社会学》汪和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汪和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经济学视野里的社会现象》朱国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现象》朱国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社会人类学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罗伯特·墨菲,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人类学史上各主要流派的主要著作。同等学力加试: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篇2

本次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负责具体承办, 中国地理学会和华南师范大学协办, 是一项面向全国在校博士生 (含港澳台地区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 围绕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共收到了来自全国18个省市, 31个科研院所, 以及来自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共105篇参会稿件。经过论文评审专家组筛选评审, 最终选定了66份稿件邀请作者参会, 并分为三个分论坛和一个展板会场进行了口头发表和展板发表。发表期间, 论坛共邀请了20多位中山大学相关专业的教授进行论坛评议, 对各位博士生的发表成果进行点评。

除博士生的成果发表外, 论坛还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的蔡运龙教授、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周尚意教授、兰州大学的潘保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郑祥民教授等各个领域的顶尖学者分别进行了如何研究的主题报告。同时, 邀请了地理学报、地理科学、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学报、地球信息科学等主要地理学期刊编辑部的主编进行如何写作、投稿和如何规范研究成果的主题论坛。会议期间, 还邀请这些专家共同就博士生培养的相关话题与博士生一道进行了主题对话。在学术讨论之余, 论坛还安排了半天的野外考察和一个博士沙龙, 以进一步增进博士生之间及其与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也加深对广州会议举办地的了解。论坛于12月9日下午5时圆满闭幕。

博士论文致谢参考 篇3

在论文选题、试验、编写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孙书伟副教授给予了悉心指导,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所在的单位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全分院的各位领导给我的大力支持,尤其在我读博期间更是给我莫大的关怀;同时感谢安全分院露天所的各位同事在我读博期间给我学习中的关心与帮助!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篇4

1、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2版)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版)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8版)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张成福、党秀云著:<<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张金马主编:<<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丁煌著:<<西方行政学说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李和中著:<<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或<<比较公务员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国庆主编:<<行政管理学概论>>(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近两年的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专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

中南大学博士答辩资料 篇5

学位论文匿名评阅书

姓 名 及 学 号:指导教师

姓 名 及 职 称:

学 院、系(所):

学位级别:

学位学科、专业:

学 位 论文题目:

中南大学

博士在研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姓 名 及 学 号:指导教师

姓 名 及 职 称:

学 院、系(所):

学位级别:

学位学科、专业:

学 位 论文题目:

目录

1、学术论文(复印件)

2、EI、SCI检索证明(原件)

3、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

4、各项获奖(复印件)

5、国家发明专利(复印件)

6、在研期间参研的项目及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中南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料

姓 名 及 学 号:指导教师

姓 名 及 职 称:

学 院、系(所):

学位级别:

学位学科、专业:

学 位 论文题目:

目录

1、博士研究生数据表

2、学习课程成绩单(复印件)

3、学位审批书(复印件)

4、匿名评阅书(复印件)

5、研究生登记表(复印件)

6、学术论文(复印件)

7、EI、SCI检索证明(复印件)

8、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

9、各项获奖(复印件)

10、国家发明专利(复印件)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篇6

天津大学自从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以来, 针对博士后的管理工作便得到了国家人事部和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认可。2005年适逢中国博士后制度建立二十周年之际, 人事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博士后工作进行了评审,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后王春峰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人员。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我校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的不断推进, 我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面对从未出现过的挑战。在新的复杂情势下, 我们应如何继承和保持之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特色和传统?在国家着力建设专业化科研队伍的政策指导之下, 博士后面对“硕士后”和“学士后”的冲击和挑战, 如何才能维持其传统优势, 继续成为拥有高新科技、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群体?为了解答上述问题, 同时也为了寻求现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疏漏和有待改善之处, 保证以后博士后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本文特开展此次调查研究工作。

1 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针对两部分人群:在站博士后人员和博士后合作导师。其中在站博士后科研人员60名, 博士后合作导师25名。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者编写调查问卷, 设置相关问题, 通过网络邮箱将问卷发给被调查人。被调查人按照本人实际情况回答问题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邮箱交回问卷, 调查为不记名调查。

调查经过:调查持续一周, 共收回博士后调查问卷5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49份, 有效应答率为81.7%;收回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调查问卷22份, 经过筛查得到有效问卷20份, 有效应答率为80.0%。

2 调查结果

2.1 博士后招收方面

“博士后不得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单位的相同一级学科下的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受到较大质疑。“您认为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3名博士后及11名博士后指导教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结论:通过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 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不允许申请人进入授予其博士学位的单位相同一级学科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的规定在博士后工作发展初期特别是高水平创新人才较为缺乏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时代的合理性, 在培养综合型、跨学科的创新人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 一方面,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明显;另一方面, 学科之间的差异也在扩大, 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不同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博士后研究也逐渐成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入门阶段, 其本身所担负的学科创新使命正在相对弱化。

博士后在站时间为24个月的规定需要做出适当调整。“您认为博士后在站时间为两年, 一般不超过三年的规定是否合理”作为博士后及合作导师都需要回答的题目, 有18名博士后及8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此规定不合理,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6.7%和40.0%。

认为不合理的理由主要有: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不符合科学研究工作规律;不同学科从事博士后科学研究的时间应该不同 (表1) 。

结论:博士后在站时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例如:学科属性、所要从事的科研项目的时间周期、博士后获得的经费资助情况、博士后出站后的就业情况等等。机械地规定博士后在站时间长短往往导致博士后在限期内无法完成科研课题被迫延期甚至退站, 或者提前完成科研课题的博士后因为无法出站拿不到就业介绍信而与理想的职位失之交臂。建议在规定最短在站时间的基础上, 将在站时间交由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博士后本人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

2.2 博士后培养及日常管理方面

2.2.1 需要尽快明确博士后人员身份明确培养责任方

在“您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应由谁来出资”问题上, 16名博士后和13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学校出资, 分别占有效问卷的32.7%和65.0%。理由是博士后工作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学校作为国家拨款单位理应出资, 而且博士后的科研成果大多归属学校。30名博士后和7名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应由合作导师出资, 因为博士后是在为合作导师从事科研工作, 实质上是合作导师雇佣的科研人员, 其培养经费理应由合作导师支付;另有3名博士后说不清楚到底该由谁来出资 (表2) 。

2.2.2 建立常规化、固定性的日常管理及学术交流机制

在回答“您的合作导师对您的科研能力增长是否有帮助时”, 32.7%的博士后选择“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 4.1%的博士后认为“没有帮助”。在回答“您与合作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情况如何时”, 38.8%的博士后回答“偶有交流”, 6.1%的博士后回答“交流很少”。

2.2.3 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分配机制

博士后合作导师认为博士后培养经费该由学校支付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博士后科研成果归学校所有而不是归合作导师所有。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在博士后身份定位以及科研成果归属上的不明确导致博士后培养出资方及日常管理责任人的不确定, 从而导致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发生:一部分博士后在站期间与合作导师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 所获得的学术指导及科研帮助更是少的可怜;另一方面有些博士后从入站之日就成为合作导师的科研雇佣军, 但是所获得的生活经费却都是从学校领取, 无法体现其劳动强度和学术贡献。

2.3 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及使用方面

应对当前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方式及流程做适度的改善。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科学基金对您的科研工作帮助力度如何”时, 13名博士后认为基本没有帮助。原因主要为: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力度过小。相比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动辄上百万甚至数百万的资助而言,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最高五万元的额度显得杯水车薪, 即便是特别资助的十万元对于工科背景的科研项目而言也很难有太多帮助;博士后科学基金存在资助名额偏少的问题。以天津大学为例, 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的申报成功率多年来位于30%~40%之间, 很多博士后是在第二甚至第三次申报才获得资助, 而此时已临近二年出站的时间大限, 还未待基金发挥作用就要出站了;博士后科学基金在使用时往往很容易受到博士后合作导师的支配, 博士后很少有自主支配基金的权利 (表3) 。

通过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应在对资助金做好开源的基础上提高资助申报成功率, 这样既可以提高博士后的申报热情又可以保证资助项目的质量, 进而从根本上维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品牌价值。

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应该根据申报项目的学科分类及项目实施难度、项目完成周期实施有针对性的资助力度, 尤其应对理工学科项目提高资助力度同时延长使用时间。

2.4 其他问题

在回答“您认为博士后管理工作还需进行哪些改进时”30%的博士后认为博士后管理部门应该在当今萧条的经济形势和悲观的就业背景下更好地协助博士后做好出站就业工作。此外有近15%的博士后要求管理部门在建立博士后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3 调查结论

通过对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导师所做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 虽然天津大学的博士后管理服务工作拥有25年的宝贵经验但是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和日益多元化的博士后需求面前, 我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

探讨符合博士后工作特点的招收、培养及管理机制;探索科学合理的博士后科学基金申报和管理体制, 建立起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的出站服务机制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博士后管理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为最早开展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建站单位之一, 相信天津大学的此次调查工作也必然能够为相关博士后管理部门尤其是工科背景设站院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邢新主, 柳卸林, 陈颖.跨学科制度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 (1) .

加拿大约克大学博士申请 篇7

加拿大约克大学位于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北郊,是全加拿大第三大的大学。

据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学校建立于1959 年,校园宽阔,共占地635 公顷,面积之大可以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学校设施全面,设有10个学院,24个研究中心,其学生数量超过5万人,教职员工也接近5000 人。

一直以来约克大学以工商管理、法律、文科、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而闻名。其工商管理专业在伦敦《金融时报》排名中名列全加拿大第1名。在2012年加拿大《麦克林》杂志的大学排行榜上,约克大学位居综合类大学第8名。.关于加拿大博士要读几年的问题

博士读几年通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加拿大博士的时间跨度非常大,甚至从2年到10年不等。

互联网留学360介绍,加拿大对博士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有Master的学位才能够读,所以很多人会本科毕业直接申请加拿大的硕博连读,这需要六到七年的时间才能读完,单独的博士也至少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加拿大的博士专业必须同硕士专业相一致,所以假设你在国内读了文学硕士,想要去加拿大申请心理学博士的话,还要从心理学硕士开始读起。这并不代笔同专业就一定能申请,因为加拿大对国内硕士学位的认证程度比较低,你的硕士学校如果不被加拿大方认可,仍然要从硕士开始,这样的话又多了1到2年的时间。

北美的教育一向是松进严出,其硕士更是著名的严进严出。不要以为成功申请到加拿大的博士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这才是挑战的开始而已,加拿大的博士整个阶段可能会贯穿你学习和工作的两个阶段。在

开始的两年里,你需要呆在学校学习一些基础课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并且专心跟教授学习博士研究经验。同时你还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完成论文的书写建议和大部分的实验室工作。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篇8

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54号文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 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制订本办法。

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博士学科点应具备的条件

我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点,已有三届以上毕业博士生,本学科有三位以 上正在招生的博士导师和相应梯队,有专人负责、有条件、有力量开展本项工作的,可以接受以博士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

二、申请人条件

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

2.申请人已获得硕士学位,并于获得硕士学位后,在所申请学位的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5年以上。申请人已获硕士学位所在专业与所申请学位专业应在相同的一级 学科内,否则按跨学科申请对待。申请人也可以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并于获得博士学 位后工作5年以上,现跨一级学科申请第二博士学位者。

3.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或专门技术领域作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

领域,理工科应以第一作者 发表4篇以上被sci(或EI)收录的文章,人文社科应以第 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8篇以上文章(或出版过专著)。同时,申请人的科研成 果获得过国家级一、二等奖或省部级一、二等奖(排名前3名)。4.跨学科申请博士学位者,还须先通过所申请学科专业硕士学位基础理论和专业 课的课程考试。

三.报名与资格审查

1.符合以上条件的申请学位人员可在每年3月和9月的第三周到校学位办公室提 出申请。

2.提出申请时,要提交以下材料:

(1)《北京大学学位申请表》;

(2)《北京大学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审核表》;

(3)由申请人所在单位聘请的两位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的推荐信(推荐信要密 封传递,其中一位应是我校相应专业的在职博士生指导教师)。推荐人应充分了解申请人 所提交论文的实际工作过程或曾指导其论文工作;

(4)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和摘要各15份;

(5)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著作等各一份,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原件及 一份复印件;

(6)最后学历、学位证书、学习成绩单的原件及一份复印件;

(7)所在单位同意申请学位的函件及介绍申请人简历、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的材料(加印密封传递);(8)交纳手续费400元。跨学科申请的人员还须交纳参加硕士学位基础理论课专 业课课程考试的考试费,每学分250元。

3.在接受申请后,校学位办公室及有关院(系、所、中心)负责人及专家,根据申 请人所在单位及本人提交的材料,对申请人的政治品德以及完成本职工作,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的成绩进行审查与认定。审查后,将是否接受申请的结果通知申请人 所在单位及本人。

四、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水平的审查

通过资格审查,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要参加博士学位课程的考试。其考试科目

与我校相应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完全一致。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2)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按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3)学科综合考试(4学分);(4)两门外国语(第二外国语经批准可免试,但外语类各 专业除本语种外,还需考一门外国语)(每门4学分)。课程考试应采用笔试和口试相结合 的方式进行。课程考试的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综合考试成绩达到优良方为合格。课程考试费为每学分300元。

跨学科申请博士学位的申请人,还需要硕士学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考试,其考试科目参照我校相应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进行,考试成绩 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博士学位课程考试。

申请人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日起一年内完成上述全部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未通 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五.博士学位论文的审查

1.申请人在通过全部考试后,应及时到我校学位办公室办理学位论文答辩手续、并 交纳论文答辩费9000元。此论文答辩应在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

2.学位论文的要求及科研工作:

(1)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本人独立完成、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具有创

造性的研究成果,应能表明申请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确属本人独立完成并且具有博士学位论文分量和学术水平的 部分,可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提出申请。同时,应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其他合作者的证明信以及原论文、著作等。

(2)

申请人送交学位论文时,还应同时附送对该项成果的学术评价、鉴定材料、使用部门意见等的复印件,作为评阅该学位论文水平的依据。博士学位论文要求用中文 写作,有关论文及其摘要的书写格式、打印、装订等按《北京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及论 文摘要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规定办理。

(3)为了考察申请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申请人在收到

接受申请的通知后,必须按规定到校,在学校为其指定的博士生导师的指导下参加至少三 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按我校有关院(系、所、中心)的规定交纳实验费、资料费等。在校工作期间申请人应在有关教研室(研究室)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3、学位论文评阅与答辩

我校有关院(系、所、中心)将按规定对申请人的博士学位论文组织专家评阅,并公开 举行答辩(有保密内容的论文除外)。

六、博士学位的授予

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授予博士学位者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七、其他说明

1、申请人获得博士学位,表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博士学位的水平,但不涉及学历。

2、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两个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3、申请人如曾有本校博士研究生学历,又重新提出申请学位,须按本办法办理。所修 课程5年内有效。

4、以下情况发生时,本次申请无效,下次提出申请时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三年。所提 交的材料,所交纳的费用,一律不予退还:

a)

跨学科申请博士学位的申请人,未通过硕士学位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考试; b)

申请人提交的论文,经评阅不合格,不举行论文答辩: c)

论文经答辩未获通过;

d)

答辩虽获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未通过授予博士学位。

5、外籍及港、澳、台人员以毕业博士生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均参考本办法办理。可 不参加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但汉语为非母语者,须通过中国汉语考试中心举行的汉语水平考 试。

6.本办法所涉及收费,以当年标准计。

中山大学博士参考书 篇9

在调查了解博士生英语学习和英语交流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我校自2005年以来,着眼于培养高级医学人才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上,对博士生英语课程进行了以面向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博士研究生使用英语从事医学学术交流的能力为基本宗旨,以说写训练为核心的一系列课程改革尝试,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受到了师生的广泛欢迎。

1 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设置符合医学博士生实际需要的以说写训练为核心的英语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评估体系,提高医学博士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学科文化的创新能力以及对外学术交流能力;通过改革英语教学内容,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相应教材,使用真实的语言和语言材料,提供真实的语境,训练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和使用英文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医学知识为背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学有所用;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有效激励和评价教学效果;组织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能胜任多种医学英语课程的跨学科的教师队伍,逐步规范并优化医学博士生的英语教学体系。

2 以说写训练为核心进行英语课程设置改革

2.1 关于英语学习状况及对英语课程设置意见的调查

着手进行英语课程改革以前,我们对已结束英语课程学习的03及04级博士生进行了一次关于英语学习状况及对英语课程设置意见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72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

2.1.1 英语学习状况

医学博士生认为英语学习由易至难的排列顺序是读、译、听、写、说,94.2%的人认为阅读最容易,96.3%的人认为口头表达最难;从专业角度而言对医学博士生的重要性的排列顺序是译、读、写、听、说,83.2%的人认为准确地将中文材料或论文翻译成英文的能力最为重要,87.6%的人认为相对来说口头表达最不重要;迫切需要提高的能力排列顺序是说、听、译、写、读,84.9%的人认为自己在英语口头表达上最为欠缺,这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而97.8%的人认为自己在阅读专业文献方面的能力相对最强。

2.1.2 英语课程体系

针对已经结束的英语课程学习对自己英语能力的薄弱环节的提高是否有帮助,25.3%的博士生认为有较大帮助,68.7%认为有一些帮助,6.0%认为几乎没有帮助;针对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学习应该以医学英语为主还是以公共英语为主,59.3%的博士生主张以医学英语为主,26.8%认为应两者兼顾,13.9%认为应以公共英语为主。在医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主张设置:医学论文写作,占91.2%;医学文献阅读,占58.4%;医学词汇及临床对话、病历书写所需的临床用语,占43.1%;医学英语口头报告及听力,占86.5%。

2.2 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非英语专业博士生英语课程的设置,传统上一直是以公共英语精读课程为主。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可是收效却甚微。课程改革以前,在我校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博士生英语课程为一个学期,总课时90学时,60学时用于精读,30学时用于公共英语听力。实际上绝大多数博士生的英文阅读水平通常是可以满足专业需要的。据调查90%以上的博士生能比较流畅地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然而却分别有80%及60%以上的博士生存在专业英语口头交流能力或使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的能力欠缺。因此,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公共英语精读课程的学习上,似乎没有必要。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尤其是说写能力的训练,以提高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才是博士生英语学习的当务之急。

2.3 改革后的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校对博士生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其宗旨是"紧紧围绕说写训练这一核心"。将博士生英语课程全部调整为医学英语,针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开设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与医学英语口头报告两门课程。总课时数为90学时。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I, 45学时,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发表SCI论文的基本知识与语言能力为目的,小班上课,每班不超过40人;医学英语听说训练,45学时,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在国际专业会议上发言的知识与语言能力,小班上课,每班不超过40人;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II, 24学时,选修课程(针对修完"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I"的高素质学生),以培养发表SCI论文的更高层次知识与语言能力为目的,每学年最大通过人数30人,小班上课。

3 从多个角度着手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

3.1 教材

为了配合博士生英语课程改革,我校专家悉心编写了《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和《医学英语听与说》两本教程。《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系统地介绍了医学论文英语写作的基础,包括论著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和技巧、简略式论文写作、全文修整、学术会议上的演讲报告等,并附有练习题。在附录中,除了附有练习答案外,还介绍了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基本要求、常用材料及计量单位等的写法、常见的语法错误、投稿时各种信件的写法、国内外部分生物医学期刊的信息。《医学英语听与说》全部采用原声BBC标准英语素材,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为Human Life专题和Focused Topics。Human Life专题由7个单元构成,涉及人的生老病死,而Focused Topics由23个单元构成,涉及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23个热点话题。每个单元包括围绕一个主题的4-7篇小短文,供学生进行听力练习、课堂讨论和专项口语练习。

3.2 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相对固定的、足够数量的、能胜任多种医学英语课程的、跨学科的教师队伍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关键。一个合格的博士生英语教师应同时具备很高的母语和英语水平、语言理论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为了不断提高博士生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近三年来医学英语教研中心一方面选派了四名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学校进修和培训,为期半年时间;另一方面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从外校陆续引进了三名资深英语课程教师,同时在学校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充分利用我校专业教师和外籍研究生及客座外籍专业教师的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博士生医学英语课程教师的来源。

3.3 课程实施

3.3.1 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

在英语写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是词汇的驾驭能力较弱,多数学生的词汇量小,能够熟练运用的词汇量更小;英文表达能力有限,主要表现在对一些基本的英语表达方式尚未掌握,往往照搬汉语句式,语法结构使用不当;对论文英语写作中的一些实用应用文体知之甚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开设这门课程时,遵循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以《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一书为蓝本,精心安排博士生英语写作课程。重点讲述医学论文各组成部分的写作要求和技巧,重要句式的运用,以及常见的语法和用词错误,同时兼顾信函、便条、通知和证明书等实用应用文写作。由于统计学内容的英语翻译是一个难点,因此特别安排了一次统计学内容的英语翻译的专题讲座。

全学期安排了三次写作作业,要求每人将自己专业领域的三篇2000年以后发表的SCI医学论文全文,包括标题、单位、正文、图表说明,翻译成汉语;对论文进行语言学(意念功能)分析:用中文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标明文章结构,并标明对自己有用的功能意念的英汉对照的对应表达方式;在课堂上讨论自己作业过程中的疑问与体会,并对自己的译文进行修改;将修改后的三篇英汉对照译文的电子word文档和打印好的纸质文本交给老师进行评分。SCI医学论文筛选标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专家撰写,影响因子1.0以上。3.3.2医学英语听说训练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阅读型"占主要地位,学生从小到大基本上很少有机会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而且客观环境也缺乏说英语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的后果是"哑巴"、"聋子"英语的现象普遍存在,与新世纪对外语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提高学生的医学英语听说能力,我们采用自编的《医学英语听与说》教材,每学时1-2个单元的内容,供学生进行听力练习和课堂讨论。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发音问题,用3个学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英语的发音规则和连读技巧。为培养学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进行英语大会发言的能力,由资深英语教师和有丰富国际大会发言经验的医学专家传授了英语演讲及会议讨论中的规则、技巧、常用句型,以及演讲中所需的各种素质的培养。鉴于多数博士生今后是在大型三甲医院工作,临床工作中不可避免会接触一些外国患者,因此增设了3个学时的临床英语对话这一专题。

为了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演讲的实战经验,特安排了两次口头报告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与医学有关的报告主题,然后根据主题查阅资料并写出文字稿,再把文字稿的主要内容配上清晰并有说服力的图片,用PowerPoint在多媒体教室给全班同学作4-5min的讲解汇报,汇报后同学们可以用英语就汇报内容向讲解者提出3-4个问题,讲解者须用英语给予回答。这项活动既可以让博士生们在互相欣赏和参与汇报讲解的同时学到知识,又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3.4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对于实现课程教学日标至关重要。课程考核具有导向与激励、反馈与调节、检查与监控等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策略,明确努力的方向。在考核方法上,改变由一次期末考试评定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成绩的做法,实行全程性考核,即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与期末测试成绩相结合。在考核内容上,既包含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的测试,也重视对其学习态度的考核。学生平时的每一次书面作业和课堂报告均由授课教师进行认真评分。最后的英语成绩由三部分组成:英语写作占60%;英语听说占30%,课堂出勤占10%。学期末只进行英语写作课的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写作课的70%,平时写作作业成绩占30%。英语听说的成绩则由平时口头报告和课堂讨论的表现决定。

4 结语

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英语课程改革已全面启动,从2005年秋季学期至今,多数学生圆满结束了英语课程的学习,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我们就博士生英语课程改革的效果问题,向部分研究生了解反馈意见。他们一致认为,经过集中强化医学英语口头报告训练,锻炼了博士生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经过生物医学论文的英语写作训练后,绝大多数博士生对独立完成英语写作有了较强的自信心,同时部分同学还陆续在SCI期刊上发表了研究论文。

中山博士后管理工作办法 篇1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博士后管理工作,进一步发挥博士后制度在培养、吸引和使用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 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7‟20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6‟73号)、•关于做好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粤人社规„2017‟6号)、•关于加快新时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粤组通„2017‟46号)和•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中山发„2017‟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下简称“流动站”),是指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是指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等机构内,经批准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组织。

本办法所称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经广东省人社厅备案,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机构中设立的、与流动站及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组织。本办法所称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人员”),是指在工作站或基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 在本市设立的工作站、基地及博士后人员的管理及相关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博士后管理工作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注重提高质量,稳步扩大规模,健全完善制度。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五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社局)是全市博士后工作综合管理和服务部门。主要职责:

㈠制定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 ㈡组织开展设立工作站的申报工作及指导做好基地的申报和备案工作;

㈢负责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基地)扶持资金、博士后研发经费、博士后工资外生活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

㈣协助设立工作站(基地)单位引进博士后人员,对工作站、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管;

㈤负责工作站、基地和博士后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 ㈥协调落实博士后人员的各项服务待遇; ㈦负责博士后其他日常协调管理工作。

第六条 市直各有关部门、各镇区组织人社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市人社局进行协调管理。第七条 设立工作站的单位(以下简称“设站单位”)和建立基地的单位(以下简称“设基地单位”)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主要职责:

㈠贯彻落实博士后工作政策,建立健全博士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㈡制定工作站、基地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㈢为博士后科研项目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经费;

㈣制定博士后招收计划,设立博士后研究项目,组织落实博士后人员的招收、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按规定办理博士后人员进、出站手续;

㈤建立健全博士后服务体系,为博士后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不断提高其生活待遇;

㈥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业务知识,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第三章 工作站、基地的设立和管理

第八条 企业、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事业单位、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申请设立工作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㈠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㈡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专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 ㈢拥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具有创新理论和创新技术的博士后科研项目;

㈣能为博士后人员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建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工程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等技术研发机构,承担国家或地方重大项目的单位,以及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基地可优先推荐申报设立工作站。

第九条 工作站的设立一般每两年进行一次,市人社局根据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申报推荐工作。拟设立工作站的单位向市人社局提交申报材料,市人社局按要求审核材料,提出审核推荐意见后上报省人社厅。

第十条 申报设立基地的条件:

单位具备本办法第八条设立工作站的基本条件,但尚未设立工作站。

第十一条 基地的设立由各流动站设站单位负责,省人社厅对基地进行备案管理。拟设立基地的单位应与流动站设站单位签订共建基地合作协议,委托流动站招收博士后人员,并由流动站单位报省人社厅备案。省外流动站设站单位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的基地,由市人社局汇总后报省人社厅备案。原则上设立基地时至少有1名博士后进站。

第十二条 设工作站、基地单位应成立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的博士后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博士后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工作站、基地实行定期评估制度。工作站按要求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的综合评估和新设站评估,具体评估工作的内容、方式、程序和纪律要求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评估办法‣(人社部发„2008‟115号)进行。

市人社局每年年底对全市的工作站、基地进行绩效评估,具体评估办法另文制订。

第十四条 市人社局根据年度评估结果,优先推荐评估优秀基地申报设立工作站;对评估优秀的工作站、基地进行表彰;对管理不善的设站(基地)单位视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报请有关单位取消其设站(基地)资格。

第四章 博士后人员的招收

第十五条 工作站和基地要主动加强与流动站设站单位联系和沟通,建立长期或单项的合作关系,认真做好博士后人员招收工作。工作站应联合流动站招收和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后工作成效突出的工作站,经省人社厅推荐、全国博管办核准,可以独立招收博士后人员。基地须委托流动站进行招收博士后人员。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工作站(基地)招收留学人员、港澳台和外籍人员进站(基地)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第十六条 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应当向设站(基地)单位提出书面申请,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并与设站(基地)单位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工作目标、课题要求、在站工作期限、产权成果归属、违约处罚等。

第十七条 设站(基地)单位应按照国家、省关于招收博士后人员的条件、程序、形式等方面的规定开展招收工作,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择优招收,并按有关规定办理博士后人员进站手续。

博士后人员进站手续完成后,设站(基地)单位须将博士后人员的进站介绍信、联合培养协议书等材料报送市人社局。

第五章 博士后人员的管理

第十八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工作期限一般为2年,根据项目需要可在2-4年内灵活确定。由于研究课题进度等客观原因确需延期的,经设站(基地)单位同意,可适当调整在站时间。博士后人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总期限不得超过6年。

第十九条 博士后人员的管理以设站(基地)单位为主,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期间享受设站(基地)单位职工待遇,设站(基地)单位应按单位性质与博士后人员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企业劳动合同或工作协议,并按有关规定为博士后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工作期间的工资、补贴,设站(基地)单位要按照不低于设站(基地)单位同岗位同条件人员工资标准的原则,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条 设站(基地)单位须按合同或协议规定为博士后人员提供日常经费,博士后日常经费须单独立账,专项核算。

第二十一条 博士后人员进站(基地)报到后,凭人社部门出具的有效介绍信等证明材料按有关规定办理落户手续。

第二十二条 设站(基地)单位、流动站应分别选派相关专家或导师作为项目的研究指导人和学术指导人,共同指导博士后人员的研究工作。如有需要,设站(基地)单位可成立科研项目小组,配备技术人员参与博士后项目研究。

第二十三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基地)期间,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经设站(基地)单位批准,可以到国外开展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短期学术交流,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经设站(基地)单位批准,可根据项目情况适当延长。

第二十四条 设站(基地)单位应建立博士后人员中期和出站考核制度,对博士后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存入其在站档案。对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退站。

第二十五条 博士后人员的研究成果归属,依照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及所签订的协议办理。第二十六条 对进站前未进行过职称评定的博士后人员,设站单位应予以认定中级职称。博士后人员可直接申报评审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其获博士学位后的业绩成果可与在站期间获得的业绩成果合并计算,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作为评审的必备条件。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的科研成果应作为在站或出站后评定职称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应按国家、省有关规定办理出站手续。

出站手续完成后,设站(基地)单位需将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登记表‣报送市人社局。

第二十八条 对出站考核合格的博士后人员,由相应部门按有关规定颁发•博士后证书‣。

第二十九条 博士后人员工作期满出站,除有协议的以外,其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各有关部门和设站(基地)单位要为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合理使用创造条件,做好出站博士后人员的就业引荐等服务工作。

第三十条 博士后人员在站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予退站:

㈠ 进站半年后仍未取得国家承认的博士学位证书的; ㈡ 提供虚假材料获得进站资格的; ㈢ 中期或出站考核不合格的;

㈣ 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弄虚作假,影响恶劣的; ㈤ 被处以刑事处罚的;

㈥ 因旷工等行为违反所在单位劳动纪律规定,符合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情形的; ㈦ 因患病等原因难以完成研究工作的; ㈧ 出国逾期不归超过30天的;

㈨ 合同(协议)期满,无正当理由不办理出站手续或在站时间超过6年的; ㈩ 其他情况应予退站的。

第三十一条 退站的博士后人员,不享受国家、省、市对期满出站博士后人员规定的相关政策。设站(基地)单位须及时向市人社局报送退站博士后人员信息。

第三十二条 市人社局每年年底对全市在工作站(基地)工作的博士后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具体评估办法另文制订。

第六章 优惠政策

第三十三条 对新设的工作站、基地,在招收博士后人员进站、基地后,分别给予8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资助。基地经批准设立工作站的,按工作站的资助标准补齐差额。

第三十四条 博士后人员除享受国家、省的优惠政策外,还给予下列优惠待遇:

㈠ 每人每年提供15万元的科研经费和生活补贴,期限2年,其中研发经费5.4万元,生活补贴9.6万元,按每人每月8000元的标准发放,由设站(基地)单位分别在5月、11月底为完成开题报告或年度评估合格及以上的博士后人员统一申请,其中生活补贴直接拨付到博士后个人账号。

㈡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的,给予1∶1比例的配套扶持。

㈢每年安排一次免费体检,享受我市处级干部体检标准。

㈣为博士后人员出具与入站时间相同期限的•中山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证‣,享受我市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除市政府特殊津贴和购房补助外的其他优惠待遇。

㈤每年组织一次疗养活动。

第三十五条 博士后人员出站后留在我市工作,属于新引进且年龄在45岁以下的,给予总额不少于20万元市政府特殊津贴及购房补助;符合•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中委„2010‟7号)高层次人才条件并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层次的购房补助和市政府特殊津贴。按就高不就低原则适用,不重复享受。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所需经费在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经费的申报审批、监督管理按照•中山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委办„2010‟43号)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上一篇:水上运动项目建议书下一篇:娄底市工伤保险医疗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