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研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可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履责能力,转变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明确的状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对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查找当前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构建适合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模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研究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研究论文 篇1:

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研究

关键词:党员教师 先进性 现状 问题 对策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决策,这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我国高校的党员教师承担着为党的事业培养忠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先进性如何,关系到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我们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性问题。为此,笔者对某高校的党员先进性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建设现状分析

对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的现状调研主要分为两部分:问卷调查和实证调研。

1.调查情况

问卷调查。作者在某高校就党员教师先进性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2份。问卷调查对象:中共党员占65%,群众占24%,民主党派占4%,共青团员占7%。调查对象的工作岗位主要分布于教学科研(占52%)、行政管理(占30%)和教学辅助(占16%)。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党性修养和工作表现。其中,党性修养重点着眼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组织纪律和廉洁自律4个方面,工作表现涉及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

实证调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对学校2007年~2009年党员教师各类获奖和课题申报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实证调研,分别从学校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校工会等部门调取了这3年党员教师在获得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各项省部级以上个人奖项获奖者中的比例,以及党员教师在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立项负责人中所占的比重。

2.调查结果

高校党员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在调查中,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其中党员的比重占93%。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普遍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方针政策具有坚定的信心。78%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教师在各个方面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这说明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理论学习方面,82%的党员认为应当定期参加相关理论学习。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党员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组织纪律方面,87%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能做到坚持组织原则,虚心接受批评和监督。在廉洁自律方面,86%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干部没有以不正当手段获取个人荣誉、职称、财务利益的情况。总体上看,高校党员教师的思想状态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绝大多数党员教师具有较高的党性修养。

高校党员教师是教师中的先进代表和典范。在调查中,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党员教师能够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优势关爱学生,使广大学生真切感受党的关怀,加深对党的认识。78%的被调查者认为,党员教师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教授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教导学生怎样做人、做好人,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理想。75%的被调查者认为,绝大部分教师党员都具有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良好,并能因材施教,不断探索更新教学方法。

各种数据显示,在学校教学、科研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成绩出色的绝大多数都是党员。根据学校2007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连续3年获得省部级以上个人奖项的获奖者全部是中共党员;在获得国家级课题的负责人中,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66%以上;获得省部级课题的负责人中,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85%以上。这充分说明,高校党员教师能够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身于教学科研,并且在学术、科研活动中能够广泛地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另外,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还体现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方面。

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建设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高校在党员先进性建设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寻找对策。

1.存在问题

个别党员只关心自己的业务,参加组织活动较少,对于党的理論、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党员意识淡化,党员先进性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尽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育人的工作是辅导员的职责。调查中还发现,个别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的动机不够端正,把入党作为个人发展需要的阶梯。

2.原因分析

第一,实际工作中,有的党员教师放松了理论学习和世界观改造,对党的大政方针缺乏关心,对自己降低标准,不能充分展示党员的先进性。第二,部分基层党组织在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方面还需要创新。教师平时比较关注教学科研,一般不实行坐班制,这给活动组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第三,当前我国高校实行的职称晋升、’课题申报、工资调级、受聘任职等方面,对于教师的业务能力等要求得十分具体和可量化,而对于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教书育人等师德方面的要求多为软性条件。第四,当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实在鼓励竞争、发展生产力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至上、个人主义、贫富差别等负面影响与我党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产生了冲突,一些党性不强的教师在这种冲击下,出现思想混乱、理想信念动摇等现象。

提高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的对策研究

1.加强党性教育,不断提高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为了进一步激发党员教师的先进性,让党员教师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应该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对党员教师的党性教育。在学习内容上,着重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作为主要内容,有计划、分步骤、多形式地对党员教师进行宣讲,并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融会贯通。在学习和活动方式上,要大胆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介和载体,提高学习活动效果,使广大党员教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如通过建立网上党支部、定期发送党员短信、开通党员微博、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党性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开展起来。

2.严格党员管理,建立保持党员教师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党员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党组织要严格按照党章的规定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并对党员教师定期参加组织生活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党组织应该建立一套严格的考评制度,把对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党组织根据考评制度的要求对每一名党员教师进行量化打分,按照分值结果进行评议,并将其结果作为党员民主评议、评优的直接依据;同时,还应关注那些党员教师中的后进分子,对他们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力争使他们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党员的先进性。

3.建立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为了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应该不断探索激发党员教师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党组织可以有意识地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的重要任务和难题交给党员教师来承担,给党员教师更多承担重任、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同时,党员教师在完成这些重大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出色的工作向其他教师展示党员的先进性,并带动其他教师一起勇担重任,在高校中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各级党组织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有特色的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如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教师模范岗、党员帮扶小组、党的温暖进学生宿舍等。

4.提高党性修养,自觉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党内生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的严格管理之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只有经常得到党组织教育和党员同志的帮助,党员教师才能抵御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蚀,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理想信念。党员教师“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在用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注重教会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能正确地进行选择,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课题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建项目和主题党日项目资助,项目号:DJ20100103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迪]

作者:张翠萍 李孟一 王宇航 张杉杉

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研究论文 篇2:

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可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履责能力,转变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职责不明确的状况,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本文结合对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查找当前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求构建适合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

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党员管理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构建科学的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有利于落实党在教育领域的决策方针,保持高校党员的先进性,激发广大党员的创新活力,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纵向延伸,提高新时期高校党员队伍管理成效,促进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党员队伍的分类设置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具有自身的组织特点,组织框架严谨,然而高知群体相对松散。在高校管理实践中,通常可以将党员群体划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流动党员三个大类。

其中,教师党员按照岗位工作的不同,还可以细分为领导干部党员、离退休党员、专任教师党员、教辅教师党员等类别。领导干部党员主要是高校职能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负责学校的教科研等全面工作;离退休党员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由于年龄原因很少参加学校的工作和活动;专任教师党员负责专业的教学工作,实行弹性工作制;教辅教师党员则主要是党政管理部门或学生管理服务部门的党员教师,需要每天到校,多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学生党员大体可以分为毕业生党员和非毕业生党员。顾名思义,毕业生党员是毕业年级的学生党员,特点是处于实习期,大部分时间要到企业实习工作,已经半脱离学校;非毕业生党员以校内学习为主要任务,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较为宽裕。流动党员是因交流学习、挂职锻炼等原因无法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的党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流动党员。需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坚持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双方密切配合。

高校党员分类设置应坚持全面覆盖、因地制宜、适度性等原则。全面覆盖强调要做到每个党员都有归属,党员分类管理是从严治党向基层的延伸,必须确保不落下一个党员,都能够参与组织生活;因地制宜强调党员分类管理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学校离退休党员很少,或是流动党员很少,可以考虑与其他类党员群体合并管理;适度性原则强调分类管理不宜过于复杂细化,也不能过于粗放化,而是要考虑党员管理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要坚持科学、合理、适度的分类理念,不增加额外的管理负担,提高高校党员队伍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广东省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现状

本文利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对广东省16所高校(6所本科院校,10所高职院校)党员分类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现各大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为党员队伍分类管理模式构建提供现实依据。

(一)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

目前,作为调查对象的16所廣东省内高校均已初步建立起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并结合自身情况对党员分类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优化。例如,某本科院校实行“分类定标、分项考核、分档定格、分层记实”管理办法,多数高校出台了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制度,不同高校在管理办法上略有不同,但均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且部分高校在管理模式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科学开展党员分类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探索党员类型的划分标准,各个高校开展了积极的尝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党员主体类型进行不同方式的划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横向划分和纵向划分两个大类,横向划分主要将高校党员分为教师党员、学生党员、流动党员等类型,前文已有阐述;纵向划分主要是根据党员层次进行划分,比如领导干部党员、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等。

各个高校为了提升党员管理的成效,纷纷采取了不同的管理办法,比如有的高校对领导干部党员采用“星级式”管理,对教师党员采用“目标式”管理,对学生党员采用“设岗式”管理,对流动党员开展“牵线式”管理,对困难党员提供“帮扶式”管理,为外来党员提供“服务式”管理;还有的高校对离退休党员开展活动管理,对教师党员开展常态化管理,对学生党员开展动态管理,对部分困难党员开展温情式管理。各个高校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但主体思路有相似之处,均针对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需要调整了管理办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党员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16所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一定的疏漏,各个高校各有长处和短处,需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一,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党员分类管理的实施办法,在存在规定不具体、覆盖不全面等问题。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只有统一规定,没有针对不同的院系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导致落实不易;有的院校在院系层级制定了较为细致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却缺乏全校层面的统一规定,导致上层工作推进明显滞后。究其原因,在于这些高校的领导层对党员分类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按照上级指示部署相关工作,但存在工作表面化、无序化、形式化的问题,疏漏较多。在原有党员分类管理的模式中,大体按照党员的岗位身份和层级进行分类,对党员类型划分较为简单直接,使得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充分发挥党员分类管理的优势。

第二,有些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办法不科学,未能建立长效机制。高校党组织肩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职责,然而个别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不注重教育、监督手段的运用,只重视党员管理,党员教育与监督存在脱节现象。同时,不少高校存在经费不足、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虽然初期工作开展较为顺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党员不配合,懈怠情绪开始抬头,长期效果越来越差,甚至回归到原来的模式。

第三,有些高校没有充分激发出党员的活力。党员是构成党组织的基石,只有党员有活力,党组织建设才能蓬勃发展,而党员分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党员的新动能。然而,仍然有不少党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未能得到激发,原因在于高校对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导致不少党员认为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只是走形式走过场,对相关工作缺乏认同感,从而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敷衍对待,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党员分类管理的成效。

三、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工作的完善

(一)科学划分党员类型

高校党员分类应更加细化、具体,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党员分类模式和标准,而是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党员分类标准,使党员分类更能够体现不同党员群体的特性,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党员管理办法,从而为充分激发全体党员的活力创造良好条件。

一方面,可以根据党组织关系对党员进行分类。党支部是党组织的基本单元,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隶属于某一个党组织,在党组织内参加组织生活,接受群众监督。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党组织关系对高校党员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考虑了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实践需要,可以实现党员分类管理与党组织工作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应根据党员的个体特征进行分类设置。每个党员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年龄、性格、受教育水平、岗位工作、健康状况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应该根据党员个体的若干特性因素,将党员进行不同类型的分类。比如根据年龄将党员划分为离退休党员、青年党员等;根据岗位工作划分为专任教师党员、教辅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等;根据健康状况和家庭条件等因素,将党员分为普通党员和困难党员等类型。采用这种多元化、个性化的分类方式,能够凸显每个类型党员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方便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中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二)完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应制定相适应的党员分类管理办法。一方面,不仅要注重党员的分类管理,更要兼顾党员的分类教育与分类监督,将教育、监督、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党员分类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员分类管理配套机制,不仅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还要建立健全党员分类管理制度体系,推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持续推进,构建党员分类管理的长效机制。

比如对于教师党员分类中的领导干部党员,应着重提升领导干部党员的管理水平。领导干部党员作为高校院系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水平,因此对领导干部党员群体的教育十分重要。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领导干部党员培训班,邀请上级部门和党校专家讲座授课,培训内容侧重提升政治基础、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将领导干部党员履行“一岗双责”情况纳入考核范畴。而对于专任教师党员,需要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加强日常培训,将培训结果与党员评议等工作相结合,提升专任教师党员的宗旨意识,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专任教师队伍是高校教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专任教师工作时间较为分散,应在日常管理中设定专门的党员活动时间,在专任教师党员活动期间不安排专任教师的教学任务,为参加组织生活创造便利条件。教辅教师党员管理需要立足岗位工作,提升服务水平。教辅教师和专任教师相比,在日常工作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工作压力更大。因此,开展采用“亮身份、树形象、作表率”的活动方式,在工作场所摆放党员标志牌来彰显党员身份;采用上级组织培训和自主培训的方式,为教辅教师提供学习机会,缓解工作压力,拓宽上升渠道。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群体的生力军,也是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应注重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学习党的政治理论,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让每个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够发光发热。毕业生党员要顶岗实习,因此要更加注重线上教育,通过网络连线参加组织生活。

(三)建立科学的党员评价考核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科学、明确的党员分类评价考核标准,在明确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细化工作要求。按照党员类型来制定工作目标,进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党组织和党员分类情况来设定不同或相同的管理目标和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考核标准要结合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不能只看大小高低,应分类进行评优评先。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以充分发挥党员分类管理工作的激励效果,激发全体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可以有效激发党员群体的工作活力,推动党员队伍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广东省高校在党员分类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党员分类方法、分类管理办法和评价考核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下功夫,以构建更为科学、可行的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推进新时代党建工作新的伟大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婕纾.高校党员分类教育管理实践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6):109-110.

[2]孙宜芳.新时代党员分类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0,37(01):61-64.

[3]姜红伟.“五式”管理法构建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N].大兴安岭日报,2019-07-18(002).

[4]肖剑忠.党员分类教育管理监督:挑战、经验与对策——以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3):38-44.

[5]科学化分类精准化管理实效化考核——翼城县党员分类“三化”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支部建设,2019(01):56.

[6]王琪.党员精细分类精准管理的有益探索[J].共产党员,2018(23):30-31.

[7]马贝贝,司丽娜.大学生党员分类量化管理考核机制的探索[J].学园,2018,11(24):9-10.

[8]張苗苗,陈雅珺,汪勤.“两学一做”背景下高校党员分类管理及量化考核机制研究——以安徽大学历史系为例[J].文教资料,2018(02):134-135.

本研究为2020年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课题成果,项目名称为:高校党员队伍分类管理问题研究,课题编号为:2020GZ056。

作者简介:付霞,女,1983.11,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专长: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付霞

高校党员教师先进性研究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难点及研究对策

摘 要:文章介绍了当前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现状,论述了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存在的难点,并从信仰教育、制度建设、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等四个层面提出了完善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民办高校 党员发展 党务工作者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基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人才保障。党组织作为民办高校的组织架构之一,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作用,并发展了一批批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强和专业能力突出的师生党员,对学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的特殊性,在党员发展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难题。这些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系到民办高校党员的素质和党组织的健康发展。所以,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规范党员发展程序,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对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一、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

民办高校在党员发展工作中由于受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目标、办学体制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例如党务工作队伍流动性大,党务工作者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有待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经常性;入党动机多元化,入党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等情况。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有以下几点:

(一) 完善党组织的工作制度是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

党员发展工作周期长、发展程序严格,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建立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在走访民办高校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虽然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党建制度的建设不能很好地与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相匹配,缺乏规范性,影响了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民办高校应当把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建立起与其自身发展相匹配,与法律法规相协调的党建制度,为党员发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保证党员质量的前提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党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民办高校党务工作队伍流动大,加上工作任务繁多,培训内容、培训机制缺乏系统性和经常性。,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也时刻在对广大师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要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端正入党动机,保证党员的质量。

(三)、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是保证党员先进性的有效措施

在民办高校党员管理过程中,由于党务工作者配置不够、党建工作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容易出现对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不到位。一些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和党员却放松考核、监督,很少对其培养、帮助,任其发展,只要没有大的缺点,就让其按期转正,导致个别学生入党前群众评价好,入党后变了样,在群众中不能表现出党员应有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所以,加强党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员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二、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难点

(一)、如何确保党务工作队伍的稳定性,提高党务工作者工作能力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体制与公办高校的办学体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民办高校举办者大多会忽视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容易出现以下不良现象:党务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研究和开展党建工作;经费、办公地点也难以得到保障;党务工作者待遇低,流动性大,资历浅,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如何让举办者充分认识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党建工作的重视力度,在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党务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是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难点。

(二)、如何确保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系统性和经常性

经走访调查,在很多民办高校中存在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的情况,党务工作者经常更替也是经常的事。所以在党建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个人的工作重点和工作水平不同,而被暂停或推翻,影响了党建工作的传承性。此外,因为投资者为了节省开支,党务工作者往往身兼数职,忙于应付学校日常事务,把党员发展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工作,而很少有精力放在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上,所以导致了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经常性。

(三)、如何确保入党动机的纯正

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于公办高校要差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校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没有公办高校的好,必然导致了其就业竞争力也没有公办高校的强,毕业生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所以,民办高校的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大而通过申请入党,捞取政治资本而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学生对党认识模糊,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对于这一部分入党意识模糊的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端正入党动机,这是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的另一难点。

(四)、如何确保入党积极分子保持持久的入党动力

大部分民办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上入党方面要求不够,在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过程中过分偏重于学生工作表现和学习成绩的优秀,忽视了对思想上入党的要求,缺乏深层次的理论疏导,对部分学生端正入党动机的引导不够。同时,由于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和社会现象的不断冲击,使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对入党缺乏持久的动力。其表现为,大学一二年级时表现得比较积极,入党愿望强烈,而到了大学三四年级时,其入党愿望急剧下降,甚至有些同学放弃了入党。如何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向积极思潮靠拢,确保强烈入党愿望和持久动力,是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另一突出难点。

(五)、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为了处理好党、政关系,大多党务工作人员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均非常谨慎,党建工作主要是辅助学院的正常教育工作,很少会大力的宣传党建工作。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宣传工作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然而被吸收进党组织的入党积极份子,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先进事例却很少通过党组织进行对外宣传,影响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如何正确处理好民办高校党、政关系,在确保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并在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也成为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难点。

三、对策

(一)、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信仰教育,确保入党动机纯正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指导行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每个人进行实践的动力源。”[1]《党章》中明确提出,信仰教育是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党员教育内容的基础,是确保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的重要保障和内在动力。通过信仰教育,可以使入党积极分子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目标前进;可以坚贞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可以在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和政治风浪考验下旗帜鲜明,顺利完成党和人民的嘱托。所以,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信仰教育,是培养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有效教育方法,是确保入党动机纯正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

(二)、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

制度建设是党员发展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是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而民办高校由于起步较晚,建校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却很快,很多配套措施没能跟上。在党建方面,表现为党建工作制度不建全;党务工作者力量薄弱;党务工作队伍年轻化,党建工作经验不足等。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建设:①在制度建设上:重点做好党委工作制度、基层党组织工作职责、分党校工作制度、党员目标测评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使党建工作有章可循,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党建规章制度进行整理和分类汇编,形成党建工作指南,从而更好地指导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②在组织建设上:根据本校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校(院)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院(系)设立党的总支委员会,机关行政部门可设置直属党总支或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可按年级、专业设置,高年级党支部可按班设置。一切从学院发展需求出发,按《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设置。③在党组织工作部门设置上:应本着精干、务实、高效和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原则,设立必要的工作部门,这即保证学校党建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又在岗位设置与人员的配备上达到最节省的效果,从而符合了民办高校用人精干、高效的原则。

通过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党组织工作部门设置等三个层面,积极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和党员发展的长效机制,使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党务工作者队伍相对于公办高校要年轻化和薄弱,党建工作经验相对缺乏。但他们积极性很高,对工作充满热情,可塑性强,发展潜力大。所以,民办高校在党务工作者的选拔和培养上:一是可以采用公开选拔的方式,把党性坚定原则性强热爱和熟悉党务工作的党员干部教师和辅导员选派到党务工作岗位上,壮大高校党务工作的骨干队伍;二是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能力以适应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要求;三是要提高民办高校党务工作者的待遇和地位,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造良好发展空间。通过竞争上岗、重点培养和制度保障等举措,在队伍建设上尽可能地吸收一些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党员进来,从而提升了党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同时通过培训和提高待遇等手段,确保了党务队伍的稳定性,有利于整体党务工作队伍的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加强培养机制探索,建立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养、考察体系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和考察,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证党员质量和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继续教育活动,是进一步对他们进行了考察。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对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工作,将教育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建立院系两级培训机制: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院、系两个层面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机制进行合理规划和整合,建立院、系两级教育培训体系。从学院层面上,对学院和各系的培训内容、课时、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并建立院级党课资源库。同时,在整合的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分级,初级班由各系部党组织开展,其主要是党章学习小组、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等;高级班由学院等上级党组织负责,其主要是党校培训班。通过这种培训机制,充分调动各系党组织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院级党校师资力量的整合,使培训机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②建立预备党员考察机制:在预备党员考察期间,可以有针对性给预备党员加任务、压担子。众所周知,被吸收到党组织中来的学生,均是在学习、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素质比较高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院的特点和预备党员各自的专长,开展一些学习辅导小组、英语角、党知识学习小组等活动,并让预备党员在这些活动中充当带头人。在活动中锻炼、提高他们和考验、考察他们。③创建学生预备党员教育阵地:在公共区域设置一些责任区和示范岗,并公示负责人的情况,由大家对其进行监督,同时也是预备党员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教育平台。

综上所述,党员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抓好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就必须从民办高校自身情况出发,全面分析民办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更加有效制定出适合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党建工作制度;才能有效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务工作队伍;才能正确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端正党动机,为保证党员队伍素质和优化党员结构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兵.大学生的信仰教育[J].中国建设教育,2008

[2]许丽娜.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李应东 杨鹏瑜 吴江生

上一篇:货运外勤实习报告下一篇:家电促销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