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涉及人类社会领域以及自然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设计专业在这个方面将发挥很大作用,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促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培养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需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以居住空间设计为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方案,进而延伸应用到环境设计专业的其他课程。

关键词:环境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改革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持续进行,党的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环境设计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新形势下,如何调整教育的视角和观念,以培养适应市场变化的高级环境设计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环境设计教育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

居住空间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设计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的居住空间环境作品;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一定素质和设计能力的人才。

1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年来的教学过程,居住空间设计在课堂教学、教学反馈、考核机制等教学环节中均反映出一定的问题,总结如下:

1.1 授课时间安排分散

要完成一套完整的居住空间设计方案,需要经历基础理论的讲述、项目现场的调研、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案的构思、设计的表现、教师的指导、反复修改,直至设计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而一直以来,该门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都是每周上1~2次课,每次2个学时,连续上16周,同时还要学习其他设计类专业课程。这对于学生来说精力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较强的连贯性、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导致基础知识与实践脱节,设计过程三心二意,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导致设计作品质量不高。

1.2 教学模式偏于传统

居住空间设计传统的授课模式主要是理论讲授,图文结合,加入大量的设计案例解析。表面看来教学手段比较丰富,类似于“项目教学法”。但该门课程要完成的是“空间的设计”,用讲授和图片案例的方式授课,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且内容过于平面化,缺乏创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1.3 理论难以联系实践

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虚拟课题,考核评价重视的是直观的效果,缺乏行业标准,师资队伍缺乏行业经验,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无法融会贯通,设计过程中缺乏生产、功能、工艺及销售、服务等全方位的考虑,设计缺乏执行性。

1.4 考核方式不够灵活

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灵活性。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快速完成一套居住空间的方案设计。由于时间有限,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往往进行简单的家具摆设、空间分割,设计风格和造型对设计规范、材质的应用知之甚少。

2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2.1 调整授课时间的安排方式

集中周授课的方式,安排4~5周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该门专业课结束后,再安排另一门专业课的学习。这样的时间安排有利于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对一门专业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专注度、连贯性。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完成一些高质量的设计方案,也有利于教师很好地跟踪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态。

2.2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对分课堂”新型教学模式,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分课堂”就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讨论,在讲授和讨论之间有一个内化的环节,让学生对讲授内容进行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参与讨论,通过对讲授与讨论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学生内化、课堂讨论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在进行之前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课堂讲授”要生动、精炼,主要进行引导性、框架式的讲授,核心是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学生内化”部分,作业的布置十分关键,还有一个“亮、考、帮”的应用。

在课堂讨论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创立的“六顶思考帽”,就非常适合本门课程的讨论。比如,学生完成了一套居住空间的设计方案,在讨论时,可以把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若干人,每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业主、设计师、施工员、预算员、路人甲等,每名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入有效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加强实践教学

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中,加强实践教学,需要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从分散到紧密,从企业行业文化的教育到实战项目的训练逐步跟进,推进“專家进课堂、赛事进课堂、项目进课堂”,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切实培养高级应用型设计人才。

2.4 改革考核方式

环境设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应将市场调研、阶段讲评、工程实地调研等环节引入教学中,每个阶段都设置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并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比如居住空间设计,通过设置市场调研、草图方案讲评、小组互评等环节测试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各阶段成绩与期末测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相加后得出最终成绩。此种考核方式可全面细致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 结语

本文以居住空间设计为例,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法,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还需要不断完善师资、设备配套、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学交流与监督,在此基础上,发挥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带动作用,将调整后的教学改革方案逐步渗透到其他课程中。

参考文献:

[1] 何方瑶,田晓.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以“室内设计原理”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

[2] 黄华明,朱凯.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美术大观,2013.

[3] 郑桂玉.递进式校企合作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装饰,2014.

作者简介:张江波,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

范玥,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

包敏,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

作者:张江波 范玥 包敏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2: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

摘要:环境设计专业涉及人类社会领域以及自然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设计专业在这个方面将发挥很大作用,这就要求相关教师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来促进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根据我国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从课程基本本质特点入手,着重分析了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以期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 课程教学 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是集多种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中包括了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其专业知识内容是以所设计环境的内外空间来界定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整体视觉感。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时间还比较短,教学方式还不成熟,大多是模仿欧美国家的教学模式,所以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状况。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该专业,但是整体效果不佳。为促进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广大教师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和大二阶段,有些学校将大一的课程设置为素描及色彩,这能很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是加强专业素质的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高校仍是“灌输式”教学,课堂缺少师生间和同学间交流,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注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只是在死读书,只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掌握,完全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灵感和兴趣。可以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队伍水平低

由于我国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开设起步较晚,所以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紧缺。目前,各高校从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授的教师虽整体拥有较高学历,但自身的教学经验少,再加上没有很好的参照范例,导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教授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另外,学生由于教学模式的陈旧,教学方法的落后,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在课堂上不注重听讲,课后又做不到及时巩固,达不到对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程度。

二、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不能沿袭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要着重增强学生对设计领域的想象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安排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环境设计形体、比例、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关于环境分析、建筑结构设计、空间设计等理论课程,促使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二)注重创新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

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中。同时,教师还要经常鼓励学生多在外实习,并将实习的课题项目进行总结和共享,或带到学校向教师寻求帮助。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此外,课堂上,教师在完成教学后,还要给学生布置真正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题研究的设计作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发散设计思维。

(三)注重对课程教授的交叉,促进专业课教学活动的系统性

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的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是紧密相连的。为提高学生对整体专业知识的把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课程的融合和交叉灌输。比如,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中,环境设计平面素描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先了解基础知识,然后通过具体的写生实践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形体塑造能力。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做配色训练,把握好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支撑性和内在联系性,并根据该设计专业的不同学习方向来确定基础课的内容和专业方向的衔接,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四)建立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首先,在教学整体目标上要突出课程方向,强调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弱化单一性,尽量把环境设计专业的全部课程知识统一于一体,做到教学中有侧重点。同时还把握该专业学习和教学的系统性,一旦在教学中出现问题,应及时做出科学调整。

其次,要加强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比如,在对画面进行设计的教学中,将平面的构成和色彩的构成有机结合,注重双方内容上的延承变化,在设计中避免片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到加强点、线、面的表现力度,来突出画面整体的设计结构意味,做好色彩搭配。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做好色彩搭配,提升整体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实践操作和理论普及教学,注重教授色彩因素在结构中的意义,让学生在保持素描设计的中心方略基础上,将色彩因素贯穿进素描画面,然后通过对色彩的色相、亮度、饱和度和色调等的训练和运用,解决色彩在画面结构中的构成意义。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加强对该专业教育活动的支持和发展。虽然我国该专业的教育起步晚、教学基础薄弱,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只要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并根据专业知识的具体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研究方向,促使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就一定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实现该专业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13(3).

[2]陈玲玲,黄薇薇.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专业设计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4).

基金项目:

1.安徽省教育厅省级质量工程《设计学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3zy171)项目阶段性成果。

2.黄山学院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徽文化的设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2013JXYJ01)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鲁超 宋文 董梦雅 方静平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篇3:

基于3R技术的四川民俗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互动关系应用研究

摘要:本论文在3R技术的基础上,将四川民俗文化融入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进行了专业课程的思政互动关系之相关应用研究,以四川本土民俗文化为例进行研究实践的展示。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概论》思政改革研究为切入点,设计具有应用性和推广性的四川本土化教学模式,能够确保增强本土民俗延续性的实效。而课题涉及到的3R技术的研究支持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最终的思政改革课程,以数字化手段来使民俗文化融入到课程中去。深入发掘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概论》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育课、实践教学课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研究、展示设计与技术试验。

关键词:3R技术;民俗文化;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

1引言

当前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动力不足,可使用的社会资源较少,相关社会机构与组织对于广泛在乡土中活跃的民俗文化未给予相应的重视。本论文基于3R技术,融合四川本土民俗文化,以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为切入点,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教学平台,在四川本土民俗文化语境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积极探索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

2课程背景

2.1 课程思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国家部门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国家和人民具有重要意义。四川本土民俗文化中的龙潭客家文化发挥出的文化自信力量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概论》课程所进行的教学实践设计正体现了这一国家要求。

2.2 3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应用概况

3R技术指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和MR技术以及AR技术。AR技术是本次应用的主要技术,即增强现实技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是一种将客观现实世界与仿真虚拟技术相结合的技术。

当前,3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应用已经有了一些具有参考性的示范。通过3R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展实验性景观装置,以现代技术结合设计思维,表现出具有深度的意象园林,是一个具有先锋实验性的环境设计艺术品。

3四川民俗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中的探索

四川本土民俗文化的产业化目前在四川整个文化中的地位没有明确地确立,其艺术元素在当前社会的作用与开发动力不够。将四川本土民俗文化,龙潭客家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自信源泉,利用3R技术带来的感官高度沉浸式会使高校课堂的教学更加生动,也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使观者耳目一新。

本论文的研究先收集了四川本土民俗文化-龙潭客家文化的相关资料,通过调研进行了数据、图像、人文采集,进行了材料归纳总结工作。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龙潭客家文化现阶段发现的不足,结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育特点,通过3R技术进行相关文化建设教学设计,将优秀本土传统文化与环境设计艺术结合3R技术深度融合(如图1.1),

而这三者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新的发展。

3.1民俗文化内涵

基于3R技术四川本土民俗文化“龙潭客家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融合,在民俗文化方面主要是以龙潭客家文化为主要内容。客家文化在语言历史、习俗、迁移、建筑、礼节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具有全方位的深厚内涵。在客家五次迁移中,客家人展现出的开拓进取、坚持不懈的客家精神。龙潭客家目前正在努力借助高校的平台在社会各界寻求合作,在实现客家文化落地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3.2文化元素提取与设计

以龙潭客家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为源泉,使用设计手段进行图形化的处理。比如说鸟米粿作为客家的传统美食,将鸟米粿作为文化输出的方向,设计了鸟米粿的二维形象,作为客家文化的呈现之一。通过3R技术用于展示的沉浸式呈现,展示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采,在用于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中时,实现了民俗与设计艺术以及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4四川民俗文化在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在客家文化传承的建设中,致力于以客家语言、美食等元素进行图形化的处理,同龙潭客家文化的特色客家文化融合与创新,结合3R技术的壁画形式将优秀传统客家语言表现出来,力求以结合新技术的方式得以呈现。

在前期草稿构图的过程中,使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基础软件Adobe Photoshop进行多图层的充分尝试,在实践工具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在Adobe Photoshop软件上进行构图绘制的同时,深度挖掘龙潭客家的民俗文化特點和突出代表,比如:鸟米粿、碉楼、范家祠、猫公牌、客家谚语等,从而在整体表现出客家文化风格的画面效果。统一基调的线稿在进行上色时,在考虑到客观物体颜色和设计效果表现的基础上,将色块扁平化设计以便AR技术在后期进行壁画元素采集。AR技术与民俗文化的加入是本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经过AR技术处理的二维龙潭客家壁画通过交互识别能够三维立体的元素展示,是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所未能实现的教学实践效果。

4.1 四川民俗文化与教学实践相融合

在将四川本土民俗文化与课程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学实践是最重要的部分。首先是从龙潭客家文化中提取相应文化元素,使用设计手段进行图形化的处理,在视觉上达到审美标准的同时,也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然后是进行壁画的绘制,进行教学的实践绘制部分。最后是使用3R技术对绘制的壁画进行效果表现,在二维的壁画上呈现出三维的形象,这也是最难的部分,需要前期的仔细规划。

4.2 3R技术在课程实践中的应用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基于3R技术的四川民俗与该专业课程思政互动关系应用研究中,通过3R技术自身的优势对传统的教学课程进行创新,使得当下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课程相融合。在四川本土民俗文化的龙潭客家壁画中,主要使用了AR增强现实技术对主题元素进行三维立体的效果表现。在对二维的平面壁画进行扫描识别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观者与壁画的交互,是对于传统观看方式的创新。在壁画绘制造成后,对其画面主体元素进行采集,经过图像化处理后,使用unity软件进行了生成AR效果的制作,使得该绘画元素拥有了三维立体的形象(比如:碉楼、客家特色字体等……),最后使得龙潭客家壁画在交互识别后,能够呈现出AR集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于一体的沉浸式AR体验,也使得龙潭客家壁画成为了一个数字化的艺术品。

通过AR技术对龙潭客家壁画的绘制内容进行了增强现实效果的制作与呈现,加强了受众的观看体验。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呈现。

结语

本论文利用3R技术为手段,融合四川本土民俗文化,以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为切入点。保护和传承了四川本土的龙潭客家民俗文化,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教学平台作为呈现,融入思政教育建设形成了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了3R技术优势,创新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形式,也为思政教育的实践改革提供了参考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周星,任晟姝.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综合性发展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42-150.

[2]林家阳新文科语境下设计教育思考[J].设计,2021 ,34(12):68-71.

[3]黄明东,王祖林.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理性审视[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2):31-38,141.

[4]施煜庭,孙文鑫高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方法创新与探索[J].美术大观,2020(12):146- 148.

课题来源:2021年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TFCJG202111。

作者信息:

刘丽娟,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研究员。主研方向: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杨丹,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在读。主研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汪雨潇,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在读。主研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作者:刘丽娟 杨丹 汪雨潇

上一篇:大二新学期思想汇报下一篇:知识竞赛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