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课堂作业(推荐8篇)
课堂练习作业:汽车展销会的空间区域设计(手绘)要求:1 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分割,包括(信息空间(展区)、舞台、员工休息室、VIP休息区、储藏室、洽谈区、维修 中心、计算机室、办公区、会议室、卫生间、过道。2 空间中的各区域可用矩形来代替,要求所分割的面积具有 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要求展位中的参展商为20至30个包括(奔驰、宝马、奥迪、通用、福特、本田、丰田、铃木、日产、大众、雷诺、标致 法拉利、菲亚特、凯迪拉克、路虎、林肯、雷克萨斯、劳斯 莱斯、马自达、奇瑞、起亚、三菱、沃尔沃、现代、雪佛兰 雪铁龙、中华、夏利),其中奔驰、宝马、奥迪为重要厂商。
练习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途径, 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心理学研究表明,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 不仅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具有调节功能, 而且对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具有刺激作用。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获取矫正性的反馈信息, 而课堂练习 (即利用课堂教学的部分时间进行训练) 正是获取这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 教师参与教, 学生参与学, 只有当教与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时, 教学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不可忽视练习的重要作用。
一、填表法
如在《北京的春节》的教学中, 考虑到文章篇幅较长, 学生较难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而通过填表就可以简明厘清课文内容。于是设计以下练习:
默读课文, 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和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画出来, 并填在表格内, 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通过实践操作, 这次填表练习还是行之有效的。根据表格的提示, 学生很快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学生既了解了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又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在不同时间段里北京春节的习俗, 而且简明清晰地领会了课文有详有略的写法。
二、对比法
1. 字词对比练习
在《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时设计的课堂练习, 分清形近字, 巩固基础。
2. 句子对比体会
《我爱故乡的杨梅》
a. 下了春雨, 一棵棵杨梅树吮吸着雨水。四季常绿的枝条和狭长的叶子生长着。
b. 细雨如丝,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 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通过比较, 两个句式孰优孰劣就一清二楚了, 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入, 印象也更深刻。b句属原文, 作者采用拟人手法, 写出了雨中杨梅树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在茁壮成长, 写出了杨梅树的可爱。而a句平淡无奇, 杨梅树也缺少生动。
三、迁移法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 情节空白处, 思维发散处, 言而未尽之处等, 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 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 让学生根植于课文, 想象于书外, 进行扎扎实实的练习。这样,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依据《匆匆》。但是, 聪明的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借此表达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结合《语文作业本》, 相应完成以下练习:
仿照画“____”句子的写法, 发挥想象, 写一句话。
四、延伸法
学习了课文, 理解了相关内容, 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 进行一些探究, 依然是语文练习的内容之一。这样的练习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升华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给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1. 课内延伸练习
学生学习知识最主要的是理解并加以应用, 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中, 在学习了文章前后呼应的写法后, 设计了下面的延伸性练习:
在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找出与下列句子相对应的句子。
a. 我蹲在旁边, 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b.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c.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 就向外走。
通过练习, 学生对前后呼应写法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前后呼应的写法除了突出强化的作用, 还有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的作用, 得到更深刻的印象感受。
2. 课后巩固练习
对课文进行学习之后, 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对课本知识内容的掌握, 这时需要进行课后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后及时进行随堂跟踪练习, 可以充分利用《语文作业本》和《词语手册》, 不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也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更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语文作业本》中《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就有这样的练习。品读课文第三段, 完成练习:
这段话共有 ______ 句话, 主要论述 ______。第一句话论述 ______ 的原因;第二句话指出 ______ ;第三、四句话论述采纳批评的前提, 就是 ______ ;第五句话举 ______ 的例子进一步说明 ______。
3. 课外延伸练习
在学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安徒生作品的兴趣, 设计了下题:
读一读, 想一想, 这些句子分别出现在安徒生的哪篇童话作品里, 这些加点的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在括号里填上作品的题目。
a. 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 手中托着一条的后裙。
( )
b. 天空的女儿也没有的灵魂, 不过她可以通过善良的行为而创造出一个灵魂。 ( )
c. 年轻的白天鹅感到太幸福了, 但他, 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 )
关键词:课堂作业;趣味性;典型性;层次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86-01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继续,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必要途径。同时,《浙江省小学数学修改建议》中也指出: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有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基本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练习的要求更加严格,课堂作业的设计必须同教学知识相对应,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从课堂作业的反馈中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平时的教学以及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同时研读新课标,我认为课堂作业的编制要做好以下五点:
一、课堂作业编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趣味性
作业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很枯燥、乏味的,很多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开心”作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到底什么样的作业才是所谓的“开心”作业?教师们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这样不仅能提高作业质量,而且还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完有关对称平移的内容之后,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利用所学的知识,在作业本中绘制出了各种各样的花边、鱼、动物等美丽的图案。又比如在作业本中出现的一些数学小故事也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带着好奇心,探索在数学王国里,不仅能丰富阅历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增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乐于做数学作业,并把做数学作业成为一种享受。
二、课堂作业编制要抓住课时重难点——典型性
课堂作业的功能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一节课所设计的每个课堂作业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圆的周长》第一课时难点是理解圆周率的意义,从中推导出圆的计算公式。但是本节课的操作性要求较高,让学生去理解圆周率这一定义确实难以一时接受,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作业的编制中针对这一难点进行突破,让课堂作业来弥补理解中的缺陷。于是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圆的周长是圆直径的( )倍多一点。
2、圆的周长是圆直径的( )倍。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 )
A、大 B、相等 C、小
通过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好圆周率的意义,更要明白圆周率是一个定值(它是圆周长除以圆直径的商),在我们小学阶段我们∏取3.14这一近似值方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教师可以适当的安排几道圆周长的计算题,巩固学生对计算公式的掌握。如:
如图所示:圆的半径是6cm,圆的周长是多少?
三、课堂作业编制要顾及学生差异——层次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的思维存在着差异,有些人数量关系处理方面很在行,而有些人在空间与几何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既要保证大多数学生的接受情况,又要补给优生的知识提升,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顾及学生的差异设计有一定的层次性作业。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教学活动中也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对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置不一样的问题,而“一刀切”的作业却忽视了这一点。
例如:在上完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供学生选择:
1、基础题:(25+125)×4;35×26+65×26;75×39+75
2、提高题:43×99;34×73 +34×46-34×19;102×101
让学生自主选择三题进行解答。大部分的同学都做对了,收获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从而肯定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地学习数学,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了“加量”,让他们能更好的更加一步的去理解分配率。
以前,教师指定习题,学生统一进行指令性书面练习,容易使学生的知识“窄化”、思维“僵化”、情绪“淡化”。现在,在作业设计上,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作业中“千人一面”的做法,要设计出难易不同、能滿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的作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四、把作业交给学生——学以致用,发散思维、创新的数学作业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诫告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在六年级下总复习阶段对于分数的应用,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用25℅这个百分数,编制一道课堂作业,你会怎么编制?
学生会很乐意去实践,因为教师把课堂作业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将学习到的知识去加以修饰,加以发散,于是会出现教师意料之中的有关分数的6种分数应用类型的出现。如“5的25℅是多少?( )的25℅是4”等等。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们不仅改变了“题海战术”、“齐头并进”等传统的作业布置观念,更优化设计一些实而活、精而新,从学生角度出发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同时,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知识在课堂中掌握,技能在作业中体现,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发散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扬帆起航。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调优作业质量是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数学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但是有时由于时间不多,教师要学会变通,突出作业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 兵.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江西教育》.2012年30期
[2] 高丽惠.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作业设计[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年
美术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作业方法、手段单一,作业目的与内容比较机械,评价片面性,作业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时间一长,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就会慢慢地被抹杀。那么,怎么通过美术课堂作业,促进教学创新,儿童思维创意呢?多元化设计美术作业,可以打破习惯性思维定势,给学生思维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多元化思维的发展和提高。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怎么对美术课堂作业进行创意设计呢?笔者进行了多种尝试,现选择几种分析如下。
一、“生活化”作业――选“材”创意,点燃激情
“生活化”作业是指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美术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艺术的来源,喜怒哀乐皆收于画笔下。还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种材料,体验美术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的表现手法。
1、作业题材从生活中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奇怪的事,有趣的事,愤怒的事天天发生,可学生却咬着笔尖痛苦于无事可画,无形可画。美术课的内容选择、作业定位要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而定,让孩子到生活中去寻找、去实践、去发现,去表达。例如浙美版第8册《生长的植物》一课,曾看到有一位年轻老师摈弃教室中摆放的五花八门的植物盆栽,却引导学生欣赏课件中出示的植物,极力去感受植物的生命力。此时,屏幕中的植物是“死”的,距离是远的,心灵是不会被感动的。可想而知,作业是无趣无生命的。学生要由感受在先,才能有表现在后。因此,作业内容要从生活中来,这样才会生动、真实,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2、作业材料从生活中来
在一线美术课堂中,美术作业已不仅仅限于一张作业纸那么简单。丰富的材料带给创作者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如浙美版第11册《街市新貌》一课,课前分析学生从生活中街道两旁的店面变化深切感受到经济的迅速发展。课堂中学生赏析极具个性的店面设计,独特的色调,夸张的物件摆设,带着这种生活体验和创作冲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利用不同的材质、纹理、色彩等特征,巧妙的去设计制作出趣味十足的店铺造型作品。蛋糕纸托变成了浪漫的太阳伞(图1);巧克力盒变成了店面墙(图2);塑料薄膜变成寿司店的门帘(图3);植物叶子的剪纸作品装饰在朴素的牛皮袋上(图4)。留点空间给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表现立体造型,充分地展示学生的独特个性。
二、“自助型”作业――形式创意,启迪思维
细细品味,“自助餐”与我们美术新课程的理念有着相通之处。假如美术作业是“菜”,要符合每个孩子的口味,就要讲究“菜”的品种丰富性。正如老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呈现的作业形式也求多样化,让孩子做主,选择作业形式,这是一个自我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
1、分层“自助”,体验成功
众所周知,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方式、学习方法等不同,造成学生个体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在美术课堂作业布置时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要求,以此鼓励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合适的作业并完成,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如浙美版第五册《自行车的故事》一课,我尝试在作业布置中,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知识技能、认识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如(图5―图7)中的三张自行车作业,从左到右由浅入深,第一张(图5)作业以撕、贴、画多种形式表现,先让学生撕出两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具体实物中的车轮变化后,再修改撕出不同大小角度的圆。接着在这基础上添画自行车其他的零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此作业适合造型能力较弱的孩子。第二张(图6)作业是根据生活中的自行车实物进行线描写生的课堂作业,着重对自行车细节的观察与表现。此作业适合造型能力较强的孩子。第三张(图7)作业是在激发孩子的想象上,在自行车的造型、功能上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感,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以提升。
2、创意“自助”,百花齐放
新课改指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尊重与爱护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创作成果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用统一的规定去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作业应是个性的体现,要以丰富性、多样性的要求去迎合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完成的作业各不相同,则应该充分肯定。如浙美版美术第十一册《适合纹样》一课,通过学习,观察分析、欣赏感知适合纹样的特征,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魅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作业形式,有水粉表现、彩纸剪贴、实物拼贴等,绝不要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唯一要求去操作,而应该让学生找寻各自喜欢或适合的材料,最后的作品也千变万化。
三、“合作型”作业――过程创意,呈现精彩
美术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鼓励学生学会合作,通过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1、分步合作,面向全体
曾获市美术优质课一等奖的老师执教浙美版第五册《山外有山》一课,则将美术作业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根据山形的“雄、秀、险、奇”四大特征,每位学生设计一座心中的山。第二步以组为单位,学生按照高低、远近、疏密的形式法则把组内的几座山组合在一个版块内。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把班级内几个小组的合作型作业再次进行大组合,变成一个长卷式的作业形式,组成了一幅长的立体山水画卷(图8)伴随悠扬的古琴,本课的高潮也由此产生。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个体作业变成合作型作业,再由小合作型作业变成大合作型作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布局、设计、调整,体会了集体合作的力量。
2、师生合作,别样精彩
合作型作业不仅仅只是生生合作,还可以师生合作。作业可以是以教师和同学共同完成的形式呈现。教师借助半成品作业的留白,留出了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局部留白中进行补充添加,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意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在设计课中,教师可提前完成一个半成品图像,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图像进行发散性思维:像什么?需要添加什么?把图片转个角度,图像又会呈现出哪种新形象?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成功塑造出各种形态各异又极具个性的新作品。
以上几种作业设计,打破了学生习惯性思维定势,运用多元思维方式进行改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师生共同活动的浓厚学习氛围。课堂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创造,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多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激发他们各种形式的创造。
发布者:胡燕尔 发布时间: 2012-10-9 16:30:07
谈到“以学定教”,让人首先联想到“因材施教”。早在两千年前,至圣先师孔子就已经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又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通过练习可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于实际的学情差异以及课堂练习的重要性,我认为将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在现实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同的作业,期望达到同一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课堂练习设计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习题形式单调,内容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
2.时间、要求上一刀切。大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做课堂练习时,往往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同一的内容,期望达到同一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3.对优生来说,作业缺乏挑战性,对学困生来说作业出现太多的错误,让学生对练习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这种练习的条件和结论多是单一的、不变的,即所谓封闭的、规范的习题,缺乏开放性,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然而教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因材施教是摆在面前的难题,如何让不同学情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决定了现行的教育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学。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作业的分层设计研究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也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重学生的分层
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班级学生划分为A、B两层。A层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异。B组学生基础知识和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没有自觉性,成绩欠佳。注重学生的分成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以便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作业量的分层
作业设计要按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分为必做、选做和开放性作业三个层次[1]。必做作业是最基本的、每位学生都要掌握的题目;选做作业是综合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集综合性与灵活性于一体的高智力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做不等量的题目。
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周长以后,我将课堂练习设计为一组题,供学生选做:
(1)动物园要建一个大象馆,象馆长10米,宽8米,四周用铁丝网围墙,求围墙的周长。
(2)动物园要建一个大象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象馆长10米,宽比长短2米,求铁丝网围墙的周长。
(3)动物园要建一个大象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象馆长20米,是宽的2倍,求铁丝网围墙的周长。如果每隔2米栽一根石柱,需要几根石柱?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数学,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作业难度的分层
基于学生的学情差异,可将课堂作业分成浅、中、难三个不同程度来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练习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练习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练习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成绩一般的学生能正确解答大部分习题,成绩优秀的学生也能对难度较高的探索性习题,使全体同学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应该设计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同时不拘泥于书本,对具有创新思想见解的学生,予以鼓励。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如在上“约数和倍数”的复习课时,在教师系统整理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题目:
张老师的手机号码是□36□612□□□□。你能根据以下提示把号码复原出来吗?
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个□里的数字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第二个□里的数字是10以内最小的质数;第三个□里的数字最大的约数是7;第四个□里的数字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五个□里的数字既是质数,又是偶数;第六个□里的数字既有约数2,又是8的倍数。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将难度分层,更让学生主动地投入进去,让学生自
(2)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分析就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起点情况分析。错误
1.数学习题的选择与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阶梯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典型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
2.APOS理论要求对概念的建构过程经历以下四个阶段:操作阶段、过程阶段、对象阶段、概型阶段。
以下三题,请任选一题:
1.简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2.简述教学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3.自己拟定课题,举例说明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例证→引导学生分析出每个例证的属性→抽象出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初步概念→概念的深化→概念的运用。
1.以学生为本原则。即以学生的学和发展为本,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归宿和目的;目标性原则。即教学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建立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目标;科学性原则。即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准确无误,其安排既要符合严格的逻辑结构,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体性原则。教学设计不应只局限于“一节课”,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在单元甚至更大的整体范围内进行教学设计;艺术性原则。它体现在”教有定则,教无定法”之中;反馈性原则。教学设计既要以了解和研究学生为基础,又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分类,设计方案,进行教学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
2.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3)增加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4)调控教学过程,检测学习效果。
3.答题要点:(1)拟定的课题应当是中学数学概念教学内容;(2)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当符合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1、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提供定义→解释定义、突出关键属性→辨别例证、促进迁移→运用概念。错误
2、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最著名的也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论点是:“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
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式.
第二次作业
1、由原理到例子的学习是指从若干例证中归纳出一般结论(原理)的学习。这是一种发现学习,简称为“原理-例子法”。错误
2、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起点情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因素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正确
3、习,最佳动机,秩序渐进。
4、确定中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社会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
5、概念同化的教学过程:提供定义―解释定义、突出关键属性―辨别例证、促进迁移一运用概念。正确
以下三题,请任选一题:
1.简述数学原理学习的本质。
2.简述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
3.请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拟定课题设计一节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方案。
1.数学原理学习的本质是:
(1)原理学习实际上是学习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2)原理学习不是习得描述原理的言语信息,而是习得原理的心理意义,它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3)原理学习实质上是习得产生式。只要条件信息满足,相应的行为反应就自然出现。学习者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并解决遇到的新问题;(4)习得原理不是孤立地掌握一个原理,而是要在原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原理网络。
2.为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概念,教师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1)加强对数学概念的解剖分析;2)利用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3)注意概念的对比和直观化;4)注意概念体系的建构;5)注意概念产生的背景。
3.答题要点:(1)拟定的课题应当是中学数学习题课教学内容;(2)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当符合数学习题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
6、数学概念学习可以分成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4种水平。正确
第三次作业
1、概念同化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概念学习形式。指的是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互发生作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某种变化。错误
2、数学原理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数学原理的客观陈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根据各种关系做出相应的反应。正确3、4、的无穷小算法时期,希尔伯特的严密的现代公理化时期,信息时代的计算机算法时期。
5、数学习题的选择与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阶梯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典型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正确
以下三题,请任选一题:
1.简述数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2.简述数学习题设计常用的若干种方式。
3.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1.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数学教学评价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评价功能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基准不同,数学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自身评价;按评价内容不同,数学教学评价可分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按评价表达不同,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数学习题的设计要根据数学教学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要求采不同的设计方式,一般有以下一些设计方式:新课之后单项练习;习旧引新的练习;显示思维过程的练习;巩固教学重点的练习;突破难点的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培养能力的练习;伸缩性的练习;关键部分集中练习;变式练习;沟通知识系统练习;错题集中辨析练习等。
3.答题要点
(1)说明该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的知识背景。
(2)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教师如何引导。
6、中学数学活动课是指通过讲授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与他人进行数学合作与交流,从而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错误第四次作业
以下三题,请任选一题:
1.阐述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2.简述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3.分析数学练习教学设计案例:”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的新颖之处。请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拟定课题设计一节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方案。
1.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1)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镜面式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的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
2)在建构的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后者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
3)学习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进行的,并主要地是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
建构主义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强调学习的能动性、建构性、社会性和情节性,强调学习的个人体验、智力参与和自主活动,对数学教育改革的理念有许多积极的启示.但建构主义理论不是直接操作的教学策略,数学教学不能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机械地采用建构主义理论。
2.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选择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索,或从数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活动。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月.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
(2)实施研究。学生个体或小组首先要确定研究方案,它一般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然后,在课内外、校内外利用可能利用的时间和空间,按照课题的要求,通过探索、调查、实验、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储存等渠道和整理资料及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并形成结论。
(3)反思、交流。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须在班内进行交流研讨,使彼此间的认知和思维相互撞击,这样,使每位学生的知识领域都得以开拓,科学精神得以启迪,探究热情得以增强,情感水平得以提高。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并辩证地思考问题,也要敢于并善于申辩。
(4)结题。学生经历了研究和交流阶段后,要写出课题的结题报告,并对课题研究中所得的结果进行检验、评价、论证及方法上的升华。
3.答题要点:(1)简要分析“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的新颖之处;(2)自己拟定的课题应当时是中学数学习题课的内容;(3)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当符合数学习题课的教学要求。
4、奥苏贝尔为了使学生同化新知识得以顺利进行,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理论,主张架设“认知桥梁”,为新知识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输入”找到一个“固着点”。正确
1.奥苏贝尔为了使学生同化新知识得以顺利进行,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理论,主张架设“认知桥梁”,为新知识向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输入”找到一个“固着点”.2.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主要包括:数学背景知识分析;内容的基本要求分析;数学知识体系分析;重、难点、关键点的分析;数学素材的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3、由原理到例子的学习是指先向学生呈现要学习的原理,然后再用实例说明原理(有时要予以逻辑证明),从而使学生掌握原理的学习。这是一种接受学习,简称为”原理-例子法”。正确
4、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一般为: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例证→引导学生分析出每个例证的属性→抽象出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初步概念→概念的深化→概念的运用。正确
5、概念同化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概念学习形式。指的是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互发生作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某种变化。错误
第五次作业
1、数学习题的选择与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C:目的性原则;阶梯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典型性原则;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原则。
2、先向学生呈现要学习的原理,然后再用实例说明原理(有时要予以逻辑证明),从而使学生掌握原理的学习。简称为:“原理-例子法”。B:这是一种接受学习
3、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一般为: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例证→引导学生分析出每个例证的属性→抽象出共同本质属性→形成初步概念→概念的深化→概念的运用。
4、数学原理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数学原理的客观陈述,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根据各种关系做出相应的反应。
5、联结主义”试误说”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哥伦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是:B:桑代克
6、以下三题,请任选一题:
1.简述数学概念教学的本质.2.简述加涅关于学习的层次理论.
3.简述数学原理学习的本质,并自拟题目设计一份数学原理(命题、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教案。
1.概念教学的本质是使学生在脑中形成概念表象,帮助学生在脑中建构起良好的概念图式。它不是低水平的概念言语连锁学习,而是要帮助学生获得概念的心理意义,即形成概念内涵的心理表象,即建构起良好的概念图式。概念图式由一些反映概念属性的观念组成。概念图式中观念的多少、观念的准确与否、观念的深刻程度是反映概念理解水平的重要因素。
2.加涅按8类学习的复杂性程度,提出了累积学习的模式,一般称之为学习的层次理论.这8类学习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辨别学习、概念学习、法则学习、问题解决.其中前4类学习是基础性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学龄前就已习得的.因而,学校教育更关注的是后4类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前4类学习不重要.加涅的学习层次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习是累积性的,较复杂、较高级的学习,是建立在基础性学习基础上的,每一类学习都是以前一类学习为前提的. 3.(1)原理学习实际上是学习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2)原理学习不是习得描述原理的言语信息,而是习得原理的心理意义,它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3)原理学习实质上是习得产生式。只要条件信息一满足,相应的行为反应就自然出现。学习者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并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4)习得原理不是孤立地掌握一个原理,而是要在原理之间建立联系,形成原理网络。
教案设计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但拟定的课题应当时中学数学原理课教学,设计的教学过程应当符合数学原理的教学要求。
一、格致中学物理组的学案设计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单从作业这一项来分析,如果学校作业布置少了,许多家长就会焦虑,担心学生学习成绩,给学生买很多课外书,学生自己也不放心。可见,学生和家长对学习结果的期望是很高的,简单地通过少布置作业来“减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虽然无法左右这些因素,但并非无处使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而有效课堂习题和作业是高效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格致中学物理组针对这种情况,由教师们分工合作,2010年已初步完成了格致中学物理学案。该学案以典型例题作为课堂习题,课外作业则分为“雏鹰学飞、蓝天展翅、自由翱翔”三个部分,这样学生有典型题目可以参考,有三类作业可以分层,其中第三个层次“自由翱翔”的题目还允许延迟完成。每份学案从预习到课堂例题再到回家作业都在一张A4纸上完成。教师批改后学生还要把订正及错在何处写在学案边上,起到了错题本的作用。每一章的学案要求学生装订在一起,避免了经常发生的教师用PPT展示例题时,学生听课和记笔记无法两全的窘境,一段时间后学生复习也有据可依。
二、“高效课堂习题”课题组的努力目标
本课题的提出是源于很多学校在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作业缺乏设计:有的教师不精心设计题目,而是摘抄某本辅导书上的一节或下载网上的一张试卷。
布置作业多多益善: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多做题目,自然成绩就会好,所以就不断增加题量,殊不知很多题目都是低层次重复。
期望一步到位:学生在刚刚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时,对知识有一个从理解到深化的过程,但有些教师比较急躁,马上就把很难的题目一股脑儿地压给学生,有的还是高考的中难度题目。
作业功能不明:有时候虽然也精心挑选了题目,但对题目的功效研究不够,有些可能与后续学习相关联,目前学生知识尚未达到,无法完成。
课题组教师针对这些问题,以格致中学的学案为基础,反思学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所做的研究就是对每一课时的课堂习题、例题和课外作业进行分类和甄选,挖掘每个知识链相关各类习题中的经典练习题,对其进行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演变(变式),让学生从中找出和体会其不变的内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1. 寻找和研究含有最多变化的、最能反映所学内容的经典物理题目
物理题目千变万化,这些组合就形成了“题海”。但细翻各类习题集,我们会发现很多题目都是雷同的。这说明典型的习题可以解决大约80%的问题,还有一些,检测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所以要寻找那些涵盖知识能力要点的经典试题。
2. 研究和编制与典型题目相关的变式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
例如:弹力分析涉及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方向的确定、弹力大小的计算等方面。要对弹力进行正确的分析,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把握产生弹力的常见载体(如轻绳、轻杆、轻弹簧等)的特征。
例题:下页图1中,静止的小球A与两个物体(或面)接触,设各接触面光滑,则A受到两个弹力的是:()。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间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除弹簧(或橡皮筋)、海绵外,通常形变都很小,不易判断。此时可采用假设法判断,先假设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弹力,然后根据物体受力情况推断可能的运动状态,若与假设条件相符,则假设成立,如题中A、B、D,这3种情况下,若受2个弹力,则小球不能保持静止状态,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的答案为C。
这个问题把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判断弹力的辅助方法都包含在内,在此基础上,可以变化出轻绳模型、轻杆模型、轻弹簧模型等一系列弹力的典型问题,弹力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3. 考察和分析每道所选作业的功能
教师应考察每道将要选入习题的功能,即在该作业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以避免低层次的重复。
下面是一份从实际物理作业中截取的片段。
如图2所示,共点力大小分别为F1、F2,它们分别与虚线成夹角α、β。为使它们的合力沿虚线方向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此时合力大小为______。若F1=10N,∠α=37°(sin37°=0.6,cos37°=0.8),为使F1与F2的合力沿虚线方向,F2的最小值为______N,F2与虚线夹角β应为______度,此时合力为______。
如图3所示,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时,用M、N两个测力计通过细线拉橡皮条的结点,使其到达0点,此时α+β=90°,然后保持M的示数不变,而使α角减小,为保持结点位置不变,可采用的办法是()
A.减小N的示数同时减小β角
B.减小N的示数同时增大β角
C.增大N的示数同时增大β角
D.增大N的示数同时减小β角
这两道题内容相似,设计这两道题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实验中力合成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类力合成的题目有一定难度,如果一道作为例题,一道作为练习题是比较好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类似题目,而在作业中连续出现两题,就不太合适了。
4. 控制作业时间
教师在作业选择时,在备注中不能只有答案,还要有作业的功能标注,并分析作业可能需要的时间。一般作业时间要求控制在一节课内,特殊章节最多不能超过50分钟。如果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生反映时间超过了标定时间,就要及时更改标注时间。
这套大家共同研究、编制的作业方案已经被课题组的成员作为自己学校的作业基础,每次都在此基础上适当修改。高考改革新政后,高一、高二的物理学习内容和目标有了一些变化,作业也必须随之发生变化。
三、有效作业研究的反思
一份有效的作业,一定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它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设计作业时,首先要考虑清楚的便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作业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段,他们对问题的了解到了怎样的深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难度适宜的习题,这也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问题。
2. 作业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的批改和学生的反思才能实现
对学生做错的地方要订正,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最好能够让他在订正作业时口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从中发现学生思维误区在何处,以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 尝试建立立体的作业辅导体系
现在教育新技术日新月异,很多教师做个微课信手拈来。那么,不妨尝试一下立体辅导的形式,把典型的例题或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做成一个个微课,放在班级的微信群里,让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在上学和回家的乘车途中,凭借手机就能够看到教师的讲解,这个比学生到网上去搜“作业帮”等查答案要有效得多,因为教师的微课有针对性,有分析过程,而且解题更为规范。
4. 备课组、教研组合作研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 作业设计 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188-01
化学作业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在认识上存有偏差,有些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内容简单重复,形式机械呆板,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如何能把学生从过多过滥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在设计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作业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设计分层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拓展提高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能力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学生选择性地完成。按照这样的作业设计思路,学困生可以完成基础作业,有成功的喜悦;学优生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中等生则在“前后夹击”中奋起直追,达到新的目标。
二、设计调查和实践型作业,从课堂走向实践设计
有效的化学作业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化学作业的重要方式。这要求化学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
1.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时提出自己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见解。我们老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能够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把这些实践调查的情况写下来,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
2.实践型作业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如在学习完酸碱盐之后,布置了“小组作业”:利用厨房中可以找到的物质去鉴别食盐和纯碱,检验鸡蛋壳能否溶于酸,找出除去热水瓶中水垢的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后,找出相应物质并在家中实验所选物质,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此类作业要求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获得超出个人思维所能得到的新知识。
三、设计趣味性作业,使学生保持饱满的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司空见惯、因循守旧的习惯性教学设计是不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积累大量的化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化学史实、人文资料、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等情境素材;(2)化学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动画、录像视频、图片等素材;(3)有关化学实验素材。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使学生产生好奇。让学生从好奇心中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分析,去解决。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建构化学基本观念
在化学总复习阶段,学生往往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事先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经过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各种方案的可行性,选出有效方案,然后根据这些方案进行实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设计合作性作业,关注团队交流协作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帮助学生提高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应包括具备现代社会公民所应有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创新精神和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通过协作性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把交流协作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予以关注。
六、设计体现三维目标的作业,正确引导学生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落实和技能的培养,更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作业设计也应该关注习题的时代性、科学性和习题中承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导引作用。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方面以及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同时有利于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有利于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直接观、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品质。
面对课程改革,教师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对作业设计的改革和优化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业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观念的更新,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树立面向全体、新颖多样、重视学以致用、培养能力的作业观和新的化学作业设计理念。通过完成作业,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体验,能力得到提升,以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2]刘振奎.谈谈对初中化学作业的几种看法[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63
【环境设计课堂作业】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优化设计10-25
小学美术课堂作业的创意设计09-28
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06-28
环境生态学大作业07-03
生产作业环境安全管理制度06-19
环境保护法作业题12-09
家长进课堂-环境保护-1301107-22
堤防护岸工程施工环境保护作业方法研究10-11
构成设计作业09-25
作业设计记录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