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旨在为制定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对策、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居民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居民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1: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在我国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作为三农问题中的一部分,其改善和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时间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就。本文是从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含义以及农村体育文化的内涵入手的,在阐释体育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奔小康的重要意义以及分析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的过程中,尝试发掘小康社会新农村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的。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体育参与农村体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的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迅速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在农村,农村体育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对于满足农村群众强壮体魄的需求上有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作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对于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以及提高人民素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1.新农村与农村体育文化

按照新时代的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繁荣、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简洁的综合体。

以农村人口为参与主体的农村地区中发展的农村体育,是一种以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以及推动农村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上包括了农村社会体育、农村学校体育和农村竞技体育。

农村体育文化是农村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所有农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思维模式、价值观、态度、人生追求、认知风格等等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上的深层次的结构,它可以表达出一个农民的性格特征、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陈建兵在社會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中,对体育文化的四个层次进行具体界定,即:物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所使用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器材状况;制度文化层,是由在农村地区体育活动中集中的各种体育行为规范构成;行为文化层的基本特征是农民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显现的;心态文化层指的是农民群众对于体育的态度与认知情况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意识等等”[1]

2.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挥的重要意义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农村,农村体育是在体育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在满足农村人民群众强健体魄的需求上有着直接而积极的作用。新时期的农村体育具有新的内涵,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中其意义是非凡的。

2.1实现小康社会需要从建设农村体育文化下手

党的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议指出,小康社会是社会、自然、环境和人协调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在农村,那么同时,新时代里,农村也将作为重点和难点在体育领域中出现,没有农村体育的小康也就是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完善的。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经济发展上的努力是卓有成就的,但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没有随着物质的分别丰厚而有明显的改善,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实是越发明显的。

2.2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农村体育文化

进行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里,当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观念等思维模式上产生差异的时候,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可以增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向心力,促进团体内部个体的团结和整合。这样的文化,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十分高尚的道德,在提高人的素质,磨炼人的意志,修缮人们的精神起着深渊影响。由于健身活动所形成的组织形式更加轻松,人际情感更加融洽,因此,体育文化建设对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道德价值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排除不健康的文化,以及摒弃农村落后的观念,促进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3提高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离不开体育文化建设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给人以健康的机体,这是大家所共识的,同时,良好的精神面貌能使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以及家庭生活中保持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和坚强的承受能力。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比重占了绝大部分,那么农村人口的素质也就制约着中国人口的整体素质。作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主体,广大群众的健康状况也就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状况,也是有效地强化农村民俗和民风建设的途径,对于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提高群众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效力。

3.阻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

在经济高速运转的当下,特别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体育,处于不全面、不平衡的状态,还不能够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文化需求。分析其原因,制约因素有如下几点:

3.1农村体育文化的资源投入不足。

首先,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物质上存在短板。全国第五次体育场馆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各类的体育场地约850080个,但是,占全国总人口一半的乡镇人口,只拥有体育场馆69537个,仅仅占了总数的8.18%。很难想象,有许多农村孩子是未见过单杠和足球的。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基础设施的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体育人才的不足导致了体育文化建设在引导上的欠科学性。很多地方,由于学校条件艰苦,造成了农村体育师资力量长期缺乏,这让大部分的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不能够得到科学的指导。除此之外,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直以来是数目珍贵的。2003年,在我国的9亿多人口的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18000名,平均5万名农村人口只有1名。这些都使国家在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3.2农村体育文化的组织机构不完善

政府管理系统和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组成了我国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体育行政部门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社会体育管理系统的作用就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调查显示,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活动点的增长量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方面的工作引导还有于增强,体育协会自身管理职能更有待于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还需要继续大规模地挖掘。

3.3农村体育文化的意识缺失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民对体育是缺乏了解的,对体育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仍然较为肤浅和保守。时至今日仍深深沉淀在农民头脑中的还是类似“劳动就是身体锻炼”,“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观念。农民群体对体育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了解,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深入发展的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2]。

从客观到主观,除了上述状况阻碍小康社会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外,还有很多细枝末节的状况因为未能受到重视而会在未来变成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像有限的农村体育场地资源存在着闲置与浪费的现象等等,都是现在需要重视起来的地方。

4.构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科学对策

4.1加大农村体育事业的多方面投入力度

首先,加强资金投入,加大对建设农村体育设施的支持力度,实践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元化,以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建立由社会、集体和个人等多方面投入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开放型的运作风格。这样可以有效克服因为国家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的状况。

其次,人力资源方面,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力度,组织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院校学生等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扩大全民健身的志愿者队伍。

4.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农村体育管理工作

县、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服务和带动功能,加强对农民健身工作的领导,把农民健身作为政府重点工作之一。可以成立体育工作小组,加强体育服务意识建设;定期举办体育知识培训班,经常举办以乡镇为参赛单位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等等,总之,任何有利于发展发动农民群众健康体育的方法途径都可以积极运用,有效发挥。

除此之外,农村体育要充分发挥农民体协、文化站等的体育组织机构和爱好者协会等的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作用,建立健全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与政府行政机关相互配合,自下而上地进行民间体育文化的开展,形成和谐的互动氛围。

4.3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力度,促进农村体育生活化、社会化

可以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传播作用,宣传体育文化。各级体育组织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全面普及健身知识,形成崇尚健康科学的良好舆论环境。 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法定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努力打造喜闻乐见、感召力强、影响力大的活动品牌,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宣传的内容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宣传体育健身理论知识,如健身方法、运动技术、健身常识等;第二,宣传体育文化,如体育新闻、逸闻趣事、体育赛事等;第三,宣传新的生活观念,如体育休闲观念、积极人生观等。通过参与这些内容丰富的社区体育,农村居民得以更深层次的接触体育,培养观念。

4.4因地制宜搞农村体育文化的特色建设

长期以来,城市文化所代表的时代文化是我们所强调的,更多的宣扬城市对农村的表率与导向作用,同时却忽视了对农村特有的文化的整理挖掘。我们常在在理论上承认农村文化的重要性,却“一刀切”地规划成了毫无特色的模样。

其实,我国民间的体育活动是有很广阔的开发潜力的。如舞龙灯、赛龙舟等在内的许多的体育项目是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至于在少数民族农村里,其绚丽多彩的体育项目就更加夺目了,包括射箭、摔跤等在内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就多大977种。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能够从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光投向各地在发展进程中创造和成长起来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不拘泥于现代体育的书本化指导,而去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或许能够在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的同时,开辟出一片农村体育发展的新天地。

5.总结

小康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全社会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作业,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达到措施一下就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广大的群众的共同努力,着重对于现实的把握,着眼于长远的策略规划,才能实现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建兵.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以淮安市楚州區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13-15.

[2]朱家新. 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代春敏

农村居民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2:

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增进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培养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本文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旨在为制定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对策、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河北省 农村体育文化 现状

1.研究目的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中部。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调查、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旨在探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不同地域部分农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民及有关乡镇领导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0个自然村,每村100名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3.1.1不同地域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

农村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52.3%、促进作用的占43.1%、无作用的占4.6%;沿海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54.2%、促进作用的占42.1%、无作用的占3.7%;西北部山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40.5%、促进作用的占33.4%、无作用的占26.1%;南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45.2%、促进作用的占44.3%、无作用的占10.5%。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中部地区表示支持的占94.3%;沿海地区的占97.5%;西北部山区占67.8%;南部地区的占91.1%。

3.1.2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中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5.7%;沿海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54.6%;西北部山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86.3%;南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9.5%。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经费预算乡镇。中部地区占75.3%;沿海地区占83.1%;西北部山区占56.2%;南部地区占71.9%。

已经或正在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的乡镇。中部地区占77.1%;沿海地区占85.3%;西北部山区59.5%;南部地区列入预算的占74.7%。

3.1.3不同地域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对体育文化概念的了解。中部地区:了解的占18.6%、比较了解的占23.1%、不了解的占58.3%;沿海地区:了解的占29.3%、比较了解的占38.2%、不了解的占22.5%;西北部山区:了解的占12.1%、比较了解的占20.3%、不了解的占67.6%;南部地区:了解的占17.2%、比较了解的占24.3%、不了解的占58.5%。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重要的占23.5%、比较重要的占71.1%、不重要的占5.4%;沿海地区:认为重要的占41.3%、比较重要的占55.3%、不重要的占2.4%;西北部山区:认为重要的占14.2%、比较重要的占47.6%、不重要的占38.2%。

3.1.4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器材与组织形式。

农村居民有固定的专职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乡村。中部地区占12.3%;沿海地区占29.8%;西北部山区占3.5%;南部地区占13.4%。

有自己的体育健身器材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16.2%;沿海地区占69.1%;西北部山区占7.7%;南部地区占17.5%。

体育健身形式有组织有指导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8.6%;沿海地区占19.3%;西北部山区占2.8%;南部地区占11.1%。

3.1.5不同地域农民体育人口数量。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者,定为体育人口。中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6.6%;沿海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37.5%;西北部山区体育人口数量占11.3%;南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5.4%。

3.1.6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受体育意识与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衡量农民自身体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农民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观赏比赛等。中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34.8%、150—300元的占46.7%、300元以上的占18.5%;沿海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6.2%、150—300元的占57.2%、300元以上的占26.6%;西北部山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72.2%、150—300元的占20.5%、300元以上的占7.3%;南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29.4%、150—300元的占48.1%、300元以上的占22.5%。

3.2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3.2.1经济发展因素。

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济因素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

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几乎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2.3农民自身因素。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3.2.4其他因素。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河北省不同地域乡镇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和认知程度不同,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北部山区。

4.1.2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体育意识有明显差距,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北部山区。

4.1.3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人口数量、体育消费水平有一定差异。沿海地区好于其他地区。

4.2建议

4.2.1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宣传体育知识、健身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团结等多方面功能,增强体育意识。

4.2.2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抽出适当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

4.2.3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2.4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陈彬.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4]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592-594.

[5]王刚.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8-281.

[6]调研组.关于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河北政协网,2008,(6).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201001200)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090608)

作者:郄爱萍 袁玉涛 甘海

农村居民体育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

[摘要]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健身的需要,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探求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面貌出现崭新的变化,农民的素质如何与之相适应?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国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全国特别是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的今天,而农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回答时,农村居民的3500份调查问卷中,知道并了解的仅占4.38%,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的占27.14%,完全不知道占68.48%。在对了解纲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95.72%的农民了解纲要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通过组织学习或传达文件了解纲要的几乎为零,足以说明农民之所以对刚要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纲要的力度差。在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中,农民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坏习惯,体育锻炼。但在调查中发现,有81.45%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9.3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有87.41%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说明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较为认可,对体育锻炼的方法与原理并不清楚。在对“是否想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方法”的调查中,表示无所谓或不想的农民占78.35%。可见,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定位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每周1次为较经常,一个月1-2次为偶尔参加,1年不足10次定为根本不参加或不参加。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人口比例为7.34%,较经常为12.75%,偶尔参加为24.73%,根本不参加者55.18%。农民参加运动的场所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55.37%的农民选择独自锻炼,29.43%的农民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15.2%的农民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散步、慢跑、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

农村体育管理及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设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但在对部分乡镇农村农民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84.3%的乡镇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体育俱乐部。89%的乡镇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占91.3%。农村除了校园的简陋体育设施外,96.8%的农村没有农民的专职运动场所,仍然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为主。93.55%的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可见,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极端匮乏。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许多地方干部、教师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哪里有钱搞体育工作呢,经济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動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基本上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这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村一级的体育领导机构更是少得可怜。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其他因素: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必须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广大农民健身需要为目的,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王程等.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2006(6)10~12

[3]陈彬.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4]马先英等.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201001200);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090608)】

作者:甘海霞 梁晓霞 袁玉涛

上一篇:公司副总竞聘演讲稿下一篇:县委宣传普通话演讲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