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子女与其祖辈或者亲属在一起生活,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让农村的教育发展起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学校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 篇1:

聚焦留守儿童忧思农村教育

摘 要:本文作者对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的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一是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甚至出现偏激现象。二是缺乏自信。三是理想淡化,学习毫无兴趣。四是行为不规范,越轨现象严重。五是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对此作者分析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希望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过程中,农民因为外出经商、打工而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在城市,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因而引发了一系列值得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了政府部门、学者、舆论界与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笔者就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的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经过一年多的走访调查,发现这里的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较大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甚至出现偏激现象

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关爱,久而久之,在心理和身体成长方面都留下一些后遗症。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恶劣,成长条件单一,除了学校,没有正常的受教机会,经常面对的是无所适从的祖辈们。由于代沟,沟通存在很大问题,时间一长就形成或自暴自弃或唯我独尊的畸形的生存状况。在个性特征上表现为内向、孤僻、脾气暴躁、遇事偏激,经常做出一些异常举动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2. 情感无处依托,对生活缺乏信心

“90后”孩子特别是留守孩子,从表面上看,他们做事情特立独行,似乎很独立、很自信,但事实上他们处理事情多数缺乏沟通的能力,与人交往不太懂换位思考,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自己的意见被否定,往往从心底里放弃自己。再加上留守儿童耳濡目染许多残酷的现实,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在外打工的困难,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压力,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产生一些疑问,甚至失去了信心。

3.理想淡化,对学习毫无兴趣

大部分的留守子女理想缺失,对学习毫无兴趣,故成绩普遍较差。成绩不好,受家庭、老师、社会的关注度不高,人性中积极昂扬的一面得不到激发,阴暗、不健康的情绪很容易滋生蔓延。一次完不成作业也许还有愧疚感,两次便觉平常,三四次便无所谓了。至于及时地进行预习、复习巩固那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事了。时间长了,即使偶尔想学,也便力不从心。经调查,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20%的留守儿童成绩较差,10%的学生成绩很差。

4.行为不规范,越轨现象严重

留守子女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多少教育孩子的知识,甚至就是文盲。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如何引导、帮助孩子,只是一味溺爱孩子,使孩子的心理无法得到正常的帮助,一旦情绪不稳,便去寻找一些另类的宣泄方式,逃学、旷课、不交作业、通宵上网便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斗殴、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留守子女的祖辈们因种种原因无力对这些后代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因而出现留守子女越轨现象严重。

5.生活条件糟糕,物质生活得不到保障

由于永定区黄家铺农村老百姓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没有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工资收入微薄,只能维持家人的基本生活。因此,部分留守儿童生活条件糟糕,连最基本的物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经常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亲人经常不在身边,满足不了必要的物质欲求,更谈不上心灵慰藉,情感及理想皆缺失,自信心严重不足,个性心理被扭曲,行为无法规范,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和友情严重缺失

父母的背井离乡,农村留守儿童只能由单亲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代为托养,此时的他们,其身心发展皆处于一个需要倍加呵护和关爱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情亲和友情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然而,父母的远离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当留守儿童目睹家庭完整的儿童在父母的庇护下幸福生活的情景时,他们羡慕、幻想自己也能如此,可现实生活却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奢望。由于辨识能力尚未形成,他们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处境。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和困惑的时候,他们诉诸祖辈,希望得到解决,可祖辈却无法给他们以正确引导,有时甚至是误导。父母又不在身边,他们只好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去发展了,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人性的扭曲。

2.父母素质偏低,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偏低,心理健康知识更是缺乏,因此,当他们的孩子面临困扰时,有的父母是“麻木不仁”,没有及时正确引导;有的父母知道不对劲,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怎样处理,孩子的心理诉求根本得不到满足,压力和困顿得不到正确宣泄;更有甚者,以错误的观点诱导孩子,言传身教出现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

3.教育观点功利化,教育模式一成不变

学校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外部动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学校只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一块“心病”。教育观点的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4.认识缺乏深度,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应及时采取重要措施解决问题,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但现在全社会对此问题的认识缺乏深度,关注不够,政府缺乏更强有力的措施以改变现状,这对发展和谐文明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5.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校园周边的网吧、赌场对留守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社会上流氓、混混、犯罪团伙往往会盯上缺失监管的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的成长存在不少不利环境,留守儿童一旦触“雷”,将很难自拔。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亲情友情的缺失,家庭的零教育,教育观点的功利化,社会关注度不高及周边环境的影响,构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成长的痼疾,要想彻底根治,笔者有如下思考与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识,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儿童的发展问题,是公平教育的问题,是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家庭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要深入广泛地开展各级各类的宣传,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合适的环境。宣传教育、妇联、关工委、团委、工会文化、民政卫生等部门应明确责任,措施到位,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发挥教育功能,依托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首先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把心理健康的知识传授到每一个留守儿童,让他们重视自己,树立自信,培养健康的心理。其次,学校要给他们爱的温暖,加强与他们父母或监护人的情感交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子”帮扶活动。再次,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平时受批评较多,往往自卑。教师不能一味批评,要倾注关爱,用爱心去感化和教育他们。最后,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九年义务阶段寄宿制学校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和照顾,让寄宿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暂时的家。

3. 强化家庭功能,倾洒亲情,让孩子体验人虽缺位爱不缺位的温暖

就孩子成长而言,父母“爱”的到位比他们“人”到位更加重要,即使因为迫不得已的原因,父母不能守护自己的孩子,陪伴着孩子的成长,只要父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任何状况下父母的心底都会有自己。如果缺位的父母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留守儿童将能得到很多的正能量,得到很大的心理支撑,可以帮助他们安全渡过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日子。但父母也应尽量多抽时间回家与孩子团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依托学校办好留守儿童之家

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有一个有老师、同学帮助,能发挥自己所好的地方,有一个自己的家。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黄家铺九年制学校为此创办了乡村少年宫,建立了各种活动室及场所,请了多名辅导老师,开展各种活动,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幸福成长,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自少年宫开设以来,留守儿童的违纪现象逐步减少,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5.政府重视,拓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渠道

其一,从立法的角度去重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针对新时期所产生的有关未成年人的各种问题,相应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力度,这既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二,各级政府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多项产业发展,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近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尽量缩小城乡差别,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成为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重点努力目标。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我们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冯 建, 罗海燕.“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39—41.

田维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7(13).

吴 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

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作者:屈巧云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 篇2:

关爱留守儿童 发展农村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几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子女与其祖辈或者亲属在一起生活,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让农村的教育发展起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难题,也是学校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大事。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几个显著问题

1、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家庭作业完成普遍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幼时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而导致亲情缺失,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安全无保障 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好、最永久的教师,因此,家长应树立良好的育子观念,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挣钱与培养教育子女的关系,尽量做到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想办法妥善管教好孩子,如:常回家看看,和孩子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通过各种方法,如电话、信件、网络等,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努力;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可以在孩子假期将他接到身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参与工作,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也能让那些有不同忧郁程度的孩子学会人际交往,能胆大积极地处理事情等。总之,留守儿童家长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舍弃孩子教育管理去挣钱,以至于“富了当代人,垮了下一代人”,给家庭、社会留悔恨,酿成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社会之疼、民族之疼。

2、加强校园文化,熏陶儿童情操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留守儿童阅读书籍、感知文化、参与活动、接受熏陶、陶冶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对其进行跟踪教育;要注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现人文关怀,远离父母,留守孩子需要集体的关爱与温暖,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所急,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学得舒心玩的开心,要结合实际适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家长会,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心理教育

农村中小学应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由于远离父母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建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

4、调动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我们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说,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其次,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

总之,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我们要充分协调和发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吉柱. 论留守儿童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 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

[3] 周宗奎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

[4] 素苹.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北京:基础教育参考,2004(7).

作者:梁春榕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论文 篇3: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和管理分析

摘 要: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发育上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产生一些不良行为。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文化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和管理,使其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首先简单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形式,然后探讨具体的教育管理对策,希望可以给有关教师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教育;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根据2018年民政部统计,我国仍有农村留守儿童接近700万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监管和教育,家庭教育可以说处在完全缺失的状态。再加上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发生偏差。因此,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就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形成关注,通过合理的策略对其加强教育引导,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取得切实的进步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从实际来讲,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现在多个方面,这给他们的成长发展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具体来讲,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活习惯差。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爱吃零食、偷进网吧、乱花钱等等,这些不良习惯,部分幼儿是存在的。这些不良习惯,会让幼儿的自控能力严重受损,变得懒散。

第二,行为品质差。除了生活习惯不佳之外,在日常的行为品质这个方面,不少留守儿童的表现也不好。比如撒谎是一些留守儿童的通病,在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儿童通过撒谎来掩饰自身的过错。此外,一些幼儿不爱护公物,甚至存在破坏公物的情况,这是极其需要重视的。

第三,学习习惯差。在学习方面,部分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说小话、做小动作,课后不做作业,或者是拖拉马虎不认真,部分学生还喜欢抄作业,不愿意自己动脑思考。

第四,心理品质差。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的家庭不完整,父母角色缺失,这导致他们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部分幼儿自卑心理严重,对父母存在冷漠甚至是抗拒,待人接物态度恶劣等等。

二、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农村教师要引起重视,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要从学生这些的不良习惯出发,对儿童实现引导转化,使其可以逐步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实现进步发展。

1.加强沟通化解留守儿童心理情绪

留守儿童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在一些时候是因为心理情绪导致的,比如没有得到父母关爱,在仅有的相处时间受到父母责骂等。这些原因,会让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产生负面情绪,他们自身又不会排解这些情绪。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最终就导致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恶化。所以,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就要和留守儿童加强沟通,多和他们谈心,了解留守儿童的内心想法,以及和父母相处、在学校学习等方面遭遇的一些不开心,帮助留守儿童化解这些不开心,消除其心理负面情绪。简单来说,就是要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让留守儿童可以将教师当成朋友,有什么事情可以向教师倾诉,从而有一个情绪发泄和纾解的渠道,避免长期积累在心里。

2.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与呵护

除了做好沟通化解留守儿童内心的负面情绪之外,教师还要对留守儿童加强关爱与呵护,从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出发,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生活方面,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加强关注,可以每周或半个月进行一次家访,在家庭中承担一些父母的角色,比如给留守儿童做饭,帮他们洗衣服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温暖,从而更加信任教师,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学习方面,要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活动加强调研,了解其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然后针对性辅导留守儿童学习,在课后或是放学后,和留守儿童一起“加班”学习,帮助其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教师以身作则帮助留守儿童,自然可以使其在学习上的行为习惯逐步优化。

3.架起家校沟通桥梁推动留守儿童发展

要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缺少家庭的角色,准确来说是父母的角色。因此,教师要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将学生父母引入进来,发挥出家长的作用。得益于时代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网络在农村也已经普及。因此,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与留守儿童家长构建联系,定期组织视频班会,让家长和留守儿童在班会上通过视频交流沟通,增强亲子互动,这样可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从而在行为习惯上渐渐好转。

在当前教育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需要引起重视。对于其尚且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加强重视,然后从沟通交流、关爱呵护以及家校沟通這些方面切入,逐步引导留守儿童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舒刘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2017(26):63-64.

[2]张雪.成长手册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8,494(16):85-86.

[3]李丽红,缪祥彦.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及健康心理的养成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7(37):47-48.

编辑 高 琼

作者:郑耀团

上一篇:感恩教育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成教学生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