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精选9篇)
各初中、中心小学、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他们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稳定。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切实解决留守儿童中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等问题,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我县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以“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为原则,以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指导基层和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家长为重点,加强农村留
规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德政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同时,抓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各校要提高认识,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学校常规工作中去。
三、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一)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网络。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只有加强联系与配合,才能共同开展好各项工作。要在强化学校为主体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以下五大网络:一要健全以留守儿童亲属为主体的监护网络,督促临时监护人履行法律责任;二要建立以教职员工(包含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的学校帮扶网络,加强学校、临时监护人、法定监护人与社会的密切配合,建立完善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制度;三要建立以群众、社团组织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关护网络,在思想、生活上给予关心,扶助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四要建立以司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切实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二)建立学校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的机制。
1、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4、多渠道沟通
(1)开展谈心活动和家访工作。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咨询。班主任应建立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制度,任课教师也要结合学习情况经常开展谈心活动,用爱心呵护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感到老师胜似父母、学校胜似家庭。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向家长或临时监护人通报孩子学习、生活情况,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每次家访后均要写出有质量的家访报告。
(2)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要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培训,并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开
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网站或博客,为留守儿童家长及临时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辅导和咨询服务。
(四)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各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关闭中小学校园200米以内的网吧或电子游戏厅等经营场所,杜绝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和一些社会娱乐场所。
2、建立留守儿童利益维护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开通热线电话,或建立网上论坛和博客、QQ聊天等形式,听取留守儿童倾诉、投诉和建议。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托现有的司法部门和其他社会法律援助渠道,为有需要的留守儿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
3、加强“五老”队伍建设。要充分发挥好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特殊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监督工作。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五)建立留守儿童服务机制
1、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各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弥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情感缺失,家教不足,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
儿童的政策措施,反映工作成果。
4、设置“亲情聊天室”、“亲情电话室”为留守儿童与父母搭建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和学校的办公设备设施,在校内设置“亲情聊天室”。留守儿童可以在“亲情聊天室”和外务工的父母视频上见面、对话,同时老师也借此机会直接与学生尊长沟通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等。
5、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妈妈”结队活动。利用“三八”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母爱精神,组织开展“社会妈妈”“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活动。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使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进步,生活幸福,思想道德健康,各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六)开好表彰会,树立好典型。
每年12月份召开一年一度的全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表彰大会,表彰我县“十佳留守儿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先进单位和“留守儿童之家”“优秀示范点”“优秀心理辅导员”等。通过表彰,及时总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好经验、好做法,用典型指导和推动工作,促进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七)坚持三个结合,做好关爱工作。
优势,利用各类宣传阵地,精心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表彰和宣传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宣传教育,在社会上形成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1 认真细致搞好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
1.1 留守儿童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近年来, 我校所辖镇街道四个居委会和六个行政村, 对留守儿童进行每期一次摸底调查, 调查统计看到, 随着劳务输出人数的增加, 留守儿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本期在校学生796人, 期初留守儿童345人, 占学生总数的43.1%。
1.2“留守儿童”父母亲的务工现状
从调查的结果看, 留守儿童的父母到市外务工的占70.1%, 在本市务工的占28.9%, 留守儿童父母亲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80%左右是高中毕业以下, 所从事的职业中87%的人是务工, 13%是经商。
1.3 父母亲与留守儿童的亲情交流情况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留守儿童与外地工作的父母一个星期通一次电话的占19%, 半个月到一个月通一次话的占26%, 半年及以上通一次电话的占55%;在外地工作的父母农忙时回家的占12%, 春节回家的占70%, 常年不回家的占18%。
1.4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调查结果看, 86.7%是隔代监护, 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 其监护年龄在50~80之间, 48%是文盲, 34.6%是小学文化, 其余的是亲戚朋友监护。
1.5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心理性格发展情况
在各项调查中我们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有13.5%的留守儿童成绩特差, 在班上倒数几名, 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行为普遍较差, 在学习上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学校遵守规章制度方面比其他同学差。这些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出现偏差, 从调查中发现, 一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出孤僻内向, 失落自卑, 自私冷漠、焦虑、任性、暴躁等性格特征。
1.6 特殊的“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还有一批特殊的留守儿童, 他 (她) 们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儿童, 有的还是孤儿。全校调查统计有11位特殊的留守儿童, 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55%。
2 加强领导, 多方协作, 积极构建社会监护体系
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 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 认真制订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 在校园内开展留守儿童求助电话和心理咨询室等。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 聘请了居委会领导、妇联领导、退休老教师为校外辅导员, 定期请法制副校长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课, 让孩子从小就学法、懂法、守法;定期召开校外辅导员座谈会, 共同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由于安居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并积极协调, 采取有效措施, 为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1) 建好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以年级为单位, 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 对留守儿童及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的学校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父母的务工地点及联系方式、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并向他们邮寄了“成长记录代”。
2) 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校长率先带头,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 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自己买本子、笔和课外书送给帮扶对象。对留守儿童坚决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 生活上优先照顾, 活动上优先安排。老师们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与关爱, 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让知识改变命运。学校组织发动15名退休教师当好校外辅导员, 义务辅导留守儿童。他们辅导的留守儿童有父母离异的, 母亲出走的, 有父母常年不在家, 学习成绩差, 一度濒临失学的儿童。
积极开展教师关爱留守儿童“1+1”“1+2”行动, 宣传发动全体教师参与, 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关爱, 让他们享受家庭的温暖。
3)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我校设有知心小屋, 学生有什么心事或心理上有什么问题, 可以到知心小屋与心理教师倾诉。每周要求班主任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不少于3人, 很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经过与老师的交谈, 心理上得到了矫正。
4) 开展了五小留守儿童评比活动。
五小即:行为规范的小标兵;勤学好问的小学生;集体生活的小主人;兴趣活动的小能人;劳动生活的小帮手。期末我校将按照五小留守儿童的评比标准评选出100名优秀留守儿童。
5) 优化家校合作, 办好隔代家长学校。
我们从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看, 近90%是隔代监护, 这种带养方式存在几点不利的方面, 一是隔代亲情关系, 使得监护者在养育和管理方面过分溺爱, 形成隔代疼。由于缺少必要的限制, 从而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其次, 由于两代人年龄相差甚远, 再加上农村的老一代人往往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 很多隔代家长是文盲, 这样他们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针对上述情况, 如何教育好留守儿童, 优化家校合作显得非常必要。建立家长培训制度。通过向家长下发家长告知书等, 一是提高隔代家长对留守儿童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让隔代家长更好的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这有利于家长从自身的角度和立场, 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
6) 定期召开监护家长会。
每期举办一次的学生家长会, 参加家长会的除了隔代家长以外, 还有一部分是在外打工回家的学生父母, 这说明教育的重要。我们给家长发放教育材料;二是现场互动, 对隔代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三是留守儿童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互通信息, 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 建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
提倡全员参与家访活动,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周至少到1~2名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 要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主动性沟通, 经常性联系, 让隔代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让老师了解孩子在家情况, 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8) 积极创建寄宿制, 为留守儿童家庭解忧。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教职员工水平参差, 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是不争的现实。推行“寄宿制工程”建设的初衷, 正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寄宿制工程”的实施, 对扩大“两基”攻坚县义务教育规模, 保证西部地区学龄儿童正常入学, 并完成义务教育, 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种办学模式, 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 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 进而带来的低龄儿童心理健康、学生厌学辍学的问题。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家庭, 寄宿制都意味着经济成本的增加, 这部分成本该如何消化, 如何合理分摊, 现实中尚需有效探索。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寻求更好发展,走出家乡务工、创业,但受工作不稳定和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有的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导致部分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各方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近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对促进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家庭监护缺乏监督指导、关爱服务体系不完善、救助保护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亟待加强。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更好关爱保护。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大关爱保护力度,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家庭尽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监护人要依法尽责,在家庭发展中首先考虑儿童利益;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
坚持政府主导。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重要工作内容,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属地责任,强化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指导责任,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坚持全民关爱。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坚持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缺失等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留守问题。
(三)总体目标。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全面建立,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有效运行,侵害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事件得到有效遏制。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一)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16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村(居)民委员会、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要及时予以劝诫、制止;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安等有关机关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开展关爱保护行动,确保关爱保护工作覆盖本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要加强对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监督和指导,督促其履行监护责任,提高监护能力。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要为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父母联系提供便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翔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支持;通过党员干部上门家访、驻村干部探访、专业社会工作者随访等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核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照料。县级民政部门及救助管理机构要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开展的监护监督等工作提供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
(三)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县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控辍保学部门协调机制,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会同公安机关指导和协助中小学校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和安全教育,帮助儿童增强防范不法侵害的意识、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安全常识。中小学校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寄宿制学校要完善教职工值班制度,落实学生宿舍安全管理责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寄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校教育吸引力。
(四)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工会、共青团要广泛动员广大职工、团员青年、少先队员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互助活动。妇联要依托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等活动场所,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受委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他们及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残联要组织开展农村留守残疾儿童康复等工作。关工委要组织动员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协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工作。
(五)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快孵化培育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民政等部门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其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依托学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举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财税部门要依法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四、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一)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村(居)民委员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负有强制报告责任的单位和人员未履行报告义务的,其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要严肃追责。其他公民、社会组织积极向公安机关报告的,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公安机关要及时受理有关报告,第一时间出警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强制报告责任人要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属于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生活的,要责令其父母立即返回或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并对父母进行训诫;属于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要联系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委托其他亲属监护照料;上述两种情形联系不上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要就近护送至其他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或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临时监护照料,并协助通知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立即返回或重新确定受委托监护人。属于失踪的,要按照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及时开展调查。属于遭受家庭暴力的,要依法制止,必要时通知并协助民政部门将其安置到临时庇护场所、救助管理机构或者福利机构实施保护;属于遭受其他不法侵害、意外伤害的,要依法制止侵害行为、实施保护;对于上述两种情形,要按照有关规定调查取证,协助其就医、鉴定伤情,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打下基础。公安机关要将相关情况及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健全评估帮扶机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接到公安机关通报后,要会同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在村(居)民委员会、中小学校、医疗机构以及亲属、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的协助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处境、监护情况、身心健康状况等进行调查评估,有针对性地安排监护指导、医疗救治、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对于监护人家庭经济困难且符合有关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的,民政及其他社会救助部门要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四)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对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或受委托监护人,公安机关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必要时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情节恶劣构成犯罪的,依法立案侦查。对于监护人将农村留守儿童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状态导致其面临危险且经教育不改的,或者拒不履行监护职责6个月以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无着的,或者实施家庭暴力、虐待或遗弃农村留守儿童导致其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的,其近亲属、村(居)民委员会、县级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者单位要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护人。
五、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一)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各地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其监护照料未成年子女创造更好条件。符合落户条件的要有序推进其本人及家属落户。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要纳入保障范围,通过实物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租赁补贴等方式,满足其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要在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帮助。倡导用工单位、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为其照料未成年子女提供便利条件和更多帮助。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普遍对农民工未成年子女开放,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民工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完善和落实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参加中考、高考政策。
(二)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各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制定和落实财政、金融等优惠扶持政策,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就业创业的,要有针对性地推荐用工岗位信息或创业项目信息。
六、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民政部要牵头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在2016年上半年开展一次全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依托现有信息系统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功能,健全信息报送机制。各级妇儿工委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要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各地民政、公安、教育等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督促有关方面落实相关责任。要加快推动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权利义务和各方职责,特别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二)加强能力建设。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逐步完善救助管理机构、福利机构场所设施,满足临时监护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寄宿制学校合理分布,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需求。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开辟儿童活动场所,提供必要托管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各地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
(三)强化激励问责。各地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对认真履责、工作落实到位、成效明显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责任。对贡献突出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适当给予奖励。
(四)做好宣传引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宣传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政府主导、全民关爱的责任意识和家庭自觉履行监护责任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理性引导社会舆论,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宣传报道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汲冢镇妇联关爱留守儿童经验材料
汲冢镇共有4所初中,33所小学,在校学生13679人。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经商人员的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逐渐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据调查,仅我镇留守儿童就达7971人,其中特困家庭留守儿童630人。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使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关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我镇妇联充分履行职责、广泛动员各界力量,大力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推进我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做法是:
一、整合资源,示范带动,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管教水平。
1、整合资源,加大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开设宣传专栏和下组入户访谈、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孩子教育方式、方法等家教知识,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认识,引导他们共同关爱、教育和帮助“留守儿童”。
2、调查摸底,建立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摸底造册(包括学龄前儿童),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全面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业成绩、日常行为等,1 以方便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3、培育典型,示范带动。镇妇联在充分发挥中心学校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的示范作用的同时,着重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做得较好的6所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开设“托管亲属家教知识培训班”,帮助留守儿童代理监护人、尤其是隔代监护人树立科学育人观,提高代理监护人的家教意识和管理能力。
二、德育先行,健康为本,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以“家”为着力点,以特困留守儿童为重点关爱对象,各村为留守儿童专门建立“德育工作站”、“健康管理站”、“留守儿童之家”,共同关注和参与留守儿童监护与教育,弥补家庭教育和监护盲点。
1、德育先行,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德育工作站”站长一般由村支书、主任或学校校长担任,并聘请老复员军人、退休教师及素质高的老党员担任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及时矫正不良习惯和行为。“德育工作站”还采取举办家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定期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科学育人、科学监护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监护水平,保证“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养育和教育。
2、健康为本,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健康管理站”设在村
2 卫生室,由执业医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结合留守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健康状况对监护人进行科学指导。
3、活动为主,搭建快乐成长平台。“留守儿童之家”建在村干部家中或村小学内,并且做到“六有”:有浓厚的氛围,有宽敞、安全的活动场地,有文体活动器材,有亲情电话,有图书室,有制度等。我们充分发挥亲情电话的作用,让留守儿童每月能和外出务工的父母联系一次;让班主任每学期能和每个留守儿童家长联系一至两次。双休日和节假日由村干部或志愿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使“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目前,全镇已建“留守儿童之家”10个。
三、凝聚爱心,专项行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扶助力度。
一是领导带头奉献爱心。在7月13日的启动仪式上,镇党政班子成员、妇联、团委、中心校等领导带头捐款,参加会议的单位和个人踊跃奉献爱心,为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是“爱心妈妈” 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处于“空巢”状态,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温暖,为弥补他们的情感缺失,镇妇联大力开展
3 了“爱心妈妈”专项行动,广泛召集全镇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共结对子,做他们的代管父母。妇联主任郭素华率先垂范,带头结对3个特困留守儿童。在她的带动下,全镇有128名干部、职工、教师、企业家、个体户纷纷报名担任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结对帮扶130名家庭贫困、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
三是发展服务网络,建立有效运行机制。镇妇联结合实际,将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与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为特困儿童构筑以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园帮护网络、以“爱心妈妈”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使结对帮扶活动覆盖到家、监护到人、关爱到心。这些“爱心妈妈”都切实履行职责,对留守儿童在给以经济扶持的同时,更注重给与孩子情感慰籍、品格塑造、学习辅导等多重关爱,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的人间真情。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开展,镇妇联计划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拓宽思路、强化措施,通过树立典型打造亮点、加强关爱创新活动等途径,为我镇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更加有利的空间。
1、今年镇妇联计划与镇团委、中心校联合推荐表彰一批关爱农村留
4 守儿童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家庭及一批“自强少年”,宣传推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宣传和示范带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2、总结全镇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召开专题会议,推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先进模式;
3、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帮扶活动,进一步扩大帮扶队伍,健全帮扶网络;
留守儿童与所有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娃、民族的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空间。我镇妇联将在镇党委、政府领导下,携起手来、整合力量,为进一步做好我镇的留守儿童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坪背学校是万崇镇山区学校,这里100%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在校学生数一百一十九人,近几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我校高度重视的话题。学校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努力弥补他们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配合政府和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心灵留住一片阳光。
据学校调查,留守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自觉性不强。行为习惯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强。部分留守学生心理出现偏差,亲情失落,心理失衡。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学校坚持做到管理上不盲目,教育上不松懈,把“留守学生”的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中,以养成教育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走近“留守学生”,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防止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强化措施。
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建立“三知、三多”机制(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留守学生监护人情况、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学生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家访、校访相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交流,指导留守学生监护人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共同解决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留守儿童每年人员在变、情况也在变。家访了解情况成为关注留守儿童必不可少的环节。组织教师走近留守儿童,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直面了解孩子们在家庭中的生活、学习以及情感世界,或成长过程遇到的烦恼。
二、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针对学校留守儿童相对集中这一情况,我们在政教处建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每周2次为留守儿童开放,并提供学校长途电话给他们与在外打工的父母亲通话。“留守儿童之家”常年有两名教师现场指导。让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今年开设了学生心理辅导室,安排专任教师兼职辅导。增加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显性、隐性的心理压力,并进行合理的疏导,跟踪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在一个时间段内逐步得到矫正。
四、实施教师结对帮扶制度
我校把留守儿童分派给任课教师结对帮扶,帮扶教师每月至少找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学期至少家访一次,每月至少与其监护人交谈一次,每学期至少与其班主任沟通一次,并建立帮扶工作记录簿、帮扶成长记录簿。教师指导学习、关心生活,以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在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校安排了名热心、有爱心、责任心的教师孙莉老师作为留守儿童之家管理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安全监护。今年学校开展的具体活动就有:“文艺活动、写字比赛、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真情告白”亲情电话等活动。现在,在我校的留守儿童之家,总能看到留守儿童们在专心地看书读报、舒心地上网通话、开心地打球娱乐、耐心地听老师辅导教育,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和幸福。
为激发留守儿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从而更好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7月28日,山东理工大学“爱梦同行”团队于德州市武城县李家户镇祥和社区西店村进行了走访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
近几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涌入城市从事务工劳动。由此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留在家中由老人照顾的现象。在开始走访慰问活动之前,队长丁庆生首先向各位队员介绍了村里的留守儿童分布状况。接着在队长的带领下,十位团队成员到达了郭瑞民小朋友的家中。郭瑞民的父母常年在外从事务工劳动,甚至在本应一家人一起团聚的`春节,其父母也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家。一年中可以见到父母的时间只有寥寥几次。这个只有三岁的儿童,无辜的眼神中写满了对父母的思念。走访中,团队成员与郭瑞民做了长时间的深切交流,打开了孩子的心扉。随后队员们向小朋友送出了准备好的小礼物,小朋友害羞的笑了。微微上扬的小嘴巴宽慰了每一颗队员的心。
通过此次关爱留守儿童的走访活动,实践团成员给留守儿童带去了温暖与关怀,激发了他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成长。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大潮的继续扩展, 农村以青壮年为主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会持续且大批量涌入城市, 因此作为农民工问题“副产品”的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将长期存在, 而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凸出。目前通行的观点认为, 要减少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 必须彻底改革我国的户籍制度, 拆除依附在其上的教育壁垒, 让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赴打工城市自由入学, 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根本之策,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具有可推广性, 其一, 中国人口基数大底子薄, 户籍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功效, 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则迫在眉睫;其二, 拆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之上的教育壁垒不具备可行性, 如果说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造成了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无法与城市学生享受同样教育, 那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村儿童分薄了城市儿童本应享有的教育资源, 对城市儿童来说这是否也不公平呢?笔者认为, 无论户籍制度也好, 教育壁垒也罢, 都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核心, 要想依靠法律的力量构筑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屏障, 我们应当从改革基础法、做足司法保护、重视法律与心理教育三方面做起。
一、改革基础法
根据学者研究,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 主体“双低”现象, 即违法犯罪的行为人低年龄和低文化程度;第二, 行为以侵财性为主, 且暴力程度日渐增强;第三, 群体性特征明显, 即形成团伙或结伙违法犯罪;第四, 性犯罪有主见增多的趋势④。
然而, 与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日渐突出不相协调的是, 我国迄今为止都尚未出台一项专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的法律规范, 各种探讨仅存在于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在我国, 保障儿童权益最重要的两部基础法律,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前者规定了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后者为儿童健康成长设定了监护制度, 但即便是这两部基础法及其附属法律规范, 也未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和监护制度给出清晰明确的制度指引和保障渠道, 由《未成年人保护法》衍生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现象也没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法律保护体系尚未建立,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法律制度和措施更加亟待制定和完善。
北京师范大学违法犯罪学与刑事政策研究所所长张远煌教授曾在其著作《违法犯罪学原理》中指出:“当与个体进行社会交往的人和事表明违法犯罪是有利的, 或个体无法接触或者很少能接触抵制违法犯罪的观念时, 就会产生违法犯罪”⑤。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缺乏教育一方面导致其不能通过学习来获得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尺和法律准则, 另一方面无法助其积累维持正常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 成人后生活势必处于贫困状态;而缺乏监护则导致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正确的言传身教,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 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 激发了潜在的欲望, 又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希望得到的财富、欲求, 就会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笔者认为, 要用法律的力量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附属法律规范这两部有关未成年人权益的基础法进行改革,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重构监护制度。
(一) 改革《义务教育法》,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法》第44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 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分项目、按比例分担。”但现实中我国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 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更加匮乏, 根本无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而农村教育的落后, 又形成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辍学队伍, 他们或者混迹于乡间, 无所事事;或者流入城市, 但苦无一技之长又缺乏父辈的吃苦耐劳精神, 生活贫苦, 而无论在乡间抑或城市, 总有一群通过违法犯罪“发家致富”的成年人以非法获得的财富来诱惑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某些“意志薄弱者”, 引导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无教育则无人类, 无教育则无发展, 因此, 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刻不容缓, 我们迫切需要改革《义务教育法》及其附属法律规范, 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和同龄人同等的学习机会, 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标尺和法律准则。
1.对目前通行观点: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上学的不同见解
目前通行观点认为, 基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育教学方式落后等众所周知的原因, 要想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 应当让他们随父母赴打工城市的学校就读, 并提出“以流入地为主, 以公立学校为主”的方针, 要求城市学校吸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但笔者对此有不同见解, 一来这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二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上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对策略。
首先,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也随着经济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提倡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上学尚有条件可实现, 但在经济不发达的中、西、北部城市, 上述提议无异于分薄了城市儿童的教育资源, 对城市儿童也不公平。以中部平原大省河南省省会郑州市为例, 郑州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门槛2005年已基本“削平”, 只要“五证”齐全, 打工子女入学时与本市常住户口儿童可同等对待并免收借读费, 但2010年9月新生入学时, 当地教育部门收到原住居民的投诉却发人深思, 如“某外来务工人员有3个孩子都能上学, 我们‘只生一个’的孩子反而无法就近入学, 公平吗”, 或者“暂住证只要与房东签个租房合同即可办理, 1元钱到劳动局买个劳动合同文本, 找个小卖部盖个章证明在那打工过, 老家政府非常愿意你学, 出证明自然痛快”⑥等等问题, 可见一味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上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次, 城乡二元化的差别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即便进城上学也存在着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等难题, 他们听不懂城市老师的普通话、无法融入城市儿童的交友圈, 长此以往成绩下降、滋生自卑孤独心理等等问题;再加上父母工作的流动性大, 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上学时常要换学校、换城市, 无法保障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毫无益处;更有甚者, 城市丰富的物质财富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盲目扩张, 但同时他们的家境一般较差, 缺乏合法获得财富的有效途径, 心理失衡之下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最后, 城市物价和消费水平与农村的差异导致了城市教育成本畸高, 普遍超过了进城务工人员收入的承受能力, 造成一定程度的“因学反贫”现象在进城务工人员中蔓延。他们低廉的收入无法负荷城市昂贵的教育资费, 甚至父母辛苦一个月的劳动所得尚不足交纳孩子在城市上学的各类费用, 长此下去“因学反贫”只会加剧农村父母认为“教育无用”,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都无法保障, 在涉世未深的懵懂之初已经踏上了父母的旧路。
综上, 笔者认为让农村留守儿童进城上学不符合全国所有地方的教育现状, 在有条件的城市可以推广, 但在教育条件不成熟的城市不可盲目照搬, 相反我们应当探索出更多的途径来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现有的《义务教育法》及其附属法律规范, 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并尤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 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接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
2.改革《义务教育法》,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
2010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有效遏制城乡之间教育差距的势头, 可见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已经提上日程。
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接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 一来有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能解决进城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 三可缓解城市教育的压力, 而更重要的是让教育在城乡之间实现无差别化发展, 意义深远, 一举多得。但有鉴于当前我国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太大, 笔者更倾向于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基础上,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
首先是师资力量的倾斜。城乡师资配置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公平的瓶颈之一, 农村教师数量少、年龄大、教育观念落后、知识结构单一等等问题非常普遍, 而与之相对的是城市教师相对过剩, 师范生很难进入教师队伍, 却甚少有人愿意主动去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获得知识的途径因此受阻。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笔者认为陕西制定的《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就很有指导意义,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选择六所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制度, 陕西师范大学为其中之一, 2011年7月首批免费师范生毕业, 在陕西的《实施办法》中除了要求免费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后要在生源地中小学服务10年, 更加鼓励其到农村及陕西艰苦边远地区的中小学任教并为之提供优惠政策, 这种以师范生免学费上学、农村学校融入新鲜血液的互利双赢模式, 探索出了一条促使优秀教育人才主动去农村教学的新思路, 给农村教育面貌带来了极大改观。
其次是硬件设施配备的倾斜。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体现在校舍、音、体、美场地和器材、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配置上, 在城市儿童家用电脑已经普及时, 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 当他们进入城市后面对同龄人已经拥有自己却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科技产品时, 不平衡的心理就会逐渐产生。根据某社会团体在对湖南某县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调查, 涉嫌多次入室盗窃的15岁农村留守儿童范某说:“我很喜欢电脑、手机、MP3这些东西, 以前在老家的时候见都没见过, 但是城里的小孩好像每个人都有, 还有好几个, 我觉得不公平, 就想把他们的偷过来自己用。”⑦农村学校缺乏的硬件设施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来说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其作用不单是为农村孩子生动形象地展示外面的世界, 更是教育他们美好的东西要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得。
最后是教育经费的倾斜。虽然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一直在增长, 但经费保障水平只能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无法组织开展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课外活动, 更不用说进行农村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教育更需要财政的倾斜扶持, 唯有它的发展壮大, 进城务工人员才不会盲目信奉城市优秀教育资源论, 盲目追逐认同城市学校, 安心让子女留在农村接受教育, 而农村留守儿童也才有与城市儿童接受同等教育的可能。
(二) 改革《未成年人保护法》, 重构监护制度
《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 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 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0条则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 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但纵观这两部与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 其规定却无法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对监护人的迫切需要。
当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亲或一方外出打工时, 此时的监护状态有四种, 一是单亲监护, 即父或母一方留在农村与子女共同生活, 其中又以母亲留下居多, 但此时母亲既要肩负养育子女的责任, 还要承担家内外一切家务和农活, 照顾健在的老人, 母亲由于负担过重根本无力管教孩子;二是隔代监护, 即父母双亲外出打工, 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 但老人已经年迈, “重养育而轻教育”, 甚至溺爱、纵容孙辈的不良行径;三是同辈监护, 即由年龄稍长的兄、姐充当监护人, 但这些监护人本身可能都未成年, 监护弟、妹的能力明显不足;四是委托监护, 由父母信任的近亲属或朋友充当监护人, 但这类监护人对管教的分寸难以把握, 而接受监护的孩子又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以上四种监护模式不利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 结果只能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与社会的联系愈见薄弱。研究表明, 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与社会会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 除非有很强的违法犯罪动机将其社会联系打断, 否则他不会轻易违法犯罪;反之, 当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微弱或遭到破坏时, 即使违法犯罪动机很薄弱, 也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⑧。对未成年人来说, 在其成长阶段中与社会发生联系最重要的环节是父母, 他们对自身与父母的社会联系会产生强烈的依附感;但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却处于断裂状态, 即表现为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长期非面对面性、互动低频率性四大特点, 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附感非常薄弱, 这就极大增加了他们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需要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的监护制度做出改革, 重构监护制度。
1.父母监护——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对未成年人来说父母监护永远是不可替代的, 但经济因素的驱动又促使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谋取较高的经济报酬, 当监护责任与利益驱动不可兼容时,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了, 而要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认为根本之策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应当在农村地区发展小城镇和工商业, 既能繁荣当地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 又能保证农村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 履行监护责任。
2.学校监护——成立和发展寄宿制学校
然而, 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同时履行监护责任同样不是在全国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在条件不合适的地区, 当父母监护责任缺位时, 就需要发挥学校监护责任的作用, 成立和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的缺失和不足,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以及预防违法犯罪等问题。
首先, 寄宿制学校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由老师敦促学习, 与同学建立稳定的友谊, 防止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不良场所;其次, 寄宿制学校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保护其免受社会上违法犯罪人员的滋扰, 或受到违法犯罪的不良诱惑;最后, 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的管理和严格的校规校纪可以培养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
3.拟制监护——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在已经实行了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上, 笔者建议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 由学校选取能力强、有责任心的教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 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 使远离父母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到关怀和慰藉, 在生活上得到关心和照顾, 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辅导, 使缺失的家庭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填补。与此同时, 学校、“代管家长”要主动与农村留守儿童在外务工的父母保持沟通, 让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 在春节、农忙等时间邀请返乡家长召开联系会等等。当然, 上述“代管家长制”笔者建议不妨实行有偿制, 建立激励机制, 采取教育公共部门投入一点、受益家长支出一点、学校和教师奉献一点的办法, 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定期的检查、监督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 “代管家长制”的生命力才能持久, 农村留守儿童才能真正受益。
4.国家监护——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构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将民政部门作为公职监护人作了规定, 但并未赋予其代表国家和政府承担监护监督的职责和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并没有专门负责未成年人监护问题的公权力机关。而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问题上, 笔者认为, 国家公权力部门具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地方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机构, 对有能力履行监护责任却不履行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给予明确的法律惩罚;对无法受到监护制度保护的农村留守儿童, 则由该专门监护机构承担。
二、做足司法保护
“徒法不足以自行”, 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及其附属法律规范的改革只是率先之步, 改革之后的法律规范能否不打折扣的施行下去?除了立法努力, 在现行法律环境下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来保护农村留守儿童?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 在其中司法保护的力量尤为重要。从1984年我国首次在上海长宁区设立少年法庭开始, 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惩治和教育就迈入了一个专业化的新时期, 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类未成年人中的“更弱势群体”来说, 司法实践的各项工作还只是开始。
(一) 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严厉打击侵害案件和教唆违法犯罪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自我保护能力不足, 容易受外来不良刺激的影响, 或者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受害人, 或者听从教唆、胁迫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因此笔者认为, 有关部门一是要大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工作, 加强对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的监管, 取缔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厅、黑网吧;二是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案件和教唆、胁迫、引诱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活动, 让他们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安全有了保障, 勇敢地对违法犯罪行为说“不”;第三, 司法机关要建立起追踪回访考察制度和帮教体系, 对判处过刑罚的农村留守儿童定期考察, 会同学校共同帮教, 避免其陷入重复性犯罪中。
(二) 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以教育、感化、挽救为主
现行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惩教体系已经日趋健全, 但却并未设置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条款。笔者认为, 对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后的惩教问题, 司法机关除了遵循现有的“教育、感化、挽救”原则之外, 更重要的是结合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特点和违法犯罪原因, 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惩教措施,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帮助恢复其与父母之间已经断裂的亲子关系, 利用亲情的力量帮助曾经失足的农村留守儿童重塑人生。
三、重视法律与心理教育
现代犯罪心理学理论表明, 人的犯罪心理形成具有“不完全社会化-不良个性-不良心理-犯罪心理”这一过程⑨, 而这一过程的形成伴随着法律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双重缺位, 因而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 重视法律教育与心理教育有助于抑制其犯罪心理的形成。
(一) 让法律课程进入农村中小学
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的严峻事实, 让法律课程进入到农村中小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 法律课程不能只是对法律的机械讲解, 而应以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等相关法律作为重点内容, 结合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去编写教学大纲, 并加以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语言, 积极与农村留守儿童互动, 教会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不去伤害别人。当然, 重视法律教育绝不仅限于一本法律教材, 更需要让农村留守儿童切身感受到法律的威慑力, 笔者建议,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校外课堂, 让办理过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司法实务人士介绍违法犯罪实例, 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学习与实践体会到自由的可贵、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二) 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父母的关爱是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支持系统却随着父母的长期外出打工而处于单一状态, 每当他们看到同龄人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景象时, 孤独自卑的心理就会产生。违法犯罪不是天生或者自己创造出来的, 而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的,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就会另寻感情寄托, 如果他们交往到的朋友有不良行为, 在耳濡目染下就会不知不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 做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非常重要, 笔者建议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会同学校在农村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 在学校建立起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咨询室, 为有心理倾诉需要的儿童搭建起沟通平台, 一旦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异常状况, 老师及学校要正确疏导, 悉心矫正, 有效化解。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违法犯罪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用法律的力量构筑起一个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保护屏障, 无论对这些孩子的未来成长, 还是对解决农民工问题乃至“三农”问题, 都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笔者所学有限, 在这一问题的探讨上深度、广度还远不足够, 期待有识之士的继续关注, 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在美丽的中国大地上自由呼吸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
[2]公安部人事特训局编.犯罪心理学教程[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1.
[3]黄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调查与思考——以湖南L县为例[D].湖南:湘潭大学, 2010.
[4]段成荣.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 2005.6.
[5]袁纪玮, 韩黎.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探析[J].理论观察, 2006.2.
[6]郝震, 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祠学, 2007.9.
[7]胡滨.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实证研究——以湖南省H乡为个案[J].简论, 2010.1.
[8]吴宁.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社会控制论解读[J].理论与改革, 2007, (5) .
1 家庭教育缺失,行为习惯异常
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但大部分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在家看管,一部分寄居在亲戚、熟人处,甚至个别孩子独自在家一边学习一边照管家庭财产,由于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教育理念缺乏、对孙辈的溺爱,亲戚朋友管理要求不甚严格,孩子们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比如不讲个人卫生,对垃圾食品钟爱有加;没有学习兴趣,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文明习惯极为缺失,小小年纪学会抽烟、赌博,打架、酗酒、谈情说爱,经常流连沉迷于网吧等场所。据了解,农村小学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80%以上。
2 亲情关爱缺失,心理发育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们基本上只有寒暑假才有机会和父母团聚,有的甚至一年、几年不能与父母谋面,父爱母爱缺失、家庭氛围缺失让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烦恼无人关注倾诉,成长困惑无人正确引导,遇到问题无人帮助解决,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日渐滋生,个性心理上表现异常,大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情感脆弱、脾氣暴躁,遇事冲动易怒,自卑、自闭,积极性、上进心缺乏。极易发生离家出走、暴力伤人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现象。
3 社会监管缺失,成长环境异常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加之家庭监管不力,外出务工的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爱”、弥补自己内心的愧疚感,孩子们稍有不慎便会沉溺如网络游戏、暴力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模仿等歧途中,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给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和孩子自身安全带来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多方协调,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帮扶体系,让留守儿童心不再孤独,健康成长。
4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弟异地入学权益
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与当地人口同等受教育的权益,让农民工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现代教育。建议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他们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为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创造条件,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重拳出击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几十年的开放发展,经济发展高速腾飞,但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年轻一代的生存、成长环境不断恶化。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更加关心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营造公平正义、温馨友爱、和谐安康的社会环境。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切实担当弘扬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营的主要责任,杜绝低劣、庸俗、暴力等元素,用健康的题材、优秀的作品丰富少年儿童精神生活,用优秀传统文化和健康时代风尚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在我国社会城市化进行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儿童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留守儿童在家大部分由祖辈或亲戚托管。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多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和教育,加上祖辈、亲戚情感溺爱和教育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大部分“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同时由于隔代教育弊病颇多,许多留守儿童萌生了“自己不如别人”、“被人遗弃”的思想,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和顺利的健康成长。
从农村留守儿童在我校的表现来看,有一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表现令师生称赞,但是 “留守儿童”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性格孤僻,感情淡漠,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健康发展受阻,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2.学习成绩不佳,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辍学现象严重。3.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4.存在不愿与人交往的现象,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平共处。
面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给予留守儿童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重视,心理上的关爱;把握留守儿童思想脉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就我们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经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校关爱。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所以我们要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我校有留守儿童340人,我校历来比较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具体做法有:1.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观察留守儿童的言行,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严禁教师以任何理由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留守儿童;2.不使用不恰当的教学评价方式给留守儿童施加心理压力。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充分利用有效教育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3.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要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以及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建议,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4.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接触,使留守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5.学校让每位老师与相应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做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比如我们有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给留守儿童洗头发或指导他们讲卫生等生活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爱与关心。6.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接触的机会,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如书画比赛、文艺活动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在活动中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往,注重培养他们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和环境。7.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据我们了解多数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教导,或顶撞祖辈,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有些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加强其纠正的话,留守儿童很容易就会发展成“问题儿童”,因此我校经常对留守儿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道德观,正确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也是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点。
二、家庭关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2.农村父母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3.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视频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因为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三、自我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和社会的关心、爱护与正确引导密不可分的,“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教育,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鼓励留守儿童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信心。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和焦点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甚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学校要做的工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让他们真实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官田乡中心小学
【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推荐阅读: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得作文09-25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财政局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案09-13
大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经验材料10-19
关于“关爱留守妇女”工作的调研报告07-18
关于留守儿童,英文论文06-05
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11-10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06-27
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自查报告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