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材料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材料(精选10篇)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材料 篇1

根据《中共黄果树镇委员会黄果树镇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五个一”关爱留守儿童亲情活动的通知》,正值2015年2月16日上午,本人到自己联系帮助盔林村新华二组王凤丽家里进行了走访。王凤丽,女,布依族,现年11岁,在黄果树镇盔林小学就读五年级。王凤丽父母亲昨天下午刚好从广东打工回来,该户家庭共6口人,家庭耕地面积3亩,2014年家庭收入2.5万元,其中在外打工收入1.5万元,种植水稻、油菜收入1万元,本人和留守儿童王凤丽沟通交流,谈到学习,她性格内向孤僻害羞,很少说话,王凤丽说:这个学期得到班科老师的重视和同班同学的关心,期末统考语文72分,数学68分,在没有父亲王廷明监护的情况下,她和姐姐独立在家读书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她会做一些常规的家务。看见我提一袋大米和一箱水果到她家的时候,她心情非常激动,说了声谢谢政府干部的关心。在即将道别离开她家,我说要好好的学习,你很坚强,成绩都有进步了,你爸爸妈妈很想你的,春节也来家过年了,给你留我的电话,有困难请与我联系哦!

黄果树镇征地组工作员:韦云奇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材料 篇2

一、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特点

1.组织层面的规范性

针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绥化学院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 负责学生工作的学生工作部 (处) 和团委统筹规划, 院长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等其他部门也积极参与其中, 建立起分工负责、协调高效的领导机制。

为了保证关爱活动产生实效, 让留守儿童真正感受到关爱, 让志愿者真正得到教育, 绥化学院规范规章制度, 出台了相关文件, 如:《绥化学院团委关于开展大学生与农村留守儿童友情“1+1”共享蓝天活动实施方案》、《绥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村留守儿童“心手相牵 共享蓝天”工作程序》、《绥化学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等, 这些方案涉及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程序、方法、要求、实施和保障, 确保了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 规定学时和学分, 提供必要经费。”绥化学院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社会实践纳入到学生教学管理计划中, 制定《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实施意见》, 规定了相应的评估标准和量化要求, 成立了以院 (系) 为单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研室, 并指出对在大学期间有两年一对一帮扶一名留守儿童取得一定效果的志愿者给予2-4分的社会实践学分, 从而提高了关爱活动的规范性[2]。

2.志愿者参与的广泛性

绥化学院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过程中, 摒除以往社会实践活动只注重对学生干部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的意识, 动员在校的多数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由于不同年级的志愿者在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 绥化学院在组织学生参加关爱活动的过程中, 既注意学生参加的广泛性, 又注意学生参加的针对性。在活动的过程中, 有的志愿者与对接的留守儿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有的则作为幕后策划、整理活动方案。

3.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关爱留守儿童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均有安排, 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连贯的、学生普遍认可的活动方式。其中, 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参加院 (系) 定期组织的关爱活动, 帮扶一名留守儿童, 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与其进行交流, 在活动截止后写总结报告, 经院 (系) 指导教师认定合格给予学分。三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不再固定参加活动, 但有些经验良好的志愿者可以作为典型事例, 通过事迹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向低年级的学生传授经验, 共同探讨关爱的方法。大四的学生还可不受专业限制, 对已上交的总结报告, 优秀的可以申请作为毕业论文。

4.活动的实效性

通过活动, 留守儿童和大学生都得到了健康成长, 对留守儿童而言, 通过跟大学生的交流, 他们不仅觅到了知音, 找到了榜样, 更重要的是重新燃起了理想与希望。对大学生而言, 他们通过感受农村而感知国情, 懂得了感恩, 尤其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

当代大学生多是“三门” (即小学门进中学门又到大学门) 的应试者, 一直生活在校园环境里, 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提升。

1.关爱活动增强了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 他们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 优越感突显的缺点, 社会责任感匮乏。通过与留守儿童的书信往来、见面、辅导等活动, 志愿者们在由学生转化为“老师”、“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等角色的过程中, 终于有机会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在深入生活第一线的时候, 他们不仅增长了见识, 提高了服务的本领, 而且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想真正转变牢骚、抱怨的态度, 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 增强为转变这一现状而努力学习, 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的责任感。

2.关爱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志愿者良好的品质和作风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劳动观念淡薄, 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现象。在深入留守儿童学习的简陋教室里, 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家访的过程中, 在陪伴留守儿童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的事情中, 在农忙时看着有的儿童既要当好学生, 又要帮忙收割家里所剩不多的田地俨然就是家里的顶梁柱时, 志愿者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该懂得了“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的基本道理。有的志愿者在家访之后, 即表示对这些儿童的敬佩之情, 以及对自己挥霍金钱的羞愧之情, 甚至有的志愿者捐出自己的生活费, 为对接的儿童购买书籍及学习用品。

3.关爱活动培养了大学生志愿者的感恩意识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 志愿者们面对那些年龄比自己小很多, 但是却只有单亲监护、隔辈监护、同辈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时, 深切感受到他们童年艰苦的生活、学习条件, 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内心深处体验到父母、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鼓励和无私帮助, 从而能够真正懂得、尊重和感激他人。

三、提升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实践教育活动中,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直观感受提升了其思想道德素质。

1.丰富实践内容

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 绥化学院开展的爱国践履、公益活动等八大实践模块从不同方面延伸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辐射效能, 把课堂上的理论武装和实践中的精神感化结合起来, 大学生在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想净化, 端正对自身的认识, 修正对社会的误读。

2.巩固实践成果

绥化学院自2008年4月正式启动“心手相牵, 共享蓝天”真情互动活动以来, 工作程序逐步完善, 工作细节逐步规范, 活动覆盖了绥化市80多所乡村的中小学校。我们的目标是做到绥化市范围内的留守儿童人人有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对接, 监护人及家长人人接受至少一次培训。通过坚持不懈, 巩固实践成果, 让关爱无缝隙, 教育不断线, 使学院开辟的这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渠道得到巩固, 形成长效机制。

3.延伸实践环节

通过对绥化市辖区内的72所学校的调研发现,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生存环境堪忧、学习态度不佳、行为需要引导、思想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等问题[3]。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大学生志愿者们需要运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 这为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创造了难得的机会, 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 无形中延伸了实践环节。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大学生志愿者们可以通过课堂中学习的法律知识、心理学常识等教会留守儿童如何保护自己, 如何排解内心的困扰等实际存在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知识辅导, 这使得大学生志愿者们既深化了抽象的理论知识, 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能力。更为重要的是, 大学生志愿者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知识的不足, 已渐渐学会由被动地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出击,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对接的留守儿童, 有的志愿者已跳出专业限制拿起书籍自学心理学、沟通艺术、DV制作等知识, 这对拓宽志愿者的知识视野, 为适应日后工作,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为将来承担起历史责任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储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庄严.大学生实践教育指南[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材料 篇3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镇中心学校及各中小学校分别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学困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各中小学校认真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底子,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相关内容。

三是真情关爱,做到“三个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随时了解他们的疾苦,学校、教师做到有求必应,消除他们在生活、学习上的顾虑,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是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学困生制度。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

五是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谈心交心制度。学校广泛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班主任、任课教师每月至少分别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

六是注重对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上好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这些有力措施,形成教育合力,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机制,不断提高关爱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关爱留守儿童课题交流材料 篇4

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我校共有154名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95%,他们在生活、学习、健康、心理和思想等方面面临着严重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突出表现为道德的缺失问题。1所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家庭的和谐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现将“品德教育度留守儿童暗恋影响”课题研究纳入学校重要工作的一部分,再利用慕课这个强大的网络平台,让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现将我校“品德教育度留守儿童暗恋影响”的课题开展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郭祥军亲自挂帅任组长,副校长毕文学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咨询室覃桂华和课题组11位老师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及思想教育,6位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团总支涂川老师负责留守儿童亲情网聊室保持长期畅通。课题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

二、建立制度 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已完成)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已完成)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理家长队伍中去,我校每一名教师都承担5至8名留守学生的代管家长。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

代管家长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每学期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已完成)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学期进行两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品性的发展。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关爱(已完成)

我校本学期以学校为单位开展“留守学生集体过中秋”的主题活动,代管家长和学生之间利用特殊日子用心交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从而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了更好的铺垫。

四、利用慕课网学习的平台上,组织学生观看了与 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有关的电影或者短片13部,课题组教师完成相关的论文20多篇,其中9篇品德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案例论文送到上级部门参加评选。

五、成果收集

课题按研究计划,在实施阶段中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品德意识较差的农村留守儿童采用个案追踪的方式,并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向课题组提出对农村留守儿童品德教育的具体建议。

2、挖掘各学科品德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学校和教师经常和家长沟通向家长介绍品德教育的知识,成功的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协调一致。

4、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品德教育的变化情况。从数据上看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六、问题发现 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问卷调查设计不合理。即调查的对象单一,且调查的方式也太简单。

2、细化活动、落实责任不够。没有划分出常规活动、具体活动。具体的常规活动应该是在校每日必做。但常规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好。

3、方法不具体。我们在网络平台上看了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懂得一些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具体操作起来不具体,操作效果也不突出。

关爱留守儿童个人事迹材料 篇5

钱老师,xx年生人,现任教于xxxxx小学,是语文组学科组长并担任二年级的班主任。

xx小学是一处农村小学,处在大山之中的希望小学,条件不算优越。全校200多名学生,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大部分年龄小,心理承受力差,性格内向、孤僻,行为习惯差等。特别是在低年级学段中,留守儿童的这些特点更为突出,钱老师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这些留守儿童们的妈妈。

一、用爱和责任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钱老师的教桌、办公桌和背包里上各自放着一份学生花名册,在这几份花名册上时常看到被勾勒的圈圈点点,不同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标记勾勒出。如父母皆不在家的,父母离婚的,一个家长在家的,平时表现好的,平时提问多的,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现在的监护人等等。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钱老师对这一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家庭、学校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

在钱老师的班中,有一名叫郑xx的小女孩,刚入学时的她,活泼可爱,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也很好。可是慢慢地孩子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听课也不专心,作业时完成时而不完成,每次放学后她会在校门口磨蹭很久,才会爬上奶奶的自行车回家。钱老师发现这一现象后,马上向孩子奶奶了解情况。原来孩子父母均在烟台打工,平时基本不回家,唯一交流的方式就是跟孩子偶尔通个电话。孩子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爸爸或是妈妈接送,心里很不是滋味。钱老师从孩子奶奶那里要来她父母的电话号码,通过微信把孩子的近况一一反馈给家长,并从孩子的心理成长、生活需要以及感情培养等方面对孩子父母进行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坚持,郑xx的妈妈决定回家陪孩子,由孩子爸爸在外打工。自此,小女孩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只是一个个例,像这样的事例在她的班级中还有很多,她用平日点点滴滴的爱,聚沙成塔,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二、在生活上给孩子以依靠,在精神上给孩子以支持。

钱老师所带的班级是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班级。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其他方面,她的班都应了那句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钱老师用她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

马xx,是二年级的体育委员,每次组织跑步,他喊得口号最响亮,带领的队伍最整齐,明媚的阳光下他的笑容最灿烂。谁也想不到,一年前的马晨浩和现在完全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在他5岁时突发心梗过世,爸爸为给妈妈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便外出打工。从此孩子跟随年迈的奶奶生活,经济上很是拮据,教育上更是跟不上。刚入学时任性、没有礼貌、骂人等不良习惯很多,完全就是一匹脱缰的小马驹。钱老师通过家访了解了情况后,对症下药,先慢慢地融入孩子的生活,又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孩子必要的照料和帮助,最终取得了孩子的信任。由于钱老师中午不回家,这孩子来校又早,有时候老师还没有吃饭,钱老师就叫上马xx一起吃。在学习上,从直尺、橡皮到书籍、课外读物,只要是老师能帮的,钱老师都力所能及的去做。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由于他从小疏于管理,缺乏礼貌,老师就开班会,发动全班同学去帮助并关爱他,还推荐他做班级体育委员,增强他的自信心。时间长了,他和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加深了,和老师也不生疏了。下课了,他会在老师耳根上说些悄悄话,告诉老师他心里的一些想法,还有就是有时候想妈妈了,会在老师的怀里抱一抱等等。孩子在一点一点的变化,从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以及对学生的亲和力上,都在慢慢改变。现在的马xx,在老师眼中是个好学生,在同学眼中是个好干部、好同学。

一个班级,班主任是学生的依靠,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虽然你关爱或是帮助的只是期中的那一两个孩子,但是你正在做得,就是你的学生正在看着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善于沟通,做孩子的心灵使者。

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是沟通不到位。小孩子的心理敏感、脆弱,特别是一些离异家庭中的孩子,他们普遍缺乏安全感,不善于交流,内心自闭、胆小。再加上留守,更是性格孤僻。作为老师,朝夕相处,要给与更多的关爱。

秦xx,一个很安静的小女孩,钱老师称呼她为小版的“林黛玉”。父母离异,跟随外公生活,从小缺乏父爱,胆小,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小,不自信。学习很好,但就是不合群,和同学很疏远,下课也不善交流,集体活动总是远远地跟在后面。钱老师在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对这个孩子进行了跟踪治疗。上课多提问,下课多交流,作业上多鼓励,日记上多批注,同学之间多提醒,集体活动多参加。现在的小姑娘和刚入学时判若两人,今年寒假老师再回访家长时,孩子和外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作为一名山村的教师,她和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者这份神圣,但她愿用“爱心”去点燃了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使他们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

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因为她常说“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

关爱留守儿童事迹材料

鲁云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经验交流材料 篇6

我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从2013年开始就启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五年来,对这些孩子的关心、教育,将成为学校工作的一大重点、难点。

这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由于家庭管理不到位,加之周边环境复杂,这些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了能让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创新的做法。

一、加强领导,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实行“三先”、“三多”的工作方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育、教学主任为副组长、校少队辅导员及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校少队辅导员牵头负责。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确立了学校、班主任、教师各级责任制。首先由各班主任走访调查,摸清本班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集中报送到学校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老师处。再由负责老师分类存档。

对留守儿童,学校实行“三先”、“三多”的工作方法。“三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

“三多”即: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为了把“三先”“三多”落到实处,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一再强调,并把关注关心留守儿童作为教师量化考核的一项指标。在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全校班主任,成为“守护者”,共同承担了留守儿童的关爱职责。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还成了孩子生活的贴心人、成长的守护者。

二、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推进工作稳步前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育人问题上最怕三分钟热度,想起来就做一阵子。为了能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校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

每日一问。每天要给每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关怀的问候,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和实际问题,让他们感到爱就在身边;

每周一谈。每周与留守儿童谈话一次以上,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学习、生活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每两周一通。每两周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一次亲情电话,及时向留守儿童父母反映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并计入成长记录袋;

每季一会。以班级为单位,每季对留守儿童的“守护者”培训一次,增强“守护者”责任意识及知识能力;

每期一评。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一次评价。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并评选先进“守护者”。

学校还在全校和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具体有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等形式,并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大家说体会,讲心得,推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断向前。

亲情补偿:在班级内、团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跟踪,专门听取他们的倾诉,及时了解他们心理动态,通过课下一起游戏、一起学习等形式,缓解他们对亲情的心理饥渴,力争把父母缺少他们的亲情补偿回来。

节日关怀: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充分理解留守孩子在节假日对亲情的思念和渴望。因此,在各种节日,教师都组织留守学生在一块交心、谈心,让他们感到节日的温暖。

能力提升:我们还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及课外兴趣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独立自主能力。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我校针对孩子道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学校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并定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帮助孩子消除不良情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用活动增强“家”的吸引力,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和生命的热情,开创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新天地

我们坚持以德育为先导,以亲情为核心,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来为留守儿童的生活赋予别样的风采。

1.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兴趣社团小组。如:美术社团、足球社团、乒乓球社团、戏曲社团、合唱社团等。每周都有活动,具体由学校办公室负责,保证每一次活动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孩子乐学上进。开展 “重温入队誓词 做合格少先队员”、“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经典诵读”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引领孩子固守心灵净土,健康快乐地生活。

3.将经典诵读活动常态化。把读书活动与教育活动相衔接,引导孩子爱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活动、比赛等形式开展读书竞赛活动,培养孩子主动阅读、健康阅读的兴趣,并能学有所用。

4.充分利用元旦、植树节、清明、五.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对留守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让留守儿童既在心灵上得到净化和美化,又感受到节日的快乐。5.寻找契机,一切为了孩子。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机会或事例很多,只要注意寻找,就不难发现可用来因材施教的材料。例如:以某个人的生日为契机,大家一起送上祝福,让他心存感动;再如,在班级开展 “为留守学生献爱心”、“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等活动。人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班级就是温暖的集体。

关爱留守儿童,提升本土教育 篇7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 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寄住学校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 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他们没有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 而是被留在家里, 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

调查统计, 本地的留守儿童处于0~14周岁, 留守儿童占到了在校学生数的65%。面对这个惊人的数据,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时代赋予我们这一崭新的教育课题。父母外出打工后, 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 沟通少, 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 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性格、道德等方面出现偏差, 学习受到影响。在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中, 发现问题十分严重, 笔者将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以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及时沟通, 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多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不闻不问的寄住房东, 更有甚者, 周五回家面对的是紧锁的大门和冰锅冷灶的家庭。然而, 祖父辈的隔代教育, 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 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 关注不够。孩子们感到寂寞, 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 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 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祖父母的溺爱, 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 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由于远离父母, 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 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 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如忧郁彷徨、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2. 学习成绩差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 身体不好, 大多数是文盲, 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 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 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在我任教的班级中, 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 并取得中上游成绩的, 十个学生中难出一二个。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 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 性格缺陷

通过调查发现, 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 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 外出父母则管不到, 孩子们的思想就像海绵, 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 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 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 道德缺失

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 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 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 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 使用自由度提高, 极易形成孩子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人生是0, 道德是1, 无论你有多少钱, 多少学识, 多大权势, 没有道德这个1, 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 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 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 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加强本土教育, 关注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的问题,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我们必须从教育根本出发, 关注留守儿童, 能够标本兼治,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 社会教育

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 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解决困难的教育, 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邻里管护网, 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 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 及时沟通、及时了解, 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 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2. 学校宿管教育

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 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家长亲情教育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 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 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 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

4. 教师自身教育

老师们做什么, 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 都可能被学生模仿, 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 不仅是班主任, 各科老师也必须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关爱留守儿童, 用爱心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她, 只有爱孩子的人, 才可以教育孩子。”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 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 端正学习态度, 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无愧于父母, 无愧于社会。

总之,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既牵涉到教育方面, 也关乎社会、法律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 也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人力、物力的投入,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本文针对留守儿童问题, 在偏僻的农村教学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协同合作。

如何关爱留守儿童 篇8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给爱教育 补爱 监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108-02

在这些年的教育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有些自卑,家境也不富裕,有的学习刻苦,但效果不好,有的虽然坐在教室里,头脑却并不在学校。纪律方面问题多多,每个班都有一些。调查以后发现,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一个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年,农村外出经商、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也是应运而生了,孩子们年龄大多在3岁到10岁之间,基本由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抚养,算是孩子实际上的监护人。我们都知道,孩子在10岁之前这个年龄,是最需要父母呵护、陪伴,并给予关爱的年龄。而父母却远在千里之外,祖辈的爱,再浓烈,也不能及父母爱的万分之一。孩子的身心必然会因为爱的缺失而产生诸多的问题,影响孩子的性格,甚至孩子一生的命运。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使得我们所有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及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教育和引导他们的责任。

根据笔者这些年的教育实践,留守儿童普遍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多数性格上比较孤僻、缺乏自信、有的不太关心他人和集体,也缺乏感恩意识,少数甚至对父母充满怨恨、逆反心理严重。二是行为上缺少管教和引导。他们的爷爷奶奶与孩子的这种隔代相处,短时间是可以的,时间长了必然不正常,导致的结果是宠爱甚至溺爱,有的孩子痴迷于电视、网络,有的孩子行为任性,眼里面没有长辈,有的年龄大一点的留守儿童还抽烟、喝酒,个别严重者甚至打架斗殴。三是没有及时的学习方面的辅导。祖辈的文化少,很难去监督孩子的学业完成情况,更谈不上辅导学习的能力,少数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产生“读书不如挣钱”的想法,还是厌学逃学。另外,孩子们也缺少必要的安全保护。与爷爷奶奶长期生活,祖辈的监护能力根本不能与年轻的父母相提并论,生活中难免疏漏,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安全隐患。笔者经历的近年来发生的学生安全事故,全部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而且都是在校外发生的。

这些种种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来就是一个根本点,孩子缺少应有的“爱”,留守儿童的教育说到底,是“补爱”的教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留守儿童的现象和问题多有感触,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举出自己的亲身案例,与读者共同探讨。

2013年,笔者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有位姓冯的小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边有两个玩的不错的同学,经常一起出出进进。给人的第一印象,比较沉默寡言,常常低着头,跟班上的其他人也没有太多的交往。问过班长,班长说他一直这样。我调查了他以前的学习成绩后,发现成绩很差。一直在班上后几名。但是乒乓球打得不错。我已经把这个孩子列为自己必须更多关注的目标了。过了不到一月,班上一位很乖甚至有些柔弱的孩子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脸上带着一点泪花,我意识到出了事。经过跟他的细心交流后得知,姓冯的这个学生,在每天放学后欺负这个孩子给他买烟,甚至给他买饭。而且发生已经有些时日了。我意识到,事情非同小可。安慰过这个孩子,马上出击,决不允许这类事情的发生。当天就把小冯叫道了办公室,开门见山的谈及此事,给予严肃的批评,并要求他必须写检讨,然后给予相应的处罚。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冯竟然哭了起来,哭得很伤心。叫我不要把这事告诉家里,并说老师误解了自己,他以后再也不欺负同学了。此时的他跟平时的样子区别很大。脆弱的让我心生怜悯。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恐怕是有些问题的。细细询问之后得知,父母常年在外,已经两年未见面了。爷爷去世,奶奶和外婆一起在照顾,姑姑已经出嫁,偶尔过来看看他。生活上基本是自己处理和决定一些事。小小年龄,几乎没有人管。我已明白,小冯是典型的留守儿童。这样的家庭,孩子不可能没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拖延不得。事情已经开始转移到如何挽救小冯了,我决定家访。三天后,我去了他的家里。普通的平房,奶奶60岁,有点文化。外婆也是隔三差五来一下。奶奶告诉我,儿子儿媳在江苏打工,两年没回了。孩子一天天的大了,她如今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孙子也不喜欢她,回家了话很少,除了吃饭说几句,要钱说几句,平时跟奶奶都没多少话。“也没见他欺负过人啊,没见他打过架啊”!我意识到,这孩子需要关注,需要爱。必须要告诉他的父母,要了他父母的电话,我在回家的路上,心情是沉重的。不打工家里没钱,出去打工了,孩子的一生就这样慢慢的“遗失”了。第二天我给小冯的父母打电话,一方面告诉了他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另一方面,告诉他们,不要批评孩子,应多鼓励,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一定要常跟孩子沟通。不在身边,骂解决不了问题。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努力,把这个孩子拉回正途。此后,我开始与他经常聊天,关心他的生活,包括他每天情绪的变化。鼓励他刻苦用功,同时表扬他在乒乓球项目上的优秀表现,并且跟他一起打球。他的变化令人吃惊,两个月后,人开朗起来了,话也多了。班上的卫生常常抢着干,主动请求做班干部。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作业认认真真。甚至还从家里给我带来了烤红薯。我的喜悦溢于言表,其实,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好孩子。他只是缺少了父母应该给的“爱”。

小冯的改变,给了我很大的启示,留守儿童爱的缺失,已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携起手来,把爱播出去,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滋润,爱的甜蜜,给孩子成长的路上,播撒芬芳的花香。

当然,我们一定要看到,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孩子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父母也应该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外出赚钱而忽视了下一代的前程,捡了芝麻楼了西瓜,导致家庭悲剧的出现。

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笔者深深的意识到,政府及社会要重视留守儿童的严峻现实,跟进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应该构建社会监护体系,高度重视,想方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方面的困难。应该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逐步建立起社会监护体系。

关爱留守儿童——优秀辅导员材料 篇9

——

她叫李淑芬是美溪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同时兼任学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虽然老师辛苦又清贫,但她默默恪守这份生命的平凡,因为她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她的学生们。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进,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悄悄发生改变。守着几分田地、几座山,安于温饱的思想已经被新农村的农民们抛在脑后;外出务工打拼自己的梦想,逐步奔向小康的乡民越来越多。这本是振兴经济的好事,但是,那些留守家中的孩子却变成了不是孤儿的“孤儿”,外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有些孩子,变得自立自强;但更多的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他们的生活变得迷惘,心灵渐渐迷失,行为开始反常。

美溪中心小学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使学校“留守儿童”不少。由于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

留守儿童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李老师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要有慈母般的爱,有持持以恒的耐心,就一定能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留守儿童已经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李老师代表的一批老师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

近年来,美溪乡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在校领导关心下,在全校教师们的大力帮助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负责“留守儿童”的她采取多种形式,从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入手,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她凭着特有的执著和坚韧,给“留守儿童”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环境,帮助“留守儿童”走出了阴霾,走向了成功。

一、诲人不倦,架心灵之桥

正确认识“留守儿童”优点和缺点,就要真正有“诲人不倦”的信心、恒心、耐心和诚心。为了帮助留守学生找回自信心,李老师与他们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平等民主的关系,进行情感交流。学生李某因父母离异又无暇照顾,奶奶充当临时监护人。由于家离学校远,他和奶奶便在学校附近租一间房住宿,双休日才回家。奶奶年老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一段时间李某的思想受外界诱惑出现较大的波动,经常在马路上到处兜风撒野的。李老师发现后及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状况,与之亲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感觉李某的心灵与自己靠近时她找适当的时机与其促膝谈心。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他到办公室为他补课,与他谈心。他俩在用真心交流后,李某的思绪恢复平静,他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课堂上又能听到他精彩的发言了。

二、视同己子,沐爱之阳光

由于农村学校地域特殊性,多数“留守儿童”上学都比较远,一些留守儿童就住在学校,双休日再回家。然而,小学生毕竟不懂得照顾好自己,经常会头疼脑热的,或是肚子不舒服的,家长又不能及时照顾到,作为“留守父母”的老师就奋勇当先地带着他们就医。

学生唐某,父母都在广东打工,外婆充当临时监护人。由于家离学校远,她便在学校住宿,双休日才回家。她特别活泼,酷爱运动。刚入秋,凉风习习好不舒服!一次,她在乒乓球桌球挥舞着球拍,不一会儿就浑身发热,额头也沁满了汗珠,于是她脱下外套扔至一边。突然,晚餐铃响起,大家纷涌至餐厅……次日早自习上课,同学们向李老师报告唐某发烧头痛得难受,李老师迅速到她跟前,看到她用双手撑着脑袋,满脸通红,不停地颤抖,李老师吓住了。说实话见到人发烧这么厉害的谁不害怕,但想着孩子这时更难受更害怕,李老师镇定下来,并用双手托住她的身体,找来几位学生,迅速将她送往美溪卫生院。一路上,李老师一个劲安慰她:“没事的,别怕!”医生给她打退烧针时,李老师紧紧抱住她不让她乱动,口里还一直说:“一会儿就好了,听话好孩子。”看她烧得冰凉的两手在颤抖,李老师心里十分难受,不停跟她说:“没事儿了,没事儿了。”李老师让她把头靠着自己的肩膀上,希望这份依靠能让她减轻一些痛苦,没想到唐某竟趴在李老师的背上睡着了。在整个医治过程中,老师与孩子就是母女,孩子对老师依赖极大。

事后,针对这一突发事件,李老师作了很深的反思,她认为:教师对留守学生不单是应该在道德品质方面、学习方面进行教育,还应该在安全和自护方面加强教育。

三、找闪光点,铺情感之路

留守儿童许多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隔代亲属来抚养的,而农村这样的老人文盲率超过70%,他们无法对孩子进行辅导,也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缺少及时的学业辅导与心理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西方教育流行一句话:“孩子是没有错的。”所以,要尽量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扬他们的特长,并适时加以引导。学生汪某父母离异后,父亲去外地打工,母亲再嫁,他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未感受父母之爱,心灵寂寞。在受人迷惑接触过一次网络后,他便被网络的新奇所吸引,心之所向,行为之动,于是他背着人深夜通宵上网,且有愈陷愈深之势。李老师发现这一状况,便找他来谈话,先述其优点并表示对他的好感,后询问这一段时间他精神不振的原因。在他不肯说真话时,李老师点破其不诚实,并暗示已知实情。谈话间,李老师注意技巧和方法,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误入歧途。李老师于是经常询问他的生活,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他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当该生出现反弹波动时,李老师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使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

四、思品教育,树法制之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楷模作用,隔代教育与寄养教育力不从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儿童都具有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在家里的监护人忙于田地劳动和操持家务,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楷模作用。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成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和德性的养成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示范。另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多是中老年人,五六十岁左右,在体力和精力上应该能照顾孩子,但是由于青壮年子女的外出,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针对这些情况李老师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他们进行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 篇10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总结范文两篇

篇一

关爱“留守孩子”,就是要让他们用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生活,面对学习,自强不息,快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是我校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现将本学年留守孩子>工作总结如下:

一、利用主题班队会,加强关爱。

我校要求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主题队会,各中队辅导员老师根据本班留守孩子的具体情况,确立一个子主题,>策划,组织同学举行一次主题队会。通过主题中队会,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通过活动,让留守孩子从小学习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参与家务劳动。通过组织“送微笑”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帮助别人时的快乐,也在集体中体会到别人帮助时的快乐,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难时应该伸出援助之手,把关心他人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快乐的一部分。在各位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我校蔡东剑同学被评为莆田市留守孩子“自强少年”。

二、利用节日,加强关爱。

我校根据元旦、六一等节日契机,开展了“同在蓝天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孩子”座谈会,为每个孩子送上学习用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沟通,让这些“留守孩子”体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六一节在全校开展了“庆六一,关爱留守孩子”大型游园活动,使每一个留守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让他们的心理充满阳光与欢笑。

三、利用资料,加强关爱。

每个班级建立了留守孩子档案、联系卡、统计表、基本情况登况表、手拉手好朋友结对子登计卡。每一位老师都与留守孩子结对子,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

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3、提供必要的帮助,如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

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四、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在各班开辟关爱留守孩子“爱心天地”,发表“爱心宣言”,制作“爱心牌图”,精办“爱心宣传栏”。挑选创意新颖,主题鲜明,版面精美的作品为宣传栏的内容。

一个个品学兼优的爱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爱心宣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爱心画面,给留守孩子阳光般的温暖,阳光般的热情。

篇二

五星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按照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要求,从校区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总辅导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期初、期中、期末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定期开放。在学校少先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开展“校园歌手赛”活动。为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留守孩子搭建展示才艺的舞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学校于12月22日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第三届校园歌手大赛。经过各班的选拔推荐,最后全校区共有12名同学进入了今天的比赛。比赛分2个组展开角逐,比赛中小选手们个个满怀激情,引吭高歌,《童年》、《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少儿歌曲被歌手们演绎得激情四溢、个性飞扬。嘹亮的歌声响彻赛场,引来台下观众和评委们的阵阵掌声。有的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要参加校园歌手赛,不远千里,赶回家亲历孩子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成功时享受到更多的关爱。

邀请医护人员为留守儿童进行体格检查,关爱孩子的健康。开学刚刚一周,学校邀请太和三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领导和医护人员免费为校区全体学生进行体格检查。检查的项目有量血压、量身高、测视力、测肺活量、量胸围、五官检查等,并对儿童建立健康体检档案。医生们一边为孩子检查,一边宣讲着儿童保健知识,极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孩子们在检查中没有丝毫胆怯,有的是感受到的温暖。

另外,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上一篇:楷书的笔画一教案下一篇:我和你作文小学生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