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1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但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部分“留守儿童”甚至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有的甚至做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来,成为农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

谐发展。

(1)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打工村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专门聘请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开展夏令营、社会调查和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

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4)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2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 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外出务工, 活跃了城市经济, 繁荣了市场, 增加了自身的收入, 他们把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 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1.“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严重。

当前,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 这种监护关系存在着不能克服的问题: (1) 由于天然的血缘关系, 监护者常常用溺爱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一味地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要求, 而忽视了在精神和道德上对孩子进行管束和引导。 (2) 祖孙辈在年龄上的差距大, 思想观念差异也很大, 代沟明显, 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 (3) 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 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会有所顾忌, 不能做到严格管教。

2. 缺失父母的关爱, 孩子情感饥饿。

(1) 漫长的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慢慢地淡了下来。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 较之农村非留守儿童, 其安全、学习、品行、心理和生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从而会使他们有一些不良心态出现。 (2) 由于这些孩子无法得到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有效的沟通, 性格朝两种极端发展, 胆小、懦弱、内向、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 对父母充满怨恨, 有被遗弃的感觉。学习方面则学习习惯差, 自觉性相对较差, 家校合作难;品行容易朝消极的方向发展;生活上日常营养得不到保证, 生病了得不到及时照顾, 卫生习惯较差。

3.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某些因机遇挣了钱, 他们认为自己靠苦力挣的钱比文化高的人挣钱还多, 在他们心中滋生着“读书无用”的想法, 所以对自己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 顺其自然, 书读得好就读, 读不好就去打工。而一些没有挣到多少钱的父母, 认为是命运不好, 整天怨天尤人, 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 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 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4. 监督弱化, 学校教育独立难支。

农村学校本身的办学条件很差, 教育质量跟不上, 学风不浓, 再加上“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中学, 觉得升学无望而厌倦学习, 继续学习的只是其中少数。据统计, 在“留守儿童”之中, 只有35%的学生初中毕业后能继续深造, 多达60%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只能走上打工之路, 5%的学生中途辍学。这种现象与家庭监管不严有密切关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人要么年事已高, 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 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文化素质低下, 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 从而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一些“留守儿童”利用课外时间, 有时会逃课去网吧上网、打游戏、看电影, 这都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 既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负面的一面。一方面, 外出务工大大增强了农村家庭对子女受教育的支付能力, 这样就减少了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另一方面, 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 问题更加凸显, 因此,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应当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各界人士的重视, 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1. 家长要积极挑起教育孩子的重担。

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 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将自己背景离乡的生活痛苦与磨难以及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说给孩子听, 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长此下去, 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会减弱反而会加强。若条件允许, 父母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 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若条件不允许, 可以利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引导, 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 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若需要监护人, 父母应谨慎考虑监护人的各方面情况, 如思想品德、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及文化程度等, 如果委托给品德素质低下、身体状况不佳的监护人监管, 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 反而更有害。家长应尽可能多的和孩子在一起, 不仅满足孩子吃、穿、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 学校应加强管理。

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渠道。它们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延伸, 以弥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真空, 促使它们的健康发展。所以,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 并将其在校表现计入档案, 及时通过电话或信件等形式, 向外出打工父母和监护人通报他们的成长情况, 包括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等。对于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的留守学生, 教师和家长应齐心协力帮助其矫正过来, 使得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同时, 教师还应承担起家长或者监护人的部分责任, 多多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谈心, 提高他们对老师的亲密信赖程度, 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正面引导。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3

有专家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家庭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家庭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素质能不能得到提高的大问题。

这种家庭教育、引导、管理上的缺少,也使得大量流动儿童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游走于城市边缘。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方面频频暴露问题,影响着农民工子女尤其是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留守儿童实际遭到的是一种冷暴力,或者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亦如此,这已经构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中关村》:生养分离随着城市移民的涌入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一问题带来哪些后果?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发育存在哪些问题?

王大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出现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物。大批的农民工到城市里,部分儿童被留在农村家里,成为留守儿童;另一部分被父母带出来,成为流动儿童。根据全国妇联的最新统计,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分别为6200万和2800万。其中,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以上,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

生养分离带来的问题很严重。尤其是孩子过了哺乳期,父母离开所造成的问题更严重,这些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孩子缺乏对父母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成长。

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或情绪不好,经常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放在别处寄养,甚至虐待孩子,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迟缓甚至出现自闭现象。有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有一项研究显示,从小不跟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到了成年时生病(心理和生理疾病)的情况特别多。最麻烦的情况是,生下来过了哺乳期以后,母亲就离开了。因为孩子在学说话的阶段,只认一种语言,心理学上称之为“妈妈语”。全世界的妈妈语都是一样的。美国科学家做过研究,将各国的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语言录音后发现,妈妈语的声调是一样的。

儿童言语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从1岁到3岁之间。这一时期,母亲不在身边,其他监护人照顾孩子,儿童言语发展就会出现障碍。上幼儿园之后,或表现为一种听力的障碍,听不懂别人说话;或表现为一种言语的障碍,说不出完整的句子;更严重的表现为阅读障碍,他听不懂别人说话,自己表达也不清楚。这是母亲和孩子早期分离的严重后果之一。

留守儿童丧失了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孩子直到成年期,可能会表现出不易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孩子在幼儿和儿童期,需要父母的接纳、喜欢、拥抱和躯体的抚慰,特别是精神上的关爱。离开了父母,留守儿童没有和父母形成安全、温暖的亲子关系,这样的孩子,脸上比较呆滞,不活泼,缺少自信和自尊。长此以往,会改变孩子大脑的正常功能。

调查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分别是3.13%和3.11%。留守儿童在进入初中阶段以后,辍学率呈上升趋势。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有些留守儿童逃学或辍学后,学校得不到家庭的配合,复学率很低。

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留守儿童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在同龄儿童犯罪当中,留守儿童犯罪是其他儿童的三倍。其中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事实是,很多孩子既是留守儿童,又是单亲家庭孩子,父母不在一个地方打工,婚外情和离婚比例非常高,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很少。有的父母不太懂得与孩子情感交流,回家就是买些好衣服和好玩具,在心灵抚慰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

另外,由于缺少监护和安全自护教育,留守、流动儿童还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童多为被拐卖对象,女童多为性侵犯的目标。据公安部门统计,在被拐卖儿童群体中,居第一位的是流动儿童,居第二位的是留守儿童。北京市法院、检察院近日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儿童遭受性侵害的案件数量明显增多,且被害人年龄呈现低龄化、受害次数高频化的特点。

《中关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是怎样的?除父母之外的其他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局限性?

王大龙:一个和谐的家庭,有父母和父母的双亲,孩子的心理发育通常会很健康,身体发育良好,大脑认知能力也很强。而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大脑的失调。例如,父母有过离婚、吵架、酗酒、犯罪等行为,或者孩子曾经受过性侵害、有过被虐待的经历,尤其是有一段时期父母完全离开,孩子在家留守的情形,这样的伤害会造成孩子大脑发育的延迟。大脑异常会使得孩子出现多重人格障碍,包括抑郁症或自闭症。

如果监护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不会表达感情和交流,这个孩子就不愿意交流,更不会与别人交流。留守儿童看到其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产生自卑感。

而自卑的孩子缺少自信,他们不知道如何去交友或恋爱,做事情有心理障碍,这种困惑从青春期一直伴随到他的成年期,最典型的便是抑郁症。如果农村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不高,监护者的抚育技能缺失,不知道如何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恰好父母打工挣得钱比较多,监护人就会做出溺爱的举动。恰恰是农村最容易出现这种隔代的溺爱。因为监护人有了钱就会花在孙子孙女身上,他们又没条件用于精神文化教育,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就不能给孩子亲情,也不能给予指导孩子的心理问题,更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生活上的好习惯。这种家庭下长大的孩子多少会有些心理问题难以排解。

nlc202309041816

流动儿童的问题在于,虽然跟父母在一起,但父母工作忙,没时间关照孩子的家庭教育;其次,住房拥挤,孩子学习没有好的环境。这种孩子的大脑也容易受到损伤,我们称之为经济贫困、住房拥挤的一种虐待。留守儿童受虐待的表现是有一种被遗弃感。他觉得父母不爱他了,把他扔在这里,自己出去了,我们称之为冷暴力。冷暴力对孩子正常情感的发展也是有伤害的,父母跟孩子交流通常是简单、粗暴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心理的创伤也很重。

《中关村》:父母该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大龙: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天天早早地去打工,晚上很晚回来,有一天孩子说要告诉爸爸一件事,爸爸却说上班时间快到了,就急匆匆走了。到了晚上,爸爸回来发现孩子已经睡着了,爸爸心里有些愧疚。第二天一早爸爸把孩子叫起来,问孩子想说什么事情,孩子说他把存钱罐打碎了,拿出零钱来买爸爸一天的时间,带他出去玩。爸爸眼泪倏地下来了。这个事情说明,孩子非常渴望父母的爱。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他们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特别是心理的关爱。有时爸爸妈妈的一个亲吻或拥抱,抚摸在孩子身上就是一股暖流,而很多留守儿童享受不到这种感觉。

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抚摸和爱护。美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美国做实验的白鼠寿命,比日本做实验白鼠寿命要少几百天。后来经过观察,他们发现,日本科学家在清理白鼠笼子时,会把白鼠抱在怀里,换到另外一个笼子里去。正是这种抚摸和拥抱增加了白鼠的寿命。温柔的拥抱和呵护可以延长生命,促进人的健康。

父亲或母亲一方照顾留守儿童的情况也不少。尤其是留守儿童缺失父爱的问题比较多。一个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爱和母爱的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

80%的时间和母亲在一起,他们长大以后男孩子不知道怎么做男人。男人不知道怎么做男人,两性(婚姻)之间的关系就会受到影响。男人就会变得无助,越来越像个长不大的大孩子。和单身母亲生活的男孩,只能模模糊糊摸索自己的男性身份。西方国家同性恋多,与男孩经历第一个危机时缺少积极的男性影响有关。

曾经有一位山东农村家长跟我说,他特别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时间。我说,一个人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父亲一定要多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不和孩子在一起,怎么了解孩子心里想什么、需要什么。孩子很聪明,如果你敷衍他,孩子能够看穿你的虚伪和对他的敷衍。

另外,父亲的阅读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父亲的阅读量成正比。如果单是父亲抚养孩子,缺少母亲的话,情况就更严重了。因为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依恋对象。从母亲那里,孩子可以获得到舒适和安全感。母亲是安全和温暖的来源,父亲更多的是孩子在游戏或运动当中的榜样。父亲可以和孩子在运动中肢体接触交流。这就是学步的孩子会寻找爸爸的原因。

《中关村》:如何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不流于形式?

王大龙: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亟待解决。不久前,我参加全国妇联的关爱童年活动,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收效甚微,有些人甚至想用学校、老师的爱来代替母爱。想起“最美乡村教师”说过的话,他可以对孩子关心,但是他代替不了母爱。

我给妇联提了建议,现在国内有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好像都在关注留守儿童,但是关注半天多是刮一阵风,搞一个活动,活动结束,关注就随之消失了。真正对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只是蜻蜓点水,这是一种碎片化的解决办法。有些机构赠给学校一些教具,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国家能否集中财力,让孩子父母能够至少在3岁以前,特别是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在山东搞了一场活动名为“呼唤母亲回来”。但这不是民间能够解决的问题,呼唤半天有的母亲很感动,哭着说表示愿意回来。但是回来待了一两个月,生活上的负担很重,无奈又跑出去打工了。

中国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把钱补助给母亲,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让母亲留在孩子身边陪伴他走过0到3岁,在这一期间,政府每月给母亲补贴800-1000元。这样做至少解决了幼儿期生养分离的问题。

另外,我们在农村建一些幼儿园,接纳3-6岁的留守儿童,由学校来弥补缺失的父母的爱。我得到的答复是这个办法可行。

《中关村》: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机制和文化氛围?

王大龙:调查显示,无论是留守儿童的户籍所在地政府,还是流动儿童流入地政府,大多没能把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列入议事日程,没有成立相应的管理与指导服务机构,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没有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紧密配合、协调一致的指导服务体系与网络。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只强调父母具有监护责任,但缺少监督与干预方面的法律规定,农民工劳动时间长、休假时间少,与子女共处的时间短,在履行监护职责上缺少政策性的支持。

在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里,缺席的往往是留守流动儿童的家长和监护人,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也很少主动与学校联系沟通、了解孩子学业发展的情况。如何通过家校合作,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一些留守流动儿童居住集中的地方,关爱服务工作正在步入社区和村庄。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托管中心正在建立,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文化站、少年宫、校外活动基地等社会机构也在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中发挥作用。然而,社区家庭教育的阵地建设比较薄弱,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还为数不多。

对待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我们是有法可依的,这个依据就是全世界各国都应该遵循的联合国儿童公约。保护孩子生来就具备的这些权利,受教育、抚养,不该存在爱的缺失和疏于照顾。中国是《联合国儿童保护公约》签署国,《公约》强调了两个重点:

nlc202309041816

第一,要保护儿童的权利。儿童不能遭受到暴力、冷漠,不能疏于照顾,不能受到剥削。现在,留守儿童遭受的是一种冷暴力,或是父母疏于照顾。流动儿童也有这个问题。

2012年11月16日,贵州毕节发生了五个流浪儿童闷死在垃圾箱里的事件。其中一个流浪儿童的亲属对记者说,弟弟弟媳委托他代管孩子,他有七个孙子,照顾不过来。孩子离家出走后,他给弟弟弟媳打电话,弟弟说管不住就别管了,管他是死是活。这是典型的冷漠和疏于照顾。

近期《今日说法》栏目,接连几天讲述的都是留守儿童造成的社会问题。一个典型案件是吉林女子监狱与十多个未成年的女孩子判刑,这些花季少女中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来自于单亲家庭。另一个案件发生在四川岳池,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他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家里很贫穷,有什么好吃的他都给奶奶吃。后来他打游戏机,花了一百元钱,为了给奶奶补缺,他就去一个小卖店偷东西,结果小卖店主人睡在那里,他就杀死了这个人。这个孩子16岁,一脸稚气,他出生一个月后父母就离开了,奶奶将他从小养到大。他和父母只见过15次面,奶奶说,他的父母就知道挣钱,孩子从小跟她相依为命,她也不懂得怎么教育他,最终惨剧发生。这都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缺少爱和监护的例子。

第二,要提高流动、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素质。《公约》强调,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要给予孩子温情,包括从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培养他好的生活习惯等。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在潍坊教育局的支持下把所有的农村父母集中在一起,做了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只是唤醒父母的家庭教育意识,真正要见成效要花很多功夫。针对北京一些农民工家庭,我们也举办了讲座,包括如何预防女童性侵犯等。我们要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家长教育意识淡漠和素养不高的问题,需要从妇联或教育部门着手做。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农民工子弟学校,做家长的家庭教育。但是留守儿童的家长教育,通过哪些部门做,应该通过企业来集中给他们讲讲家庭教育的弥补措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中关村》:我们是否要从中国传统教育中汲取一些精华?

王大龙:古代或近现代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沟通手段是书信往来,但现在很少有农民工家长给孩子写信,更多的是打电话问问冷暖。打电话沟通过程中是问成绩训斥孩子,还是先听听孩子心里的话,效果都是不同的。学会倾听也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技巧。

关注留守儿童 篇4

———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2007年7月19日在北京成立了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以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得胜“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的创办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亲身经历了“留守生活”;也亲眼目睹了身边众多留守儿童的艰难困苦以及存在的严重的教育问题,促发我下定了成立留守儿童服务阳光服务站的决心。用我的绵薄之力来尽可能的去解决这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众多留守儿童创造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是国家所提倡的。

目前我们的场所是租借的一套250平方米的房屋,其中包括男生寝室、女生寝室、洗浴室、厨房、心理辅导室、教室、活动室等,仅能容纳30位学生。这还不能满足得胜的留守儿童。在管理方面,我们采取组织化、封闭式管理;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为学生营造良性竞争环境,激励他们不断超越、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把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打造成全县、全市乃至全省最具规模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但万事开头难,我们从策划到进入实际准备阶段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首先,金鹏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主要由我和我女朋友一起管理,我们在社会经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能力都很欠缺,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另外由于刚出社会不久,创业资金更是紧张,全部都是由家里支援的,所以导致了在硬件设施方面还很落后,希望政府由关部门和单位能给予支持和援助。

其次,在我们下乡宣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家长对“留守儿童”这个概念都很陌生,就算是经过我们的讲解他们也觉得一年花一千多块钱有点不划算,他们对小孩的教育观念还很淡薄,觉得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照样也能吃的饱穿的暖。由于这种思维定式给我们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所以我们真诚的希望政府在宣传方面能给我们一些舆论支持。

选择大于努力,我坚信天道酬勤!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但留守儿童服务部门还很少,这是一个政府支持、人民需要的服务机构,我有信心把得胜这个示范点做大、在此基础上把面做广。可以向留守儿童较多的村发展,也可以向其他乡镇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所以的留守儿童都能走进留守儿童阳光服务站,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教育。

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篇5

宋文平

您可知道,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用稚嫩的心灵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们,也只不过是一群孩子,一群非常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却过早的面对了这个社会所加于他们的种种挑战。他们年幼,但他们的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他们弱小,但他们的责任却比一般的孩子重大;他们本应拥有美好的童年,但现实却促使他们过早的有了不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沉重的喘息。他们,便是留守少年儿童!他们不是孤儿,却有着孤儿一般凄惨的境地!他们也有父母,但却享受不到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

留守少年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留守少年儿童普遍缺乏良好的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 据调查,留守少年儿童的监护人多为三种情况:一是祖父母监护,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较多,占总数的90%以上;二是由叔伯姑姨监护,此类监护的留守少年儿童占6%左右;三是独立生活的留守少年儿童占总数的4%左右。留守少年儿童缺失亲情,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影响其健康成长 留守少年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个人认为要解决留守少年儿童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高屋建瓴——得到更高组织的领导与帮助,组建“五群人”帮扶队伍,构建社会帮扶网络 我们争取得到社会更多的爱心支持,优化留守少年儿童学习坏 重要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中的作用 大家都期待的——积极并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例如改善寄宿制学生的寝室条件,提高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提供热水,完善体育设施等等。介于我县财政能力有限,我们更希望广大社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为改善纳雍的留守儿童问题献上您的爱心!滴水穿石,在于一点一点的积累,留守儿童的解决更是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总有一天留守儿童问题会解决!内心的呼唤——深入并加大对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教育 治根之策——根本的事要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当然,经济问题不是我们能够立马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现在还不能对此有多大的行动,但我们能够期待,“莫

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我们期待世界经济的复苏,期待中国经济的腾飞,期待纳雍经济的换新!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6

关键词: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2010年, 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 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我们从山区中小学参加家长会人员中, 很清楚地看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 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多, 较父母在家的学生难以管理。因此, 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现状, 探讨问题根源, 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选取了贵州省遵义市、六盘水市, 浙江省泰顺县山区的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 在27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 期间走访了12个家庭, 个别访谈18人次, 两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差异性不明显。

三、调查结果

1. 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调查表明, 贵州与浙江两省山区的留守学生的比例接近, 都占在校学生20%左右, 具体情况见表1。

2. 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调查表明, 两地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 由 (外) 祖父母监管的最多, 占半数以上, 孩子的生活全由老人负责, 具体情况见表2。

3. 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 留守学生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 很多家长外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 他们更多的留在山区就读, 成为留守学生, 具体情况见表3。

4. 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 由于隔代教育的主客体——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或亲缘关系, 使得祖辈对孙辈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 采取溺爱的方式, 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具体情况见表4。

5. 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 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学习不用功, 缺乏主动性、自觉性, 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 成绩较差, 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具体情况见表5。

6. 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 祖辈间的代沟使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 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 但他们心里有话, 受了委屈却不愿和他们的祖辈讲, 具体情况见表6。

个案访谈:在走访中, 有一位小学五年级顽劣不驯的学生, 我们在与其家长通话时, 他妈妈说孩子不但上课捣乱常被班主任告状, 还乱花钱, 每天在校门口小商店就花掉30多元钱。她分析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 她叫奶奶不要乱给儿子零花钱, 但奶奶还是对孙子有求必应, 孙子有不对的地方, 奶奶也是宽容甚至放任。由于溺爱和护短, 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 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 失去了必要的教育。

结合对两地的调查、走访家庭和个别访谈, 我们发现许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变成放任、溺爱、问题儿童,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 成绩较差; (2)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感情较脆弱, 性格倔强; (3) 集体观念淡薄, 易受不良影响; (4) 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四、原因分析

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 与祖父母隔代重养不重教有关,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观念上重养轻育, 迁就溺爱

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 缺少爱心与进取心,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只养不教, 甚至纵容护短, 过分保护和溺爱, 扼制了儿童独立能力和反省意识, 增加依赖性, 变得更娇气, 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 在生活上以物质满足替代教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孩子的生活需要扩大了, 祖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 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 也不加以阻止, 一味的满足, 以为这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 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

3. 在学习上无法指导, 放任自流

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 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能力缺乏, 不能介入学习, 关心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 无法实施正确的引导、督促、帮助和教育, 致使出现成绩下滑和其他问题。

4. 在方法上包揽家务, 失去锻炼

祖父母由于无力管好孙辈, 怕他们受苦, 生活上的事都包办代替, 不让做一点家务劳动, 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 缺乏责任感, 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失去锻炼的时机。

综上可见, 隔代教育的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 约束不足;溺爱有余, 严格不足;包办有余, 能力训练不足。过分保护、过分迁就, 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独占、霸道的不良品性。“经验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 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不利因素, 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负功能影响。

五、对策思考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弊多利少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 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已成为解决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要让他们健康成长,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 政策方面

一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降低收费标准, 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1]二是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让更多人在当地就业。三要加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之一。

2. 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开办隔代家长学校, 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 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 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 积极履行“家长代理人”的角色, 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帮一、家庭式的关爱。

3. 家庭方面

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祖辈及时与老师联系, 了解情况, 注意多观察孩子, 多交流沟通, 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 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 村居方面

构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监护网络。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成立监管关怀小组, 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组织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或离退休的老教师, 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5. 社会方面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呵护网络。留守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 仅靠家庭、学校或政府还不够, 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提供留守学生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指导, 给予留守学生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

(1) 指导内容上, 一是如何解决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地位与关系, 二是如何处理好父辈与祖辈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三是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 活动形式上, 举行如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活动, 开设家教咨询台, 在教师的指导下, 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 消除隔阂, 缩小代沟。

(3) 指导手段上, 从简单的听讲座开家长会, 向电视、电话、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等手段转变, 让家长能便捷快速地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信息。

总之, 如何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同时, 学习教育理论,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祖辈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祖辈要给自己定好位, 既不越位, 也不做摆设, 应做好亲子之爱的润滑剂。另外, 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 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批准号EGA100397。】

参考文献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篇7

随着新农村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的一个产物。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欠佳,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形成社会问题。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建设的未来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英国等国家也把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可以说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的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问题。三者的通力合作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说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決定性因素。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密切家、校、社会三者的联系可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在校、在业余的生活与学习表现,为下一步的研究教育对策调整提供有效的事实依据。而密切三者的联系较为有效的对策则是通过家访、个别访谈、建立家校联系手册。

我校四年级学生曾繁梓,男,学习成绩一般,父亲已于三年前去世,母亲在广东打工,且常不回家,他母亲为了节省几块钱的话费甚至电话都少打。寄居在伯父家,伯父母忙于生计对他的学习生活极少过问,甚至不能管理曾繁梓,只是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通过家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曾繁梓在家学习的机率几乎为零,平时在学校极少按时完成作业,即使能交作业也是潦草的抄袭别的同学的交上来,老师问他怎么回事,他总是说:“不会做!只能抄了交上来。”之话来应付,老师对此也深感头痛。

在我们了解曾繁梓的实际情况后,与学校领导和科任教师通过讨论,详细分析后决定采用家访和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相结合的形式对他实施教育研究。首先,我们针对曾繁梓的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家访计划,做好家访的充分准备,选合适时机进行家访,争取其临时监护人对家访的积极配合。同时,我们通过谈心、沟通及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方式来让他学会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家长、老师的教育,以免家访给他带来逆反心理。其次,我们制好家校联系手册,坚持每周向临时监护人反馈曾繁梓在校学习、活动、行为、卫生、安全、情感等表现的情况,并在每周通过班会小组或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反馈给临时监护人,同时上报给他的母亲,使监护人和家长都能及时了解他的时刻表现。具体的家校联系手册内容如下图:

家校联系手册发放一个月后,我们发现教育的收效甚微。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过:“教师如果不尽心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因而也不可能进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技巧。”

为了提高教育实效,我们找到曾繁梓作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得知,他伯父母在家很少督促他做作业,任其自然发展。于是,我们来到曾繁梓家,汇报了曾繁梓在校的各种表现,询问他在家的具体表现及作业不按时交或不交的原因。他的伯母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很调皮,上学以来很少在家做作业。在家写作业时写字速度慢,而且写得也不专心,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到外面玩,玩够玩累了才回来写,所以就不能按时完成。自从他父亲过世后,他就以为我们不是他家的亲人,不能管教他。平时说他轻点,他根本不听你的,说他重点,他干脆把作业扔一边或撕掉不做了。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受社会上的风气影响他迷恋上了网吧,有时夜不归宿,说了多次他不听。唉!真拿他没办法!所以我们干脆不管了,管他吃住就行了”他的伯母顿了顿,不停地摇头叹气。

教育学指出:“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帮助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发告示,而应予以热情的关心帮助,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帮助家长实际地解决问题。”在了解问题的主要根源后,我们首先开通了他伯父母的思想,使得他的伯父母意识到孩子在家必须尽力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之后,我们劝告他伯父母:“你们俩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你们俩下班后忙着在客厅看电视或去外面闲聊,让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独自一个人在房间里写作业,孩子能写完、能写好作业吗?在孩子没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之前,你们应该陪在孩子身边,直到他做完作业。”听了我们的话,他的伯父母似乎明白了很多:“曾繁梓这孩子是我亲弟弟的儿子,也算是我的半个儿子,我怎么能不关心他呢,以前是方法错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陪侄子做完作业再做其他事吧!”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截止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例孩子因表扬过多变坏的现象。”在家庭的配合下,曾繁梓的作业开始完成了,不管完成的质量如何,我们都给他一个笑脸以示鼓励,平时还故事多给他一些鼓励。随后,针对他每次上交的作业质量不够好的问题,我们通过找他谈心、反复家访曾繁梓的主动学习意识越来越强了。哲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肯定、赞扬、鼓励正是肯定一个人特别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具体表现,是帮助其树立信心所必须的。

由于曾繁梓的母亲长期在外打工,缺少家长的关爱,监护人对他监管的力度不够,他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有时上课,他出小差,嘴里念的全是一些网络游戏的用语,有时还加上一些打游戏时的动作。对于他的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对村干部、村民的访谈了解村里村风,希望能争取到社会的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村支书说:“现在社会上,一些黑网吧,经常容留一些未成年儿童上网,有时一上就是一个通宵,对此我们也曾向镇政府反映,派出所也去查过几次,但查时他们就关门,根本拿黑网吧没办法。”通过访谈,我们认识到想得到社会上的配合是有一些难度的,我们还是与村委会联系组织学生到村周围清扫村道,争取得到社会的大力配合。

我们想转变一个留守儿童,必须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或在家庭学校之间加大配合力度。我们在学校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心、家访,曾繁梓果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再没落下作业,上课也能专心听讲,学习也十分主动积极。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明显进步。在这期间,我们把他的情况通过电话反馈给他远在广东打工的母亲,他的母亲也不失时机地鼓励曾繁梓,使该留守儿童稳定地前进。

关注农村教育 关爱留守孩子 篇8

匡河乡沙畈河小学

匡得新

方国营

一、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许多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孩子的现象。也随之出现了“无奈教育”、“保姆教育”、“真空教育”、“随心教育”、“极端教育”等五种教育现状。

针对这五种现状,我们教师需要做好五点:

1、勤动脚,多走访,对症下药导家长;

2、选队长,设垸长,建立完整教育网;

3、讲策略,多谈心,注意方法促自尊;

4、树典范,促中间,因材施教多层面;

5、多活动,常比赛,丰富课余促上进,以促进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注 农村 教育 关爱

留守 孩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村打工潮席卷千家万户,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使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不惜背井离乡去打工,有的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有的托附给亲戚朋友照看,有的则干脆让他们独立生活,电话遥控指挥,所以出现了大量留守孩子的现象。仅以我所担任的四年级一个班来说,五十三个学生中,有二十人是由爷爷奶奶看管,约占学生的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有八人由亲戚照看,约占百分之十五;独立生活的有一人,约占百分之二;单亲在家的只有十人,不及百分之二十;而且全校的情况基本相同。因而农村的小学教育出现了五种现状。

第一种是:“无奈教育”

即是由爷爷奶奶看管的孩子。其原因一是:这些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自己已是行动不便,既要种田,又要看管孩子,甚至有的老人要看管几个儿女的孩子;根本就是无能为力,只好任其放任自流。二是爷爷奶奶视子孙为掌上明珠,爱孙如命,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情,他们仍是百般迁就,万般宠爱,使得少数学生有恃无恐,无视道德、纪律。三是爷爷奶奶教育孙辈是隔代教育,顾虑多多,而且他们大部分读书不多,对孩子的学习一窍不通,也就不能有效地督促孩子的学习,再者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以致于孩子们不屑一顾,仍旧我行我素,他们想管也管不了。

第二种是:“保姆教育”

即是由亲戚朋友照看的孩子,他们大多存在临时性,有的只临时照看两、三个月,有的照看

一、两年,以致于这些监护人大都是只负责

孩子的吃、喝、穿、洗等保姆性的事务,而不负责他们的道德品质、学习、纪律等方面的教育,既“不想得罪孩子”,又怕孩子在父母面前说“冤枉”话,自己吃力不讨好,导致“恩人变仇人”,所以使得少数学生是学校、家庭两头撒谎,纪律涣散,学习松懈。

第三种是:“真空教育”

即是兄妹、姐弟等独立生活、父母电话遥控指挥的,而且他们大部分都是在校表现好,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学生。他们在保证正常学习的同时,又要自理大量的生活琐事,还要压抑着对爸妈的渴盼之情,他们毕竟是十多岁的孩子,精力是有限的,长此一来,使他们的精神压抑,性情孤僻,成绩下降。

第四种是:“随心教育”

即是单亲在家的,他们既舍不得丢掉田地,也舍不得丢掉猪、鸡,又不想放弃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于是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晨起赶着做饭和洗衣,深夜还要忙着喂猪鸡,哪有精力管孩子的品德和学习?心情好时还说两句,心情烦躁时就是一顿打和骂,对孩子的教育凭心情的好坏,缺乏始终如一。以致孩子无所适从,要么整天在紧张害怕中度过,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

第五种是:“极端教育”

即是双亲在家的,这里面又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望子成龙心切的,想孩子将来考上重点高中大学,以致一年到头,成天到晚,不是要孩子读书、写字就是要孩子做作业,使孩子失去了快乐和自由,也使孩子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见到书本就厌烦,不是主动学习而是消极地应付或是变着花样对付父母和老师。这是一种极端;而另一类则是:有少数孩子的家长在家都是有职业的,或是乡村干部,或是店老板、汽车司机,他们社交广泛,朋友众多,经济富裕,平时他们或是忙于自己的事业,或是一门心思的赚钱,顾不上孩子的教育和学习,一有空闲,三朋四友聚在一起或是喝酒、谈天到深夜,或是玩扑克、麻将到天明。孩子在一旁也津津乐道,甚至还能在父母犯混时加以指点,博得赞美,得到一两张钱的嘉奖,谈何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这又是一种极端。

综上种种,说明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作为身负教育职责的人民教师是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仍用以往的教育方式已不适应于今天的教育现状,也不适应现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探索出新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到了这样的几点:

一、勤动脚,多走访,对症下药导家长

它既能勾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家长的教育动向;又能掌握一手材料,好对症下药。对“无奈教育”和“保姆教育”的要言明责任,陈述利害,指导教育方法,使他们真正担当起监护人的职责和老师一起搞好双边教育。对“随心教育”和“极端教育”的家长,要指明利弊,提醒他们既要注意方法得当又要注意自身的影响,共同商讨出最佳教育方案。而对独立生活的孩子,最主要的是给以关爱,看看他们的吃喝,过问他们的冷暖,提醒注意事项,辅以适度要求,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选队长,设垸长,建立完整教育网

师生共同选举那些思想品质好,工作负责有正气的干部担任路队长和垸长,路队长负责维护路队纪律和安全,有事随时反映,无事一周一汇报,垸长则负责了解和监督本垸的同学在家的表现,一有情况,随时反映,使班主任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放矢,树立正气,抑制不良倾向,并且形成一个学校、路队长、家长、垸长的完整的教育网络。如:有一次垸长反映饶红明同学在家中不但孝敬自己的奶奶,而且还经常给邻居奶奶端茶倒水,捶背洗衣,我便在全班进行了表扬,还上报了学校评她为“红花少年”,从此她不但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并且学习也努力了,由一个差生逐渐进步成一名优秀学生。

三、讲策略,多谈心,注意方法促自尊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尽管她们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他们还是喜欢听好话,不希望挨批评,所以我们教师要讲究策略,尊重学生的自尊。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在全班大力表彰;发现学生有缺点,则采用个别谈心的方法,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善意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适度地提出要求,这样能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愉快地解决问题。如今年正月垸长反映我班张文超同学在家经常骂奶奶,甚至多次动手打奶奶,还扯着姐姐的头发百般叫骂。我找他谈了一次心,他表示“一定改”,可一个星期后,同学们又反映他旧病复发,我第二次找他谈,他请求我不要将此事公布全班,他“一定坚决改”,我尊重了他的意愿,他也信守了自己的诺言。直到现在,两个多月过去了,他再也没有重犯了。

四、树典范,促中间,因材施教多层面

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家庭环境的不同,自制力的不同,成绩好坏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则是严要求,要他们作表率,起带头作用,学习上个别辅导,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则鼓励其向优等生学习,以他们为榜样,争取赶上或超过他们;对品德、纪律、学习三差的学生则要

适当放松要求,在不足中找闪光点,多谈心,多提醒,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如:我班的方珠同学是寄住在外婆家,外婆根本管不了,多次找老师,在校打架骂娘,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考试不及格。根据该生的表现,上课时我有针对性地给他提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后及时鼓励,还给他布置少量的作业,并且个别提示,辅导,每次完成后我就在班上表扬。有一次做值日,有两个同学跑了,他主动和另一个同学坚持扫完,我将此事在全班进行了大力表扬。从此,他和以前判若两人,由一个三差生逐渐转变为一个好学生了。

五、多活动,常比赛,丰富课余促上进

学生是天生好动的,他们的注意力和抑制力是有限的,如果只单纯地抓教育教学,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单调,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多多开展一些有益学生身心的活动,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丰富课余生活,占领课外空间,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兴趣和特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集体观念。这学期自开学以来,我有计划地开展了背书、跳绳、讲故事、书法、绘画等比赛,学生的气氛活跃了,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读、背、跳、写、画,一展所长,出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可喜局面。如:张兰同学还在全校中年级组跳绳比赛中荣获了第二名,她兴奋不已,并以这次荣誉为动力,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进步显著,成为班上的优秀生。真是一花引来百花开,昔日的差乱班变成了今天的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学习认真、积极上进的优胜班。

上一篇:内蒙古经济形势分析下一篇:初中秋季德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