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篇1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篇2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儿童阶段的孩子受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对亲人及周边人的模仿, 父母的言传身教起到关键作用, 老师的行为教导也对儿童影响较大。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既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外界帮扶, 又没有相应的给以辅助, 留守儿童大多感到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父母外出前对父母依赖度越高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后, 其感情波动越大, 孤独感越强, 而随着年级的增长, 即以三年级为出发点, 之前孩子差距较少, 随着学业难度增加任务加重, 农村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 父母在身边辅导的孩子成绩较好, 留守儿童出现了普遍的成绩下降 (见图1、表1) 。

数据来源:根据2011年实地调研

2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2.1 家庭教育问题凸显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 受监护人教育水平制约。吉林省农村儿童留守有三种主要监护类型:一种是单亲照顾, 即父母有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一种是由亲戚朋友、老师等代理监护;还有一种是隔代照顾, 由父辈的老人照顾。这三种方式中,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留给父辈老人, 即隔代监护。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传统教育体系失去其了基础, 孩子人格发展出现不健全, 孤僻、叛逆甚至有严重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峻。

2.2 学校教育问题严重

学校教育体制扭曲, 观念落后, 没有切实可行的指导及方案。教师本身的素质有限, 致使他们没有办法更多地去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单一的教学, 损伤了孩子上学的积极性, 也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引导, 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障碍重重。由于吉林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中的比例超过了1/3 (1) , 这一庞大的群体, 需要规模适中的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没有跟上, 其服务也欠缺:学校跟家长的联系较少, 没有及时反馈孩子在平日里的生活学习情况, 没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更没有考虑到儿童需要的特殊照顾。总之, 学校教育严重与现实情况脱节, 所面临的问题比较严峻。

2.3 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及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一系列政策制度, 形成制度性障碍。同样, 吉林省由户籍制度派生出来的相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强大的制度性障碍。城乡经济的差异, 使得流入城市的劳动力生活门槛变高, 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条件下, 没有过多的资金供孩子使用, 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就学都是其负担;外加财政方面资金补贴不足, 学校的运转及作为辅助的社区运转都存在困难, 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受教育阻碍重重。

3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3.1 家庭环境影响

吉林省农村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父母打短工, 离土不离乡, 大部分父母可以常常回到家中。但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差异, 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受到制约。调查显示, 永久镇的劳动力中监护人中88%的监护人只具有高中以下文化, 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对代理监护人的调查中发现, 63.05%是留守儿童的祖辈, 文化素质较低。而农民的消耗仍停留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导的层面。农民普遍仍不敢也没有能力去投资, 没有足够的经费去发展, 更没有能力改变孩子的教育现状提供较好的教育机会。

3.2 学校无力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吉林省农村办学条件目前在逐步改善, 但整体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经费紧张制约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根据吉林省实际情况 (2) , 由于农村人口比重较多, 留守儿童也容易大规模存在, 本可以采取集中管理, 方便学校对留守儿童统一的教育, 这样孩子间还不容易出现心理偏差, 更容易融入社会生活。但是, 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学校没有办法扩张自己的教学规模, 再加上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 大多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教育意识偏颇, 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农村院校留不住素质较高的老师, 等等因素进一步影响办学的质量, 低下的教育能力无法适应当前教育的新形势, 学校发展受限。

3.3 社会大环境作用

就吉林省实际而言, 政府忽略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费问题, 没有财政的后援, 缺乏专项资金,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显。农村基层政府在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上缺乏认识,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的社会机构太少, 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不明显。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的外在环境空间狭小, 大多受周围亲朋的影响。而农村大多老弱妇孺难以从事繁重农活, 就靠打牌消遣时间。留守儿童长期耳濡目染, 在没有丰富多样的诸如文化宫、图书馆等有益儿童身心发展的娱乐设施的情况下, 容易沉迷电子游戏、网吧。久而久之, 一些孩子甚至染上恶习, 赌博、打架、闹事,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 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主导, 保障制度环境

吉林省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做好留守儿童的领导部署工作, 确实保障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正常展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从资金方面对留守儿童给予帮助, 同时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资助制度, 使各级单位在行使权力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自身实际, 加大农村基层社会组织的建设的投入, 并以村民自愿捐献援助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献援助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金, 使得农村基层社会组织能够维持资金的运转;政府还应加快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保障就业环境的平稳健康的发展, 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后续保障。

4.2 发挥社区功能

建立并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及监护体系, 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吉林省的农村, 社区间的邻居都有很多年交情, 亲密的邻里关系, 让社区对管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及其父母情况都很了解, 为社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奠定基础。根据实际, 可以发动当地农村的共青团、妇联等政府部门整合乡镇、村庄的资源, 推动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站。号召社会群众、志愿者担当“代理监护人”, 还可以开展一些集体娱乐活动, 如带领留守儿童一起, 孤寡老人, 帮居民做些农活等。

4.3 学校教育多方面入手

吉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 农村院校应向城市院校多多学习, 借鉴经验共享城市资源, 摆脱以往的旧理念, 以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素质教育, 不论是学校大环境, 还是老师对其的教育关怀都应具有针对性, 加大关怀力度。学校还需要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周边的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等经营场所进行监控, 让不法经营者没有空子可钻。在学校周围设定点交通岗, 与派出所及社区联合, 学生上下课及交通高峰期进行维护交通秩序, 避免意外的发生, 保障校园周围安全。

4.4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应积极配合学校, 主动与老师沟通, 保障孩子的教育质量, 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代理监护人在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 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技巧;也应多与学校沟通、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在外家长沟通;而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使得农民外出打工不会离家太远, 父母常回家陪陪孩子才是根本, 可以设置城镇直通车, 给农村劳动力提供回家的便利, 让家长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互动。

5 结论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在“离土不离乡”转移模式下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现象, 本文剖析了该现象及其他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包括保障制度环境, 加大政府关注的力度;发挥社会功能, 提升留守儿童素质;加强交流、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配合学校教育等。希望通过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合力, 尤其是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回归, 有效地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科恩.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黄祖辉,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9-15.

[3]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 (5) :73-74.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篇3

农村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隔代监护出现的问题

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并由祖辈们作为监护人进行教育形成了隔代监护现象。此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孩子的年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也存在很多不同。祖辈的思想较为固执,在教育孩子时不重视说服和沟通的重要作用,也不能理解孩子们的真正需要;但孩子们的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不能理解祖辈们的用心良苦。

第二,隔代监护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都是文盲的老年人,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落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不能对孩子的学业有所帮助。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祖辈们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或有效的帮助,久而久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相对于其他同学来说较为落后。

2.上代监护出现的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将孩子交给与他们同辈们监护,形成上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因为在年龄问题上他们与孩子的父母不存在太大差距,因此在与孩子沟通方面不构成太多问题。但是,上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监护主要是生活起居上,对于孩子的情感问题和情感需要难以关心到位。上代监护人依据孩子父母的交代,仅仅是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在孩子的心理关怀上却缺少关注。

第二,监护人也有自己的孩子,其教育精力或情感方面都倾向于自己的孩子。代监护人精力有限,同时照顾几个孩子,难免身心俱疲,仅仅照顾留守儿童的物质生活方面,缺少精神管束和道德约束,也很少与留守儿童进行心灵交流。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家里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与家庭中的他们孩子不和,或者产生情绪低落,出现性格孤僻、自暴自弃等消极情绪,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3.同代监护出现的问题

同代监护的监护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年龄与留守儿童相仿的监护人,即哥哥或姐姐;二是年龄比留守儿童较大但已成立自己家庭的监护人,即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此种监护人的特征是与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不大,文化水平较高,可以指导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是,同代监护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年龄与留守儿童相仿的同代监护人年龄小,能力不足,很难履行监护职责。最重要的是,没有成立家庭的监护人经验不足,处理一些生活中问题能力不足,很难在孩子面前建立监护人的威信。因此,留守儿童在此类监护人的教育下,往往出现不服从管理的情况。

第二,已组建家庭的监护人负担较重,而且有自己的孩子,在监护下往往力不从心。此类监护人在留守儿童面前具有一定的威信,也具有监护能力,但是因其组建家庭的时间较短,家务和经济方面压力大,且自己幼小的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所以无时间顾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三,由于同代监护人年轻力壮,待时机常熟都外出打工,因此监护权存在监护不稳定的情况。时机成熟后,同代监护人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又出现了无人照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生活起居得不到保障,行动获得极大自由,任意妄为现象出现,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途径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中的存在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建立一个正常的家庭模式和家庭氛围,保障其拥有正常健康的亲子关系,但是由于某些客观条件这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全存在。这需要政府、家庭和家长承担各自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1.政府方面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首先,破除城乡户籍二元制,使得父母外出打工时也能将孩子带在身边进行照顾。政府要以户籍改革为中心,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例如医疗、教育、住房等,切实保障农民同胞的基本权益。其次,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农民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差距缩小,还要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最后,政府要发动媒体的力量改变农民工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媒体宣传的手段,利用宣传片及农业教育片使农民及时获得致富手段和新鲜信息,更新农民的致富观念,利用能力在农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家长方面

家长应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将孩子放在第一位。父母在外谋生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并不断提高实际监护人的监护水平。父母应从长远考虑,在可以的情况下,将孩子带到自己身边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关心孩子的心灵;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父母要经常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并多关注孩子的精神状况。父母将孩子交给代监护人监管的时候,还要多和监护人沟通,并提高监护人的监护水平,使孩子们能得到行之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学校方面

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的主体,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建立一些适合留守儿童的制度,并经常给予关心和帮助。例如,实施寄宿制度,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家”,使他们在学校里找到温馨的感觉;建立特殊的档案管理制度,付出较多的关心和帮助,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与他们一起对孩子进行监督和管理;设置特定课程,针对他们的身心特点开设一些专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安全意识、道德素养、心理品质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针对性地给予更多的关爱,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新,张静.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2]王秋香.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06).

[3]王晓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6).

[4]王秋香.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非政府组织救助[J].社会科学家,2008,(0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4

近年来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多方关注,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加速,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工越来越多,多数孩子没有条件留在父母身边,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其数量更是连年增长。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

为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做了一些调查。本次调查要在我自己所在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一农村展开,调查方式主要是以问卷的形式,分别针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双方。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表:

总结以上两表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相信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全国留守儿童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更好地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足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调查发现,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状况一般。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3、道德行为差。

4、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5、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

6.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7、生活条件较差。

另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农业被称为“老弱病残”农业。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农业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二)引发此现状的相关因素

1、社会关爱不足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2、监护人自身因素有缺陷。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中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

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里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去了重心。

3、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是,他们只能选择精彩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直。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有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到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做时髦 去追求,当做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的心里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和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等等,是大多数留守儿童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社会因素中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相应措施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到,出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已经不是个别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一个人数达2300多万的群体的问题了,而且这个群体还在不断壮大。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而面对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状,无疑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业、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们都是农村的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主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未来的新农村建设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要想找到解决的办法,必须先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所以我们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时要尽量寻找其产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耽误一代人的成长。

1、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

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把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地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篇5

课题批准号 2013SKL295

课 题 名 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瑞云

所 在 单 位

西苑实验小学

随着城市打工者个人收入的增加,加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又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挣钱后又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又无力供孩子上学,于是他们便在家乡的城市学校让孩子当“农村另类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城市里租房专门伺候孩子借读,但这些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至于成长中的教育无从谈起;有的妈妈在城里租房伺候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这些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同学习无行中还有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对社会、他人的一种仇视心理„„如何教育好这群“农村另类留守儿童”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1.建立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是以个人研究为主的小课题,但为了使本课题能够顺利、全面、有效的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本课题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在课题组会议上,每位组员明确目的和要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发现并记录“留守儿童”学习、心里、行为变化,及时帮教。

(2)注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努力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优。(4)积累自己的点滴收获,探索最佳教育方法

3.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相关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了具体职责的分工和安排,使得课题研究工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协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和提高各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我自身的研究学习来说,我大量查阅了与本课题有关文献资料和教育专著,做到经典理论摘抄,及时写读书心得,深深感到,做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次研究理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过程

2013年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深入学生家中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我们研究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询问、问卷等形式调查了留守儿童本人、家长、邻居、任课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群,形成了《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

(一)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 1.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跟踪记录表。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记录表。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表现记录表。5.留守儿童技能展示情况档案。6.留守儿童学习心得与佳作。

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二)分清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研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

1、“单亲教育”型。

这类孩子由于他们缺失母爱或者父爱,性格明显与其他学生不同,孤僻、自卑、很少与同学一起玩或交流,但劳动学习都很积极、自理能力特别强。针对其特点首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经常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们爱劳动、学习认真,让大家向他俩学习;然后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交流,让他们明白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快乐的、幸福的道理。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隔代教育”型。

他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来监护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爱与同学发生小矛盾,爱吃零食,不懂得关心集体或同学等等。针对其特点先从发扬他们的优点入手,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从周一到周五让他们早自习轮流当小老师领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知识。不觉中他们的自理能力与自立能力明显提高,也懂得关心班级和同学了。自然为了集体的荣誉,打架骂人、吃零食的现象消失了。

3、“寄养教育”型。

他们的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朋友家,就属于“寄养教育”型的留守儿童。这名学生唯一的优点就是劳动还算积极,缺点实在太多了: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发的书本开学两周就弄得所剩无几;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经常打架骂人;班级和学校的规定一概不遵守;班级与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律不完成„„.这样的学生确实令人头痛。

4.与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点)联系,义务去当老师,当爱心妈妈

根据以上情形,我们配合社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领导小组,规划、指导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我们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在节假日或假期义务去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精心设置校外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还辅导孩子们学电脑、绘画、书法、舞蹈、电子琴、乒乓球等课程,旨在提高另类留守儿童的高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积极、健康、进取的特殊群体。这样做既提高了广大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了留守儿童,又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为我们顺利地完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与社区联系,义务充当爱心妈妈,并发动全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要求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一起关爱另类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学校里与城市孩子生活的差距,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对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使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6.深入调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报告 篇6

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半数孩子表示他们最苦恼的事是“学习难度大,不知道问谁”。这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35%的人担心自己的学习,有41.8%的孩子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扰是学习。而孩子们担心自己学习成绩的原因,也是怕不好的成绩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困扰―――“爸妈挣钱来供我,我的成绩却不好,怎对得起他们”。 通过调查,7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有些孩子还表示,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将来学不好无法面对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们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的越来越大,进而加剧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四、缺少安全意识、处事急躁简单

这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日渐富裕,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缺乏安全、法制教育,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如:打架斗殴、私自外出、在外留宿、对生活无望、无自我保护意识、处理突发事情急躁简单,甚至走上不归路等极端行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建议及应对措施

出现儿童留守家庭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队伍会日益壮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约有留守儿童多万。对于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成长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很难用法律等规章制度规范,只能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多方面关心教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美国学者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大部分留守儿童获得的只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的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他们又能责怪父母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关爱留守儿童,还留守儿童一片成长的天空,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学校安排代理家长

学校针对监管不力的问题安排教师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每一学年初,各班主任对班级留守儿童充分搞好调查登记,建好留守学生档案,然后上报学校,由学校统一实行“一对一”的方式安排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物质帮助和心理疏导。

二、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爱心传递

初中是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步入青春期以后,学生心理更是复杂多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对此,班主任不应动辄以粗暴的手段对待,而应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性格、心理形成的原因,从心理上加以疏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心理课堂、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形式强化学生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要求全体师生要关注留守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手牵手一起走”和“大手牵小手”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结对子,师生之间互相牵手。师生不定期的将牵手对象带回家中,让留守学生体验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班级倡导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关怀与温暖。

三、强化思想教育、建立学习帮扶小组

要改变“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精神状态,首先必须从解决思想观念入手,扭转其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偏差。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关键。如:在班级内开展爱校、爱集体的教育,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集体荣辱观,让班级每位学生都能为了班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此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能立足实际,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使他们明白未来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人只有一直保持进步,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部分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到班里作报告,讲述在外务工的辛苦、没有文化找工作的艰难以及工作竞争的压力等,帮助他们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进而帮他们树立起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精神,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不主动,成绩差等现象。我认为除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之外,还应加大对他们学习上的帮扶力度。比如: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组织相关科目的老师集中为他们补习功课,或通过建立学习帮扶小组的形式,让学习拔尖的同学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使他们看到提高成绩的希望。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不应要求过高,而更应看重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教师应及时表扬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者是态度上的转变,以帮其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四、加强家校联系、消除安全隐患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少年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让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让广大农村青壮年充分认识到抓好未成年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关注子女的健康成长,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赚钱与培养教育好子女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在外打工无人照看子女现象的发生。“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较大,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留守学习期间,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与他们谈话、开座谈会、(baogao.cnrencai.com)由班委会反映情况等方式,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动向,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班主任应把了解的学生情况,经常与其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联系,及时向他们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或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对于性格内向、心理孤僻的同学,建议其临时监护人多与孩子交流,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建议其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给孩子打些电话,多鼓励孩子,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虽身在外地,心却始终在自己身上。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加强安全教育,留意这些孩子的心理动向,随时关注他们在心理、生理、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倾向,发现问题及时与其父母和监护人沟通,努力助其解决困难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探讨 篇7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我国农村, 在父母离家的情况下, 家庭结构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容乐观。孩子的家长由于长时间与孩子分离, 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 造成父母教育的缺位。

(一)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的限制, 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 在教育的内容上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 缺乏与孩子的耐心沟通;由于感觉对孩子亏欠, 很多父母用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 于是就形成了“重物质, 轻精神;重学习, 轻德育”的家庭教育局面。

(二) 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

孩子在缺乏父母耐心指导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 而由于工作辛苦和忙碌, 农村家长采用得更多的是消极、粗暴的教育手段, 大部分家长意识到打孩子并非是特别有效的方法, 但只有小部分的家长明确意识到打孩子是不好的, 并能真正做到不打孩子, 大部分的家长对“打”、“骂”等教育方式的采用是随机的, 没有考虑这些方式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不良后果

社会是由家庭构成的, 在任何社会中, 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留守孩子”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 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代管人有时监管不力, 会出现一系列“留守综合征”, 这对农村留守儿童本身, 以及他的家庭和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一) 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产生的不良后果。

1.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习。

父母外出进城打工, 孩子由于常常思念父母, 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 没有父母的管教, 自控力差, 难以完成课外作业, 根本谈不上主动预习或复习功课, 学习成绩显著下降, 厌学情绪严重, 最终逃学甚至辍学。调查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 成绩中等或偏下的占80%以上。[2]学习困难成为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共同问题之一, 此外, 辍学现象也比较严重。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处在未成年期, 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亲情的缺失使不少孩子变得孤僻、抑郁, 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严重地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缺少和孩子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 忽视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疏导, 使他们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 内心缺乏亲情和信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情绪紊乱、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情绪烦躁、有失落感、不愿与人交际、封闭自己, 有时还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甚至有暴力倾向。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心理问题。[3]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4]在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阶段中, 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面临着与父母分离的情况,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能接收到父母过多的言传身教式的社会化信息, 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外在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差。

4. 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调查研究发现, 部分留守儿童的性格行为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 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 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 变得脾气暴躁、任性、好勇斗狠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 在不少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习惯行为不良的问题, 例如不讲卫生、挑吃挑穿、大手大脚;部分留守儿童习惯行为较差, 不听长辈教导, 我行我素, 说谎骗人, 小偷小摸, 等等。

(二) 家庭教育缺失对社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终有一天要成为“社会人”, 可是如果他们在成长初期, 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社会化缺失, 社会角色培养失败, 将来在融入社会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在童年期间家庭教育缺失, 不少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内心压力较大, 踏上社会后总是害怕被别人欺负, 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 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 无形之中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据调查, 农村留守儿童在未成年人犯罪率中比例较大。亲情关爱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率剧增。这些儿童如果不能得到家庭及社会的有效管教, 以后将对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职能, 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 而且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因此, 整个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增强家长监护职责。

1. 留守儿童父母要提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 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教育观念, 改进教育方式。父母外出后应尽量参加诸如“家长学校”等培训活动, 听听专家们的教育经验和指导。要教育好孩子, 父母或监护人首先要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完善自己, 多学点家庭教育理论知识, 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征, 遵循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父母要有高度的家庭教育责任感, 关心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 培养子女良好的习惯、独立自强的精神、遵纪守法的观念。

2. 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 做到缺位不缺职。

留守儿童的父母要用一颗温暖诚挚的心去和孩子沟通, 加强亲子情感的交流融合。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条件允许, 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这样既可以和孩子增进感情, 又可以让孩子见见世面, 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 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父母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与孩子做心灵保健互动, 多鼓励孩子写信, 多听听孩子的倾诉, 真正做到缺位不缺职。

3. 留守儿童父母应改进家教方法, 调整家教内容。

父母或监护人应端正教育思想, 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 深信“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争取用较为民主和谐的教子方式教育孩子,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加强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视孩子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内容方面,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史蒂文

WENJIAOZILIAO

先生对此说得非常透彻:“家教最基本的内容不是教孩子掌握多少知识, 而是教会孩子怎样与他人建立联系, 怎样面对困难, 怎样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5]父母和监护人应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同时还应与时俱进, 对新事物有一定的了解, 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内容。

(二)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发挥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

学校应多开设一些培养孩子素质能力的活动, 鼓励孩子们互相帮助, 利用同伴友谊、师生情谊弥补家庭缺失的亲情, 增加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机会。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建设, 在乡镇中心区域或者人口密集区建立寄宿制小学。近年来, 重庆已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2010年新建农村寄宿制学校480所, 加上此前已建成的1600所, 重庆提前两年高质量解决了101万农村留守儿童的读书问题。同时, 要改善寄宿学校的设施, 切实解决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可以安装“亲情电话”, 为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创造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办心理辅导室, 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及时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 政府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领导, 充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 关心帮扶农村留守儿童。

政府为主导, 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是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中, 从宏观政策方面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确保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设法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方面的难题, 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另外, 政府部门应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 改善务工人员待遇和居住条件, 加强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 设立专项资金, 加强监管, 专款专用, 改善办学条件;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三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引导并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 为他们的子女创造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宝中, 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9) .

[2]徐宏升.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示范学院学报, 2008, (5) .

[3]徐梅.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5) .

[4]波普诺著.李强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8

关键词:教训;呼唤 ;需要;无奈;责任;根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5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从最初的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从当初的劳力出外打工到现在的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在以前人们打工只在农闲时出外,而现在一年四季都去打工,有些“狠心”的家长不仅如此,就连过年也不回家。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亲戚和学校。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不缺孩子的钱花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他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有他们在身边,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的大多是溺爱,孩子要钱几乎是要多少给多少,因为钱是他们的父母为孩子留下的。而留在亲戚家的更甚。孩子不是自己的,如果照顾不周,反而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局。有位学生的亲戚曾这样说过“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不打望天飞。”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打他一顿,他们照样与你亲近,然而,亲戚的孩子,那怕是一丝异常的眼神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这样孩子在没有父母亲情的温暖下,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的滋润。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发生偏差;在没有父母及时的教导和约束下,孩子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些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他们先是思念父母,接着就心情烦乱,然后逃学、抽烟、打架、上网、偷盗……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来看,留守儿童犯罪的年龄是越来越小,犯罪的性质是越来越恶劣,不能不使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工作着感到痛心和惋惜。这些问题的发生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确实给我们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提了个醒,他们是否意识到点什么?

带着沉重的心情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我对我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同时他们也是辍学率高发人群,每年留守儿童辍学率占留守儿童的20%以上。调查情况表明,有92%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监护人的仅占8%,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较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程度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并且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和农田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建造一起一处处爱的家园。

首先,家是儿童生长并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和谐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茁壮成长。父母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者关键的作用。从与留守儿童的交谈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女孩子更甚。从孩子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作为父母应该把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能一心只想者挣钱,对孩子的感受却没有加以考虑,孩子也明白他们打工是为他们好。但亲情的抚慰是任何感情所无法代替的。

其次,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我校在上学期举办了多次留守儿童师生座谈会,鼓励留守儿童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才能,我们还举办了主题为“我用什么来报答父母对我的爱”以促进孩子了解父母、回报父母。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同时,不仅仅是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而且要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人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他既能炼出好钢也能炼出废渣。所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处于成长发育的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的强。对于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等。不要说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家的学生要想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要坚决查处封闭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构成危害的游戏娱乐场所,不能今天刮一阵风查一次。明天又让他们开门大吉。如果周边环境治理不好,学校和老师甚至是孩子的父母也不可能时时跟着孩子,控制孩子的行动。从进一步的角度来讲我们只有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保护未成年人。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上一篇:道路桥梁学习下一篇: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