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精选8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了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然而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我们***县显得尤其严重。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上升系数逐渐增大,它不但影响着我县的经济发展还影响我县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这个庞大的、特殊的弱势群体问题随即成为我县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调查人群留守现状
最近,我国统计局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统计结果,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8亿,占比已达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反映出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态势,也意味着社会发展对年轻劳动力需求加大,从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也就呈上升趋势。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湖南省正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之一,特别是我们***县,经济相对落后导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20%以上。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
因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特别是公布数据显
示的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普遍担忧。从人口流动和分布特征来看,中国今年将进入城镇人口过半的城市时代,城镇化既是重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城镇化的最大挑战在于应对2亿多农民工构成的 “半城镇化”局面。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66亿,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城镇化率近50%,高于“十二五”规划的预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超过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发展趋势,今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就将超过一半,进入城市时代。可见,从整体看,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速城镇化发展阶段。高速城镇化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更要关注我县留守老人、儿童,做好适当工作以方便我县乃至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调查人群生活状态
在众多年轻人告别农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人们称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为“留守老人”。他们一边佝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子孙女。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以官庄乡为例,留守老人们一般很少外出走动,也很少有人能够听得懂普通话,家里电视、收音机等能与外界联系的工具都是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他们一边要照顾同样留在农村的孩子,一边还要顾及农活,种植一些柑桔、板栗等作物,以此减轻外出打工年轻人的负
担。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农村留守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在医疗资源和照顾资源的获得上不尽如人意,农村基层组织给留守老人提供的照料帮助也十分有限。常年的劳累加上情感的孤独,对老年人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付给爷爷奶奶代养,由此形成了“隔代教育”的现状。这些监护人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等因素,他们即使想给孩子们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然后更多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无奈到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只能让留守儿童吃饱穿暖。父母亲情原本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感情是任何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没有根基没有依靠,导致了留守儿童感情上的空虚。大多数父母为了弥补,用金钱去填满对孩子的愧疚感,这种不正确的对孩子过分溺爱的方式,使得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期的留守儿童几乎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任性、感情脆弱、内向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对调查人群应采取的措施
由于留守老人对自身的生活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且生活于***县农村本来消费就较低,我国应重点从老人的需求做考虑。
他们生活单调、有孤独感、害怕生病、担心成为家庭的累赘等等,从道德上我们就应该尽量满足他们这一群辛苦了大半生的劳动人民了。政府应进行适时的救济,组建社区老人娱乐场所,使老人们常在一起纳凉、谈心、话家常乐有所娱;电话电视要入家入户,让留守老人随时能与在外的子女联系,让他们感觉没那么孤独,感受亲情的温暖;落实医保政策,让留守老人以极少的钱就可看病就医,不要担心医疗费问题;鼓励年轻人以孝为本,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让父母有安身立命之感;建立好老人保障制度,完善部分法律来保护老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尽量做到让老人无忧是为我们奋斗之宗旨。
相对于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改革措施就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了。首先,我县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城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其次,应该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渠道之一,因此,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最后,应调动各方面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舆论作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积极宣传“儿童优先”等新观念,宣传国家保护儿
童权益的政策,宣传工作做得好的先进典型,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政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文化部门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财政部门在留守儿童工作上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共青团组织要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等。
四、总结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座谈调查为辅, 并结合这次调研的目的和对象, 选择周口市辖县中六个乡镇、六个自然行政村的不同群体, 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原因
根据调查内容, 选择十四岁及以下未成年人, 农村留守成年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等不同群体为调查对象, 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问卷调查。随意抽查180人, 其中14岁以下未成年人60人, 现在监护人60人, 乡、村、组干部和教师60人。调查活动时间为2016年1月~2016年2月, 共发放问卷180份, 回收180份, 调查问卷100%回收。调查结果见表1、图1。
从表1的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80人中认为留守儿童中学习表现成绩优秀的不足4%, 成绩中等的约16%, 中等以下约占到了80%!访谈中有的老师和乡、村、组干部反映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差的, 而且有部分13、14岁的孩子逃课现象增多, 对这个问题被调查不同群体的认同度比较高。我们在跟踪调查中发现, 远离父母留守农村的孩子80%以上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临时监护, 接近20%的孩子临时跟随亲戚生活。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每年回家一两次, 有的几年才回家一次, 有将近一半的留守孩子与父母的通话、通信频率不足每月一次。而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养又普遍较低, 不善于和孩子沟通, 没有能力监督辅导孩子的学习, 生活中对孩子又过于溺爱, 更没有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能力;跟亲戚临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更是觉得心理无依, 寄人篱下, 亲戚大多忙于生计或不敢放手管孩子, 这对孩子成长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从调查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孩子已经出现了心理和情感问题, 但是, 孩子的临时监护人却发现不了或不愿意承认。孩子在心理上或情感上出现了问题而得不到关爱和及时的疏导, 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极易产生心理失衡, 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触犯法律,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分析表1中的调查数据结合访谈中了解的情况, 我们发现:远离父母生活的农村孩子, 人身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跟随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或者是亲戚生活, 而这些临时监护人的防范意识普遍缺乏, 农村儿童自身防范意识弱, 自我保护能力也差, 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 甚至被不法分子盯上, 成为他们实施犯罪的对象。据公安部门统计, 在被拐卖的儿童中, 第一位是流动儿童, 第二位就是农村留守儿童。另外一个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女童被性侵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受到性侵犯的女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抚慰和帮助, 享受不到亲人的关爱和温暖, 对她的身心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非常容易酿成严重后果。
2.2 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和成因
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农村社会化养老程度极低, 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很强, 农村的老年人对儿子和儿媳的依靠比较强, 一旦儿子儿媳外出打工, 老两口一般只有互相照顾, 独自生活的同时还要耕种自己和儿子一家的土地, 非常辛苦。表2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选择的120位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 发出120份, 回收120份。
数据显示留守老人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 大多数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老人和子女联系主要靠电话。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和子女联系频率比孩子少的家庭高, 有的留守老人家庭和子女平常几乎不联系。访谈发现这种情况一部分是因为子女们自己的负担重, 压力大, 没有能力顾及老人, 一部分则是因为子女本身就不孝顺, 责任意识淡薄, 留守老人们生活上得不到子女的照顾, 精神和心理上也得不到子女的抚慰, 自身文化程度又普遍较低, 所以精神生活也非常单调, 心理上也感觉非常孤独。再则, 农村留守老人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们的收入是通过种植农作物, 再拿到市场上卖所得, 收入低且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老人们一方面生活节俭惯了, 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拮据, 平常有个小病小灾的就扛着, 大病只要不躺倒也硬撑着, 或到诊所买点药吃, 给身心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超过七成的留守老人还要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责任, 这就使得老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困苦, 精神和经济压力更大。尤其是失偶留守老人的生活无依无靠。总之, 物资清贫, 心理无依, 精神无助, 缺乏保障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及老人问题的对策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显示, 现在生活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 尤其是远离子女的老人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 他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 身心两方面都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和煎熬, 已经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及老人的生存状况,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解决留守儿童生存问题的建议
(1) 各级政府协调各方资本力量, 同时大力开展对青年农民的技能培训, 大力发展县乡经济, 增加本地农村青壮年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机会, 并鼓励农村青壮年家庭创业,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2) 加大城乡医保并轨工作力度, 使这项惠民政策尽快惠及广大农民,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该制定合理政策, 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 改善生活条件, 以便他们带子女共同生活, 并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进城后的上学和就医问题。 (3) 各级政府提供经费支持, 并协调民资力量, 合理设置农村寄宿学校, 加大和完善寄宿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政策建立机制, 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对孩子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可以及时介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3.2 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生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如上所述, 如果农村青壮年可以就近就业, 就可以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居家养老的生活条件, 使老人们和孩子的亲情沟通更为方便, 使得老人心有慰籍。 (2) 农村留守老人大部分体弱多病, 而且多为老年慢性病, 按照现行县、乡农村医保规定, 医疗费用还是很大负担很重, 建议政府对留守农村的贫困老人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逐步减免费用, 直至政府全部承担, 以解决老人就医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 改善生存状况。 (3) 逐步完善农村养老制度, 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福利事业。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和社会各阶层力量, 扩大农村低保范围, 从制度上、经济上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多措并举, 以使得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 (4) 由各级政府主导, 协调社会各方力量, 在农村建立养老院、托老所的同时开办一些老年学校, 定期举行文化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也可以引导志愿者群体进入养老服务, 社会各界都给予农村留守老人更多的关爱, 使他们精神上心理上得到安慰, 让他们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本次调研虽然时间比较短, 但调研内容较丰富, 针对性比较强, 对我们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我们也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农村巨大变迁和国家、社会为农村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更感受到政府对农村留守人口的关心、关怀和关爱, 体现了社会的正能量。笔者也相信我们党和政府有能力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 使得老有所依, 幼有所长。
参考文献
[1]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人口学刊, 2013.35 (3) :37-49.
[2]王静敏, 安佳.农村学龄期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吉林省调查数据.调研世界, 2015.9:38-40.
[3]陆锦怡.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研究.才智, 2014.33:365-367.
[4]冯强.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的几点思考.商业经济, 2016.479 (7) :31-32.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老人 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在江西省南康市麻双乡的调查中,我们共对收回的185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随着这个群体的不断增大,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并不理想。
1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
1.1 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特别是在山区,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甚至有些留守老人住在山腰上,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在调查中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1.2 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养老体系中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1.3 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据调查得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1.4 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据调查得出:40%的留守老人在平常生活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中选择了看电视,30.27%选择了串门聊天,15.14%选择了散步,14.59%选择了打牌。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不稳定。从个体来看,由于农村养老以家庭为主体,老年贫困首先源于家庭贫困。老人家庭贫困既可能是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从所处环境来看,一地农村地区青壮年人口的外出,阻碍了当地农村致富的步伐,进而加剧了农村的贫困和人口的老化,致使农村的贫困往往与老年人相伴相随。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近年来,由于二元型的社会结构,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还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对全国的农村老人实行普遍的社会保障。并且新农村建设也刚刚开始,因此,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2.3 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有个别老人甚至因为贫困而不投医疗保险,一旦生大病,往往给这些留守老人带来巨大的负担。
2.4 传统的思想观念。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3 关心留守老人的对策
3.1 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3.2 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积累的义务服务。对于年龄较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资,使其搬进托养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看管的问题解决。
3.3 亲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
强农村年轻人孝道的教育,对在敬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应
该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批评指责。在外
子女要经常和自己的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送物品,架起亲情的桥梁,家中大事要征求父母的建议加强彼此的沟通。
3.4 社会保障。应该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尽快在
全国实施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范围,提高就医报销比例,根据留守老人不同的家庭情况来制定报销标准。
3.5 社会帮助。建立农村老人志愿服务队,诸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留守老人做些日常琐事,陪他们聊天谈心,保持经常的联系。留守老人的问题很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关注老人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的未来,如果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要想真正解决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努力。只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关心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才会更幸福,农村才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邬沧萍,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3]戚晓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中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蔡蒙.劳务经济引致下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研究[J].农村经济,2006.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佛坪县袁家庄镇中心小学
王桃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治富奔小康。然而,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校于2011年6月成立了《佛坪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我校覆盖范围内的6个行政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了解掌握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针对性的开展探索性的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为了今后不断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现将一年来我校此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北临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东接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西南连洋县,距汉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全县辖 8镇,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境内均为山地地形,山高林密,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7亩,土地贫脊,广种薄收。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过着农耕生活,生活艰辛而落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周边县、市腾飞发展,仅靠耕种土地难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了生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进城务工。据不完全统计,这里每一村,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人数达到80%之多,留下的也都是些年老体衰、年幼在读的老人和小孩。留下这些在读的小孩,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我校位于县城南郊,属城乡结合部,覆盖6个行政村,是一所山乡寄宿制完小。现有在校学生162名,其中留守儿童75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6.30%,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4.07%,单亲家庭子女8人。据我们的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还有些是寄养在姑、姨、叔、伯及朋友家中,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衰又都类似半文盲,既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又重“养”不重“教”,每天只保证他们吃饱穿暖,至于思想、文化教育则基本交给了学校老师。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所以“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话,经常有抵触情绪,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校对学习感到十分吃力,学习兴趣不高,不想学、不愿学,学习成绩偏低。在人际交往方面,很难以与周围同学和睦相处,且性格上出现两 个极端:一部分性格孤僻、内向,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另一部分则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刁蛮任性,喜欢惹事生非,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与普通儿童相比,在说谎、过失、攻击和破坏行为等方面更加突出一些。如果不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儿童的发展不良,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各种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和解决“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这些现象和问题已迫在眉睫,必须引起我们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要求学生要有健全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来讲,健全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换句话说,要通过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来。
(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课程改革向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的要求,要求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的背景,成为学校教育中最受重视和关爱的对象。
(三)、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和谐社会体现在教育上,就是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扩大教育平等,而留守儿童问题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长辈或寄在亲朋好友家里照看,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特殊的未成年人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是针对我县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心理状况、学习情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的实际,调查我校覆盖范围内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山区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原则、途径、方法、策略,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模式和操作办法。培养自信、自尊、自强、自爱的高素质的学生。
四、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我县留守儿童的特点,探寻、优化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的方法、途径。
2、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学生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其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长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4、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学生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学生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区域内当前农村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心理特点;了解当前农村教师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认识和方法;了解留守学生家长、隔代抚养人对留守学生当前教育现状的评价及期待。
2、原因分析研究
(1)分析留守学生不良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2)分析留守学生良好品德、学习、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3)分析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影响的若干因素。(4)分析当前广大农村教师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的认识及所采用的方法产生的影响。(5)分析教师自身师德及业务水平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6)分析家长及监护人自身文化素养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7)分析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产生的影响。
3、个案研究
(1)对品学都存在问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2)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3)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留守学生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4、对策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有的经验,指出当前农村 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记录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总结,为今后的留守学生品德、学习、生活教育方案的形成提供参考。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成长档案,掌握其个人情况。
(2)创建“留守儿童之家”,真情关爱,活动上优先安排,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定期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
(3)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
(4)设立亲情热线,班主任定期与留守学生父母及监护人进行交流与沟通。
(5)优化“家长学校”管理,定期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与指导。
六、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1、问卷调查,走访座谈,了解现状,建立档案。
2、子课题到人,教师人人行动,留守学生个个落实。
3、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反思,研究对策。
4、及时小结,认真总结,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及教学活动设计。
七、课题研究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持久的。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人们比较多的关注到 留守儿童在行为约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缺乏,认为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当然都存在。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一些更具基础性的问题。
(一)留守学生表现突出的问题
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留守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向、缺乏与同伴和监护人积极的交流和互动、缺乏自信。一些不懂事的孩子容易欺负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使得他们认为可怜无助,低人一等,不愿与人交往。许多学生养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在行为上,常常表现出办事独来独往,与别人格格不入,很难与身边的人交往,人际关系极差,即便与教师交往也显得拘紧,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的态度;很少和朋友、同学一起玩耍、游戏。甚至连回到家里也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2、祖辈无端溺爱,产生自私心理。大部分留守学生都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们无端溺爱,使一部分留守学生产生狭隘的自私心理。他们眼界狭小,心胸狭窄、注重自身利益,对个人得失,哪怕是很小的一点得失都会斤斤计较,甚至耿耿于怀。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学生在言行上往往表现为凡事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可以,我为人人则不能。听到 一句不顺耳的话或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轻者唇枪舌剑,重者拳脚相加。只要不顺心,就乱发无名之火。老师说他一句,他至少要强辩两到三句。
3、懒散,茫然,厌学。因为他们缺少了家庭应有的温暖,心灵在感受亲情上已受到创伤,不求上进,混日子。从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只有8%的成绩优秀和26%的中等偏上,中等或偏下的占76%。问卷中有高达57%的留守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厌学、逃学、逃课的行为。有49%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可见,厌学心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普遍。他们往往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在教室内,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影响其他人学习。有些胆大的还直接和老师作对,扰乱课堂纪律。
4、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逆反心理在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但在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一方面,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的关爱体验,总是把教师的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经常把自己放在老师的对立面上,反其道而行之。另一方面,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他们逆反心理严重的重要因素。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他们与其他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一样,也有许多成长需要,诸如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等。但由于家庭教育缺失,他们这些需要的实现与其他学生相比,常常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进而使他们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当他们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逆反。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自然与父母的关系相对疏远,进而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长期生活在这种已经淡化了的亲子关系中,他们往往对人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人们都认为他们缺乏家教、从而受到一些孩子的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易冲动、行为粗暴、爱挑衅、敌对、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5、监护主体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负面影响。父母外出打工后,80%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是留守孩子监护的主体。这个群体的监护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没有文化或教育水平低以及身体素质差的问题。由于他们中大多数人自身的教育水平所限和思想观念落后,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
首先是来自监护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爷爷奶奶这个监护群体大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没有接受很多教育,他们认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不但对有些留守儿童不 认真学习的行为不进行监管,而且为一些留守儿童迟到、旷课甚至是辍学持包容和支持的态度。
其次是来自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制约。我们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上过初中的只有几个。由于他们自身的能力所限,根本无法也不可能给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任何的教育支持和帮助。在对75名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中,在留守儿童的课外学习辅导一项中,没有任何课外学习辅导的比率占76%,有条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仅占12%。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求助老师的比率占45%;求助同学的占28%;求助亲属的占2%;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占25%。在留守儿童个人期望的调查中,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辅导的占86%;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的占82%。可见,孩子们的家庭辅导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些家长说:“把孩子留给老人带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他们只能给孩子做做饭和洗洗衣服,根本不可能帮助孩子学习。如果我们在家,对孩子的学习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帮助和辅导”。
(二)留守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应对策
1、尊重学生 细心关爱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班主任和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留守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就 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非常迫切地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乏。因此,学校和老师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来对待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要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多提问,多让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走出自卑、自闭和孤独的阴影。
2、目标导航 循循善诱
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在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为主体,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教师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在实践教育过程中,要调动留守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教师的“教育”成为他们的“需要”。二是要掌握教育留守学生的“度”,不使教育活动成为他们心灵的拖累和负担。三是努力培养留守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这是留守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最高表现。要引导学生用目标导航,让每个学生确立三个目标:奋斗目标(考多少分)、竞争目标(找个对手比一比)、发展目标(个人想在哪个方面创优)。当留守学生把教师的教育以及他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情感、动机、态度之后,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作用。
3、真情包容 积极疏导
在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活动中采取启发、引导、疏通的方 法,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疏而不堵。作为教师,首先要以满腔热情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这是采用疏导手段的前提。只有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关系,疏导才可能成为真正起作用的教育手段。其次,要多方启发留守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这是疏导的基础。再次,要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这是疏导的核心。要使留守学生受到真正的教育,要使他们真正地提高觉悟,就必须坚持教育过程中的实事求是。最后,教师还要做到因势利导、促进转化,这是疏导的目的。
4、细心策划 持之以恒
在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了解和转化留守学生不良心理的一种最重要手段,并且也把活动和实践作为留守学生实践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留守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的。没有活动和实践就没有健康的心理形成的基础。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遵循实践性原则,教师一定要相信留守学生,放手让他们多参加活动;二是要在活动设计、策划上求变,顺应他们的心理需求,使他们在活动和实践中增强自信心。三是及时总结评比,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持之以恒。四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
(三)我校几点成功做法
1、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当好“五员”。四掌握:就是掌握“留守儿童”家庭背景、思想表现、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以“四掌握”为基础,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四管理:就是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当好“五员”:就是当好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员、思想品德辅导员、健康成长指导员。
2、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减少学困生受教育的断层与情感世界的真空。首先,在班级做到 “三多、三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三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本人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其次,在班级开展以“互相关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认真组织“五个一”活动,为学困生架起情感的虹桥,让其健康地成长。①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咨询活动,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对于 “留守儿童”,除了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走入他们的心灵,还必须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工作,纠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因此,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②每月开展一次等级制评价活动,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完善等级制评价,将原来等级制评价中“不及格”或“太差”一类的评价词语改换成“加油!”“有进步!”“继续努力!”等词语来衡量“留守儿童” 作业成绩。③每学期开展一次“留守儿童”评奖活动,让学生点燃希望之光。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评奖活动,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个导火线,激发他们“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的学习欲望。④开展“三联三帮”活动,让关爱之情充满校园。为了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帮扶“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困惑,学校制定了“三联三帮”工作方案,具体做法是联班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即确定一名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帮扶“双差”(纪律差、成绩差)班级的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确定一名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帮扶教学上感到吃力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确定一名学科教师或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帮扶“留守儿童”搞好学习。为把此项工作抓到点子上,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方面我们建立班级转化“留守儿童”信息库,并落实结对子名单上交学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帮扶“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⑤每月开展一次“星级班级评比活动”,让学生扬起前进风帆。为了积极地创造性地抓好“关爱工程”工作,学校十分重视每个学生成长,积极引导和激励每个学生都进步。为此,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了“星级学生评比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五星评比活动,并实行星级学生挂牌行动,让每个学生心中都有奋斗的目标和发展的希望,都去争当星级学生。4.开展“十个一”工程,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①建好一个“家”。学校以班主任为“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把班级建成“留守儿童”之家,为了切实当好家长,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四掌握,四管理,即:掌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及外出父母的联系办法,同时管理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
②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学校免费开通一部亲情电话,将电话号码公开,让“留守儿童”在课间、午休时与家长联系,为他们的沟通提供方便,以此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③落实一个学习小组。白天,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结成帮学对子;晚上,分区域将“留守儿童”与健全家庭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共同学习文化知识,共同进步,让他们不因家庭管理真空,而沾染上一些社会恶习。
④每月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每月举办一次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了解安全常规,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每周一次谈心。班主任每周要与“留守儿童”谈一次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行为、身体等各个方面 情况。与“留守儿童”交流感情,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⑥举行一次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兼优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每位教师联帮三名“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
⑦写一封亲情书信。教师指导“留守儿童”给远方家长写一封亲情书信,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
⑧开展做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自立、自强、自理的“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⑨举办一次培训活动。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留守儿童”、管理教师及其代管人的培训活动,教给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教师和代管人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
⑩过一个快乐的生日。学校要求各班要建好“留守儿童”生日档案,开展给“留守儿童”赠一张生日贺卡,写一篇生日感言,送一句生日祝福,唱、点一首生日祝歌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简便易行,温馨祥和的活动,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过上一个快乐的生日。
八、课题研究成效
1.促进了教师走向专业化,构建了平等合作、互相尊重 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挽救了一些心灵受到伤害、扭曲的留守学生,促进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性格孤僻的变得开朗了;成绩平平的变得优秀了;脾气浮躁的变得稳重了。
3.拯救了几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建设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4.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社会安定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九、课题后继研究工作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重要社会问题,关系着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校在留守儿童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关爱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我们只有不断的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意义。我们相信,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和理念,不断把此项工作推向深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奎两个星期我们小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情况做了一个实践调查。对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对我们的调查结果给以了总结和分析,对其面临的问题给以文字表现。并经过我们组员的讨论与研究提出了几点解决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二、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奎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总理曾在20xx年“六一”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
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三、总结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进城务工,谋求发展,留守儿童也就成为了时代的`产物。许多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留给子女的是无尽的思念和无穷的后患。对于学校的影响也令人堪忧,特别是学生自制力差、父母辅导不够、缺乏关心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等等,导致现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严重缺失、不足。孩子们无法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二、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
基于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影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幸福课堂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习惯养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刚上学时,就被父母留在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身边,甚至有的留在了其他亲友身边。这就使得孩子从入学开始就缺乏行为习惯的有效指导,比如孩子不知道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不知道来学校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不知道上课该干什么,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么他们上课就一塌糊涂,更不要说感受课堂幸福了。对于他们来说,上课就是一种任务,一种折磨,怎么谈得上幸福,更别说享受了。
2.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在很多临时监护人潜意识里,他们的责任就是看好孩子,孩子安全、健康即可,学习就是随意发展,想学就靠自己,不想学也没人管。正是这种思想,导致孩子渐渐发现学习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该做的事,即使不好好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影响。缺乏对上学的正确认识,忽略了学习的重要性,来到学校只是为了玩耍、混日子,课堂上也是不动脑筋思考问题,说话,做小动作,得过且过,这种思想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比比皆是。对于学习的敷衍了事,如何能在课堂上专注学习,感受课堂的幸福。
3.学生的思想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渐渐变得沉默寡言,上课不积极发言,不能大胆参与课堂活动。由于电脑、手机等现代设备的影响,孩子回家以后,更多的是沉迷于网络,忘了自己还是个学生,自己的任务就是学习。由于长期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在一起,监护人对于学习的不重视,对于学生辅导不够,对于孩子的溺爱等等。这些问题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思想,他们无法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对于课堂教学的幸福感体会的自然不够深刻,甚至无法明白课堂学习其实是一种进步、一种享受。
(二)家庭方面
1.监护人思想影响
在我接触的很多留守儿童家长里面,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这个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学有什么,孩子天天来上学就行,至于学到了什么,表现怎么样,根本不关心。孩子表现好了,得不到肯定,孩子表现不好了,得到的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孩子想买本书了,得到的是乱花钱的决断,孩子成绩不好了,告诉家长可能是一顿揍。久而久之,对于学习,孩子变得无所谓,好坏又如何,得不到及时的鼓励和引导,只能徒增烦恼。课堂对于他们也就无所谓,熬过一日是一日,得过且过吧。长此以往,课堂幸福如何保障?
2.缺乏及时沟通指导
懂得倾听,善于沟通,正确引导,是培养孩子的有效做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遇见问题,跟父母说不着,跟临时监护人又不知道怎么说。加之父母没有跟孩子生活在一起,不理解孩子的生活。临时监护人关心的更多的是给予孩子的物质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变得孤僻,不善交谈,而临时监护人的溺爱,这这种种因素让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在课堂上不积极表现自己,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幸福无从谈起。
3.课后辅导能力有限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都是初中,小学文化,对于辅导孩子他们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只是顺其自然。很多孩子的家庭作业字体潦草,不会的还是不会,不动脑筋思考,不主动问老师……一系列问题证明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如此辅导对于孩子寻求课堂幸福感有很大弊端。
(三)教师方面
1.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课堂上,是否关注留守儿童的参与情况,学习状况也很重要。如果教师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上课多提问,对其做出适当评价,多多肯定、鼓励,有助于提升孩子课堂幸福感。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所欠缺,孩子得不到及时引导和适当支持,慢慢不喜欢课堂,不爱学习。教师跟留守儿童的课下交流也很重要,如果能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多与其进行深入交流,谈谈心、关心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也能让留守儿童感觉到温暖,拉进师生距离,让留守儿童喜欢上自己的老师,爱屋及乌,进而喜欢老师的课堂,体会到课堂幸福。但调查发现,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是不够,有的教师一学期才跟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简单交流,这样不利于留守儿童学习和成长。
2.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优秀的教学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性的及时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多元化评价的合理运用……这种种原因无不影响着孩子课堂幸福感的提升。当前教师队伍里,新教师有待提高,老教师部分存在职业倦怠,对于课堂教学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氛围引导不够及时,学生评价缺乏说服力等等,进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课堂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感受,有待提高。
为了解这两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现状, 我们对长岐镇下关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状做了调查。
一、长岐镇下关村“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现状
下关村位于长岐镇南部, 坐落在广东第二大河鉴江边上, 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据了解, 下关村共有农村住户183户817人。其中, 60岁以上的老人有107人, 约占总人口的18.7%;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有64人, 占60岁以上人口的59.9%;儿童有281人, 其中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有38人, 约占儿童总数的10.3%。
二、“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空巢老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下关村每家每户都有责任田, 主要种植水稻, 以及花生、豆角、辣椒等经济作物。同时, 家里也圈养一些鸡鸭。由于家中青壮年等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 所以, 家中的农活和家务等体力劳动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这些老人的肩上。有的家庭70岁以上的老人仍在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2、孤独寂寞, 生活缺乏照料。
农村的老年人过惯了苦日子, 所以对物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他们不在乎子女的钱物, 他们更渴望的是子女对他们的关爱。家中有孙子的情况还相对好点, 至少还有个伴。而那些独居的老人, 有话没处说, 有苦没处诉, 很是孤独寂寞。特别是生病的时候, 外出就医难, 身边更无子女的照顾和端茶送水, 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
3、担负着抚养和教育孙辈的重任。
教育孩子, 这本是父母的责任, 但由于年轻父母均外出打工维持生活。因此, 孙辈的读书、教育就落到了爷爷奶奶, 外公外婆的肩上。由于老人们普遍没有文化, 认识也不够, 且孩子也较为调皮活泼, 所以这对老人来说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二) “留守儿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状况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年龄较小, 自控能力差, 需要有人进行监督和教育。能在他们犯下错误时, 有人给他指出并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但由于与祖父母一起生活, 祖父母对儿孙较为疼爱, 同时, 老人文化水平与思想认识都不高, 所以无法对儿孙进行及时的指导和教育。因此, 面对一些社会上的诱惑, 以及他们本身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很容易陷入疑惑, 甚至是误入歧途。
2、家务劳动重。
都说农村的孩子早当家, 情况确实也是这样。由于祖父母年纪较大, “留守儿童”都会不同程度地承担一些农活和家务。一方面, 这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能力。但另一方面, 过多的农活和家务劳动, 不仅会占用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时间, 也会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安全隐患多。
“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 思想单纯, 自控能力较差, 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底下, 加之他们的父母不在家, 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伤害。而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多病, 安全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 导致“留守儿童”有病不能及时就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发现的新问题
1、近来来, 由于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 农民种田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受总体环境的影响, 下关村部分留守在家的妇女到临近的乡镇或者城市进行打工, 早出晚归, 不再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致使大片农田丢慌。
2、“留守儿童”辍学进城务工越来越多。受农村进城务工大环境的影响, 经济利益的驱动, 以及“留守儿童”本身对上学的抵触。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在初中毕业, 或者高中毕业后就跟随父辈, 或者同乡结伴进城务工。
四、改善下关村“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现状的方法
1、做好“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统计与走访工作。村委会要明确村中这两个特殊群体的人员数目与基本情况, 做好登记与记录, 并定时走访。对于发现存在困难的, 要及时提供帮助, 予予解决。
2、建立党员干部义务监护、帮护制度。村党支部及村委会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与先锋模范作用。针对这两个特殊群体的不同情况, 采用“一帮一”的形式进行义务监护和帮护。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千方百计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 创造就业机会, 为村民发财致富创造条件。同时, 出台相应的政策, 鼓励外出务工的人员回乡创业。
4、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上门服务制度。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均年老多病, 行动不便, 因此, 生病就医也成为他们的一个切实存在的困难。所以应建立医疗卫生上门服务制度, 与镇卫生院展开合作, 为看病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并定期对这类老人进行体检。
5、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 重点吸收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一方面, 可以方便对其的监护;另一方面, 可以使这部分孩子能够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下健康成长。
6、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老人的养老问题, 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都是政府和社会的各项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都需要高度重视。政府各相关部门, 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注这两个特殊群体。为此, 政府部门和社会媒体都要加大宣传力度, 并积极在社会上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的活动, 进一步关注到这两个特殊群体。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父母长期外出,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留守儿童在家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隔代监护或者由其亲友托管。祖父母、外祖父母有的年事已高,有的自己也经常外出,基本上没有能力或时间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停留在物质的满足上,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就是放任不管,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也就变得大胆起来,他们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物质上的无限满足,行为上的放任自流,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为所欲为。
2.学校教育孤掌难鸣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有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形成恶性循环;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产生被抛弃的思想,因此怨恨父母,越发不能与他们沟通,久而久之,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严重的走向错误的人生道路;还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踏上了漫漫打工路。面对上述种种情况,虽然学校、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家中无人全力配合,收效甚微。
3.社会环境不容乐观
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管不到位,所以这些孩子的校外生活往往随心所欲、一塌糊涂。加之受利益的驱使,许多小商贩也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于是乎,香烟论根卖,啤酒供地喝,赌博有人“管”,打架有人喊,让这些自制力低的孩子不自觉地走上歧途。
4.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他们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二、 教育对策及建议
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实行普查登记
学校在每学期开学时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以便进行有效监管。
2.实施动态监管
留守儿童的监管空白往往在校外,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周末的动态监管,利用电话或家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动态监管。
3.联系爱心救助
学校要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寻找一位责任心强且富有爱心的女教师作为“爱心妈妈”,平时关注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学习状况,通过 “爱心妈妈”的爱心付出,孩子在校就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健全他们的心理。
4.落实活动导向
许多留守儿童之所以养成不良习惯,是因为他们在家得不到有效监管,往往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此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一些周末在家里就可以完成的活动,让孩子们充分动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避免他们惹是生非。
5.重视心理疏导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自己的情感得不到交流和沟通,往往比较压抑,因此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普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心理疏导。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6.推行寄宿管理
随着学校布局的调整,现在的农村学校大都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实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和学习,帮助他们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生存现状调查】推荐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1-09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06-14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问卷07-1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卷调查11-11
留守儿童需要与现状调查报告09-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践报告11-27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特点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