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障碍分析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总结山东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生态农业障碍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农业障碍分析论文 篇1:

湖南省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路径探析

〔摘要〕 在全国精准扶贫工作结束之后,如何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寻找产业支撑意义重大。湖南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总蕴藏量为全国第二位,《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指出要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为此,通过产业调研及障碍分析方法,分析湖南省传统中药材产业行业痛点,并从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分析的角度,提出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探讨通过科学种植、中药加工储运、创新经营、服务支撑、监测保障这一实践路径,推动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支撑乡村振兴。

〔关键词〕 中药材;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湖南省

2021年1月,國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原文指出:“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加强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1]。《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重点指出推动乡村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同时,为进一步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

基于此,农村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已有较完善的顶层设计,而中药材这一特色产业正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倡导的特色产业。如何基于湖南省传统中药材产业现实情况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要求,设计出一种相适配、相融合的协调发展路径,助力湖南省传统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是亟待破解的产业痛点和政策难点。

1 产业调研与障碍分析

通过查阅网站、实地走访和专家咨询等途径,对湖南省传统中药材产业发展背景、现状与面临的障碍开展调研。一方面,湖南省中药材资源较丰富,现有中药材种类约2400种,占全国的18.7%,中药材总蕴藏量约1200多万吨,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部分品种种植史悠久,例如湘潭县湘莲种植史超过3000年,隆回县百合种植史达1200多年,慈利县杜仲种植史超过1000年,平江县种植白术有300多年,邵东县种植和加工玉竹有200多年历史[3]。另一方面,中药材产值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20年,湖南省中药材主营收入约571亿元,约占全省GDP1.2%,比例较低[4]。目前,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还相对缓慢,与四川、河南等中药材产业强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整体性问题

1.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全省很多产区都具备优良的中药材资源,其中邵东玉竹、龙山百合、靖州茯苓等产业发展较好,其依托产量优势、政府支持、科研创新和企业投资等有利因素,创新了经营机制,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链,在一定时期内带动了农户增收。但平江白术、道县厚朴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特别是其种植加工、经营管理等环节较为落后,其产业链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弱。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凸显地域性不平衡,部分落后地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不科学,也导致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够充分。

1.1.2 全省总产值不高 湖南省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总蕴藏量为全国第二位,但整个中药产业的种植、加工、营销等环节实际效益并不高。相对于四川、河南等省,湖南省中药材产业总产值相对偏少,无法稳定立足全国中药材产值强省前列。

1.1.3 交易市场欠成熟 目前,全省暂有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两大中药材市场,以及靖州茯苓和湘潭湘莲等传统药材集散地。交易市场物流调配功能不强,传统集散地软硬件落后,特别是中药材交易信息平台及市价反馈机制还不够成熟。

1.1.4 产品竞争力不强 中药材深加工能力及药性保护不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意识不强,湖南虽有“湘九味”中药品牌,但正处于打造阶段,缺乏类似“浙八味”“四大怀药”等知名品牌阵营,大品牌培育和国内外影响力还不强,高附加值产品还不够丰富。因此,导致的市场份额波动或长期价格疲软也使种植户和投资企业对产品缺乏信心,导致产业发展进入恶性循环。

1.2 局部性风险

1.2.1 市场风险 其他地区的同类中药材产量过剩导致原产地中药材价格暴跌。例如,白术种植已扩展到安徽和河北等地,2015年受非原产地产区化肥催生和机械种植大面积出产,导致湖南平江白术价格跌幅超50%,种植量一度骤减[5]。

1.2.2 管理风险 管理缺乏精准和创新,处于粗放无序的发展阶段。例如,慈利杜仲还属于粗放型种植,产量供应不稳定,大型企业投资缓慢。虽然产品创新有所增加,但各类杜仲企业或合作社生产规模较小,各自分散经营。特别是中小散户盲目跟风种植,一地多品,特色不鲜明。

1.2.3 自然风险 湖南省各种植区经营主体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有限,特别是中小药农的灾后生产恢复能力较弱。而农业保险对中药材这一特殊对象的保险条款和理赔流程都不成熟,造成药农投保不积极、险企盈利不乐观和理赔服务不顺畅,凸显了保险服务在中药材局部性自然风险救济领域的缺失。

2 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关联性分析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比较有优势、目前最具成长性、联动性和带动性的朝阳产业[6],其在乡村经济中属于特色型的绿色产业。通过与传统粮食、蔬果等农作物横向对比,植物性中药材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特殊的刚性需求;通过纵向对比,原产地中药材本身就是中药材中具备高品质、高疗效的天然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是脱贫致富和产业兴旺,通过立足本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是历史上和国内外农村经济振兴的有效途径。例如,滇产云南白药和宁夏原产枸杞等特色中药材产业的良好口碑与经济效应都已促进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因此,在某一特定的乡村地域范围内,中药材产业发展程度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程度之间是较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3 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路径分析

针对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内涵和当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的设计了湖南省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的总路径,力求产业发展各环节均匹配乡村振兴政策具体要求。

3.1 科学种植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深度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中药材作为特殊的农业经济产物,在标准化生产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发力。

3.1.1 品种优选纯度与药性保护 原产地中药材作为传统中医特有的优质中药材代名词,优良的药效(药性)自然是其最显著的特征[7],以作为湘产中药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必须在种植前期对其优质品种纯度和药性强度实施严格管控。一是精准划分湖南省中药材高纯度品种种植区域地理红线,进行有效的地理隔离,防止品种杂交和退化,按“一地一库”原则建立原产地环境因素数据库,由湖南省中药材管理部门与中药科研院所优选中药品种并精准、动态地提供种植指导。湘产中药材与环境因素数据库的构建,可实现对不同区域种植种类的预测,为提高中药材的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和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了新的工具[8]。通过定期检验原产种植区红线范围内药材纯度,及时淘汰不良品种。二是依靠湖南省中医药科研院所开发实用性强的出厂前中药药性测试机制,实时监测药性是否退化,维持湘产中药材在轮番种植后的原始药性。具体可针对原产地品种建立药效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大数据采集来源包括各医院临床疗效、药企出厂测试和政府不定期抽检查等。其中,临床疗效的数据反馈尤为重要。中药材归根结底属于药品,临床疗效是其品质评价的核心依据[9]。以上大数据可形成动态更新、数据多维的药效监测管理系统,精准的维持原产地药效和品质强度。

3.1.2 可持续与智能化种植管理 原产地中药材是在长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中,在孕育药材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產物[10],因此,在后天环境中要注意科学地人工优化生长条件和生长环境。一方面,要克服同地连续种植的生长障碍。各级政府应在资金上支持药企建立连作障碍实验室,建立环境样本采集和对比试验分析机制,定期分析连作障碍的各类后天性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的发掘、整理、优化及示范推广已成为中药生态农业实践的核心任务[11],可加快研发和推广使用环保化肥、机械种植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绿色化的种植模式。例如,根据种植区实时天气预报和综合气象分析,使用人工智能系统自动化管理施肥过程。同时,加强施肥量多少与产量增减、科技投资额与产品利润率等确定性函数关系或非确定性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引导企业形成较强的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与数据处理能力,在产业链前端的种植环节实现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种植管理。

3.2 中药加工储运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促进农业产品的加工环节提质升级,当前湖南省中药材整体产值和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其加工环节的创新升级。

3.2.1 降低加工环节药效损伤 在保证中药材传统加工工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加工环节对药效的损伤。研究采收、洗净、切磨、干燥等各物理或化学加工环节对药效的损伤,进一步加强全冷链技术与加工储运各环节的融合。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针对以上环节在如何保持中药材品质和有效成分与临床药效不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自动化加工生产的比例,保持产业规模效应处于最佳水平。

3.2.2 开发衍生产品、提升经济效益 在加工环节中进一步开发衍生产品,例如美容、洗化、粮油、养老保健等关联产品,同时提高药食同源产品占比。针对湖南市场上已有的药食同源优秀产品,例如龙牙百合粉、湘莲养胃羹、玉竹膏、茯苓饼干等,有针对性地借鉴其前期的衍生产品加工研发技术。特别是产品结构单一的落后产区,需进一步借鉴产品系列较丰富产区的创新加工理念。同时,提升保鲜性与美观性兼具的现代化包装设计能力,全程保障湘产地中药材在加工环节提升经济价值,提升全省产品的整体产值。

3.3 创新经营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培育新品牌、新业态和多元化经营,基于湖湘文化背景、数字经济业态等,湘产中药材可从以下几点精准发力来契合乡村振兴战略。

3.3.1 培育“湘九味”品牌阵营 湘产中药材这一特殊商品和其他产品的区别,在于文化元素在其价值增值甚至是疗效提升中具有关键作用,尤其在中药产品推广中,文化渊源可对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12]。首先,集中培育区域性品牌,打造传统中药材集群品牌来有力拉动整个中药材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13],具体可发掘历史知名度高、市场口碑良好和湖湘地域内独产的几味中药材入选“湘九味”品牌文化阵营,例如:龙山百合、湘潭湘莲、邵东玉竹、靖州茯苓等,提升全省产品整体竞争力。建议政府部门与投资企业或行业协会联合成立“湘九味”品牌办公室,配备药学、营销、法律等专业人才,统一指导全省各地中药材的前期品牌评估、中期宣传保护和后期法律保障等各项工作。其次,我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徒授受和家族相传[14],可针对“湘九味”中的传统中药材制作技艺及其传承方式,进一步挖掘非遗申请项目、拍摄非遗文化宣传片等,巩固湘产中药材文化品牌的软实力,为湘产中药材品牌立足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品牌基础。

3.3.2 保障新型经营投资模式 在本土大型中药企业投资中药材产业疲软的现状下,普惠性的支持城市中小投资者与当地家庭式药农共建经营主体。一方面,政府应对该新型经营主体给予税收优惠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的牵线知名药企,针对该类经营主体产出的药材提供保护价收购,可持续的保障中小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知名药企原材料供应。同时,要加强中小投资者与当地药农的诚实守约约束,避免随价格上行而另行投机、违反收购合同等不良商业行为。

3.3.3 创新发掘多元营销渠道 首先,利用“中药材+大数据”来分析市场经营环境。在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技术时代,中药产品需要运用数据营销方式对传统营销手段创新[15],大数据营销是解决经营者与市场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式,可以重点分析不同渠道营销数据、用药患者反馈数据和市场份额变动数据等;其次,利用“中药材+文旅”拓展产业周边收入。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协调发展[16],可重点结合湖湘旅游资源与药材观赏价值,联合本土旅行社和当地政府打造新型“药家乐”康养文旅产品,结合采摘、餐饮、游览等多元业态开辟经营收入;最后,线上线下拓展全球客户。一方面,借助大型电商网站、手机直播、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建立湘产中药材线上零售特色渠道,同时巩固国内大批量采购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药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其走向世界不仅是产品的物质输出,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输出[17],可利用线下的湖南省各高校驻外孔子学院、湖南省商务厅驻外商务代表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迪拜分院等教育、商务和医疗的国际性组织,推动湘产中药材参与国际展会、加强国际传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可充分放大全球中小批量采购客户的长尾市场效应,大大降低中药材产品的滞销风险。

3.4 服务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针对如何培训好种植药农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如何建设好配套设施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等可从以下方面探索。

3.4.1 建立培训教育扶智体系 一是精准开发通俗易懂的纸质教材、手机短视频与直播教程、手机APP等。可基于现有的“湘农科教云”APP平台,设置答题积分和积分换奖品模式,不断激发药农的学习热情,也可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及答疑。二是协调好政府各级中医药、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主管部门的补助资金,用于定期组织药学专家“走下去”面对面指导药材种植。三是配备专职的“中药产业辅导员”作为常驻乡村联络人,负责衔接药农与专家沟通工作;四是利用好补助资金,选拔优秀药农“走出去”赴全国各优秀中药材种植区、优秀企业生产区和成熟市场销售区等开展培训学习活动。力求通過以上方式,弥补各地药农对种植技能与管理知识的缺乏,形成以点带面、辐射当地全部药农的良好培训氛围。

3.4.2 加速落实配套体系建设 在提前规划全省大宗中药材交易和物流骨干网络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邵阳廉桥和长沙高桥两大市场对接全省产区与国内外采购商的交易服务能力。两大市场应进一步加强价格和质量监督,建立药材商家黑名单制度并加大其违规违法的处罚成本。同时,应依托市场基础和政府支持,定期举办国内外综合性或专业性博览会或对接会吸引采购商;另一方面,对传统集散地进行整合和升级改造,特别是打通邮电通信网络、交通运输物流等配套体系在种植区与交易市场之间的隔阂。传统药材集散地可整体搬迁或升级改造为专业性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区域性中药市场服务药农、企业和采购商的配套能力。

3.5 监测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提升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药材种植的事前风险预警与事后保险赔偿是保障产业可持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

3.5.1 建立产业风险监测预警体系 针对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划分为三大环节为风险监测主要对象:一是种植加工环节,以盲目种植风险、连作减产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等为重点;二是内部管理环节,以质量管理风险、合同履约风险和环保污染风险等为重点;三是市场经营环节。中药材是一类特殊的经济作物,市场价格存在一定的波动性[18],当其市场价格波动过于频繁或波动幅度超过一定区间达到不可控时则容易造成供给端“药贱伤农”和需求端“无药下锅”的窘境[19],要建立基于市场物价波动的中药材分类价格动态预警模型是可行的路径[20],另外,还要以国际出口风险和同类竞争风险等为监测重点。针对以上风险源,应由政府设立专职部门协助企业开展动态信息搜集、指标确定与评估、提前预警发布等,特别是建立当地政府与大型龙头企业的风险信息交流渠道,保障当地产业整体性风险可控。

3.5.2 优化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建设 合理规划农业生产保险,确保中药材生产经营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靠性。目前,针对湖南省中药材种植经营的保险服务,一方面前期应由政府统筹补助资金,提供更多的免费投保补贴。利用政府公信力进行示范推广,利用自然灾害损失的反面案例教育药农;另一方面应优化保险企业的中药生产与经营类风险产品与服务。保险企业应深入种植产区,接触当地政府、企业和药农,充分结合历史风险数据和被保险人经营特点,合理设计药材类保险产品。

6 结语

湖南省传统中药材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其产业链未深度科学开发的现状依然存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基于中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与现实条件,湖南省各中药材产区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智库及医药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既要从产业发展的顶层开始科学设计,又要走入乡村帮扶和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科学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

参考文献

[1] 思 雨.更好发挥中医药优势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答记者问[J].《中国食品》,2021(5):29-30.

[2]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思政工作创新研究:以武陵山区农村为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2):29-31.

[3] 周日宝,贺又舜,罗跃龙.湖南省大宗道地药材的资源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2003(2):71-74,81.

[4] 黄璐琦,陆建伟,郭兰萍.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外业调查情况简报[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7):535-537.

[5] 钟 荷.供大于求导致中药材价格下跌[J].致富天地,2014(10):77.

[6] 汤志飞,陆玫丹,邓树青,等.武义县中药材产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21,62(4):714-718.

[7] 赵军宁,华 桦,戴 瑛,等.道地药材药理学与道地药材标准构建新思路[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4):709-714.

[8] 李 梦,侯旭粲,张宪宝,等.道地药材生长环境数据库的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14):3013.

[9] 彭代银.基于“识-产-评-用”联动的道地药材品质提升思考与实践[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5):559-564.

[10] 孙义新,魏 源.道地药材成因及其土壤元素基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9.

[11] 郭兰萍,康传志,周 涛,等.中药生态农业最新进展及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8):1851-1857.

[12] 魏胜利.道地药材的商业价值及其品牌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8):767.

[13] 康传志,王 升,黄璐琦,等.道地药材生态农业集群品牌培育策略[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9):1996-2001.

[14] 杨朝晖,柳长华,宋 歌,等.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6):19.

[15] 倪帅丰,申俊龙,李 洁.“一带一路”中药资源国际价值链分工与道地化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2):365-371.

[16] 孔雯婷,郭美斌,周应琪,等.乡村振兴战略下中药材种植研学旅行教育浅析[J].热带农业工程,2020,44(5):106-115.

[17] 王洪飞,李爱玉.亳州市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7):34-36.

[18] 富 强,高文武.中药材种植注意事项及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21(5):101-102.

[19] 崔旭盛,解军波,张彦青,等.基于市场价格波动因素的中药材分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0,31(9):2256-2258.

[20] 刘心夷.民族特色地区产业的精准扶贫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中药材产业为例[J].当代农村财经,2017(8):13-17.

作者:陈雅玲 陈其华

生态农业障碍分析论文 篇2:

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总结山东省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在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效协调统一。

关键词:山东 生态农业 对策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证。经过20多年的实践,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许多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特别是与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认真分析当前山东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山东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突出。一是农业资源总量紧缺,资源约束不断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是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目前。山东陆地和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6%和6.2%,人均耕地面积1.21亩,低于全国1.38亩的平均水平。山东水资源也极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突出。二是现有资源浪费严重,综合利用效率较低。从土地资源情况来看。近年来。土地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明显下降。由于耕地超强度使用,土壤连作障碍加重,肥力不断下降。从水资源情况来看,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为0.8千克/立方米,不及发迭国家的40%。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农业发展背负工业污染与自身污染的双重压力。

2.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一是缺乏高效的微观组织基础。尽管山东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和先期倡导者。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经营仍是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特征。二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山东农业主要vX“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扣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产业化模式为主,完全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的自有生产基地比例较小。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态农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多,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大宗农产品多,特色农产品少;普通农产品多,品牌农产品少。: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一些农产品在加工技术、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达不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能及时适应国外检测标准和消费需求,制约了市场竞争力。三是市场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元化。使优质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影响到生产经营者认证和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发展生态农业的科技资源整体效率较低。一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只有0.2%。只有发达国家的1/10。由于科技投入不足,致使农业科技创新乏力、后劲不足。: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还远远落后于生态农业发展自身的需求。由于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转化平台和长效机制保证经费支持,科研、推广与生产存在脱节现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均低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三是生态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低。近几年,每年全省都有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农村农业,留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和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妇女、老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下降,将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阻碍了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向农业的扩散和应用。

5.生态农业建设机制和体系不完善。一是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法规、标准、规章、规范还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配套政策不去全,保障措施还未到住,政策法规均不够完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部门、地区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刺还不够健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服务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够健全。生态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有组织的专业市场和远距离的商品集散渠道;生态农业建设的技术体系不够健全,资源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监测网络和预警系统建设滞后。三是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山东许多地方政府尚未设立专项财政经费,生态农业的试验和技术研究、示范和模式推广受阻。此外,目前农户投资的大部分来自于自有资金和民间借贷,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比重很小。

二、加快发展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是根据不同区域园地制宜开发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努力构建高效生态农业基本框架。要按照《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山东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区住优势出发,把资源优势突出、生态效益良好、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明显、技术优势领先的生态农产品作为重点培植对象,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且布局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是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拓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功能。尽快实现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社会、生态多功能延伸,从产前向产中、产后环节延伸。在农业发展模式上,要将生态农业的内涵扩大到涉及现代农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包括农产品加工、分配、销售等),着力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外向型、无公害农产品占显著地位的格局。三是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监管力度。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加大农业环保执法力度。要特别注意防止;村工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对危害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依法查处,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尽快得到遏制。

2.着力提升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要努力实现优化资源组合,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实施农业企业化,形成经济规模,促进农民增收。=是要大力促进龙头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选择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按照生态农业远作的要求,在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是山东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心。三是要加快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无公害控制标准的要求,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加快

生态农产品加工回区建设,充分发挥加工园区的集聚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和政策优势。推动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户生产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用率。一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全省优势农产品产业,根据不同区域定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筛选出重点强势产业,打造出区域特色品牌。当前要立足现有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山东名牌农产品,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对传统品牌要进一步保护、挖掘和提高。:是大力加强农业现代物流业体系建设。按照现代物流业要求,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体系建设。政府应尽可能多地设立生态农产品经销市场,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开拓市场,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提升农业产业管理水平。要加快农业标准的制定和国内外先进标准的引进应用,健全生产管理档案,把产地环境、产品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生产者信息纳入档案管理,把标准化覆盖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新型农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学会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农业。

4.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集成与推广。一是要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力度。要抓好关键性实用技术的研究、攻关,及时解决生态农业产业化中的技术难题;针对生态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地方政府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时政府所立精深加工项目和符合精深加工支持方向的企业自立项目,给予研发资金补贴。二是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科技技能。要健全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良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使生态农业技术进村入户。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示范户进行全方位技术培训。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三是要推进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连接各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管理部门和重点生产单位的农业信息网络。积极发展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开展包括宏观政策、产品项目规划、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逐步实现山东省农业决策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规范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的新格局。

5.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规划体系,构筑科学的产业导向。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考虑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本着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的要求来进行合理规划。结合地域优势,选择适当的生态工程项目,采取适当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以获得整体效益。: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续动力。政府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调动各渠道包括外资在内对生态农业投资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一个以政府农业产业化投资政策为导向,信贷扶持相结合,农民、农村经济组织投资为主体,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三是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政府部门应通过银行贷款、政策倾斜等渠道时因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而减少收入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作出贡献的集体、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同时,对破坏生态环境者要进行处罚。

参考文献:

1.李萍英,孟晓楠.改革30年山东农业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接玉梅,张吉国,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2)

3刘光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探析[J].山东经济,2008(1)

(责编:若佳)

作者:刘相谦

生态农业障碍分析论文 篇3:

延安市生态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摘要:

在分析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并依此确定了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多元化战略,提出了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诸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等。

关键词:

SWOT分析;延安市;生态农业

F2

文献标识码:A

1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落实“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战略的需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具有持续性和高效性,既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延安市落实“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战略。

(2)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

退耕还林是延安最大的生态工程。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是退耕还林的生命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延安市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种高效农业,注重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生产能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

(3)强化农业在降解多种资源开发利用中所排放污染物和环境净化方面功能的需要。

延安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伴随着资源开采,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但由于延安市农业生产滞后,影响了农业在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用的发挥。生态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原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有利于强化农业降解多种资源开发利用中所排放污染物和环境净化方面功能。

1.2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可行性

(1)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扶农惠农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陕甘宁蒙能源“金三角”开发,此外,延安市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些政策为其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积累了一定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

自退耕还林以来,延安市一直在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中国科学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延安市宝塔区、安塞县联合共建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区”,中科院的科技人员在延安燕沟示范区建立了高效农副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等,为延安市积累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经验。

(3)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

首先,通过开展生态工程,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次,企业为地方税收做出贡献,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再次,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延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s)分析

(1)适宜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蓄水量大;沟壑纵横的地形使土地受光面积相对增加,海拔较高,阳光辐射强,年总辐射量达138.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2471.7小时,在我国属于光热资源高值区;雨热同季,全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在6-9月份。这种自然资源条件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2)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作用增强。

延安矿产资源丰富,作为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延安市统计局初步统计,2012年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71.0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28382亿元。工业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延安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1999年,国家作出退耕还林的重大决策后,延安市抢抓机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使林草覆盖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提高了25个百分点,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2劣势(Weakness)分析

(1)延安市耕地较少,规模化生产存在困难。

从生态学的角度讲,生态农业只有在足够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与效益,即生态农业的规模经济问题。自从延安市大面积实行退耕还林之后,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缺乏规模化生产运作的基础。

(2)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生态农业对信息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既包括广播电视、电话语音、宽带网络、信息终端等硬件设施,也包括信息技术服务人员的建设与培训、相关的信息平台建设水平以及相关信息的整合等软件设施。延安市农业信息网站数量和相关信息技术服务人员较少,农民无法掌握关于农业的最新动态和解决农业问题,阻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3)农民文化水平低,接受科学生产和生态农业的意愿和能力较弱。

生态农业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然而,一方面,延安市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延安市农村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从业人员占30.4%,初中文化程度占61.2%;另一方面,延安市农村现有劳动力大部分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受教育年限更短。

(4)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机械化水平关系着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村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在生态农业的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延安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种地形运用机械化的难度较大,成为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大障碍。

(5)水资源缺乏。

延安市水资源总量16.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8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水线。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蒸发量1200毫米,是降水量的两倍多,同时,延安市水土流失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其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中央对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例如全面取消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等,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有利于改善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2)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延安市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耕地减少问题,率先开展了治沟造地工程,其增加了耕地面积,提升了耕地质量,促进了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

(3)生态农产品的被关注度提高,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发生变化,加之近年来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人们过去只追求食品的数量,现在更多的关心食品的安全以及质量问题,增加了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

(4)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部门选派大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人才驻村入户,向农民传授新技术、引导农民更新观念。延安市也不例外。此外,延安市各地在聘请农业专家、培养农业技术专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规模稳步壮大,队伍结构明显优化,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4威胁(Treats)分析

(1)工业的发展威胁到生态农业的发展。

首先,工业发展占用了耕地,使农业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阻碍了生态农业规模生产。其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劳动力供给保障造成了威胁。再次,延安市的工业主要为资源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破坏了农业环境。

(2)产品市场竞争力小。

随着我国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对生态农业越来越重视,生态产品的品种和数量增加,导致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加之,延安对本地产品的宣传较少,知名度不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小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大威胁。

3延安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综合延安市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面对的机会和威胁,我们构建了相应的SWOT矩阵(见表1)。

4延安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4.1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以“陕西省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做强培育苹果、畜牧、蔬菜、粮食、干果等五大主导产业,大规模发展以果业、畜牧和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全方位进行产品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

4.2依托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依据延安各地特色产品进行科学规划,着力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如洛川苹果、红枣、核桃等加工产业,提升品牌化水平和特色产品增值能力。

4.3结合实际,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

依据延安市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农业与三产相互融合的新型业态,一方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杨玉珍,许正中.系统间耦合衍生的复合生态型理念及其运行综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9,(10):364367.

[2]陈美球,金志农,翁贞林.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317.

[3]李翔.延安市可持续农业发展重点及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3.

作者:范婷婷 卢东宁

上一篇:高考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感恩祖国演讲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