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之民俗文化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写作教学逐渐得到了各学段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學总是存在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这也使得农村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低,进而阻碍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将就当下农村初中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进行论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写作之民俗文化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写作之民俗文化论文 篇1:

凿渠引水,让初中生习作有滋有味

摘 要:初中语文写作学习是学生语文水平与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初中语文习作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写作脱离实际、抄袭现象严重等,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能力的提升。结合多年的初中写作教学经验,为教学工作注入更多的引水渠道,让初中生的习作有滋有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趣味性

在语文学习中,作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初中语文学习阶段则是学生培养语文写作水平与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重视当下学生写作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和引导其改正,并积极采用趣味性的习作教学手段,让学生的习作渠水顺畅,学习渠道多样化。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写作胡编乱造

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出现很多胡编乱造的情况,这主要与学生脱离阅读与生活相关。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于生活,一旦离开了阅读与生活,学生就会因为受到人生阅历与生活经历的限制而无话可说,只能通过胡编乱造的方式凑字数[1]。另外,不少初中生都缺乏感悟与体验生活的意識,难以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和积累写作素材,不能发现写作规律,也缺乏发现生活美的眼睛,无思想、无素材的基础上必然无法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2.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写作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很多教师都不具备创新的教学意识,不少教学都遵循生硬解读范文和写作技巧的形式开展,缺乏趣味性与层次感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学习兴趣。再者,很多教学应用手段都是应试性技巧,以争取中考高分为目标,而不注重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思想内涵,导致写出的文章表现平平,毫无新意。

3.作文抄袭现象严重

初中作文抄袭现象严重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是网络化发展加快,各种作文题目的参考资料较多,学生养成了随手拈来的习惯,而不思考研究写作。其次是学生缺乏积极的写作状态,无话可说,严重打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2]。

二、提高初中生习作效率的有效措施

1.引入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想象力

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有目的地对写作内容设置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主体的场景,为学生带来深度体验,从而更好地整合感官感受与文字表达之间的关系,提高写作课堂学习效率[3]。在具体的课堂上,情境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实现,是一种凿渠引水的手段。比如,在七年级作文训练二中,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过去的传统写作教学中,人物描写更多地集中于父母、老师和同学,学生写作过程中频繁地引用各种感人的场景凸显人物精神,但收效甚微,于是开始胡乱编造而缺乏精髓。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转变一种表述的教学形式,如写作《老师》的题目,如何从人物特点与个性方面展开探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影片《一个也不能少》的播放,让学生重点观看老师寻找孩子过程中由焦虑转变为欣慰的一段,学生有了直接的情境体验,产生视觉与心灵的冲击,再结合实际的师生感情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跳脱出胡编乱造的错误写作模式,并将所看所感真实地表露出来,提高写作水平。

2.开发特色教材校本,贴近学生生活

在初中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的作文板块教学训练,而忽略其他文本的延伸与开发,俗话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教师过于依赖校本要求,不为学生的写作教育从“开渠”和“引水”两个方面进行延伸与开发,并在延伸开发的同时将要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题材训练和实际感触出现胡编乱造的写作情况。因此,教师首先要善于开发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校本写作教材。比如,在学习文本中鲁迅先生的《社戏》、冰心的《观舞记》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当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而在练习关于建筑的说明文写作时,就可以引入当地有名的,如狮子桥、甲秀楼等进行写作。其次,教师要开发更多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写作素材,只有真实存在的实物与感触,才能摆脱胡编乱造的写作困境。比如“亲情”是长期以来语文写作中熟悉的训练课题,在教学前教师通过开发文本的内容,如《羚羊木雕》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细节加以阐述;再如,学习《木兰诗》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于“重男轻女”的思想有一定的感悟,那么教师就可以跳出文本原有的框架与写作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法对观点进行描述。开发语文教材原有的价值,是“开渠引水”最基本的教学措施,同时丰富写作板块独立的教学形式,让习作教学更有滋有味。

总之,针对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正视问题,找出原因,从更多的渠道为学生引入源源之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欲望,让初中的写作教学课堂更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宋胜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法研究,2013,11(2):85-86.

[2]李凌岚.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11(3):202.

[3]杜蓉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分析及解决途径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作者:娄芳芳

初中写作之民俗文化论文 篇2:

试论如何有效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

摘 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写作教学逐渐得到了各学段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在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學总是存在着,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这也使得农村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低,进而阻碍着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将就当下农村初中生写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农村地区;作文教学;写作兴趣

前言: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难点部分,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相对落后,使得初中作文教学缺乏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写作素材。而且教师的作文教学形式也较为单一,导致学生难以提升自身的写作兴趣,甚至还会产生抵触和厌倦的写作心理。这就需要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能够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积极创新多样化的写作教学活动。

一、现阶段农村地区初中生写作存在的基本问题

从现阶段农村地区初中生的写作现状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初中生对于作文写作都普遍具有排斥和抵触的心理,许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面露愁容和抓耳挠腮,这也与学生缺乏基本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有关。纠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都较为落后,因此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将教学重心放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并没有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这也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作文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不仅教学形式单一僵化,而且作文教学内容也过于枯燥乏味,进而使得学生难以提升写作兴趣。另一方面,鉴于农村地区学生的知识眼界和生活阅历相对有限,这也限制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欲望,当教师为学生布置下写作任务时,学生多因缺乏写作素材和生活体验而无从下手。因此,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都缺乏新意、空洞无味,甚至还有胡编乱造和千篇一律的问题。

二、 有效激发农村地区初中生写作兴趣的策略

1、创设写作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需要了解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学习需求,进而能够秉承着生本教育理念,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写作教学情境,不断渗透多样化地写作素材内容,来让写作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有助于改善学生对于写作枯燥乏味的传统认知。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写作教学情境,要求学生能够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母亲。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感受,进而能够试着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试着将这一句话展开进行作文写作,并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能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创新续写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

当下的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都习惯于采取优秀范文示例,随后进行范文讲解和自主创作的作文教学模式,这样只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写作欲望,促使学生只能按照优秀范文进行大同小异的仿写和抄袭。既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提升,而且也严重阻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续写教学活动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文章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例如,教师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课时,就可以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之后,让学生就“我为什么活着”为主题进行续写,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的创作空间,不要限制学生的续写方向和写作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写作欲望。

3、拓展写作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虽然农村地区相比于城市来说要缺乏优质的教学条件和资源,但是农村地区也拥有城市所无法企及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优势。所以,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积极拓展写作实践教学活动,进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深入体验当地的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让学生能够重新审视平时自己不以为然的家乡风光,并鼓励学生用为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家乡的欣赏和热爱。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以情寓景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写作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明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性,进而能够突破农村地区所存在的写作教学的局限性。从而能够不断探索与创新写作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和学习需求,通过创设写作教学情境、创新续写教学活动以及拓展写作实践教学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积极性,以此来全面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道广.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7(14):30.

[2]石留营.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3):126.

作者:韦升远

初中写作之民俗文化论文 篇3:

民族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中的开发和实践

摘  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教师对于教材中资源的挖掘与使用程度,决定着教材资源价值的发挥。而在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一课中,就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本文章以《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为例,从民族文化资源这一角度,浅析初中语文写作中的开发和实践。

关键词:《云南的歌会》;民族文化资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引言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当中,蕴含着大量的写作资源,无论是各位文学作家的写作题材还是写作风格,都值得广大初中生借鉴学习。而在我国教育领域愈发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一背景下,在写作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资源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云南的歌会》这一富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文章为例,分析初中教师对语文教材中民族资源的开发和实践。

一、体裁、题材、风格的借鉴,优化作文结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因为教材本身是为了保障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和桥梁,但是教材虽然只是一个“例子”,但是其中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而这些文章因为出自不同文学作者之手,所以文章内容的题材、体裁、风格各有不同,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来说,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教师也要在作文教学的过程当中,侧重于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文章的过程当中,分析作者所描绘的题材、文章采用的体裁、以及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教师与学生对文章的详细分析,不仅能够帮初中生理清写作思路,还能将文章当中的写作题材以及写作角度、写作手法等运用到自身的作文创作中。

八年级语文《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而这篇文章的主要题材就是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的游戏方式。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汇成了该篇文章的主要结构,而文章中的情感升华又在于作者对人、对自然以及对艺术的品味和鉴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欣赏作者对于云南浓郁民歌文化以及民族风情的描写,并通过“蹲踞、酬和、吆喝”等人物动作描写;“黑中透红枣子脸、糯米牙、毛蓝布衣裤、扣花葱绿布围裙、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等人物形象描写;“报春花……点头、山鸟呼朋唤侣、钻透蓝空、小流星”等对动植物景象的描写,来感受作者对于民族风情环境的烘托,从而掌握作者对于民族文化的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方式,并应用进作文创作中,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和风格来描绘质朴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

二、写作内容以及情感的升華,增添作文深度

初中生在写作当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就是感觉“无话可写”,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写作资源和写作主题相对匮乏。再加上初中生的个人感受以及情感体验不够深刻,他们的作文所表现出来的一大问题就是,即便已经具备了大量的优美词句为自己的作文添彩,但是作文整体阅读感受上来说,就像是华丽的辞藻堆砌,思想情感上的传递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而通过阅读、通过与教师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能够汲取大量的文学知识,还能够通过语言实践以及思维实践活动来收获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将作者在文字当中的情感传递进一步加工、思考并流露在自己作文的一字一句中,从而使作文更具深度。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对情感上的体会,并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看法来畅所欲言,学生交流讨论的内容就将成为他们作文创作的核心主题。

《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当中蕴含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作者沈从文也在文章当中毫不吝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喜爱以及赞美的情感。这种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及相互斗歌的民俗是我国在不断发展中需要代代传承的一大民族特色。但是当前大部分初中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都较为淡然,对于民俗文化以及民歌文化了解程度也相对较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来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民族文化独特魅力的熏陶之下,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沈从文先生在这篇文章当中,以民歌作为媒介,想要向我们传递什么样的情感?三种场景的描写,分别代表了沈从文先生对于哪几种对象的特殊感情,以及希望大家所感受到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根据文章自然段的主要结构来分析出“山野对唱(人物)、山路漫歌(环境)、山寨传歌(场面)”三个场面描写中,作者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民歌文化的魅力,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而后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大家对我国的民歌文化以及当前的流行乐,还有在国际中广为流传的世界名曲有什么见解呢?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在相互讨论之后,经过对民歌、流行乐、世界名曲这三种音乐形式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大家所热衷的流行乐往往更新迭代非常快速,一时兴起的口口相传,往往会回归于“过气”。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文化,却能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这是因为其中蕴含着非常强的民族特色魅力。而我们要将民歌当中所蕴含着的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并发扬,从而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将民歌打造为世界名曲。这样一来,学生在作文创作中,就有了两个情感的落脚点,一是对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歌文化的欣赏和赞扬,二是通过以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对比来表达将民族文化进一步传承并发扬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学生的作文才有了情感的支撑,从而更有深度。

三、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当中,所编录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而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也能够对中学生的作文创作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而其中大量的写作素材以及写作教学素材也需要广大教师去深入地挖掘。《云南的歌会》就是一篇蕴含着浓郁民族文化的优质文章,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挖掘文章中的写作资源——“民族文化”这一主题,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写作风格,使作文更为饱满,还要感悟作者通过文字所要传递的民族文化魅力,使作文更具深度。

【本文系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与义务教育课程融合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21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贤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结合[J].新作文:教研,2019(1):2.

[2]覃振安.把地方民族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之中[J].基础教育研究,2001.

作者:苏腾

上一篇:上半年医院工作总结三篇下一篇:采购工作思路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