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参考书目(通用8篇)
本课程论文只要是与学术规范、研究生论文写作或探究二者的关系即可,提交的论文请严格按照论文规范格式打印。字数5000字左右。
以下选题仅供参考,不全等于论文标题;也可以根据某种需要,自己从多个选题中合并、提炼出一个中心论题。
1、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反思;
2、比较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
3、近二十年中国学术规范讨论综述;
4、20世纪90年代学术规范讨论的再解读;
5、新世纪十年学术规范的现状考察;
6、学术勇气与论文写作;
7、学术论文需要“规范”吗?能不能规范?又如何规范?
8、学术期刊的分级(比如核心、权威、CSSCI等)与学术创新;
9、比较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
10、比较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对文献资料的引用问题;
11、学术腐败与学术评价机制探讨;
12、学术道德与研究生论文写作;
13、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学术研究;
14、上世纪90年代与新世纪10年学术规范比较;
15、改革开放以来比较文学学科(文艺学/现当代文学)学术规范的建立;
16、学术争鸣/学术批评与学术规范;
17、研究生开设学术规范课程的意义;
18、培养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9、(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当前文化建设;
关键词:文摘,写作,编辑加工
1 文摘的写作要点及要求
1.1 文摘的要素
文摘写作的四要素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是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 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是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结果是试验的、研究的结果, 数据, 被确定的关系, 观察结果, 得到的效果, 性能等;结论是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 提出的问题, 今后的课题, 假设, 启发, 建议, 预测等。其中作为报道性文摘, 方法、结果和结论应为重点, 宜写的详细。
1.2 文摘的写作方法
首先要正确全面地掌握论文研究的主题范围, 从文摘的四要素出发, 找出每部分专指度高的关键词, 然后正确地组织好这些反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 用逻辑性强的关联词将其贯穿起来, 力求使文摘简明扼要, 逻辑性强, 结构完整。
选择关键词是写好文摘的关键, 关键词可以根据论文内容自由给定, 但是必须简单、常用、概念明确、专指度高 (具体) , 尽量避免使用生僻、复杂的词汇, 否则影响论文被检索的概率。
1.3 文摘的写作要求
1.3.1 一般中文文摘写作要求
(1) 文摘以主题概念不遗漏为原则, 字数为300~400字, 或占全篇论文字数的5%。
(2) 不得简单重复论文标题的内容。
(3) 要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体现论文的特色所在, 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
(4) 叙述要完整, 清楚, 简明扼要, 逻辑性要强, 结构完整, 不应包含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信息、将来的计划, 杜绝文学性修饰与无用的叙述。
(5) 文摘中涉及他人的工作或研究成果的, 尽量列出他们的名字。
(6) 文摘中不能出现“图××”、“式××”和“参考文献××”等句, 不用特殊字符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 必要时可改用文字表达和叙述。
(7) 用第三人称写, 连续写成, 不分段落。应采用“对……进行研究”、“报告……现状”、“进行……调查”等记述方法, 不要使用“本文”、“作者”等第一人称作为主语。
(8) 应采用国家颁布的法定计量单位和通用符号。
1.3.2 英文文摘的写作要求
由于英文读者一般看不懂中文, 英文文摘成了他惟一的信息源, 因此, 这里要特别提出并强调英文文摘的完整性, 即英文文摘所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完整的。这样, 即使读者看不懂中文, 只需要通过英文文摘就能对论文的主要目的、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过程及主要的结果、结论和文章的创新、独到之处, 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在写作英文文摘时, 要避免过于笼统的、空洞无物的一般论述和结论, 要尽量利用文章中的最具体的语言来阐述方法、过程、结果和结论, 这样就可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思路, 使读者对作者的研究工作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除与中文摘要相同的写作要求外, 还应注意一些英文的特殊性[1]。
(1) 尽量简化一些措辞和重复的单元。
例如:用at 250℃~300℃, 不用at a temperature of 250℃to 300℃。
(2) 尽量用短句子并避免句形单调。
(3) 用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 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
(4) 能用名词做定语不要用动名词做定语, 能用形容词做定语就不要用名词做定语。例如:用measurement accuracy, 不用measuring accuracy;用experimental results, 不用experiment results。
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定语的情况下, 要少用of句型。例如:用measurement accuracy, 不用accuracy of measurement。
(5) 可用动词的情况尽量避免用动词的名词形式。例如:用Thickness of plastic sheets was measured, 不用Measurement of thickness of plastic sheet was made。
(6) 注意冠词用法, 不要误用、滥用或随便省略冠词。
(7) 避免使用一长串形容词或名词来修饰名词, 可以将这些词分成几个前置短语, 用连字符连接名词组, 作为单位形容词 (一个形容词) 。例如:用The chlorine-containing propylene-based polymer of high meld index, 不用The chlorine containing high melt index propylene based polymer。
(8) 尽量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
(9) 尽量用简短、词义清楚并为人熟知的词。
(10) 慎用行话和俗语。
(11) 组织好句子, 使动词尽量靠近主语。例如:不用The decolorization in solutions of the pigment in dioxane, which were exposed to 10 hr of UV irradiation, was no longer irreversible, 而用When the pigment was dissolved in dioxane, decolorization was irreversible after 10hr of UV irradiation。
(12) 删繁从简。例如:用increased, 不用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
(13) 文摘词语拼写, 用英美拼法都可以, 但在每篇文章中须保持一致。
2 文摘的常见问题
(1) 将报道性文摘写成了指示性文摘, 致使内容过于空洞、泛泛, 没有突出论文的创新性。
读者在选择阅读哪些文献时, 往往通过文摘中的创新点来决定, 而一些作者往往不注重突出自己的创新之处, 只是笼统地说明论文介绍了什么、考虑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这就使论文无法吸引眼球, 被读者忽略了。因此, 在撰写论文时, 作者应紧紧抓住精华, 注重详述与众不同的思路、方法、量化结果等, 突出创新点的作用、影响等。
(2) 作者缺乏对文摘四要素的认识, 致使某些要素内容缺失或不够详细。
例如:“工程实践表明, 狭窄基坑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 其他条件相同时, 狭窄基坑围护结构插入深度可以适当减小。目前常用的基坑稳定性分析方法基本不考虑基坑宽度的影响, 造成狭窄基坑设计时插入深度过大, 引起较大浪费。”根据这篇论文的题目及内容, 该文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确定不同基坑宽度对围护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而作者浪费了过多笔墨介绍研究目的, 而后面应详述的方法却一带而过, 只是泛泛地罗列推导了什么、考虑了什么, 写成了指示性文摘。四要素中的方法是最具创新意义的, 也最体现论文价值, 应重点论述。
(3) 出现结构不严谨、逻辑性差、语句欠简洁通顺等问题。
一般作者都会推敲过语言文字, 但是百密一疏, 有时也会留下漏洞, 会出现一些文字语法上的问题。
(4) 出现本学科常识性内容、研究背景、过去的研究信息和将来的研究计划。
例如:“分区破裂是深部巷道围岩的一种特殊工程现象, 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揭示了深部巷道分区破裂现象的存在。但对于锚固支护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是否产生分区破裂以及岩锚支护对分区破裂的影响等, 目前尚未开展深入研究。”这篇文摘前120个字的叙述中, 只有最后一句体现了此论文的研究目的, 其余均为研究背景, 这些内容可以放在引言中, 作为铺垫, 不应放在文摘中赘述。
文摘的篇幅是极其有限的, 要求语言精练, 除四要素外其余内容均可删除或放到正文中。尤其作为学术期刊, 读者均为本专业的专家学者, 一些背景材料属于业内公知公用的, 完全没有必要再占文摘的有限篇幅。
3 加强编辑审读加工能力, 提高文摘质量
3.1 指导作者, 提高原稿文摘质量
作为科技工作者, 一方面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创新精神、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和试验规划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总结成果, 使其得到广泛的交流、传播、推广、应用。因此,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以及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文摘成为科技工作者的一门必修课。同时, 学术期刊作为科技成果传播的主要途径, 要担当起指导帮助的责任, 为此, 我刊编排了《文摘写作规范》, 使作者在投稿时就了然于心。
3.2 把好文摘修改关
完全依靠作者提高文摘质量是不现实的, 作者水平有高有低, 或对文摘重视程度不够, 或未能做到字斟句酌, 还需要编辑详细阅读全文, 提出修改意见, 帮助作者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
3.2.1 加强语言文字能力
(1) 编辑要在语言文字应用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 熟悉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 认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知识, 还要了解并能敏锐识别语言文字应用中的常见差错。
(2) 通过字斟句酌、精心润色, 提高稿件的表达效果。编辑一定要认真审读原稿, 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尊重作者的风格。
(3) 提高写作能力, 在审读、加工时能做到妙笔生花, 改的恰到好处, 避免发生以错改正的问题。
3.2.2 提高科技英文水平
编辑通过提高自身科技英文水平, 才能更好地为稿件的英文摘要把关[2]。
(1) 阅读原版的英文科技文献。了解英文科技论文的表述特点, 学习和掌握英文科技写作的行文规律及语言使用技巧, 从中吸取英文编辑加工的知识和技能, 规范自身使用的语言。
(2) 研究审改稿和终审稿。编辑应对审改稿和终审稿多加学习和分析, 反思自己在编辑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虚心向英文责编和终审专家学习。
(3) 建立编辑档案。编辑将已经出版的稿件档案保存起来, 建立编辑档案, 定期加以整理和反复查阅, 将以前加工的稿件与现在加工的稿件进行比较, 加深对英语表达规范的理解, 在稿件加工时避免同样或类似的错误再次出现。
(4) 积极参加培训。参加培训和学习, 及时了解科技期刊英文的编排规范和要求, 不断提高英文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Ei数据库文摘要求.
参考文献对于科研论文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可促进学术交流[2],同时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利用参考文献对学术论文质量进行合理评审[3],成为衡量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并被纳入学术期刊质量评估体系。编辑是编辑工作的主体,学术期刊的学者型编辑更应从多角度、多侧面鉴审学术论文的质量。笔者根据近年来稿件审阅经验,注重对论文所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从参考文献的引用角度探讨编辑在初审时如何评价学术论文质量。
一、从参考文献的学术性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是学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体现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延续性。论文作者在科学研究的选题论证、研究方法、理论探讨和论文撰写过程中,都要参考和利用大量与选题相关的参考文献,掌握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吸取前人研究成果,避免重复他人的劳动。在介绍研究背景、实验设计和研究目的时,必然要对已知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和消化吸收,确定作者自己论文研究方向的理由、起点、深度和依据,这都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作为基础,体现作者研究论文的创造性,然后通过科学研究得出创新性成果。作为论据的参考文献实质上隐含着作者对引用参考文献观点、理论、方法或结论的认可,更是论文作者对所引用参考文献的评价。
通过对所引用参考文献学术内涵的比较分析,可以大抵了解论文的学术水平是超过前人,还是简单重复他人已完成的科研工作,从而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只有论文具备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或新结论时,才表明科学研究有实质性成果,作者的学术水平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4]。可见,参考文献能体现作者事前进行文献调研的细致程度,反映论文的起点、深度和广度,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此外,若参考文献多是作者以前所发表的文章,可以认为作者研究的基础比较扎实可靠,关键是鉴别在前有研究基础之上的进展。因此,认真审阅参考文献是编辑评审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新颖性的一种有效辅助方法。
二、从参考文献的权威性进行评价
权威性文献是指某学科领域中的经典理论著作、权威专家论著和核心期刊论文等。每个学科都有一些权威专家论著、核心期刊及高水平论文等,这些文献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反映了学术发展的前沿,备受学术界关注。学术论文应以引用这些文献为主,否则很难反映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性、新颖性和先进性,及其研究的起点和深度。
若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多出自这类文献,说明作者学术视野开阔,学术功底深厚,对该学科的前沿领域有所掌握,同时可使作者论文的论点更加明确,论据更具说服力,这是创新性研究的必要前提,也可间接证明该类论文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5]。相反,若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不是权威性或是代表性文献,而是一些低水平的文献,说明作者较少参考那些高水平的文献,其所引用的理论、论点和论据可能不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那么此类论文的结论可靠性不强,学术质量不会高。因此,编辑在评阅论文时,要根据参考文献的权威性来预估作者的学识水平和学术视野,从而判断论文的起点、广度和深度。
三、从参考文献的时效性进行评价
时效性原则是引用参考文献的原则之一,即参考文献要“以近期为主”,属于新颖性原则范畴[6],是体现科学研究起点的重要标志。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注意文献的时效性,时效性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学术论文选题要新颖,就必须创新,就要以最新文献为主,尤其是近两三年的期刊文献。因期刊的出版周期较短,研究内容较新颖,所以其更能反映科学研究选题的背景及最新发展动态[7],显示作者论文选题的现实性、新颖性或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水平。
根据参考文献时效性的特点,编辑在审阅稿件时,要注意近期参考文献的引用情况,依此初步判断论文的起点和新颖性。一般来说,参考文献越新、越权威,说明该文起点越高;反之,说明该论文所进行的研究尚处于较低水平[8]。如果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比较陈旧,说明作者没有及时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思想观点较陈旧,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缺乏创新性,广度和深度不够,基于此所形成的论文学术水平不会高。但应当注意的是,有些学科(如史学、中医学)因其涉及年代久远,故需要引用某些重要的经典理论;或是某些刚刚兴起的交叉学科或研究领域,尚无近期文献可引用,只能以过去的理论和长期的研究实践文献为基础。这些学科的某些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不能以参考文献的时效性来判断其论文学术水平。
四、从参考文献的全面性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的全面性并不是指全部参考文献,而是指经过精选后最能代表该方面研究成果和水平的文献[9]。科学研究之前,作者要对该学科相关领域进行过全面熟悉、系统分析和整体把握,才能确定研究方向。所以,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得越全面,表明作者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把握得越准确全面,尤其是作者自己前期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就越全面,这正是选题具有独特性、创新性、新颖性的前提。编辑在审阅参考文献的全面性时,可以了解作者对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作者研究工作的起点和论文的学术水平。许多国际刊物将“文后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全面合理”作为论文的评审指标之一,要求审稿人员明确论文所引参考文献是否全面,是否存在漏引情况。
五、从参考文献的数量进行评价
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也是评价学术论文质量的一个指标。参考文献的数量取决于学科性质、学术研究热点和论文类型等方面。尽管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所附参考文献数量近年有所上升,但仍少于国外同类期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与国外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有差距[10]。
nlc202309051326
学术论文所附参考文献是科研人员进行选题调研、了解研究进展等活动的记录,参考文献的数量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起点和深度。参考文献数量多,表明作者查阅的资料多,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作者获取、吸收和消化文献信息的能力较强,其学术论文的质量有一定保证。当然,参考文献数量多应以其权威性、代表性和时效性等为前提,不是所附参考文献越多,论文水平就越高。如果只是将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堆积在一起,不加以分析提炼,没有形成自己的见解,就体现不了作者的科学研究水平;如果参考文献过少,说明作者获取文献的能力不强或缺乏科学研究经验;如果作者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而未标注,则说明作者治学不严谨,学术论文的质量不可靠。但是,对于新兴学科,由于前人研究成果缺少,可引用的参考文献也就很少,故不能因为其少而判定学术论文的质量不高。
六、从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是反映作者对所从事研究领域所掌握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指标。如果学术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或外文文献很少,表明论文作者可能只掌握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进展情况,而对国际研究进展掌握不够。这类学术论文的学术水平多为国内研究水平,难以达到国际水平,但国内水平并不是说不如国际水平。外文文献引用少可能是由于作者忽略了或很少查阅外文文献,其论文的研究内容或许是重复国外研究人员的劳动,这样就很难达到国际水平与超越国际同行。但是,国内有些学科(如中医药学)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自然可引用的参考文献就少,不能因为外文文献少而怀疑或否认其论文学术水平。
因此,参阅适量的外文文献是研究人员选题论证和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之一。只有查阅了一定量的本专业研究领域权威的外文文献,并进行比较分析和有效引用,才能证明作者掌握了该学科的国际研究进展,是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其学术论文的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所以,编辑人员可根据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语种分布情况,推断论文可能达到的水平。
七、结语
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审稿是编辑的一项日常且重要的工作,只有高水平的审稿,才能确保学术论文的质量。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稿件审阅不可忽略的环节,是判断论文质量的优劣的有效辅助方式。通过审阅学术论文所引用参考文献的学术性、权威性、时效性、全面性,及其数量和语种分布,可以了解作者在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过程中所参考的资料,以及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思路和研究程度,判断作者是否掌握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否佐证该论文的观点,进而能够比较准确和客观地评价论文结论的可信度及其学术水平。因此,编辑应当鼓励作者适当增加学术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和不断提高引用参考文献的质量[11]。一流的学术论文需要引用高质量的参考文献,高质量的参考文献造就一流的学术论文。
[1]李兴昌. 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 沈志宏. 参考文献与编辑的学术鉴审[J]. 编辑学报, 1989 (4):199-201.
[3] 朱大明. 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评价[J]. 编辑学报,2004 (2):91-92.
[4] 冯春明. 参考文献的功能分析[J]. 编辑之友,2003(6):36-37.
[5] 贾贤. 正确对待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数量及权威性[J]. 科技与出版, 2005(3):61.
[6] 李胜利. 科技论文著录参考文献的意义及要求[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148-150.
[7] 李晓红,陈冀青,冯保初. 从参考文献看国内外数学专业期刊的差别[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0 (6):383-384.
[8] 李久进. 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中的作用[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 (4):48-49.
[9] 朱大明. 学术论文引言中的参考文献简析[J]. 编辑学报, 2005 (3):190-191.
[10] 毛大胜,周菁菁. 参考文献数量与论文质量的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 (1):34-36.
[11] 李世涛. 扩大科技期刊信息量的几点看法[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 (1):63-64.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杂志社)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为电子文献必须著录的项目,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为联机文献必须著录的项目。
1.1 期刊分卷,连续编页码或每期单独编页码
[1] Halpern SD,Ubel PA,Caplan AL.Solid-organ transplantation in HIV-infected patients.N Engl J Med,2002,347(4)284-287.[2] 陈敏华,吴薇,杨薇,等.超声造影对肝癌射频消融筛选适应证的应用价值.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91-3494.[3] 汪国华,马进,季适东,等.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中级医刊,1995,30(8)22-25.1.2 期刊不分卷
[4] Turan I,Wredmark T,Fellander-Tsai L.Arthroscopic ankle arthrodesi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Clin Orthop,1995(320)110-114.1.3 期刊无卷和期
[5] Browell DA,Lennard TW.Imunologic status of the cancer patients and
the effects of blood transfusion on antitumor responses.Curr Opin Gen Surg,1993 325-333.1.4 卷的增刊
[6] 汪晓雷,凌祥,刘祖舜.家兔迷路破坏眼震电图描记.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5,30增刊 13.[7] Geraud G,Spierings EL,Keywood C.Tolerability and safety of frovatriptan with short-and long-term use for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in comparison with sumatriptan.Headache,2002,42 Suppl 2 S93-99.1.5 卷中分部
[8] Abend SM,Kulish N.The psychoanalytic method from an epistemological
viewpoint.Int J Psychoanal,2002,83(Pt 2)491-495.1.6 期的增刊
[9] Glauser TA.Integrating clinical trial data into clinical practice.Neurology,2002, 58(12 Suppl 7)S6-12.1.7 期中分册
[10] Ahrar K,Madoff DC,Gupta S,et al.Development of a large animal model
for lung tumors.J Vasc Interv Radiol,2002,13(9 Pt 1)923-928.1.8 两期合期
[11] Rose ME,Huerbin MB,Melick J,et al.Regulation of interstitial excitatory amino acid concentrations after cortical contusion injury.Brain Res,2002,935(12)40-46.1.9 集体作者
[12]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Hypertension,insulin,and
proinsulin in participa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Hypertension,2002, 40(5)679-686.[13] 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检验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标本检测安全管理指南(暂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5)
320-321.1.10 作者未署名
[14] 21st century heart solution may have a sting in the tail.BMJ,2002,325(7357)184.1.11 同一期刊连载
[15] 北京市检验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临床免疫学检验练习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5)314-315;2002,25(6)379-381.1.12 电子期刊
[16] Abood S.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 in nursing homes the ANA acts in an advisory role[JOL].Am J Nurs,2002,102(6)23[2002-08-12].http://.[18] 王旸,于晓玲,程志刚.肝脏炎性假瘤的超声造影表现[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06, 3(1).1.13 译文
[19] Kinra S,Lewendon G,Nelder R,et al.化学气体污染突发事件中的人群疏散 横断面调查.陈雷,译.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2005,8(5)285-288. 普通图书
2.1 著作或编著
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其他责任者(例如翻译者).版本项(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引文起页-止页[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注: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为电子文献必须著录的项目,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为联机文献必须著录的项目。
[20]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 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 吴阶平,袭法祖.黄家驷外科学.6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 Murray PR,Rosenthal KS,Kobayashi GS,et al.Medical microbiology.4th
ed.St.Louis Mosby,2002.[23] 忽思慧.饮膳正要.影印明刻本.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4] 王夫之.宋论.刻本.金陵 曾氏,1865(清同治四年).[25] Abrams WB,Beers MH,Berkow R.默克老年病手册.陈灏珠,王赞舜,刘厚钰,等,译.2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2-25.[26] 赵耀东.新时代的工业工程师[MOL].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1998-09-26].http://.10.3 计算机程序
[56] Scitor Corporation.Project scheduler[CPDK].Sunnyvale,Calif.Scitor Corporation,1983.中文参考文献的双语著录 对中文参考文献采用中、英文双语形式著录时,文献序号后先列出完整的中文文献英译文,并在该文献末加注“(in
Chinese)”,另起行齐头列出中文文献。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大写,名用缩写形式,取每个字的首字母,大写。
[57] Chen XS,Zhang MD,Wang HX,et al.Sensory gating of patients withfirst-episode schizophrenia.Natl Med J China,2005,85(49)3457-3459.(in Chinese)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以及其它类似文件是主要的科技信息源,是记录科学技术进步的历史性文件.为了统一这些文件的撰写、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便于处理、储存、检索、利用、交流、传播.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7713-87中有关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摘录如下: 论文格式
1.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2.论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QQ:***
3.论文格式——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QQ:***
4.论文格式——正文: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1);文献[4];式(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
4.1论文格式——图: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无量纲可以省略),坐标上采用的缩略词或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
4.2论文格式——表:表应有表题,表内附注序号标注于右上角,如“XXX1)”(读者注意:前面“”引号中的实际排版表示方式应该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号作附注序码,表内数据,空白代表未测,“一”代表无此项或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
4.3论文格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一律用“.”表示小数点符号,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擞“,”,小于1的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例如94,652应写成94 652;.319,325应写成0.314 325。应特别注意区分拉丁文、希腊文、俄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字符的正体、斜体、黑体及大小写、上下角,以免混同。4.4论文格式——计量单位:论文中使用的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QQ:***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没有相应符号的非物理量单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们可以与其他单位的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件每秒”的符号为“件/S”)。参考文献格式
4.5参考文献的格式:论文参考文献的写法应按下列次序——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由于论文的参考文献品种繁多,择其主要示例如下: 谭炳煌,1982.怎徉撰写科学论文.辽宁人民出版社,59 Guinier A,施士元译,1959.X射线晶体学.科学出版社,148 Pettetssen S, 1941.Introduction to Meterclogy.New York, McGraw-Hill, 200-210 即著录书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的名不缩写),出版年,句点,书名,句点,出版地点,出版者,特定页码。
李薰,1964.十年来中国冶金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学报,7:442 Bachmann W , 1973.Verallgemeinerung and Anwendung der Rayleighschen Theorie der Schallstreuung.Acustica, 28(4):223-228 即著录论文的著者的姓和名的首字母(中国人写全姓名),出版年,句点,论文题目,句点,期刊名缩写,卷(期):页(每卷编连续页码的期刊不写期)。
学术论文或称为学术论文,简称为论文。凡以科学、技术为内容,运用概念、判
断、
证明和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进行分析、阐明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科学技术研
究中的
各种问题及成果的文章,都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是一种具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的记录,是进行成果推广和交流的手段
,也
是考核科技人员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它是人类知识宝库的基本单元,
或为人
类精神财富的一部份,并能为科学界有效地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推动作
用。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一)、学术性
学术性或称为理论性。学术论文可以取材于某一具体产品,或某一抽象的理论,
或某
一具体实验,将其研究过程的资料或发现,经过加工、提炼与浓缩的程序,提升为
理论性
的叙述。故学术论文侧重理论的辨证,这些理论和技术成果,且都必须在实践中经
过反复
探索、研究而成,实践即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学术论文如果缺乏学术性,也就失
去了它
的基本特性。
(二)创造性
创造性是衡量学术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创造性大,论文价值高;反之,论文价值
就低
。这里所谓的创造性是指论文中阐述世人尚未谈过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或创
造性的
模仿。一篇没有创见的文章,可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但它对科学技术发展
不起作
用,也无法提供科技领域新的内容。有些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但国外已有,
严格言
之应无创造性。
学术论文是记录创造性成果的知识载体,是传递新生的科学信息。有些成果不宜
作科
学论文,但可以作科技报告发表。
(三)科学性
『科学性』这个词在论文中有多重含义:
(1)内容的客观性:论文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要求科学内容真实、成熟、
可行,
而且可重复性。
(2)表达的全面性:论文的科学内容,须用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表达,并且力求
文字简
洁、明确及全面性。
(3)结构的逻辑性:文章结构所显现的科学内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论证反驳等思维
规律,
其逻辑性强。
(4)格式的标准化:论文写作格式已逐渐趋标准化,必须严格遵守其法则。
(四)可读性
论文中之文字应力求平易通顺,切忌生涩难懂,否则大大削弱文章的社会效果。
二、 学术论文的分类
学术论文包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的论文。这种
论文
是考核申请者能否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可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及博士论文等
三种,
其水平由浅而深。学士要求达到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硕士
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博士则要求达到具有独立从事科
学研究
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由字数来看,学士论文约一
万字,
硕士论文约五万字,博士论文则在五万字以上,有时多达十至廿万字。兹分述如下
:
(一)学士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生运用在校期间学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解决某一
不太
复杂的科研课题所写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签辨者,均可授予学士学位。其条件如
下:
1.能够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二)硕士论文
硕士所提之硕士论文应为指导教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者,其论文须
有自
己的新见解,并在过程中有一定的工作量。一般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约一年左右。
其基本
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
(三)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对本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学科水平提高有重要的突破。
其基
本要求如下:
1.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3.在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四)一般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论述创新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书面文件,是某些实验性、或理论性、或
观测
性的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
学术论文的内容应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而不是简单重
复、
纯属模仿或全盘抄袭前人的成果。学术论文应具有新的信息。
学术论文通常在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学术报刊上发表等。它反映学科最
新的
前瞻科学技术水准及其发展动向,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拥有的成果。
为进一步探讨学术论文写作特点和规律,应从内容性质和结构形式的差别方面将
学术
论文分为理论型、实验型、描述型和设计型等四大类。
理论型论文的重点在于理论证明和分析。依研究对象可分两种:一种以抽象的理
论问
题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方法重于理论推导和运算;另一种则以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
测数据
以及有关的文献数据为对象,其研究方法是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及抽
象化,
并通过归纳、演绎、模拟等过程,提出某种新的理论和见解。一般说来,理论型论
文正文
结构型式灵活,没有固定格式,可将研究的对象或结果划分为若干有联系的层面,
按一定
逻辑逐层进行论述。
实验型论文的重点在于设计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它也可分两种:
一种
是介绍实验本身为目的,重在说明实验装置、方法和内容;另一种是通过对实验结
果的分
析和讨论,从而认识客观规律。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结构与理论型论者不同,主要是
由实验
报告的结构演化而来,并已形成一定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有『材料和方法』、『
结果』
和『讨论』等三部份。此三部份仍可做适当调整,其重点内容则必须对实验作说明
和分析
。
描述型论文的重点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说明,向读者介绍新发现的某种客观
事物
或现象,重在说明事物或现象。描述型论文的结构通常由描述和讨论两大部份构成
。如论
述动、微生物新物种,描述新发现的地质现象,新发明仪器等的论文属之。
设计型论文是指对新产品、新工程等最佳方案进行全面论述的书面技术文件,一
般由
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纸组织而成。其内容有理论或实验,也有设计的描述说明(包括图
纸)。
建筑工程方面之论文属之。
上述学术论文的『四分法』是相对的,理论型论文中也可能有描述,也会引用一
些实
验材料,实验型论文中也有必要的理论分析和描述;描述型论文也不是全无理论分
析。但
因研究目的手段不同,各有重点。当然,有些论文可能介于上述几类论文中间,这
得看其
归类。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选题
一、科研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的关系
课题、论文题目与主题是三个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的概念。科研课题是指人们所
围绕
进行研究并想得以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一般要经过调研、筛选和可行性论证
,最后
才能正式确定。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通常在科研课题完成以后,以整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或
某一
部份写成论文。因而,一个课题可以写一篇或数篇论文。但论文的内涵与延伸不能
超越课
题的内涵与外延。
论文主题是作者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也是论文的中心论点,或课题研
究的`
结论。因此,主题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于论文的题目。有的论文,题目概
括表达
主题内容,但也不是题目就等于主题。亦即,题目和主题是两个概念。
二、学术论文选题
科研成果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提练与再创造,才能成为学术论文,而选题不仅
关系
到科研的成败,也是形成学术论文的重要步骤。对此,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评
价和选
择课题,便成了战略的起点』。实践证明,只有择适当的课题,才能收到较好的科
学研究
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论文。因此,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是十分重视课题的选择。爱
因斯坦
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
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
要有创
造性想象力,而且标明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些著名科学家重视科研选题,又有洞
察世界
某个领域的科研方向、提出新的科研课题的能力,往往可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选题原则
选题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也与学术论文之撰写休戚相关。在确定科研课题时
,必
须以正确思想指导,考虑客观条件及主观作用,选题合适,科研工作较能达其预期
结果,
也可为学术论文撰写提供良好的素材。
从选题者立场而言,题目有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一般来说,参与大计划的研
究时
,研究人员无法依个人旨趣和意愿自行选题,而必须遵从总主持人的分配,故这种
选题属
约束性方式。研究者若能获得最大自由度,就其兴趣、意愿选择题目,甚至有可能
自行调
动人力、物力相配合者,则属非约束性选题。无论那一种选题,都必须共同遵循科
学性、
创新性、应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兹说明如下:
1.科学原则
研究课题的内容是否科学,尚待研究中去证实,但其选择,应以前人在该领域取得
的成
果(理论与事实)为基础。若违背已知的科学理论与技术事实,就会导致科研工作的
失败。
2.创新原则
所选课题要以已知科学理论或事实为基础,且不是已知理论或事实的重复,而是在
此基
础上的创新,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因此,选题时,一般应选前人未做过的,或
前人做
过而有谬误或不足的课题。当然,这是一种估计和预测,并不是论文的结论。
3.应用原则
研究课题着重于其实际应用,故其成果以能获得实质效益为原则。由于科学技术的
迅速
发展,人类知识之伸展度年年倍增。因此,考虑这类课题时,一要注意信息,避免
重复;
二要充分估计课题的完成时间,争取尽快得以应用。
4.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课题满足主观和客观条的要求。从理论和主观上可行的课题,事实
和客
观上可能无法实现。因此,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课题,诸如容易发挥业务专长
,经过
自己努力可以做出来的题目,其效果较佳。
此外,选题目时还要考虑经费来源、实验条件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这些客观条件不
具备
,再好的题目也难以进行。
(二)选题目的方法
在选题原则指导下,注意选题方法,就会迅速选到适当题目。
1.从实际系统中寻找课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学科分支已达2500种,各学科交错的情况日益增多
,各
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因此,有些题目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科学研究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下构成的大大小小的
系统
,这些『系统』又从属于另一个更大的系统。从考察实际系统之后,会发现一些大
小不等
的课题,可以供研究者根据主、客观选择研究。
2.在旧理论和新发现的矛盾中寻找课题
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这些新发现的事实,有时难以用已知的理
论去
解释。在这种旧理论与新事实矛盾的地方,有可能潜藏着未知的科学领域。选择这
种课题
,容易有新的突破。
3.在学科史上提出的问题、猜想、假设中选题
这类著名课题,难度大,若能解决科学性,其创新性是无疑的。
4.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找课题
遗传工程亦称基因工程,是在分子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它是物
理学
、化学渗透到传统生物学之中,使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以下的层次而形成的新
学科。
在上述学科的交叉地带找到科研的课题,往往容易出成果。
当今,科学技术正由专业化向综合化阶段转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
断涌
现,有很多新的课题有待研究。
5.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开发中提出课题
近年来,计算器应用日趋普遍。以计算器为工具,对实际结果作分析,可以使课题
深入
,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过去达不到的计算深度,藉助计算器可以实现。其次
,利用
计算器直接作为控制手段并与实验装置串连,这系统的本身是一种创造。选择这类
课题也
容易获得成果。 第三节 科学论文的信息
一、何谓信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称为信息。控制论
创始
人维纳说:『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受到的过
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名称。』那么,主观与客观相互交换的内容是什么呢?具
体说,
就是消息、情报、指令、代码及包含有一定科技内容的符号。随着通信技术和控制
论的发
展,信息概念在廿世纪中期普遍被认识后,迅速与材料、能源齐名,成为现代科学
技术的
三大支柱之一。
二、信息的特性及分类
信息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活跃的要素,是教育的基础。信息的特性如下:
(1)既依附于某种介质,又具有独立的意义。
(2)既可生产,又可消失。
(3)既可传递,又可封锁。
(4)既可记录,又可存贮。
(5)既可搜集,又可扩散。
(6)既可浓缩,又可延伸。
(7)既可永久,又可失效。
(8)既可共享,又可独占。
(9)既可消费,又可增值。
(10)既可免费使用,又可成为商品。
信息的分类方法很多,按搜集方式分为两大类:
(1)直接信息
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在科学考察或科学实验中直接获取的数据。如:自己观察
的试
验记录(或原始实验记录)、观察日记等等。
(2)间接信息
间接信息是科技研究人员收集到各种文献资料,是第二手或第三手的信息(或称一
次文
献、二次文献)。例如:前人积累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和假说。可以是书面的
,也可
以是其它各种存储信息的载体。
三、信息与科研和科技写作的关系
信息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的基础,信息又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从信息论角度看,
科
技工作者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再由大脑加工和处理(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并向外
输出新
的信息。这就是写作的过程,也是信息的接收、处理、输出的传递过程。通过实践
检验输
出的信息,即构成信息的使用。在使用中,科技工作者还不断收到反馈回来的信息
,并用
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应该看作为一个互相联系
,互相
制约的可控系统。
科技写作是科技研究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研究成果集中的反映
,它
要求作者正确,论据充实、有力。但要达到此目的,是与信息搜集与处理密切相关
。所以
,归根究底科技与写作是以信息为基础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输信息的方式不断改进,人类征服自然、改进自然的信息
日益
增多。这给科技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劳动,迅速处理大量的信
息,以
便及时交流,取长补短,以满足『信息社会』中,其后之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的需
要,把
科学技术不断推向前进。
四、信息的作用
人是信息的活源泉。一定的信息,只有传递给有关人才能使信息活化、增值,以
至创
造财富。
在信息、科学研究和写作的关系上,已揭示了信息的功能。专就写作而言,信息
的功
能有:
(1)通过信息数据可掌握前人科研成果,明白自已作品的『起点』。
(2)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前人在该领域科研上的经验教训,使自己论文少走弯路。
(3)与论文暂时无关的信息保存和传播,也是有一定科学价值。
五、信息的搜集
信息搜集的含义有四层:
(1)信息的接收。这又分前人或同行科研成果的接收和信息源作用于感官的接收(指
自己直
接实践时)两种。
(2)信息的求索。这是指主动地去搜集数据,主动地在科研或社会实践中去寻找。
(3)信息的累积。这是指信息的储存,可以是剪报、录音、录像等。
(4)信息的处理。这是指信息的初步加工。例如:分类、选择、归纳,而不是指加工
成论文
。只有经初步整理后,信息才变活,才能为我所用。
(一)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工作者要探索未知世界,获取新的知识,就应从研究对象中直接获取最新的信
息,
以便推动科研工作。
1.通过实验获取信息
实验是在较理想条件下,使自然现象(或过程)可控制地重演,并给人们获取第一
手资
料。实验方法能够强化研究对象,使其处于极端状态,有利于揭示新的规律。利用
实验获
取直接信息的常用方法有:
(1).观察记录
在实验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所有实验现象的细节,并作详尽记录所发生现象的客
观条
件。任何现象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有本质性的信息,而产生某种现象的条件也是重要
信息。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飞行员信手抓住飞机舷舱旁的一颗子弹,这是在
飞机与
子弹相对运动等于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杰出数学华罗庚为了推行优选法,到过二十
几个县
市,数以千计的工矿、农村。他观察到,优选法可以在不添人员,不添设备,不增
加投资
的情况下,收到优质、高产、低耗的效果。
在观察时,需要选择观察时间与观察点。如,观察哈雷慧星,不能选在皓月当空或
艳阳
高照的时分,也不是站在任何地方到处乱找,否则会事倍功半或亳无结果。
(2).测量记录
实验中常常要对某些现进行定量测量。实验得到的数据,是反映自然现象的重要信
息,
应认真作好记录。为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时要重复实验,要记录一连串数字,
同时,
要用精密仪器,良好的测试方法等,以便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二)通过考察获取直接信息
科技工作者在对研究对象不加任何干涉的条件下进行观察的过程就叫考察。考察
和实
验不同。它要求选好观察点后细心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考察是十分复杂的事,必须
紧紧围
绕科研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其次,有用的信息是纷繁的事实中选择
出来的
,然后才可用这些真实的信息说明问题。
考察(特别是野外考察)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需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需要
有踏
实细致的作风。有人说:「直接的信息渗透着考察者的血汗」,这话毫不过分。
(三)间接信息的搜集
科技文献、情报数据及其它存储的科技信息,均叫间接信息。间接信息可分为书
面存
储和非书面(包括计算器软件、微缩照相、电视录像、电影等)存储信息两大类。下
面简单
介绍书面文献的分类和搜集方法:
1.一次文献的搜集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称为文献。书面文献可以分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献等。一
次文
献又叫一级文献。它是直接从事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所写的文字数据,是新技术、新
知识、
新发明等新的科研成果的记载和报导。
一次文献包括:科技专著、论文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主要指专利说明书)
、教
科书、技术标准和其它有一定价值的文献(如学位论文、内部学术报告等)。
一次文献的搜集一般分四步进行:
(1)检索准备,即分析研究课题基础,明确检索范围。
(2)选择检索工具。
(3)确定检索途径和选择检索法。
(4)根据文献线索找原始文献。
2.二次文献的搜集
二次文献又称为二级文献。是在一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加工、压缩后产生的数据
,以
便作为查找一次文献的检索工具。二次文献功能如下:
(1)广泛了解科技动态创造条件。当今是信息的社会,要想通过一次文献的阅读来全
面了解
本学科或本课题的动向简直不可能。然而,二次文献是经过加工、摘要、提炼的文
献资料
,为科技工作者广泛了解科技动态提供了方便的工具。
(2)为查找一次文献提供线索。通过题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很快找到你
需要的
一次文献。
鉴于上述二次文献的功能,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二次文献的处理工作,这些文献
在一
般图书馆均有收藏,也有建在网络上供人查寻。
3.间接信息的其它搜集方法
(1).采访。除查阅文献数据外,通过采访或专访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国外有
人出售
信息,国内也有科技咨询机构。
(2).参加会议、展览会,搜集书面信息。专业会议往往信息量大,信息也较集中,
参加会
议可以受益非浅。在产品或科技成果展览会、博览会上,都可得到有用的书面信息
。
(3).交换、索取。除了数据交换,有时可与其它构相互交换一些信息,以充实自己
的『资
讯库』。当你从信息流中发现了信息源,正好符合自己的需要,就可写信求索。有
时这样
也可得满意的信息。
4.科技信息的利用
一次文献数据在科技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常散见于图书期刊中。正确利用这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Holliday在1985年提出语法隐喻, 认为隐喻是发生在词汇语法层次, 认为语言在隐喻过程中, 意义没有变化, 但是其语法方面发生变化, 如名词化现象等[1]。名词化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学术写作摘要中非常普遍。在学术写作摘要中, 运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进一步是摘要简洁、连贯以及客观。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 研究名词化隐喻在学术写作中功能。
1 名词化语法隐喻简介
语法隐喻是由功能学派韩礼德于1985年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首次提出, 认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 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人类描述事物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一致式, 另一种是隐喻式。在范畴转换的基础上, 实现不同的语法项目之间的转换, 进而产生语法隐喻, 这种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语法隐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名词化, 在学术论文中有大量的名词化现象。在1996年, 韩礼德提出了名词化语法隐喻的几种形式[1]:
1) 形容词-名词, 把特征看作事物, 在一致式中, 事物的特征由形容词来表达, 但是在隐喻式中, 事物的特征由名词或者名词词组来实现[1]。
[1a]Because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 people are able to write business programs faster.
[1b]Advance in technology are speeding up the writing of business programs
2) 动词-名词, 把过程看作事物, 在一致式中, 过程由动词来实现, 但在隐喻式中, 过程由名词或名词词组来表达。
[2a]The floods considerably eroded the land.
[2b]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
3) 连词-名词
[3a]If the experiment is done by this method, there will be some loss of equipment.
[3b]The doing of the experiment by this method will entail some loss of equipment.
2 名词化语法隐喻的功能
学术写作摘要是一个微缩的语篇, 语言较为正式, 简明扼要, 直截了当[2]。名词化对学术论文的内容压缩、行文流畅以及作者的立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简洁明了
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 增加语篇的可读性, 使语篇更为精炼。
[4a]If your w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swim-strokes, you would have to detail the number of swimmers tested.
[4b]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swim strokes would have to detail the number of the swimmer tested.
韩礼德提出名词化的过程, 就是将原来的小句打包成名词词组, 或者原来的几个小句打包成一个小句, 使其表达意思通过一个完整的形式表达出来[1]。句子数目的减少, 每一句的信息量相对增大, 在信息量不变的情况下, 毋庸置疑, 名词化表达方式要比一致式更为简洁。在[4b]中, 将名词化词组“investigation”做主语, 代替原来的分句, 是句子更为精炼, 更具有可读性。
2.2 连贯流畅
学术写作摘要作为独立的小篇章, 内容凝练, 连贯流畅, 使用名词化语法隐喻可以缩小词的密度, 使内容更为连贯[4]。
[5a]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tudents fail to keep these symbols in mind.As a result, many of them are not able to master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s they take up.
[5b]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failure to fix these symbols in mind prevents the mastery of the mathematical subject taken up.
根据词汇密度计算公式, 词的密度=实词的数目/词汇总数的百分比, 在[5b]中, 词的密度为11/20, 约为55%, 在[5a]中, 词的密度为13/29, 约为45%隐喻式表达方式相对而言, 词汇密度稍大, 含有更多的信息, 使语篇更为连贯。
2.3 客观真实
在一致式中, 动词体现过程中有动作发出者的参与,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6]。但是名词化后, 弱化了动作发出者, 是语言更为客观真实。使用隐喻式表达方式, 可以客观表达事物本质, 避免使用人称代词[5]。另外, 动词具有生动活跃的特点, 相比较而言, 名词更具有静态性。在陈述一个事实和概念时, 不必生动具体, 可以用名词来代替动词。
[6a]We can normally regulate the temperature by using a thermocouple.
[6b]Reg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can normally be effec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thermo-couple.
在名词化隐喻的表达方式中, 动作执行者的缺失增加了语言的客观性。[6b]中省略了动作发出者“we”, 使叙述更为客观。
3 总结
学术写作摘要是较为正式的文体, 名词化语言现象较为常见, 在实现语法隐喻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在学术写作摘要中使用语法隐喻, 可以使文章更为简洁、连贯、客观。
摘要:名词化作为实现语法隐喻的重要手段, 在学术写作摘要中运用较为普遍。本文试图探讨名词化隐喻的定义并总结了名词化隐喻的文体功能, 即语篇简洁性、连贯性以及客观性的作用。
关键词:名词化,语法隐喻,摘要,学术写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Z].
[2]陈吉荣, 赵永青.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01:122-125.
[3]郭恒达.名物化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 09:7-8+19+4.
[4]唐革亮.名词化在论文摘要中的使用及元功能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 09:73-77.
[5]谭万俊.名词化与语法隐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11:108-111.
关键词:认知论;任务型学习;英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5-0135-07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发展。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提高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对于加强与国际学术同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提高中国学术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传播中国先进文化等都意义重大。
围绕有效提高学术写作能力,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外学者,如Cooper和Bikowski实证研究分析了学术写作应该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的;Allison通过assertions和alternatives的对比研究谈到了学术写作中的选词问题;Betty Samraj使用话语分析的理论,针对引言(introduction)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还有为数不少的学者(stapleton;Helms-Park和stapleton;warschauer )谈到了网络与学术写作之间的关系;此外,以Daoud为代表,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研究提高学术写作能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学者,如清华大学王宁教授从国际英文权威学术期刊评介的角度,对学术写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孙超平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专业翻译的角度,提出了提高英文学术论文撰写质量的方法。此外,大量中国学者围绕写作方法和论文规范,对提高学术写作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对于二语写作过程而言,既包括了语言知识的积累,也包括了写作技能的运用,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对于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从语言学习的层面,包括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从写作能力培养的层面,也包括了完成写作任务的认知过程。为此,笔者从认知论角度出发,将语言学习与写作能力培养加以整合,在分析语言学习策略和写作认知过程的基础上,借鉴任务型学习理念,提出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对策与方法。
二、语言学习策略
任何学习都要讲究策略和方法,语言学习也不例外。从认知论的角度,学习策略主要分成三种类型:元认知(metaeognitive)——组织个人学习、评价个人语言等等;认知(cognitive)——学习准备、工具书的使用等;社交(social)——团队协作、与母语使用者交流等。无论何种策略类型,都将学习过程定义为学习者主动认知的过程。对于具体的语言学习策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Willis提出的语言学习条件模型(图1)。该模型将语言学习条件分为三个必须具备的基本模块和一个辅助模块。无论学习者处于哪种认知层次,该模型所提出的基本条件同样适用。
Exposure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语的接触频率和学习程度,即输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同时涉及到语言学习的所有方面,包括听、说、读、写、译,也可能是某一个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技能的模仿、学习和使用,而是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认知和建构过程,同时,还包括学习者对交流过程、交流内容、交流意图甚至交流对象使用的交流方法的评价。
Use相对于Exposure,是一个反向过程,即对外界输入的反应以及输出的过程。这一环节在语言能力发展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学习者利用目标语来表达观点的时候,不论使用何种方式,都是对语言的创造性使用。尤其对于写作而言,要求学习者对信息的复杂处理、对语言的精确表达以及对读者意图的准确把握,这对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Motivation也是学习者所必须的。只有具备了语言学习的动机,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主动认知。就英文学术写作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以基本的写作技能为基础,在某一特定的领域,运用特有的术语,向特定的读者群体解释说明作者对于该领域某一问题独特认识的交际过程,其语言学习的动机自然蕴含其中。
Instruction作为语言学习的辅助手段,尽管不是必须条件,但适当的指导和创造有效的学习平台,对于加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学习者最终所能达到的语言水平也起着非常的作用。
分析Willis模型发现,语言学习者在选择确定有效的学习策略时,必须将语言学习过程作为一种主动认知过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由此,学习者必须充分挖掘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才能将外界信息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建构。
三、写作认知过程
关于写作认知过程的研究,目前比较成熟并且被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Hayes和Flower所提出的关于写作的认知过程模型。H-F模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任务环境、作者知识集合和写作过程,其重点是解释写作过程的认知活动。该模型把写作过程划分为计划(Planning)、转换(Translating)和检查(Reviewing)三个认知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活动系统,同时强调写作过程的循环性质及其各个子过程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写作目标指导和整个过程再循环的本质。在此基础上,Hayes将写作任务环境以及写作个体的动机、情感等因素加以强调,将影响整个写作活动的认知与非认知因素加以整合,进一步完善了H-F模型。
以此为借鉴,我们把H-F模型放到学术写作领域中,构造学术写作的认知过程模型(图2)。
从模型的模块结构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模块:主观约束模块、客观约束模块及写作过程模块。主观约束模块主要包括:作者的专业学术知识储备、数据信息分析、自身所具备的写作技能以及写作动机等;客观约束模块主要包括:专业领域的研究现状、特定领域读者群体的需求、写作规范的相关要求、外部有效资源等;写作过程模块大致可以划分为:选题、撰写、检查三个子模块。从三个模块的相互关系来看,三个模块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支撑影响,但又相互约束限制的关系,主、客观约束既提供了整个写作活动赖以展开的各种条件,同时由于受到写作目标设置以及写作进程的影响,其约束参数也将发生变化;选题、撰写、检查三个子模块,不是简单的线性渐次展开的认知过程,而是功能平行的交互认知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活动,强调其可
控制的相互作用。
因此,尽管学术写作过程受到诸多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但其本质仍然是作者对原有知识的整合和新知识的吸收创新过程,突出体现了写作过程的认知特点。作者在进行学术写作过程中,其心理状态的主要影响来自于对写作动机的充分认识、写作目标的准确把握以及新旧知识信息的正确处理。针对提高学术写作能力,既要提升作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也要改善影响制约学术写作的外部条件,同时,在进行学术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引入系统的理念,进行全面、综合的能力培养。
四、二语学术写作
对于中国学者,用英文进行学术写作,其实质是二语学术写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括了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也包括了完成写作任务的认知过程。因此,以前文对语言学习策略和写作认知过程的分析为基础,笔者将二者加以整合,构造二语写作的认知模型,并提出提高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对策依据。
从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看,影响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学术研究的方向、学术研究的水平、传统文化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差异等。我们认为,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中国学者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写作策略选择。中国的英语教育往往重视词汇、语法以及两者的机械使用,学习者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忽视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话语分析等更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因而,从普遍意义讲,中国学者的英语水平与国际学术交流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在进行写作策略选择时,往往重视文体要求、论文规范、遣词造句以及修辞技巧,忽视了写作过程的认知特点,势必造成写作策略选择过程中舍本逐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而,以二语运用能力和写作认知能力为支撑的二语学术写作,必然要求学习者同时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与写作能力。以此为基础,整合语言学习和写作训练两个方面的认知过程,在完成写作任务中提升语言能力,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中促进写作水平,从而提升学习者二语学术写作能力,成为必然选择。
从二者整合的可行性看,二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思维人群的交流,在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其认知过程既包括了对语言本身的不断建构过程,也包含了对不同文化、思维、习惯以及信息的反复评价过程。二语写作作为二语运用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与之相同,只是在表达的形式、规范及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对学术写作而言,要求作者对于这一领域的专门知识有相当的熟悉和了解,并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过程。作为特定范畴的二语学术写作。除了包括语言转化、重组、表达等认知过程外,还包括了知识创新的认知过程,这些过程存在诸多的共通点。如外界信息的收集、整理与评价,交流对象(读者)意图(需求)的把握,输出信息的编辑、重组、转换,表达方式的标准化及其可接受性,表达内容的准确性、可信度、创造性等。正是这些诸多的共通点,使我们将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两种认知过程进行整合成为可能。
基于上述的论述,我们将学术写作模型加以改造,提出二语学术写作认知过程模型(图3)。
两种模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作者的二语能力作为主观约束的子模块引入到模型之中,体现了语言能力对二语学术写作的约束;其次,将二语语言规范作为客观约束引入模型之中,充分考虑了二语词汇、语法、跨文化因素、思维差异、表达规范对二语学术写作的约束;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改造,即增加了语言转换模块,这个模块既可以视为写作过程模块的第四个子模块,与其余三个子模块成为功能平行的交互认知关系,也可以视为整个模型的第四个模块,同时对写作过程模块的选题、撰写、检查三个子模块进行约束与控制。
这个模型对于二语学术写作培养的启示在于:一是充分体现了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二是突出了主动认知,无论是对于语言学习,还是写作训练,都是成体系的认知过程,因而,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强化了全球视野,必须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开放性思维训练、跨文化素质培养以及独特的个性养成;四是必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包括信息收集、解决问题、语言运用以及规范写作的能力,为提出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对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培养方法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在进行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选择上,应当体现语言学习与学术写作的辩证关系,同时,必须突出学习者在培养过程中的主动认知。在此,引入任务型学习的理念,提出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所谓任务指的是一系列不同的、有先后次序并以目标为指向,涉及认知和交际过程的活动。Nu—nan曾对Long,Richards和Breen等人关于任务与任务型学习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任务是一项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工作,涉及到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操纵、生成或者交流,其核心要素主要集中在交际。每个任务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强调对于目标意义的理解和传达,并成为学习过程的激发动力。在任务型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选择任何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意图,以争取尽可能地实现目标任务,同时获得交流和锻炼的机会。语言是完成任务目的的工具,重点在于意义的正确表达和交流。完成目标任务的结果,可以使学习者深入理解整个事件的过程并使人信服。
关于任务型学习的框架结构,目前比较公认的主要包括Willis(图4)和Nunan(图5)分别提出的基本框架。
上述两个模型虽然表现形式上不一样,所用的术语有所区别,但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一是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实现目标任务的过程,这一过程与语言学习和写作训练的认知过程相吻合,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以及充分挖掘学习者的主动认知潜能有着巨大的帮助:二是都反映了学习过程输入与输出的辩证关系,输入过程所反映的是实际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与新信息的吸收、评价与自我建构过程,输出过程则反映了学习目标的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对输入过程的反馈,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三是体现了语言学习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对语言丰富的接触、充分的使用以及足够的动力,同时,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营造有效的沟通环境,为学习者全面使用和深度体验语言内涵创造了条件;四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综合过程,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听、说、读、写)必须结合在一起得到综合训练,因而能够使写作能力培养与其他三种能力培养交叉互动、相互促进;五是在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教师对于实现目标任务的引导、反馈和评价,突出了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在实施任务型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的主要工作各有不同。
学习者:目标分析,包括任务背景、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重点与难点等相关内容的分析;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在将任务目标与现有主客观条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为实现目标进行的知识储备,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学术写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学术规范和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等的收集、比较、评价、吸收和自我建构;完成任务,主要是指在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逼近任务目标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计划、组织、撰写、检查、修改等;团队合作,主要是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个体交流与沟通、任务分配与协调等,学习者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亦可视为团队合作的组成部分。
教师:设定任务,包括任务目标、内容要求、任务介绍、准备工作等;构建学习平台,包括针对学习者知识储备的预判、完成目标任务方法的引导、外部可利用资源的推介、学习环境与氛围的营造、阶段性任务目标的规划、学习者主动认知动机的激发等;传授相关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沟通方法、写作理论、写作规范、写作技巧等;与学习者的信息交流等四个方面。
六、其他重要环节
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不能仅仅只考虑写作过程本身,还应将写作过程与学术研究过程有机结合,从学术论文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加以考量。由此,在实施任务型学习方法提高中国学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的实践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三个重要环节。
(一)突出主动认知
既然从认知论的角度来研究英文学术写作能力培养,那么,在能力培养实践中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动认知。除了对写作过程本身的主动认知以外,还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主动认知:一是论文选题的确定。论文选题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专门学科,可以将之独立于写作过程之外专门加以研究。论文选题一方面受到学术论文作者本身研究学科、范畴、水平、手段的影响,另一方面还要受到本学科世界前沿研究方向以及学科领域关注热点的影响,因此,论文选题能力作为学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培养过程中加以重点训练。二是研究方法的优化。研究方法包括研究的目标选择、研究平台、实验手段等要素。同样的研究任务,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术论文写作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对研究目标、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结论加以阐述的过程,研究方法的优劣将对学术写作产生直接的影响。三是语言表达的重构。排除少量英语应用能力达到母语运用水平的情况外,从普遍意义上看,中国学者在进行英文学术写作时,首先形成的是母语对所要论述选题的表达,然后再将母语转换为目标语——英语,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词汇、语法以及论文规范等显性因素的影响,还应当将不同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思维差异、习惯差异、接受方式差异等隐性因素加以考虑,因此,对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跳出简单的语言规则本身,才能真正实现语言表达的精确重构。
(二)强化全球视野
英文学术写作的目的是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以推动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因而必须强化中国学者的全球视野。一是开放性思维训练。这里的开放性思维训练不仅仅强调语言表达或者写作技能的开放性,而是强调从学术研究开始,至学术论文发表全过程的开放性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包括学术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过程、写作规范、语言运用、写作策略、学术影响等诸多方面内容放到全球视野中加以审视,适应国际公认惯例,遵守国际通用规则,以提升研究水平及论文发表率,进而提升研究结果的国际影响。二是跨文化素质培养。跨文化素养包括跨文化意识、跨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学习者应当具备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心态和跨文化观念;跨文化知识不仅指研究领域的跨文化知识,而且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语言在内的系统的跨文化知识积累;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认知能力、跨文化选择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三是独特的个性养成。一方面对学习者个体而言,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充分展示独特个性,有助于创新过程的持续推进;另一方面,在国际学术交流过程中,必然面临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保持独特的个性,有助于在这些碰撞产生的火花中发现真理。
(三)培养创新能力
基于前文论述,学习者在写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每一个写作任务都会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子任务,第一,学习者任务目标的形成,然后通过论文撰写,形成论文,实现目标;第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自我行为与外界约束进行反复比对和选择;第三,学习者在自我行为与外界约束之间进行协调。通过完成三个子任务,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进一步完善,信息处理进一步优化,进而使写作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显然,学习者完成目标设定、约束遵守以及两者协调等三个子任务的过程,都是思维创新的过程。更进一步,包括学术研究、学术写作以及母语向目标语转换的全过程都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学术写作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模拟推演等,加强学习者在信息收集、比较研究、语言运用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训练,从根本上提升学习者英文学术写作能力。
七、结束语
【学术论文写作参考书目】推荐阅读:
学术论文论文写作10-19
学习学术论文写作09-21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范文06-28
学术论文写作步骤--ch06-23
2024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试题12-14
对学术论文的学术评语07-25
学术年会论文格式06-12
学术论文致谢词07-25
经济学学术论文09-29
学术论文常见问题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