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农人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培育出应用型人才成为业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新农业的发展需求,明确了新农人作为社会服务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定位。在此基础上,基于多个主体存在的不足和多领域对新农人的需要,对新农人进行精准培育,旨在为新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1:

试论“互联网+”时代农业创客发展模式与趋势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在这种趋势下,将改变农业生产以及经营管理方式,提升农业服务水平。互联网的应用为当下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这种契机下,农业创客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基于此,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农业创客发展模式与趋势。

关键词 互联网+;农业创客;发展模式;趋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传统农业也迎来了新的契机,以互联网为载体,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有利于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农业模式。基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应紧扣时代发展步伐,实施创新,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提升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互联网+”与农业创客概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促进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农业”这种新业态也逐渐形成,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

农业创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农业创客发展,有利于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经验模式,而这种经验模式产出率非常低,使农民认识到单纯靠土地是无法过上好日子的,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农村土地闲置、荒废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农业创客也随之产生。农业创客受国家支持,鼓励农业创客走进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

2 “互联网+”时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开始改变我国的传统农业,使传统农业开始朝着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融合趋势愈发明显,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2015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 500亿元,2016年这一数据达到2 200亿元,比2015年增长4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电商已经进入“快车道”,“互联网+农业”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随着农业智能4.0的推进,农业2.0的呼声也在不断高涨,如何推进农业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成为当下农业创客的重要任务。

3 “互联网+”时代农业创客的发展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要想实现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培养“互联网+农业”形态下的经营与服务主体,进一步落实人才走进农业等政策。在“互联网+”时代,有必要创新农业创客发展模式。

3.1 农业田园综合体模式

农业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农民合作社或新型农庄作为主要载体,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可以直接受益,不断增加收入。发展农业田园综合体的目的就是拓展新型农民的创新创业之路,让更多的农民可以参与进来,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田园综合體就是跨产业、多功能的综合规划,这种综合体即包括了现代农业,也包括了休闲旅游等,将各个项目综合运营起来,有利于农业更好地发展。例如,一片农田,基于农业田园综合体模式发展需要,在规划农田时,可以增加其观光动能。再如,农村住房,可以同时开个旅店、客栈,进而为农民带来更高的收益。

3.2 “互联网+农业旅游”

在我国农村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这些资源均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与开发。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也为农业创客提供了农业发展的契机。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农业旅游”这种模式也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在“互联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基于“互联网+农业旅游发展”的需要,创客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宣传农业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各区域的物质、非物质资源等农业优势,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农业旅游。近年来,“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收入不断增加,有关数据统计显示[2],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游客已超过20亿人次,农业旅游收入超过4 400亿元。这些数据表明,农业休闲旅游势头良好。在农业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民就业、再就业问题,从而使农民受益。

3.3 “互联网+农业特色化”

农业特色化即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整合起来,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农产品,并通过市场转化为商品,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在我国农村地区,有许多特色,这些特色明明可以成为无形的资产,却被农民埋没,导致这些有特色的农业产品、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而要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新型农民及创客可以借助互联网。基于农业特色化发展,要把优势特色农业凸显出来,如区域的各种蔬菜、水果、人文景观、中药材等,借助互联网促进产业升级,把这些产业作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再者,每个地方要结合本地区的特色,建立示范基地,推进地方区域农产品品牌化建设,进而推动农业产业更好地发展[3]。

3.4 “互联网+智能农园”

长期以来,农园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比较传统,在这种传统的方式下,农园产出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互联网开始取代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智慧农业也得到了普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控。在农业园内安装无线远程传输系统以及监控设备,只需要通过APP或者微视频,就可以了解农业园的具体情况。同时,农民借助互联网可以将农业园制成微视频传递出去,从而吸引城市消费者,推动农业经济更好地发展[4]。

3.5 “互联网+集贸市场”

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的线上销售、流通已经不再是奢望。以往,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苦于无销路,导致农民不敢多生产,大多是自给自足,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方面,农民可以借助网络宣传农产品,形成属于本地区特色的农贸市场。另一方面,农民可以与一些大型公司合作,构建“互联网+集贸市场”,进而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率,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

4 “互联网+”时代农业创客发展模式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农业创客模式将更加丰富。现阶段,“互联网+”在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互联网+农业”融合越来越深,在这种融合驱使下,一方面要利用互联网改造农业,另一方面,要让互联网应用模式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在互联网与农业融合的过程中探索并总结农业在互联网中的创新思维,从而为农业创客在“互联网+”时代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便利,实现自身价值。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农业创客应积极深入研究“互联网+农业”,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互联网+”新业态的发展,拓宽“互联网+”融合面,推动农业更好地发展。

5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已成为必然,农业创客发展模式也随之出现。对于创客而言,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依托下,创客们可以将农业特色资源和产品更好地宣传出去,并将互联网融入整个产业链的物质、资金和信息流,从而推动“互联网+农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尤志.“互联网+”时代农业创客发展模式与趋势[J].北方园艺,2018(3):197-202.

[2] 师海荣,黄阳磊,梁贵红.高校CSA模式有机农业创客平台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2):179-180.

[3] 刘一盛,唐晓,李渊,等.四川农业创客空间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商业,2017(17):70-71.

[4] 唐莹,黄尧,曹小宇,等.基于CSA模式的都市农业创客空间构建研究[J].情報探索,2016(6):23-27.

[5] 李周.农业“创客”:引领农村发展潮流[J].农村新技术,2015(6):1.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赵春峰

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2:

“新农人”的需求定位与培育路径

摘要:现代化农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农人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有效培育出应用型人才成为业界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新农业的发展需求,明确了新农人作为社会服务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定位。在此基础上,基于多个主体存在的不足和多领域对新农人的需要,对新农人进行精准培育,旨在为新农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人 需求定位 培育路径

*基金来源: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形态和实践观察研究”(2018qn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支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有新型农业人士推动传统农业的升级,以满足社会更大的需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積极培养具有科学文化、互联网思维、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具备先进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农人迫在眉睫。

“新农人”是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而产生的全新力量。业内学者从多角度对新农人开展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人才培育、乡创运动、新农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和新农人的内涵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研究视角来看,主要集中于社会网络、互联网、可持续发展及流通视角,如邹京晋基于社会网络对新农人培育运行机制进行研究;陈亮通过互联网说明新农人的内涵;曹林奎以上海市为例,研究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张雪占基于流通视角探究新农人培育路径。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研究新农人运用的方法较为简单和单一,其中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使用次数较多。学者们对新农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而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目前少有学者基于需求的视角对新农人进行系统定位。立足于新时代对新农人的需求进行定位、提出培育路径,对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农人的概述

(一)新农人内涵

新农人即具有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有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事人员。就其内涵而言,学者们各抒己见。汪向东认为,新农人可以用三个“新”来定义:以农业为业的农民新群体,采用新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农业新业态,农村生命有机体的新细胞;杜志雄认为,新农人一般泛指那些农业全产业链上从事生态农业生产、产品营销或为生态农业生产与营销提供支持和服务的自然人和企业;张红宇认为,新农人主要指秉持生态农业理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提供安全农产品、提高农业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谢艳华认为,新农人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具有较强市场与信息思维、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开阔的视野,并掌握着现代农业技术及现代农业管理能力的新兴群体。尽管学者们对新农人有不同的认识,但都表达了新农人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生态发展理念、精技术、善管理的高新人才。

(二)新农人价值

新农人的到来给社会带来了价值。在互联网方面,新农人借助互联网通融互联、大数据、高流动及开放性的特点,实现了与消费者进行无障碍沟通、使资源优化配置、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宣传产品和打造品牌等;在生态建设方面,新农人采用有机种植、无公害种植、构建生态链和多种农产品互补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进行作业,保障农产品安全的同时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在技术方面,新农人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技能(杂交、温室、机械化、电气化、无土和转基因技术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在管理方面,新农人利用市场营销、财务核算和农业经济调查分析等知识,合理组织农业生产、供应和销售,确保供应链的整合。

尽管新农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挑战,可概括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农业技术不精、新农人对自身及投入市场的产品定位不准、能动性较弱和缺乏大局意识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耕地质量差、农业人才缺乏、市场体制不完善和政府监管力度弱等。

二、新农人的需求定位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新农人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基于农业产业需求,应将新农人培育成为农业社会服务型、农业生产经营型、农业专业技能型和农业复合型人才。

(一)农业社会服务型人才

农业全产业链融合需要农业服务专业人才,农业服务专业人才满足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者的需要,满足农业发展在服务方面的需求。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社会服务型人员分别负责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其中,产前服务型指为生产产品提供基础物质和条件的农业服务人员,及时掌握农资、农机、土性、气候、作物习性、光照强度、水质等信息,精通如何选种、育苗、孵化、产品设计等技能;产中服务型指为产品加工提供服务的人员;产后服务型指为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的人员,了解市场机制、市场规章制度、投资风险、交易平台、物价等信息。目前,我国在农业服务岗位的工作人员虽有一定数量,但农业综合素质较低,且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较为严重,农业生产亟需大量专业服务型人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在追求产品质量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追求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售前、售后服务,以满足心理需求。从服务方式来看,分为线上和线下服务。其中,线上服务主要负责产品活动策划及宣传、产品介绍、产品推销和售后服务等工作,而线下服务主要负责对实体场所进行视察、出售产品、提供消费渠道及场所和介绍产品等。线上服务注重对互联网的运用,线下服务则注重对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两者都需在服务中满足消费者的层次化、差异化和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及差异化服务不仅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还满足了精神需要,未来的农业市场将需要大量服务型人才。

(二)农业专业技能型人才

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需要农业专业技能型人才。农业现代化技能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两方面。农业生产方式包括机械化、电子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园林化,其中机械化和化学化是基础的生产手段。农业生产技术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产前技术主要有良种繁育、农业航空、土壤改良、能源利用、生物技术、农业气象和水土保持技术等;产中技术主要有施用肥料、滴灌、嫁接、保鲜、病虫害防治、养殖和栽培技术等;产后技术主要有贮运、农业环境保护、产品营销、农田水利技术等。此外,随着大数据的发展,第三方农业技术已成为潮流,包括数据交换技术、GS1条码技术、5G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等。可见,农业生产过程中涉及多种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替。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员主要来自农村,掌握和了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技能较少,导致农业生产中缺乏精技术的人才。

我国东、南部农村地区与西、北部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主要指交通和通信设施)、地形地貌、气候和水利等方面有所差异,需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对新农人在技能方面进行详细定位和培育。

(三)农业经营管理型人才

创新农业管理方式,需要农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随着新农业的兴起和互联网的到来,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更需善管理、懂经营的新农人。农业经营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员和事物的管理,管理人员即对内部环境和人们的心理需求进行了解,运用管理技能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处理企业、农人和政府等合作关系,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和谐氛围,继而提升组织、运营效率;管理事物是指结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市场发展状况,对产前资金投入、生产方式和产量预算,产中加工监督、分配和资源配置,产后销售、产品流通等进行管理。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出现,农业经营管理的关键在于对农业供应链的管理,它与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相关,影响着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和水平。然而,我国农业管理人员不仅匮乏,且少有具备农业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的人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产后管理环节,产前和产中的管理人员较少,这些都阻碍了农业供应链的整合。

因此,要培育具有管理素质和技能的经营管理型农人,尤其加强对产前、产中、农业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四)农业复合型人才

带动农业转型升级,需要农业复合专业技能型人才。现代农业是一门综合性产业,涉及经济、生态和地理等多个领域,农业全产业链需要不仅掌握现代生产技术还需要能用运用先进管理理念的专业人才。一方面,专业复合型人才了解农业生产规律,熟悉国家农业政策,善于与农民沟通,能够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另一方面,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先进管理理念,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对市场敏感度高,能够顺应消费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

三、新农人的培育路径

(一)基于多个主体存在不足的培育路径

新农人由多个主体组成,主要包括传统农民、青年学生、返乡农民工和涉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可概括为:教育水平低、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缺乏经验和资金不足。各主体具备的不足和追求的目标如表1所示。(见表1)

传统农民的不足是文化教育水平低、老龄化较严重,缺乏农业理论知识且学习能力较弱,优势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传统农民可以通过加强与先进农业生产者在思想、知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提升对现代农业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活动氛围,使其主动接受新思想,减少农民对新兴事物的抵触情绪;兴办农业职业教育进行文化教育,以提高传统农民的文化素养。

青年学生由于刚进入社会工作,收入不高,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经验。青年学生作为“新农人”需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深入田间,定期到农田、工厂、公司等地进行实习,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管理、经营多方面学习,积累农业生产经验;与新型农业合作社、农产龙头企业进行合作交流,利用自身优势取得发展农业产业的资源。

返乡农民工长期进行非农业生产,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相对于传统农民具有资金优势,知识面更加宽广。可以通过采取自主学习、集中培训、参加研讨会、进修的方式进行培育。

农业企业具有资金、人才、信息方面的优势,但工作岗位与专业对口比例较少,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高等院校或中心城区,导致涉农企业紧缺懂技术又善管理的人才,也缺少创新能力。可通过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和引进外来人才为农企业提供复合型人才;开拓互联网思维,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与管理方法促进企业发展。

(二)基于多领域对新农人的培育路径

乡村振兴涉及农村社会、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乡村文化等众多方面,可以通过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和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解决好当前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新农业的发展同样涉及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而新农人作为新农业产业的推动者、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新生儿,其发展必然受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影响。为此,有必要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角度对新农人进行科学培育。

基于新农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兴办教育及培训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完善并构建新体系、制定脆弱性保护方案、加强人文关怀、引进资源、发展农村产业和加强研究力度等方式,对新农人进行培育。通过兴办理論知识型和专业技术型教育及培训机构,培育具有高文化教育水平和农业技能的农业综合性人才;通过实施土地管理、文化传承、生态补偿和创新创业等优惠政策,完善和构建运营网络、农业供应链、经济流通和产品认证体系,制定生态、文化和人性等脆弱性方案并加强人文关怀,为新农人的发展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加强对农业研究,发展乡村衍生产业,引进先进设备,为新农人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提供资源及资金。培育路径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其目的是将新农人培育成为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和复合型人才,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新农人的人才需要。基于多个领域对新农人的培育路径,见图1。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满足新时代的需要,新农人才有生存的机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明确将社会服务型人才、专业技能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作为新农人的需求定位。立足于新农人的需求定位,从内部(新农人自身状况)和外部(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两方面对新农人进行培育。对新农人进行需求定位并提出培育路径,这为“三农”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对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张红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新农人发展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6,(04):2-11.

[2]刘晓雪.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03): 13-20+107.

[3]郑菲菲.乡村振兴视角下茶产业人才发展策略研究[J].农业展望,2019,15(11):84-87.

[4]汤海明,陆和杰.”新农人”电子商务培训模式的路径选择[J].当代继续教育,2018,36(01):68-71+96.

[5]冯文秀.美丽乡村”乡创式”景观生态设计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 2017,43(14):216-217.

[6]熊文臣.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全国商情,2016,(35):19-20.

[7]刘艳.重新思考UGC内涵和价值——基于微博百县千红新农人的考察[J].新闻知识,2019(11):68-71.

[8]邹京晋,朱雅然.社会网络视域下新农人精准培育运行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2): 64-69.

[9]陈亮.新农人:中国未来农业的中坚力量[J].中国农村科技,2015,(03): 68-70.

[10]曹林奎,张峦.上海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6,(01):400-404.

[11]张雪占.基于流通视角的新农人培育路径探究[J].农业经济,2018,(04): 73-74.

[12]刘小舟.”新农人”与新型职业农民[J].农民科技培训,2016,(04):18- 20.

[13]汪向东.”新农人”与新农人现象[J].新农业,2014,(02):18-20.

[14]杜志雄.”新农人”引领中国农业转型的功能值得重视[J].世界农业, 2015,(09):248-250.

[15]谢艳华.”互联网+”背景下新农人成长的瓶颈及化解[J].农业经济, 2019,(05):51-52.

[16]王玉玲,刘欣怡,张芳菲.”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的销售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20,(01):139-140+168.

[17]姚永鹏,罗冰凌.甘肃省生态农业绩效评价——基于农业分区实证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06):7-12.

[18]王竞.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1):136-137.

[19]张新蕾,刘福军.我国新农人发展研究综述[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13(02):45-50+128.

[20]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广西经济, 2018(02):5.

The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ultivation path of "New Farmers"

Yang Jian-qiang Li Min

Key words:Farmers; Demand Orientation; Cultivation Path; Rural Revitalization

(作者單位:贵州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作者:杨建强 李敏

都市农业经营管理论文 篇3:

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摘 要:基于对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的分析,指出其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政府行政支持与引导不足;区域缺乏差异性,未能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创新性不足;项目融资渠道较单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等状况。就此提出相应对策:因地制宜,布局优化;资源共享,突出特色;以政策为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以保证休闲农业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南京;休闲农业;旅游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民生活习俗,经过科学规划、开发,为游人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近些年,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旅游供给呈现结构性短缺,我国70%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蕴涵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南京市农业休闲旅游现状

自2002年开始南京市,休闲农业快速起步,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南京农业的重要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和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市有一定接待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区)200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农业示范点12个。江宁区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其溧水傅家边现代农业园、高淳县银林山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省级农家乐村1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省级以上湿地公园3个,其中长江新济洲是国家级湿地公园。

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达到72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2%。“十一五”期间,全市休闲农业累计实现综合收入超过100亿元。休闲农业的发展,顺应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促进了餐饮、交通、购物、住宿、娱乐等各行业的发展,为郊县一、三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依托郊县特有的自然和农业资源,扶持建设了一批上规模、高品质、景色美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

依托各类农业特色资源,通过节庆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是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全年先后有梅花节、草莓节、雨花茶节、葡萄节、蟹黄汤包节、西瓜节、螃蟹节等各种节庆16个,月月有节、区区县县有节。这些节庆活动年吸引游客150多万人次,经济总收入超过9亿元,占全市休闲农业总收入的30%。南京市休闲农业以“节庆为驱动”,走“节庆+活动+线路”的道路,形成了“国际慢城农家游模式”、“傅家边采莓赏梅模式”、“龙袍美食游模式”、“乌江十里农庄游模式”。通过举办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的特色农业节庆活动,进一步挖掘了休闲农业客源市场。

“农业嘉年华”是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品牌,至2012年已连续举办了8届,累计吸引市民近200万人次。农业嘉年华以“农民的节日、市民的盛会”为主题,集中向外界展示南京都市农业成果、推介休闲农业特色,为市民和农民搭建了一个交流、互动、欢庆的平台。

二、南京市农业休闲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行政支持与引导不足

休闲农业的开发本身是为了更好建设新农村,但由于缺少对农民利益的充分尊重,利益主要集中在政府或开发商手中,在开发过程中矛盾突出,土地流转问题、合作方式问题、农民就业问题等矛盾日益突出。地方政府对涉及休闲农业的政策法规,例如税收、用地、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却并不健全明朗。而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导致其管理也是政出多门,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又谁都不管的混乱局面。部分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水、电、通信设施不配套,卫生条件和城市相比相差甚远。

(二)区域缺乏差异性,未能因地制宜规划布局

休闲农业发展起步之初,缺乏整体规划,在发展过程中项目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粗放经营。一些地区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对于客源的类型、客源的分布、市场的规模、客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完全不了解,盲目发展休闲农业。在整体布局上,没有很好地结合本地有利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做好规划,造成千篇一律、重复建设、没有特色、层次较低、环境破坏严重,不仅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而且分布很广,组织线路难度大,大大降低了对旅客的吸引力。大多数农家乐在政府的鼓励下,一夜之间冒出来,带有盲目和跟风之嫌。

(三)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创新性不足

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休闲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休闲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休闲农业缺乏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处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产值不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四)项目融资渠道较单一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不管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环境方面的专业服务人才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然而,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而经营者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品牌单一、档次低,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招商引资困难。

(五)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够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还与顾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上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请的员工,基本上没有经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防疫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三、促进南京市农业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因地制宜,布局优化

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因地制宜,搞好总体规划。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及人文特点,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树立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与当地的旅游景点连线联网,将发展休闲农业与发展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把休闲农业纳入到大旅游业当中去通盘考虑,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加强休闲农业与其他行业的相互渗透,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使休闲农业形成一个与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共同发展产业。

(二)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要尽快改变当前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休闲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在欧美国家,休闲农业发展颇具特色、规模。例如,美国华盛顿开辟1O多处大型郊游区,供游钓、野营、骑马等郊游活动;台湾省的休闲农业始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通过开放农园供游客观光、品尝并自销农产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的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三)以政策为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结合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政策要做到可操作性、实用性强,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和安排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要不断开拓投资渠道,多方筹资。要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农民个人及境外资金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实行投资主题、经营主题多样化。

(四)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引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和服务质量、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瑶,王树进.休闲农庄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基于南京市浦口区星甸项目[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2,(2).

[2] 赵云翔,张永青.南京休闲农业提档升级的路径选释[J].江苏农村经济,2012,(12).

[3] 刘泓蔚,卢飞.近十年国内体闲农业研究进展述评[J].潍坊学院学报,2012,(10).

[责任编辑 杜 鹃]

作者:张青 田家林 徐立岗 沐阳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申请(3篇集合)下一篇:强夯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