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分析,寻求其对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着眼点由高考成绩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有明显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更加偏向于成为一名学习上的指引者、点拨者,而不再是过去的“灌输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篇1:

对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摘 要: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我国语文教学工作长期保持了一种“接受型”方式,教师将知识整理好投递给学生,由学生自主的记忆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完善,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教”转向“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展开,能够全面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全面推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策略;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还仅仅是一个初步的理念,真正在实践中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推动研究性教育的基础,还在于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到适合探究的关键点。

一、挖掘探究点,实现教学发展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工作,对此进行整理:其一,知识技能层面,以基础的文字知识为出发点进行探寻。在进入高中阶段,语文课标指导之下,学生应当具有阅读、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并且形成阅读量的积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其二,过程方法方面,此时要关注到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在当前的教学中,对于一篇文章、一章内容的学习中,语文学科牵涉比较广泛,不妨让学生去探究及思考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在学习毛泽东诗词时,不妨引导学生去进行背景的了解。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背景就是创作在毛泽东在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过程中,途经长沙橘子洲回忆起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过程,表达了对反动统治者的蔑视。但是在另一首《沁园春·雪》中,却表达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在选词用句上也字如珠玉。除了时代背景,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其中的字词典故有所了解等,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的发展,给学生以启发。其三,进行情感价值方面的探究,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言的美,还需要能够交流出来,与人交流分享出自己的感悟等,在专题研究之外,反观日常生活,关注社会,逐渐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等,促成科学的三观形成。

二、细化教学目标,组织具体探究

在明确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方向之余,还要掌握具体的实施策略,细化教学目标,组织具体的探究工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某一课组织研究、针对某一单元组织研究、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研究,以及针对课外拓展进行研究。在具体化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进一步细化,立足于教学内容,全面满足日常教学的发展。某一课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探究点,如在《雨巷》一诗中,对“丁香姑娘”的理解,就可以作为一个探究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应的,每个单元也有能够挖掘的点,如同在这一单元,收录了《沁园春·长沙》、《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几首现代诗,不如就以此为探究点,学生以往接触到的更多是古诗,此时不妨趁机加深对现代诗的了解。

这里可以着重了解项目探究内容,可以跨越教学单元等的实现认真的思考,全面推动非常时期教学的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注点,拉动学生的纵向思考能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此时不妨将教学视野进一步拓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愁”,《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作品中都有表现出来,实现了日常教学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内涵不同,可以通过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

三、放飞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

放飞思维,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能够全面达成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注,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发展。如在教学内容上,组织探究式内容,应当打破课堂界限,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找到多样探究点,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感悟,还能逐渐增加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实现日常教学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本身范圍广泛,带有明显的人文性,此时关注到选题的广泛性,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条件。在探究方式上,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堂简短的10几分钟的讨论、课下资料的搜集整理等,稍有趣味的活动内容等,都能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达成日常教学的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为学生创设民主、自由的探究环境、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指导等,都是当前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全面达成日常教学的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注。

四、合理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启发

合理评价,对学生作出科学的启发。研究性教学更多的在于学生自主的思考与探究,基于此,教学评价工作也应当基于对学生的启发,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在当前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能够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发展与完善。合理评价,在于过程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进或者是中期调查。作为教师,应当以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中,与学生形成互动等,全面达成日常探究过程的关注与观察,当发现学生有些时候陷入思维误区时,可以进行指导,当发现学生的思路比较好的时候,可以给予鼓励。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发撒行,文无定法,自主的探究具有更多的主动权,此时也不必苛求课标内容,而是以更为开放的思路对学生作出指导,实现科学的评价、适当的引导启发。

结论:在近年来的高考试卷中,试题分布明显发生了转变,不仅有阅读理解部分,还有针对课外诗词、古文等的鉴赏,可见语文学习不再单纯地进行知识的发展了,而是更多的关注到学生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等的培养。当然,这样的转变,也是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应这种变化,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探究空间,实现探究教学,是当前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宫海涛.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09):65-66.

[2]李慧.对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反思[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7(09):49-50.

[3]孟瑞红.浅谈如何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J].语文学刊,2012,11(18):70-71.

作者:杨炯

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篇2: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作用摭探

摘 要:文章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分析,寻求其对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的着眼点由高考成绩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有明显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更加偏向于成为一名学习上的指引者、点拨者,而不再是过去的“灌输者”。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习共同体;主观能动性

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达到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永不满足的状态,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的语文学习共同体,不仅要关注到个体,还要注意到学生群体的动向。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够在根本上为教师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提供指导性帮助。

一、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包括指导学生的教师和参与学习的学生。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教材中内容的把控,对教材内涵的深入挖掘,让教材与现实生活保持紧密的联系。教师应注重教材内容的整理,使教材方便学习共同体进行探究。教师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教材上,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无限探索的乐趣,这样学生才可能会在教材中发现更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让学生由被动地解答问题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答案。例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如下问题: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这样一句话,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先生为什么会给这部小说这么高的评价呢?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在做出讲解的同时,还可以继续提出其他的问题。学生带着求真、探索的心理进入课堂学习,能充分地激发探究性思维。

二、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理念,要求教师在不断的变革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蕴与业务水准,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有明显的改变作用。以往,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僵硬地按照教案的内容来完成对教材的讲解,类似填鸭的方式,所有教学都以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为最终的目的,教师占据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可以忽略不计。而研究性学习方式则要求教师的着眼点由高考成绩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因此有明显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更加偏向于成为一名学习上的指引者、点拨者,而不再是过去的“灌输者”。坚持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能够更加关注改变学生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而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采取研究性教学方式后,教师针对课堂内容所设置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层次也会更加丰富,使学生在不同的层面能够关注到不同的知识点,从而引导学生对问题采取多角度的立体解决方式,对问题本质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总结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进而获得新的发现。

三、加大对学生求知欲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对语文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对教材的章节内容也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创设的。如在教学《指南录后序》一文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课文如何表现作者的写作宗旨?南宋朝廷的表现如何?一边是国家的存亡,一边是个人的生死,文天祥是如何选择的?文天祥为什么最后要放弃丞相职位前往元营议和?最后文天祥有没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没有地利人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文天祥有没有灰心丧气?在一系列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会对课文以及课文背后的历史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可见,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拓展,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课堂,在其中营造出轻松平等、和谐开放、安全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四、强调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在研究性学习方式下,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要更加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互相配合完成知识点的掌握,在合作中相互提升;合作也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遇到的困难,因此只有互相借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彼此提高,不断自我完善。这里的团队协作精神是一个整体的协作,而不是单指学生或教师某一方。例如,在《月是故乡明》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故乡情怀,凭借某位教师一己之力,很难讲清楚故乡在古今中外文人心中的价值。在语文共同体内,教师可以相互合作,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找寻不同呈现的方式。再如王勃的《滕王閣序》,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句,通篇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采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团队合作来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寻找出文中的佳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样,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更好地扮演指引者的角色,更快地对教学难点进行“定位”,使语文教学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五、深挖教学储配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陆续地走进高中课堂,教学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景泰蓝的制作》一课,如何呈现出景泰蓝的特征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素材,那么如何获取大量的教学素材呢?在过去,这可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是现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学素材可以利用网络轻松获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展示不同的视频素材,这样不仅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当然,这些教学资源也不是信手拈来,需要共同体内的教师互相合作,更加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精心地打造教学课件,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丰富生动的直观感受,改变学生以往沉闷的课堂状态,从而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深度融合。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能够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身处高中语文共同体内的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深挖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郑葳.学习共同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林荣凑.语文学习共同体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3]杨文芹.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探讨[J].中学语文,2012(09).

作者:于静

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论文 篇3: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语文教学探微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于2001年开始实行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思想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而对于学生而言,则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本次新课改的最大亮点可以说是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打破师授生从的被动教学局面,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模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在确立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将研究性学习和高中语文教学整合起来,探索高中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教学

一、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激发,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唤起身体内潜藏的激能,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研究性学习首先培养学生去质疑,质疑权威,质疑教参,质疑定式思维;其次培养学生去挑战,挑战传统,挑战当下,挑战未来;再次培养学生去摆脱,摆脱课堂话语的先入为主,摆脱教学权威的霸权论断,摆脱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摆脱自卑意识和服从意识;最后还培养学生敢于去重建,重建思维方式,重建知识体系,重建自我话语权。通过以上三步,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思维和批判意识,成长为有个性的人。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去和权威角逐,把教材当靶子,把教材上的知识和自己原有知识当作突破口,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来对待他们,通过现象透视其本质,在不断的探究中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歌德说过,不断变革,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古人亦云“穷则变,变则通”。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往往会推陈出新,引发“头脑风暴”,形成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一) 确定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通过解决学习中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学习方式,问题代表着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确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性学习之初,老师要帮助学生确定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出发。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所在,这些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恰好是研究性学习的契机,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出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其次,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学生自己的问题;再次,要从课后习题出发,课后习题的设定是针对教学目的而定的,是考查学生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练习中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中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确定问题的时候不可忽视。

(二) 定向研究

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后,接下来就要发动学生进行实践研究了,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点,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搜集资料。根据前一阶段确定的问题,学生明确任务,实行小组分工,通过课外资料、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围绕研究主题收集资料,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资料的归纳和整理,要学会从众多信息中判别、筛选有用信息;②分析信息。在这个阶段,要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要将同种内容和性质的问题整合在一起,同时剔除重复信息和无效信息;③形成观点。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收集整合好的材料进行加工润色,全员共同参与讨论,形成文字材料,经过反复修正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在小组内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总结本次研究成果。

(三) 总结交流

总结交流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说”“听”“辩”这三个方面。“说”指的是小组代表要将自己组内的观点和成果向全体同学汇报,要求发言代表衣着得体,面带微笑,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体态自然,清晰而流畅地表述出自己观点;“听”指的是要善于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我们身边的同学是最好的学习资源,要学会吸收其他小组观点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对其他小组发言中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提出;“辩”指的是要学会运用辩证性思維,对其他小组发言中出现的错误要敢于修正,提出正确的意见,对其他小组中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要敢于反驳和争论,要捍卫自己的研究成果。另外,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还可以是多样化的,比如书面形式的论文、报告等,还可以是研讨会、黑板报、辩论会、图片展示、课本剧表演等多种生动有趣的方式。

(四) 实施评价阶段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中语文教学既然是一种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新兴的教学模式,那么在评价方式方面自然要打破现行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一种研究性的评价体系。因为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在这个方面的表现突出,而有的学生很可能在另一方面表现突出,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不能只看到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否得到了提高。因此,用单一定性的量化评价模式根本无法解决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那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贴上优良中差的标签的评价方式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打破传统的选拔和甄别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要看到学生在每一次研究性学习中的成长和进步,要看到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

根据我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的实际语文情况,我在研究性学习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遵循了这样的策略:

(一) 使学习形式具备活动性

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研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把学生紧紧束缚在课堂上,要“放开”课堂,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充分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即叶圣陶所提倡的“在学中做”。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适当地创设一些活动课,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学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使研究内容多些“语文味”

“语文味”即语文课应该剥落附加在它身上的各种浮华的东西,还语文以真实的面目,要回归本色教学。新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的本质内涵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该通过对文本的挖掘,抓住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老师带领学生感受课文传递出的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美,鉴赏美,进而创造美。但是在近几年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太过注重语文教学的形式,在语文课堂上充斥着一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使语文教学距离语文的本质越来越远,“语文味”越来越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一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为了求异求新,为了追求课堂效果,课堂上过度使用多媒体,致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声、光、电、影,一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欢天喜地,但是关于语文知识学生一无所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领悟就更谈不上了;还有的老师过分注重“研究性”,在拓展环节对文本进行了过度解读,致使语文课变了味,走了样。如有个老师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欣赏荷塘美景时将荷花的特点、花期、生长习性、培育嫁接等等内容进行了拓展,将语文课生生上成了植物课。“术业有专攻”,语文课应该像其他课程一样,只做它能做的,只做它该做的事。语文教学中的探究不能脱离文本,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

(三) 使学习过程体现民主性

所谓学习过程的民主性即在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颠覆传统的“师授生从”的教学模式,师生的关系需要重新界定。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即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老师要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一体两翼”,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要撕破师道尊严的面纱,走下神圣的讲坛,站在学生身边帮助他们形成知识建构的能力,引领他们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要自始至终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变“讲堂”为“学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充分信任和尊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过来又有利于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 使学习态度变成合作型

学习态度的合作性是指研究性学习强调团队精神,注重生生合作,小组合作,既注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注重小组成员的合作、分享和交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在比较中甄别筛选,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处于竞争机制,优等成绩与劣等成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一个学生的成功是以其他学生的失败为代价的,而合作学习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因素,因为在合作小组探究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所以,“学会合作”既是一种执行策略,又是重要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但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而且培养了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語文选修课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能有效改变广大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法,能提高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对研究性学习理论关照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各种尝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张华,刘万海.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作者简介:刘晓霞,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会宁县第二中学。

作者:刘晓霞

上一篇:期限合同3篇下一篇:疫情防控工作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