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通用13篇)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1

之西方人怎么庆祝圣诞研究活动过程综述

时间:2014年4月17日至19日;

地点:仙源学校;

参与人员:王媛;

研究内容:西方人怎么庆祝圣诞;

研究计划:此次研究活动由我独立完成,我计划采取两方面的过程来完成,一是通过网络查找文献资料等的形式探寻西方人是怎么庆祝圣诞节的,此过程我将在17号查找完毕并完成资料的初步整理。二是通过采访居住仙桃的外国人,询问他(她)们是怎么庆祝圣诞节的,此过程我将在18、19两天内拜访仙桃职业学院的外籍教师并采访完成。最后我会在19号晚上对访问资料和之前整理得网络资料进行汇总,写出研究报告及自己的体会与感想。最后再交由老师点评。

研究方法:文献法、访谈法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为国外众多的外语教育研究者所关注。1981年Holec正式提出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并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对自主学习的研究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从外语自主学习被正式提出,诸多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在20世纪90年代已达到高峰。我国的自主学习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要晚于西方国家,虽然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是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文力求揭示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发展历程,探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展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国内主要外语期刊上的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在对中国期刊网期刊论文(1990———2015)以英语自主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共检索到相关文章285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4篇。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界定

Holec在1981年对自主学习下了定义:“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法手段的不同,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有些学者把他看成是一种行为,有些学者把它看成是一种能力。其观点大致有下列三种:第一种观点把自主学习定义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第二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方式;第三种观点主张从纵向、横向二个维度对自主学习下定义。即从学习的各个方面以及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对其定义。

综上所述,虽然大家对自主学习的定义不同,但其本质涵义是一致的。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既可以理解英语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多维能力,即控制自己认知过程、学习管理和学习内容的能力。

三、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由于自主学习研究起始于西方,因此我国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引用西方的这些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理论基础。当前,西方的自主学习理论分为七个派别:(1)操作主义学派:自主学习是基于外部奖赏或惩罚而作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2)人本主义学派:个体自我系统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自主的学习;(3)信息加工学派:根据预设的标准对个体获得的信息进行测验,如果不能达到完全匹配,就要进行再次检测,如此反复直到信息符合检验的标准;(4)社会认知学派:自主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调节和控制;(5)自主意志学派: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6)言语自我指导学派:自主学习是个体利用内部言语主动调节自己学习的过程;(7)建构主义学派:自主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对本研究中检索的文章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大部分文章基本是从自己的研究视角出发,以相关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或问题,或进行思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并非全盘照搬。

四、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方向和对象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对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才开始进行讨论与研究。国内学者也主要是从英语自主学习理论研究、以实证为基础进行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这两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研究,这和西方外语教育界的研究相似。2004年可以说是在这期间的一个分水岭,2004年以前多数是对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介绍和分析,高吉利(2005)通过统计发现,在过去的15年里,理论研究占了大部分(62.7%)。本研究检索到的285篇文章大部分都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即使没有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也都有大量实证数据,理论研究文章为31%,而实证研究类文章则达到69%。

在调查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时,本研究从检索到的285篇论文中抽取了196篇实证性论文,并对其受试对象进行分类统计,其中受试对象为初中学生的6篇,高中学生的38篇,未区分初高中的23篇,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91篇,英语专业学生的13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8篇,高职高专的9篇,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为受试的3篇,成人教育的5篇。由此可见,高中学生和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是我国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与我国英语学习人群分布基本对应,但是对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还不够。

五、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内容

(一)研究内容分类

根据研究内容,笔者将285篇论文分为6大类:(1)在国内外语教学环境中推行自主学习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2)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3)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与实践研究;(4)自主学习模式研究;(5)自主学习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6)其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有少部分文章涉及了自主学习研究的其他层面(如自主学习能力与成绩的关系、如何建设和发展自主语言学习材料、自主评估工具和自主评估材料等),但因文章所占比重很小,故将其笼统归入“其他”之中。

在6类研究论文中,第3类文章数量所占比重最多,共计99篇,占了总数的1/3多。其他依次是第6类(18.5%)、第4类(17.9%)、第2类(13.8%)和第1类(11.2%)。第5类文章所占比例最少(5.9%)。

(二)研究内容简要综述

第一,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者,研究者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邓杏华、周柳琴(2005)总结分析了大学生在英语听说能力方面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进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自主训练方法和策略;苏若菊(2011)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探讨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于秀庆(2011)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对成功的语言学习的归因、对语言学习本质的认识等。

第二,促进学习者自主性的方法与实践研究。如何促进外语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这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论证,并总结出了多种途径。这些途径主要包括:(1)通过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廖剑(2004),雷霄(2005),钱曼(2013);(2)通过构建自主学习中心:高林梅(2006),朱彦(2007),庄玲(2006);(3)结合课堂教学:金立贤(2004),印辉(2004),杨艳萍(2013);(4)加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策略的培训:黄芳(2006),赵华芹(2010),查静(2012);(5)通过学习者训练:唐玉凤(2008);(6)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田泽林(2007),李丹(2010),吴彩霞、刘欣(2010);(7)通过形成性评价以及自我评估:张蓉,程会林(2013),沈椿萱(2014)。

第三,自主学习模式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蔡朝辉(2007)比较分析了教师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怎样不同的角色,探讨了导致教师角色不同的原因,并就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吴彩霞、刘欣(2010)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充当着促进者和资源的角色。

六、对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状况的思考

综观我国这些年来的自主学习研究,大致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自主学习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研究者从自身的经验和理论积累中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特征、理论依据、目的和意义,以及与其他学习方式的联系与区别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促进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开创了自主学习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新局面。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把研究的成果用以指导教育实践。第三,自主学习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上至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下至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都十分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其习惯的养成。

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重视。

第一,研究方法不够科学严谨,研究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有些研究把自主学习能力与测试成绩假定为成正比的关系,认为测试成绩提高必须会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由此设计研究方案。虽然,有些研究者做了相关的实验,但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数据。另外,研究样本普遍偏小,这说明自主学习研究在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第二,研究对象的范围还需扩大。目前,研究对向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少部分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中小学生和研究生等外语学习群体的自主学习情况。可能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人员多为高校教师,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便于研究者进行数据采集,相对更容易出成果。另外,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几乎主要在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展的,因此其调查和实验结果并不适用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因此可见,今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院校应加强自己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以找到适合本地区学生和教学条件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三,研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尽管学者们对如何促进学习者自主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践论证,但研究者对于每一条途径的研究都不够充分、深入;另外,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对性认识仍存不足,使人误以为通过训练让学习者达到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后就可以一劳永逸,而实际上自主学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因此,除了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对性的理论外,在实证研究时可以研究培训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变化,以便更全面地考察培训项目的效果。

七、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有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从宏观和微观上对自主学习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在实证研究方面,对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学习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中国环境下实施英语自主学习的更为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角度不均衡。研究热点都集中在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自主学习策略、教师角色定位等方面,而对文化适宜性、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另外,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材料的建设等视角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到;缺乏对中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地域差异性方面的研究;对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对性认识不足,大规模样本的研究不多,测试成绩的不恰当使用等等。因此,今后我们还应该以现存问题为突破口,使我国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取得更大、更实质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enson Phil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Beijing,2005.8

[2]高吉利.国内学习者自主研究述评[J].外语界,2005(6):55-60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30-38

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综述 篇3

摘 要:本文就近十年关于自主英语学习的文章标题进行回顾及分析,从中总结了近年来自主英语学习研究在国内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以后研究方向。

关键词:国内 英语 自主学习 研究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对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极具实际意义。国外外语教育研究者关注自主学习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Henri Holec在其著作《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首先将“学习者自主(Learner Autonomy,自主学习的另一种称呼)”这一概念引入外语教学。自此,对自主学习英语研究的热潮便一浪高出一浪。Holec把自主学习定义为“对自己学习能够负起责任的能力”。Dickenson认为,自主学习意味着自己对本人学习的所有决策负起全部责任。Little认为,自主学习是显形的和有意识的,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英语自主学习研究才出现了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研究局面,并且大多是介绍国外的研究,21世纪后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本文对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有关英语自主学习的文章标题进行检索,分析近10年来英语自主学习在国内的研究情况。

一、统计的方法与分类标准

为了使此次研究具有全面性和权威性,更能够反映国内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状况,该文所分析的文章都刊登在中国知网上的期刊中。笔者在中国知网新版出版平台的“时间范围栏”中输入“1999-01-01到2008-12-31”,在“输入目标文献内容特征栏”中,在“题名”栏,输入检索词“英语自主学习”,精确检索期刊的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共有812篇有关英语自主学习的文章。另外再输入文章的“题名”的检索词为“外语自主学习”,检索期刊的文献资料,结果显示共有85篇有关外语自主学习的文章,两者共计897篇。为方便表述和研究,本文中用的文献题名只含“英语”。

在“结果中检索”分别以下列标准进行统计与分类:

1.文章发表的不同年代分类:在分组分析方法栏点击“年度”,并选取1999~2008年进行检索;

2.研究的内容分类:在检索结果中,再在题名栏中输入含“学习能力”“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和“学习模式”,并分别检索;

3.研究层次分类:在检索结果中,再在题名栏中输入含“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并分别检索;另外单独检索了“高职学生”;

4.研究方法分类:题名含“实证”或“调查”进行检索。

二、分析与结果

1.研究文章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从2004年起发展势头迅猛增长。

过去10年国内关于英语自主学习研究文章年代分布情况如下:2004年前和后发表相关文章的差异非常大,其中1999年、2000年和2001年只有2篇,2002年和2003年共发表文章27篇,前5年占总数的3.54%。后5年发表相关文章785篇,占总数的96.46%,而且2006年后发表的文章数量都超过了之前7年的总和。由此可见,近年来有关英语学科自主学习研究发展得相当快,也说明国内外语界的学者越来越重视自主学习问题的研究。高等教育司于2004年1月3日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这充分说明国家的教育指导思想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2.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和学习模式等方面的探讨和研究。

国内针对英语学科的自主学习研究主要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探讨学习能力培养的文章有347篇;对学习环境探讨的文章有106篇;描述学习主体的学习模式和策略的文章有70篇;教学模式的研究13篇。针对英语学科的自主学习研究在内容上出现严重的倾斜,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环境探讨上,这表明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以学习者自身为中心的,外界环境是起促进作用的。

3.研究层次逐渐扩大,涉及到各个层次。

目前,针对研究生的研究有9篇,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比较多,有216篇,针对高职学生的研究有74篇,针对中小学学生的研究只有23篇。相关数据表明,积极参与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而对高职学生的研究是非常晚的。因为,高职院校大量涌现是在21世纪初,但由于高职教育学生数已经占到高等教育学生数的一半以上,目前愈来愈多的人员关注高职院校的学生了。而中小学教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不多,尤其是小学英语学习的研究非常少,并且是近四五年才出现研究文章,笔者认为要做研究必须要有研究的对象,自主英语学习研究的层次和时间,很明显就体现了这一点,因为英语在小学开课是近几年才出现的。

4.国内针对英语学科的自主学习研究以思辨性的多,实证性的少,但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在过去10 年,国内发表针对英语学科的自主学习研究文章中,思辨性研究达692篇,而实证性研究只有120篇。这表现出研究者惧怕繁琐的研究方法,而喜欢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写作,而不是研究,但从研究方法发展的趋势上看,实证性研究正在逐渐增加。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尽管我国的自主学习研究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并且几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也暴露出了目前国内自主学习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内容来看,国内自主学习研究从整体上集中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研究上,关于学习影响因素和学习能力评估的研究较少;多数是从主观理论来探讨,而没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更没有去跟踪实践的结果;研究外界环境的多,而内在环境研究的少。今后,我们要在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策略和外在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同时,也要开发自主学习的英语资源,更要挖掘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从研究层次来看,自主学习研究集中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上,而对中小学生和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研究相当少,这与高吉利(2005)和王俊梅(2007)得到的研究结果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从事科研的主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且在小学开设英语是近几年才出现的。由于学生人格和习惯的塑造和养成最重要的阶段是在中小学,所以,我们要加大对中小学学生自主性的研究,研究层次要下移。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针对英语学科的自主学习研究多采用思辨性研究方法,而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相当少。不过,近期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的声音愈来愈高,并且实证研究更具有说服力,相信也会涌现出更多建立在调查实验数据基础上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覃丹,黄莉.国内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 .百色学院学报,2008(4):116-119

[2]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J]. 外语教学,2005(1):60-63

[3]王俊梅,刘广敏.国内自主英语学习研究综述[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82-183

[4]宋淑芹.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综述[J].中州大学学报,2008(2):86-89

2007年江西省级高等学校教改立项课题"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 JXJG-07-32-7◆(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个人研究过程综述 篇4

参与人:熊礼朋、熊敏、郑梦玲、汤敏、胡佳敏、李骥、宋敖、姚茜、陈嘉财、刘敏、陈龙。

研究内容:研究电视机所产生的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以及怎样减轻电器的辐射,对当地居民进行简单的访问,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辐射造成的危害的

研究计划:开题一星期后完个人研究综述,老师点评后进行总结。

我们这次研究的课题是电器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组长要我们每个人选一种电器进行研究。我选的是电视机所产生的辐射,小组长写了初步开题报告,完成之后,交给老师审核,审核通过后小组开了一次小会。在这次会中我们确定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因为辐射这个东西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所以我们只有上网查询资料,向老师询问,和小伙伴们互相讨论,对于这次研究,我总结了以下步骤:

1、确定了研究对象。

2、查阅关于辐射的有关资料和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3、对查阅来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4、对当地居民进行访问,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辐射的危害的。

5、根据访问资料、书面资料进行整合。

6、写出研究报告以及自己的体会和感想。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5

现在普遍存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能说出很多英语单词,但是对英语字母却是一个也不认识,他们只是知道苹果是apple,香蕉是banana,但是他们不认识。很多家长对此很不在意,他们认为等到孩子到了适当的年龄,他们自然而然会了,其实并不然。下面太平洋少儿英语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在口语教学领先的教育理念下,儿童英语字母的学习被忽视到一种不可思议的程度,严重的影响了儿童英语阅读的进行。对4、5、6 岁的儿童进行一次英文字母的抽样调查,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孩子认不全、写不全26个字母,甚至7、8、9 岁的小学生也有一大批认不全、写不好英文字母。学习英文字母要掌握到极其熟练的程度,要能够不加任何思索的快速识读,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书写出26个字母大小写。

一般成年人的书写速度在25-35 秒之间,4、5、6、7、8、9 岁的孩子至少应该分别达到120 秒、100 秒、90秒、80秒、70秒、60秒,而且在此基础上越快越好。学好字母第一步是背诵,第二步是识读,第三步是默写,这三步也可以同时进行。

成人学习研究综述及反思 篇6

成人学习研究综述及反思

“成人学习”是成人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现在“成人学习”研究的`整体思路是什么?本文对现有的“成人学习”研究进行综述,在综述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反思,并结合反思及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新的建议和看法.

作 者:杨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72关键词:成人学习研究 模式 综述及反思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7

一、辅音丛的实证研究

1.就辅音丛长度的影响而言,Carlisle以来自7个不同的国家的11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做实验,为了探究辅音丛长度对增音的频率的影响。他选择的单词以/ S /音素开头的单词,这些词本身是违反西班牙音位组合规则的。结果表明,/ SCC / 音节首的加音频率明显高于/ SC /音节首,这表明学习者在三个辅音组成的辅音丛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比起由俩个辅音组成的辅音丛。Cornelian Jr与Abrahamson’s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研究巴西的英语学习者以/ SC /和/ SCC /开头的辅音丛的产出对增音的频率的影响。事实证明,这些学习者往往在长的产生更高的增音率。

2.就语音环境的影响而言,Carlisle对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人进行研究,目的是探索语音环境对增音的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 S /开头的辅音丛中,辅音后增音的平均比例是51%,元音后是35%,这可以强烈说明辅音后增音比元音后更频繁。Koerich研究了巴西人习得以-ed结尾的英语单词。他专注于讨论前面语音环境对产出的影响。数据也表明,辅音后元音增音频率高于元音后。Cho and Mc Queen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是否知觉恢复从韩国英语学习者辅音丛的简化策略的知觉恢复是否基于特定的语言的语音环境知识,结论表明听者会根据语音输入多少信息是可用的,利用不同层次的信息。Davidson and Shaw探索了在辅音丛感知过程中除语音系统外其他感知错觉的来源。结果发现,除了音位系统的干扰,感知错觉的来源包括特定语言的语音知识,刺激项目的声学相似度,任务本身以及实验中对错误序列的修改次数。

3.关于响度和标记性。Eckman和Iverson(1993)对11位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广东的学习者进行了实验研究,他们认为擦音相对于塞音是有标记的,浊音相对于清音是有标记的,因此前者都比后者难习得。他们还指出“浊擦音十流音/滑音”音节首比“清塞音十流音/滑音”音节首难习得;“塞音十滑音”辅音丛比“塞音+流音”辅音丛难习得,因此,前者比后者标记性更强。

从非音位的角度研究辅音丛,一些学者认为辅音丛的习得可能会受到文体正式程度,接触目标语时间长短等非音位因素的影响。

(1)就文体正式程度而言,Major (2002)以2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做实验。他通过四个正式程度不同的任务形式收集关于英语词首辅音丛的语料。他发现文体正式程度越高的任务,学习者增音的频率越高。而删除和替换的使用频率会增加当任务变得不那么正式。Mc Leod and Arciuli (2009)研究了儿童辅音丛的习得,尤其是/s/和/ r /辅音丛。得出结论是小学生/s和/ r /辅音丛产出的准确度不受到诱发形式的影响。对5-8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图片与文字相比是更高效的。对9-12岁的儿童,俩种形式都同样有效。

(2)就接触目标语时间长短而言,Abrahamson (1999)对一个母语为西班牙语的人进行了一项纵向调查研究,主要研究他的词首/ SC(C)/辅音丛的产出。他不仅讨论了语音环境和辅音丛长度影响增音的频率,而且接触目标语时间长短对其的影响。他发现就时间而言,学习者增音频率表现出一个u型模式。

二、国内对辅音群的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辅音丛产出过程中的不同的音节修改策略以及使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英语学习者经常采用三种音节的修改策略略,即元音增音或辅音删除,经常用CV结构代替CVC(C)或CCV结构,或者替换一个辅音,不改变音节结构,这些经常出现在英语学习者中。Chan A.Y.W.讨论了母语为粤语的英语学习者使用不同策略来应对他们词首辅音丛中的问题。6个中学生和6个大学生被要求进行四个任务:朗读单词,图片描述,朗读三个段落和对话采访。研究结果表明,删除和替换是学习者常用的,但实际上没有元音增音。某些音素片段,如流音,比其他部分更加困难。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8

【关键词】21世纪;国内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国内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段:(1)2005—2008年:上升期,表现为文献量逐年增多。(2)2009—2013年:平稳期,期间每年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数量都保持在170篇以上。(3)2014以后:成熟期。这个时期年发文数量总体会有波动,但数量仍保持在120篇/年。趋势表明,国内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仍然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可见,相关研究仍是二语习得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根据严明介绍的学习策略研究的类型,文本按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成果,划分出7种研究类型:理论探讨、回顾研究、策略调查、对比研究、相关性研究、策略训练研究、混合型研究。

二、研究成果

1.研究类型、内容和角度多元化。近10年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研究类型、内容和视角呈多元趋势。其中,相关性研究最充分。如:性别、性格、动机、多元智力理论、自我效能等相关性研究的多元研究领域。此外,对比研究成果也比较突出,研究切入点丰富,如:吴丽琳:主要对比不同性格的优秀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策略上的差异和个性特征;裴正薇考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成功者和失败者使用语音学习策略的差异情况及其原因;王莉梅探讨了大学EFL学习者交际策略的性别差异和课堂交际策略教学对男女学生的作用等。这些研究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二语习得及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为外语教学带来启迪。

2.策略探讨中相关理论得到发展。近些年的论文中有不少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理论探究,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进行需要理论支持。20世纪80年代,Krashen的监控理论、Anderson的认知理论等语言学习理论成为策略研究的理论指导,并建立了属于这一领域独特的理论基础,如:Oxford,O‘Malley&Chamot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被众多研究者接受。近年来,研究者在运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新的元素,如:何莲珍、傅莹等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内在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语言学习策略解构方程模型;王立非、陈功提出从认知的角度构建学习策略模式,对当前策略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梳理和反思等。这些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中的理论。

三、现有相关研究的缺陷及努力方向

1.研究對象过于集中。近10年来,英语学习策略方面学术论文的研究对象虽然日趋多样,但研究焦点集中在大学生,对高职高专学生研究力缺乏。在文秋芳主编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中,收录了近20年我国学者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相关实证研究文章,研究对象有研究生、本科生、中小学生,唯独没有高职生。

2.实证研究方法不均衡性。在文秋芳、王立非对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回顾中,分析了38篇文章,其中只有6篇(15.78%)用了实验法。总体而言,研究方法种类还很不均衡,问卷调查仍遥遥领先,访谈、日记等方法稀少,因此,应促进研究方法既多元又比较均衡的发展。

四、结语

本研究回顾了最近十年来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发现无论在研究类型、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上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绩。但成果与问题并存。今后应不断深化研究、拓宽研究思路,将思路延伸到不同层次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中,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鼓励学生将其广泛运用于英语学习之中,逐渐形成有策略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改进我国英语教学、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黎,陈唐艳,曾洁.学习策略培训对学习者元认知水平影响的历时研究[J].外语界,2012,(1):35—43.

[2]何莲珍,傅莹,方富民,闵尚超.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路径之探索[J].中国外语,2011,(5):18—24.

[3]凌茜,杨梅荣,杨改学.基于网络的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1):63—67.

[4]裴正薇.英语语音成功者与不成功者使用策略的差异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64—70.

[5]吴丽林.内/外性格倾向优秀语言学习者学习策略运用研究[J].外语学刊,2005,(2):80—87.

[6]王莉梅.EFL学习者习得交际策略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8):37—41.

[7]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45.

[8]王立非,陈功.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认知模式的构建与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6):16—20.

[9]熊苏春.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语言学习焦虑与学习策略使用之关系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6):66—71.

[10]严明.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203—208.

英语语音教学研究综述 篇9

英语语音教学的发展历程

语言教学及外语教学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正式的英语语音教学则始于19世纪末。回顾英语语言教学的历史,现代语言教学始于中世纪末。只要有语言教学,语音教学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然而早期的英语教学并没有把语音教学放在其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当时的人们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书面语体上,在翻译法教学盛行之时,教学的重心只放在语法以及目的语和本族语的互译上,却忽视语言的口语形式。因而语音教学并没有像阅读、写作和词汇教学那样受到应有的重视。

19世纪末的“改革运动”使人们对语言产生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在交际中首先是有声的。对于语言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对书面语言的学习和对语法的分析和互译上,应该重视语言的口语交流形式。于是,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对英语语音的研究,为语音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中,语言教师认识到,“英语改革应该以语音学为基础的正确语音标示开始。为了保持英语语音的规范化,语言教师需要接受良好的语音训练”。(A.P.R.Howatt 1984: 172)受到“改革运动”的影响,Henry Sweet, Wilhelm Vietor和Paul Passy成立了国际音标协会,同时确定了国际音标符号。它为英语语音符号的规范化及语音教学的科学系统性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19世纪末的“改革运动”为早期的英语语音教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直接教学法”强调学习者将所学语言与所表达的事物直接联系起来,尽可能不用学习者的本族语。这对学习者的语音能力提出了要求,语音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此时的语音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语音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哪些音先教,哪些音后教,主要采用直觉—模仿—重复的模式组织语音教学。

20世纪40, 50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为基础而崛起的“听说教学法”更加重视句型的操练以及学习者发音习惯的培养,语音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语音教学开始借助语音符号、发音图解、图表等教学用具,开展更加有效的语音教学活动,针对此教学法的自身特点创设出相应的语音对比操练模式。

20世纪70年代,“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的首要目的是交际,只有交际双方能够接受的语音标准,才不会影响口语交流的畅通。因而语音的可懂性的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在众多的观点中,Celce-Murcia, M.的阐述最为权威,即“在特定的情景和时间下,可以为听者所理解的语音即语音的可懂性”。人们逐渐认识到达到英语本族语者的语音水平不是语音教学的最终目标(这种可能性也是极小的),而达到语音交际的可懂性才是我们语音教学的最终目标。

自19世纪末以来,英语语音教学逐渐地规范并完善。在此期间也出现了相应的语音教材以及教学手段。通常采用的是直觉模仿方式和分析语言方式两种语音教学方式。在20世纪之前,人们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语音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依靠学习者本身的能力,进行听和模仿目的语的声音和节奏,进而学习语音;第二种语音教学方式是在20世纪后出现的,主要是利用音标、语音描述、音位图解、对照发音图及有关语音辅助设备的帮助,学习者进行听、模仿和发音的练习。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录音机、语言实验室、现代化的视听设备以及光盘等有利地帮助了外语学习者直接接触到标准的语音。通过不断的实践和训练,学习者能够强化他们所获得的语音信息并在大脑中保存了下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时期的语音教学受到不同教学流派的影响。第二语言英语语音教学从不被重视到逐渐被重视,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语言学理论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对于语音部分,教育界往往采用“听说法”进行教学,即由教师(或语音磁带)教读,学生跟读,然后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操练。虽然如今我们拥有了先进的语音教学和学习设备,能够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仍然单一。

英语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并取得瞩目的成就,但是关于第二语言的语音习得理论并不多,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已有的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普遍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音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单个音素发音不准;母语语音夹带;外语的语调与母语混淆。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中最显著的因素有二: 首先是母语迁移因素。许多研究者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并得出一致结论。①学习第二语言的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这个阶段,第二语言系统尚未熟悉,学习者唯一能借鉴学习的就只有母语系统了。其次,通过英汉音系对比发现,汉语属于声调型而英语属于语调型,汉语的发音模式大多是辅音一元音型。

②由于中国独特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汉语语系的特征,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中遇到的困难并不同于其他语言环境下的学生遇到的困难。

其次是年龄因素。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国外对于外语语音问题的研究不仅涵盖了母语同目标语语音系统的对比分析、母语语音对目标语语音的迁移作用以及对目标语语音错误的分析,还研究了外语语音学习最佳年龄和影响目标语语音学习的各种因素。年龄对学习新的语音系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个争论己久的问题。人们一直没能找到年龄与学习新的语音系统之间的简单而又明确的关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Asher和Garcia的研究发现,发音能力与年龄(达到目的语水平时的年龄)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年龄小的发音趋近于本族语者,年龄越大差异也越大。这一研究也表明语音习得越早越好。而成人似乎难以获得与本族语者相似地语音,尽管他们的习得速度在初始阶段快些。

当然,由于语音的学习过程涉及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到目前为止关于年龄与发音能力关系还很难定论。总之,对比分析假说、母语迁移理论、目标语偏误分析以及语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外语学习中语音问题及相关策略的研究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国英语语音教学研究的现状 就我国目前的英语语音教学而言,特别是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起我国基础教育在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更是成为整个英语学习的入门阶段,是英语教学基础中的基础。笔者所在的敦煌地区(青海油田)已经在所有小学三年级正式开设英语课,有的学校更是将英语学习提前到小学一年级。英语教学飞速发展,逐步成为小学中一个仅次于语文、数学的科目。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不入门,记单词只靠死记硬背,形成了只会写不会读、更不会交际的“哑巴英语”局面。很多学生在入门阶段英语学习就困难重重,以至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出现怕学、厌学和不学的现象.如今我们拥有先进的语音教学和学习设备,能够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语音教学方面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英语学习。那么小学阶段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状况如何呢?以下是有关的调查与思考:

(1)发音不准确

小学生最初学习的每一个英语单词及句型都是通过跟老师或是磁带的重复模仿而获得的.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或是磁带的发音掌握不够准确、不够扎实,习惯于用汉语的发音方式来处理英语音素的发音,比如说:用“阿”代替 [ ∧]。用“衣” 代替[ i:]。由于记不住单词和句子的读音,学生还倾向于用汉字注音.打开一些学生的课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单词:fan(饭)、class(克拉斯)、Thank you(三克油)等。大部分同学只能根据所注汉字来发音,与标准英语发音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长期以往,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发音不到位、不准确,听力和交流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在语音上的最大弱点不但是单个音素的发音以及辅音群的发音,而且还有重音与节奏问题。比如许多学生由于受汉语的影响,习惯把一句话中的每个词都读得响亮、清晰,听起来就像—连串长度均等的音节序列,这种说话方式会导致学生口语的不流畅性和不准确性,从而影响在真实情境中的交流。

(2)缺乏独立拼读单词的能力

因为没有学过单词拼读规则,学生没有独立识词的拼读能力,学习英语只是靠鹦鹉学舌.有的学生依靠给英语单词加注汉语拼音或汉字来记忆单词,有些学生就需要靠教师反复的教导,但是一旦离开教师的监督,他们就不能自己读会单词,记忆时就会显得非常困难.同样,因为缺乏独立拼读单词的能力,小学生背诵单词不能音、形结合,只e-s-k------desk、M-b-r-a-r-y------Marry 一而再、再而三地死记硬背单词字母顺序,有些多音节词如important就算抄写了十、二十次,仍有被误写的可能。不懂发音规则,缺乏独立拼读单词的能力,使小学生从一开始便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信心受到挫伤,而老师的指责让他们更加提不起学习盼兴致,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这是中国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当学习者学习新的语音系统时,母语的影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前已经掌握了一种语音系统,即母语的语音体系。因而在学习新的语音时就“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将本族语的一套语音习惯搬到外国语中去”。许多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对此做了调查与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母语与所学的外语的差别越大,学习的困难也就越大,同时也表现在语音学习的各个方面。(4)英语语音教学尚未得到足够重视。

在英语课程安排上未能充分考虑到语音教学的需要。很多调查研究报告都提到中国学生的英语语音训练的时间太有限。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有针对性的语言考试训练上。英语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阅读、语法、词汇、写作上,很少有时间顾及语音。尽管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语音学习,但主要重点只放在了教授英语语音体系的音段音位层面上,注重单音和单词教学,轻视语流教学。教师授课时不向学生系统地讲解有关的语音理论知识。或者即使讲了,也是一笔带过,而学生是消极地、被动地模仿,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不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正音。导致学生语音问题的产生。

(5)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三年级刚开始接触英语,小学生对英语充满兴趣并跃跃欲试.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难度的增加,逐渐遇到一些困难,如单词记不住,语音、语调掌握不准等,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变得不愿意开口说话.加上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不断减退,甚至有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学英语便成了最痛苦的事.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英语语言能力,并且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极少数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几乎为零,语音教学的滞后最终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及学习兴趣的下降. 我国英语语音教学对策研究

随着对英语语音教学重视程度的提高,英语教育者和学者们开始关注日益突出的英语语音教学问题,近几年对英语语音教学做了不少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语音问题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为了加强师生对语音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英语专著和调查报告表明应在小学阶段进行良好的语音训练,因此,只有加大听力的考试比重,老师和学生才会更加重视语音的教学和实践。这是由于听音的辨别能力与学习者本身的语音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具备比较好的语音基础才能提高听力水平。这种直接的关联将促使师生加大对语音教学的重视,最终达到改变学生语音水平的目的。

(2)制定中学和小学英语教师培训计划。使大部分英语教师具备比较好的英语语音基础。中小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的提高的关键是教师。因此,需要对这部分英语教师进行必要的语音培训,特别是对山区、边远地区的外语教师的语音培训。

(3)开发语音教学和视听材料。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及媒介开发多种形式的英语语音教材,特别是英语视听教材。这将帮助解决教材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英语语音训练。

(4)开展相应的语音教学研究。从理论及实践上更好地解决如何有效地开展英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已经掌握了汉语的语音体系,形成了汉语语音的习惯。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汉语的语音比较英语语音。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进一步研究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方面的差异和共同处,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运用母语的语音去掌握目的语的语音。

(5)增加语音课时。鉴于目前英语语音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语音实践运用能力欠佳这一现实,很多教育者认为应该增加英语语音课课时。这样能避免语音学习流于形式、费时低效,能保证语音教学的全面性、系统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

(6)改革考核办法。制定英语语音过关考试制度,开设英语辅修课。语音课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学生对语音语调的掌握从此一劳永逸了,而是要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与完善。因此语音过关考试是一个很有效的检验手段,它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进行自觉的后期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起倒查漏补缺的作用。进行课外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第一学期学完语音后就把它束之高阁的现象。

(7)大力提倡普通话,减轻汉语的负迁移作用。汉语语音与英语语音系统有相似之处,在英语学习初期,大多数学习者都会从汉语中得到帮助,受其影响。标准的普通话定会增加汉语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国内外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篇10

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一般分四个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进入问也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总结表达交流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叫个阶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1.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1)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或课题。

学生选择和提出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或课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研究的过程,对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提高从实际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

研究性学习的准备,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选择、提出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主题或课题。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活动主题给予充分地肯定,并引导学生讨论并完善研究性学习的项目或主题。

(2)制定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因而,在准备阶段,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或研究方案。只有学生自主制定活动方案,他们才能更加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方案一般包括:

①活动的主题或课题。

②活动的内容。

③活动的具体目的和任务。

④活动的对象、情境、时间和空间。

⑤活动的具体过程。⑥任务和分工。

⑦保证条件。

在学生制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活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2.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本阶段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明确研究任务。一般可以讲故事、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与此同时,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从多个角度去发现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邀请校内外指导教师提供帮助并共同参与研究活动;要积极探索,搜寻相关的资料,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并归纳出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最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3.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处理文献资料或研究素材,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发现自我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中小学生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的特点容易使他们的探究活动不能持久,需要得到教师的及时关心、指导和督促。

4.总结、表达和交流阶段

学生要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经过努力仍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也是正常的,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览、出墙报、编刊物、制作网页等方式加以表达。将研究成果整理以后还必须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发表。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 学习动机 培养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保持学习行为的重要助力,持续性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强有力的求知欲,进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学习动机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通过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可采用以下具体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中,枯燥的教学内容,经过灵活的教学处理,可能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当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时,枯燥的课程也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要做到这一点,无疑给大学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大学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技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借助多媒体、网络、图片等教学载体,通过任务、问题、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激发大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内在动机。例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一种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即笔者通过运用图式理论进行课文分析,不断丰富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图式,指导学生激活图式,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二、综合性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与一般的学习方法不同,许多大学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加上长期以来学校与教师都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策略运用的训练,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时间管理策略意识淡薄使得学生不会充分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监控策略意识差常常导致制定好的英语学习计划与学习目标无法执行下去,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等。这些都是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严重地影响着大学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行为。因此,对大学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专项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运用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先列出写作大纲,监督写作进度,并检查自己是否已准确表达出来,试着练习书写不同体裁的文章,当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就尽量改用另外一种简单句式,在文章全部写完后再进行修改,力求提高语言的准确度及文章内容表达的清晰度,尽量听取别人的反馈意见,尤其是以此目标语言为母语的人。

三、科学的学习目标

目标是个体在动机性活动中努力追求的结果,合理的目标可以对学生产生诸多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设立正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难度太大、目标实现的时间太长会让学生逐渐失去继续学习和奋斗的信心和勇气;难度太小又会让学生嗤之以鼻,不屑于去努力奋斗。具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的学习目标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般情况下,英语学习目标应在学生自己原有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增加20%的难度,实现目标的时间应以半个学期或者一个学期为最佳。例如笔者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来检查自己对学习目标的执行情况,同时也时常抽查学生的学习目标执行情况,尽力做到不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半途而废,从而保证学习动机的持续性。

四、鼓励性的学习评价

实验证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肯定性的可以起强化动机,促进学习的作用。部分大学学生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学习很少得a到老师的肯定和赏识。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鼓励、奖赏学生为主。当学生获得成功或取得进步时,应该及时进肯定性的评价,Well done、Very good、Wonderful等温馨的话语可以使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正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并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当学生学习面临失败和表现不佳时,也应该及时关心他们,对他们进行鼓励性评价,鼓励性话语常常使学生倍感关怀,主动认识到学习上的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而并非缺乏英语学习能力,从而满怀信心地、有意识地去找寻自己学习上的不足,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迎头赶上,为获取成功打下基础。

五、有效的动机迁移

学生对某些活动有内在动机,那么就可以采取这些活动与学习联系起来的方式使之产生对学习的内在动机,即学习动机的有效迁移。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当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时,英语教师要用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他们对其他活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去。例如,笔者所执教班级的一名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非常喜欢唱英文歌曲,多次英语课都在陶醉地听着英文歌曲,笔者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通过课后的耐心开导,让他意识认识到英文歌曲是英语语言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自己能把英文歌曲唱得好,也能把英语这门课程学好。从此,该生开始端正英语学习态度,产生英语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

六、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隐性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最为直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其主导作用,改善学习气氛,加强师生交流,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来激发和培养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七、结语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从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到学习者个体特征的研究。学习策略成为外语学习及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在那之后的几年时间里, 在学习策略的研究领域里有了一系列“爆炸式的活动” (Skehan 1911:285) 。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学习策略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下面列出的是目前为止最具影响力的4种:Stern (1983) 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用来泛指语言学习者采用方法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点, 用于描述可视行为的具体形式;O’Malley (1985) 和Chamot (1987) 则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个人用以帮助自己理解、学习或记忆信息的特殊思想和行为;Rubin (1987) 的观点是学习策略是有助于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语言系统发展策略, 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发展;Oxford (1989) 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加成功、更加自主、更加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总而言之, 英语学习策略就是指与英语学习相关联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

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现状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智力水平相仿的学生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进行英语学习, 最终的成绩却有很大的差别。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著作把这一现象归结为学生对于不同学习策略的应用上。研究显示语言学习策略的适当使用能够提高语言的熟练程度, 整体的语言水平, 各项具体的语言技能以及语言学习成就。此外, 研究还显示, 相比语言学习困难者通常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会更充分地使用学习策略。在针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项学习策略调查中, 老师根据Oxford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对2010级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4个班共210名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研。调查结果显示, 由Oxford所提出的六种学习策略在学生中的试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为了更好的研究不同英语水平学生, 在英语学习中使用学习策略的区别, 以是否通过四级考试为标准, 研究对象被分成了高英语水平学生和低英语水平学生两部分。最终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英语水平学生的各项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地英语水平学生。由此得出, 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英语水平越高, 学生使用的学习策略种类就越多, 使用频率也就越高。

此次研究的结果证明, 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在使用英语学习策略时有以下两点特征:

1、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都较低, 这说明他们都很少使用英语学习策略。

2、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上也不相同。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种类较多, 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

三、训练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

现在,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学习策略在第二语言系的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习策略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语言能力。但是, 通过对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使用学习策略的调查可以看出, 多数学生并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学习策略, 即使那些学习策略试用频率相对较高的学生也并不真正清楚自己所使用的策略。因此, 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学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下是培训学生学习策略的一些建议:

1、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策略的人之需求。

2、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策略。这些策略难易程度不同, 但都应该是有价值的。

3、给学生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

4、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 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5、是学习者明确策略的使用条件, 能根据具体任务和情景, 选择使用恰当的策略。

6、要求学习者自己总结策略使用的结果, 评价学习策略的有效性, 使其明确学习策略的实用意义, 激发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不断深入, 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正确有效地学习方法, 才能使其在英语学习中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熟练地在实际中应用该语言, 而正确地使用学习策略则是帮助学习者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O.Malley, J.M.Learning S 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综述 篇13

笔者所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使用了几个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课下完成8学时的自主学习任务,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比例为10%。任务的内容主要为完成與综合教程相关的单元测试,并需要达到相应分数。但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在网络自主学习中通过非学习渠道完成学时和获得测试答案等消极行为,例如只挂网不学习而达到学时、到网上找测试答案、互相抄袭测试答案等。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网络学习策略培训和加强监管,但效果并不明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网络自主学习的形式、内容和网络环境都给予了肯定,问题在于有些学生在课下无法在互联网上无人监管的状态下专心学习,用自己电脑学习的学生会受到聊天、网络游戏、浏览网页等诱惑的影响,而在自主学习中心或机房的学生则会想去选择看电影、听音乐等轻松的资源来学习。

为了解其它学校的网络学习状况和是否遇到相似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或改善状况的办法,笔者对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做出梳理,试图在文献中寻找规律。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因素

美国语言学家齐默曼(Zimmerman)认为,自主学习是自我、行为和环境三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结果。自主学习除了受自我过程影响,环境和行为也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影响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由内在的自主、行为的自主和环境的自主三方面组成。因此,探讨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应从个人内部、行为和环境三个方面着手。[2]

齐默曼在1990年提出了“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理论,即影响自主学习有三方面因素——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自我效能感、已有知识、元认知过程、目标、情感等等;行为因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在社会环境中,可供模仿的榜样以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的帮助对自主学习有重要影响;在物质环境中,信息资源的可利用性以及学习场所对自主学习具有一定影响。[3]

在齐默曼的“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理论基础上,综合其它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三方面因素,即内部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些方面,如动机、观念、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目标、适应性、学习方式、认知方式、已有知识等;行为因素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物质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指可供模仿的榜样以及同伴、教师、家庭成员等,物质环境因素指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网络学习方式、评价等。由此可见,网络自主学习的成功进行需要学习者在具备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在合适的网络环境中实施有效的自主学习行为,才能够成功地实现网络自主学习。[4]

作者对于期刊论文的分类分析将依据上述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三方面因素进行。

3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笔者对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60篇以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为内容的期刊论文进行了总结,它们分别选自九种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类期刊:《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外语界》(Foreign Language World)、《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外语电化教学》(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外语研究》(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中国英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中国外语》(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和《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使用的数据库为中国知网(CNKI),检索范围的为“期刊”,采用高级搜索模式,检索条件为篇名“网络”并含“自主学习”。

本文将针对60篇论文进行关键词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关键词的排序可以看出这些网络自主学习研究最受关注的话题是什么,而依据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三方面因素对期刊论文内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侧重哪些影响因素,又忽视了哪些影响因素。

3.1关键词排序

除去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如:“网络”、“网络环境”、“网络技术”、“多媒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英语学习”、“英语教学”等,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关键词分别是关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的。

关键词统计和排序

[关键词分类\&关键词数量\&例子\&学习者个体差异\&25\&态度、适应性、动机、自我效能感、场认知风格\&网络自主学习模式\&16\&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交互式学习\&网络自主学习资源\&8\&网络学习资源、网络数据库、工具性网站、主题站\&]

从关键词统计可以看出,这些期刊论文的关键词集中在影响自主学习的内部和环境因素。其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属于内部因素,而学习模式和学习资源属于环境因素。

3.2内容分析

3.2.1内部因素

期刊论文对影响网络自主学习的内部因素研究最多的是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态度、动机、场认知风格、自我效能感和适应性。但有一些内部因素没有被讨论,包括观念、目标、学习风格、已有知识,等。在被讨论的内部因素中,学习策略被讨论的最多。这些研究都证实了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对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研究没有提出如何正确选择学习策略的方法。研究还证实了培养学习者动机、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认知风格调整教学方法。研究还给出了解决学习者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不适应和“石化”现象等问题的方法,例如改善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丰富网络自主学习资源、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改变教师角色、改革评价方式、加强对网络自主学习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学习者的电脑和网络使用技能等。这些措施全面且深入,在帮助解决学习者网络自主学习障碍的同时又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2.2行为因素

齐默曼把影响自主学习的行为反应分为三类: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應。自我观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监控。自我观察监控学习过程并提供目标进展情况的信息。两种常用的自我观察方法是言语的或书面的报告和对行为和反应的量化记录。自我判断指的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结果与标准或目标进行系统的比较后作出的反应。常用的两种行为自我判断的方法是检查和评价。自我反应指的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所作的反应。自我反应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行为的自我反应,如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后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或物质奖励。第二类反应是内在的自我反应,如取得学习成功后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第三类反应是环境的自我反应,通过这种反映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条件,如营造学习环境,寻求他人的帮助等。[2]

在期刊论文中,仅有两篇论文涉及了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为因素。它们都通过实证研究讨论了学习者对待网络自主学习的态度和他们网络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发现了学习者对网络自主学习持积极的态度,但没有做出积极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而两篇论文没有进一步讨论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2.3环境因素

影响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因素中探讨最多的是网络自主学习的模式。目前流行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有三种:E-Learning模式、WebQuest模式、Blending模式。E-Learning模式主要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方式进行教与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学习风格特点,通过访问庞大的网络数据库、共享资源库和参与网络讨论组等方式,自主安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实现学习的高度自治;WebQuest模式更加依赖网络资源与互动,是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由于探究的任务是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对培养创新能力非常有利;Blending模式是一种把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混合的教学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将传统学习方式与E-Learning模式的优势相结合,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期刊论文中,E-Learning 和Blending这两种方式被讨论的最多,而基于任务的WebQuest并没有受到关注。

教师角色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被充分讨论,研究都表明,教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它们的观点,教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为网络自主学习的辅助者、组织者、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诊断者、监控者、评价者、合作者和协调者,教师的作用贯穿网络自主学习的始终,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提供恰当的学习资源,也要做好监控和评价,纠正自主学习中的偏差、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论文提到网络自主学习中还应当注意教师帮助的渐减,以逐步实现从后摄自主(Reactive Autonomy)到前摄自主(Proactive Autonomy)的过渡。但榜样、学习者的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在网络自主学习的作用并没有提及。

期刊论文重视本地英语站和语料库建设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作用。许多研究也提到了建设理想的网络环境的重要性。网络环境提供网络自主学习发生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同时网络环境也提供网络自主学习所需的交流方式。无论是即时交流工具(如QQ、Skype等)还是非即时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微博、虚拟社区等)都能起到练习听说读写、促进输出和培养合作学习的作用。关于评价的研究很少。这些研究提出了在网络自主学习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如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等,但对于目前多数高校中每个班学生数多,并且每个教师往往要教几个班的情况,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实际。总结

通过对关键词的归类和排序得出了在这些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方面,即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这些期刊论文都通过量化或质化研究证实了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它们对于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2)网络环境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3)网络资源对于自主学习的影响;(4)教师角色对于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而对于如何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则针对以上几方面提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丰富网络资源、改善网络环境、改变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和加强教师自主等提高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此外,这些研究也证实,学生对待网络自主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却表现出消极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这些研究结果印证了项目申请人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并不缺乏网络自主学习的意愿,而是缺乏自主学习的行为。但相关期刊论文只是发现了现象,并没有就这个现象挖掘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通过研究发现,期刊论文都通过量化或质化研究证实了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其中对于影响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研究较多,而对行为因素研究很少;对于影响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的外部因素中教师角色和网络环境、网络资源的研究较多,而对可行的评价方式研究较少。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当前网络自主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行为,另一方面缺少可行的评价方式。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教师应当重视自主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期刊论文的研究已证实了学习者对待网络自主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和相对消极的行为。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习者由教师充分指导的后摄自主发展到学生高度自主的前摄自主,其过程也就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加强自主行为的过程。因此,学习者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應的提高在网络自主学习实践中十分重要。

训练学习者的行为自主有很多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训练学习者对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记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记录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频数记录、持续性测量、时间抽样测量、行为评价等技术。自我记录要做到经常性、接近性和准确性。在网络自主学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网络自主学习的频数、起止和持续时间、对学习的评价和反思进行记录,这样的训练能够加强学习者的自我监控,从而达到提高自主行为能力的效果。

此外,网络自主学习应建立起适用和有效的评价方式而不是仅仅依赖系统提供的大数据。网络自主学习的评价应贯穿于学习始终,采用系统记录与课上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在培养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中应重视WebQuest这种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它是基于网络资源的主题学习,包括导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这种模式中的任务是围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对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

上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试卷分析下一篇:村级公路维修资金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