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推荐8篇)

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1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在我国的一些中小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同,认为这是我国当前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广大第一线的学校和教师也遇到了很多让人困惑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怎样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对这些疑难之处,如不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消除、澄清,将会严重地阻碍研究性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向更大范围的推广。

一、“研究性学习”理念之本质

“研究性学习”这一崭新的学习理念,是作为改革在我国沿习多年的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而提出来的。

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在倡导一次学习观念之大转变(大革命),即:由传统的注重于学习者外在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转变为注重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内在思维和情感的自我体验(思路历程);由传统的教师在学校课堂环境掌控的被动、单向、固定学习,转变为学生在社会和网络相结合的环境中掌控的主动、发散、交互学习。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将由学习过程中显性的决策者、主角,转变为学习过程中隐性的参与者、配角,其教学功能将逐渐得到淡化(退居幕后,进行学习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而学习者将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和决策者。

二、“研究性学习”与当代其他学习理念的比较

在当代和当前的教育界,为了突破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开拓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陷,人们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新型学习理念,如“发现学习”、“主体性学习”、“创新(创造)学习”等等。

1、与“发现学习”比较:范围更宽,层次更高

当年,布鲁纳是从传统的“接受学习”的对立面出发而提出“发现学习”这一新型学习理念的。正因为他否定了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接受学习”,致使其先进的“发现学习”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也招致了失败的命运。

奥苏伯尔认为: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抑或其他什么学习理念,只要是“有意义的学习”就是科学、高效的学习;区别一种学习理念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准在于,其学习活动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意义”,即学习活动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化、顺应)。

“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正是着眼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意义学习”,即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同时并又不否认“接受学习”在学习者认知结构“重新建构”中的意义,认为两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这就比“发现学习”理念的覆盖的范围更宽、站立的层次更高。

2、与“主体性学习”比较:包含了“主体性学习”的内容

“主体性学习”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被忽视而提出来的。但因这一学习理念因其与我国当前学校教学环境的不可调和性,故而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实在的意义。

而“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在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从根本上确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这就包含了“主体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要说明的内容。

3、与“创新(创造)性学习”比较:更具实在性和操作性

“创新(创造)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是我国当代一些教育工作者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这一命题提出来的。

当然,培养大量“创新(创造)型人才”应是教育所要承担的根本任务之一,但却不是教育所要承担的唯一任务。当代教育所要承担的最根本任务应是:使整个社会的所有人都能将自己的智慧优势发挥出来,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就要求培养:

1、具有社会认同感,即愿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出力;

2、具有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效力的智慧能力;

3、其智慧能力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即社会需要其智慧能力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多元的,即需要的是各个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而绝不仅仅是所谓“创新(创造)型人才”。从人才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缺陷;如为其与生俱来的天赋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他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天才”,即“创新(创造)型人才”,否则则成为碌碌无为的“庸才”,甚至“蠢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更具活力——即创造性、创新性)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因学习者认知结构主要处于发展阶段而不够成熟,虽然其活跃性从其学习过程来看十分强烈,但却是非常幼稚的,其创造性和创新性从学习结

果来看都是极其微弱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对中小学而言,“创新(创造)”与“学习”是不十分和谐的,而因“创新(创造)性学习”的提出,其实在性意义不大,而其操作性更是难以把握。

反观“研究性学习”,1、着眼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研究体验,2、着眼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建构,3、着眼于开发学习者的天赋和智慧潜力。因而在教学理论上更为合理,故而更具实际教学意义和实际操作性。

三、“研究性学习”之实施要义

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先进的学习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如何在我们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实施这一学习理念。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批判”的学习观、学术观,乃至人生观。

2、达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是通过自我内省式学习——即不是外在的、强加的、被动的、要我学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我要学的,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3、“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在于学习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我们周围这个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4、“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各种相关资料,用自己的心灵去理解其中的人、事、物,从而得出相关的令自己信服的结论。

5、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即:漫游环境:不经意发现问题→深入环境: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初步结论→返回环境:验证结论、发现不足、弥补缺陷。即采用“问题解决式”学习方式。

6、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高效学习环境的营造,其核心即各种学习资源在学习者学习环境中的科学(符合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理论、学科结构理论等)配置。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基础——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

所谓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高效学习环境的建设,应包括“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两部分。

(一)现实生活环境(现实环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现实生活环境,即学习者日常赖以生活、工作、学习的生存环境。学习者只有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才可能产生、发现各种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也只有在这样的现实生活环境中才可能对自己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这一现实生活环境,包括:

1、课堂:学习者从教师的教学中和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生活: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

3、社会:学习者从身边的各种社会现象中发现新问题。

4、课外:学习者从课外读书或其他活动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5、自我:学习者对自我在身体、健康,以及成长中的各种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中有诸多困惑,需要了解、研究。

6、其他。

(二)网络学习环境(虚拟环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

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即通过网络给学习者营造一个深入学习、协作研究、成果发布的理想场所。

1、网络学习环境建设的重点、难点、核心和关键在于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这又包括学习资料资源(媒体资源)和远程协作学习资源(人际资源)两大部分。

2、学习资料资源的建设,即网站学习资料库的建设。

3、远程(基于局域网或广域网)协作学习资源,包括:某一课题的共同兴趣者,某一课题的合作研究者。这里没有指导者和教师(没有权威),有的仅仅是平等的商讨(研究)伙伴;没有唯一正确的结论,有的仅仅是略为高明的思路;没有“教”——不必听别人的;只有“学”——可以借鉴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来拓展、印证自己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从而超越别人的思路、方法和结论。

五、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应防止的偏差和误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和教育改革是关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大事,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科学而审慎,否则就会贻害子孙,延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和教育环境中,任何教育改革措施都不能偏执一端或矫枉过正,“研究性学习”也概莫能外。

1、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十分强调“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正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却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的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不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吗?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和空中楼阁了吗?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2、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隔靴搔痒,画蛇添足了。

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的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这正是我们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志于开拓教育市场的企业,以及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六、指导“研究性学习”之健康发展的科学理论——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以上是用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理念所作的一个简要理论剖析。社会进步主义教育理论是本人历时多年潜心研究“人类个体智慧发展与学习规律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理论成果。

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2

(一)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 是师生围绕着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 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 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 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 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 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

在同一主题下, 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 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 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 主动地提出问题, 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 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 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 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 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 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产生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 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 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和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 使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宽。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不仅仅要关心学习的结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 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 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 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为了使评价能够真实可靠, 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既要有定量的评价也要有定性的评价。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 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 并且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当然, 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 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目标;研究成果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实用的学习模式,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一同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学课程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和创造性地去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多渠道获得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创新教育模式的远景。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是特定的知识内容,而是来源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它有可能是某个学科的,也可能是多个学科的,可能是理论研究方面的,也可能是实践方面的,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在同一个课题中,学生和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

2.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抛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现代社会中有些跟不上形势。我们发现,很多毕业生根本没有创造力和执行力,他们习惯了被动教育,没有老师就不知道怎么学习,自我探究能力非常差。而研究性学习则正好弥补了这个短板,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问题的根源,没有人给予他们问题的答案,要想解决问题,只能自己去努力,学生在获得知识后,也掌握了获得知识的各种方法,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范围广泛,不拘泥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更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实践的联系。研究性学习不会让学生闭门造车,不会让他们单纯地进行理论研究,因为任何理论脱离了实践,都不能真正让人信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重视社会实践,亲自去锻炼,所以,老师和学生在确定研究性课题的同时,要观察课题的可实践性,避免出现纯理论研究。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来看待生活中、学科中的某些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生产和生活关系。未来的高中数学教材将按照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学生参考,同时,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

高中数学教材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参考课题:数学在分期付款中如何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学会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找出探究的方向,体验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以及共同探讨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2.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达成以下目标:获取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亲身体验,逐渐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学习态度,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展开,这个问题与生活密不可分,不是只靠课本就能解开的。在研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应建立引出问题的可能性,一步一步地引出问题,这个问题要让学生自己想出来,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一个研究性课题往往需要多个人共同完成。作为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积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中,能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找出更好的答案,同样,对他人来说也是一种帮助;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使命感,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要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自然,体会数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关心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它能营造出一个让学生勇于探索未知、探究真理、深入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它能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展现数学的魅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钻研数学,并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绪霞.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思考[J].江南学院学报,2011(04):139.

[2]高力明.浅谈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J].徐州工学院学报,2010,5(10):10-19.

[3]张云龙.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J].丽水学院学报,2013,8(06):121-128.

对工商系统党员学习党章的思考 篇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商系统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按照党员的标准,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职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工作任务,在监管执法的主战场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从先进性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看,工商系统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党章要求不相适应的表现:

1.有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有些党员政治意识淡化,偏重于看国家经济实力强弱,忽略社会制度的优势;对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暗流”警惕性不高,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对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信心不足。

2.少数党员党性观念不强。有些挂名党员,平时不履行党员的义务,不遵守党的纪律,在大是大非面前只谈个人感情,不讲党性原则。有的党员对组织分配的工作讨价还价,搪塞敷衍。

3.部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有些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淡化,在福利待遇上与高的比,而分配工作拣轻的挑;平时见荣誉、权力就挣,见难事、累活就躲,只想在个人利益上争先,不想在为民解难、为党和国家分忧上多出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成因较多。就党员自身来说,他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尤其是淡忘了党性修养,经不起各种腐败思想的诱惑和腐蚀;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忘记了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忘记了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因而当个人利益受到影响时心态失衡;对共产党员的标准缺乏与时俱进的认识,入党时对党的朴素感情没有转化成继续革命的动力,反而认为“党票到手,革命到头,可以歇歇了”;弱化了作为党员应当努力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恰当地扩大了个人的欲望。因此,在学习党章和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应结合工商系统实际,有针对性的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党章。理想信念是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动摇是最致命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可怕的滑坡。科学崇高的理想使人产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和顽强拼搏的决心。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先进典型,之所以能够尽职尽责,鞠躬尽瘁,正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动摇是滋生腐败的重要原因。刘青山、张子善、胡长清、成克杰等人从党的领导干部堕落为腐败分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复杂的环境,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当做头等大事抓紧抓实,不断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生活中和思想中存在的各种疑点难点问题,才能使理想之树常青,自觉维护党章。

2.建立学习教育机制,突出针对性,坚持学习党章。建立学习教育机制,要把促使党员干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党章作为贯彻党章的基础和前提。一是在学习教育的对象上,要注重广泛性。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党内营造全员学习党章、终身学习党章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备的考试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学促用。二是在学习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在学习党章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要针对贯彻落实党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指导党员干部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着力解决好少数党员归属感不强、党员标准不清的问题,促使党员干部牢记党员身份,铭记党员标准,履行党员责任,永葆先进性本色;着力解决好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脱离群众的问题,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是在学习教育的效果上,要增强渗透性。要把党章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先进理念和基本准则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来传播和弘扬,以陶冶党员道德情操、提高党员道德修养、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内化为党员自身的价值认同,进而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3.建立长效机制,强化约束,坚决遵守党章。党章是我们党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实践证明,自觉遵守党章,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必须强化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一是要把坚决执行法规制度作为维护党章权威性和约束力的主要着力点。要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对法规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当前,尤其要强调执行好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促进民主科学决策,坚决杜绝个人决策、盲目决策等不正常现象。二是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维护党章权威性和约束力的重要保证。要把贯彻执行党章列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党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章的责任和任务,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遵守政治纪律的规定和违纪处理规定,使其更具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

对培养技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篇5

内容摘要:包括技校在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产品的竞争、质量的竞争以及技术的竞争变得得更为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技校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 键 词:技校学生;培养;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的最好保证。特别是对于技工学校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更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相当部分的技校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厌学情绪,学习兴趣较低的问题。他们大多每天课外学习的时间很少,大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超过一半的学生有自卑感;学生对学校的教学效果评价不高,认为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一般,在校读书的收获不大,不太了解本专业的工种;开设的课程不实用,未能突出实训;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太满意,此外社会因素对技校生的学习也有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技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显得日益重要起来。

一、学生在技校学习的心态及其对学习兴趣的影响

1、欠佳的心理素质削弱了学生的进取心

由于技校学生大多数在中学阶段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各学科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进入技校后,由于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及中国经济体制认识的不足,片面的认为技校学习无用处,认为技校学习生活还像初中时期一样不会紧张,于是放松自己,害怕吃苦,贪图安逸。在学习上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缺少毅力,缺乏学习的钻研精神,甚至视作业为负担,心态还保留在初中时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明天课程,课后复习今天教学内容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追求学习上的精益求精。

2、相对较低的家长约束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与初中时期相比,技校学生大都住校,缺乏父母再管教,受父母的约束力大大减弱,再加上与教师、父母之间很少沟通,很多学生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自我控制、约束能力较差,经常破坏学校的校规校矩。有的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甚至逃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厌学导致成绩差,成绩差反过来导致厌学。

3、专业不对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大多技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设置的增多,许多学校在教学仪器设备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相关专业设置方面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必要的教学仪器设备、实习设备缺乏。造成了有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产生对专业及学习的厌学情绪。

4、激励、激发学习主动性不突出

目前,就各类技校而言,学生学习的成绩优劣在奖惩措施和毕业分配制度上,还不能够突出的体现出来。学生自为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自身利益关系不大,无奖惩措施,无留级制度,考试不及格,至多补考一次,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学习。再者受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优劣没有和毕业分配挂起钩来,严重挫伤了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厌学风气。

5、改革新形势下学校办学方向有偏差

受办学条件的制约,多数技校的教学重点还放在课堂理论教学上,有的学校缺少硬件设

备,甚至没有实习实践场地,没有实习指导教师,即使有点时间到企业实习,也是走形式,学习专业技术根本无从谈起。

因此,技校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技校学生的主要压力源。面对学生如此的心理状态,以及技工学校发展的严峻形势,技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全方位培养技校学生学习兴趣的思考

1、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成就有用之材

要有效地克服厌学现象,必须使学生懂得,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生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市场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思想素质高、业务技术水平精,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克服自满、自卑心理。从思想上解决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错误认识。

2、磨炼学生意志

要激发技校学生学习兴趣,应注重在校学生意志的磨炼。方法可包括:开展军训活动,体验军人的严谨守纪作风;组织义务劳动,体验吃苦精神;参观劳模成果展,学习楷模的宝贵经验。让学生明白不经磨砺难成人才,激励学生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

3、改革课程设置,突出实训实用

技工教育是技能教育,强调操作性、实用性,因此一定要牢固树立技能教学的观念,加大实训、实习的资金投入,增强实训教学。教材要实用、实践性强。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人才市场的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

4、发挥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作用,齐抓共管

学校要发挥正面疏导、说服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借助社会、家庭的力量,经常对学生进行技术革新教育、人才培养教育、自我成才教育、典型事例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供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同时,定期把学生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情况向家长汇报,加强沟通,采取科学的、系统的、艺术的、有创造力的教育方法,彻底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

5、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学习活力

面对招生工作的改革,应注意合理设置专业,要满足并充分尊重学生的就学志愿,让其享有选择专业的空间、权力。在推荐就业方面,应提倡公平竞争,优先考虑优等生的原则,坚决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再者调整教学格局,要加强实习操作教学。学校应在这方面担起责任,千方百计购置实习设备,配备技术过硬的实习指导教师,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机会上机操作实践,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一言堂”的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技术,适应社会的需要。

6、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树立自信心。一个人要是没有自信心就是最大的失败,所以自信心的树立是非常重要的,而自信心的树立主要在于学生自己,要善于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能力,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善于正确对待自我并运用适当的方法完善自我。要有一种内心的安全感,才能更有效地学习。保持自我内心有一种愉快、和谐、宁静和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发展和有效学习的保障。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辅导。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平衡、社会适应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和外在的联系。

同时,我们应经常向学生介绍六种积极的心理调整,即对波动状态、倾斜状态、对抗状态、闭锁状态、空虚状态和混乱状态的合理调整,以使学生能对号入座,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

另外,有了这些指导后,往往还要指导学生寻求最佳对策。包括:改变不良性格,积极地进行情绪自控,正确认识心理压力,调适心态;迅速适应刺眼和昏暗,理解挫折和不幸;鼓励学生打破现状重新选择;提倡和自己攀比,和昨天赛跑,等等。

进一步学习能力培养。在当今社会,“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地具有创意的教育家已逐渐认识到,人类智慧的延伸及学习的能力,将成为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生活工作的主流,学习被称为“通向21 世纪的个人护照”。因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迅速适应技校学习,全面发展自己至关重要。人际适应能力、辅导社会交往是即将迈向社会,开始独立人生的技校学生的合理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由此看来,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对改进机关学习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机关学习的现状与问题

在省直机关学习,真正做到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改进机关的学习非常必要,为什么目前

学习难以做到真正联系实际呢?本人从调研中发现主要原因在于:

(一)组织体制上的障碍。

当今社会的组织管理体制,不外乎两种类型,即等级权力控制型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等级权力控制型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从上到下形成垂直型的组织管理架构。而非等级权力控制型,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型组织的管理体制,是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形成的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架构。由于我们机关长期实行前一种管理体制,无限政府,无限权力,造成少数机关党员干部官气很浓,霸气很足,惰性很强,对于主动开展学习很不利。

1、缺乏自觉学习的足够压力。

虽然2000年省直机关进行了机构改革,但政府机关毕竟不像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机制的选择,优胜劣汰的压力远远比不上企业,因而,许多人认为进了机关就是拿到了金饭碗,机关党员干部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因此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对改进学习认识不够。

目前,相当一部分人对改进机关学习的深刻内涵认识不到位,肤浅地把机关改进学习看成“做秀”,是做做样子,给上级看的,简单地认为改进机关学习就是多读读报纸,多学学文件,而没有认识到改进机关学习是领导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是组织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比如,我们机关党员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函授的人数很多,但其中不少人是冲着“拿文凭”而来,存在“文凭到手,学习到头”的现象,又比如,一部分年龄稍大一点的老同志则认为,提拔无缘,学习无用,上班看报喝茶抽烟,下班打牌、搓麻将消磨时间。

以上种种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改进我们机关学习的工作。

(二)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我们在调研活动中也发现,随着形势发展和省直机关党委的重视,改进机关学习也具有不少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1、党委(党组)的大力倡导。

省直机关党委和各厅局党委(党组)十分重视改进机关学习活动,去年以来多次专门下发文件要求推进改进机关学习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把改进学习内容、方式、方法,作为建设学习型厅机关的切入点。多次要求开展改进学习活动,在省直机关迅速兴起改进学习活动的新高潮。

2、学习氛围趋浓。

机关上下学习氛围逐步形成。一是参加再学习的人多了。如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习人数不断增加。二是参加各种研讨培训班的积极性高了。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各级党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三是坚持自学的氛围形成了。许多党员干部坚持自学,以勤补拙,赶超先进。

3、机关党员干部整体文化素质提高。

由于近几年严把机关党员干部入口关,机关党员干部的整体学历越来越高,一些低学历的经过在职培训,学历也得到了提高。

4、机关教育和培训机制逐步建立。

一是凡进必考制度。对录用党员干部进行严格限制,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二是岗位培训制度。对专业岗位人员都坚持进行上岗培训制度,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办事效率。三是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日制度。从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到各部门都能坚持每周学习日制度,为改进机关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改进机关学习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弄清“为何学”,是搞好改进机关学习活动的前提。

1、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发展的需要。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国际间、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的头一、二十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加入世贸组织则使我国面临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与压力。

面对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发展理念,树立起现代发展观。那就是要突破单向发展的思维瓶颈,确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要高度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的决定作用,重视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意义,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放到突出位置,而改进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就是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

对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的思考 篇7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概念,评价

上世纪90年代彼得·圣吉 ( Peter Senge)[1]博士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学术界,有大量学者对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的关系、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组织学习能力的测量以及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实践界,出现了一批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优秀企业,一些国家甚至成立了 “组织学习研究中心”, 并提出创建 “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区”等口号。总之,学习型组织已被认为是未来最成功的组织模式[3]。

但就在学习型组织发展 “过热”的形势下,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首先,到底什么样的组织才是学习型的组织,它与组织学习的关系如何,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达成一个满意的共识, 学习型组织仿佛成了一个谁都可以提的时髦口号。 其次,正如学习型组织的信仰者理查德·梯尔林克所说: “我们勉强地理解那些符号,书买了很多,它也启迪了人们思考。但当你认真想做点什么时,符号却不能改变任何事情”[4]。这说明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人们似乎对理论的原理及模型更感兴趣,以至于把理论提出的最根本出发点给忽略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的根本宗旨,通过回答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怎样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及如何评价学习型组织这四个问题,对学习型组织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地梳理,并结合笔者的理解,对学习型组织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人们在认识或者讨论一个事物时总是习惯于先从它的概念入手,所以本文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 先来介绍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研究现状。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若将这些解释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一,试图通过列举学习型组织应该具备的典型特征达到间接定义学习型组织的目的。譬如, Senge ( 1990) 认为学习型组织必须具有系统思考、 共同的心智模式、共同的愿景、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等特征[1]。Garvin ( 1993) 提出学习型组织应该具有四项活动: 从经验中学习,有效地转移知识, 对新方法开展有效实验,系统地解决问题[2]。Nevis, Dibella & Gould ( 1995 ) 、 Goh &Richards ( 1997) 、Rowden ( 2001) 提出了学习型组织需要具备的五个特点: 明晰的目标和愿景、知识共享、探索创新和 激励、领导承诺 和授权、团队解决 问题[5,6,7]。周德孚 ( 1998) 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八大特征: 共同愿景、创造性团体、不断学习、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重新界定的组织边界、员工家庭与工作的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8]。

类型二,直接定义学习型组织。Tsang ( 1997) 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是一种有能力有利地适应变化, 有能力使员工参加团队式问题解决活动,有能力挑战现状以 保持创造 性和竞争 力的组织[9]。冯奎 ( 2000) 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创造性的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3]。Daft ( 2002) 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种让每一个人都参加到问题的识别和解决中, 使组织持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提高能力的组织范式[10]。陈国权 ( 2008) 将学习型组织定义为: 组织成员能够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不断获取知识、改善自身的行为,优化组织的体系,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组织[11]。

类型三,将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等同于一个概念。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是可以互换的,是同义语[12,13,14,15]。

纵观以上各种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可以发现大家的着眼点都在 “学习”二字上,这是符合人们用属加种差的方法给事物下定义的习惯的,即将种差描述清楚了,定义就自然地得到了。但对学习这个种差的描述又可以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方面入手,目前人们更多地是从学习过程方面来描述这个种差,这样一来问题就产生了: 其一,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16,17,18,19]; 其二,每个人对学习过程 ( 方法) 的体会不一样,对学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也不可能统一。由此可见,导致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学习过程来定义学习型组织。

既然如此,能不能从学习的结果入手来定义学习型组织呢? 若要给出肯定的回答,必须使学习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其一,学习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学习的结果就是组织追求的最终目标; 其二,学习是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唯一手段,换句话说,组织的最终目标只能通过学习得以实现。那么, 学习是不是具备这样两个条件呢? 这需要我们暂时搁置探寻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目的,先来考察学习型组织提出的背景,通过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达到更好地理解学习型组织概念的目的。

2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2.1学习型组织提出的时代背景

有关组织学习的研究早在1958年从March和Simon ( 1958) 就开始了[20]。随后在1978年由Argyris和Schon ( 1978) 完成了组织学习的理论体 系建设[21]。但直到1990年才由Senge ( 1990) 正式提出学习型组织的概念[1]。从理论体系的完善到学习型组织概念的正式提出经历了12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确切地说是1983年,以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取代了工业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知识视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将学习视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习因此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22]。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企业组织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美国著名民意测验家杨克洛维琪所称,人们逐渐由 “工具性”的工作观转变为 “精神面”的工作观[23]。他们开始由 “经济人” 向 “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 转变,他们开始思考人生存的真正意义,而这种意义就是在精神上感到幸福、快乐。 按照哲学家伊壁鸠鲁 ( Epicurus,公元前341 - 270) 的观点,人们达到幸福的途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24]。这也正如彼得·圣吉所说,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意义的核心[1]。

2.2组织的最终目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组织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也作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决定了它的最终目标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的外在目标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并取得好的绩效; 其二,作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它的内在目标是让人们工作得更幸福、 快乐。以上两个目标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换句话说,学习是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唯一可行的途径。这也是学习型组织提出的最根本出发点。

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的提出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根本意义的需要, 学习具备了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两个必备条件,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学习的结果入手来给出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学习型组织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里,能够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并取得好的绩效,且能够使组织成员实现人生价值的组织。

3怎样建立学习型组织

在对学习型组织的概念有所了解之后,接下来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也即通过形成怎样的组织机构和学习机制,以更有效地保证组织学习。目前国内外在建立学习型组织方面的文献主要分为学习型组织结构研究和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研究两大方面。

3.1学习型组织的结构研究

Nonaka等 ( 1995 ) 提出了一种适合于组织共享、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组织结构形式———超文本组织 ( hypertext organization)[25]。超文本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网络结构,它的本质特征是组织成员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方便地在各层文本节点间转换,以提高组织学习效率。Morgan ( 1996) 提出了 “全息组织” ( holographic organization) 的概念及设计原则。 他认为组织结构应该具有 “分形” ( fractural) 、 “网络” ( network) 和 “团队” ( team) 三种特征[26]。 Wishart等 ( 1996) 强调跨职能部门团队 ( multifunctional team) 对组织学习的作用[27]。Romme ( 1996) 提出了圈式组织 ( circular organization) 的概念[28]。 该结构的特征是将整个组织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圈, 如高层管理圈、经理圈、部门圈等,每个圈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成员和工作任务,下一层次圈的领导也是上一层次圈的成员,同层次圈之间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Goh ( 1998) 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结构应该是有机的 ( organic) 、扁平的 ( flat) 和分权的 ( decentralized) ,而且组织运行过程的正规化 ( formalization) 程度较低[29]。Manor ( 2001) 研究了在组织结构网络中,部门所处的位置与部门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30]。James ( 2003) 强调建立水平横向的网络化联系以及团队协作,认为学习型组织应该是横向的组织结构 ( horizontal structure)[31]。于海波等 ( 2006)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企业组织学习是一个6因素的结构模型: 组织间学习、组织层学习、 集体学习、 个体学习、 利用式学 习和开发 式学习[32]。

通过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大家在学习型组织结构建设上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学习型组织的建设需要同时兼顾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不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其目的就是要有利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所以,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结构的建设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在实践中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其最终目标是要让组织成员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让组织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绩效。

3.2学习型组织的学习过程模型研究

学习过程模型的研究涉及到组织怎样学习的问题,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Argyris和Schon ( 1978) 提出组织学习的四阶段模型,即发现 ( discovery) 、发明 ( invention ) 、 执行 ( production ) 和推广 ( generalization)[21]。并在1996年又提出单环学习 ( single - loop learning) 和双环学习 ( double loop learning) 的概念[15]。所谓单环学习是指组织在目标确定的情况下,不断地通过学习调整组织的运作过程,使组织运行结果与目标尽可能地相吻合。 而双环学习则更进一步,是指组织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通过学习调整组织目标,并不断调整组织的运行过程,以使运行结果与目标相吻合的 过程。 Herriott等 ( 1985) 提出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差分方程模型[12]。该模型将组织从经验中学习当作是一种适应性行为,而这些行为产生于对组织中决策制定的观察。当组织面临一个新的问题时,它会在综合考虑过去的经验及当前问题的特点之后做出决策, 此次决策的过程及决策产生的后果又将作为组织的经验供下一次决策学习参考,以此类推,积累起来便形成了组织的决策规则。Dibella等 ( 1996) 提出了三阶段的组织学习模型: 知识获取 ( knowledge acquisition) 、知识共享 ( knowledge sharing) 和知识利用 ( knowledge utilization )[33]。 陈国权 ( 2000, 2002) 在Argyris的四阶段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修正的组织学习模型。该模型由 “发现”、 “发明”、 “选择”、“执行”、 “推广”、 “反馈”、 “知识库和知识管理”七部分组成,也称为6P - 1B模型[34,35]。

以上组织学习过程模型的研究均从不同角度揭示出组织学习的机理,这为进一步研究组织的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但笔者认为,组织学习的过程与组织结构是分不开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按照怎样的学习过程学习。所以,研究组织结构与组织学习过程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而目前在这方面的文献还鲜有报导。

4如何评价学习型组织

成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为了更好地生存并解决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根本意义问题的迫切需要。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组织才是学习型的组织,怎样评价一个组织是不是学习型组织呢? 以往学者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采取 “绕道走” 的办法,试图通过评价组织的学习能力达到间接评价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献有: Goh和Richards ( 1997) 从促进组织学习的管理活动和组织条件方面对组织学习能力进行了间接的测量研究[5]。Hult等 ( 1997) 提出了包括四种导向的组织学习能力模型: 学习导向 ( learning orientation) 、记忆导向 ( memory orientation) 、团队导向 ( team orientation) 和系统导向 ( system orientation) ,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开发了测量组织学习能力的量表[6]。陈国权等 ( 2002) 运用蛛网模型对组织学习的六个阶段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开发了组织学习自测系统[36]。吴价宝 ( 2003) 在Goh和Richards ( 1997) 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组织学习能力测量模型[37]。陈国权 ( 2009) 分别从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执行能力、推广能力、反思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输出知识能力和建立知识库能力九个方面对组织的学习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38]。

通过评价组织的学习能力达到间接评价学习型组织的目的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但能不能用直接的方法进行评价呢? 笔者认为以往研究者没有采取直接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不统一, 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在本文提出的学习型组织概念的基础上, 可以采取直接法,从组织学习结果的两个方面对学习型组织进行评价。从本质上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存在一个组织学习系统[39],所以在评价学习型组织的时候,确切地说并不是评价一个组织是不是学习型组织,而是看这个组织在多大程度上趋近于学习型组织。笔者既不赞成将学习型组织当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念、信仰,也不赞成不顾组织的生存目标而纯粹以组织学习为研究对象的做法。合理的做法是以组织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将最终目标分解为可实施性的分目标,通过分别评价组织在各分目标上的表现情况以实现评价组织趋近于学习型组织的程度。

5结论与展望

5. 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学习型组织研究现状的梳理,对目前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 1) 导致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存在争议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从学习过程来定义学习型组织。笔者认为从学习的结果入手来定义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解决学习型组织的争议。本文给出的定义为: 学习型组织是指在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里,能够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并取得好的绩效,且能够使组织成员实现人生价值的组织。

( 2) 对学习型组织的评价,从本质上说并不是评价一个组织是不是学习型组织,而是评价该组织与学习型组织的趋近程度。以往的文献主要采用的是间接评价的方法,本文提出从组织学习的结果上进行直接评价的方法。具体做法为: 以组织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将最终目标分解为可实施性的分目标,通过分别评价组织在各分目标上的表现情况以实现评价组织趋近于学习型组织的程度。

5.2将来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笔者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在以下方面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 1) 组织结构与组织学习过程的关系如何,也即我们在提出一个组织学习模型时必须指明它适用于什么样的组织结构。

( 2) 用直接法对学习型组织进行评价的模型尚需要进一步细化到可实施的程度。

( 3) 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最终要服务于实践。

对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新课改 数学 研究性学习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09.051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本文,“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广义的。但值得提起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的“研究”不同于科学工作者的那种“研究”,中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中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一种媒介,中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所开展的“探究”活动,是一种学习活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对于中学生来说,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过程是第一位的,而问题研究的科学价值所获得的结果是第二位的;只要有问题就可以探究,他们的问题就是他们研究的课题。所以,我们高中教师不必把对高中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看得过于神圣和困难,应该积极领会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推广。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众周所知,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的,是以传授高中数学教材上的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是在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掌握、控制和主导下按部就班进行的。这种教学的优点是比较整齐划一,有利于学生对整个学科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掌握。近年来,虽然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但在“高考”的限制之下,学科教学中,真正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只能是趋向于更好地掌握和再现书本知识。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封闭,让高中生的学习很难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并形成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周围的社会、关注自然的环境等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问题的探究过程,使他们在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于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他们的学习不再是一味的接受。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弥补现有高中数学教学的局限和不足,给学生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文化都特别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实用性,把读书学习看作是个人获得实际利益的敲门砖。这种文化以各种考试为中轴来组织教育活动,所有的学习内容以考试内容是否涉及为取舍标准,以能够以高分通过考试为最高的教育追求;这种文化重记忆和背诵,强调统一规范,不能有个人独立见解,用知识的拥有量和熟练程度来衡量人的聪明与才干等等。在这种教育文化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密切为高考服务的。就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来看,它似乎与这种教育文化是相悖的。因此,要在一贯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新课改的普及、教师队伍文化素养的提高为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诸多可行性条件。

⒈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保障;

⒉社会各界开始意识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这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

⒊教育界人士大力实验并推广研究性学习,这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平台;

⒋一线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展,业务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和实践,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推广和进一步践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

⒌高中学生已经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说明在对高中生的数学教学过程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但是依据目前的现实情况,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只能算作是局部的尝试,整个的过程应该是渐进的。

二、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个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例如,当学生学习一个新的定理或公式,解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就是一次研究性学习。那么,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哪些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开授新课时实施研究性学习

上面提到:材料中有很多定理、例题本身就是一个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在三角函数教学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等。但由于種种原因,这些材料也存在着不完美之处,我们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这些地方多动脑筋,为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与他们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学科的实例。以此带领学生对数学的概念、结论、思想、方法等进行探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例如,在讲授统计内容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具有丰富生活背景的案例,透过现象找出本质,最终掌握统计的思想内涵。

(二)在复习课和习题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将学到数学知识能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复习课和习题课当中,我们可以对题目特别是应用题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它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一节中,可将某学校即将建造的科技综合楼让学生作如下探讨:

例1:房屋建筑成本由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和材料工程费两部分组成。设我市今年的土地使用权取得费为2000/m2;材料工程费在建造第一层时为400/m2,以后每增加一层费用增加40/m2,请你帮助设计学校科技综合大楼的层数,使每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平均成本最省。

解:设学校科技综合大楼共层,底层的建筑面积为,则总成本费为

方米建筑面积的平均成本费最低为780元/m2。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研究设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问题情景的距离接近,学生也可以设想问题涉及的具体模型,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享受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于改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利的。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和生成过程,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应用问题的实践性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信息资源。如:

例2(2002年高考题):在用三角形剪拼折叠成多面体的问题中,给出基本条件,即“两块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提出基本要求:用其中一块剪拼成正三棱锥,另一块剪拼成正三棱柱,使它们的全面积与原来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创作。这是一个“考察”和“做”的过程,以思维和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第二问中将感性的、形象的思维上升到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应用立体的基本原理进行比较和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一般规律,因为第三问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将两题的条件和结论加以比较,条件一般化:由“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同时要求也降低了,由“正三棱柱”变为“直三棱柱”。但其中不变的是什么?本题是在涂、画、剪拼、组合、探索、尝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环境和动脑、动手的自学实践时间,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机会。

四、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虽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有诸多益处,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但是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决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因为高中阶段仍然是长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传统数学教学中的知识、能力训练是高中数学学习所必需的。不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而盲目开展研究性学习只能是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水平差异,课题研究的起点不能定的太高,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切入口,使他们能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发现自身的价值,取得一定的进步,进而加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综上所述,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用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数学教学,这样则本末倒置,相反我们也不能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形式,这样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手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指导,需要我们广大师生长期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参考文献

[1] 李瑞华, 李国晖. 高校应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J]. 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2,(Z1)

[2] 景青山.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转换[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04)

[3] 郭钦民. 生物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J]. 泰山鄉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 2005,(02)

[4] 詹振权. 研究性学习:高职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J].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01)

[5] 幸倞. 尝试研究性学习 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2,(04)

[6] 林秋英. 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J].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 2005,(03)

[7] 陈凌, 王忠生. 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3,(06)

[8] 张伟江, 卫刚. 浅谈在计算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J]. 科技经济市场 , 2006,(04)

作者简介:

上一篇:校务公开总结下一篇:2024年暑期关爱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周工作总结